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雨中和优种块繁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
同时概述了有关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胚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繁殖的方法。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故也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观赏植物,如菊花、牡丹、百合等方面有诸多应用。
同时,许多观赏植物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快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的技术过程大致分为六步:植物培养材料的采集,培养材料的消毒预处理,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根的诱导,炼苗移植。
以上个步骤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2.1 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2.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难以进行繁殖。
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纯合二倍体。
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多为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
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的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2.1.2 胚培养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县从种子中将成熟胚和未成熟的胚分离出来,然后放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怀地黄、矮牵牛、普通小麦、黑小麦等。
2.1.3 培养细胞突变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处于不断分生状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放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利的突变体,从而培育新品种。
高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 i j gi l rl eo re n n i n n stt, i j 0 12 C ia . e at n Ago o , 1Ta i A r ut a R suc dE vr me tntueTa i 30 9 , h ;2 D pr nn c u a o I i nn n met f rnmy o
Ke o ds s r hu : ts u ulu e: r g ne ai n yw r : og m is ec t r e e r to
组织 培养 是 指在无 菌 条件 下利 用人 工培 养基
对 植物 组织进 行 培养 ,是 生物 工程研 究 的基础 ,
行 。国外 ,G mb r ̄ 、T o s J u s n a og J h ma等 、D n t a 等 、B et 等 、Ma rt l 嗣 e 等剐 o
氨酸 ( L—P o r )对胚 性愈伤 组 织诱 导 、继代 的影
比较 ,但 是 ,他并 没有 得 到再 生植株 。Matl r s l ee
文章编号:10 — 3 4( 0 8 4 0 4 —4 0 8 59 2 0 )0 — 0 80
高梁组织培养研 究进展
王立艳 ’ ~,孙 守钧 ' 讯 者 通 作 ,裴 忠有 ,张树光 ’
( .天津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天津 3 0 9 ;2 1 0 12 .天津农学 院 农 学系 ,天津 3 0 8 ) 0 34
是进 行遗 传转 化和 植物 改 良研 究 的基 本环 节 。对 高粱组 织进 行培 养及 再生 ,其 目的在于 让外 植体
能够 高频率 地诱 导 出愈伤 组织 ,建 立 高效 的体细
Ro a 等 j 继 进行 了 以未 成 熟胚 为 外 植体 诱 导 出 相
高粱抗旱性研究进展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4ꎬ56(1):164~173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4.01.022收稿日期:2023-03-2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500602-1)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6-14.5-B16)作者简介:王晓东(1996 )ꎬ男ꎬ研究实习员ꎬ主要从事高粱栽培与育种工作ꎮE-mail:1009124737@qq.com通信作者:肖继兵(1976 )ꎬ男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旱作农业研究ꎮE-mail:xiaojb2004@126.com高粱抗旱性研究进展王晓东ꎬ李俊志ꎬ窦爽ꎬ肖继兵ꎬ辛宗绪ꎬ吴宏生ꎬ朱晓东(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ꎬ辽宁朝阳㊀122000)㊀㊀摘要:干旱是限制植物生产力和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ꎮ高粱(SorghumbicolorL.Moench)是全球主粮和饲料作物ꎬ因其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而广泛种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ꎬ在作物抗旱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ꎮ深入解析干旱胁迫下高粱的形态和生理特性㊁鉴定和筛选抗旱品种㊁挖掘相关抗旱基因ꎬ对推动高粱抗旱育种进程㊁提高品种抗旱性㊁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ꎮ本文从干旱胁迫对高粱生长的影响㊁高粱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㊁高粱耐旱性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㊁高粱抗旱性分子生物学和提高高粱抗旱性方法5个方面对高粱抗旱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ꎬ并对高粱抗旱性研究方向进行展望ꎬ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高粱抗旱的形态㊁生理特性及分子机制奠定基础ꎮ关键词:高粱ꎻ干旱胁迫ꎻ生理响应ꎻ分子生物学ꎻ鉴定ꎻ抗旱性中图分类号:S514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4)01-0164-10ResearchProgressonDroughtResistanceofSorghumWangXiaodongꎬLiJunzhiꎬDouShuangꎬXiaoJibingꎬXinZongxuꎬWuHongshengꎬZhuXiaodong(LiaoningInstituteofAgriculture&ForestryinAridAreasꎬChaoyang122000ꎬChina)Abstract㊀Drought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thatlimitplantproductivityandthreatenfoodsecurity.Asaglobalstaplefoodandforagecropꎬsorghum(SorghumbicolorL.Moench)hasgoodcharacteristicsindroughtresistancealongwithabilitiestosurviveinharshenvironmentsꎬandiswidelyplantedinaridandsemi ̄aridareasꎬwhichgiveitimportantresearchvaluesinthefieldofcropdroughtresistance.Itisofgreatsignifi ̄canceinacceleratingbreedingprocessofdrought ̄resistantvarietiesandincreasingdroughtresistanceandyieldofsorghumtofurtheranalyzethemorphologicaland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underdroughtstressꎬidentifyandscreentheexcellentdrought ̄resistantvarietiesꎬanddigoutdrought ̄resistantgenes.Inthispaperꎬthere ̄searchprogressindroughtresistanceofsorghumwasreviewedfrominfluencesofdroughtstressonsorghumgrowthꎬphysiologicalresponsesofsorghumtodroughtstressꎬidentificationmethodsandindexesꎬmolecularbiologyꎬandimprovementmethodsꎬandtheprospectofresearchdirectionofdroughtresistanceinsorghumwasproposedꎬinordertolayafoundationforfurtherstudyofthemorphologicalandphysiologicalcharacteris ̄ticsandmolecularmechanismsofdroughtresistanceinsorghum.Keywords㊀SorghumꎻDroughtstressꎻPhysiologicalresponseꎻMolecularbiologyꎻIdentificationꎻDroughtresistance㊀㊀干旱是限制作物生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ꎬ有发生范围广㊁频次高㊁持续时间长等特点[1-2]ꎮ目前ꎬ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以上总陆地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ꎬ我国现有干旱㊁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近300万km2ꎬ占国土总面积近四成[3]ꎮ其中ꎬ绝大部分是因为缺乏灌溉条件而以雨养农业为主ꎬ其作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较小ꎮ选育耐旱性强的作物品种是保证干旱地区高产稳产的重要举措ꎮ干旱可能会发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ꎮ然而ꎬ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ꎬ作物生长季开始和结束时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高ꎮ生长季节开始时的干旱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ꎮ如果干旱发生在作物开花期或灌浆期ꎬ可能会导致产量严重下降或歉收[4]ꎮ高粱(SorghumbicolorL.Moench)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ꎬ主要种植于热带㊁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区ꎬ也是我国主要的杂粮作物之一ꎬ是重要的酿用㊁食