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学设计: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解析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解析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考点梳理1.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2.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1)仰角和俯角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角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2)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西偏北60°等;(3)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助学·微博】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侧重考查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能力.(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解三角形应用题常有以下两种情形(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考点自测1.(2012·江苏金陵中学)已知△ABC的一个内角为120°,并且三边长构成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则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解析记三角形三边长为a-4,a,a+4,则(a+4)2=(a-4)2+a2-2a(a-4)cos120°,解得a=10,故S=12×10×6×sin 120°=15 3.答案15 32.若海上有A,B,C三个小岛,测得A,B两岛相距10海里,∠BAC=60°,∠ABC=75°,则B,C间的距离是________海里.解析由正弦定理,知BCsin 60°=ABsin(180°-60°-75°).解得BC=56(海里).答案5 63.(2013·日照调研)如图,一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 的南偏西75°距塔68海里的M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处,则这只船的航行速度为________海里/时.解析由正弦定理,得MN=68sin 120°sin 45°=346(海里),船的航行速度为3464=1762(海里/时).答案176 24.在△ABC中,若23ab sin C=a2+b2+c2,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解析由23ab sin C=a2+b2+c2,a2+b2-c2=2ab cos C相加,得a2+b2=2ab sin ⎝ ⎛⎭⎪⎫C +π6.又a 2+b 2≥2ab ,所以 sin ⎝ ⎛⎭⎪⎫C +π6≥1,从而sin ⎝ ⎛⎭⎪⎫C +π6=1,且a =b ,C =π3时等号成立,所以△ABC 是等边三角形.答案 等边三角形5.(2010·江苏卷)在锐角△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a +a b=6cos C ,则tan C tan A +tan C tan B 的值是________.解析 利用正、余弦定理将角化为边来运算,因为b a +a b =6cos C ,由余弦定理得a 2+b 2ab =6·a 2+b 2-c 22ab ,即a 2+b 2=32c 2.而tan C tan A +tan C tan B =sin C cos C ⎝ ⎛⎭⎪⎫cos A sin A +cos B sin B =sin C cos C ·sin Csin A sin B =c 2ab ·a 2+b 2-c 22ab=2c 2a 2+b 2-c 2=2c 232c 2-c 2=4. 答案 4考向一 测量距离问题【例1】 如图所示,A 、B 、C 、D 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 、D 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 处测得B 点和D 点的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 处测得B 点和D 点的仰角均为60°,AC =0.1 km.(1)求证:AB =BD ;(2)求BD .(1)证明 在△ACD 中,∠DAC =30°,∠ADC =60°-∠DAC =30°,所以CD =AC =0.1.又∠BCD =180°-60°-60°=60°,故CB 是△CAD 底边AD 的中垂线,所以BD =BA .(2)解 在△ABC 中,AB sin ∠BCA =AC sin ∠ABC, 即AB =AC sin 60°sin 15°=32+620(km),因此,BD =32+620(km)故B 、D 的距离约为32+620 km.[方法总结] (1)利用示意图把已知量和待求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模型.(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出所需要的边和角,求得该数学模型的解.(3)应用题要注意作答.【训练1】 隔河看两目标A 与B ,但不能到达,在岸边先选取相距3千米的C ,D 两点,同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 ,B 之间的距离.解 如题图所示,在△ACD 中,∵∠ADC =30°,∠ACD =120°,∴∠CAD =30°,AC =CD =3(千米).在△BDC 中,∠CBD =180°-45°-75°=60°.由正弦定理,可得BC =3sin 75°sin 60°=6+22(千米).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BCA ,即AB 2=(3)2+⎝ ⎛⎭⎪⎫6+222-23·6+22cos 75°=5, ∴AB =5(千米).所以两目标A ,B 间的距离为5千米.考向二 测量高度问题【例2】 (2010·江苏)某兴趣小组要测量电视塔AE 的高度H (单位:m)如图所示,垂直放置的标杆BC 的高度h =4 m ,仰角∠ABE =α,∠ADE =β.(1)该小组已测得一组α、β的值,算出了tan α=1.24,tan β=1.20,请据此算出H 的值;(2)该小组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认为适当调整标杆到电视塔的距离d (单位:m),使α与β之差较大,可以提高测量精度.若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为125 m ,试问d 为多少时,α-β最大?解 (1)由AB =H tan α,BD =h tan β,AD =H tan β及AB +BD =AD 得H tan α+h tan β=H tan β解得H =h tan αtan α-tan β=4×1.241.24-1.20=124. 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 是124 m.(2)由题设知d =AB ,得tan α=H d .由AB =AD -BD =H tan β-h tan β,得tan β=H -h d ,所以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h d +H (H -h )d ≤h 2H (H -h ), 当且仅当d =H (H -h )d,即d =H (H -h )=125×(125-4)=555时,上式取等号.所以当d =555时,tan(α-β)最大.因为0<β<α<π2,则0<α-β<π2,所以当d =555时,α-β最大.故所求的d 是55 5 m.[方法总结] (1)测量高度时,要准确理解仰、俯角的概念.(2)分清已知和待求,分析(画出)示意图,明确在哪个三角形应用正、余弦定理.(3)注意竖直线垂直于地面构成的直角三角形.【训练2】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s,并在点C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解在△BCD中,∠CBD=π-α-β,由正弦定理得BCsin∠BDC=CDsin∠CBD,所以BC=CD sin∠BDCsin∠CBD=s·sin βsin(α+β)在Rt△ABC中,AB=BC tan∠ACB=s tan θsin βsin(α+β).考向三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航海应用问题【例3】我国海军在东海举行大规模演习.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3-1)km的B处有一艘“敌舰”.在A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2 km的C处的“大连号”驱逐舰奉命以10 3 km/h的速度追截“敌舰”.此时,“敌舰”正以10 km/h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大连号”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敌舰”?解设“大连号”用t h在D处追上“敌舰”,则有CD=103t,BD=10t,如图在△ABC中,∵AB=3-1,AC=2,∠BAC=120°,∴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BAC=(3-1)2+22-2·(3-1)·2·cos 120°=6∴BC=6,且sin∠ABC=ACBC·sin∠BAC=26·32=22.∴∠ABC=45°,∴BC与正北方向垂直.∴∠CBD=90°+30°=120°,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BCD=BD·sin∠CBDCD=10t sin 120°103t=12,∴∠BCD=30°.即“大连号”沿东偏北30°方向能最快追上“敌舰”.[方法总结] 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第二步:将有关条件和求解的结论归结到某一个或两个三角形中.第三步: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这个三角形.第四步:将所得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结果.【训练3】(2013·广州二测)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的南偏西60°方向的B处,且与岛屿A相距12海里,渔船乙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岛屿A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 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刚好用2小时追上,此时到达C处.(1)求渔船甲的速度;(2)求sin α的值.解(1)依题意知,∠BAC=120°,AB=12(海里),AC=10×2=20(海里),∠BCA=α,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BAC=122+202-2×12×20×cos 120°=784.解得BC=28(海里).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BC2=14海里/时.(2)在△ABC中,因为AB=12(海里),∠BAC=120°,BC=28(海里),∠BCA=α,由正弦定理,得ABsin α=BCsin 120°.即sin α=AB sin 120°BC=12×3228=3314.高考经典题组训练1.(四川卷改编)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延长BA至E,使AE=1,连结EC、ED,则sin∠CED=________.解析在Rt△EAD和Rt△EBC中,易知ED=2,EC=5,在△DE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CED=ED2+EC2-CD22ED·EC=2+5-12×2×5=31010.∴sin∠CED=1010.答案10 102.(2011·新课标卷)在△ABC中,B=60°,AC=3,则AB+2BC的最大值为___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知ABsin C=3sin 60°=BCsin A,∴AB=2sin C,BC=2sin A.又A+C=120°,∴AB+2BC=2sin C+4sin(120°-C)=2(sin C+2sin 120°cos C -2cos 120°sin C)=2(sin C+3cos C+sin C)=2(2sin C+3cos C)=27sin(C +α),其中tan α=32,α是第一象限角.由于0°<C <120°,且α是第一象限角,因此AB +2BC 有最大值27.答案 273.(湖北卷改编)若△ABC 的三边长为连续三个正整数,且A >B >C,3b =20a cos A ,则sin A ∶sin B ∶sin C =________.解析 由A >B >C ,得a >b >c .设a =c +2,b =c +1,则由3b =20a cos A ,得3(c+1)=20(c +2)·(c +1)2+c 2-(c +2)22(c +1)c,即3(c +1)2c =10(c +1)(c +2)(c -3),解得c =4,所以a =6,b =5.答案 6∶5∶44.(2·陕西卷)如图,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B 点北偏西60°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203海里的C 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时,该救援船达到D 点需要多长时间?解 由题意知AB =5(3+3)海里,∠DBA =90°-60°=30°,∠DAB =90°-45°=45°,所以∠ADB =180°-(45°+30°)=105°,在△ADB 中,由正弦定理得DB sin ∠DAB =AB sin ∠ADB, 所以DB =AB ·sin ∠DAB sin ∠ADB =5(3+3)·sin 45°sin 105°=5(3+3)·sin 45°sin 45°cos 60°+cos 45°sin 60°=103(海里), 又∠DBC =∠DBA +∠ABC =30°+(90°-60°)=60°, BC =203(海里),在△D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CD 2=BD 2+BC 2-2BD ·BC ·cos ∠DBC=300+1 200-2×103×203×12=900,所以CD =30(海里),则需要的时间t =3030=1(小时).所以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1小时.(江苏省2013届高三高考压轴数学试题)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5,b =4,cos(A -B )=3231. (Ⅰ) 求sin B 的值;(Ⅱ) 求cos C 的值.分层训练A 级 基础达标演练(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若渡轮以15 km/h 的速度沿与水流方向成120°角的方向行驶,水流速度为4km/h ,则渡轮实际航行的速度为(精确到0.1 km/h)________.答案 13.5 km/h2.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6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m.解析 如图,OM =AO tan 45°=30 (m),ON =AO tan 30°=33×30=10 3 (m),由余弦定理得,MN = 900+300-2×30×103×32=300=10 3 (m). 答案 10 33.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 后,他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 km ,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 3 km ,那么x 的值为________.解析 如图,在△ABC 中,AB =x ,BC =3,AC =3,∠ABC =30°,由余弦定理得(3)2=32+x 2-2×3x ×cos 30°,即x 2-33x +6=0,解得x 1=3,x 2=23,经检测均合题意.答案 3或2 34.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在这一岸定一基线CD ,现已测出CD =a 和∠ACD =60°,∠BCD =30°,∠BDC=105°,∠ADC =60°,则AB 的长为________.解析 在△ACD 中,已知CD =a ,∠ACD =60°,∠ADC=60°,所以AC =a .①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C =a sin 105°sin 45°=3+12a .②在△ABC 中,已经求得AC 和BC ,又因为∠ACB =30°,所以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求得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 =AC 2+BC 2-2AC ·BC ·cos 30°=22a .答案 22a5.(2010·新课标全国卷)在△ABC 中,D 为边BC 上一点,BD =12CD ,∠ADB =120°,AD =2,若△ADC 的面积为3-3,则∠BAC =________.解析 由A 作垂线AH ⊥BC 于H .因为S △ADC =12DA ·DC ·sin 60°=12×2×DC ·32=3-3,所以DC =2(3-1),又因为AH ⊥BC ,∠ADH =60°,所以DH =AD cos 60°=1,∴HC =2(3-1)-DH =23-3.又BD =12CD ,∴BD =3-1,∴BH =BD +DH = 3.又AH =AD ·sin 60°=3,所以在Rt △ABH 中AH =BH ,∴∠BAH =45°.又在Rt △AHC 中tan ∠HAC =HC AH =23-33=2-3, 所以∠HAC =15°.又∠BAC =∠BAH +∠CAH =60°,故所求角为60°.答案 60°6.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 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 ,使C 在塔底B 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 的仰角为60°,再由点C 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米到位置D ,测得∠BDC =45°,则塔AB 的高是________米.解析 在△BCD 中,CD =10(米),∠BDC =45°,∠BCD =15°+90°=105°,∠DBC =30°,BC sin 45°=CD sin 30°,BC =CD sin 45°sin 30°=102(米).在Rt △ABC 中,tan 60°=AB BC ,AB =BC tan 60°=106(米).答案 10 6二、解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7.(2011·常州七校联考)如图,在半径为3、圆心角为60°的扇形的弧上任取一点P ,作扇形的内接矩形PNMQ ,使点Q 在OA 上,点N 、M 在OB 上,设矩形PNMQ 的面积为y ,(1)按下列要求写出函数的关系式:①设PN =x ,将y 表示成x 的函数关系式;②设∠POB =θ,将y 表示成θ的函数关系式;(2)请你选用(1)中的一个函数关系式,求出y 的最大值.解 (1)①∵ON =OP 2-PN 2=3-x 2,OM =33x ,∴MN =3-x 2-33x ,∴y =x ⎝⎛⎭⎪⎫3-x 2-33x ,x ∈⎝ ⎛⎭⎪⎫0,32. ②∵PN =3sin θ,ON =3cos θ,OM =33×3sin θ=sin θ,∴MN =ON -OM =3cos θ-sin θ,∴y =3sin θ(3cos θ-sin θ),即y =3sin θcos θ-3sin 2θ,θ∈⎝ ⎛⎭⎪⎫0,π3. (2)选择y =3sin θcos θ-3sin 2θ=3sin ⎝ ⎛⎭⎪⎫2θ+π6-32, ∵θ∈⎝ ⎛⎭⎪⎫0,π3,∴2θ+π6∈⎝ ⎛⎭⎪⎫π6,5π6,∴y max =32. 8.某港口O 要将一件重要物品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O 北偏西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海里的A 处,并正以30海里/时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设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 海里/时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t 小时与轮船相遇.(1)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2)假设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海里/时,试设计航行方案(即确定航行方向和航行速度的大小),使得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并说明理由. 解 (1)设相遇时小艇航行的距离为S 海里,则 S =900t 2+400-2·30t ·20·cos (90°-30°)=900t 2-600t +400= 900⎝ ⎛⎭⎪⎫t -132+300. 故当t =13时,S min =103(海里),此时v =10313=303(海里/时).即,小艇以303海里/时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设小艇与轮船在B 处相遇,则v 2t 2=400+900t 2-2·20·30t ·cos(90°-30°),故v 2=900-600t +400t 2,∵0<v ≤30,∴900-600t +400t 2≤900,即2t 2-3t ≤0,解得t ≥23.又t =23时,v =30海里/时.故v=30海里/时时,t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等于2 3.此时,在△OAB中,有OA=OB=AB=20海里,故可设计航行方案如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为30海里/时,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

优质课教学设计:正弦定理 Word版含答案

优质课教学设计:正弦定理 Word版含答案

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出自新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更是初中“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同时也是处理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实际问题导入,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触碰解斜三角形的思维困惑点,自然生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熟悉的解直角三角形顺利过渡到即将要面对的解任意三角形,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第二,带着疑问,在探究得到直角三角形边角量化关系的基础上,以此作为启发点,首先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边角量化关实验验证。

其次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得到正弦定理,以解直角三角形为知识基础,验证和证明,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第三,解决引例,首尾呼应,并学以致用。

正弦定理其实是把“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几何关系的解析化。

从三角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三角函数其实就是有关三角形、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

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渗透了学科发展中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嬗变。

这其实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这三个层次:探索发现——推导证明——实际应用。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在本章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根据课程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通过观察、实验、验证、猜想、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2、证明正弦定理,了解正弦定理的一些推导方法;3、初步熟知正弦定理的两个重要应用。

