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计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模板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模板
一、报告目的和背景
本技术报告旨在介绍项计量标准技术的研究背景、技术原理、方法与
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以便从技术层面对该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提
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
在本部分,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包括被研究的行业背景、
相关的法规政策、国内外研究情况等。
还应阐述为何需要制定该计量标准
以及该标准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三、技术原理
这一部分应详细介绍所研究的计量标准的技术原理和基本概念。
需要
确切定义相关术语和参数,并对技术原理进行详细解释。
如果有相关的理
论模型或公式,应一一列出并进行解释。
四、方法与过程
在本部分,需要详细描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过程。
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以及具体的实验步骤。
同时,还要详细记录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五、结果分析
在本部分,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可以通过图表、
表格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对数据进行解读和讨论。
同时,还可以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
六、结论
在本部分,需要对整个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需要明确回答研究目标是否达到,对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以上是一个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基本模板,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本报告能对您在编写相关技术报告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密度计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五、环境条件
项目
要
求
温度 通风设备
相对稳定,液温与室温之差不得大 于 2℃
具备
水源、防火设施
具备
实际情况 22℃±2℃
具备 具备
结论 合格 合格 合格
第2页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
上
级
社
基准密度计组
会
(650~3000) kg/m3
公
U=(0.02~0.2) kg/m3,k=2
用
xxx 院
计
量
标
准
比较测量
本
单
位
最
高
一等标准密度计组
计
(650~2000) kg/m3
量
MPE:
标
(650~1500) kg/m3:±0.2 kg/m3,(1500~2000) kg/m3:±0.5 kg/m
准
比较测量测 量
工
二 等 标 准 密 密度计
作
度计
(650~2000)
计
(650~2000)
kg/m3
量
-0.20
符合要求
工作修正值
-0.02 0.00 -0.07 -0.05 0.00 -0.03 -0.03 -0.03 -0.02
-0.03
第5页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一等标准密度计稳定性考核记录
一等标准密度计稳定性考核记录
名义值修正值变化量(kg/m3)
名义值修正值变化量(kg/m3)
名义值 kg/m3
a —被检定/校准密度计的修正值;
则上式变为: A I d a 三、 不确定度来源
根据以上数学模型 的测量结果应包括以下不确定度来源:
密度测量实验报告
密度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仪器和材料:1. 密度计。
2. 实验样品,包括铁块、木块、塑料块等不同材质的样品。
3. 水槽。
4. 天平。
5. 计量瓶。
6. 实验笔记本。
实验原理,密度是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通常用ρ表示。
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或克/立方厘米(g/cm³)。
密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物质密度的仪器,通过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
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水槽中,确保水槽中的水深可以完全浸没实验样品。
2. 使用天平分别称量铁块、木块、塑料块的质量,记录下质量值。
3. 将实验样品依次放入计量瓶中,记录下相应的体积值。
4. 将密度计放入水槽中,测量水的密度作为参考值。
5. 分别使用密度计测量铁块、木块、塑料块的密度,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和结果:1. 铁块的质量为200g,体积为100cm³,密度为2g/cm³。
2. 木块的质量为150g,体积为120cm³,密度为1.25g/cm³。
3. 塑料块的质量为80g,体积为150cm³,密度为0.53g/cm³。
4. 水的密度为1g/cm³。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结果,可以发现不同材质的密度存在明显差异。
铁块的密度最大,木块次之,塑料块密度最小。
这与我们平时的观察和认知是一致的,密度与物质的质地和成分有关。
另外,实验结果与已知物质的密度也基本吻合,说明实验数据准确可靠。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密度的测量方法,了解了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实验结果符合理论预期,实验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在测量体积时要注意排除气泡的影响,确保测量准确。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实验操作的细节把握,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例如在测量体积时未能完全排除气泡的干扰,导致密度计的读数略有偏差。
企业液体物质密度测量报告
企业液体物质密度测量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液体物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液体所含质量的多少,通常以克/毫升或千克/立方米表示。
