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分组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的应用。

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砖、白纸、直尺、量角器。

2.教学资源:PPT、实验操作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如水池底变浅、筷子插入水中变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折射定律。

2.学生通过PPT学习折射定律的内容,教师解释折射定律的公式和意义。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验证光的折射现象a.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线在玻璃砖内的传播方向。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数据。

2.实验二:探究折射定律a.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以不同角度斜射入玻璃砖,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图像。

c.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得出折射定律。

1.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讨论。

2.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实验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难点补充:1.光的折射现象: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太平村二中理化生实验备课手册实验教学过程(双边活动)步骤教师学生2、进行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论证6、评估三、小结四、动手动脑学物理引导学生猜想,并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选择面前的仪器设备,想办法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并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教师巡视指导选择2~3组同学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探究报告,并逐一讲解自己的设计思想、实验步骤,分析论证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大家进行交流.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结论,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引导同学们对探究过程及问题进行积极交流.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大胆地猜测一下它们之间可能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选择器材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表格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步骤;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客观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写出完整的探究报告,并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通过多组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回答。

互相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探究报告小结本节内容学生练习课后小结太平村二中理化生实验备课手册实验教学过程(双边活动)步骤教师学生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论证6、评估三、小结2、要利用变形公式R=IU求电阻,需要知道U、I值,怎么能知道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呢引导学生画出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然后互相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和别的同学不一样.请一位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投影这两种电路,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前一个电路只能测一个电流值和电压值,而后一个电路中,利用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由于灯泡的电阻一般不变,这样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式U=IR,电流改变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也会改变.因此,就可以测出几组不同的电流值和对应的电压值.引导学生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原因。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精彩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精彩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具体涉及第十一章《电磁现象》的第一节“磁场与磁感线”及第二节“电流的磁场”。

详细内容包括磁场的定义、性质、磁感线的特点;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观察,以及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场的概念,理解磁感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在电磁现象中的作用。

2.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观察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场与磁感线的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观察。

难点:磁感线分布的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电流表、导线、电池、指南针、实验用电磁铁等。

学具:每组一套上述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直尺、圆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展示磁铁吸引铁钉,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磁场的初步理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磁场的定义、性质及磁感线的基本概念。

示范绘制磁感线,解释磁感线分布规律。

3. 实验演示与观察(25分钟)演示电流通过导线时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电流的磁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具体例题,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指导学生理解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

5. 随堂练习(15分钟)发放练习题,学生现场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两部分:1. 磁场与磁感线:定义、性质、磁感线特点。

2. 电流的磁场:实验现象、电磁感应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一个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图。

解释为什么电流可以通过导线产生磁场。

描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

2. 答案磁感线由磁铁的N极指向S极,外部由S极指向N极。

电流的流动产生磁场,根据安培右手螺旋法则。

电磁感应是指闭合回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八下物理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八下物理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掌握力的单位及其换算;(3)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习物理的积极态度;(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力的单位及其换算;(3)力的计算。

2.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2)力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2)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现象,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力现象,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存在。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总结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2)力的单位介绍力的单位:牛顿(N),让学生了解牛顿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3)力的计算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熟练运用力的计算公式。

3. 实践活动(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以下实验:①测量物体的重力;②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③探究弹力与物体形变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合作学习各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总结力的特点。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单位、计算方法等。

(2)总结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观察生活中的力现象,思考力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2. 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实验器材:1. 天平;2. 量筒;3. 细线;4. 棉花;5. 物体(如石头、铁块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人,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 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并在实验桌面上摆放整齐;3. 首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4. 将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取体积V1,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5. 用细线将物体系住,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取体积V2,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6. 计算物体的体积:V = V2 - V1;7.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V;8.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纸上;9.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

注意事项:1.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天平平衡,准确读取质量值;2.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量筒内水位稳定,准确读取体积值;3. 物体放入水中时,要完全浸没,避免气泡产生;4. 计算体积时,要准确无误;5.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遵守实验纪律。

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密度大小;2. 探讨影响物体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读取体积值不准确等,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密度及相关知识。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主要内容有: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图钉、细线、弹簧测力计、橡皮筋。

学具:三角板、图钉、细线、弹簧测力计、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三角板,提问:如何用两条线拉住三角板保持平衡?(2)引导学生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

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合成: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等同于一个力,这个力称为这两个力的合成。

(2)讲解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力的作用效果。

(3)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9.1节后的练习题1、2、3。

(2)讨论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实验教学(1)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2)拓展:讨论非共点力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3. 共点力平衡条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第9.1节后的练习题4、5、6。

(2)思考题:如何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2. 答案(1)练习题答案见教材。

(2)思考题答案: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简化复杂问题,将多力作用转化为单力作用,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建设、物体搬运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6章《实验》的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结论。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欧姆定律的实验原理,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进行实验测量,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以及数据处理和结论的得出。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滑动变阻器、导线、电源等实验器材。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常见的电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步骤讲解:讲解欧姆定律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如何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进行测量。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实验数据计算电阻,以及如何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5. 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结论。

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欧姆定律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实验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4. 实验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阻值。

(2)应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电阻值 = (电压 / 电流)(2)示例:一个电阻器在电压为6V时通过的电流为2A,求电阻器的电阻值。

答案:电阻器的电阻值= 6V / 2A = 3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1.2 实验要求学生分组,每组4-6人,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探究。

第二章:测量长度2.1 实验项目:尺子测量2.2 实验器材:尺子、记录本2.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长度、宽度、高度等;(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4 实验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第三章:观察物体3.1 实验项目:放大镜观察3.2 实验器材:放大镜、记录本3.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细微部分;(2)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分享,讨论观察到的细微部分的特点。

3.4 实验思考: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如何选择合适的观察距离?第四章:力的作用4.1 实验项目:拉力实验4.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钩子、记录本4.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

4.4 实验思考:如何准确地测量力的作用效果?第五章:浮力现象5.1 实验项目:浮力实验5.2 实验器材:浮力计、水、物体、记录本5.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浮力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5.4 实验思考:如何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第六章:声音的产生6.1 实验项目:声音产生实验6.2 实验器材:尺子、桌子、记录本6.3 实验步骤:(1) 学生将尺子放在桌子上,拨动尺子使其振动;(2) 观察并记录尺子振动时产生的声音;(3) 小组内讨论,分析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6.4 实验思考:如何改变尺子振动的频率来产生不同的音调?第七章:光的传播7.1 实验项目:光的传播实验7.2 实验器材:激光笔、白纸、记录本7.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激光笔照射白纸,观察光的传播路径;(2) 将观察到的光传播路径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光的传播特点。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示例和动画,讲解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等),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玻璃棒垂直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2)改变玻璃棒的角度,重复步骤1,记录多组数据。

(3)利用折射定律计算水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分别用酒精和玻璃作为另一种介质,计算它们的折射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折射率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折射率与介质性质有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运用折射定律计算折射率,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实验桌等。

2. 教学软件:动画、示例图片等。

3. 参考书籍:物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学生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避免主观臆断。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研究,如探究其他光的折射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所需器材及作用。

3.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实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4. 实验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

5. 实验操作: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实验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4. 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实践。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电路》,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电路的组成与作用》、第二节《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掌握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及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等实验器材。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电池、灯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电池、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电路,如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路。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与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实验器材,进行串联电路的实验。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电流、电压的变化。

(3)教师讲解串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讲解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组成2.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3.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4. 电路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画出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并标出各元件的电流、电压。

串联电路:R1=10Ω,R2=20Ω,U=12V并联电路:R1=10Ω,R2=20Ω,I=2A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串联电路:I=0.6A,U1=6V,U2=12V;并联电路:U=6V,I1=1A,I2=0.5A。

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教案标题: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

教学内容:
1. 实验原理: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基本物理原理。

2. 实验方法: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

3. 实验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方法。

2. 理论学习:介绍实验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对实验有基本的了解。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课题进行实验。

4.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评定: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2. 实验操作评定: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团队合作评定: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备齐全。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和探索思路,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分组实验教案全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分组实验教案全

分组实验教案授课人课题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内容与过程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1.学生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正确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4.用毫米刻度尺和铅笔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紧密地緾在铅笔上,数出细铜丝在铅笔上的圈数,用刻度尺测量出总圈数的长度,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重点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如何使用时间的测量和正确读写难点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如何使用时间的测量和正确读书,误差授课方式分组实验授课时间2021.9.17 课时1课时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结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分组实验教案授课人课题 用温度计测水温内容与过程目的 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1.学生检查实验器材。

2.在测量水的温度前,思考下面哪些做法和读数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误的错在哪里。

3.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热水和冷水)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测量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量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4.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水中,不要碰到玻璃杯底或容器壁,要竖直放置。

5.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水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和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2. 实验要求(1)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

(2)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2)实验器材:刻度尺、物体。

(3)实验步骤:①观察刻度尺,了解其量程和分度值。

②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③记录数据,计算平均值。

2. 实验二: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1)实验目的: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2)实验器材:不同质量的物体、计时器、高度计。

