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正文:刘备的品格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
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3.人”4.。
曹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
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鲁肃: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
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
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
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7.221 8.9.10.着。
11.吕布: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不过他有勇无谋,经常背叛家主,是“三姓家奴”,不听将言,只听妻言,最终被缢于白门楼。
12.姜维:姜维对家人母亲非常孝顺,英勇武艺可以跟赵云匹敌,智谋神算可以暗算诸葛亮,文武全才,英俊相貌,忠义二全,被诸葛亮重视,因此诸葛亮死前让姜维得到诸葛亮的真传。
13.张辽: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对军事有很大研究,义气够大,忠义皆有,对主公衷心耿耿,原来是吕布手下,后来投曹操。
曹操对他非常看好,对人不强求,战场上不顾儿女私情,和关公要好,义气相投.14.典韦:典韦的描写多为侧面,单挑战役不多。
历史人物作文(优选3篇)
历史人物作文(优选3篇)历史人物作文篇1刘备是《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中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人物。
他待人十分真诚,爱民如子,是一名英雄。
“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中,他和关羽、张飞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而结为兄弟。
从此,他从过去卖草鞋卫生,到现在有了军队,有了目标,成了魏蜀吴三国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刘备待人真诚。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一定有所耳闻。
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自己,结果第一次去诸葛亮,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所以献上《隆中对》,自此,刘备开启了建立蜀国之旅。
刘备爱民如子。
曹操此时率大军南下时,刘备从新野撤往江夏,路过襄阳,许多荆州士人听说刘备仁德,爱民如子就都来投靠刘备。
这时,有人劝说刘备抛弃他们,轻骑前进,但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还是《三国志》中的刘备,他的为人处世,他的品格风范,都让我十分敬佩,虽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每次读到刘备的故事,我都会感慨万千。
历史人物作文篇2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要说人才最多的是哪个时代?恐怕所有人都会想起那短暂却又精彩、辉煌的三国。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而其中我最喜欢又最敬佩的,便是蜀汉名臣——诸葛亮。
说实话,三国之中最不喜欢的便是蜀国。
“刘皇叔”靠着坑蒙拐骗占来的地盘建立了国家,我更喜欢曹操那样靠着“真本事”打天下的人。
但就在这让我讨厌的蜀国之中,却有一个三国之中无人能比的大政治家,诸葛亮。
诸葛亮从小就是一个天才,能力不下于管仲、乐毅。
他一直想辅佐一位明主成就霸业,只是怀才不遇,直到刘备三顾茅庐。
那时他才20多岁(在现代也就是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却能将天下形势看得清楚透彻并制定出老总的`路线,足可见其天赋。
我一直不明白,这个诸葛亮为什么不主动去投奔曹操或孙权?其实这便是他聪明和伟大之处——如果他投奔了那些强大的势力,谋士如云的主公们根本不会把他放在眼里;而这位“德才兼备”的刘皇叔处于困境,自己的帮助一定会像久旱之后的甘露得到重视。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
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
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
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
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
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
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
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
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
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
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三国演义-刘备分析论刘备之枭雄谭冲(09级汉语言文学200903505017)关键词:刘备、狡诈、权术、枭雄。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2.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3.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着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4.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有人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6.鲁肃: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7.