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刘备的性格特点介绍

刘备的性格特点介绍

刘备的性格特点介绍
刘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人格特征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草根大学生活网百科栏目提供全方位全方位的生活知识
刘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人格特征备受关注。

刘备性格温和、善良、谦虚、有正义感,使他成为历史上受人尊敬的人物。

首先,刘备是一个温和的人。

他总是重视与下属和同事的和谐,从不强迫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

他总是以谦逊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这种品质也让他在困难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和稳定。

其次,刘备是一个仁爱的人。

他一直坚信“仁者爱人”,并且以此为自己的做事准则。

他总是给予别人同情和帮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他的仁爱之心也使得他不断地吸引着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他的队伍,共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第三,刘备是个谦虚的人。

他从不以自己为中心,从不以名利为首要目标。

他始终以团队的成就为终极目标,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出发点和初心。

他的谦虚也让他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总是非常谨慎和慎重,不会轻易做决定。

最后,刘备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他一直坚信正义的力量,始终追求公正和公平。

他对待敌人也从不采取残忍和报复的态度,而是遵循“仁者无敌”的原则,以柔克刚,以德服人。

他的正义感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事迹和传说。

总之,刘备的性格温和、善良、谦虚,富有正义感,这使他成为历史上受人尊敬的人物。

他的品质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眼中的刘备

我眼中的刘备

我眼中的刘备《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刘备形象大致是这样的:刘备从桃园结义起,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一生“仁德及人”,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

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是,“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粮食,后曹操大举南下,竟有十数万百姓随同刘备赴难,虽然情势万分危急,他亦不肯暂弃百姓。

他爱民也爱才,待士诚信宽厚,肝胆相照,故诸葛亮与五虎将等一代英雄,都能终生相随,君臣关系“犹鱼之有水也。

”刘备就是作者眼中的仁德明君。

诸多的三国戏都是塑造刘备“明君“形象,后人也比较认可,可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却不欣赏刘备这一号人物。

首先,他文不如凤雌,武不如五虎将,智不如卧龙,他不过是汉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不过流着汉人的血液而已,但却坐第一把交椅。

难道汉室的血液就是真命天子吗?想当初他的老祖宗刘邦也不过是一地痞流氓而已,他为什么不让贤?刘备还胆小。

有一次,曹操煮酒邀他宴饮,此时正值青梅绽开,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煮酒论英雄“。

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马上灰头土脸,吓得掉了筷子。

狡猾的刘备深知“枪打出头鸟”,在人家屋檐下,宁做狗熊不做英雄,硬把“狗熊”的名号往自己身上揽,博得曹操欢心,保住了小命。

刘备很虚伪,善于收买人心,他打着“刘皇叔”的广告,招摇撞骗,表面宽厚爱人,礼贤下士。

他落难时,曹操曾礼遇他,从曹操家逃出后,立即与人家反目成仇,落井下石。

,老曹该多亏啊,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还为日后留下了心腹大患。

“义”,刘备比不上关羽,关云长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在华容道上舍命放他一马,刘备却做不到这一点。

赵云在长坂坡上拼死救出幼主阿斗,刘备假惺惺要把阿斗摔下地,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小子差点损了我一员大将”,这一摔摔出了两个结果,赵云誓死效忠刘备,把阿斗摔成了白痴,以至于亡国后成了阶下囚还乐不思蜀。

甘夫人死后,刘备成了鳏夫。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

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

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

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

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

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

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

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

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

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

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三国时期的刘备形象分析

三国时期的刘备形象分析

三国时期的刘备形象分析刘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领袖,他在三国时期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谋略成为了众人的关注焦点。

刘备的形象被历史和文学赋予了多种含义和诠释,他被称为仁慈、温和、诚实、忠诚和敬畏上天的人,也被透视出其野心、自私和缺乏魄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刘备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更好地理解这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深入了解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范。

