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美育”精品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美育”精品素材

近年来,国家教育顶层设计部门印发的一系列教育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主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最新要求。“五育”也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重要考点,推出美育系列素材文章,以飨读者。

一美育是一种刚需

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13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人民日报》(2017年07月04日05版)

二审美教育最重要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审美教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是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用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附属品。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实际上审美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它在帮助一个人获得成功方面具有最高的价值。没有审美教育,其它所有的教育价值都会为零,甚至是负价值。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知识和信息都可以向别人求教,但是有一个东西必须他独立做出,那就是审美判断!一个东西到底是美的,还是丑的?一个行为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必须是个人自己做判断。如果一个人美丑不分、善恶不分,则这个人肯定位于社会底层,其它的知识再多也没有用。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英雄豪杰,还是西方文明的贵族勋爵,审美判断力都是其核心品质。一个美丑不不辨、是非不分的人,肯定是让人看不起的。而且,这种缺陷是不可原谅的。可以说,审美判断力是最重要的能力,这方面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教育就失败了,一个人就不拥有精神上的尊严和自由,更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如果一个人缺乏充分的美育,他就会面临这样的人生悲剧:一个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是美的,还是丑的?他居然要别人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告诉他。如果有人故意扭曲美丑标准,那么他就会将丑陋当做美好去追求,粗鄙不堪而不自知,终身为人不耻。

那么,什么是审美能力呢?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感知力,就是对外界各种好的信息的吸收能力。这其实是人的天赋本能,就像运动能力一样,是孩子天然拥有的。孩子的感知能力都很强,他们到了一个美好的新环境,会快乐的大喊大叫,不知道多开心。如果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审美教育,这种能力就能够保留到成年,终身拥有对美的敏锐感知和快乐的心情。如果缺乏美育,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弱,最终成为一个麻木的人。所以,美育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太大了,他决定了孩子是否会成长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缺乏美育的孩子小孩,内心快乐的体验就会比较少,价值观对他来说就是虚空的。中国人热衷于吃和性,而对于思考研究、科学发现、运动竞赛、艺术创作等深层次的精神活动缺乏兴趣,就是普遍缺乏美育的结果。

当下,人们普遍缺乏坚定的意志,害怕困难,追求轻松闲散的生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缺乏美育。我们的文化和教育没有保护好孩子的感知力,成年后无法从工作和克服困难中获得快乐。内心的麻木使得他们找不到真正的兴趣,成为了一个对于目标没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们所谓的“人生目标”,都是被别人“讲道理”而灌输的。遇到风吹草动,他们就改变方向,或者放弃目标。

可以说,丧失了审美体验能力也就丧失了相信力,就会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时时刻刻的感觉到不安全、感觉到恐惧;时时刻刻准备改弦易张、随机应变。他就体验不到沉稳,坚定的心理状态了,更获得不了坚定追求所带来的事业成功。

中国人普遍不善于赞美别人,缺乏影响力,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我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啊!看不到别人的美德、美行、美言啊!所以赞美之辞无从说起,这不就是审美能力丧失的恶果吗?赞美他人是影响他人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而赞美的前提就是审美能力,一个人对美的体验越广阔,越真实,就越能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缺乏美育的人都会形成“挑毛病”的习惯,丧失影响力。

审美教育会帮助一个人获得人生幸福,因为他对什么是美、什么是好有着确切的判断,人生不会搞错方向。如果一个人连美丑都不分、善恶都不辨,他怎么可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或者说,当一个人丧失了审美的能力,分辨不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也就完了。他从精神上彻底猥琐化,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控制。

结语:美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赢得他人尊重,获得影响力的关键。没有美育,就没有幸福的人生。

三以审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在当下已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的要求。当前,审美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长足发展,但其地位边缘化、过度专业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审美教育如何在立德树人方面更好发挥作用,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美教育,是亟须我们深入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

人的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简称为美育,它以审美对象特别是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的特征是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它必须以具体、独特、感人的审美形象(主要是艺术形象)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愉悦之中非强制性地接受教育,通过审美情感的中介作用,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学习知识、完善道德、塑造人格、升华灵魂,使受教育者自由自觉地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不是一种专门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通识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而是一种以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为手段,充分利用美的中介作用和真、善、美的融合性,使人受到知识、道德、身体、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要培养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所谓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作为人应该具备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体力、感受力、理解力、意志力、想象力、情感力。

人类审美教育源远流长

审美教育早就存在于人类早期教育之中,无论中西方都是如此。儒家创始人孔子开设学馆,主要以“六艺”(礼、乐、御、射、书、数)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孔子还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和国家教育,基本上都是沿袭着儒家的这个审美教育传统。古希腊雅典人的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都包含着美育,而且强调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的有机结合。古希腊柏拉图的雅典学院非常重视音乐陶冶心灵的教育作用。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扬了老师柏拉图的这种美育思想,分别在《政治学》和《诗学》中高度评价了音乐和悲剧“卡塔西斯”(“净化”和“陶冶”)心灵的美育功能。古罗马的“七艺”是指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