张飞: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万多人,败张合大军,刘备称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8.赵云: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9.郭嘉:曹操帐下第一谋士,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爱嗑药在那个时代真正的属于离经叛道的典型了但其军事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10.贾诩:曹操五大谋士之一,深谙保身之道,三国局面的真正缔造者,军事才能卓着;11.吕布: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不过他有勇无谋,经常背叛家主,是“三姓家奴”,不听将言,只听妻言,最终被缢于白门楼;12.姜维:姜维对家人母亲非常孝顺,英勇武艺可以跟赵云匹敌,智谋神算可以暗算诸葛亮,文武全才,英俊相貌,忠义二全,被诸葛亮重视,因此诸葛亮死前让姜维得到诸葛亮的真传;13.张辽: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对军事有很大研究,义气够大,忠义皆有,对主公衷心耿耿,原来是吕布手下,后来投曹操;曹操对他非常看好,对人不强求,战场上不顾儿女私情,和关公要好,义气相投.14.典韦:典韦的描写多为侧面,单挑战役不多;然对其描写十分细致,人皆叹服其勇,而三国的武力排名又以民间喜好为基础;还有一点,正是因为他英年早逝,人们对他有许多惋惜与期许;15.马超:马超作为刘备手下着名的大将,有一定的方略;例如曹操召马腾入京,超曾劝其不可轻入静观其变,马腾不听;曹操渡河时他曾识破曹操欲断本军后方的计策;16.许褚:典韦死后曹操的王牌;力大无比,能掣二牛尾倒行百步,勇猛好战,人称“虎痴大将军”;许褚忠心,无论形势多么危急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来,救了曹操无数次;17.黄忠:忠早年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随刘表之子刘琮降曹,镇守长沙;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18.姜维: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19.甘宁: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水贼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气力,号游侠;20.卫继:继敏达夙成,学识通博,进仕州郡,历职清显;忠笃信厚,为众所敬;21.曹丕: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他更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残害手足之人;22.刘禅: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辨是非,听信谗言,最后落得一个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23.陆逊:他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治国安邦有方,深得百姓爱戴;24.王允: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胆识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25.杨修:为人聪慧,才思敏捷,博闻强记;恃才放旷,爱卖弄学问,最后被曹操所杀;26.董卓:凶狠残暴,毒茶百姓的乱世奸臣;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气量狭小,性格保利之人;27.袁绍:骄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对的人;他还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28.魏延:魏延称得上是一位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鲁莽;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29.司马懿: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一位将领;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典型形象;30.孙权: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具有忍辱负重,能伸能屈的坚韧品质;31.马稷:熟读兵书,有一定的谋略和才识,但他只读死书,不懂得实践;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酿成大祸;。
三国主要人物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
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3.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4.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有人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
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鲁肃: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
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
三国演义摘抄笔记体会(3篇)
第1篇一、忠诚与信仰《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展现出了忠诚与信仰的品质。
刘备被尊称为“仁德之君”,他忠诚于汉室,心怀天下,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关羽、张飞、赵云等忠臣良将,始终跟随刘备,为维护汉室天下而战。
而曹操虽然野心勃勃,但也有着坚定的信仰,他追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信念,最终统一北方。
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与信仰的力量,它们是支撑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
1. 刘备的忠诚: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仁德之君,他忠诚于汉室,心怀天下。
