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 PPT
食品微生物学完整版PPT
物 学
形三种基本形态。
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在胞
第
四 内增殖,凡导致寄主细胞裂解者叫
章 烈性噬菌体或毒性噬菌体,这类
如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和柑橘裂皮病的病原,是最小RNA病毒,只是最小病毒的l/10左右,由246~600个核苷酸组成,不具有蛋白质外壳 。
食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第五节 噬菌体的防治措施
四
章 细胞释放。
食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品
微 因此,病毒仅在活细胞内才能表
生 现其生命活性。
物
学 一.细菌病毒(噬菌体)复制梗概
能侵入细菌体中,并能在菌体
第
四 中增殖,最终将菌体裂解的病毒叫
章 做噬菌体(phaee)。放
食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品
微 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等都有噬菌体
生 侵染。噬菌体有蝌蚪状、球形、线
生 菌体中,一个人的细胞可容纳5亿个脊 病毒的生物合成实际上是病毒遗传信息控制下的细胞生物合成过程。
溶原性细菌的检测一般用敏感的非溶原性菌株作为指示菌。
物培养动物细胞的营养液需含有特殊营养物质和精确的配比,以利于细胞的生长。
髓灰质炎病毒。所有病毒的结构都是蛋 和中性菌株的细胞均含有V1和V2;
学也可将滤液加到指示菌的液体培养物中,观察菌液能否变清。
学类病毒和拟病毒只感染植物,朊病毒只在脊椎动物存在,可引致人和动物的海绵状脑病。
体,这类寄主细胞称为溶原性细胞。 病毒在胚胎中发育可引起肉眼可见变化或变化不明显,其
②具有抗同源噬菌体感染的“免疫性”。 第五节 噬菌体的防治措施
第这个酶可附着在正链RNA上,形成互补的负链RNA,然后以此作为模板,进一步合成多个互补的正链RNA。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ppt课件
pH值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种 类的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性不同,一般分为嗜酸菌 、嗜碱菌和中性菌三类。
碱性环境也能抑制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相对 于酸性环境而言,碱性环境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较弱 。在食品加工中,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等也可用于调 节pH值,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
真菌
黄曲霉
在霉变的食品中常见,如花生、 玉米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
强致癌性。
青霉
污染食品后产生青霉素,对人体 有一定毒性,可引起过敏反应。
曲霉
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和食品中 ,可产生多种有毒代谢产物。
病毒
诺如病毒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引起 急性胃肠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 泻等。
轮状病毒
冠状病毒
会发生变质。
高温能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是食品保藏中常用的方法。高温处理 后的食品中,仍可能存在一些耐热的芽 孢杆菌等微生物,需要在加工过程中严
格控制。
湿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
湿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 分活度,即食品中水分的有效性。
在干燥的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因为干燥会使细胞脱水, 导致代谢紊乱甚至死亡。因此,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是抑制微生物生长 的有效方法之一。
行业标准和规范
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 和规范,如乳制品、肉制品等行业标准。
06 食品中微生物控 制策略与实践
原料采购和验收环节控制
严格筛选供应商
01
选择具有良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信誉的供应商,确保原料质
量。
原料验收标准
02
制定明确的原料验收标准,包括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等,确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课件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课件目录•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食品中微生物来源与污染途径•食品中微生物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食品中常见有害微生物及其危害•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方法与标准•预防和控制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措施CONTENTSCHAPTER01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010405060302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特点体形微小,需用显微镜观察;结构简单,多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繁殖迅速,代谢旺盛;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微生物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分类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生态习性、细胞组成等特征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几大类。
微生物命名采用双名法命名,即属名和种名。
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
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乳酸菌酵母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食品相关微生物介绍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的细菌的总称。
乳酸菌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如制作酸奶、乳酪等乳制品。
是一类单细胞真菌,能在缺氧环境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制作面包、馒头等面制品以及酿酒等。
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但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人类腹泻和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常作为指示菌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
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存在,如肉类、乳制品等食品中。
CHAPTER02食品中微生物来源与污染途径土壤、水源、肥料等环境因素中的微生物污染农产品原料。
农产品原料污染畜禽产品原料污染水产品原料污染饲养环境、饲料和水源中的微生物通过消化道进入畜禽体内,造成污染。
水域环境中的微生物附着在水产品表面或侵入其组织内,导致污染。
030201原料污染设备清洗不彻底,残留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造成交叉污染。
食品微生物学绪论ppt
生产的蛋白质/ 24h(kg)
食用公牛
草料
5 ×10 -1
大豆 酵母菌
N2、CO2 和 H2O 质量较次的糖液和氨水
5 ×10 1 5 ×10 4
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比大豆强100倍 比食用公牛强10万倍
(三)生长旺,繁殖快 微生物以惊人的速度