专题2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教案)(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专题2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教案)(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1.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1)仰角和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叫俯角(如图1).(2)方位角从正北方向起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做方位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3)方向角: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等.(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高频考点一考查测量距离例1、如图所示,有两座建筑物AB和CD都在河的对岸(不知道它们的高度,且不能到达对岸),某人想测量两座建筑物尖顶A、C之间的距离,但只有卷尺和测量仪两种工具.若此人在地面上选一条基线EF,用卷尺测得EF的长度为a,并用测角仪测量了一些角度:∠AEF=α,∠AFE=β,∠CEF=θ,∠CFE=φ,∠AEC=γ.请你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A、C之间距离的步骤和结果.【方法技巧】求距离问题时要注意(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要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变式探究】隔河看两目标A 与B ,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 3 km 的C ,D 两点,同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 ,B 之间的距离.【解析】如图,在△ACD 中,∠ACD =120°,∠CAD =∠ADC =30°.所以AC =CD = 3.在△BCD 中,∠BCD =45°,∠BDC =75°,∠CBD =60°,由正弦定理知BC =3sin 75°sin 60°=6+22.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ACB =(3)2+⎝ ⎛⎭⎪⎪⎫6+222-2×3×6+22×cos 75°=3+2+3-3=5,所以AB = 5 km ,所以A ,B 两目标之间的距离为 5 km.高频考点二 考查高度问题例2、如图,在湖面上高为10 m 处测得天空中一朵云的仰角为30°,测得湖中之影的俯角为45°,则云距湖面的高度为(精确到0.1 m)( )A .2.7 mB .17.3 mC .37.3 mD .373 m【答案】C【方法技巧】求解高度问题首先应分清(1)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角都是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2)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画出示意图;(3)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问题的答案,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变式探究】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 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 ,使C 在塔底B 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 的仰角为60°,再由点C 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米到位置D ,测得∠BDC =45°,则塔AB 的高是________米.【解析】在△BCD 中,CD =10,∠BDC =45°,∠BCD =15°+90°=105°,∠DBC =30°,BC sin 45°=CD sin 30°,BC =CD sin 45°sin 30°=10 2.在Rt△ABC 中,tan 60°=AB BC,AB =BC tan 60°=10 6. 【答案】10 6高频考点三 考查方位角例3、如图,我国的海监船在D 岛海域例行维权巡航,某时刻航行至A 处,此时测得其东北方向与它相距16海里的B 处里一外国船只,且D 岛位于海监船正东142海里处.(1)求此时该外国船只与D 岛的距离;(2)观测中发现,此外国船只正以每小时4海里的速度沿正南方向航行.为了将该船拦截在离D 岛12海里处,不让其进入D 岛12海里内的海域,试确定海监船的航向,并求其速度的最小值.(参考数据:sin 36°52′≈0.6,sin 53°08′≈0.8)【解析】(1)依题意,在△ABD中,∠DAB=45°,由余弦定得,DB2=AD2+AB2-2AD·AB·cos∠DAB=(142)2+162-2×142×16×22=200,所以DB=10 2.即此时该外国船只与D岛的距离为102海里.【方法技巧】解决方位角问题其关键是弄清方位角概念.结合图形恰当选择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同时注意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的应用.【变式探究】如图,一船在海上自西向东航行,在A处测得某岛M的方位角为北偏东α角,前进m km后在B处测量该岛的方位角为北偏东β角,已知该岛周围n km范围内(包括边界)有暗礁,现该船继续东行,当α与β满足条件________时,该船没有触礁危险.【解析】由题可知,在△ABM中,根据正弦定理得BM-α=mα-β,解得BM=m cos αα-β,要使该船没有触礁危险需满足BM sin(90°-β)=m cos αcos βα-β>n,所以当α与β的关系满足m cos αcosβ>n sin(α-β)时,该船没有触礁危险.【答案】m cos αcos β>n sin(α-β)高频考点四考查函数思想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例4、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从O点出发沿一条直线公路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图中的箭头方向为汽车行驶方向),汽车开动的同时,在距汽车出发点O点的距离为5公里、距离公路线的垂直距离为3公里的M点的地方有一个人骑摩托车出发想把一件东西送给汽车司机.问骑摩托车的人至少以多大的速度匀速行驶才能实现他的愿望,此时他驾驶摩托车行驶了多少公里?【方法技巧】函数思想在解三角形中常与余弦定理应用及函数最值求法相综合,此类问题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考生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利用了函数思想,求解时把速度表示为时间的函数,利用函数最值求法完成解答,注意函数中以1t为整体构造二次函数,求最值. 【变式探究】如图所示,已知树顶A 离地面212米,树上另一点B 离地面112米,某人在离地面32米的C 处看此树,则该人离此树________米时,看A ,B 的视角最大.【答案】61.【2016年高考四川理数】(本小题满分12分)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cos cos sin A B C a b c +=. (I )证明:sin sin sin A B C =;(II )若22265b c a bc +-=,求tan B .【答案】(Ⅰ)证明详见解析;(Ⅱ)4.【解析】 Ⅰ)根据正弦定理,可设sin a A =sin b B =sin c C =k(k>0). 则a=ksin A ,b=ksin B ,c=ksin C . 代入cos A a +cos B b =sin C c中,有 cos sin A k A +cos sin B k B =sin sin C k C,变形可得 sin Asin B=sin Acos B+cos Asin B=sin(A+B).在△ABC 中,由A+B+C=π,有sin(A+B)=sin(π–C)=sin C , 所以sin Asin B=sin C .2.【2016高考浙江理数】(本题满分14分)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已知b +c =2a cos B.(I )证明:A =2B ;(II )若△ABC 的面积2=4a S ,求角A 的大小.【答案】(I )证明见解析;(II )2π或4π.【解析】(Ⅰ)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2sin cos B C A B +=,故()2sin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A B B A B B A B A B =++=++, 于是()sin sin ΒA Β=-.又A ,()0,πB ∈,故0πA B <-<,所以()πB A B =--或B A B =-, 因此πA =(舍去)或2A B =,所以,2A B =.(Ⅱ)由24a S =得21sin 24a ab C =,故有1sin sin sin 2sin cos 2B C B B B ==,因为sin 0B ≠,所以sin cos C B =. 又B ,()0,πC ∈,所以π2C B =±.当π2B C +=时,π2A =;当π2C B -=时,π4A =.综上,π2A =或π4A =.3.【2016高考山东理数】(本小题满分12分)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tan tan 2(tan tan ).cos cos A BA B B A+=+ (Ⅰ)证明:a +b =2c ; (Ⅱ)求cos C 的最小值. 【答案】(Ⅰ)见解析;(Ⅱ)12(Ⅱ)由(Ⅰ)知2a bc +=,所以 2222222cos 22a b a b a b cC abab++-+-==()311842b a 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故 cos C 的最小值为12.【2015高考上海,理14】在锐角三角形C AB 中,1tan 2A =,D 为边CB 上的点,D ∆AB 与CD ∆A 的面积分别为和.过D 作D E ⊥AB 于E ,DFC ⊥A 于,则D DFE ⋅= .【答案】1615-【解析】由题意得:1s i n ,c o s ,s i n 24252A A AB AC A AB AC =⋅⋅=+⇒⋅=,又112,43222AB DE AC DF AB DE AC DF DE DF ⋅=⋅=⇒⋅⨯⋅=⇒⋅=,因为DEAF 四点共圆,因此D DF E⋅=16cos()(15DE DF A π⋅⋅-==-【2015高考广东,理11】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若a = 1sin 2B =,6C =π,则b = . 【答案】.【解析】因为1sin 2B =且()0,B π∈,所以6B π=或56B π=,又6C π=,所以6B π=,23A BC ππ=--=,又a =sin sin a bA B =sin sin 36b π=解得1b =,故应填入.【2015高考湖北,理12】函数2π()4cos cos()2sin |ln(1)|22x f x x x x =---+的零点个数为 . 【答案】2【2015高考湖北,理1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 m.【答案】6100【2015高考重庆,理13】在ABC 中,B =120o ,AB ,A 的角平分线AD 则AC =__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B ADADB B=∠,即sin sin120ADB =∠︒,解得sin 2ADB ∠=,45ADB ∠=︒,从而15BAD DAC ∠=︒=∠,所以1801203030C =︒-︒-︒=︒,2cos30AC AB =︒=【2015高考福建,理12】若锐角ABC ∆的面积为,且5,8AB AC == ,则BC 等于________. 【答案】7【解析】由已知得ABC ∆的面积为1sin 20sin 2AB AC A A ⋅==所以sin A =,(0,)2A π∈,所以3A π=.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BC AB AC AB AC A =+-⋅=49,7BC =.【2015高考新课标2,理17】(本题满分12分)ABC ∆中,D 是BC 上的点,AD 平分BAC ∠,ABD ∆面积是ADC ∆面积的2倍.(Ⅰ) 求sin sin BC∠∠;(Ⅱ)若1AD =,2DC =,求BD 和AC 的长.【答案】(Ⅰ)12;(Ⅱ).【2015高考浙江,理16】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已知4A π=,22b a -=122c .(1)求tan C 的值;(2)若ABC ∆的面积为7,求的值. 【答案】(1);(2)3b =. 【解析】(1)由22212b a c -=及正弦定理得2211sin sin 22B C-=,∴2cos 2sin B C -=,又由4A π=,即34B C π+=,得cos2sin 22sin cos B C C C -==,解得tan 2C =;(2)由tan 2C =,(0,)C π∈得sin C =,cos C =,又∵sin sin()sin()4B A C C π=+=+,∴sin 10B =,由正弦定理得3c b =,又∵4A π=,1sin 32bc A =,∴bc =3b =.【2015高考安徽,理16】在ABC ∆中,3,6,4A AB AC π===点D 在BC 边上,AD BD =,求AD 的长.【解析】如图,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是,,a b c ,由余弦定理得2222232cos 626cos 1836(36)904a b c bc BAC π=+-∠=+-⨯⨯=+--=,所以a =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b BAC B a ∠===.由题设知04B π<<,所以cos 10B ===.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6sin 3sin(2)2sin cos cos AB B B AD B B B Bπ⋅====-.【2015高考陕西,理17】(本小题满分12分)C ∆AB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向量(),3m a b =与()cos ,sin n =A B 平行. (I )求A ;(II )若a =2b =求C ∆AB 的面积.【答案】(I )3π;(II )2. 【解析】(I )因为//m n ,所以sin cos 0a B A -=,由正弦定理,得sinAsinB A 0-= 又sin 0B ≠,从而tan A ,由于0A π<<,所以3A π=解法二:由正弦定理,得2sin sin3=B,从而sin 7B =, 又由a b >,知A B >,所以cos B =. 故()sinC sin A B sin sin cos cos sin 33314B B πππ⎛⎫=+=B +=+= ⎪⎝⎭所以C ∆AB的面积为1bcsinA 22=. (2014·天津卷)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b -c =14a ,2sin B =3sin C ,则cos A 的值为________.【答案】-14【解析】∵2sin B =3sin C ,∴2b =3c .又∵b -c =a4,∴a =2c ,b =32c ,∴cos A =b 2+c 2-a 22bc =94c 2+c 2-4c 22×32c ×c =-1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设点M (x 0,1),若在圆O :x 2+y 2=1上存在点N ,使得∠OMN =45°,则x 0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1]【解析】在△OMN 中,OM =1+x 20≥1=ON ,所以设∠ONM =α,则45°≤α<135°.根据正弦定理得1+x 20sin α=1sin 45°,所以1+x 20=2sinα∈1,2],所以0≤x 20≤1,即-1≤x 0≤1,故符合条件的x 0的取值范围为-1,1].(2014·广东卷)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cos C +c cos B =2b ,则ab=________.【答案】2(2014·安徽卷)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是a ,b ,c ,且b =3,c =1,A =2B . (1)求a 的值;(2)求sin ⎝⎛⎭⎪⎫A +π4的值.【解析】 (1)因为A =2B ,所以sin A =sin 2B =2sin B cos B ,由余弦定理得cos B =a 2+c 2-b 22ac =sin A 2sin B ,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a =2b ·a 2+c 2-b 22ac.因为b =3,c =1,所以a 2=12,即a =2 3.(2)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9+1-126=-13.因为0<A <π,所以sin A =1-cos 2A =1-19=2 23. 故sin ⎝ ⎛⎭⎪⎫A +π4=sin A cos π4+cos A sin π4=2 23×22+⎝ ⎛⎭⎪⎫-13×22=4-26.(2014·北京卷)如图1­2,在△ABC 中,∠B =π3,AB =8,点D 在BC 边上,且CD =2,cos∠ADC =17.(1)求sin∠BAD ; (2)求BD ,AC 的长.图1­2(2014·福建卷)在△ABC 中,A =60°,AC =4,BC =2 3,则△ABC 的面积等于________. 【答案】23 【解析】由BC sin A =ACsin B ,得sin B =4sin 60°23=1,∴B =90°,C =180°-(A +B )=30°,则S △ABC =12·AC ·BC sin C =12×4×23sin 30°=23,即△ABC 的面积等于2 3.(2014·湖南卷)如图1­5所示,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AD =1,CD =2,AC =7.图1­5(1)求cos∠CAD 的值;(2)若cos∠BAD =-714,sin∠CBA =216,求BC 的长.【解析】(1)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CAD =AC 2+AD 2-CD 22AC ·AD,故由题设知,cos∠CAD =7+1-427=277.(2)设∠BAC =α,则α=∠BAD -∠CAD . 因为cos∠CAD =277,cos∠BAD =-714,所以sin∠CAD =1-cos 2∠CAD =1-⎝ ⎛⎭⎪⎪⎫2772=217, sin∠BAD =1-cos 2∠BAD =1-⎝ ⎛⎭⎪⎪⎫-7142=32114.于是sin α=sin (∠BAD -∠CAD )=sin∠BAD c os∠CAD -cos∠BAD sin∠CAD =32114×277-⎝ ⎛⎭⎪⎪⎫-714×217=32.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α=ACsin∠CBA.故BC =AC ·sin αsin∠CBA=7×32216=3.(2014·江西卷)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若c 2=(a -b )2+6,C =π3,则△ABC 的面积是( )A .3 B.9 32 C.3 32 D .3 3【答案】C【解析】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 2+b 2-c 22ab =2ab -62ab =12,所以ab =6,所以S △ABC =12ab sin C =3 32. (2014·辽宁卷)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c .已知BA →·BC →=2,cos B =13,b =3.求: (1)a 和c 的值; (2)cos(B -C )的值.【解析】(1)由BA →·BC →=2得c ·a ·cos B =2, 又cos B =13,所以ac =6.由余弦定理,得a 2+c 2=b 2+2ac cos B , 又b =3,所以a 2+c 2=9+2×2=13.解⎩⎪⎨⎪⎧ac =6,a 2+c 2=13,得⎩⎪⎨⎪⎧a =2,c =3或⎩⎪⎨⎪⎧a =3,c =2. 因为a >c ,所以a =3,c =2.(2014·全国卷)△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3a cos C =2c cos A ,tan A =13,求B .【解析】由题设和正弦定理得 3sin A cos C =2sin C cos A , 故3tan A cos C =2sin C .因为tan A =13,所以cos C =2sin C ,所以tan C =12.所以tan B =tan180°-(A +C )] =-tan(A +C ) =tan A +tan C tan A tan C -1 =-1, 所以B =13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已知a ,b ,c 分别为△ABC 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a =2,且(2+b )·(sin A -sin B )=(c -b )sin C ,则△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 3【解析】根据正弦定理和a =2可得(a +b )(a -b )=(c -b )c ,故得b 2+c 2-a 2=bc ,根据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12,所以A =π3.根据b 2+c 2-a 2=bc 及基本不等式得bc ≥2bc -a 2,即bc ≤4,所以△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12×4×32=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钝角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12,AB =1,BC =2,则AC =( )A .5 B. 5 C .2 D .1 【答案】B(2014·山东卷)在△ABC 中,已知AB →·AC →=tan A ,当A =π6时,△ABC 的面积为______. 【答案】16【解析】因为AB ·AC =|AB →|·|AC →|cos A =tan A ,且A =π6,所以|AB →|·|AC →|=23,所以△ABC 的面积S =12|AB →|·|AC →|sin A =12×23×sin π6=16 . (2014·陕西卷)△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1)若a ,b ,c 成等差数列,证明:sin A +sin C =2sin(A +C ); (2)若a ,b ,c 成等比数列,求cos B 的最小值. 【解析】(1)∵a ,b ,c 成等差数列,∴a +c =2b .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C =2sin B . ∵sin B =sin π-(A +C )]=sin(A +C ), ∴sin A +sin C =2sin(A +C ). (2)∵a ,b ,c 成等比数列,∴b 2=ac . 由余弦定理得cos B =a 2+c 2-b 22ac =a 2+c 2-ac 2ac ≥2ac -ac 2ac =12,当且仅当a =c 时等号成立, ∴cos B 的最小值为12.(2014·四川卷)如图1­3所示,从气球A 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B ,C 的俯角分别为67°,30°,此时气球的高度是46 m ,则河流的宽度BC 约等于________m .(用四舍五入法将结果精确到个位.参考数据:sin 67°≈0.92,cos 67°≈0.39,sin 37°≈0.60,cos 37°≈0.80,3≈1.73)图1­3【答案】60(2014·浙江卷)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b ,c =3,cos 2A -cos 2B =3sin A cos A -3sin B cos B .(1)求角C 的大小;(2)若sin A =45,求△ABC 的面积.【解析】(1)由题意得1+cos 2A 2-1+cos 2B 2=32sin 2A -32sin 2B ,即32sin 2A -12cos 2A =32sin 2B -12cos 2B ,sin ⎝ ⎛⎭⎪⎫2A -π6=sin ⎝⎛⎭⎪⎫2B -π6.由a ≠b ,得A ≠B ,又A +B ∈(0,π),得2A -π6+2B -π6=π,即A +B =2π3,所以C =π3.(2)由c =3,sin A =45,a sin A =c sin C ,得a =85.由a <c ,得A <C ,从而cos A =35,故sin B =sin(A +C )=sin A cos C +cos A sinC =4+3 310.所以,△ABC 的面积为S =12ac sin B =8 3+1825.(2014·重庆卷)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满足sin 2A +sin(A -B +C )=sin(C -A -B )+12,面积S 满足1≤S ≤2,记a ,b ,c 分别为A ,B ,C 所对的边,则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bc (b +c )>8 B .ab (a +b )>16 2 C .6≤abc ≤12 D.12≤abc ≤24 【答案】A【解析】因为A +B +C =π,所以A +C =π-B ,C =π-(A +B ),所以由已知等式可得sin 2A +sin(π-2B )=sin π-2(A +B )]+12,即sin 2A +sin 2B=sin 2(A +B )+12,所以sin(A +B )+(A -B )]+sin(A +B )-(A -B )]=sin 2(A +B )+12,所以2 sin(A +B )cos(A -B )=2sin(A +B )cos(A +B )+12,所以2sin(A +B )cos(A -B )-cos(A +B )]=12,所以sin A sin B sin C =18.由1≤S ≤2,得1≤12bc sin A ≤2.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c=2R sin C ,所以1≤2R 2·sin A sin B sin C ≤2,所以1≤R 24≤2,即2≤R ≤22,所以bc (b +c )>abc =8R 3sin A sin B sin C =R 3≥8.1.在相距2km 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 ,若∠CAB =75°,∠CBA =60°,则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 A.6km B.2km C.3km D .2km答案 A解析 如图,在△ABC 中,由已知可得∠ACB =45°, ∴ACsin60°=2sin45°,∴AC =22×32= 6.2.一艘海轮从A 处出发,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沿南偏东40°的方向直线航行,30分钟后到达B 处,在C 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 ,C 两点间的距离是( ) A .102海里 B .103海里 C .203海里 D .202海里答案 A解析 如图所示,易知,在△ABC 中,AB =20,∠CAB =30°,∠ACB =45°,根据正弦定理得BC sin30°=ABsin45°,解得BC =102(海里).3.如图,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d =0.6km ,一艘客船从码头A 出发匀速驶往河对岸的码头B .已知AB =1km ,水的流速为2km/h ,若客船从码头A 驶到码头B 所用的最短时间为6min ,则客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A .8km/hB .62km/hC .234km/hD .10 km/h答案 B解析 设AB 与河岸线所成的角为θ,客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 km/h ,由题意知,sin θ=0.61=35,从而cos θ=45,所以由余弦定理得⎝ ⎛⎭⎪⎫110v 2=⎝ ⎛⎭⎪⎫110×22+12-2×110×2×1×45,解得v =6 2.选B.4.如图,从气球A 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B ,C 的俯角分别为75°,30°,此时气球的高是60m ,则河流的宽度BC 等于( )A.240(3+1) mB.180(2-1) mC.120(3-1) mD.30(3+1) m答案 C5.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测得∠BCD=15°,∠BDC=30°,CD=30,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60°,则塔高AB等于( )A.56B.15 3C.52D.15 6答案 D解析在△BCD中,∠CBD=180°-15°-30°=135°.由正弦定理得BC sin30°=30sin135°, 所以BC =15 2.在Rt△ABC 中,AB =BC tan∠ACB =152×3=15 6.6.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6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m.答案 10 3解析 如图,OM =AO tan45°=30 (m),ON =AO tan30°=33×30 =10 3 (m),在△MON 中,由余弦定理得,MN =900+300-2×30×103×32=300=10 3 (m).7.在200m 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和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60°,则塔高为________m.答案 4003解析 如图,由已知可得∠BAC =30°,∠CAD =30°,∴∠BCA =60°,∠ACD =30°,∠ADC =120°.又AB =200m ,∴AC =40033m. 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AC 2=2CD 2-2CD 2·cos120°=3CD 2,∴CD =13AC =4003m. 8.在Rt△ABC 中,∠C =90°,且∠A 、∠B 、∠C 所对的边a 、b 、c 满足a +b =cx ,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1,2]解析 x =a +b c =sin A +sin B sin C=sin A +cos A =2sin ⎝ ⎛⎭⎪⎫A +π4.又A ∈⎝⎛⎭⎪⎫0,π2, ∴sin π4<sin ⎝⎛⎭⎪⎫A +π4≤sin π2,即x ∈(1,2]. 9.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 的南偏西60°方向的B 处,且与岛屿A 相距12海里,渔船乙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岛屿A 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 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刚好用2小时追上.(1)求渔船甲的速度;(2)求sin α的值.10.如图,在△ABC 中,∠ABC =90°,AB =3,BC =1,P 为△ABC 内一点,∠BPC =90°.(1)若PB =12,求PA ; (2)若∠APB =150°,求tan∠PBA .解 (1)由已知得∠PBC =60°,所以∠PBA =30°.在△PBA 中,由余弦定理得PA 2=3+14-2×3×12cos30°=74, 故PA =72. (2)设∠PBA =α,由已知得PB =sin α.在△PBA 中,由正弦定理得3sin150°=sin α-α,化简得3cos α=4sin α,所以tan α=34,即tan∠PBA =34.。

数学教师优质课教学设计: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含答案

数学教师优质课教学设计: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含答案

数学教师优质课教学设计: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含答案人教版必修五《1.2应用举例》教学设计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寸圣甫一、教材分析这门课是在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几何计算之后的一门实际应用课。

可以说,它是为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而设计的。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对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以方程的思想为支撑,以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的设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测量的方法和意义② 能够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三角形,标记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求解三角形的方法,找出通过求解斜三角形可以解决的各种应用问题、基本图形和基本等价关系,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

② 通过学习解决三角形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实践中应用解三角形,要求学生认识到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②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三、学生学习情境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1、现有能力:学生已经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三角形问题,并有一定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时候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问题,构造模型的能力有待提高。

困难:1.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2.根据问题的含义建立数学模型,并绘制突破策略示意图:(1)在探索概念阶段,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完成例1.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答数学模型,再得到实际问题解的过程。

第05讲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精讲)(含答案解析)

第05讲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精讲)(含答案解析)

第05讲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精讲)-1第05讲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精讲)1、基线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把根据测量的需要而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为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应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的基线长度.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2、仰角与俯角在目标视线与水平视线(两者在同一铅垂平面内)所成的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叫做俯角3、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按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方位角.方位角θ的范围是0360θ≤≤ .4、方向角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通常表达为北(南)偏东(西)α,例:(1)北偏东α:(2)南偏西α:5、坡角与坡比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锐二面角叫坡角(θ为坡角);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叫坡比(坡度),即tan h i lθ==(2022·河南安阳·高一阶段练习)1.公园内有一棵树,A ,B 是与树根处O 点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观测点,树顶端为P .如图,观测得75OAB ∠=︒,60OBA ∠=︒,60OAP ∠=︒,10AB =米,则该树的高度OP 大约为()A .21米B .18米C .15米D .10米(2022·新疆·乌市八中高一期中)2.现只有一把长为2m 的尺子,为了求得某小区草坪边缘,A B 两点的距离AB (AB 大于2m ),在草坪坛边缘找到点C 与D ,已知090ACD ∠=,且tan ADB ∠=-,测得1.2m AC =,0.9m CD =,1m BD =,则AB =()A .m3B C .m 2D .m 2(2022·全国·高一专题练习)3.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A ,B 间的距离,李宁同学首先选定了与A ,B 不共线的一点C ,然后给出了三种测量方案(ABC 的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 ,b ,c ):①测量A ,B ,b ;②测量a ,b ,C ;③测量A ,B ,a .则一定能确定A ,B 间距离的所有方案的个数为()A .3B .2C .1D .0(2022·江苏·高一课时练习)4.如图,在救灾现场,搜救人员从A 处出发沿正北方向行进x 米达到B 处,探测到一个生命迹象,然后从B 处沿南偏东75︒行进30米到达C 处,探测到另一个生命迹象,如果C 处恰好在A 处的北偏东60︒方向上,那么x =()A .102米B .103米C .10米D .106米(2022·重庆八中高一期中)5.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果.在卫星导航系统中,地球静止同步卫星的轨道位于地球赤道所在平面,轨道高度(轨道高度是指卫星到地球表面的距离)为h .将地球看作是一个球心为O ,半径为r 的球,其上点A 的纬度是指OA 与赤道平面所成角的度数.如果地球表面上某一观测点与该卫星在同一条子午线(经线)所在的平面,且在该观测点能直接观测到该卫星.若该观测点的纬度值为α,观测该卫星的仰角为β,则下列关系一定成立的是()A .cos cos()r h r βαβ+=+B .cos cos()h r βαβ=+C .sin sin()r h r βαβ+=+D .sin sin()h r βαβ=+高频考点一: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角度1:测量距离问题例题1.(2022·广东·信宜市第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6.如图,一轮船从A 点沿北偏东70 的方向行驶10海里至海岛B ,又从B 沿北偏东10 的方向行驶10海里至海岛C ,若此轮船从A 点直接沿直线行驶至海岛C ,则此船沿__________方向行驶__________海里至海岛C ()A.北偏东60;B.北偏东30 ;C.北偏东40;D.北偏东20 ;例题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7.为了在一条河上建一座桥,施工前在河两岸打上两个桥位桩A,B(如图),要测量A,B两点的距离,测量人员在岸边定出基线BC,测得BC=50m,∠ABC=105°,∠BCA =45°.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的距离为().A.m B.m C.m D.m例题3.(2022·福建龙岩·高一期中)8.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分别为5km,8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70 方向上,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50 方向上,则灯塔A与B的距离为______km.例题4.(2022·广东·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高一期中)9.如图,为了测量,B C两点间的距离,选取同一平面上,A D两点,已知90∠= ,ADC∠= ,2A60AB=,BD=DC=BC的长为________.例题5.(2022·江苏·高一课时练习)10.《后汉书·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如图,为张衡地动仪的结构图,现要在相距200km的A,B两地各放置一个地动仪,B在A的东偏北60°方向,若A地动仪正东方向的铜丸落下,B地东南方向的铜丸落下,则地震的位置在A地正东________________km.角度2:测量高度问题例题1.(2022·江西师大附中三模(理))11.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代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如图,小明同学为测量滕王阁的高度,在滕王阁的正东方向找到一座建筑物AB,高为12m,在它们的地面上的点M(B,M,D三点共线)测得楼顶A,滕王阁顶部C的仰角分别为15︒和60︒,在楼顶A处测得阁顶部C的仰角为30︒,则小明估算滕王阁的高度为()(精确到1m)A.42m B.45m C.51m D.57m例题2.(2022·山东菏泽·高一期中)12.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如图1)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大跳台的设计中融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元素.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估算赛道造型最高点A(如图2)距离地面的高度AB(AB 与地面垂直),在赛道一侧找到一座建筑物PQ,测得PQ的高度为25.4米,并从P点测得A 点的仰角为30°;在赛道与建筑物PQ 之间的地面上的点M 处测得A 点,P 点的仰角分别为75°和30°(其中B ,M ,Q 三点共线),该学习小组利用这些数据估算得赛道造型最高点A 距离地面的高度约为()( 1.41≈ 1.73≈ 2.45≈)A .58B .60C .66D .68例题3.(2022·四川成都·高一期中)13.如图,AE 是底部不可到达的一个烟囱,为测量烟囱的高度,在地面选取C ,D 两点,使C ,D ,E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在C ,D 两点测得顶点A 的仰角分别为37α=︒,67β=︒,且C ,D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米,则烟囱AE 的高度为_________米.(用四舍五入法将结果精确到个位数,参考数据:sin 670.92cos 670.39,sin 370.60cos370.80︒≈︒≈︒≈︒≈,, 1.73≈)例题4.(2022·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高一期中)14.厦门双子塔是厦门的新地标,两栋独立的塔楼由裙楼相连,外观形似风帆,并融入了厦门市花“三角梅”的视觉元素.小明计划测量双子塔A 塔的高度,他在家测得塔尖的仰角为26.3°,再到正上方距家42米的天台上,测得塔尖仰角为22.3°,塔底俯角为10.8°.则A 塔的高度约为______米.(精确到个位)参考数据:sin 40.07︒≈,sin 33.10.55︒≈,sin 63.70.90︒≈,sin 79.20.98︒≈.角度3:测量角度问题例题1.(2022·江苏·高一课时练习)15.两座灯塔A 和B 与海岸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北偏东40 ,灯塔B 在观察站南偏东60 ,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A .北偏东10B .北偏西10C .南偏东10D .南偏西10 例题2.(2022·吉林吉林·模拟预测(文))16.位于灯塔A 处正西方向相距()5n mile 的B 处有一艘甲船需要海上救援,位于灯塔A 处北偏东45°相距mile 的C 处的一艘乙船前往营救,则乙船的目标方向线(由观测点看目标的视线)的方向是南偏西()A .30°B .60°C .75°D .45°例题3.(2022·江苏南通·高一期末)17.图1是南北方向、水平放置的圭表(一种度量日影长的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示意图,其中表高为h ,日影长为l .图2是地球轴截面的示意图,虚线表示点A 处的水平面.已知某测绘兴趣小组在冬至日正午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南纬2326'︒)在某地利用一表高为2dm 的圭表按图1方式放置后,测得日影长为2.98dm ,则该地的纬度约为北纬()(参考数据:tan 340.67︒≈,tan 56 1.49︒≈)A .2326'︒B .3234'︒C .34︒D .56︒题型归类练(2022·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18.如图,一艘船上午8:00在A 处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30°处,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8:30到达B 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75°处,且与它相距)A .16海里/小时B .15海里/小时C ./小时D .海里/小时(2022·河北保定·高一阶段练习)19.如图,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甲同学从点A 处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点B 时,发现乙同学踢着足球在点C 处正以自己速度的12向A 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3cos 5BAC ∠=,3m AB =,7m AC =.若忽略甲同学转身所需的时间,则甲同学最快拦截乙同学的点是线段AC 上离A 处____________m 的点.(2022·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20.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于2021年4月25日至26日在福州举办,三明市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5G +光网”双千兆城市建设.如图,某县区域地面有四个5G 基站A ,B ,C ,D .已知C ,D 两个基站建在江的南岸,距离为;基站A ,B 在江的北岸,测得75ACB ∠=︒,120ACD ∠=︒,30ADC ∠=︒,45ADB ∠=︒,则A ,B 两个基站的距离为______.(2022·江苏·高一课时练习)21.如图所示,为测量山高MN ,选择A 和另一座山的山顶C 为测量观测点.从A 点测得M 点的仰角∠MAN =60°,C 点的仰角∠CAB =45°以及∠MAC =75°,从C 点测得∠MCA =60°.已知山高BC =500m ,则山高MN =______m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2.如图,某湿地为拓展旅游业务,现准备在湿地内建造一个观景台D ,已知射线AB ,AC 为湿地两边夹角为π3的公路(长度均超过4千米),在两条公路AB ,AC 上分别设立游客接送点E ,F ,且AE AF ==若要求观景台D 与两接送点所成角EDF ∠与BAC ∠互补且观景台D 在EF 的右侧,并在观景台D 与接送点E ,F 之间建造两条观光线路DE 与DF ,则观光线路之和最长是_________________(千米).(2022·广东梅州·高一阶段练习)23.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可以选取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量基点C 和D .现测得75BCD ∠=︒,45BDC ∠=︒,50CD =米,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60°,则塔高AB 为()米.A .B .C .D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理))2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数学的测量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刘徽提出重差术,应用中国传统的出入相补原理,因其第一题为测量海岛的高度和距离,故题为《海岛算经》.受此题启发,某同学依照此法测量郑州市二七纪念塔的高度.如图,点D ,G ,F 在水平线DH 上,CD 和EF 是两个垂直于水平面且等高的测量标杆的高度,称为“表高”测得以下数据(单位:米):前表却行DG =1,表高CD =EF =2,后表却行FH =3,表距DF =61.则塔高AB =()A .60米B .61米C .62米D .63米(2022·湖南·高一阶段练习)25.如图,无人机在离地面高300m 的A 处,观测到山顶M 处的仰角为15 、山脚C 处的俯角为45 ,已知60MCN ∠= ,则山的高度MN 为___m .