在刘备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的力量。
他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不惜与曹操、孙权等势力周旋,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利益。
正是这种忠诚,使得刘备赢得了众多忠臣良将的追随。
2. 曹操的信仰:曹操虽然野心勃勃,但他也有着坚定的信仰。
他追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信念,这种信仰使得曹操在乱世中崛起,最终统一北方。
曹操的信仰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二、智谋与勇气《三国演义》中,智谋与勇气是英雄们必备的品质。
诸葛亮、庞统、郭嘉等智囊人物,凭借过人的智慧,为各自的主人出谋划策,使得局势扭转。
而关羽、张飞、赵云等勇将,则凭借过人的勇气,冲锋陷阵,为国家和民族立下赫赫战功。
1. 诸葛亮的智谋: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智囊人物,他凭借过人的智慧,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得蜀国在三国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智谋与计谋,他的智慧让我们感受到了智谋的力量。
2. 关羽的勇气:关羽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首,他勇猛善战,以勇冠三军著称。
在赤壁之战中,关羽单刀赴会,展现出了他的勇气。
关羽的勇气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敢于担当,勇往直前。
三、友情与亲情《三国演义》中,友情与亲情是英雄们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桃园结义,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之情,更是感人至深。
这些情感纽带,使得英雄们在乱世中相互扶持,共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讲厉史人物故事400字《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字玄德,蜀汉开国皇帝,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时期著名人物之一。
刘备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三顾茅庐”了。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先主与张杰登山观猎,见草堂数间,止息茅屋。
门庭闲地,杂糅牛马。
盖主人张广,茅庐窕然,有山水,连阡陌,两两之房,访家其原,为先主立传。
”刘备对张杰说:“愿见主公一面。
”张杰答应了。
这句“愿见主公一面”成为后世豪杰壮士想见名人时所引用的话语。
在历史上,其实“三顾茅庐”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那样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但是仍然成为了我国古代传奇中的经典之作。
刘备之所以被称为“三顾茅庐”,是因为他为了招揽诸葛亮这位举世无双的奇才,三次登门拜访,终于成功说服了诸葛亮。
首次拜访,诸葛亮不愿理会。
刘备第二次前往时,诸葛亮依旧不肯接见。
刘备不顾风雨,卯夜前往,终于登门拜见了诸葛亮,最终说服了他,诸葛亮欣然投奔,成为刘备军师。
这个故事体现了刘备的才干和胆识。
他能够不畏艰险,多次登门拜访,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支持。
这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以其过人的勇气和智慧,最终统一了蜀汉,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总结: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展现了刘备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品格。
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艰险,不轻言放弃,而是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鼓舞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不逃避挑战,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取得成功。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刘备的勇气和才华,也彰显了诸葛亮的聪明和深思熟虑。
在我国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备受尊敬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广为流传,而且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成为了我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刘备在曹操的逼迫下逃亡至荆州,向刘表求援未果,最终决定投奔东吴的反对势力孙权。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尽管与曹操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相比,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要苍白得多,但他却是寄寓思想的人物,是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刘备,字玄德,汉末涿县楼桑人。
他早年丧父,家道贫寒,以“贩履织席为业”。
但他“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
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
又“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
据言“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
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是一个很有“福分” “贵相”的人,自从桃园结义得关、张二人后,便开始艰难地于汉末乱世创大业,举大事。
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不失为一个天下英雄。