大肠杆菌一个细胞重约10 –12 克, 平均20分钟繁殖一代
陶文沂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 姚汝华 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现代食品发酵技术 王福源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教 学 参 考 杂 志
学习方法
勤阅读,学会检索,开拓视野(网络、期刊); 多思考,丰富思维方式;培养专业兴趣; 多动手,培养实验能力。
(1) (2) (3)
个体小、结构简单、且多是单细胞,繁殖快、数量多, 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特点,使微生物易发生变异。
易
变
突变率:10-5 – 10-10
异
青霉素:
50000单位/ ml
青霉素的生产: 20单位/ ml(1943)
数百万-千万单位/次
(一)体积小,面积大
测量单位:微米Biblioteka 纳米病毒细菌 细胞核 动物细胞
杆菌的平均长度和宽度:2μm和0.5μm
0.5×2.0 m
3000个杆菌首尾相连= 一粒大米的长度
10-100亿个细菌加起来重量 = 1毫克
病毒——﹤0.2 m 杆状细菌——0.5×2.0 m
} 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
0.2~0.5 m
第十章 食物中毒与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教材
第二版
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食食品品微微生生物物学学何国杨庆洁彬主主编编 中国农中业国农大业学大出学版出社版 微新生编物食学品教微程生周物德庆学主编张高文等治编教著育出中版国社轻工业出版社 现微代生食物品学微生(武物汉大学学、复刘旦慧大主学编)著合编中高国教轻出工版业社出版社 食工品业微微生生物物学生贺理稚与菲主遗编传中国育标种准出学版社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PPT
分子生物学方法
基于核酸探针、PCR等分 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快速、 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微 生物。
02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方法
培养法
总结词
培养法是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最传统的方法,通过培养基培养微生物,观察其生 长情况以确定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详细描述
培养法具有简单易行、直观可靠的优点,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 计数。但该方法耗时较长,且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要点二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实现快速、准确地检测食 品中特定微生物的数量,为食品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验结果的准确性。
国内食品微生物检验规范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规定了我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要求、抽样、检验方法及结果的判定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人员要求
规定了从事我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人员的资格要求、培训和考核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
规定了我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05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发展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如全基因组测序,能够 更精确地鉴定微生物种类,提高检测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
免疫学方法
新型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 免疫层析法等,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 等优点,适用于现场检测和快速筛选。
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肉类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
总结词
肉类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主要关注沙门氏菌、弯曲菌、志贺氏菌等常见致病菌,以确保 肉类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课件
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微生物种类、数量、毒性等指标, 对食品中微生物风险进行及时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
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食品微生物风险预警信息,提醒消费者注意 食品安全。
案例分析:某品牌牛奶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背景
介绍该品牌牛奶的生产工艺、 销售情况以及在市场上发现的
问题等。
热处理
采用高温短时或低温长时的热处理方式,有效杀灭食品中的微生 物,同时保持食品的营养和风味。
冷加工技术
利用冷藏、冷冻等冷加工技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食 品的保质期。
发酵技术
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处理,产生抗菌物质和风味物质,提高食 品的卫生质量和口感。
包装和储存过程控制
包装材料选择
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避免包装材料对 食品造成二次污染。
微生物分类
根据形态和结构,微生物可分为 细菌、真菌、病毒等几大类。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种类
01
02
03
细菌
如乳酸菌、大肠杆菌等, 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对食 品发酵和腐败有重要影响 。
真菌
如酵母菌、霉菌等,可引 起食品发酵或霉变。
病毒
虽然不直接在食品中生长 ,但可通过食品传播,对 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微生物在食品中作用
《食品中的微生物》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食品中微生物概述 •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来源及危害 • 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方法与标准 • 食品中微生物控制技术与策略 • 食品中微生物风险评估与预警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食品中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 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 称。
食品微生物学PPT课件
硝酸钠 磷酸氢二钾 硫酸镁 水
3g 1g 0.5g 1000ml
氯化钾 硫酸亚铁 蔗糖
0.5g 0.01g 30g
一、 培养基
(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一、 培养基
(四)培养基的灭菌 ➢ 高压蒸汽灭菌 ➢ 间歇灭菌 ➢ 过滤除菌
二、实验室用具和材料的灭菌技术
(一)干热灭菌 1、焚烧法
适用范围:接种针 污染废弃物
P, S, K ,Mg等元素通常以无机盐的形 式添加
➢微量元素 通常不需单独添加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 5、 生长素
➢有些微生物生长必需的微量有 机物质
常见的生长素有:
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等
第三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自养型微生物
可以在纯无机环境下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光能自养型 ➢化能自养型