(2022·广西南宁·一模(理))26.2021年9月17日,搭载着3名英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于东风着陆场,标志着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假设返回舱D 是垂直下落于点C ,某时刻地面上点A B 、观测点观测到点D 的仰角分别为4575︒︒、,若A B 、间距离为10千米(其中向量CA 与CB同向),试估算该时刻返回舱距离地面的距离||CD 约为___________ 1.732≈).(2022·河南安阳·高一阶段练习)27.某校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测量一土坡的倾斜程度”,在坡脚A 处测得15PAC ∠=︒,沿土坡向坡顶前进25m 后到达D 处,测得45PDC ∠=︒.已知旗杆10m,CP PB AB =⊥,土坡对于地平面的坡角为θ,则cos θ=()A1B 1C .54-D (2022·江苏·高一课时练习)28.当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60 时,一根长为2m 的竹竿,要使它的影子最长,则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α=________.(2022·全国·高一专题练习)29.如图,两名搬家工人要将一个大衣柜搬出房间,已知衣柜长1.5m ,宽0.8m ,高2.5m ,房门的宽为1.2m ,高为2.2m .试问此衣柜的倾斜度要在多少度以下,才能顺利通过房门?(tan30.960.6︒≈,sin48.590.75︒≈ 2.9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30.甲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40海里/小时,当甲船在点A 时,测得海面上乙船搁浅在其南偏东60︒方向的点P 处,甲船继续向北航行0.5小时后到达点B ,测得乙船P 在其南偏东30︒方向,(1)假设水流速度为0,画出两船的位置图,标出相应角度并求出点B与点P之间的距离.(2)若水流的速度为10海里/小时,方向向正东方向,甲船保持40海里/小时的静水速度不变,从点B走最短的路程去救援乙船,求甲船的船头方向与实际行进方向所成角的正弦值.参考答案:1.A【分析】在OAB 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OA ,再在直角AOP 中即可求出.【详解】在OAB 中,180756045AOB ∠=︒-︒-︒=︒,则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sin OA AB OBAAOB=∠∠3222=,解得OA =在直角AOP中,tan 6021OP OA =⋅︒=米.故选:A.2.C【分析】先由勾股定理求得AD ,再由余弦定理可求AB .【详解】因为090, 1.2m,0.9m ACD AC CD ∠===,所以 1.5m AD ==.因为tan ADB ∠=-1cos 3ADB ∠=-,所以2AB m ==.故选:C 3.A【分析】根据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即可.【详解】对于①,利用内角和定理先求出C A B π=--,再利用正弦定理sin sin b cB C=解出c ;对于②,直接利用余弦定理2222cos c a b ab C =+-即可解出c ;对于③,先利用内角和定理求出C A B π=--,再利用正弦定理sin sin a cA C=解出c .故选:A.4.D【分析】根据三角形正弦定理即可求解结果.【详解】依题意得18045C A B =︒--=︒,由正弦定理得sin 60sin 45BC AB=︒︒22=,x =故选:D5.A【分析】由题意,画出示意图,在三角形OAB 中利用正弦定理即求解.【详解】解:如图所示,2B παβ∠=--,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sin OA OBB OAB=∠,即sin sin 22rr hππαββ+=⎛⎫⎛⎫--+ ⎪ ⎪⎝⎭⎝⎭,化简得cos()cos r r hαββ+=+,故选:A.6.C【分析】先求出各角的角度,再使用余弦定理求解长度.【详解】由题意得:1807010120ABC ∠=︒-︒+︒=︒,10AB BC ==,故30BAC ∠=︒,所以从A 到C 的航向为北偏东703040︒-︒=︒,由余弦定理得:2222212cos 10102003002AC AB BC AB BC ABC ⎛⎫=+-⋅∠=+-⨯-= ⎪⎝⎭,故AC =故选:C 7.D【分析】根据正弦定理,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即可.【详解】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18030BAC ACB ABC ︒︒∠=-∠-∠=,由正弦定理得:501sin sin 22AB BC AB ACB BAC =⇒⇒=∠∠故选:D 8.7【分析】首先画出方位图,得到60ACB ∠=︒,再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详解】根据题意作出如图的方位图,则5,8AC BC ==180705060ACB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有:22212cos 602564258492AB AC BC AC BC =+-⋅︒=+-⨯⨯⨯=所以7AB =故答案为:79.【分析】在ABD △中利用正弦定理可求得sin ADB ∠,即cos BDC ∠;在BDC 中,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得结果.【详解】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4AB A ADB BD ⋅∠== ,90ADC ∠=o Q ,cos BDC ∴∠=,在BDC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244848BC BD CD BD CD BDC =+-⋅∠=+-⨯=,BD ∴=故答案为:10.)1001+【分析】依题意画出图象,即可得到60,75,45A B C === ,200AB =,再利用正弦定理计算可得;【详解】解:如图,设震源在C 处,则200AB km =,则由题意可得60,75,45A B C ===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200sin45sin75AC=,又()4s c in 232162cos o 752sin 4530sin 45304523s 0sin 22+=++=⨯+=⨯= 所以()200200sin75100314sin452622AC =+⨯==+,所以震源在A 地正东()10031km +处.故答案为:()10031+11.D【分析】在ACM △中求得30ACM ︒∠=,由正弦定理得sin 2sin sin15CAM ABCM AM ACM ︒∠=⋅=∠,再在Rt CDM 中6sin 60ABCD CM ︒=,计算即可.【详解】由题意得,在Rt ABM 中,sin15ABAM ︒=,在ACM △中,301545CAM ︒︒︒∠=+=,1801560105AMC ︒︒︒︒∠=--=,所以30ACM ︒∠=,由正弦定理sin sin AM CMACM CAM=∠∠,得sin 2sin sin15CAM ABCM AM ACM ︒∠=⋅=∠,又232162sin15sin(4530)22224︒︒︒=-=⨯-⨯=,在Rt CDM 中,6126sin 6036123572sin156224ABCD CM ︒===+≈-⨯.故选:D.12.B【分析】在PMQ 中,求得PM ,在PAM △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得AM ,然后在ABM 中,由sin AB AM AMB =⋅∠求解.【详解】解:如图所示:由题意得:75,30,75,60,45AMB PMQ AMP APM PAM ∠=∠=∠=∠=∠= ,在PMQ 中,50.8sin PQPM PMQ==∠,在PAM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M PMAPM pAM=∠∠,所以25.4AM =⨯,在ABM 中,sin 25.460AB AM AMB =⋅∠=⨯,故选:B 13.22【分析】先在ACD 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得AD ,再在DAE 中,由sin AE AD β=求解.【详解】在AC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CD ADβαα=-,即20sin 30sin 37AD=,所以20sin 37sin 30AD =,在DAE 中,20sin 37sin sin 6740sin 37sin 67400.600.9222sin 30AE AD β==⨯=≈⨯⨯≈(米).故答案为:22.14.303【分析】由题意画出图,可知112.3,63.7ABC BAC ∠=︒∠=︒,所以4ACB ∠=︒,再在ABC 中利用正弦定理可得BC 的值,在BCD △中利用正弦定理可求得CD 的值【详解】解:如图,设塔高CD ,42AB =,26.3,22.3,10.8CAE CBF FBD ∠=︒∠=︒∠=︒,所以112.3,63.7ABC BAC ∠=︒∠=︒,所以4ACB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B BCACB BAC=∠∠,即42sin 4sin 63.7BC =︒︒,因为sin 40.07︒≈,sin 63.70.90︒≈,所以解得540BC =,在BCD △中,9010.879.2BDC ︒︒︒∠=-=,22.310.833.1CBD ︒︒︒∠=+=,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BC CDBDC CBD=∠∠,即540sin 79.2sin 33.1CD =︒︒,解得303CD ≈,故答案为:30315.B【分析】作出灯塔A ,B 的相对位置图,分别求出ACB ∠,CAB ∠,CBA ∠的值即可求解.【详解】灯塔A ,B 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由已知得80ACB ∠= ,50CAB CBA Ð=Ð=o ,则605010a =-=o o o ,即北偏西10 .故选:B.16.B【分析】根据已知条件作出图形,找出要求的角为BCD ∠,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求解.【详解】依题意,过点C 作CD BA ⊥的延长线交于点D ,如图,则5AB =,AC =45ACD ∠= ,在Rt ADC 中,5AD DC ==,在Rt BDC 中,BD =5DC =,tan BDBCD DC ∴∠==又π0,2BCD ⎛⎫∠∈ ⎪⎝⎭π3BCD ∴∠=,则乙船的目标方向线(由观测点看目标的视线)的方向是南偏西60°.故选:B.17.B【分析】由题意有2tan 0.672.98α=≈,可得MAN ∠,从而可得β【详解】由图1可得2tan 0.672.98α=≈,又tan 340.67︒≈,所以34α=︒,所以903456MAN ∠=︒-︒=︒,所以5623263234β''=︒-︒=︒,该地的纬度约为北纬3234'︒,故选:B .18.A【分析】利用正弦定理即可求解.【详解】由图可知BS =,753045ASB ∠=︒-︒=︒,则sin 45sin 30AB =︒︒,得8AB =,所以该船的航行速度为1162AB ÷=(海里/小时).故选:A 19.5【分析】甲同学最快拦截乙同学的地点是点D ,CD x =,则2BD x =,7AD x =-,进而在ABD △中结合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详解】解:如图,设甲同学最快拦截乙同学的地点是点D ,CD x =,则2BD x =,7AD x =-所以,在ABD △中,2223cos 25AB AD BD A AB AD +-==⋅,整理可得()()21552164158220x x x x +-=+-=,解得2x =或8215x =-(舍去).、故甲同学最快拦截乙同学的点是线段AC 上离A 处5m 的点.故答案为:5.20.【分析】结合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先求得,AD BD ,然后求得AB .【详解】在三角形ACD中,30,ADC DAC AC CD ∠=∠=︒==由余弦定理得30km AD ==,在三角形BCD 中,45,30,1207545ADB ADC BCD ∠=︒∠=︒∠=︒-︒=︒,所以60CBD ∠=︒,由正弦定理得sin 60sin 45CD BD=︒︒,2BD ==在三角形ABD中,由余弦定理得10AB =.故答案为:21.750【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求出AC ,再由正弦定理求出AM ,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求出MN【详解】在Rt ABC 中,45,500CAB BC m ∠=︒=,所以AC =,在AMC 中,75,60MAC MCA ∠=︒∠=︒,则45AMC ∠=︒,由正弦定理得,sin 45sin 60AC AM =︒︒,所以2AM =,在Rt MNA △中,,60AM MAN =∠=︒,所以sin 60750MN AM m =︒=,故答案为:75022.4【分析】求出EF AE AF ===,23EDF π∠=,在DEF 中,利用余弦定理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在AEF △中,因为AE AF ==π3EAF ∠=,所以EF AE AF ===又EDF ∠与BAC ∠互补,所以23EDF π∠=,在DEF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EF AE AF AE AF EDF =+-⋅⋅∠,即2212AE AF AE AF ++⋅=,即()212AE AF AE AF +-⋅=,因为()214AE AF AE AF ⋅≤+,所以()()()2221124AE AF AE AF AE AF AE AF +-⋅=≥+-+,所以4AE AF +≤,当且仅当2AE AF ==时,取等号,所以观光线路之和最长是4.故答案为:423.A【分析】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求出BC ,进而在ABC 中求得答案即可.【详解】由题意,在BCD △中,180754560BDC ∠=︒-︒-︒=︒,由正弦定理可知50sin60sin453BC BC=⇒=︒︒.在ABC中,易知,60AB BC ACB⊥∠=︒,于是tan603AB BC=⨯︒==故选:A.24.D【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利用CDG与ABG、EFH△与ABH相似即可求出AB的值.【详解】解:根据题意,CDG ABG∽△△,EFH ABH∽,所以22,1643AB ABBD BD==++,解得63AB=.故选:D.25.450【分析】由直角三角形求得AC,再在△AMC中,由正弦定理求得MC,然后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得MN.【详解】∵//AD BC,∴45ACB DAC∠=∠=,∵AC==,又180465705MCA∠-=-=,154560MAC∠=+=,∴45AMC∠= ,在△AMC中,由正弦定理得MC==,∴sin60450mMN MC MCN=∠== .故答案为:450.26.14【分析】利用正弦定理求得AC,由此求得CD.【详解】在三角形ABC中,45,18075105,30A ABC ACB∠=︒∠=︒-︒=︒∠=︒,由正弦定理得sin30sin105AB AC=︒︒,()20sin10520sin6045AC=⨯︒=⨯︒+︒()20sin60cos45cos60sin455=⨯︒︒+︒︒=,所以551422CD AC=⨯=⨯≈千米.故答案为:1427.D【分析】先在ADP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AP ,然后表示出PB 、AB ,利用三角函数同角关系表示出tan θ,化简可得.【详解】在ADP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sin135sin 30AD AP ︒==︒在Rt ABP 中,易知15),15)AB PB θθ=+︒=+︒,则sin tancos θθθ==整理可得cos sin1522θ=︒=⨯故选:D28.30【分析】作出示意图,设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为α,影子长为x ,依据正弦定理可得()2sin 60sin 120x a °=-o ,再根据正弦函数性质求解即可.【详解】作出示意图如下如,设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为α,影子长为x ,依据正弦定理可得()2sin 60sin 120x a °=-o ,所以()sin 120x a =-o ,因为0120120a <-<o o o ,所以要使x 最大,只需()sin 1201a -=o ,即120=90a -o o ,所以30α= 时,影子最长.答案为:30 .29.17.63︒.【分析】根据题意,只需 2.2EF ≤,结合已知条件,求得CAB ∠,以及CAF ∠的最大值,即可求得θ的最大值.【详解】根据题意,要顺利通过房门,只需 2.2EF ≤,又sin sin sin EF AC CAF CAF CAF =⨯∠=∠=∠,故sin 0.75CAF ∠≤≈,则48.59CAF ∠≤︒又 1.5tan 0.62.5AD CAB AB ∠===,则30.96CAB ∠≈,又CAF CAB θ∠=+∠,故17.63CAF CAB θ=∠-∠≤︒.故衣柜的倾斜度要在17.63︒以下,才能顺利通过房门.故答案为:17.63︒.30.(1)点B 与点P 之间的距离为(2)8.【分析】(1)画出图形,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即可;(2)利用向量的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图形,然后利用正弦定理求解即可.【详解】(1)两船的位置图如下:由图可得,120,30PAB APB ∠=︒∠=︒,所以400.520AB AP ==⨯=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PB ===所以点B 与点P 之间的距离为(2)如图,BC 的方向为水流的方向,BD 的方向为船头的方向,BP 的方向为实际行进的方向,其中4,60BD BC CBP BPD =∠=∠=︒在BPD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sin PD BD PBD BPD =∠∠所以1sin sin 428PD PBD BPD BD ∠=∠=⋅=即甲船的船头方向与实际行进方向所成角的正弦值为8。