“仁义”是小说中刘备性格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刘备处处躬行仁义,使得他深得人心,成为蜀国之主。
他时时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宽仁长厚”、“爱民如子”,百姓因而都拥戴他。
陶恭祖让徐州于他,他推辞,而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他每到一地便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当他败于曹操,樊城撤退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见之,难过得欲投江而死。
虽诸葛亮和众将劝其弃民而逃,他却不愿,并言:“举大事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而伤感。
他治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可见其与民有着鱼水般关系。
刘备的“仁义”、“宽厚”使得他吸引了当世的杰出人才如“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也使得众文臣武将均矢志于他。
他对关羽、张飞,“情同骨肉”、“生死与共”,因而即使在他最失意落魄之时,二人也不背叛他,曹操虽厚遇关羽,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与美女、金银、宝马,封以高官重爵,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离之而走,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摘录《三国演义》中能体现刘备人物特点的语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摘录《三国演义》中能体现刘备人物特点的语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之一,描写了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其中,刘备是其中一个备受人敬仰的人物,他的仁德、谦和和胸怀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摘录《三国演义》中能体现刘备人物特点的语句来深入探讨刘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他对历史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刘备的仁德、谦和和胸怀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之处,以及他给后世留下的启示和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摘录能体现刘备人物特点的语句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刘备的仁德、谦和和胸怀三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而对其进行评价和反思。
在正文部分,将具体分析这些语句所体现的刘备的人物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对其进行解读。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刘备的人物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1.3 目的:通过摘录《三国演义》中能体现刘备人物特点的语句,旨在深入分析刘备的仁德、谦和、胸怀等特点,揭示其作为一个正直仁德的君子形象,为读者展现一个令人敬仰的领袖形象。
通过对刘备人物特点的深入剖析,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还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反思,激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秉持仁德、谦和、胸怀等美德,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
2.正文2.1 刘备的仁德: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绘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的人物。
他对待部下、朋友和敌人都表现出了仁厚和宽宏大量的一面。
在受到困扰和困难时,刘备总是首先考虑他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私利。
他经常体恤部下的需求,关心士兵的生活和安全。
在面对困难抉择时,他总是以国家民众的福祉为重,而不是个人私欲。
刘备的仁德也体现在他对待敌人的态度上。
即使面对天下名将如曹操和孙权,他也能保持礼数和尊重,不伤害无辜的百姓,不侵犯他人的家庭和领土。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所表达的是“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通过故事情节将晋唐时期中国民众阶层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历史观体现出来。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立场突出,以刘备为正面角色颂扬其为“仁君”,刘备的言行举止中都渗透着“仁义”。
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劉备形象是多面性的,《三国志》中大量有关刘备的素材经过删减之后,使得刘备的正面化形象更为突出,满足了众多读者的需求。
刘备本是“枭雄”,在《三国演义》被塑造为“仁君”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突出刘备是一个备受民众爱戴的仁君,“刘玄德携民渡江”中就将刘备如何“仁德爱民”刻画出来。
当曹操的部队已经临近樊城的时候,诸葛亮让刘备快速地撤离樊城,但是,刘备不忍心离开百姓,就对诸葛亮说:这里的百姓已经相随已久,实在是不忍心舍弃。
这里的百姓也说,我们愿意随着去,死也是无憾的。
罗贯中这样描绘就是借助百姓的言行举止对刘备的形象进行塑造,使得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被烘托出来。
在《三国演义》的三十六回,曹操为了得到徐庶,知道徐庶是个孝子,就将其母亲胁持。
情急之下,徐庶只能到曹操这边来。
刘备是满心的不舍。
当时,孙乾建议刘备将徐庶留下,如果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杀了,徐庶就必然会与曹操为敌,对刘备也会更加死心塌地了。