在企业生产和生活中,液体物质密度的测量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控制生产工艺、节约能源消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报告旨在探讨企业液体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应用及相关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液体物质密度的测量和管理。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报告的概述,包括对液体物质密度测量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对文章结构进行介绍,以及阐述撰写本报告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液体物质密度的定义和重要性,企业中常见的液体物质密度测量方法,以及液体物质密度测量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液体物质密度测量的重要性,并分析企业中液体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改进液体物质密度测量的建议和措施。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探讨企业液体物质密度测量的重要性、常见的测量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通过对液体物质密度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我们旨在认识其在企业生产中的核心作用,并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同时,通过对企业中液体物质密度测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我们将提出改进测量方法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企业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密度测量数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终,本报告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引起企业对液体物质密度测量重要性的重视,并推动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
2.正文2.1 液体物质密度的定义和重要性液体物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通常用公式密度=质量/体积来表示。
在企业中,液体物质密度的测量对于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测量液体物质密度可以判断物质成分的纯度和稳定性,对产品的质量控制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液体物质密度也可以用于确定物质的浓度和溶解度,对于配方和工艺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
测量液体密度报告
测量液体密度报告1. 引言液体密度是物质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重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测量液体密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液体的性质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用途。
本报告旨在介绍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实验结果。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如下: - 了解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 掌握使用试管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 - 分析不同液体样品的密度差异。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准备一组试管;•称量所使用的液体样品;•用纯水清洗试管,确保试管内部干净。
3.2 试管密度计的使用•将已经准备好的试管装满待测液体样品;•用塞子封住试管,并确保试管密封良好;•将试管密度计放入容器中,待其稳定下沉;•使用标尺测量试管密度计下沉的深度,并记录下来。
3.3 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所记录的试管密度计下沉的深度和液体样品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将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以便后续分析结果。
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实验数据以下是使用试管密度计测量得到的液体密度数据:液体样品密度 (g/cm³)水 1.00酒精0.79橄榄油0.924.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不同液体样品的密度结果如上表所示。
可以观察到不同液体样品的密度是不同的。
水的密度为1.00 g/cm³,而酒精的密度较低,为0.79g/cm³。
橄榄油的密度则介于两者之间,为0.92 g/cm³。
这些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合。
常见液体样品的密度差异主要是由于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
分子间力越强,液体的密度通常会较高。
此外,温度也会对液体密度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液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5. 结论通过实验测量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液体样品有不同的密度,水的密度较大; - 液体样品的密度差异主要是由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引起的; -温度的变化也会对液体的密度产生影响,通常上升温度会导致密度下降。
液体样品测定实验报告
液体样品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液体样品的测定是实验室常见的分析技术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液体样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测定,以获得样品的特征参数和成分信息。
本实验采用了密度测定和溶解度测定两种常见的方法。
实验方法1. 密度测定:首先,使用容量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液体样品(约10 mL),记录液体样品的质量。
然后,倒入密度计中,记录液体样品体积,并计算样品的密度。
2. 溶解度测定:将一定量的液体样品(约5 mL)加入一个装满溶剂的试管中,轻轻摇动试管使液体充分混合,记录溶解液体的情况。
实验结果1. 密度测定结果:经过准确称取、倒入密度计和计算,我们得到了液体样品的密度为1.05 g/mL。
2. 溶解度测定结果:将液体样品加入溶剂后,液体完全溶解,形成了透明溶液。
结果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了两个液体样品的性质信息。
首先,根据密度测定结果,我们可以推断液体样品的相对重量或浓缩程度。
例如,在实验中,液体样品的密度为1.05 g/mL,说明该液体样品相对较轻或浓缩程度较高。
其次,通过溶解度测定结果,我们可以判断液体样品与溶剂之间的相容性和可溶性。
实验中的透明溶液表明液体样品能够与所选溶剂充分溶解。
结论基于密度测定和溶解度测定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液体样品的密度为1.05 g/mL,表明该液体样品相对较轻或浓缩程度较高。
2. 液体样品能够与所选溶剂充分溶解,形成透明溶液。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密度测定和溶解度测定两种方法,对液体样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获得了液体样品的特征参数和组成信息,进一步了解了液体样品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实验中,我们严格控制了实验条件,准确称取和测量液体样品的质量和体积,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液体样品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1] 张三. 测定液体样品的密度方法与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 10(6): 45-50.[2] 李四, 王五. 液体样品的溶解度测定及应用[J]. 分析实验室, 2021, 21(3): 30-35.。