第3章 第7节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Word版含答案

第3章 第7节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Word版含答案

图3-7-2图3-7-6第3章 第7节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考纲传真]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1.仰角和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 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 (如图3-7-1①).2.方位角和方向角(1)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α (如图3-7-1②).(2)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等.1.(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180°.( )(2)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0,π2.( ) (3)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4)如图3-7-2,为了测量隧道口AB 的长度,可测量数据a ,b ,γ进行计算.( )2.海面上有A ,B ,C 三个灯塔,AB =10 n mile ,从A 望C 和B 成60°视角,从B 望C 和A 成75°视角,则BC 等于( ) A .10 3 n mile B .1063n mile C .5 2 n mile D .5 6 n mile 3.若点A 在点C 的北偏东30°,点B 在点C 的南偏东60°,且AC =BC ,则点A 在点B 的( )A .北偏东15°B .北偏西15°C .北偏东10°D .北偏西10°4.如图3-7-3,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塔的高度,选择甲、乙两观测点.在甲、乙两点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电视塔与甲地连线及甲、乙两地连线所成的角为120°,甲、乙两地相距500 m ,则电视塔的高度是( )A .100 2 mB .400 mC .200 3 mD .500 m5.如图3-7-4,已知A ,B 两点分别在河的两岸,某测量者在点A 所在的河岸边另选定一点C ,测得AC =50 m ,∠ACB =45°, ∠CAB =105°,则A ,B 两点的距离为( )A .50 3 mB .25 3 mC .25 2 mD .502 m如图3-7-567°,30°,此时气球的高是46 m ,则河流的宽度BC 约等于________m .(用四舍五入法将结果精确到个位.参考数据:sin 67°≈0.92,cos 67°≈0.39,sin 37°≈0.60,cos 37°≈0.80,3≈1.73)[变式训练1] 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6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如图3-7-6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 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 =______m.[变式训练2] 如图3-7-7,从某电视塔CO 的正东方向的A 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 图3-7-7图3-7-5图3-7-4图3-7-3 ① ② 图3-7-160°,在电视塔的南偏西60°的B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45°,AB间的距离为35米,则这个电视塔的高度为________米.A处北偏西75°方向、距离A处2海里的C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3海里/小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同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最少要花多长时间?[变式训练3]如图3-7-8,位于A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相距20海里的C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CB前往B处救援,求cos θ的值.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A组基础达标(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如图3-7-9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A.a km B.3a km C.2a km D.2a km2.如图3-7-10,两座灯塔A和B与海岸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南偏西40°,灯塔B在观察站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A.北偏东10°B.北偏西10°C.南偏东80°D.南偏西80°3.一艘海轮从A处出发,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沿南偏东40°的方向直线航行,30分钟后到达B处,在C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C两点间的距离是()A.102海里B.103海里C.203海里D.202海里4.如图3-7-11,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d=0.6 km,一艘客船从码头A出发匀速驶往河对岸的码头B.已知AB=1 km,水的流速为2 km/h,若客船从码头A驶到码头B所用的最短时间为6 min,则客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A.8 km/h B.6 2 km/hC.234 km/h D.10 km/h5.如图3-7-12,两座相距60 m的建筑物AB,CD的高度分别为20 m、50 m,BD为水平面,则从建筑物AB的顶端A看建筑物CD的张角为()A.30°B.45°C.60°D.75°图3-7-13图3-7-12图3-7-11图3-7-10图3-7-9图3-7-8图3-7-17 二、填空题6.在地上画一个∠BDA =60°,某人从角的顶点D 出发,沿角的一边DA 行走10米后,拐弯往另一方向行走14米正好到达∠BDA 的另一边BD 上的一点,我们将该点记为点B ,则B 与D 之间的距离为___ ___米.7.如图3-7-13,为测得河对岸塔AB 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 ,使C 在塔底B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 的仰角为60°,再由点C 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米到位置D ,测得∠BDC =45°,则塔AB 的高是________米.8.如图3-7-14所示,一艘海轮从A 处出发,测得灯塔在海轮的北偏东15°方向,与海轮相距20海里的B 处,海轮按北偏西60°的方向航行了30分钟后到达C 处, 又测得灯塔在海轮的北偏东75°的方向,则海轮的速度为________海里/分钟.三、解答题9.某航模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在湖面上航模航行的速度,采用如下办法:在岸边设置两个观察点A ,B ,且AB 长为80米,当航模在C 处时,测得∠ABC =105°和∠BAC =30°,经过20秒后,航模直线航行到D 处,测得∠BAD =90°和∠ABD =45°.请你根据以上条件求出航模的速度.(答案可保留根号)10.如图3-7-16,渔船甲位于岛屿A 的南偏西60°方向的B 处,且与岛屿A 相距12海里,渔船乙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岛屿A 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 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刚好用2小时追上.(1)求渔船甲的速度; (2)求sin α的值.B 组 能力提升(建议用时:15分钟)1.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 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点A 向北偏东30°前进100 m 到达点B ,在B 点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 ( )A .50 mB .100 mC .120 mD .150 m2.如图3-7-17,为测量山高MN ,选择A 和另一座山的山顶C 为测量观测点.从A 点测得M 点的仰角∠MAN =60°,C 点的仰角∠CAB =45°以及∠MAC =75°;从C 点测得∠MCA =60°.已知山高BC =100 m ,则山高MN =________m.3.已知在东西方向上有M ,N 两座小山,山顶各有一个发射塔A ,B ,塔顶A ,B 的海拔高度分别为AM =100米和BN =200米,一测量车在小山M 的正南方向 的点P 处测得发射塔顶A 的仰角为30°,该测量车向北偏西60°方向行驶了100 3米后到达点Q ,在点Q 处测得发射塔顶B 处的仰角为θ,且∠BQA =θ,经测量tan θ=2,求两发射塔顶A ,B 之间的距离.第3章 第7节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图3-7-18图3-7-16图3-7-15图3-7-141.[答案] (1)× (2)× (3)√ (4)√ 2.D [如图,在△ABC 中,AB =10,∠A =60°,∠B =75°,∠C =45°,∴BC sin 60°=10sin 45°, ∴BC =5 6.]3.B [如图所示,∠ACB =90°,又AC =BC ,∴∠CBA =45°,而β=30°,∴α=90°-45°-30°=15°,∴点A 在点B 的北偏西15°.]4.D [设塔高为x m ,则由已知可得BC =x m ,BD =3x m ,由余弦定理可得BD 2=BC 2+CD 2-2BC ·CD cos ∠BCD ,即3x 2=x 2+5002+500x ,解得x =500(m).]5.D [因为∠ACB =45°,∠CAB =105°,所以∠B =30°.由正弦定理可知AC sin B =AB sin C ,即50sin 30°=AB sin 45°,解得AB =50 2 m .]60 [由AD =46 m ,∠ACB =30°得AC =92 m.在△ABC 中,∠BAC =67°-30°=37°,∠ABC =180°-67°=113°,AC =92 m ,由正弦定理AC sin ∠ABC =BC sin ∠BAC ,得92sin 113°=BC sin 37°,即92sin 67°=BC sin 37°,解得BC =92sin 37°sin 67°≈60(m).][变式训练1] 103 [如图,OM =AO tan 45°=30(m),ON =AO tan 30°=3×30=103(m),在△MON 103(m).]1006 [由题意,在△中,∠=,∠=-=,故∠ACB =45°. 又AB =600 m ,故由正弦定理得600sin 45°=BC sin 30°,解得BC =300 2 m.在Rt △BCD 中,CD =BC ·tan 30°=3002×33=1006(m).] [变式训练2] 521 [如图,可知∠CAO =60°,∠AOB =150°,∠OBC =45°,AB =35米.设OC =x 米,则OA =33x 米,OB =x 米.在△ABO 中,由余弦定理, 得AB 2=OA 2+OB 2-2OA ·OB ·cos ∠AOB ,即352=x 23+x 2-233x 2·cos 150°,整理得x =521,[解]在△ABC 中,AB =3-1,AC =2,∠BAC =120°.3分 根据余弦定理,可得BC =3-2+22-3-1=6,由正弦定理,得sin ∠ABC =AC BC sin ∠BAC =26×32=22,∴∠ABC =45°, 因此BC 与正北方向垂直.7分于是∠CBD =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 =12,∴∠BCD =30°,又CD sin 120°=BC sin 30°, 即103t 3=6,得t =610.∴当缉私船沿北偏东60°的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最少要花610小时.12分 [变式训练3] [解] 在△ABC 中,AB =40,AC =20,∠BAC =120°,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120°=2 800⇒BC =207.4分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BC sin ∠BAC⇒sin ∠ACB =AB BC ·sin ∠BAC =217.8分 由∠BAC =120°,知∠ACB 为锐角,则cos ∠ACB =277. 由θ=∠ACB +30°,得cos θ=cos(∠ACB +30°)=cos ∠ACB cos 30°-sin ∠ACB sin 30°=2114.12分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A 组 基础达标1.B [在△ABC 中,AC =BC =a ,∠ACB =120°,∴AB 2=a 2+a 2-2a 2cos 120°=3a 2,AB =3a .]2.D [由条件及题图可知,∠A =∠B =40°,又∠BCD =60°,所以∠CBD =30°,所以∠DBA =10°,因此灯塔A 在灯塔B 南偏西80°.]3.A [如图所示,易知,在△ABC 中,AB =20海里,∠CAB =30°,∠ACB =45°,根据正弦定理得BC sin 30°=AB sin 45°,解得BC =102(海里).] 4.B [设AB 与河岸线所成的角为θ,客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 km/h ,由题意知,sin θ=0.61=35,从而cos θ=45,所以由余弦定理得⎝⎛⎭⎫110v 2=⎝⎛⎭⎫110×22+12-2×110×2×1×45,解得v =6 2.] 5.B [依题意可得AD =2010(m),AC =305(m),又CD =50(m),所以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CAD =AC 2+AD 2-CD 22AC ·AD =3052+20102-5022×305×2010= 6 0006 0002=22, 又0°<∠CAD <180°,所以∠CAD =45°,所以从顶端A 看建筑物CD 的张角为45°.]6.16 [如图所示,设BD =x m ,则142=102+x 2-2×10×x ×cos 60°,整理得x 2-10x -96=0,x =-6(舍去),x =16,∴x =16(米).]7.106 [在△BCD 中,CD =10,∠BDC =45°,∠BCD =15°+90°=105°,∠DBC =30°,BC sin 45°=CD sin 30°,BC =CD sin 45°sin 30°=10 2.在Rt △ABC 中,tan 60°=AB BC,AB =BC tan 60°=106(米).] 8.63 [由已知得∠ACB =45°,∠B =60°,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B =AB sin ∠ACB, 所以AC =AB ·sin B sin ∠ACB=20×sin 60°sin 45°=106,所以海轮航行的速度为10630=63(海里/分钟).] 9.[解] 在△ABD 中,∵∠BAD =90°,∠ABD =45°,∴∠ADB =45°,∴AD =AB =80,∴BD =80 2.3分在△ABC 中,BC sin 30°=AB sin 45°,∴BC =AB sin 30°sin 45°=80×1222=40 2.6分 在△DBC 中,DC 2=DB 2+BC 2-2DB ·BC cos 60°=(802)2+(402)2-2×802×402×12=9 600. ∴DC =406,航模的速度v =40620=26米/秒. 12分 10.[解] (1)依题意知,∠BAC =120°,AB =12,AC =10×2=20,∠BCA =α.3分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BAC =122+202-2×12×20×cos 120°=784,解得BC =28.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BC 2=14海里/小时.7分 (2)在△ABC 中,因为AB =12,∠BAC =120°,BC =28,∠BCA =α,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α=BC sin 120°,9分 即sin α=AB sin 120°BC =12×3228=3314.12分 B 组 能力提升1.A [设水柱高度是h m ,水柱底端为C ,则在△ABC 中,A =60°,AC =h ,AB =100,BC =3h ,根据余弦定理得,(3h )2=h 2+1002-2·h ·100·cos 60°,即h 2+50h -5 000=0,即(h -50)(h +100)=0,即h =50,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 .]2.150 [根据图示,AC =100 2 m.在△MAC 中,∠CMA =180°-75°-60°=45°.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45°=AM sin 60°⇒AM =100 3 m.在△AMN 中,MN AM =sin 60°,∴MN =1003×32=150(m).] 3.[解] 在Rt △AMP 中,∠APM =30°,AM =100,∴PM =1003,连接QM (图略),在△PQM 中,∠QPM =60°,3分又PQ =1003,∴△PQM 为等边三角形,∴QM =100 3.6分 在Rt △AMQ 中,由AQ 2=AM 2+QM 2,得AQ =200.在Rt △BNQ 中,tan θ=2,BN =200,∴BQ =1005,cos θ=55.9分在△BQA 中,BA 2=BQ 2+AQ 2-2BQ ·AQ cos θ=(1005)2,∴BA =100 5. 即两发射塔顶A ,B 之间的距离是1005米.12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Word版含答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Word版含答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课前回顾】测量中的有关几个术语(2)南偏西α:【课前快练】1.为了在一条河上建一座桥,施工前在河两岸打上两个桥位桩A ,B (如图),要测量A ,B 两点的距离,测量人员在岸边定出基线BC ,测得BC =50 m ,∠ABC =105°,∠BCA =45°.可以计算出A ,B 两点的距离为( )A .50 2 mB .50 3 mC .25 2 mD.2522m解析:选A 由题意知∠CAB =180°-∠ABC -∠BCA =30°,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BCA =BCsin ∠CAB,所以AB =BC ·sin ∠BCAsin ∠CAB=50×2212=502(m).2.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塔AB 的高度,在C 点测得塔顶A 的仰角是45°,在D 点测得塔顶A 的仰角是30°,并测得水平面上的∠BCD =120°,CD =40 m ,则电视塔的高度为( )A .10 2 mB .20 mC .20 3 mD .40 m解析:选D 设电视塔的高度为x m ,则BC =x ,BD =3x .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3x 2=x 2+402-2×40x ×cos 120°,即x 2-20x -800=0,解得x =-20(舍去)或x =40.故电视塔的高度为40 m.3.若点A 在点C 的北偏东30°,点B 在点C 的南偏东60°,且AC =BC ,则点A 在点B 的________方向上.解析:如图所示,∠ACB =90°, 又AC =BC ,∴∠CBA =45°,而β=30°, ∴α=90°-45°-30°=15°. ∴点A 在点B 的北偏西15°. 答案:北偏西15°考点一 测量高度问题求解高度问题的3个注意点(1)在处理有关高度问题时,要理解仰角、俯角(它是在铅垂面上所成的角)、方向(位)角(它是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是关键.(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搞错.(3)注意山或塔垂直于地面或海平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典型例题】(2018·衡水模拟)如图,为了测量河对岸电视塔CD 的高度,小王在点A 处测得塔顶D 的仰角为30°,塔底C 与A 的连线同河岸成15°角,小王向前走了1 200 m 到达M 处,测得塔底C 与M 的连线同河岸成60°角,则电视塔CD 的高度为________m.[思维路径](结论)求CD →放在△ACD 中求解→在Rt △ACD 中知∠DAC →(关键点)需再知AC →在△ACM 中,易知两角与一边,用正弦定理可解得.解析:在△ACM 中,∠MCA =60°-15°=45°,∠AMC =180°-60°=120°,由正弦定理得AM sin ∠MCA =AC sin ∠AMC ,即1 20022=AC 32,解得AC =600 6.在△ACD 中,∵tan ∠DAC =DC AC =33,∴DC =6006×33=600 2. 答案:600 2【针对训练】(2018·大连大联考)为了测量某新建的信号发射塔AB 的高度,先取与发射塔底部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观测点C ,D ,测得∠BDC =60°,∠BCD =75°,CD =40 m ,并在点C 的正上方E 处观测发射塔顶部A 的仰角为30°,且CE =1 m ,则发射塔高AB =( )A .(202+1)mB .(203+1)mC .20 2 mD .(402+1) m解析:选A 如图,过点E 作EF ⊥AB ,垂足为F , 则EF =BC ,BF =CE =1,∠AEF =30°.