对此,刘备拒绝了,说,让曹操杀了徐庶的母亲,我用她的儿子,这是不仁道的。
留下徐庶而不让他去,不可以这么做。
我宁可死去,也不会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
罗贯中用孙乾的谏言将刘备的仁德形象衬托出来。
二、《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义重如山”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的整篇小说中都贯穿着“义”。
第一回“桃园三结义”中,就将“义”突出出来。
刘备是皇叔,帝王血统,身份尊贵,但是在行为举止方面都更为有情有义,对人际之间的情感看得非常重要。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就表现了刘备对兄弟的情义是非常看重的。
刘备人物性格特点
刘备人物性格特点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刘备人物性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
然而,现代的相当一部分读者、研究者对刘备形象却评价不高,甚至颇有非议。
一些研究者认为,刘备形象是“苍白无力”的。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罗贯中塑造刘备形象的得失,是一个关系艺术价值的问题。
一、明君枭雄,一人两面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史书对这两方面都记载颇多。
就“仁德爱民”而言,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郡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补充道:“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
”因此“众多归焉”。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
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当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
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此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写的很好看的刘备文
写的很好看的刘备文致敬刘备:永远的仁者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堪称历史上的传世英雄。
他以其出色的智谋、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胸怀,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笔者倾心描绘一幅刘备气度风华、仁义和慈爱溢于言表的画卷。
刘备出身贫寒,他是千真万确的君子。
曾经聆听一位长者说:“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负有重任却无法胜任。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刘备的内心,他决心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好人。
他倾力修习仁义道德,学习经典名著,不断钻研兵法策略和政治理论,渐渐积累了一身过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刘备自幼丧父,母亲曹氏带着他迁居到南阳。
但即便是生活环境贫寒,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长大后选择了当一名乡村教师,帮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农民儿童,将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们。
刘备不仅心系教育,也关注民生,他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协助贫民解决生活困难,为人民谋福利。
刘备深受百姓敬仰,他的仁义和慈爱形象广受赞誉。
他深知治国之道在于仁政,因此他坚持以民为本,秉持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民。
无论是有识之士还是平民百姓,刘备都以平等对待,不分贵贱,不偏袒亲戚。
他不忘初心,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
每当百姓有所急难,他都心系苍生,力求解决。
他还积极推行减税减赋,改革政府机构,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刘备的大公无私和宽容胸怀也是受人敬佩的。
曾经,他曾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大义之间做出了伟大的选择。
在东吴孙权向他提出小乔为妻的条件时,刘备痛苦地说:“我身非藩王,安能正妻?”凭借这种坚守原则的高风亮节,他赢得了百姓的尊重。
他虽然在曹操统一北方时仅能盘据地方,却并不妒忌和排斥其他有实力的军阀,更没有随意干预别国内政,他本人更是多次郑重地宣示自己只想救民于水火,能以自由身份为百姓堪称典范。
刘备知晓帝王之道的重要性,深知统一天下的使命。
他不顾自身英勇善战的优势,始终坚持与人合作,推崇“仁爱之心,恢复中原”的理念。
鉴于关中乱世,刘备与同道诸葛亮、张嶷等人一同商议,提出了“汉室复兴”的战略目标。
刘备的性格特点及主要事例
刘备的性格特点及主要事例刘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有关刘备的相关事例又有哪些呢?还不知道的考生看过,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刘备的性格特点及主要事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刘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刘备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他的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在刘备政治的活动中,“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他贯穿始终的理想。
在桃园结义时他们就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刘备也曾对自我的实行仁政进行总结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失义于天下,吾不为也。
