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开始实验,2005年全国实行]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观点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观点是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针对这一话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观点阐述。
一、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背景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下,我国教育事业一直处于改革创新的前沿。
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促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
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语文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强化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亮点3. 实验稿突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的概念,着眼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强调学生在全日制学校中的语文学习,涵盖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要素。
4. 实验稿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5. 实验稿关注语文教育的多元性,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能力。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的争议与反对意见6. 一些人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过于注重实用性,忽略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容易导致语文教育丧失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7. 有专家指出,实验稿中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强调可能导致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严密把关和完善。
8. 还有人担心实验稿的落实会给学校教师带来更大的教学压力,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质量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我的观点和建议9.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倾听各方声音,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一、课程性质与地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认真学习和领会其精神,对有效地实施和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7月颁发以来已历九
2009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评价报告语文学科评价组2009年福建省语文学科初中学业考试评价依据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及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福建省2009年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本着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有效发挥考试评价的教育功能与正确导向作用,引导语文教学注重母语学科的特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一、考试命题过程管理根据各地市呈报的材料,九地市语文命题过程、管理情况如下:九地市命题人员在3至5人之间,审题人员除了厦门4人外,其余地市都是1人。
总的来说,2009年九地市语文中考命题能够遵循《福建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稳步改革,稳中求变,努力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九份语文试卷基本做到信度、效度合理,既有效检测学生初中毕业的语文水平,又为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考评与择优录取提供依据。
建议适当增加审题人员,以确保命题质量。
二、试题内容、形式和考试结果分析(一)考试内容的主要优点和特点1.贯彻课标精神,体现课改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评价建议是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块内容定义的,而传统的语文考试仅仅落实了“阅读、写作”两部分内容,对“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则忽略了。
我省中考语文命题改革一直朝着“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精神”方向努力。
今年九地市语文中考卷有四个地市设置了“口语交际”考查,当然,“口语交际”考查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仅能做到考“听说”与“纸笔模拟”,但这样的设置对促进教学重视“口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能有效检测学生语文素养,今年九地市语文中考卷有五个地市设置“综合性学习”考查,例如厦门卷第二大题第5题的“探究性学习”、莆田卷的第三大块单列“综合性学习”、宁德卷的第8题“综合性学习”、泉州卷第3题“问题探究”、漳州卷第18题”综合探究”等,其中厦门卷与莆田卷的探索相当成功,宁德卷尚停留在“语基拼盘”形式,漳州卷结合在阅读中考查。
(完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教学建议四、评价建议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开始实验,2005年全国实行]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比较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后,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本刊编辑部就此召开了“学习新课标座谈会”,学习中教师们提出了一些疑问,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请教了教育部有关部门和课程标准组的有关专家。
现将部分问题和专家解答简要整理如下(以后还将陆续刊载)。
问: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比较,有哪些发展?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此只能提纲挚领地简要回答一下。
《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有:(1)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等等。