2、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
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3、根据培养基的用途
普通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一、 培养基
(二)配制培养基的一般原则 1. 选用合适的营养物质 2. 确定各营养物的适当配比 3. 基质环境的调节 4. 营养原料的经济性
一、 培养基
(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酵母菌培养基: 麦芽汁培养基 豆芽汁培养基 马铃薯培养基
麦芽汁培养基配制方法:干麦芽粉加4 倍 重 量 的 水 , 55~60C 保 温 糖 化 3~4hr ,碘液检验无变色后煮沸过滤,适当稀 释调节pH至6.0,分装灭菌。
一、 培养基
(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霉菌培养基: 马铃薯培养基 察氏培养基
➢ 耗能,可逆浓度梯度运输 ➢ 有渗透酶参与,运输特异性高 ➢ 运输速度快 (一) 主动运输 ➢ 不改变被运输物的结构 (二) 基团转位(group translocation) ➢ 改变被运输物的结构
食品微生物学PPT课件
2021
17
二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范围)
(1) 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 营养代谢、 生长繁殖、生态、遗传变异等)。
(2)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如利用细菌来生产食醋、味精等调味品,酸乳、 干酪、酸性奶油等发酵乳制品;利用酵母菌来生产馒 头、面包、酿酒及食用蛋白等;利用霉菌生产腐乳、 豆豉、酱、酱油、柠檬酸等食品或添加剂。
第三节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一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二 我国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三 食品微生物学的前景
2021
5
第一章 绪 论
我们知道微生物与食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在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学问题也早已引起人们 的重视。很多微生物可应用在食品制造方面,如酿酒、 制醋、生产干酪、酸乳及腐乳等生产中使用的发酵微生 物;另有一些微生物,可使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发 生腐败变质,如大量的腐败微生物;还有少数微生物能 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使人、动植物感染而发生传染病, 即所谓的病原微生物。食品是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所 以,对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在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卫生 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
18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 败变质和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
如微生物引起面包、粮食的发霉,米饭变酸、变臭, 水果腐烂,牛奶凝固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沙 门氏菌等引起食物中毒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在37oC好氧条 件下可以迅速繁殖并产生肠毒素,最终导致人类的食物中 毒。
食品微生物教案
授课专业:生物工程、葡萄酒专业 授课时间:春季学期 授课年级:本科二年级 授课教师:李平兰 教授
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及其应用完整版PPT
面包的配方原料
基本原料:面粉、酵母、水 辅助材料:油脂、砂糖、蛋品、乳品、食盐等
面包的配方一般是以小麦粉的用量100作基 准,其余的各种原料,用相对小麦粉用量的质 量百分数来表示。
原辅材料的预处理
面粉的处理
调温 冬季于投产前置于车间或暖和地方;夏天置 于低温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
过筛出杂质 除去杂质,打碎团块,冲入空气。
面团翻到槽的上面来。
微生周物在期食品制短造中、的应产用 品质量稳定等优点
水的pH和矿物质含量对面团调制有密切关系。
但风味较差 按照质量标准配兑,灭菌,包装,成品。
A:菌种: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
辅料:大米、玉米、啤酒花
D:利酒用假精底积存发的醋酵汁喷前淋醋醅工,保艺证发酵与温度酶。 法液化同,醋酸发酵采用发酵罐进
醋酸杆菌的选用标准:氧化酒精速度快,耐酸性 强,不分解醋酸。
醋酸杆菌的培养和保藏:培养基中加入中和剂 (碳酸钙),0~4℃低温保藏。 适宜生长温度:28-32℃,最适pH3.5-6.5
②用手将面团撕开,如内部呈丝瓜瓤状并有酒 香,说明面团已经成熟。
10-12℃最后到2-3℃(生产现场)
霉菌在食品酿造中的主要作用:
第一节 食品制造中的主要细菌 及其应用
一.食醋 成分:醋酸(3~5%)、氨基酸、有机酸、糖、 维生素、醇、酯等。 合成醋 分类 酿造醋 再制醋
生产原料:甘薯、马铃薯、粮谷类、粮谷加工下脚 料、果蔬、野生植物等。
辅料:麸皮、谷糠、玉米芯(色、香、味) 添加剂:食盐、砂糖、芝麻、茴香等 生产菌种:曲霉菌、酵母菌、醋酸细菌
途径:糖 → EMP → 丙酮酸 →
入麸皮、谷糠 → 红曲霉:紫红曲霉、安氏曲霉、变红曲霉 润水 → 蒸料 → 冷却→ 接种(曲
食品中各类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这次集体感染于3月12日首先在千叶县柏市被发现。 诊断和调查结果表明,患者是由于食用了一些工厂生产的不 洁净的食品而被感染的。
日本曾于5、6年前首次发生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 集体感染事件。患者有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
操作步骤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 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 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 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 36+1℃温箱内,培养24+2小时,如所有 乳糖胆盐发酵管均不产气,则可报告为 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按下列程 序进行。
操作步骤
(二)分离培养
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少,食品存放的时间 越长。如:
0℃时菌落数为105cfu/cm2的牛肉,可存 放7d;菌落数为102cfu/cm2时, 可存放 18d。
0℃时菌落数为105cfu/cm2的鱼可存放6d, 菌落数为103cfu/cm2时, 可存放12d。
菌落(colony):生长在固体 培养基上,来源于一个细胞, 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 养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目,乘以稀 释倍数,即得每克(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计数和报告 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
总数测定标准。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 ≤ 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
第二节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一、大肠菌群与食品卫生质量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能发酵乳糖、产酸、
引起中毒的主要是 动物源性食品。
本菌对热、消毒药及 外界环境的的抵抗力 不强。60℃,20-30min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类群PPT
发酵
某些有益微生物可用于食品发酵, 如乳酸菌、酵母菌等,通过发酵过 程可生产出各种发酵食品,如酸奶、 面包、酒类等。
食品风味改善