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 BC =CD ·sin ∠BDC sin ∠CBD =40·sin 60°sin 45°=20 6.所以EF =206,在Rt △AFE 中,AF =EF ·tan ∠AEF =206×33=202, 所以AB =AF +BF =202+1 (m).考点二 测量距离问题1.测量距离问题,无论题型如何变化,即两点的情况如何,实质都是要求这两点间的距离,无非就是两点所在三角形及其构成元素所知情况不同而已,恰当地画出(找出)适合解决问题的三角形是解题的基础,将已知线段长度和角度转化为要解的三角形的边长和角是解题的关键.2.求距离问题的两个策略(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求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 角度(一) 两点都不可到达1.如图,A ,B 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 ,B 两点均不可到达,要测出A ,B 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a ,同时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 =α,∠ACD =β,∠CDB =γ,∠BDA=δ.在△ADC 和△BDC 中,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出AC 和BC ,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若测得CD =32km ,∠ADB =∠CDB =30°,∠ACD =60°,∠ACB =45°,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km.解析:∵∠ADC =∠ADB +∠CDB =60°,∠ACD =60°, ∴∠DAC =60°,∴AC =DC =32(km). 在△BCD 中,∠DBC =45°, 由正弦定理,得BC =DC sin ∠DBC ·sin ∠BDC =32sin 45°·sin 30°=64.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 =34+38-2×32×64×22=38. ∴AB =64(km).∴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 km. 答案:64角度(二) 两点不相通的距离2.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 ,B 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 ,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 ,BC 的长b ,a ,则可求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即AB =a 2+b 2-2ab cos α.若测得CA =400 m ,CB =600 m ,∠ACB =60°,则A ,B 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m.解析: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 2=AC 2+BC 2-2AC ·BC cos ∠ACB ,∴AB 2=4002+6002-2×400×600cos 60°=280 000. ∴AB =200 7 (m).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0 7 m. 答案:200 7角度(三) 两点间可视但有一点不可到达3.如图,为了测量两座山峰上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选择山坡上一段长度为300 3 m 且和P ,Q 两点在同一平面内的路段AB 的两个端点作为观测点,现测得∠PAB =90°,∠PAQ =∠PBA =∠PBQ =60°,则P ,Q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解析:由已知,得∠QAB =∠PAB -∠PAQ =30°.又∠PBA =∠PBQ =60°,∴∠AQB =30°,∴AB =BQ . 又PB 为公共边,∴△PAB ≌△PQB ,∴PQ =PA . 在Rt △PAB 中,AP =AB ·tan 60°=900,故PQ =900, ∴P ,Q 两点间的距离为900 m. 答案:900【针对训练】1.已知A ,B 两地间的距离为10 km ,B ,C 两地间的距离为20 km ,现测得∠ABC =120°,则A ,C 两地间的距离为( )A .10 kmB .10 3 kmC .10 5 kmD .107 km解析:选D 由余弦定理可得: AC 2=AB 2+CB 2-2AB ×CB ×cos 120° =102+202-2×10×20×⎝⎛⎭⎫-12=700. ∴AC =107(km).2.一艘船以每小时15 km 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 处看到一个灯塔M 在北偏东60°方向,行驶4 h 后,船到达B 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方向,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 )A .15 2 kmB .30 2 kmC .45 2 kmD .60 2 km 解析:选B 作出示意图如图所示,依题意有AB =15×4=60,∠DAC =60°,∠CBM =15°,∴∠MAB =30°,∠AMB =45°. 在△AMB 中,由正弦定理,得60sin 45°=BM sin 30°, 解得BM =30 2.考点三 测量角度问题1.注意解决测量角度问题的3事项(1)测量角度时,首先应明确方位角及方向角的含义. (2)求角的大小时,先在三角形中求出其正弦或余弦值.(3)在解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示意图,通过这一步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解题中也要注意体会正、余弦定理“联袂”使用的优点.2.掌握解三角形应用题的4步骤【典型例题】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 处至景点C 处有两条线路.线路1是从A 沿直线步行到C ,线路2是先从A 沿直线步行到景点B 处,然后从B 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 处同时出发匀速步行,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119倍,甲走线路2,乙走线路1,最后他们同时到达C 处.经测量,AB =1 040 m ,BC =500 m ,则sin ∠BAC 等于________.解析:依题意,设乙的速度为x m/s , 则甲的速度为119x m/s ,因为AB =1 040 m ,BC =500 m , 所以AC x =1 040+500119x ,解得AC =1 260 m.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AC =AB 2+AC 2-BC 22AB ·AC =1 0402+1 2602-50022×1 040×1 260=1213,所以sin ∠BAC =1-cos 2∠BAC = 1-⎝⎛⎭⎫12132=513.答案:513【针对训练】在一次海上联合作战演习中,红方一艘侦察艇发现在北偏东45°方向,相距12 n mile 的水面上,有蓝方一艘小艇正以每小时10 n mile 的速度沿南偏东75°方向前进,若红方侦察艇以每小时14 n mile 的速度,沿北偏东45°+α方向拦截蓝方的小艇.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拦截住,求红方侦察艇所需的时间和角α的正弦值.解:如图,设红方侦察艇经过x 小时后在C 处追上蓝方的小艇,则AC =14x ,BC =10x ,∠ABC =120°.根据余弦定理得(14x )2=122+(10x )2-240x cos 120°, 解得x =2.故AC =28,BC =20. 根据正弦定理得BC sin α=ACsin 120°, 所以sin α=20sin 120°28=5314. 所以红方侦察艇所需要的时间为2小时,角α的正弦值为5314. 【课后演练】1.如图,两座灯塔A 和B 与河岸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南偏西40°,灯塔B 在观察站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 )A .北偏东10°B .北偏西10°C .南偏东80°D .南偏西80°解析:选D 由条件及题图可知,∠A =∠B =40°,又∠BCD =60°,所以∠CBD =30°,所以∠DBA =10°,因此灯塔A 在灯塔B 南偏西80°.2.如图,从气球A 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B ,C 的俯角分别为75°,30°,此时气球的高是60 m ,则河流的宽度BC 等于( )A .240(3-1)mB .180(2-1)mC .120(3-1)mD .30(3+1)m解析:选C ∵tan 15°=tan(60°-45°)=tan 60°-tan 45°1+tan 60°tan 45°=2-3,∴BC =60tan60°-60tan 15°=120(3-1)(m).3.如图,在塔底D 的正西方A 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45°,在塔底D 的南偏东60°的B 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A ,B 的距离是84 m ,则塔高CD 为( )A .24 mB .12 5 mC .127 mD .36 m解析:选C 设塔高CD =x m , 则AD =x m ,DB =3x m.又由题意得∠ADB =90°+60°=150°, 在△ABD 中,利用余弦定理,得 842=x 2+(3x )2-23·x 2cos 150°, 解得x =127(负值舍去),故塔高为127 m.4.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大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 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点A 向北偏东30°前进100 m 到达点B ,在B 点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 )A .50 mB .100 mC .120 mD .150 m解析:选A 作出示意图如图所示,设水柱高度是h m ,水柱底端为C ,则在△ABC 中,A =60°,AC =h ,AB =100,在Rt △BCD 中,BC =3h ,根据余弦定理得,(3h )2=h 2+1002-2·h ·100·cos 60°,即h 2+50h -5 000=0,即(h -50)(h +100)=0,即h =50,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5.一艘海轮从A 处出发,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沿南偏东40°的方向直线航行,30分钟后到达B 处,在C 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 ,C 两点间的距离是( )A .10 2 海里B .10 3 海里C .20 3 海里D .20 2 海里解析:选A 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易知,在△ABC 中,AB =20海里,∠CAB =30°,∠ACB =45°,根据正弦定理得BC sin 30°=ABsin 45°, 解得BC =102(海里).6.如图,为了测量A ,C 两点间的距离,选取同一平面上B ,D两点,测出四边形ABCD 各边的长度(单位:km):AB =5,BC =8,CD =3,DA =5,且∠B 与∠D 互补,则AC 的长为( )A .7 kmB .8 kmC .9 kmD .6 km解析:选A 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D =AD 2+CD 2-AC 22AD ·CD =34-AC 230.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B =AB 2+BC 2-AC 22AB ·BC =89-AC 280.因为∠B +∠D =180°,所以cos B +cos D =0, 即34-AC 230+89-AC 280=0,解得AC =7.7.海上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 ,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那么B 岛和C 岛间的距离是________ n mile.解析:如图,在△ABC 中,AB =10,A =60°,B =75°,C =180°-60°-75°=45°,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BCsin A, 所以BC =AB ·sin A sin C =10×sin 60°sin 45°=56(n mile). 答案:5 68.如图所示,一艘海轮从A 处出发,测得灯塔在海轮的北偏东15°方向,与海轮相距20 n mile 的B 处,海轮按北偏西60°的方向航行了30 min 后到达C 处,又测得灯塔在海轮的北偏东75°的方向上,则海轮的速度为________n mile/min.解析:由已知得∠ACB =45°,∠B =60°, 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B =ABsin ∠ACB ,所以AC =AB ·sin B sin ∠ACB=20×sin 60°sin 45°=106,所以海轮航行的速度为10630=63(n mile/min).答案:639.某同学骑电动车以24 km/h 的速度沿正北方向的公路行驶,在点A 处测得电视塔S 在电动车的北偏东30°方向上,15 min 后到点B 处,测得电视塔S 在电动车的北偏东75°方向上,则点B 与电视塔的距离是________km.解析:如题图,由题意知AB =24×1560=6,在△ABS 中,∠BAS =30°,AB =6,∠ABS =180°-75°=105°,∴∠ASB =45°,由正弦定理知BS sin 30°=ABsin 45°,∴BS =AB ·sin 30°sin 45°=32(km).答案:3 210.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 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 =________m.解析:由题意,在△ABC 中,∠BAC =30°, ∠ABC =180°-75°=105°,故∠ACB =45°. 又AB =600 m ,故由正弦定理得600sin 45°=BC sin 30°, 解得BC =300 2 m. 在Rt △BCD 中,CD =BC ·tan 30°=3002×33=100 6(m). 答案:100 611.某船开始看见灯塔在南偏东30°方向,后来船沿南偏东60°的方向航行15 km 后,看见灯塔在正西方向,则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是( )A .5 kmB .10 kmC .5 3 kmD .5 2 km解析:选C 作出示意图(如图),点A 为该船开始的位置,点B 为灯塔的位置,点C 为该船后来的位置,所以在△ABC 中,有∠BAC =60°-30°=30°,B =120°,AC =15,由正弦定理,得15sin 120°=BC sin 30°,即BC =15×1232=53,即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是5 3 km.12.地面上有两座相距120 m 的塔,在矮塔塔底望高塔塔顶的仰角为α,在高塔塔底望矮塔塔顶的仰角为α2,且在两塔底连线的中点O 处望两塔塔顶的仰角互为余角,则两塔的高度分别为( )A .50 m,100 mB .40 m,90 mC .40 m,50 mD .30 m,40 m解析:选B 设高塔高H m ,矮塔高h m ,在O 点望高塔塔顶的仰角为β.则tan α=H 120,tan α2=h 120, 根据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有H 120=2×h 1201-⎝⎛⎭⎫h 1202.① 因为在两塔底连线的中点O 望两塔塔顶的仰角互为余角,所以在O 点望矮塔塔顶的仰角为π2-β, 由tan β=H 60,tan ⎝⎛⎭⎫π2-β=h 60, 得H 60=60h .② 联立①②解得H =90,h =40.即两座塔的高度分别为40 m,90 m.13.如图,某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呈圆心角为120°的扇形AOB ,C是该小区的一个出入口,且小区里有一条平行于AO 的小路CD .已知某人从O 沿OD 走到D 用了2 min ,从D 沿着DC 走到C 用了3 min.若此人步行的速度为50 m/min ,则该扇形的半径的长度为( )A .50 5 mB .507 mC .5011 mD .5019 m解析:选B 设该扇形的半径为r ,连接CO .由题意,得CD =150(m),OD =100(m),∠CDO =60°,在△CDO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OD 2-2CD ·OD ·cos 60°=OC 2,即1502+1002-2×150×100×12=r 2, 解得r =507.14.(2018·惠州调研)如图所示,在一个坡度一定的山坡AC 的顶上有一高度为25 m 的建筑物CD ,为了测量该山坡相对于水平地面的坡角θ,在山坡的A 处测得∠DAC =15°,沿山坡前进50 m 到达B 处,又测得∠DBC=45°,根据以上数据可得cos θ=________.解析:由∠DAC=15°,∠DBC=45°,可得∠DBA=135°,∠ADB=30°.在△ABD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ABsin∠ADB=BDsin∠BAD,即50sin 30°=BDsin 15°,所以BD=100sin 15°=100×sin(45°-30°)=25(6-2).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CD∠DBC=BDsin∠BCD,即25sin 45°=25(6-2)sin∠BCD,解得sin∠BCD=3-1.所以cos θ=cos(∠BCD-90°)=sin∠BCD=3-1.答案:3-115.(2018·福州质检)如图,小明同学在山顶A处观测到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沿直线匀速行驶,小明在A处测得公路上B,C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且∠BAC=135°.若山高AD=100 m,汽车从B点到C点历时14 s,则这辆汽车的速度约为______m/s(精确到0.1).参考数据:2≈1.414,5≈2.236.解析:因为小明在A处测得公路上B,C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所以∠BAD =60°,∠CAD=45°.设这辆汽车的速度为v m/s,则BC=14v.在Rt△ADB中,AB=ADcos∠BAD=ADcos 60°=200.在Rt△ADC中,AC=ADcos∠CAD=100cos 45°=100 2.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BC2=AC2+AB2-2AC·AB·cos∠BAC,所以(14v)2=(1002)2+2002-2×1002×200×cos 135°,所以v=50107≈22.6,所以这辆汽车的速度约为22.6 m/s.答案:22.616.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23-2)n mile 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15°的方向航行4 n mile到达海岛C.(1)求AC的长;(2)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求∠CAB的大小.解:(1)由题意,在△ABC中,∠ABC=180°-75°+15°=120°,AB=23-2,BC=4,根据余弦定理得,AC2=AB2+BC2-2AB×BC×cos∠ABC=(23-2)2+42+(23-2)×4=24,所以AC=2 6.故AC的长为2 6 n mile.(2)根据正弦定理得,sin∠BAC=4×3226=22,所以∠CAB=45°.17.已知在东西方向上有M,N两座小山,山顶各有一座发射塔A,B,塔顶A,B的海拔高度分别为AM=100 m和BN=200 m,一测量车在小山M的正南方向的点P处测得发射塔顶A的仰角为30°,该测量车向北偏西60°方向行驶了100 3 m后到达点Q,在点Q处测得发射塔顶B处的仰角为θ,且∠BQA=θ,经测量tan θ=2,求两发射塔顶A,B之间的距离.解:在Rt△AMP中,∠APM=30°,AM=100,∴PM=100 3.连接QM,在△PQM中,∠QPM=60°,PQ=1003,∴△PQM为等边三角形,∴QM=100 3.在Rt△AMQ中,由AQ2=AM2+QM2,得AQ=200.在Rt△BNQ中,tan θ=2,BN=200,∴BQ=1005,cos θ=5 5.在△BQA中,BA2=BQ2+AQ2-2BQ·AQ cos θ=(1005)2,∴BA=100 5.即两发射塔顶A,B之间的距离是100 5 m.18.如图所示,在一条海防警戒线上的点A,B,C处各有一个水声监测点,B,C两点到点A的距离分别为20 km和50 km.某时刻,B收到发自静止目标P的一个声波信号,8 s后A,C同时接收到该声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 km/s.(1)设A到P的距离为x km,用x表示B,C到P的距离,并求x的值;(2)求静止目标P到海防警戒线AC的距离.解:(1)依题意,有PA=PC=x,PB=x-1.5×8=x-12.在△PAB 中,AB =20,cos ∠PAB =PA 2+AB 2-PB 22PA ·AB =x 2+202-(x -12)22x ·20=3x +325x. 同理,在△PAC 中,AC =50,cos ∠PAC =PA 2+AC 2-PC 22PA ·AC =x 2+502-x 22x ·50=25x . 因为cos ∠PAB =cos ∠PAC ,所以3x +325x=25x ,解得x =31. (2)作PD ⊥AC 于点D ,在△ADP 中,由cos ∠PAD =2531,得 sin ∠PAD =1-cos 2∠PAD =42131, 所以PD =PA sin ∠PAD =31×42131=421(km). 故静止目标P 到海防警戒线AC 的距离为421 km.。