第一,刘备的“仁慈”和“温和”形象刘备的“仁慈”和“温和”形象在历史和文学中被广泛传颂。

这一形象主要是由后世的文人所塑造的。

据《三国演义》所描述,刘备在长坂坡大败曹军后,表现出了对俘虏军士的宽容和慈悲,这种表现让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有大度的人。

从他为关羽送行的态度,也能得到这样的证实。

他可以既恭维关羽,也提醒他注意他的步骤,厚颜无耻地请求他的帮助。

刘备的“仁慈”和“温和”的形象,也可以在他统治蜀地的时候,表现出历史真容。

他对民众时常建立安居若素的招安政策,这种政策让他受到了蜀地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刘备在领导高平陵起义的时候,也表现出了大度的胸怀和仁慈的精神,他采取了和平谈判的方式,为士兵们争取到和平归顺的条件。

这些行动表现出了刘备身为一个有圣人之风的领袖的品质和精神。

第二,刘备的“诚实”和“忠诚”形象刘备的“诚实”和“忠诚”形象也是被历史和文学广泛所传颂的。

他在向诸葛亮求贤若渴的时候,曾经三顾茅庐,这种“忠诚”态度备受人们的赞扬。

刘备对有功的将领时刻抱着感谢之情,这也表现出他的“诚实程度”。

在重要的政治决策方面,他也坦诚地公开向群众透露自己的思想、信仰和政治观点。

例如,在苍月山祭白虎观时,他公开宣布自己的理念和对天人之道的信仰,让群众对他更加信任和敬爱。

第三,刘备的野心和自私尽管刘备被塑造为一个仁慈、温和、忠诚和真诚的形象,但他在历史上也被看做是一个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的人。

他在与袁绍和曹操的争斗中,主要是出于自身的野心和政治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他时常会不惜牺牲他人的安全,以达成他自己的目标。

历史趣谈:如何客观评价刘备?历代人士是怎样评价刘备的

历史趣谈:如何客观评价刘备?历代人士是怎样评价刘备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如何客观评价刘备?历代人士是怎样评价刘备的导语:如何评价刘备?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

正是这些,铸成了如何评价刘备?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

正是这些,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1.为人正直、重德尚义《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阴险、全用权术和狡诈,和刘备的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的形象都被典型化了,形成了鲜的对比。

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到“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刘备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不朽的信念:“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诫,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初识徐庶,刘备得到"的卢"马一匹,伊籍对他说“此马不可骑,乘则伤主”。

徐庶对他说:“的卢”虽然是千里马,却只妨主”,如“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

刘备闻言变色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已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这真是"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历史楷模。

”刘琮投降,刘备襄阳撤退时襄阳撤退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

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不忍心抛下百姓不管,含着眼泪对众将领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有人说刘生活常识分享。

刘备的性格特点

刘备的性格特点

刘备的性格特点刘备,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也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他的出生、成长背景及生平事迹,为人们了解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基础。

刘备年少孤儿,品行端庄,富有仁爱之心,做事稳重,虚心好学,是一位正直、勇敢、博学多才的人。

刘备与张飞、关羽相识后,组成了“桃园三结义”,并一同投身于义军抗曹的事业中。

这一时期,刘备表现出了志士仁人的英姿。

他联合各方力量,秉持“兴义利民,安定天下”的思想,旨在实现救国救民、惩恶扶弱的宏伟愿望。

刘备在与曹操等敌人的战斗中,展示出了不畏强权、敢于担当、善于谋划、灵活变通的军事策略。

他能够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智谋和勇气,打破敌军篡夺领土的阴谋,使得蜀汉立国成为现实。

刘备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

他善于明辨是非,慷慨解囊,推崇公正、忠诚、谦虚、刚毅、明智等品质,以人才为本,不拘一格地广纳奇才。

他首先舍弃私人成见,委任法正、诸葛亮等贤才,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勇将护佑左右,领导蜀汉建设,实现了千秋永矢、名垂青史的治国功业。