”可见,实行仁政是刘备一贯自觉的政治主张。
诸葛亮出山前,势单利孤的时候,刘备四处奔走,但不论到何处,他都能广施仁政,爱民如子,也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在驻扎新野后不久,当地百姓就做歌称颂刘备,“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在遭曹操追杀,弃樊城奔襄阳的一路上,后有曹操精兵将至,前有江河阻拦,而刘备却宁肯被敌军追上,也没有听从诸将几次三番提出的抛弃百姓、独自逃跑的推荐,带领几百万百姓每一天只能走十里路,最后被曹操的大军追上,落得阿斗丢失。
糜夫人投井身亡。
这一切都和汉末任意屠戮百姓、视生民如草芥的各路军阀构成了鲜明的比较,这也是他离开他所依托的军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义薄云天的忠义精神刘备的一生能够说是为义而生,又为义而死。
“忠义”是刘备性格的核心特征。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的就是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
从此以后三人同生共死、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致死不渝……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义薄云天、荡气回肠的佳话。
他们三人的之间的结义早已超出了民间简单的“拜把结义”,而是一种基于无私为民、相互欣赏、情感契合的忠义之举。
在见利忘义、朝秦暮楚、战乱纷争的年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刘备还能把这种“义”推而广之,“以性情相契”,发现和招揽人才,知人善任,进而“得道多助”,在身边构成了忠义笃信的蜀汉集团。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整理版]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一诸葛亮: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三、孙权: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四周瑜: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五、曹操: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六、司马懿: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
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七、曹丕: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
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八、鲁肃:1、目光长元、有雄才大略的统帅。
2、他的性格中又有忠厚诚恳近乎愚钝、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常常被人加以利用。
3、此外鲁肃还是一个胸襟广阔、举贤任能、爱情人才、处处以国家为重的社稷之臣。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故事脉络】群雄蜂起,汉亡的前因后果——刘曹孙的起家——中原争霸的两家对决——曹孟德气吞天下,孙刘联手抗敌的赤壁之战——刘备取蜀确立天下三分——蜀吴矛盾激烈化,关羽败亡导致夷陵之战,强蜀开始衰落——诸葛亮内外攻略,定蜀联吴——吴蜀北伐——孔明病逝——蒋费执政,三国各自出现内部危机——姜维北伐,司马专政,吴内乱不止——二士争功,蜀国灭亡——晋八路灭吴,天下一统。
【语文知识点】刘备的性格特点及事例
【语文知识点】刘备的性格特点及事例
刘备的性格是江湖儿女的性格,他具有草莽英雄的英雄气概,善于纳谏,待人坦诚。
下面介绍了刘备性格特点及事例,供大家参考。
1、刘备怒打督邮,这件事最能体现刘备的性格是江湖儿女的性格,与罗贯中所描述的刘备的性格格格不入,于是将此事安在了张飞身上。
2、东吴招亲,面对阴谋,诸葛亮劝刘备勿往,刘备却不在乎,以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件事也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草莽英雄的英雄气概。
三国演义中改为诸葛亮劝刘备前往,明显是要将刘备的草莽之气去处。
3、刘备与庞统发生争执,最后刘备将庞统叫回问庞统的话是“向者之论,阿谁为失?”,演义中改为“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
”。
本来刘备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他与庞统“宴乐如初”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原谅了庞统;演义中却成了刘备认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
一改之下,意义完全不同,终于符合了他们眼中的帝王形象。
4、刘备待人坦诚,帝王们向来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曹操的梦中杀人正是这种想法的典型体现,而刘备则不然,与关张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是“同床眠卧”,与诸葛亮是“情好日密,犹鱼之有水”。
史料记载至少有二次刘备对于刺客坦诚相见,这那像一个帝王?整个就是一个草莽英雄的作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刘备属什么生肖
刘备属什么生肖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刘备属什么生肖,欢迎大家参考!1、属牛,公元161年出生。
2、刘备,笔画14,暗合牛14。
3、“刘”的谐音同“牛”。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
《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
”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
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
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
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三国演义刻画的刘备是一个爱哭,无主见的人,实际上我认为不过是为了使刘备更接近于罗贯中们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们很难接受一个草莽英雄能成为帝王的事实。