微生物在食品中可产生各种酶,如 蛋白酶、脂肪酶等,这些酶可促进 食品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水解,产生 特有的风味和口感。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01 02
益生菌开发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益生菌作为一种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工 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益生菌可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对 人类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生物防腐
微生物可用于生产天然防腐剂,如乳酸菌、酵母菌等,这些天然防腐剂 可替代化学防腐剂,提高食品安全性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03
生物转化
微生物可用于生物转化,将植物或动物原料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
或食品添加剂,如将植物原料转化为食用色素、将动物原料转化为胶原
蛋白等。
THANKS
感谢观看
青霉菌能够产生青霉素等有毒代谢产 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毛霉菌
毛霉菌是一种常见的霉菌类群,在食品 中主要出现在面包、糕点等食品中。
毛霉菌能够产生毛霉毒素等有毒代谢产 毛霉菌的生存条件是温暖、潮湿的环境,
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需要特别
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以防止毛霉菌的
生长和繁殖。
酵母菌
酵母菌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能够大量繁殖,产 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酿 酒、面包制作等食品工业中。
酵母菌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类群,在食品中主要起到 发酵作用。
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需要控制酵母菌的生长条 件,避免过度繁殖导致食品变质等问题。
04
食品中常见的病毒类群
《食品微生物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 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 •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 •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与控制 •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 食品微生物学的应用与展望
01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 特性、与食品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的一门 科学。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微生物风险评估体 系,保障公众健康。
交叉学科融合与创新
促进食品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推动食品科技的创新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 的食品安全挑战。
THANK YOU
物质,同时产生能量。
呼吸作用
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呼 吸作用将有机物完全氧化为二 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能 量。
光合作用
某些微生物如藻类能进行光合 作用,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氮固定
某些微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 气转化为氨或其他含氮化合物
,供植物和动物利用。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生长速率
生长曲线
影响生长速率的因素
立克次体
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 胞内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生 物,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如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寄生虫
如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 等,可寄生于食品中,通 过食品传播疾病。
03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与 代谢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01
02
03
04
温度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一般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和
嗜热菌。
品保质期。
干燥保藏
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ppt课件
主要内容
食物中毒概述 食物中毒性病原微生物 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食品病原微生物
ppt课件 2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述
1、食源性疾病
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 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 类疾病。
致病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毒素、重 金属以及有毒化学物质p。pt课件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症状
急性胃肠炎症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为6~12h,长者可达24h, 大多集中在48h内。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发 烧。 -病程通常3~7天,一般愈后良好。 -病死率低于1%
ppt课件
21
3. 引起中毒的食品及污染途径
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
-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其次为鱼类、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植物性食品引起者很少。 不分解蛋白质,感官改变不明显
ppt课件
19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机理
感染型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在肠道内繁殖, 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使胃 肠粘膜发炎、水肿)。 细菌可在肠系膜、淋巴结 和网状内皮系统中被破坏而放出内毒素。 沙门氏 菌亦可产生外毒素,称沙门菌肠毒素。内、外毒 素使消化道蠕动增强,呕吐、腹泻。
ppt课件
20
根据O抗原分不同的血清群,再根据K、H抗原 分血清型和亚型。
ppt课件
27
致病因素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粘附和破坏肠粘膜; 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功能受损,导致腹泻
肠道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毒素enter otoxin:不耐热肠毒素-60 ℃,30min被破坏; 耐热肠毒素-100 ℃,30min才被破坏
ppt课件 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微生物的基本类群
非细胞结构 : 病毒、亚病毒、噬菌体