他待人和蔼,不歧视平民百姓,不轻易发怒,注重道德、仁慈和慷慨的品质,为历代中国的伟大人物之一。

另外,刘备性格上的变化也是有的。

在刘备一生中,他在志向、人生历程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进步和变化。

年轻时,刘备以修身齐家、行仁义之为目标,当他成为了领袖、占领地盘后,他的目标趋向于治国平天下。

无论是哪一阶段,无论是其所出发的初衷是什么,他都敬重道德准则、受人爱戴,以至于深得众人信任和敬佩。

年轻时,他急于求成,缺乏足够的思考,但是后来经过了许多考验,他逐渐从中获益,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总的来说,刘备性格上独具特点,他富有人文主义精神,注重道德,持有立志不渝、为民尚贤的人生信仰。

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领导才能,能跨越阶级差异赢得大众信任。

在治理山区和平原,他在尊重基层干部、保护百姓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照顾到地区统一、各族群众和文化、经济交流这方面。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刘备。

刘备是一个极具仁德与抱负的君主形象。

他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为人宽厚善良。

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广为流传,充分展现了他对贤才的敬重与渴望。

在困境中,刘备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他善于团结人心,手下聚集了一大批忠诚的追随者。

他也有优柔寡断的一面,例如在关羽被害后,不顾群臣劝阻,执意伐吴,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蜀汉元气大伤。

诸葛亮。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他足智多谋,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为刘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

在军事上,他善于用兵,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事迹令人惊叹。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鞠躬尽瘁,事必躬亲,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忠诚无比,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一心辅佐刘禅,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多次北伐中原,虽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忠诚和智慧永远被后人敬仰。

他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也导致自己过于劳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健康和蜀汉人才的培养。

曹操。

关羽。

关羽是忠义的象征。

他武艺高强,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事迹彰显了他非凡的武艺。

他对刘备忠心耿耿,曹操对他厚待有加,但他仍不为所动,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回到刘备身边。

他重义气,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展现了他知恩图报的一面。

他也有骄傲自负的缺点,在镇守荆州时,轻视东吴,最终导致荆州失守,自己也兵败被杀。

张飞。

张飞勇猛无比,长坂坡当阳桥一声怒吼,吓退曹操百万大军,是一员虎将。

他性格直爽,嫉恶如仇,但脾气暴躁。

他对待士兵非常严厉,常常因为小事鞭打士卒,这也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在刘备的创业过程中,始终追随左右,立下了赫赫战功。

孙权。

孙权是一位有领导才能的君主。

他年少继承父兄之业,善于用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才在他的领导下各尽其能。

他审时度势,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外交上,他能灵活应对,时而联刘抗曹,时而向曹魏称臣。

但他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东吴内部出现纷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吴的实力。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特点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特点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特点
是什么
导读《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备受人们推崇的人物,他的形象特点可。

草根大学生活网百科专栏,提供全方位全领域的生活知识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备受人们推崇的人物,他的形象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他一直以来都是以仁义和人情为重。

他在桃园结义时就立下了三个誓言,即“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些誓言凸显了他的仁义之心,也表现了他对朋友之间的忠诚和友谊的重视。

其次,刘备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

他曾经说过,“吾观夫诸葛之谋,方深智远,未有出吾之右者也。

”这句话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也表现了他自己的战略眼光。

刘备在征战中也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的战略谋略和军事决策常常能够化解敌军的围攻,赢得胜利。

最后,刘备是一个鼓舞人心的领袖。

他能凝聚人心,聚集力量,让下属为他献身。

在他的竞选中,他常常能够在危急时刻鼓舞军队的士气,使士兵们勇往直前,取得胜利。

他的领导能力也使他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总的来说,刘备的形象特点是仁义君子、有远见的战略家和能够凝聚人心的领袖。

这些特点使得他成为了《三国演义》中备受人们推崇的人物。

三国演义之刘备分析

三国演义之刘备分析

三国演义之刘备分析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蜀汉的开国皇帝,被誉为仁义之主,是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英雄之一。