新课标对《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问:新课标颁布后,原有大纲还用不用?答: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课程改革实验采取‘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发挥实验区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
2001年至2003年,主要对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进行验证实验,并修改完善,成熟的课程标准将在全国推广使用。
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一至九年级分年段推广使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也就是说,现阶段,新课标是在实验区使用,新课标中提出的理念和目标是否恰当,还要看实验的情况。
要在实验成功(也许还要修改)之后,经教育部正式颁布,才会用新课标取代大纲。
问:新课标中有“语文素养”“语文综合素养”“基本的语文素养”等不同的说法,请问它们有什么区别?答:基本含义是“语文素养”,只是在某些地方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特点,加一个相应的限定词。
“语文综合素养”强调综合性;“基本的语文素养”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 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 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 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 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3.社19会57主年义2月具,有毛重在要《的关实于践正意确义处。理社人会民主内义2.社部本科会矛质学主盾理的义的论1本本问的.邓质质题提小是的》出平创科讲,提新学话为出,内中我“创涵提们社邓新。出寻始会小的邓(找终主平关小1一代义)坚键平种表的我2持在对能.1中本国把科人社9够国质社5发学才会从4先,会展社年,主更进是主作会,人义深生解义为主毛才本层产放制执义在的质次1力生度政理《成所.认社1的产还兴论论长作.识会 发发力刚国和十靠的社主 展展,刚的实大教概会义 才要发建第践关坚育括主本 是求展立一的系2持。,义质 硬、,生,要基》以人一,理 道发大产还务本重发才方从论 理展力力没是成要展资面而把 ,才促,有由果讲社的源强为我 把是进消完中,话会办是调中四们 发(硬先灭全国抓中主法第必国、对 展2道进剥建共住提三义解一)须的科社 生理生削立产“出、经决资采解社学会 产,产,党什(代济前源取放会技主 力是力消还的么1表基进。从和主术义 作)对的除不执是中础科低发义是1的 为吧社3发两完政社9国基的学级展.建第发认 社二国5会展极全地会先本问技到6生设一展识 会、内主,年分巩位主进建题术高产在生才提 主发外义是底化固所义生立,实级力改产是高 义1展一时中我,的决邓产的是力9,革力硬到 建是切间5国最思定怎小力同实和国另3开道了 设党积经共对终想年的样平的时行国家一放理一 的执极验产农达。1,建一发,改民资方中2,个 根政因教党业到(是设月再展我革教本面探是新 本兴素训站、共2对社,强要国开育主指索)适的 任国都的在手一同执会毛调求的放水义出出第创应科 务在的调深时工、富1政主泽,政以平的4了一三造.时学 ,社第动刻坚代.业发裕规义东中一治来,过2解条节性代水 符会一起总持前.和展。律”关社 国个领我始度放发、地主平 合阶要来结社列资才”认这于会 社公域们终形和展社提题。 马级务为。会,本是1识个总主 会有也党是式发更会9出变社 克二关中主保硬的根8路义 主制发的衡。展快主了化会 思6、系国义持道3深本线基 义占生一年量所生、义社.的主社发解用工现理化问的本 基主了条,综谓产人的会需义会生决和业金商,题1完制 本体重主邓合国力民根主要本 基.主变事所平化向业1也,整度 制,大要小国家的享本9义。质 本义化业有方建的是深5的度一变经平力资手受社任理 原6本的服问法设根社对刻表确 的个化验年提和本段到会 1务论 理第质同务题进与本会一党揭.述立 确共,。出社主社和社主基的 ,二理时的行社体主、实示:, 立同确苏“会义会目会3义本提 是节论,基关改会现义社现了.从为 ,富立共社文,社主的主一改矛出 巩、的我本键造主和改会其社中当 使裕了二会明就会义。义、造盾, 固对重国方是。义根造之所会华代 占,中十主程是主基建中的和为 和第社要针这改本基一承主人中 世这国大义度在义本设国基两进 发一会意。靠不造要本本担义民国 界是共以财的国基制内成特本类一 展节主义的(自仅同求完质的本共一 人我产后富重家本度涵果色完矛步 社、义主2己保时。成理历质和切 口们党毛属要直)制的包最伴社成盾推 会中本要的证并,论史,国发 四必领泽于标接正度确括大随会,的进 主国质矛发了举标第的这成展 分须导东人志控确的立(,着主是学改 义特理盾展2社。志五提需是立进 之坚的提民。制处确是1.能社义我说采革 制色论也。会实着章)出要对,步 一持人出,和理立中够会建国,取开 度社的发的践中把。马到奠 的民要社支经,国社充经设强积放 的会提生稳证国解克社定 东民“会配济是历会分济道调极和 必主出了定明历放思会了 方主以下建4广史主体制路要引社 然义变,.史和主主把制 大专苏义的设大上义现度初严导会 要二建化而党上发义义对度 国政为的资和劳最的出和步经格、主 求设。且坚长展的改企基 进党的鉴致本社动深本对社探济区逐义 。确道人极持达生重造业础 入在根社”富主会人刻质资会索结分步现立路民大社数产大基的。 了过本会,是义发民最和本经的构过代社的对的会千力逐发本改社渡原主探全经展真伟根主济理发正渡化会初于促主年概步展完造会时则义索民济中正大本义结论生确的建新主步经进义的括实,成和主期。基自共的成任优构成了处方设中义探济了改阶为现对,对义总本己同国一为社务越的果根理式提国基索文社造级国于这人制 社路政的致家系国会性根本两。供的本化会与剥家建是的度 会线治道富资列家变的一本变类中了成制迅主社削的设一改的 ,第制路。本重的革道、变化不国强立度速义会制社中个造建 这三主度。社大主,路社化,同这大,的发事主度的会国过结立 是节要。会义关人也,1会社性场的标重展业义的本主特.渡合极 世、内人主有系解和是奠主我会质巨思志大的的工结(质义色时起大 界社容民义初。决社2定义国主的大想着意需发业束30。工社期来地 社(会被民原级了会)世了基社义矛而武我义要展化,(业会。,提 会2主概则和3在生把纪理本会经盾深器国同),同实2化主党把高 主对义括专,高一产资中)论制的济,刻。新经遵改总时现新是义在对了 义手制为政第级个资本国强基度阶成在特的通民济循革之并了民党具这资工 运二七度“实一形以料主又调础的级分新别社过主文自4过,举由主在有个本人 动、届 业在一质是式农的.(义一消,初关已民是它会(没主化愿于和的新主过重过主阶 史新社二 的中化上发之民主1工次灭开步系占主要是变4收义不互集平方民()义渡大渡义级 上民会中 社国三已展)分为人商划剥阔确也绝主正中革官能利中改针主3用社时的时工和 又主全 会的改成生坚。主)业时削了立发对义确国,僚命满、的造,主和会期理期商广 一主义会确”为产持初题正者代,广2生优革处革不资阶足典计解对义平的论.的业大 个义改提立。无,积级资的确改的消阔了势命理命仅√本段人型划决于向赎五总和总搞劳 历革造出 改“产第极形本、分造历除前根,理人的没中而民示体了在社3买种路实路糟动 史命的使 造一阶二领式主落(.析成史两景本社论民具有国形基需党范制诸深会的经线践线成人 性理历中 ,化级是导的义后1农为巨极。√的会内体对革成本要的和如刻主)方济的意和为民 的论史国 党”专共、工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比较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后,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本刊编辑部就此召开了“学习新课标座谈会”,学习中教师们提出了一些疑问,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请教了教育部有关部门和课程标准组的有关专家。
现将部分问题和专家解答简要整理如下(以后还将陆续刊载)。