(3)实验步骤:①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下落高度和时间。

②记录数据,分析重力对下落速度的影响。

3. 实验三:测定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路元件(灯泡、电阻等)。

(3)实验步骤:①连接电路,使电流表和电压表与电路串联。

②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

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 实验四:制作简易的潜望镜(1)实验目的:学习制作简易的潜望镜,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实验器材:平面镜、塑料管、光线。

(3)实验步骤:①制作潜望镜,使其能够观察到远处的物体。

②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5. 实验五:测定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不同接触面积的物体、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

(3)实验步骤: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接触面积、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②记录数据,分析摩擦力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评价1. 实验态度:是否认真预习、遵守实验规程、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八年级物理 分组实验教案 第3个

八年级物理 分组实验教案 第3个
7.计算平均速度并填在表格中。
路程S
时间t平均速度vS1=t1=v1=S2=
t2=
v2=
S3=
t3=
v3=
实验结论
可以测量时间、路程计算平均速度,而且知道小车下滑过程越来越快。
器材损耗
教学反思
1.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
2.确定小车在斜面的初始位置和理想的终点位置并装上金属片,测量出路程S1;
3.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路程S1的时间t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
6.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时间t3;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序号
3
实验性质
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教师
所属章节
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班级
实验时间
第周星期年月日
目的
1.通过测量小车在斜面滑下的平均速度,提高刻度尺测量长度,秒表测量时间的应用能力;
2.通过计算结果处理,知道小车滑下时的速度越来越快。
器材
斜面、小车、木块、停表、直尺、金属片
实验过程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守则;2.能够合理安排实验步骤,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3.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4.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实验守则的遵守和实验安全;2.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3.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培养。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多个弹簧,绳子,木块,天平,尺子等;2.实验手册: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表;3.学生分组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保证每组都有不同的能力和特长。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实验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通过引发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实验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信息;3.列举一些实验的例子,让学生描述一下这些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二、实验守则的讲解(10分钟)1.采用一对一或小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反思实验守则的重要性;2.讲解实验守则的要求,如佩戴实验室用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则等,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谨慎行事;3.强调实验过程中学生合理分工、协作配合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验设想(15分钟)1.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实验手册,让学生仔细阅读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实验的问题,如有什么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需要使用的器材、实验步骤等;3.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和方案;4.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讨论和交流,最终确定实验设想。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按照小组的实验设想,发放实验仪器和材料;2.学生按照实验手册上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3.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性。

五、数据分析和讨论(20分钟)1.学生按照实验手册上的数据表格,记录实验数据;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并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一步解释实验原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分组实验教案

实验一: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械】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实验步骤】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 1N、 5N、10N 等处,感觉一下 1N、5N、 10N 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察4、在水平搁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行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搁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涨,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弹簧测力计的挂质量约1kg 的拉木块水平拉木块沿倾斜木挂钩上拴一根头发,当使用状况物体匀速行进板匀速上涨头发被拉断时拉力 F/N【评估与沟通】可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何?实验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要素相关【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要素相关?所需器械: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猜想或假定】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相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照图 23-1 那样,把钩码逐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遇到的重力,记录在下边的表格中。

质量 m/kg重力 G/N2、在图 23-2 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

连结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以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G/NOm/k图 23-2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剖析和论证】1、经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概是kg。

假如用 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写成G=mg实验三、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要素相关【提出问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要素相关? 2、怎样增大有利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猜想或假定】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拙程度相关。

八年级第二学期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第二学期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分组实验教案课题探究2 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内容与过程目的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把滑动变阻器正确地连入电路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1、变阻器原理的学习:2、正确使用变阻器的学习:①变阻器结构的学习②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

然后打出投影:◆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

(板书)实验探究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灯泡的亮度。

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重点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

难点根据要求正确连接与使用变阻器。

授课方式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授课时间课时1时实验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小结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3.符号:4.使用: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的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授课人巴合提古丽分组实验教案课题探究4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内容与过程目的1.能够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实验步骤】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察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情况挂质量约1kg的物体拉木块水平匀速前进拉木块沿倾斜木板匀速上升挂钩上拴一根头发,当头发被拉断时拉力F/N【评估与交流】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实验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 【猜想或假设】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 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质量m/kg 重力G/N2、 在图23-2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

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和论证】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

如果用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m/kgOG/N图23-2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实验三、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猜想或假设】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1、取一方木块及长方形的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用弹簧称拉着方木块在三种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比较摩擦力的大小。

2、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加上砝码,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方木块、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砝码、细线【进行实验】1、分别测出木块在长木板、毛巾、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2、在木块上另上砝码后,再测出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测出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并将结【分析和论证】1、分析比较实验1、2、3可得:。

2、分析比较实验1、4可得:。

3、分析比较实验1、5可得:。

4、归纳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与无关【评估与交流】1、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必须注意什么?当速度不一样时摩擦力大小有没有变化?2、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3.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小桌子,泡沫塑料,钩码一盒。