他在三国演义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现在我们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智勇才略以及其在历史背景下的作用。

一、刘备的性格特点刘备具有宽厚仁义的性格特点,他以仁爱之心待人,时刻以民众福祉为念。

他对待部下宽容大度,善于激励他们,并且坚定地信守诺言,以示诚信。

同时,他对待敌人也保持了一定的善意和宽宏大量的态度。

这种宽厚仁义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得以凝聚力量,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

二、刘备的智勇才略刘备具备出众的智勇才略,他以智取大将之名。

他深谙兵法,懂得善于伺机而动,对战局的变化有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刘备的谋略和智勇使得他能够在困境中抉择和决断,出人意表地取得战局的胜利。

他以智取荆州、草船借箭等一系列策略见长,令人叹为观止。

三、刘备在历史背景下的作用刘备在三国乱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仁义之心,一度成为中国民众心目中的理想君主。

他通过联合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系列贤才,建立了蜀汉政权,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在政治上极力推动士人向政府逐步崛起,加强国家治理。

同时,他展现出对待敌对势力的和平主义一面,不断尝试和平疏导,以避免战乱给民众带来的痛苦。

他的种种作为为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刘备以其宽厚仁义的性格特点,智勇才略以及历史背景下的重要作用,使得他成为三国演义中值得赞叹的英雄形象。

他的故事和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具有学习价值,也承载了人们对于仁爱和正义的向往。

他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座精神丰碑。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人物介绍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蜀汉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主角之一。

他以其仁德、智慧和政治手腕在乱世中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领袖形象。

刘备的早年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品行高尚,仁爱待人。

他以诚信、和善著称,德行深受身边人的敬仰。

在加入群雄争霸的历程中,刘备不断积累忠诚之人,如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逐渐形成了稳固的势力。

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刘备展现了出色的领袖才能。

他不仅倡导“舍我其谁”的志向,也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他虽然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从未放弃自己的抱负。

刘备联合孙权,成功击败曹操,确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位政治家。

此外,刘备也是一个善于倾听智者建议的领袖。

他对待诸葛亮,始终能虚心接受其计策,几乎将国家大事交托于他。

这种聆听和信任,为蜀汉的兴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刘备的个人魅力也不容忽视。

他善于和不同背景的人相处,能够平等对待各种人才。

他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谦逊和宽容,也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仰。

然而,《三国演义》中也不乏对刘备的批评。

有人认为他过于仁慈,善于容忍,使得他在权力斗争中显得有些软弱。

但这也正是刘备人物形象的复杂之处,他的仁德和宽容,有时会与政治决策产生冲突,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总的来说,刘备是一个充满正直、仁爱和谦逊特质的人物。

他的历程展现了一种不断追求和奋斗的精神,也表现出在乱世之中坚守善良、勇往直前的勇气。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刘备都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

刘备的形象分析

刘备的形象分析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墨最多的一位正面人物形象。

他的杀出也是充满正义的,就是镇压黄巾动乱,并参加了讨伐董卓和征战吕布的行动。

从小就有当天子的大志的他,正逢天下大乱,才让他有了用武之地。

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品质的仁君。

他身上有着仁德爱民、济世天下的情怀。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刘备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他无时无刻不挂念百姓的安危。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

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当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

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之下,他对于百姓还是不离不弃,这使得百姓更加信服于刘备。

“仁政”是刘备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他也一直在奉行这一主张。

他一生以德服人,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

他在临死之前还不忘嘱咐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不仅仅是他对儿子的劝诫,还是对自己这一生的总结。

然而,刘备之败,败在视兄弟情义重于国家的存亡,在关羽被孙权杀害后,当张飞的头颅被送去东吴后,刘备就与东吴结下了血海深仇,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为兄弟报仇的意志,他还记得当初兄弟三人在桃园立下的盟誓,在那一刻,他也只记得这一盟誓,所以他将自己是一国之君的意识抛在了脑后。