计量检验报告
计量检验报告
报告编号:2021-XXXXX
报告日期:2021年X月X日
检验单位:XXX计量检测有限公司
被测单位:XXX有限公司
被测设备:XXX仪器
检验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检验结论:符合要求
检验结果:
被测设备经检验,各项计量性能指标均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检验结论为符合要求。
检验项目和方法:
1. 量程:采用直流电桥法检验,最大允许误差为0.2%。
2. 灵敏度:采用比差法检验,最大允许误差为0.2%。
3. 稳定性:采用长时稳定性试验法检验,试验时间为24小时。
备注:
本检验报告仅适用于检验所使用的被测设备,一经修改或更换,需重新检验。
此报告仅适用于本次检验,未经批准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检验人员签名:XX
审核人员签名:XX
计量检验有限公司盖章:XXXXX 附件:检验记录表一份。
密度计实训报告
义乌工商学院机电信息分院实训报告《印刷质量控制与检测》实训报告专业印刷技术班级10印刷一班学号1011050129学生姓名陈健指导老师刘海燕I 实训要求1.通过实训操作,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所使用的主要技术。
2.上机之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提高上机效率。
3.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训项目。
4.上机结束后,应整理出实训报告。
书写实训报告时,重点放在具体实训内容和小结部分,总结出本次实训中的得与失,以达到巩固课堂学习、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义乌工商学院机电信息分院编II 实训内容实训一:分光密度计的使用【实训目的与要求】1.熟悉密度计的使用2.学会密度计在印刷中的具体应用,学会测量密度值、网点面积、叠印、相对反差等项目。
【实训场地、设备、仪器、工具】实训楼101,密度计,测量样张。
【实训报告】专业:印刷技术班级:10印刷一班姓名:陈健学号:1011050129 实训时间:2012年11月20日指导老师:刘海燕具体实训内容密度反映了油墨对光波的吸收特性。
对反射率的倒数取以10为底的对数,称为反射光学密度。
即:D=lg(1/R),R=Φ(反射)/Φ0(入射)习惯上所指的彩色密度是指测量时通过红、绿、兰三种滤色片分别来测量出的黄、品、青墨的密度。
而且这三个滤色片必须是与墨色相匹配的颜色。
密度测量法在实际控制颜色过程中实际上是跟踪印刷中的墨层厚度的变化。
即:用密度值间接反映墨层厚度。
密度计是用来间接确定表面吸收光的量的仪器。
密度测量实质上是透过光(反射光)的光量大小的度量,其工作原理是比较表面反射的光(或透射的光)的强度与照射在表面上的光强度,然后通过大家认可的逻辑关系来计算密度值。
以黄墨为例来说,在作密度测量时,在密度计的光电池前面放置一个蓝滤色片,这时蓝滤色片只让反射光中的蓝光通过,而红、绿色光则被蓝滤色片阻挡(吸收),这样密度计所显示的密度值就反映了黄墨对照射光谱中蓝光的吸收量。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范本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范本)
计量标准名称水中油分浓度分析仪检定装置
计量标准负责人XXX
建标单位名称(公章)佛山市XXXX公司
填写日期2013-12-20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1 )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2 )
三、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3 )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4 )
五、环境条件…………………………………………………………………( 5 )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6 )
七、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7 )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8 )
九、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9 )
十、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 (10)
十一、结论 (11)
十二、附加说明 (12)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为适应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水中油分浓度分析仪的检定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一致,特建立水中油分浓度分析仪标准装置。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水中油分浓度分析仪标准装置采用直接测量方法,即用被检仪器测量标准溶液,将测出值和标准溶液的标准值直接比较,从而测出被检仪器的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此方法符合JJG950-2012《水中油分浓度分析仪》检定规程的技术要求。
其原理方框图如下:。
SH-T 0604-2000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U形振动管法)
SH/T 0604-2000前言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12185:1996《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U形振动管法》,对SH/T 0604-94《液体密度和相对密度测定法(数字密度计法)》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ISO 12185:1996在技术内容上有以下主要差异:1. 由于“蜡析出温度”的方法在我国目前较难实现,所以本标准未采用“蜡析出温度”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2. 为了使用方便,本标准将ISO 12185:1996附录A中内容改为标准正文。
3. 为了使用方便,将英国石油学会(IP) 《石油和相关产品分析和试验方法标准汇编》(1999)附录G中的水密度表和附录H中的空气密度表作为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对SH/T 0604-94的技术内容作以下修订:1. 标准名称由原来的《液体密度和相对密度测定法(数字密度计法)》改为《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U形振动管法)》。
2. 增加了用数字密度计测定原油密度的相关内容。
3. 删除了相对密度的有关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薄艳红、林庆。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4年10月。
1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e(U形振动管法)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U形振动管密度计测定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试验温度和压力下可处理成单相液体,其密度范围为600kg/m3~1100kg/m3的原油和石油产品。
本标准可用于任何蒸气压的液体,但要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样品在处理及密度测定过程中,保持成单相并没有轻组分损失和组成及密度改变。
注:如果使用石油计量表将测定的密度换算到标准温度下的密度,测定密度的温度应尽可能地接近标准温度。
这样可以将由于使用通用表而带来的不确定度减少到最小值。
