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爱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化学基本概念:物质分类、化学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等。

2.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操作、实验安全、实验数据处理等。

3.化学应用:生活中的化学、环境化学等。

三、智慧课堂技术应用
1.智能教学平台:利用智能教学平台进行在线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师生互动。

2.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线测试与评估:利用在线测试与评估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活动设计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智能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问题、完成实验和探究活动。

3.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学生学习评价
1.学习过程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学习成果评价:通过测试、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掌握程度。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能量转化的科学。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技能等。

以下是一份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后反思等环节:一、课前导入(15分钟)1. 利用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起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提出一个有趣或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3.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分享他们已经了解的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通过PPT、板书等方式讲解本课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使他们评估和整理已有的知识,建立新的概念和理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实验和文献调研等方式找到答案。

三、实验操作(6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并提醒他们注意实验安全。

2.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操作步骤,确保他们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原理。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引导他们观察、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4.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培养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或修正之前的假设和理论。

四、课后反思(15分钟)1. 学生就实验结果和自己的观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主要观点,并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联系。

3. 提出一个小结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并在班级内分享。

4. 结合学生反馈,给出下一个学习环节的提示和建议。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5篇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5篇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5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1【课程目标】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

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

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

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

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

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初中化学新课标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新课标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新课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
2.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新课标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
3. 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3.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实验仪器;
4.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
1. 化学新课标的概述;
2. 物质的基本性质;
3.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4. 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5.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化学新课标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授课:讲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示例:展示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验演示;
4. 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练习和实验操作;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评价】:
1. 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化学学习评价标准;
2. 对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评分;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化学学习的效果。

【教学反思】:
1.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2.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3. 加强与家长沟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上优秀教案范本,可以指导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化学新课标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化学学习的效果。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具体目标包括:1. 获得知识和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的性质等。

2. 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3. 沟通能力: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化学专业术语表达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能够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4. 合作精神:学生能够在小组中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课堂讨论,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5. 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化学知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增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案例分析。

通过这些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实验教学: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化学现象,从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3. 讨论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案例分析:通过化学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化学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化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核心素养进行反思和梳理,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2. 教学方法评价:通过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等方式,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

优秀完整的化学教学设计5篇

优秀完整的化学教学设计5篇

优秀完整的化学教学设计5篇优秀完整的化学教学设计5篇为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好,也为了让我们在教学中知道目标,有时候是需要我们去设计一下教学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完整的化学教学设计例文,希望你喜欢。

优秀完整的化学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任务概述二、学习对象特征分析(一)教学对象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初中三年级的一堂化学基础知识课,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化合价的一些知识,根据幻灯片展示出的一系列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式的实例,提出化合价的概念,总结化合价的规律。

(三)知识基础本节课是主要介绍一个化学基础概念,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式之后,通过具体实例来学习化合价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总结出化合价的规律。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这种性质只有跟其他元素相化合时才表现出来。

就是说,当元素以游离态存在时,即没有跟其他元素相互结合成化合物时,该元素是不表现其化合价的,因此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四)能力基础1. 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要自己思考一下,如果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去请教别人。

2. 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五)学习风格分析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并积极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现象。

2. 和别人的比较,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推动学习。

3. 想得到老师的好评,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情感态度1. 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2. 学生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识。

三、学习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本质;2、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2024最新-化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

2024最新-化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页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惊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化学教学计划篇三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一、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一个学期对化学的学习,我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优等生已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并对化学学习充满了信心及浓厚的兴趣。

第二类:中等生及部分优等生中大多对化学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精选5篇)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精选5篇)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精选5篇)化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精选篇1)教学目标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应原理;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

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

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

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阶段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资源 教学意图
1
新课引入
2
探究铝表面的氧 化膜
3
探究铝与氢氧化 钠溶液的反应
4
总结与提高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测验法 观察法 调查法 鉴定法
评价量纲 测试题 观察记录 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评价量表
知识、方法考查
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主要是因为( ) A.与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 B.铝性质不活泼 C.铝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D.铝耐酸耐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说明为什么学
教学设计实例二
模块:必修1
课题 名称
铝和铝的化合物(第一课时)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铝和氧化铝的主要性质;在实验中进一
步熟悉和规范液体、固体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目标: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铝表面氧化膜的性质;探
教学 目标
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原理,运用化学理论对实验事实进行 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列举铝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常见应
奶包装材料直接研究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
影响因素过于复杂,对学生认知造成较大困扰;另外还设有关于
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物的理论探究环节,难度较大,因此教学
进度推进很慢。
教学反思
改进建议:分别用打磨和未打磨的铝片加热及与酸、碱反应进
行对照实验,使学生更易接受并能归纳总结出铝与氧化铝的性质 ,可控制探究开放程度、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仅对铝与氢氧
(一)格式书写问题
各部分内容是否齐全 文字描述是否规范
(二)具体内容表述问题
是否体现新课程教学要求 是否体现一定特色 是否与评选主题吻合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2
请你设计至少两种实验方案除去细小的铁粉中混有的细小铝粉(作简要 说明)
在灼烧铝片的实验中,如果铝片过厚或者过薄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呢?请从生活中寻找合适厚度的铝制品验证你推测的是否正确。
试着写出铝和氧化铝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情感态度考查
在今天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你觉得自己
教学 化钠发应生成的气体进行简单分析,将离子方程式移至下节课, 反思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分散难度;在充分认识铝和氧化铝的性
质后再用利乐包装材料进行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 ;最后通过设问引出科学视野部分化学史和发达国家涉嫌技术垄断的资料,提升学生的科学情感。( Nhomakorabea:已实施)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用,珍惜铝资源;阅读有关金属铝的发现史等相关资料,体会科
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 阶段
1 2 3 4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新课讲解 分组实验 归纳总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资源 教学意图
多媒体、 图片
教材、学 (预期回 案 答、结论)实验药品、
仪器
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实例二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课题名称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 (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说明学什么 教学 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说明怎么学(怎么做)
上完这节课后你是否有感到遗憾的地方?
教学反思
优点:
教学 不足: 反思
改进建议:
教学设计实例二
优点:三个探究活动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通过对学生的课堂
表现和教学反馈进行分析,可知本课的设计意图得到了较好的体
现。知识评价部分大多数同学均为优秀,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也大
教学 反思
多积极投入。
不足:最初设计是以化学史故事引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利乐牛

A.比以前有较大的进步,能够积极思考,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方案
B. 依然有些不知所措,被动接受、记录老师和同学们得出的结论
C. 非常喜欢这种探究学习的方式、感到这样学到的知识更不容易遗忘
D. 还是比较倾向于老师讲授知识、多留一些时间处理习题,感到这样上
课有些浪费时间
E. 其他

这节课你感到最高兴的是什么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