他这一冲动行为,倾尽国力,也导致了蜀国力量受到重创,自己也为之丢了性命,这是”义“的悲剧。

但是刘备的确是一个“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英雄。

三顾茅庐刘备的人物形象

三顾茅庐刘备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中刘备是个执着有远大的政治图谋的人,是个求贤若渴不轻易放弃的人,是个重视人才能信任别人能礼贤下士不惜自降身价静听良言的人,是个敢于尝试的人,是个极富忍耐性的人,是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是个谦虚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故事。

最初是徐庶告诉刘备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有雄才大略可以助他夺得天下,于是,刘备第二日便去卧龙拜访诸葛先生,却因诸葛亮不在家并没有见到人。

没过几天,刘备再次拜访诸葛亮,仍然因为诸葛亮与好友出游在此无功而返,刘备便留下一封信离开了。

之后,第三次拜访才见到了孔明先生。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章之人物形象描写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章之人物形象描写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章之人物形象描写刘备作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描写丰富多彩。

他是一个才德兼备、仁义宽厚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冷静稳重的领导者。

通过对他形象的描写,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他在历史背景下的种种举动和品格特征。

刘备的外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长有堂堂正正的面容,高大挺拔的身姿。

他的面庞深深地凹陷,双眼炯炯有神,透露出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此外,刘备还骑着一匹白马,马尾梳成柳叶形状,无论走到哪儿都引人注目。

刘备的性格特点是他形象描写中的重要部分。

他具有宽容仁爱、知书达理的品质,深受手下将领及百姓的敬爱。

他经常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以其友善、博学的态度与人交流。

刘备在面对困境和对手时,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和才智。

他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在危机时刻做出明智而果断的决策。

这使得他赢得了许多战役,并成为了统一天下的重要人物。

刘备的行为举止也是他形象描写中的要点。

他崇尚仁义道德,重视人伦之道,尊重他人,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关爱和尊重。

他经常与群众沟通,关注百姓的冷暖,尽力为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刘备还非常注重礼仪和仪态,他不仅自身严守礼仪,而且也要求手下有相同的标准。

这种标准使得他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威信和形象,成为人们仰慕和追随的对象。

刘备的人物形象还展现了他的智谋和胆识。

他成立了蜀国,自称汉中王,并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

他精心策划徐州之战,成功夺取了徐州,展示了他的智谋和决断力。

同时,他能够识人善施,让身边的谋士如刘备和诸葛亮为他效力,为自己争取到关键的军事和政治资源。

在青龙山之战中,他还能够与曹操智斗,展现出自己的胆识和智谋。

总结起来,刘备的人物形象可谓饱含着仁爱、智勇和谦逊等优良品质。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领导者的典范,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耀眼的英雄。

通过对他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从中学习到许多值得借鉴的品质和行为方式。

刘备仁德令人钦佩三国演义中的仁义君子形象

刘备仁德令人钦佩三国演义中的仁义君子形象

刘备仁德令人钦佩三国演义中的仁义君子形象刘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仁义之气的君子形象,为人所敬佩。

他的仁德之举以及他所表现出的高尚品质,使他在历史和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刘备的仁德体现在他对待家人和朋友的态度上。

首先,作为一个亲人,刘备对他的妻子、兄弟和子女都十分关爱。

不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在顺境中,他始终秉持着温和宽容的态度,为他们提供全力的支持和保护。