本方法不能用于在线密度计的标定。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样本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样本一、引言二、目的本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计量标准的准确性、可靠性及应用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提供指导。
同时,本报告也可以作为其他相关计量标准的参考和借鉴。
三、标准的背景介绍所评估标准的历史背景、标准的发展过程、相关的国内外标准等内容。
包括标准的命名、编号、发布日期等信息,以便读者对该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标准的技术特征对所评估标准的技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包括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基本原理、测量方法、要求和限制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需要对该标准的重要参数进行介绍和解释,以便读者对标准的技术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五、标准的可靠性评估对所评估标准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对标准的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重复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同时,也需对标准的精密度、可靠度和重复检验性进行评估,以便判断该标准是否可靠、有效。
六、标准的应用范围对所评估标准的应用范围进行阐述。
主要介绍该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局限性和推广情况等。
同时,也可以附带实际案例或示例,以便读者对标准的实际应用进行参考。
七、标准的评价结果对所评估标准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评价。
针对标准的技术特征、可靠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评分。
同时,也可提出改善和完善的建议,以促进标准水平的提高。
总结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是对计量标准的详细描述和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本报告介绍了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基本结构和要点,并给出了一个1200字以上的样本。
希望本报告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密度计计量实用标准技术报告材料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二等石油密度计标准器组建立计量标准单位
计量标准负责人
筹建起止日期
说明
1.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
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
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目录
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1)
二、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2)
三、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3)
四、环境条件 (3)
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4)
六、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5)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6)
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
九、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9)
十、结论 (16)
十一、附加说明 (16)
标准
文案。
液体密度计生产标准
液体密度计生产标准一、计量精度液体密度计的计量精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误差应不超过±0.001g/cm³。
二、测量范围液体密度计的测量范围应涵盖待测液体的密度范围,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三、稳定性液体密度计在长时间使用后,应保持稳定的测量精度,不得出现明显的误差变化。
四、重复性液体密度计应对相同样品进行多次测量,并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重复性误差应不超过±0.001g/cm³。
五、抗干扰能力液体密度计应具有抗干扰能力,能够抵抗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对测量的影响。
六、防护等级液体密度计应具备相应的防护等级,能够防止水分、尘土等对内部器件的损害。
七、温度系数液体密度计应具有较低的温度系数,能够在不同温度下保持稳定的测量精度。
温度系数应在±0.0005g/cm³/℃以内。
八、校准方法液体密度计在出厂前应进行校准,校准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九、安全性能液体密度计应具有安全性能,能够保证操作者的安全。
应进行防电击、防过载等安全测试。
十、使用寿命液体密度计的使用寿命应符合生产厂家给出的承诺,并能够在有效期内保持稳定的性能。
十一、外观质量液体密度计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要求,表面光滑、整洁、无明显划痕和损伤。
十二、便携性液体密度计应具有便携性,能够方便地进行携带和移动。
重量和尺寸应合理,便于操作者使用。
十三、维护保养要求液体密度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应定期检查仪器内部是否有杂物、清洗液路系统、更换滤芯等。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应按照生产厂家给出的维护保养要求进行操作。
十四、生产工艺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工艺标准: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零部件,并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测试;保证设备的装配精度和调试精度符合要求;进行必要的老化试验和环境适应性试验;成品出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密度计检测报告-范本模板
密度计检测报告-范本模板
1. 检测对象和目的
本次检测对象:[填写被检测物体的名称]
检测目的:[简要说明为何进行该项检测]
2. 检测方法和仪器
本次检测使用的方法:[填写使用的方法,如液体置换法、气体置换法等]
使用的仪器:[填写使用的密度计仪器,如XYZ型号密度计]
3. 检测过程和结果
3.1 检测过程
[详细描述整个检测过程,包括样品准备、仪器设置、操作步骤等]
3.2 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得到的密度数值为:[填写得到的密度数值,单位需一致]
根据标准规定或相关要求,该数值属于:[填写属于哪个范围或分类]
解读该结果的意义:[简要解释该结果的含义和重要性]
4. 结论
根据本次检测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列出该物体的密度结果以及结论]
5. 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解释结果背后的原因,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等]
6. 建议和改进
根据本次检测过程和结果,提出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7. 参考标准和资料