2)实验目的: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压力的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3)实验方法和步骤: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①如图甲和乙所示,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压力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a.如图甲所示,把使小桌子的四脚朝下压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即此时桌子四脚陷入泡沫塑料里的深度;b.如图乙所示,在桌子上加上一个钩码,观察此时桌子四脚陷入泡沫塑料里的深度,并与图甲的陷入情况对比;②如图乙和图丙所示,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受力面积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

c.如图丙所示,使桌面朝下并在桌子上加上一个钩码,观察此时桌面陷入泡沫塑料里的深度,并与图乙的陷入情况对比;4.进行实验:自己设计表格,并将实数据填入表中:面5.分析与论证:分析: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压力的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压力越大,压力的受力面积小,则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评估与交流:1)通过这个实验,你掌握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答:我掌握了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当研究的问题有三个或三个量以上之间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单一关系,可以使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

实验五、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提出问题】1、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投入水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铁块投入水中会下沉,而铁做成船之后,却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体积有关。

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浸入的深度有关。

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也就是与V排和ρ液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选择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比较铁块和铝块浸没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来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2、取一些橡皮泥,先揉成团,测出其浸入水中的浮力,然后展开做成盒形,测出其所受的浮力并把两次测得的浮力大小与橡皮泥的重量相比较,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3、取一铁块测出其浸入水中不同深度所受的浮力并比较浮力的大小,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4、测出浸没入水中的石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实验步骤:(1)(2)(3)5、测出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的关系。

实验步骤:(1)(2)(3)以上4、5实验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接水小桶、自来水、盐水、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金属牙膏皮(或橡皮泥)、细线【分析和论证】1、2、3、4、【评估与交流】1、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能普遍适用吗?如何评估实验的准确性?2、做以上实验要注意什么?只在水中做行吗?3、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减少实验误差?4、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气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计算吗?表达式如何?【探究拓展】1、弹簧秤法测浮力大小——适用于ρ物>ρ液(1)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为G1 (2)测出物体在水中的重为G2F浮= G1-G22、平衡力法——适用于ρ物≤ρ液(1)当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液体中时,受重力和浮力作用。

(2)因为物体静止所受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有F浮= G物3、压力差法 F浮= F向上- F向下形状规则的正方体物块浸入密度为ρ的液体中,如图26-1所示。

上表面距液面为h,正方体边长为l。

上表面所受压强:P=ρgh 上表面所受压力:F=PS=ρghl2下表面所受压强:P’=ρg(h+l) 下表面所受压力:F’= P’S=ρg(h+l)l2 F浮= F’- F =ρg(h+l)l2-ρghl2=ρgl3又因为V排= l3,所以F浮=ρgl3=ρgV排即为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的浮力。

实验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杠杆的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猜想或假设】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设计实验】1、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使杠杆平衡,钩码的重即为动力、阻力大小,挂钩码处到支点的杠杆长即为力臂的大小。

然后计算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比较两者乘积的大小,归纳得出结论。

2、(1)用弹簧秤作为动力作用的物体,在挂钩码的同侧提起杠杆,使杠杆平衡,读出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

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2)用弹簧秤拉着杠杆加速转动,读出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计算并比较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所需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尺、线【进行实验】1、把杠杆的中点挂在支架上,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2、照图25-1那样,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根据钩码的质量计算出重力大小即为动力和阻力大小,再读出力臂的长,把4、如图25-2所示,在a、b、c三点用弹簧秤竖直向上提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读出力及力臂的大小,并填入下表。

5、在杠杆左端一点用弹簧秤提起杠杆,并加速顺时针转动,读出动力与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分析和论证】1、通过测量数据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当动力×动力臂大于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沿。

【评估与交流】1、你的测量结果能准确说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吗?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2、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如何转动?生活中平衡杠杆有哪些?3、观察生活中的杠杆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长,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省距离。

(3)天平杠杆: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既不省力又不费距离。

实验七、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提出问题】1、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2、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猜想或假设】1、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摩擦,摩擦不同效率就不同。

2、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不同。

【设计实验】1、同一斜面,不同的粗糙面,用弹簧测力计把木块沿斜面匀速拉上顶端,记下两次拉力的大小,测出木块重、斜面长、斜面高。

计算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比较机械效率的大小。

2、同一光滑程度的斜面,两次不同的倾斜程度,再测量两次斜面的机械效率,比较机械效率的大小。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斜面、木块、细线、刻度尺、毛巾【进行实验】1、如图27-1所示,将一条形木板一端垫高,就构成一个斜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