他对妻子孙尚香的关怀体现在他细心照料她的生活起居,给予她无尽的爱和关怀。

他对义弟关羽的忠诚与信任是无人能及的,他们之间的交情堪称兄弟之情的典范。

他还对待子女倾注了深深的父爱,同样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关怀。

刘备这种对家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丈夫、兄弟和父亲所具备的仁德和家庭观念。

其次,刘备对待朋友和下属也表现出了极高的仁义之心。

他待人宽厚,十分钟爱人才。

对于与他有交情的朋友和帮助他的人,他总是心存感激,并以手足之情报答。

例如,当诸葛亮向他出示发誓书时,诸葛亮尽管未能给予刘备确凿的证据,但刘备仍然相信诸葛亮的诚意和才干,毫不犹豫地与之结为盟友。

此外,他还相信黄月英的卓越智慧并接纳她为义女,展现出了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欣赏。

刘备对下属的关心体现在对待贤才的用人之道上,他注重人的素质和才干,推崇器重人才,鼓励和赏识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这种对待朋友和下属的仁义之心,使他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拥戴。

刘备的仁德也展现在他对待战胜的敌人上。

他深知战火中的残酷,不愿为忠义而丧失人性。

他对战胜的敌人持有一种宽容和仁慈的态度,从不虐待俘虏或掠夺平民。

相反,他对他们保持着和善的态度,让他们感受到仁义的力量。

他积极推行赦免政策,给予俘虏们重新开始的机会,以期使他们能够回归社会,为共同的繁荣而努力。

刘备的宽容和仁慈,充分彰显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的仁德态度,赢得了广大百姓和战胜的敌人的敬仰。

总结起来,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备受钦佩的仁义君子形象,他对家人、朋友和下属都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和关爱之情。

刘备人物性格特点

刘备人物性格特点

刘备人物性格特点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刘备人物性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

然而,现代的相当一部分读者、研究者对刘备形象却评价不高,甚至颇有非议。

一些研究者认为,刘备形象是“苍白无力”的。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罗贯中塑造刘备形象的得失,是一个关系艺术价值的问题。

一、明君枭雄,一人两面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史书对这两方面都记载颇多。

就“仁德爱民”而言,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郡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补充道:“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

”因此“众多归焉”。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

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当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

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此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第一个肯定的就是刘备在其中是一个仁德待人的“仁义王者”的形象。

再来刘备是一个真诚待人的人,他知道人才才是成大事的根本,所以对于那些有才的人非常的敬重,因此徐庶、诸葛亮、赵云等等都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

再来刘备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既是他的有点也是他的缺陷,重感情让他得到了很多老人的爱戴,但是也是因此让他的手下缺少新生力量,没有新鲜血液,最后后继无人。

总的来说刘备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经典的仁君形象,但是也有着小小的缺陷并不算完美。

刘备虽然才干不足,能力一般,但是他的德行是受到无数人肯定的,虽然在演义之中,刘备的德已经到了近乎虚伪的程度,但是在当时却是没有多少人不称赞他的,也是因为他的德名,他走到哪儿都受到当地诸侯的礼遇,比如他前去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就曾亲自迎接他,给他厚待,到了曹操的手下,曹操都对他非常重视,曾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可见就连曹操都敬佩刘备的仁德。

刘备形象特点四字词

刘备形象特点四字词

刘备形象特点四字词篇一: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

刘备的形象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仁义勇智。

首先,刘备以仁爱之心而著称。

他善于关心他人,尤其是对待普通百姓非常宽容。

刘备在治理蜀国时,注重民生,推行一些改革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使百姓得到实惠。

他也经常慰问受灾的百姓,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这种仁爱之心使得他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

其次,刘备具有高尚的义气。

他坚守义理,重视忠诚和正义。

在他的领导下,他的部下也都受到了他的榜样的影响,都以忠诚和正直为准则。

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三人共同抵御外敌,相互扶持,形成了一个忠诚的团队。

他也多次招募人才,重用有才能有品德的人,为国家建设尽心尽力。

再次,刘备展现了出色的勇气和军事智慧。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畏,领导蜀汉军队多次取得了重要的战役胜利。

他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并能灵活地应对敌军变化。

他也非常关心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确保士兵们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战争的挑战。