刘备的性格类似刘邦,但刘邦生性多疑,又善于纳谏,还没有“妇人之仁”,他们以为刘邦的成功主要在于此,而刘邦的草莽性格在他们看来是缺点,若无以上的原因是不可能成功的。
可是刘备却可以说毫无防人之心,又不纳谏,又总是有“妇人之仁”,在关系到前途的最大选择面前总是表现得优柔寡断,这样的人能成功,实在是没有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备的品格藤县藤城中心校白坭分校黄剑华许多读者读《三国演义》时,常会因作者的倾向意在“拥刘反曹”,而对蜀汉最后的悲剧结局叹息不已,对作者刻意塑造的“仁义爱民”之君刘备,也是充满了同情,但握腕叹息之余,稍微想想,又总觉得这样一个人物有点虚伪,不太正常,虽然也知道刘备是个好人,可就是喜欢不起来,甚至会觉得他怎么老是那么假惺惺的,耍小心眼,掉鳄鱼泪。
其实,刘备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表面上,他总表现出这样的情义:“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第60回)而在他的眼泪背后,是心计,是权谋,是个伪君子,让我们揭开刘备那“仁义”的面纱,看清楚刘备不贤明的一面。
(一)刘备历经沙场,但不善用兵刘备是个“马上皇帝”,他颠沛流离,戎马一生,屡败屡战,在夹缝中求生存,但他折而不挠,进取一生,甚得众心,能得人死力,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但其政治、军事上的才能皆不足称,虽然久经沙场,但不善于用兵,且有主观主义思想,个人意气用事,以致败亡于军事。
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并不具备特别突出的军事才华,至于运筹帷幄,作为一军统帅来说,刘备所缺少的正是这种“聪明秀出”的才能。
”“拙于用兵”,“备不晓兵”,“每战必败”,“多败少成”,○1这不但是当时人们在军事上对刘备所作的评语,也是历史为刘备所作的结论。
在寻获诸葛亮之前,他在中原东奔西走,南逃北颠,简直有招摇撞骗之嫌。
他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发动过一次有意味的战争,主动逃跑的机会倒为数不少。
他几乎每战必败,让我们看看刘备如何用兵:一、刘备虽已取得徐州,却仍然让陶谦的亲信许耽、曹豹、章诳等人统率“丹阳兵”,遂为日后背叛刘备,引吕布袭破刘备埋下祸根。
二、刘备让陶谦故将曹豹出任徐州州治下邳之相,而代表自己守卫下邳的,却是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且与曹豹不睦的张飞。
这一安排终于导致张飞杀曹豹后,许耽、章诳愤而勾结吕布,充任内应,袭破下邳。
三、刘备将“狼子野心”的吕布收留在徐州,并且屯驻要地下邳附近,毫不防备。
致使吕布此后得以与许耽等顺利呼应,袭破下邳,进而占据徐州。
如此等等的典型事例表明:刘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缺乏必要的才能,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传统形象颇不相同,但是更为真实的刘备。
称帝后,刘备急着要为关羽复仇雪恨,便下令攻打东吴。
许多文武官员提出不同意见。
赵云直言进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攻魏,则吴自服。
曹操虽然已死,他的儿子曹丕篡了汉朝帝位。
要顺应民心,早些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流,讨伐魏逆。
关东义士必定裹粮策马迎接王师。
不应置魏而不顾,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必然两败俱伤。
给曹魏以可乘之机。
”○2赵云说得有理有据,是一种肺腑之言。
诸葛亮等人也苦苦劝阻攻吴,可惜刘备一概不听,一意孤行,坚持要为关羽被害报仇。
次年,他亲率七十万大军,杀奔东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聚多年的精锐消耗了,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刘备率领七十万大军,为什么竟一败涂地呢?这次大败,原因出在刘备的主观主义:首先,当时的形势是,魏、蜀、吴三足鼎立。
曹魏集团篡夺了汉朝政权,激起了公愤。
刘备一贯用“兴复汉室”的口号,团结群众,本应联合东吴,共抗曹魏,才能符合人心,取得群众支持。
可他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告,拒绝东吴的和好,意气用事,一意孤行,偏要为关羽、张飞复仇,兴兵攻吴,违背了民心、军心,这是战略上的失误。
其次,开战不久,蜀军接连得胜,杀了谋害关羽、张飞的仇人,东吴愿意交还荆州,送回孙夫人,刘备东征的目的已经达到,本该及时收兵,接受东吴求和的要求,恢复吴蜀联盟。
可刘备头脑发热,把东吴的实力估计过低,硬要一下子灭掉东吴才罢手,继续盲目进兵,这是又一个失误。
第三,在军事部署上,毛泽东曾经说过:“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3可惜刘备倒是在两方面都很轻视,他骄傲轻敌,瞧不起年轻有为的陆逊,忘记了当年火烧赤壁的教训,连营七百里,扎寨山林之中,马良建议把移营情况绘成图告知诸葛亮征求意见,刘备不在意地说:“我也很懂兵法,何必去问他呢!”○4吴军趁东南风起,发动火攻,蜀军便陷入被动,以至兵败瓦解了,无怪乎人人都说:“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所以说,军国大事,一旦掺入感情因素,有百害而无一利。
夷陵之战的惨败再次说明了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
曹丕不是军事家,只不过在曹操身边多年,便知道“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
”(第84回)这点已是书本上的属于ABC性质的常识,陆逊、曹丕、诸葛亮一看便晓,唯独刘备这位惯于用兵的“指挥家”却似乎茫然无知。
另外,从刘备此次东征带领的文武官员看,其中既无卓越谋臣,也无知名宿将,如此用兵,倘非刘备是军事上低能,那就是他完全失去了理智。
由此可见,三国鼎立,蜀汉先亡,刘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怪于天。
(二)刘备用人尚贤,但不善于培养人才刘备用人尚贤,知人善任,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
虽然刘备有慧眼会看人,像关羽、张飞这样没于市井的奇才,他都能发掘,他在当时吸纳了一大批顶尖人才,但他不善于培养人才,感情参与地用人,以至于后继无人。
众所周知,人才凋零成为西蜀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蜀国的人才一般是个人事功比较突出,而鲜有群体出现,刘备不注重培养集团式的“高级智囊群”。
早期有统率能力的就只有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有战略意图和方针,其余的战略意图和方针始终不明确。