苏教版必修五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必修五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学案含答案)

高中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数学一、考点打破知识点课标要求题型说明1. 经过对随意三角形边长高考必考运用正、余弦定理和角度关系的探究,掌握正能够实现边角的互化,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不一样的转变方向考察了正弦定理、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胸怀问填空题思想的灵巧性;解三角余弦定理的题。

解答题形问题常常与三角恒等应用 2.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变换联合,表现了考察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的综合性;实质问题需些与丈量和几何计算相关的要数学化,表现了数学实质问题。

的应用价值。

二、重难点提示要点: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灵巧运用。

难点:运用三角函数及正、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

1.正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cos A b2c2a2,a2b2c22bc cos A,2bca2c2b22. 余弦定理:b2a2c22ac cos B,cos B,c2a2b22ab cosC ,2accosCa2b2c2。

2ab3.三角形的边角互化:4.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式:5.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够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余两边和一角;② 已知两边和此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进一步求其余的边和角。

(这类种类也能够用余弦定理求解)6. 应用余弦定理解以下两类三角形问题:① 已知三边求三内角;② 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余两个内角。

7. 实质问题的思虑策略审题建模(三角形模型)解模(解三角形求切合题意的边或角)答模(查验并写出实质问题的答案)例题 1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求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 A 处获悉后,立刻测出该渔船在方向角为 45 °,距离 A 为 10 n mile 的 C 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向角为 105 °的方向,以 9 n mile / h 的速度向某小岛 B 聚拢,我海军舰艇立刻以 21 n mile / h 的速度前往营救,试问舰艇应依照如何的航向行进?并求出凑近渔船所用的时间。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Microsoft Word 文档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Microsoft Word 文档

1、一艘轮船按照北偏西30度,的方向以每小时45海里的速度航行,一个灯塔M原来在轮船的北偏东10度的方向,经过20分钟后,灯塔在轮船的北偏东70度方向上,求灯塔和轮船原来的距离.现在这样可以用余弦定理了cos60°=(AB^2+BC^2-AC^2)/2AB*BCBC=2a,AC=15,这样肯定能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AB然后在左边那个三角形里就能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

但是我这种算法特别不好算,你再等等,我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

【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2. 解三角形全章总结教学目的:1. 能够正确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对全章知识的总结提高,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本章知识及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 重点、难点:重点:解斜三角形问题的实际应用;全章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难点:如何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知识分析:一.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1.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1)建模思想解三角形应用问题时,通常都要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三角形的边角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这种数学建模思想,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抽象概括,把它转化为具体问题中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推理演算,得出数学模型的解,再还原成实际问题的解,用流程图可表示为:(2)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画图解三角形检验、结论实际问题数学问题(解三角形)数学问题的解实际问题的解2. 解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几种情况:(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中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所要求的解。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章节一:正弦定理的应用1.1 导入:通过复习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

1.2 实例讲解:以一个等腰三角形为例,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1.3 练习:给出几个应用正弦定理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二:余弦定理的应用2.1 导入:回顾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

2.2 实例讲解:以一个直角三角形为例,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2.3 练习:给出几个应用余弦定理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3.1 导入:介绍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2 实例讲解:以一个复杂的三角形为例,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相互验证,求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3.3 练习:给出几个综合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四: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学和工程学。

4.2 实例讲解: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如测量一个未知角度的三角形,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

4.3 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总结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5.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和天文学。

5.3 练习:给出一个拓展性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章节六:正弦定理在三角形判定中的应用6.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在三角形判定中的应用,如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6.2 实例讲解:以一个给定角度的三角形为例,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6.3 练习:给出几个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类型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七:余弦定理在三角形判定中的应用7.1 导入:回顾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判定中的应用。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正余弦定理的概念及公式。

2. 学会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2. 余弦定理:a^2 = b^2 + c^2 2bccosA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例、练习、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通过图形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正余弦定理。

3. 引导学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正余弦定理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含义。

3. 示例:给出三角形ABC的边长和角度,运用正余弦定理求解未知量。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正余弦定理应用题。

5. 讨论:分组讨论一些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正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余弦定理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拓展1. 研究正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2. 了解正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3. 探索正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正余弦定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拓展:了解学生在课后对正余弦定理的学习和研究情况,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九、教学资源1. 教材:正余弦定理的相关内容。

(优质课)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优质课)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BD2 + CD2 - CB2 202 + 212 - 312 1 cosβ = = =- , 2BD·CD 2×20×21 7
返回目录
∴sinβ=
4 3 . 7
而sinα=sin(β-60°)=sinβcos60°-sin60°cosβ ° ° °
4 3 1 3 1 5 3 = × + × = , 7 2 2 7 14 21 AD 在△ACD中, 中 = o sin60 sinα
考点三
应用问题
某观测站C在城 的南偏西 由城A出发的一 某观测站 在城A的南偏西 °的方向 由城 出发的一 在城 的南偏西20°的方向,由城 条公路,走向是南偏东 ° 在 处测得公路上 处测得公路上B处有一 条公路 走向是南偏东40°,在C处测得公路上 处有一 走向是南偏东 千米,正沿公路向 城走去,走了 人,距C为31千米 正沿公路向 城走去 走了 千米后到 距 为 千米 正沿公路向A城走去 走了20千米后到 此时CD间的距离为 千米,问 这人还要走多少 达D处,此时 间的距离为 千米 问:这人还要走多少 处 此时 间的距离为21千米 千米才能到达A城 千米才能到达 城?
3. 2
∵a>b,∴A=60°或A=120°. ∴ ° ° ①当A=60°时,C=180°- 45°- 60°=75°, ° ° ° ° °
bsinC 6 + 2 = . ∴c= sinB 2
②∵当A=120°时,C=180°- 45°- 120°=15°, ° ° ° ° °
bsinC 6 − 2 = . ∴c= sinB 2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及应用
a = 1.正弦定理 sinA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b sinB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案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案

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案•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2)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掌握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 如:仰角、俯角、方位角、视角及坡度、经纬度等有关名词和术语的确切含义 ) ,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与测量学、航海问题等有关的实际问题;( 4)能够从阅读理解、信息迁移、数学化方法、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规范学生的演算过程:逻辑严谨,表述准确,算法简练,书写工整,示意图清晰.2. 过程与方法(1)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几何和物理上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定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 (1) 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求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思想,认识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突破这一重难点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抽象出数学问题,再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解决.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建议在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绘制知识纲目图. 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源仍然是我们学过的定理,因此系统掌握前一节内容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 解有关三角形的应用题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寻求实际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一般规律到生活的具体运用,这方面需要多琢磨和多体会.测量的主要内容是求角和距离,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分清仰角、俯角、张角、视角和方位角及坡度、经纬度等概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 解决有关测量、航海等问题时,首先要搞清题中有关术语的准确含义,再用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及其关系,最后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予以解决.能否灵活求解问题的关键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选用,有些题目只选用其一,或两者混用,这当中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对原来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整理、加工,鼓励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演示,利用动态效果能使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掌握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教学流程课前自主导学【问题导思】小明出家门向南前进200米,再向东前进200米,至U达学校上课. 1•小明的学校在家的哪个方向?【提示】东南方向.2•能否用角度确定学校的方位?【提示】能.课堂互动探究例1如图1-3—1图1—3—1在山顶C测得塔顶A的俯角为45°已知塔高AB为20 m,求山高CD(精确到0. 1 m)【思路探究】D(可放到厶BCD中,要求CD已知/ DBC= 60° / CDB= 90°所以只需求BD 或CB在厶AB(中,AB勺长度已知,三个内角都可以求出,所以可求得CB则Cd CB-s in 60°【自主解答】由条件知/ DBC= 60° / ECA= 45°•••/ ABC 90° —60°= 30° / ACB 60°—45°= 15° ,/ CA= 180° —( / ABQ-Z ACB = 135°BC AB在^ ABC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135 ° = sin 15 ° ,AB- sin 135 °20x 2 40二B C= sin 15 °= 1 = 3— 1.4乐-衣7在Rt △ BC中,40 \/3CD^ BC- sin / CB=书—〔x 2 ~ 47. 3(m).•山高C哟为47.3 m.规律方法1.本例是典型的测量高度问题,抽象出平面图形,并且将相应数据聚化到相应三角形中,十分关键.2.测量高度的有关问题,大部分都是转化为同一铅垂面上的解三角形问题,但也有转化为立体图形的问题.变式训练如图1-3-2所示,空中有一气球 C,图1-3—2在它的正西方A点测得它的仰角为45°同时在它的南偏东60°的B点,测得它的仰角为3 0° A, B两点间的距离为266米,这两个测点均离地1米,则气球离地多少米?【解】设0C= x,则OA= x, OB= x • tan 60°= 3x.在厶AO中,/ A0= 90° + 60°= 150° AB= 266,所以A^= OA+ OB - 2OA OBi os / AOB=x2+ 3x2— 2x •3x • (—) = 7x2,所以x= TAB= T X 266= 38 7(米),所以气球离地(38,7 + 1)米.例2甲船在A处遇险,在甲船西南10海里B处的乙船收到甲船的报警后,测得甲船是沿着东偏北105°的方向,以每小时9海里的速度向某岛靠近,如果乙船要在40分钟内追上甲船, 问乙船至少应以什么速度、向何方向航行?【思路探究】画图T分析三角形满足条件T选择定理列方程T求相关量T作答【自主解答】如图所示:设乙船速度为v海里/小时,在C处追上甲船,/ BAC= 45°180° —105° = 120°在厶AB(中,由余弦定理得,BC= AC+ A8— 2AC・ AB- cos / BA(2 2 2(3v) 2= ( 3 x 9)2+ 102— 2 x 3X 9x 10x cos 120°,整理得v= 21.BC AC又由正弦定理可知 sin Z BAC= sin B,2AC- sin Z BAC 3x9坐sin B= BC = 2 x sin 120° = 14 ,3x 21■ B^ 2147'.即B应以每小时21海里的速度,按东偏北 45。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正余弦定理是解析几何中常用的定理,它们可以用于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应用举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以下是一份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正余弦定理的理解。

教学目标:1.理解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应用。

2.掌握如何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3.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如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

2.准备多媒体教学素材,以图表或动画的形式呈现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应用。

教学步骤:引入1.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例如:小明要测量两栋楼房之间的距离,但他只能在地面上测量两栋楼房的夹角和各自到小明位置的距离。

请问小明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求解两栋楼房之间的距离?讲解理论2.利用多媒体教学素材,介绍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

解释正余弦定理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正弦定理:sin A / a = sin B / b = sin C / c余弦定理:c^2 = a^2 + b^2 - 2ab cos C例题练习3.解释一个具体的例题,步骤如下:- 呈现一个三角形ABC的图形,已知边长a=5cm,b=7cm,夹角C的正弦值sin C = 0.6- 请问如何求解边长c和角A的正弦值sin A?解题步骤:a.通过正弦定理,求解边长c的值:sin A / a = sin C / csin A / 5 = 0.6 / csin A = (0.6 * 5) / cb.求解边长c的值:0.6 * 5 = sin A * c3 = sin A * cc. 通过余弦定理求解角A的正弦值sin A:c^2 = a^2 + b^2 - 2ab cos Cc^2 = 5^2 + 7^2 - 2 * 5 * 7 * cos Cc^2 = 25 + 49 - 70 * cos Cc^2 = 74 - 70 * cos Cd. 代入c的值,求解cos C的值:3^2 = 74 - 70 * cos C9 = 74 - 70 * cos Ccos C = (74 - 9) / 70e. 通过角度表,查找cos C值对应的角度A的正弦值sin A。