最后,刘备具备卓越的智慧。

他善于思考和决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

他能够通过分析形势,抓住战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策略。

他善于借助他人的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对待各种复杂情况的处理上,他能够冷静地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而言之,刘备是一个仁义勇智的形象,他的领导和治理能力以及他对人民的关心和忠诚精神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刘备的形象特点以仁、义、勇、智四个字来概括,也是对他所做贡献的最好诠释。

篇二:刘备,历史上蜀汉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备受赞誉的领袖。

他的形象特点可以用四字词来概括,以展示他的品质和领导才能。

1. 仁德忠诚:刘备以仁爱和道德准则为指导,对待人民和部下始终充满关爱和信任。

他以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忠诚。

2. 策略智慧:刘备是一位有远见和智慧的领袖。

他善于制定战略和计划,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他经常与军事谋士和智者商讨,并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形容

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形容

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形容
1. 刘备被形容为仁德之君,具有高尚的品德素质。

2. 他被称为仁义之主,具有深厚的人情义理。

3. 刘备被赞誉为仁人君子,具有宽宏大量的心胸。

4. 他被称为义薄云天的人物,心怀天下,不忘初心。

5. 刘备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政治家,善于利用智慧和策略来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6. 他被视为一个公正的统治者,重视法治和正义,尊重人民的权益。

7. 刘备是一个谦逊和谦和的人,善于倾听和理解他的臣民。

8. 他被描述为一个机智灵活的领导者,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9. 刘备被誉为天下英雄之首,拥有众多忠诚的臣下和支持者。

10. 他被赋予了“仁义之帝”的美称,代表了人民对他高尚品德的钦佩和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1.1 仁德待民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

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

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

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

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

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

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1.2 诚心待士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

他对徐庶、诸葛亮、黄权、刘巴、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

建安十二年(207年),他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并委以重任,留下千古美谈。

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非虚言。

建安十九年(214年)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让黄权当了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讨伐东吴,又让黄权做镇北将军,督统江北诸军布防魏国。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蜀汉主管官员为此要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照样优待黄权的妻子。

这样的大仁大义,和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操守实在是有天壤之别了。

另一位名士,荆州零陵人刘巴,与刘备作对的时间更长:当曹操南征荆州时,众多荆州士人都追随刘备南撤,刘巴却归顺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欲与刘备抗衡;由于刘备及时夺得三郡,这一图谋失败了,刘巴无法回去交差,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靠刘备,刘巴却拒绝了,远远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为恨”;后来,刘巴由交趾辗转到达蜀中,当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时,他又一再劝阻;直到刘备夺得益州,刘巴才表示归顺。

而对这位刘巴,刘备表现得更加宽容大度:进攻成都时,他就号令军中道:“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

”平定益州后,他很快便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法正去世后,又将刘巴晋升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这些,充分表现了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雅量。

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尽管后人对这件事说法不一,但我们依刘备平日行事做人来推断,其诚可鉴。

刘备作为一个君王,对待臣子与志士,心胸阔大,不摆君主架子,视身边人如手足,这种诚心和义气打动了很多人。

凡是刘备手下的人没有不对他感恩戴德的,都愿为他死心塌地的卖命.在刘备早期势微时很多下属都愿和他如丧家之犬似的到处奔命而没有一句怨言,这时刘备也没有给他们什么好处,那么这些都是王佐之材的人为了什么愿意跟随刘备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备从没把这些人当下人,而是当兄弟,当朋友,和他们论交情,论感情。

这一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是很难得的。

2思贤若渴知人善用刘备为何能有如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大批忠良的相助呢?这除了上述提到的宽仁待民、诚心待士、厚树恩德以及他本人为汉室宗亲的因素有关外(古人因受封建统治阶级推行的忠君思想的影响,多以非皇室宗亲者不能坐天下,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乱臣贼子)更与刘备思贤若渴,广招人才,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并不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曹操为了拥有徐庶扣留了他的母亲。

徐庶无奈去曹营。

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应允。

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次日一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甚至“欲尽伐此处树林”,原因是“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第36回)。