庞统、法正称誉虽高,并无促使蜀国腾跃式上升的创举,而且早逝,前者36岁,后者45岁,且皆在刘备之前,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其他继承人无从谈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人才日渐凋零。
武将在俗称“五虎上将”之后,已无可称道者,俚语因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5的传言,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诸葛亮死后,因为蜀国的人才政策严重失误,蜀中除了姜维之外,已经再也没有其他出类拔萃的人才。
反观曹魏,当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认为“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
陈孔璋为袁本初作檄文大骂他一家三代,袁绍被打败后,孟德却以“此可愈头风”为由将其收入帐下。
曹操成功的人才政策却一直在魏之后的晋都得到了延续,使晋人才辈出。
因为姜维孤掌难鸣,所以屡次战败,甚至于段谷为魏将邓艾大破之后,“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渎,而陇以西亦骚动不宁”。
后多次为邓艾所败,“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故自危惧”,○6屯田种麦以避祸。
(第115回)另外,诸葛亮不仅识人、用人屡屡失误,而且忽视培养和发现人才,使部将产生依赖思想,缺乏锻炼机会,以致蜀国后继无人,也实在所难免。
其次,仁义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聚拢人才,也可以窒息人才。
刘备的仁治思想窒息了刘蜀集团的再生人才。
刘备有一根宗族观念和兄弟情义结成的无形锁链束缚着他的思想,不听忠言,使蜀国人才凋零,留下危局。
为了收买人心,为了体现“兄弟如手足”,为了让他们为自己奔命,刘备与自己最钟爱的大将几乎都有过“寝则同席”的经历。
当领导集团变得庞大时,主要领导人不可能和每一成员保持“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第38回)的交往,感情联络稀少。
从而,曾经促使集团发展的方式会变成限制集团发展的方式,甚至有些旧部可能会因感情联络变得稀少而产生怨情。
比如蜀中豪杰彭羕在刘备攻西蜀途中,进一言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受到重用,(第62回)但刘备称帝前,彭羕竟因刘备待他昔厚今薄而背地辱骂,并企图联络孟达,挑动马超谋反。
(第79回)蜀国政权的上层人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刘备收川前四方征战长期跟随的骨干,其二是收川过程中刘璋手下的降将,其他来源的官员极少。
儒家的仁治思想,导致庞大集团内部的封闭性,窒息了领导集团的吸收功能,以至使西川内外的再生人才无法跻身于领导集团,发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可悲情形,这不能不说与刘备贯彻仁治思想有很大关系。
(三)刘备仁厚爱民,但也发生了有失民心之事刘备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第41回)他打出“汉室宗亲”的旗号,并以“仁厚”、“爱民”来标榜,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第2回)百姓“丰足”,(第35回)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了人民的普遍爱戴,从而树立自己的政治声望。
这是因为他的实力远不如曹操和孙权,他地盘不备,声望不高,只能通过人心来与曹操和孙权抗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爱民”只是他达到目的的统治手段,当民众的行为阻碍他称王称帝时,他也会义无反顾地干一些不得民心之事。
为王者,风度之范也!可刘备虽为王者,但仍有失风度。
成都被围时,他曾下令:“城破之日,重赏之时。
”实际上也就是默许将士一得成都,可入库抢夺财物。
“益州(今四川)既定,玄德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
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
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7”多亏刘备接受了,否则,川中大地上免不了又一阵祸乱。
人道“刘皇叔”心系万民,可这一回便彻底地把刘备得意忘形后的弱点暴露出来了。
刘备兵败徐州时,与孙乾投许都途中绝粮,到猎户刘安家中投宿,那猎户对刘备极其崇拜,“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及杀其妻以食之。
”(第19回)这是令人发指的残忍,绝对是反人类的罪行。
后来刘备知道是食人家妻肉时,也只是“不胜伤感,洒泪马上”。
对杀人犯刘安及自己啖人妻肉的恶行并未曾谴责和自责。
这难道不是对刘备仁义待人的极大嘲讽吗?“爱兄弟胜过爱江山,爱美人”不过是老实人玩的“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虚伪罢了。
刘备伐吴,托名报弟仇,实则是实现自己夺吴之后可得半壁江山的霸王梦想,这是不得民心的,是不能公开的,所以他一口咬定是为了报弟仇,这就是刘备的野心。
试问中国古代,有几个诸侯会独独为一个死于敌手的部下而大举兴兵呢?“报仇?”这个词更适合一个黑道大佬,而不是一个皇帝。
再有就是曹操南征荆州之时,刘备仓惶出逃,却带了十余万荆州老百姓。
《三国志·蜀记·先主传》记载:“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
”刘备此举岂不是劳命伤财?他保不住城可以带着部队跑呀,为什么拉上老百姓跑呢?仔细想想,这实在是高招,那年月人口最重要,我把人都带走了,看你占了城有个屁用。
而且有平民在旁,就是现在的美国攻击前也要注意一下影响,曹操能不考虑吗?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宣传工作做得好,说得好听点就是舍不得百姓,但是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这十余万民众作了炮灰,刘备众人却趁乱安全地逃跑了。
《三国志·蜀记·先主传》记载:“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演义》也有描写:“到当阳县后,刘备看手下随行人,止有百余骑,百姓、老小并糜竺、糜芳、简雍等一干人,皆不知下落。
玄德大哭曰:“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第41回)其实,虽然刘备比较爱民,但是如果危及其自身安全,他是会毫不犹豫抛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