教学设计4: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4: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

第7课时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梳理自测】1.两座灯塔A 和B 与海岸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北偏东40°,灯塔B 在观察站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 )A .北偏东10°B .北偏西10°C .南偏东10°D .南偏西10°2.(教材改编)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的同侧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则A ,B 两点的距离为( )A .50 2 mB .50 mC .25 mD .25 2 m3.在200 m 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60°,如图所示则塔高CB 为( )A.4003 mB.4003 3 mC.2003 3 mD.2003m 4.在相距2千米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C ,若∠CAB =75°,∠CBA =60°,则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5.海上有A ,B ,C 三个小岛,测得A ,B 两岛相距10海里,∠BAC =60°,∠ABC =75°,则B ,C 间的距离是________海里.【答案】1.B 2.A 3.A 4.6 5.56 ◆以上题目主要考查了以下内容: (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2)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3)方向角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图③)①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②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③南偏西等其他方向角类似.(4)坡度①定义: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如图④,角θ为坡角).②坡比: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如图④,i为坡比).【指点迷津】1.一个意义解三角形应用要符合实际意义.2.两种情形解三角形应用题常有以下两种情形:(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3.四个步骤(1)读懂题意,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和所求,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3)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近似计算要求.考向一测量距离问题(2014·石家庄高三模拟)如图所示,有两座建筑物AB和CD都在河的对岸(不知道它们的高度,且不能到达对岸),某人想测量两座建筑物尖顶A、C之间的距离,但只有卷尺和测量仪两种工具.若此人在地面上选一条基线EF,用卷尺测得EF的长度为a,并用测角仪测量了一些角度:∠AEF=α,∠AFE=β,∠CEF=θ,∠CFE=φ,∠AEC=γ.请你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A、C之间距离的步骤和结果.【审题视点】此题要求既写出测量方法又写出计算公式.将立体图形逐步分割转化为三角形△AEF,△CEF和△ACE中,求AC.【典例精讲】第一步:在△AEF中,利用正弦定理,得AEsin β=EFsin(180°-α-β),解得AE=a sin βsin(α+β);第二步:在△CEF中,同理可得CE=a sin φsin(θ+φ);第三步:在△ACE中,利用余弦定理,得AC=AE2+CE2-2AE·CE·cos γ=a2sin2βsin2(α+β)+a2sin2φsin2(θ+φ)-2a2sin βsin φcos γsin(α+β)sin(θ+φ).【类题通法】(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要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1.(2014·宝鸡联考)如图,为了计算渭河岸边两景点B与C的距离,由于地形的限制,需要在岸上选取A和D两个测量点,现测得AD⊥CD,AD=100 m,AB=140 m,∠BDA=60°,∠BCD=135°,求两景点B与C之间的距离(假设A,B,C,D在同一平面内,测量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2=1.414,3=1.732,5=2.236).【解析】在△ABD中,设BD=x m,则BA2=BD2+AD2-2BD·AD·cos∠BDA,即1402=x2+1002-2×100×x×cos 60°,整理得x2-100x-9 600=0,解得x1=160,x2=-60(舍去),故BD=160 m.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BCsin∠CDB=BDsin∠BCD,又AD⊥CD,∴∠CDB=30°,∴BC=160sin 135°·sin 30°=802≈113(m).即两景点B与C之间的距离约为113 m.考向二 测量高度问题(2014·郑州质检)某气象仪器研究所按以下方案测试一种“弹射型”气象观测仪器的垂直弹射高度:A 、B 、C 三地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在C 处进行该仪器的垂直弹射,观测点A 、B 两地相距100米,∠BAC =60°,在A 地听到弹射声音的时间比B 地晚217秒.在A 地测得该仪器至最高点H 时的仰角为30°,求该仪器的垂直弹射高度CH .(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审题视点】 在平面三角形ABC 中,题意只给出了AC 与BC 的大小关系(可设未知量)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后,再在Rt △AHC 中求CH .【典例精讲】 由题意,设|AC |=x , 则|BC |=x -217×340=x -40,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 |2=|BA |2+|CA |2-2|BA |·|CA |·cos ∠BAC, 即(x -40)2=x 2+10 000-100x ,解得x =420.在△ACH 中,|AC |=420,∠CAH =30°,∠ACH =90°, 所以|CH |=|AC |·tan ∠CAH =140 3.答:该仪器的垂直弹射高度CH 为1403米.【类题通法】 (1)在处理有关高度问题时,要理解仰角、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下方的角分别称为仰角、俯角)是一个关键.(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搞错.2.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前进40米后,望见塔在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塔顶的最大仰角为30°,求塔高.【解析】如图所示,某人在C 处,AB 为塔高,他沿CD 前进,CD =40,此时∠DBF =45°,过点B 作BE ⊥CD 于E ,则∠AEB =30°,在△BCD 中,CD =40,∠BCD =30°,∠DBC =135°,由正弦定理,得CD sin ∠DBC =BD sin ∠BCD,∴BD =40sin 30°sin 135°=202(米).∠BDE =180°-135°-30°=15°. 在Rt △BED 中,BE =DB sin 15°=202×6-24=10(3-1)(米).在Rt △ABE 中,∠AEB =30°, ∴AB =BE tan 30°=103(3-3)(米). 故所求的塔高为103(3-3)米.考向三 测量角度方向问题(2014·河北省质监)已知岛A 南偏西38°方向,距岛A 3海里的B 处有一艘缉私艇.岛A 处的一艘走私船正以10 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岛北偏西22°方向行驶,问缉私艇朝何方向以多大速度行驶,恰好用0.5小时能截住该走私船?⎝⎛⎭⎫参考数据:sin 38°=5314,sin 22°=3314.【审题视点】 根据方向角构造三角形,求解∠ABC 的大小来确定方向.【典例精讲】 如图,设缉私艇在C 处截住走私船,D 为岛A 正南方向上一点,缉私艇的速度为每小时x 海里,则BC =0.5 x ,AC =5,依题意,∠BAC =180°-38°-22°=120°,由余弦定理可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120°, 所以BC 2=49,BC =0.5 x =7,解得x =14. 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ABC =AC ·sin ∠BACBC =5×327=5314, 所以∠ABC =38°,又∠BAD =38°,所以BC ∥AD ,故缉私艇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恰好用0.5小时截住该走私船. 【类题通法】 1.测量角度,首先应明确方位角,方向角的含义.2.求角的大小,在三角形中先求出其函数值或者证明某些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也可确定角度.3.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 的南偏西60°方向的B 处,且与岛屿A 相距12海里,渔船乙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岛屿A 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 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刚好用2小时追上,此时到达C 处.(1)求渔船甲的速度; (2)求sin α的值.【解析】(1)依题意知,∠BAC =120°,AB =12海里,AC =10×2=20(海里),∠BCA =α,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BAC =122+202-2×12×20×cos 120°=784.解得BC =28(海里).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BC2=14(海里/时).(2)由(1)知BC =28海里,在△ABC 中,∠BCA =α,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α=BCsin 120°.即sin α=AB sin 120°BC =12×3228=3314.解三角形实际应用规范答题(2013·高考江苏卷)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 处下山至C 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 沿直线步行到C ,另一种是先从A 沿索道乘缆车到B ,然后从B 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 处下山,甲沿AC 匀速步行,速度为50 m/min.在甲出发2 min 后,乙从A 乘缆车到B ,在B 处停留1 min 后,再从B 匀速步行到C .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 m/min ,山路AC 长为1 260 m ,经测量,cos A =1213,cos C =35.(1)求索道AB 的长.(2)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3)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审题视点】 (1)由cos A ,cos C 的值可求得sin B 的值,然后在△ABC 中利用正弦定理可求得AB 的长度.(2)利用余弦定理将乙与甲之间的距离表示为出发时间的函数,然后求得函数的最小值,即得最短距离.(3)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C 的长,再根据题意列不等式求解. 【思维流程】计算sin B .由正弦定理计算AB .由余弦定理建立甲乙距离关于时间t 的函数. 求二次函数的最小值. 计算BC 长.列出甲乙时间差的不等式,求速度范围.【规范解答】 (1)在△ABC 中,因为cos A =1213,cos C =35,所以sin A =513,sin C =45.从而sin B =sin[π-(A +C )]=sin(A +C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513×35+1213×45=6365.3分由正弦定理AB sin C =ACsin B,得AB =AC sin B ·sin C =1 2606365×45=1 040(m).所以索道AB 的长为1 040 m .6分(2)假设乙出发t min 后,甲、乙两游客距离为d ,此时,甲行走了(100+50t )m ,乙距离A 处130t m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d 2=(100+50t )2+(130t )2-2×130t ×(100+50t )×1213=200(37t 2-70t +50).9分由于0≤t ≤1 040130,即0≤t ≤8,故当t =3537(min)时,甲、乙两游客距离最短.11分(3)由正弦定理BC sin A =ACsin B,得BC =AC sin B ·sin A =1 2606365×513=500(m).13分乙从B 出发时,甲已走了50×(2+8+1)=550(m),还需走710 m 才能到达C .设乙步行的速度为v m/min ,由题意得-3≤500v -71050≤3,解得1 25043≤v ≤62514,所以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 min ,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1 25043,62514(单位:m/min)范围内.16分【规范建议】 (1)相当于两角及一边,可用正弦定理求边长. (2)求二次函数最小值,不可少t 的范围[0,8].(3)求乙步行的速度,即是乙在BC 段上的速度,故时间为500v.1.(2013·高考北京卷)在△ABC 中,a =3,b =5,sin A =13,则sin B =( )A.15B.59C.53D .1 【解析】选B.利用正弦定理求解.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a sin A =bsin B ,得sin B =b sin Aa =5×133=59.2.(2013·高考全国新课标卷)△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2,B =π6,C =π4,则△ABC 的面积为( )A .23+2 B.3+1 C .23-2 D.3-1【解析】选B.先由正弦定理解出c 的值,再运用面积公式求解. ∵B =π6,C =π4,∴A =π-B -C =π-π6-π4=7π12.由正弦定理b sin B =c sin C ,得2sin π6=c sin π4,即212=c 22,∴c =2 2.∴S △ABC =12bc sin A =12×2×22sin 7π12=3+1,故选B.3.(2013·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已知锐角△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3cos 2A +cos 2A =0,a =7,c =6,则b =( )A .10B .9C .8D .5【解析】选D.先求出角A 的余弦值,再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由23cos 2A +cos 2A =0得23cos 2A +2cos 2A -1=0,解得cos A =±15.∵A 是锐角,∴cos A =15.又a 2=b 2+c 2-2bc cos A ,∴49=b 2+36-2×b ×6×15,∴b =5或b =-135.又∵b >0,∴b=5.4.(2014·潍坊模拟)小明的爸爸开汽车以80 km/h 的速度沿着正北方向的公路行驶,小明坐在车里向外观察,在点A 处望见电视塔P 在北偏东30°方向上,15分钟后到点B 处望见电视塔在北偏东75°方向上,则汽车在点B 时与电视塔P 的距离是________km.【解析】∠P AB =30°,∠PBC =75°,∴∠APB =45°,AB =80×14=20,∴AB sin 45°=PBsin 30°,∴PB =10 2.【答案】1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教学设计: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Word版含答案人教版必修五《1.2应用举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之后的一节实际应用课,可以说是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而设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方程的思想作支撑,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指导,引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置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测量的方法和意义②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搞清利用解斜三角形可解决的各类应用问题和基本图形和基本等量关系,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

②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②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三、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1.已有的能力: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能够运用解决一些三角形问题,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时候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问题,构造模型的能力有待提高。

难点:1.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2. 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突破策略:(1)在探索概念阶段, 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完成例1.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答数学模型,再得到实际问题解的过程。

(2)在应用概念阶段,通过对解答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在实际问题中找寻可解三角形的实际过程。

(3)教师启发引导,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展现思维过程.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学生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了生活中测量距离的现实需要.【教师活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对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数学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大途径。

实际问题推动数学发展,数学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引言,让学生体会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内容的浓厚兴趣.二、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例1、如图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

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启发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ACB AB∠sin =ABCAC ∠sin AB=ABC ACB AC ∠∠sin sin =ABC ACB ∠∠sin sin 55=)7551180sin(75sin 55︒-︒-︒︒ =︒︒54sin 75sin 55≈ 65.7(m) 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学生活动】:思考并提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在和学生讨论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上着重强调可行性。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营造一个探讨和辩论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靠数学,而数学建模问题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性;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广泛,使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理解得更为深刻”。

并从中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例2、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

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 、D 两点。

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 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 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测得CD=a,并且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α,∠ ACD=β,∠CDB=γ,∠BDA =δ,在∆ADC 和∆BDC 中,应用正弦定理得AC = )](180sin[)sin(δγβδγ++-︒+a = )sin()sin(δγβδγ+++a BC = )](180sin[sin γβαγ++-︒a = )sin(sin γβαγ++a 计算出AC 和BC 后,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两点间的距离AB =αcos 222BC AC BC AC ⨯-+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提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并归纳总结学生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求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并强化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互动探究学习活动: 探究载客游轮能否触礁 播放意大利豪华游轮触礁新闻创设一个实际问题的情景。

一轮船在海上由西向东航行,测得某岛M 在A 处的北偏东α角,前进4km 后,测得该岛在β角,已知该岛周围3.5km 范围内有暗礁,现该船继续东行。

(1) 若0260αβ==,问该船有无触礁危险?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2) 如果有,那么该船自B 处向东航行多远会有触角危险(1)如下图,作MC ⊥AB ,垂足为C ,由已知α=60°,β=30°,∴∠ABM=120°,∠AMB=30°,∴BM=AB=4,∠MBC=60°,∴MC=BM·sin 60°=2<3.5,∴该船有触礁的危险.(2)设该船自B向东航行至点D有触礁危险,连接MD,则MD=3.5,BM=4,BC=2,MC=2,在△MDC中,CD==0.5,∴BD=1.5 (km).∴该船自B向东航行1.5 km会有触礁危险.【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我们如何考虑是否会触礁?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这个问题。

让学生建模求解并鼓励用不同方法去求解这个问题。

【教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求解。

【设计意图】:重在学生培养“翻译”能力学会分析关系、领悟实质。

弄清问题所述的事件和研究对象;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正确把握其含义;根据题意,弄清题中各有关量的数量关系;抓住问题中的主要问题,正确识别其类型。

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从实际问题关系中找出最关键的数量关系,将此关系用有关的量及数字、符号表示出来,体会建模的过程。

预留课后思考题(3)当α与β满足什么条件时,该船没有触角危险设CM=x,在△MAB中,=,即=,BM=,而x=BM·sin∠MBC=BM·cos β=,∴当x>3.5,>,即>时,该船没有触礁危险.设计意图:该问题有一定难度留为课下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的问题,让课上到课下得到延伸。

同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小节:(采用提问形式,学生阐述,老师适当补充)1、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2、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3、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①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②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作业:课后小题123,以及合作探究第三问《1.2应用举例》教学设计反思一.反思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之后的一节实际应用课,可以说是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而设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

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能够运用解决一些三角形问题,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时候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问题,构造模型的能力有待提高。

我认为本堂课学生难点在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并且能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二.反思设计思路第一阶段:情境引入本节课我以课本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作为课题的引入。

让学生体会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对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数学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大途径。

实际问题推动数学发展,数学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让学生体会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浓厚兴趣。

第二阶段: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引入课题后,向学生介绍例1(一点可到达距离测量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示意图,并建立数学模型,再经过数学模型的解来解答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靠数学,而数学建模问题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性;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广泛,使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理解得更为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