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爱才之深,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倚重。

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三国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反复渲染,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

刘备初见孔明,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乍闻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

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出山以后,《三国演义》又充分突出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竭力强调刘备对他的高度信任与倚重。

正是刘备这种信任和器重才使孔明感恩戴德,以致他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孔明强有力的辅佐下,在关羽、张飞、赵云及大小士兵的奋力拼搏下,其势力逐步壮大,经赤壁一战,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另一方面,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

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

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之举,非明君不能为。

在这方面,就连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

3 智勇双全计谋过人刘备在时机不成熟,自己又不得势,人马较少时,暂时依附在曹操处。

为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曹操为了试探刘备,青梅煮酒,与刘备边饮边谈“当今天下谁为英雄?”刘备一一列举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璋均为英雄,而曹操说袁术是“家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得而忘命”、刘袁“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后”、刘璋“及守户之犬”……一一予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语一出,刘备分明是因此吃了一惊,手中匙筋吓落于地下,他却机敏地假托是当时的雷声吓掉了的,真是“随机应变信如神”啊!。

在计谋上,刘备也有过人之处。

如刘琦死后,孙权方面要索还荆州,刘备、诸葛亮以无处寄身为由死赖着不还,周瑜想用美人计把刘备骗到东吴来相要挟。

对于此次联姻,施计的孙权和周瑜本无诚意,他们的算盘只不过是想把他给扣下,没想到刘备一到南徐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想软硬兼施扣住刘备时,又被他用瞒天过海,以到江边祭祖为借口逃走,最终孙权方面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一个远支后裔,虽然沾有一小点儿光,但家庭贫寒,自小与母织席贩屦为生,后来却能建立起蜀汉政权,主要的还事因为刘备在政治上、军事和外交上都采取了一些正确措施:遵照隆中对策,先占领荆州、益州再利用荆益的险要形势,北拒曹操,东联东吴,安抚西部及南部的少数民族;以内广招人才,励精图治,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一旦有利时机到来,分两路军队直取南阳、洛阳和长安,夹击曹操。

刘备于公元二一四年夺取了荆益广大地区后,一方面以成都的金银分赐将士,犒赏士兵;另一方面笼络刘璋旧部,取得益州地主阶级的合作。

特别在用人问题上,刘备不以与刘璋亲疏划线,能团结一大批上层分子,“皆处之以显任,尽其器能”。

于是,“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他善于充分利用皇族的地位和东汉名儒卢植的学士这一身份,又打起“复兴汉室”的旗号,在军阀混战中,不断扩大了自己的声望。

在到达荆州之前,他的实力远不如曹操、袁绍等人,后因采取联吴抗曹的方针,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光辉战例。

从而使其政治影响和实力大大加强,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知错就改在古代,一些封建君主,为了自身的尊严,即使自己做得不对,也很少认错。

在对待襄阳名士庞统问题上,孙权和刘备有所不同。

孙权见士元“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又见统有轻视自己平生最喜之将周瑜的意思,便“誓不用之”。

刘备虽见统“长揖不拜”,且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只给统以耒阳一个县宰小职,然而当刘备派张飞前往耒阳巡视、听了飞回报统是如何将百余日新积公务不到半日,便一一批判,“曲直分明,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之事时,便大惊曰:“屈待大贤,吾之过也!”于是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

刘备虽先也有怠慢之意,但毕竟能作自我批评,知错即改,孙权于此同刘备相比差了许多。

5仁中有伪缺乏远略5.1仁中有伪鲁迅说“《三国演义》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说的一语中的。

如:赵子龙历尽凶险从曹军中救回阿斗交与玄德时,玄德掷子也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玄德从骨子里舍得摔自己的儿子吗?恐怕在阿斗陷于敌军之中时心急如焚,恨不得不惜一切代价救出亲子才是,哪有反想摔死亲子之理!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后人评得好:“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