微生物 细胞结构 :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 细菌、衣原体、立克 次氏体及支原体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 霉菌及病原真菌)、 澡类植物和原生动物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四 微生物的特点
作为生物界的一员,微生物除了具备新陈代谢、生 长繁殖、遗传变异等一般生物所共有的性状外,还表现 出它所特有的性状,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食品微生物教案
授课专业:生物工程、葡萄酒专业 授课时间:春季学期 授课年级:本科二年级 授课教师:李平兰 教授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64学时,授课32学时,实验32学时。
食品微生物学主要参考书:
1.《食品微生物学》江汉湖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第2 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微生物基本知识
微生物是生物界中,除了高等植物、动物等生物以外的 一个十分庞杂的生物类群。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不是生物分类学中的名词,而是一群形体微小, 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外形的一 类微小生物的统称。
二 什么是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 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 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2.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李平兰、贺稚非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第1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食品微生物学》何国庆、贾英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02,第1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4.《新编食品微生物学》张文治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5,第1版。
5.《食品微生物学》吴金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第1版。 6.《食品微生物学》胡希荣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2 代谢能力强、繁殖速度快
微生物的个体很小,其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 很大,因此,它们能够在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迅速交换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从单位质量来看, 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动物的代谢强度大几千 倍至几万倍。如1kg的酵母菌菌体在1d内可发酵几 千kg的糖,生成酒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受环境影响大,容易发生变异
9. Lund, B.M., T.C. Baird-Parker and G.W. Gould, The Microbiological Safety and Quality of Food, Volume II, Aspen Publishers, Inc. Maryland, 2000.
10. Hayes, P. R., Food Microbiology and Hygiene,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New York, USA, 1985.
由于微生物的比表面积大,与环境的接触 面大,因而受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一旦环境条件 发生变化,不适于微生物的生长时,很多微生物 个体死亡。但是,也有些个体发生变异并能存活 下来。我们常常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点,来选育 优良的变异菌株。
4 适应性强,容易培养
微生物的适应性强,一般对营养的要求不 高,故原料来源广泛,容易培养。许多不易被 人和动植物所利用的农副产品、工厂下脚料等 都可以用来培养微生物,这样不仅解决了培养 微生物的原料问题,而且为“三废”处理找到 了出路,做到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1版。
7. Jay, J. M., Modern Food Microbiology (5th edition) . Chapman and Hall, New York, 1996.
8. Banwart, G. J., Basic Food Microbiology (2nd edition) .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New York. , 1989.
第一章 绪论(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基本知识
一 什么是微生物 二 什么是微生物学 三 微生物的基本类群 四 微生物的特点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一 食品微生物学 二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三 食品微生物学的特点 四 食品微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五 食品微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一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5. 观察和研究的手段特殊
微生物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 对其观察和研究常以群体为对象,而且必须从众 多而复杂的混合菌中分离出来,变成纯培养物。 这就要求掌握无菌技术、分离纯化培养技术、显 微观察技术以及杀菌技术等微生物必备的基本技 术,若没有这些技术就无从着手,等于空谈。
1 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2 代谢能力强、繁殖速度快 3 受环境影响大,容易发生变异 4 适应性强,容易培养 5 观察和研究的手段特殊
1 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种类达十几万种以上;土壤、大气、水中、各 种物品上、人和动植物的体表与体内都有微生物的 存在,甚至在高空、深海、矿层、沙漠和冰雪等地 都有微生物的存在。我们可以说,凡是有高等生物 生活的地方,都有微生物的存在,没有高等生物存 在,或对高等生物稍微有害的环境中,也有微生物 的踪迹,甚至可以生长繁殖。
11. Silliker, J. H., Microorganisms in Foods,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London, UK, 1998.
12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James M.Jay 编著, 徐岩等译,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 2001 , 第一版。
二 我国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三 食品微生物学的前景
第一章 绪 论
我们知道微生物与食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在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学问题也早已引起人们 的重视。很多微生物可应用在食品制造方面,如酿酒、 制醋、生产干酪、酸乳及腐乳等生产中使用的发酵微生 物;另有一些微生物,可使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发 生腐败变质,如大量的腐败微生物;还有少数微生物能 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使人、动植物感染而发生传染病, 即所谓的病原微生物。食品是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所 以,对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在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卫生 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