本次检测所参考的标准和资料:[列出参考的标准和资料,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8. 检测人员和日期
检测人员:[填写执行检测的人员姓名]
检测日期:[填写检测完成的日期]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范本模板,具体报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和调整。
@密度计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二等石油密度计标准器组建立计量标准单位
计量标准负责人
筹建起止日期
说明
1.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
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
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目录
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1)
二、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2)
三、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3)
四、环境条件 (3)
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4)
六、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5)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6)
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
九、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9)
十、结论 (16)
十一、附加说明 (16)。
颗粒分析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颗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颗粒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3. 学会使用筛分法、密度计法等实验仪器进行颗粒分析;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颗粒的粒径分布和密度等参数。
二、实验原理颗粒分析是研究颗粒大小、形状、密度等特性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用筛分法和密度计法进行颗粒分析。
1. 筛分法:通过不同孔径的筛子,将颗粒按大小进行分离,从而得到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样品。
根据筛上和筛下样品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各粒径范围内颗粒的质量分数。
2. 密度计法:通过测量颗粒在空气和液体中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颗粒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样品(如石英砂、河沙等);2. 实验仪器:筛分器、天平、密度计、水槽、砝码、样品盘等。
四、实验步骤1. 筛分法:(1)将待测颗粒样品过孔径为2mm的筛,分别称取留在筛子上和已通过筛子孔径的筛子下试样质量。
(2)取2mm筛上的试样倒入依次叠好的粗筛的最上层筛中,进行粗筛筛析,然后再取2mm筛下的试样倒入依次叠好的细筛的最上层筛中,进行细筛筛析。
(3)按由最大孔径的筛开始,顺序将各筛取下,称留在各级筛上及底盘内试样的质量,准确至0.1g。
(4)筛后各级筛上及底盘内试样质量的总和与筛前试样总质量的差值,不得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
2. 密度计法:(1)开箱取出密度计主机,配件包括水槽、架子、电源线等;(2)将水槽、架子一一装好,接通电源,按下开机键,显示屏进入开机界面,首先按去皮键减去样品盘重量,后将100g砝码放入托盘进行校准;(3)将塑料颗粒(样品1)放在架子上面显示空气中的重量5.615g,然后按mode 键记录下重量,再将塑料颗粒放入水中显示水中重量0.670g,按下mode键记录下重量。
显示密度值0.893g/cm3;(4)为使数据更加准确,进行二次实验;(若样品需要重复使用,一定要使用酒精浸泡)。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记录各粒径范围内颗粒的质量分数;2. 计算颗粒的平均粒径;3. 计算颗粒的密度。
自制密度计实验报告
自制密度计实验报告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ρ表示。
密度计是一种常用的用于测量密度的仪器。
常见的密度计有水银密度计、酒精密度计等。
本实验将制作一种简单的密度计,以测量液体的密度。
制作材料:1. 透明塑料瓶2. 一段铝管3. 染色液体4. 量杯5. 电子秤6. 尺子7. 温度计实验步骤:1. 用尺子测量铝管的长度,并将其锯成适当的长度。
将铝管放入透明塑料瓶中,调整位置使其垂直于底部。
2. 用量杯将染色液体倒入瓶中,直到液体的面积超过铝管。
等待几分钟,直到液体稳定,确保铝管的位置不动。
3. 用电子秤测量整个密度计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4.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5. 用尺子测量液体面上的高度h1和铝管上方的高度h2,并记录下来。
6.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的液体和温度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实验数据:液体温度/℃ h1/cm h2/cm 密度/kg·m-3红染料 20.1 6.8 4.3 1126蓝染料 20.3 5.1 2.6 1029黄染料 20.2 8.2 6.7 1263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每种液体的密度。
例如,红染料的密度为1126kg/m3。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液体的密度不同,且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结论:本实验制作的密度计能够简单、准确地测量液体的密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不同液体的密度,并发现密度与温度变化相关。
此外,实验中还发现密度计的制作材料和液体的颜色等因素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二等石油密度计标准器组建立计量标准单位
计量标准负责人
筹建起止日期
说明
1.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
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
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目录
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1)
二、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2)
三、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3)
四、环境条件 (3)
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4)
六、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5)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6)
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
九、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9)
十、结论 (16)
十一、附加说明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