问: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比较,有哪些发展?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此只能提纲挚领地简要回答一下。
《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有:(1)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等等。
新课标对《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问:新课标颁布后,原有大纲还用不用?答: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课程改革实验采取‘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发挥实验区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
2001年至2003年,主要对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进行验证实验,并修改完善,成熟的课程标准将在全国推广使用。
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一至九年级分年段推广使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也就是说,现阶段,新课标是在实验区使用,新课标中提出的理念和目标是否恰当,还要看实验的情况。
要在实验成功(也许还要修改)之后,经教育部正式颁布,才会用新课标取代大纲。
问:新课标中有“语文素养”“语文综合素养”“基本的语文素养”等不同的说法,请问它们有什么区别?答:基本含义是“语文素养”,只是在某些地方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特点,加一个相应的限定词。
“语文综合素养”强调综合性;“基本的语文素养”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标准不论是对课程性质的定位,还是对语文教育理念的倡导,其作用和意义将会被未来语文教育的历史所证明。
下面谈谈七年级上册教材特点。
一、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和语文教学观。
1、语文课程观①语文课程的性质。
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这是新课程标准和此前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历史性进步。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学,总在“文”与“道”,或者“工具性”与“思想性”之间左右摇摆,课程性质的不明确,造成语文教学的莫衷一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定位既简明又科学,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语文具有工具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人们思想(学习与认识事物)需要语言(语言是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交际需要语言,所以,工具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语文又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死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蕴含着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凝聚着古往今来人类的丰富情感。
因此,学习语文,它又是一个与人类智者对话的过程,是为每一个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精神生活打底的奠基工程。
此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往往比较关注知识的自成体系,“工具性”的痕迹太重,“人文性”显得不足。
其实,作为母语学习来讲,“习得性”是母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一个人语言规则或者说语言模型的建立,往往是“习得”而来的,如果仅仅只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去考虑文章的选入,教材的编排,语文教材就会干瘪乏味,干瘪乏味的语文教材必然会影响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影响学生学的积极性。
因此,选文一定要“文质兼美”,只有文质兼美的选文,才能激发学生“习得”的欲望。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瑕-2019年文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之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 并且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结合阶段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以下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为“语标”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 “语标”中关于“识字与写字”和“阅读”两方面的阶段目标及教学建议均存在不足之处, 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和相关教学建议失之偏颇1、“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违背了循序渐进之规律“语标”之阶段目标中规定: 第一学段(1~2 年级)“认识带用汉字1600~1800个, 其中800~1000个会写。
”第二学段(3~4 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 其中2000 个左右会写。
”第三学段(5~6 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 个, 其中2500 个左右会写。
”第四学段(7~9 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 其中3000 个左右会写。
”不难看出, “语标”把识字写字的主要任务放在了第一和第二学段, 尤以第一学段为重。
“人生识字糊涂始。
”让6~8 岁的儿童记住九年义务教育所识汉字的一半, 无异于“一口吃成胖子” ,真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小学识字教学效率低下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以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例,其上册要求识字400 个, 下册550 个。
上册除汉语拼音部分外,识字(一)和识字(二)各4 课,课文20篇,共28课, 要求识字10个以上(含10个)的达27课。
下册识字部分8课,课文34篇,共42课,要求识字10个以上的达34 课。
尚处于懵懂的六七岁儿童在学习课文时能记得住这么多字吗?简直是“泰山压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教学建议四、评价建议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昕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局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