用㊁饲用㊁帚用作物ꎬ同时也是全球仅次于水稻㊁玉米㊁小麦㊁大豆种植面积的第五大粮食作物ꎮ高粱具有很强的抗旱㊁耐涝㊁耐盐碱㊁耐瘠薄㊁耐高温等抗逆特性[5]ꎮ高粱不同品种间抗旱能力存在较大差异ꎮ近些年从多个方面开展了高粱抗旱性遗传和抗旱品种选育相关研究[6-7]ꎮ本文综述干旱胁迫对高粱生长的影响㊁高粱耐旱性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ꎬ以及高粱对干旱的生理响应ꎬ并从转录组分析㊁抗旱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面进行梳理和整合ꎬ并对高粱抗旱性的分子调控机制㊁鉴定体系及抗旱性品种选育进行展望ꎬ以期为后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ꎮ1㊀干旱胁迫对高粱生长的影响1.1㊀干旱胁迫对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水分缺乏使植物发育迟缓ꎬ干旱胁迫达到一定阈值时ꎬ会显著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8]ꎮ王志恒等[9]研究了高粱萌发阶段受干旱胁迫的响应特性ꎬ发现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ꎬ高粱种子的发芽率㊁发芽势等显著降低ꎬ种子残留干重逐渐增加ꎬ干物质转移㊁转化效率逐渐下降ꎬ根冠比逐渐增大ꎬ比根重逐渐减小ꎮ长期干旱胁迫降低幼苗的苗高㊁叶长ꎬ幼苗地上部和根的鲜重不同程度的下降[10]ꎮ1.2㊀高粱萌发期及苗期的抗旱性研究大多数农作物在种子萌发㊁幼苗形成和开花阶段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ꎬ干旱胁迫下萌发期和苗期表现出耐旱性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ꎮ对高粱萌发期和苗期耐旱性的研究发现ꎬ高粱萌发期和苗期的耐旱性是不一致的ꎮ张笑笑[11]对73份高粱品种进行萌发期和苗期耐旱性鉴定ꎬ初筛结果发现萌发期和苗期都抗旱的品种5份ꎬ苗期抗旱品种10份ꎬ田间和室内采用多重表型分析最终得到苗期抗旱品种1份ꎮ郝培彤等[12]在20%PEG干旱胁迫下评价21份饲草高粱材料的耐旱性ꎬ筛选出萌发期耐旱和苗期耐旱材料各3份ꎬ萌发期和苗期共同耐旱材料1份ꎮ由此可见ꎬ高粱品种萌发期和苗期耐旱性是不同的ꎬ萌发期耐旱品种苗期不一定耐旱ꎬ苗期耐旱品种萌发期也可能不耐旱ꎮ针对高粱萌发期和苗期耐旱性ꎬ许多学者是分开进行研究的ꎬ而在大田干旱生产条件下ꎬ种子从萌发阶段就已经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ꎮ因此研究植物的耐旱性ꎬ应该从种子萌发到苗期进行不间断的干旱胁迫处理ꎬ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植物在萌发期和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各种反应ꎮ1.3㊀干旱胁迫对高粱光合作用的影响Zhang等[13]研究发现ꎬ在干旱胁迫处理后ꎬ高粱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及叶绿素a㊁叶绿素b含量降低ꎬ且叶绿素a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叶绿素bꎮ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降低主要是由于叶绿素生物合成下降ꎬ从而导致叶绿素加速分解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ꎬ要保证充足的光照ꎬ然而光照过强ꎬ会造成叶片吸收的光能超出同化所需ꎬ进而造成光抑制或者光破坏[14]ꎮ因此植物会通过植物激素㊁外源物质等来减缓由于光能过多引起的光抑制ꎬ促进光合活性ꎬ避免PSⅡ系统受到破坏[15]ꎮ张姣等[16]的研究表明ꎬ干旱胁迫下ꎬ高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㊁气孔导度(Gs)㊁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㊁光化学淬灭系数(qP)㊁电子传递速率(ETR)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ꎬ初始荧光(Fo)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ꎬZhang等[13]也得出相同的结论ꎮ说明干旱胁迫会使光合相关酶活性丧失ꎬ导致光能过剩而产生积累ꎬ通过热耗散等途径消耗多余的光能ꎬ可以让作物适应干旱胁迫环境ꎮ干旱胁迫导致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非气孔限制[17]ꎮ王祁等[18]的研究还发现ꎬ在轻度干旱胁迫下ꎬ高粱叶片PSⅡ系统结构和功能损伤较小ꎬ然而在重度胁迫下ꎬ叶片PSⅡ系统遭到破坏ꎬ进而发生光抑制现象ꎮ光合作用的强弱可以直接反映出植物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ꎬ保证叶绿素含量的稳定㊁保护光合相关酶活性ꎬ可抵56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晓东ꎬ等:高粱抗旱性研究进展御干旱胁迫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ꎮ2㊀高粱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2.1㊀有机渗透调节干旱胁迫下ꎬ植物细胞通过调节可溶性物质的浓度来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ꎬ进而应对干旱胁迫带来的影响ꎮ参与渗透调节的物质可分为两类ꎬ第一类是外界环境提供的无机离子ꎬ第二类是胞内合成的有机溶质ꎮ第二类渗透调节物质主要包括甜菜碱㊁脯氨酸㊁糖和糖醇等有机化合物[19]ꎮ近些年来ꎬ可溶性蛋白㊁可溶性糖㊁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被广泛研究ꎮ脯氨酸的积累可以使许多植物应对渗透胁迫反应ꎬ作为一种相容的渗透剂ꎬ其可以提高细胞或组织的保水能力ꎬ同时可以作为碳水化合物的来源ꎻ作为一种酶的保护剂ꎬ也可以减轻蛋白质变性ꎬ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ꎮ张玉霞等[20]用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胁迫ꎬ结果表明饲用高粱品种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ꎮ王艳秋等[21]研究发现ꎬ干旱胁迫下高粱叶片的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ꎬ且其显著性较大ꎬ是高粱调节适应干旱胁迫的重要指标ꎮ可见ꎬ脯氨酸在干旱胁迫下至关重要ꎬ但是也有不同观点:董喜存等[22]的研究发现ꎬ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ꎬ甜高粱品种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并不一致ꎮ因此认为ꎬ单纯测定脯氨酸含量不能准确反映抗旱性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抗旱胁迫下的保护性反应ꎮ可溶性糖主要包括葡萄糖㊁蔗糖㊁果糖和半乳糖ꎮ可溶性糖既可以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ꎬ并且具有信号功能ꎬ又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23]ꎮ何玮等[24]研究不同干旱胁迫下甜高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时发现ꎬ轻度干旱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然后突然升高ꎬ再下降之后突然升到最高ꎻ在重度干旱胁迫下ꎬ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ꎬ然后升到最高ꎬ再下降ꎮ总体表明ꎬ在受到干旱胁迫时ꎬ高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整体呈升高趋势ꎮGill等[25]研究不同非生物胁迫下高粱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ꎬ干旱胁迫下总的可溶性糖含量呈升高趋势且高于对照ꎬ其中果糖含量始终高于葡萄糖和蔗糖ꎮ此外ꎬ在干旱胁迫下ꎬ可溶性糖还可以作为蛋白质渗透保护剂而发挥作用ꎮ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植物渗透调节能力的大小ꎬ它不仅可以提高细胞的保水能力ꎬ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护生物膜以及细胞的生命物质ꎮ荣少英等[26]研究不同高粱品种在不同干旱条件下可溶性蛋白的变化时发现ꎬ甜高粱㊁普通高粱和对照相比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呈上升趋势ꎮ有研究[27-28]表明ꎬ在逆境胁迫下ꎬ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ꎻ长时间重度干旱使植物体内分解代谢加剧ꎬ导致大量可溶性蛋白分解ꎮ2.2㊀抗氧化防御系统活性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ꎮ植物在进行有氧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活性氧ꎬ低浓度的活性氧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反应[29-30]ꎮ抗氧化防御系统具有维持植物体内活性氧平衡的功能[31]ꎮ该系统包括两大类ꎬ一类是非酶促抗氧化物质ꎬ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水溶性抗坏血酸(Asc)ꎬ其次是谷胱甘肽(GSH)ꎬ还有脂溶性生育酚㊁类胡萝卜素等ꎻ另一类是酶促抗氧化剂ꎬ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㊁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32]ꎮ植物抗氧化调控系统中ꎬ提高酶活性和抗氧化物的表达量是作物抵御逆境胁迫的关键因素ꎮ陈敏菊等[33]研究发现ꎬ高粱幼苗叶片SOD和CAT活性因干旱胁迫的强度不同而存在差异ꎬ土壤含水量在55%~60%时SOD活性逐渐升高ꎬ随着干旱程度加剧ꎬSOD活性逐渐下降ꎻCAT活性在土壤含水量为40%~60%时高于对照ꎬ随着干旱加剧活性逐渐降低ꎻPOD活性的变化规律和SOD一致ꎮ这表明轻度干旱胁迫可以提高高粱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ꎮ卢峰等[34]研究高粱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受到干旱胁迫时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ꎬ胁迫6㊁8㊁12㊁24d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ꎬ干旱胁迫12d时酶活性达到峰值ꎬPOD活性的变化和SOD基本一致ꎮ说明高粱幼苗在受到干旱胁迫时ꎬ通过提高叶片保护酶活性来抵御其危害ꎮ2.3㊀激素调节植物激素参与干旱胁迫调节ꎮ通过外源激素来提高作物的抗旱性是现阶段重要的科学途径之一[35-36]ꎮ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ꎬ延缓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的降解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37]ꎮ66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生长素可以正向调控四种抗氧化酶(SOD㊁CAT㊁POD㊁GR)活性来降低干旱胁迫对植株的抑制作用ꎻ同时生长素可以通过调节根生物量㊁增加根的分支来提高水分吸收效率进而提高抗旱性[38]ꎮ脱落酸(ABA)对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应答起着关键作用ꎬ其参与气孔的开关ꎬ保卫细胞的通道活动ꎬ调节转录钙调蛋白的表达ꎬ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39]ꎮ植物在受到干旱胁迫时ꎬ也可以通过减少赤霉素的方式来适应胁迫环境[40]ꎮ关于干旱胁迫下植物激素调节机制ꎬ国内外对水稻㊁小麦等作物的报道较多ꎬ逆境胁迫下高粱中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ꎮ高粱的抗旱性在生理上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是干旱胁迫下需要维持高的含水量ꎬ维持高粱水分平衡ꎬ通过增加脯氨酸㊁可溶性糖㊁可溶性蛋白质等物质含量提高渗透调节能力ꎬ维持细胞或者组织持水ꎬ进而维持膨压ꎻ第二是干旱胁迫下保证其基本的生理功能ꎬ通过激素调节㊁酶活性提高等来维持高粱正常的生理功能ꎻ第三是干旱胁迫解除时高粱含水量和生理功能的恢复能力ꎮ做好以上三点ꎬ可以有效地抵御干旱胁迫带来的负面影响ꎮ3㊀高粱耐旱性鉴定方法及鉴定指标因为各个时期的耐旱机制不同ꎬ一般将高粱耐旱性鉴定分为萌发期㊁苗期和全生育期鉴定ꎮ萌发期是作物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能否完成生长周期的关键时期[41]ꎬ对高粱群体结构和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ꎮ高粱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多采用聚乙二醇(PEG)㊁葡萄糖溶液等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进行ꎬ通过种子发芽率㊁萌发抗旱指数等反映高粱的抗旱性ꎮ其中PEG-6000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鉴定萌发期抗旱性较为理想的溶液ꎮ陈冰嬬等[41]使用15份保持系㊁18份恢复系和8份杂交种ꎬ通过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环境ꎬ筛选出1份恢复系和1份保持系萌发期抗旱性亲本材料ꎻ通过抗旱性因子分析ꎬ认为萌发抗旱指数㊁根长和剩余干物质量可以作为高粱萌发期抗旱性筛选的鉴定指标ꎮ候文慧等[42]利用15%的聚乙二醇溶液进行干旱胁迫处理ꎬ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方法对8个饲用高粱萌发期抗旱性进行排序ꎬ得出SU9002为抗旱性最强的材料ꎬBJ0602为抗旱性最为敏感的材料ꎻ并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ꎬ对萌发期5个抗旱指标进行分析ꎬ结果表明ꎬ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可以作为饲用高粱萌发期抗旱性评价的指标ꎮ采用聚乙二醇等高渗溶液不仅方法简单ꎬ而且排除了外界环境的干扰ꎬ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ꎬ有效地缩短了鉴定周期ꎬ提高鉴定效率ꎮ苗期是高粱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关键时期之一ꎬ其生长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产量和品质ꎬ因此ꎬ苗期抗旱性鉴定尤为重要ꎮ高粱苗期抗旱性鉴定方法可以分为三种ꎮ第一种较为常见的是使用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环境ꎮ赵晓倩[43]采用25%PEG-6000对259份高粱品种进行干旱胁迫处理ꎬ筛选出极抗旱品种14份㊁极敏感品种33份ꎬ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9个指标进行分析ꎬ结果表明ꎬ苗高㊁成活率㊁根冠比㊁根长和根鲜重可以作为评价高粱苗期抗旱性的指标ꎮ第二种是干旱复水法ꎬ是指在干旱胁迫后进行复水处理ꎬ用复水后的恢复能力指标评价高粱抗旱性ꎮ刘婷婷等[44]利用盆栽控水法对8个高粱品种幼苗进行干旱复水处理ꎬ通过研究生物量㊁水势㊁渗透式㊁光合参数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不同高粱品种的抗旱能力以及干旱适应能力和旱后复水恢复能力的关系ꎬ分析鉴定出了一份抗旱性强的品种辽杂21和旱后复水能力强的品种Moench.cv.Gadambaliaꎮ干旱胁迫时维持较高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含水量有助于其提高干旱复水能力ꎬ因此ꎬ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含水量可以作为筛选高粱苗期抗旱性的生理指标ꎮ第三种是反复干旱法ꎬ是指通过高粱苗期连续两次干旱胁迫控水ꎬ以材料存活率为评价指标的一种鉴定方法ꎬ适用于大批量的品种鉴定ꎮ李舒凡[45]通过反复干旱法ꎬ对200份高粱品种进行苗期耐旱性鉴定ꎬ将叶片与根系的长势作为抗旱性的评价指标ꎬ能够从存活的质量上区别品种的抗旱性差异ꎬ进一步提高了筛选抗旱性品种的准确性ꎮ对高粱苗期抗旱性的鉴定只能反映出营养生长阶段的情况ꎬ需要结合生殖生长阶段的抗旱性ꎬ对不同品种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ꎮ作物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对于抗旱新品种的选育㊁抗旱机制的研究以及抗旱基因的挖掘有着重要意义ꎬ共有两种鉴定方式ꎮ一种是通过人工76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晓东ꎬ等:高粱抗旱性研究进展控制水分和环境ꎬ通过干旱棚㊁人工气候箱等模拟干旱环境ꎬ研究各个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ꎮ汪灿等[46]通过在干旱棚内设置两个处理对50份酒用高粱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旱性鉴定ꎬ测定了成株期8个农艺性状ꎬ筛选出两个成株期酒用高粱抗旱性强的品种粱丰141-3和粱丰247-3ꎻ通过主成分㊁灰色关联度分析ꎬ认为分蘖数㊁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可作为酒用糯高粱资源成株期抗旱性评价指标ꎮ另一种是自然环境法ꎬ设置干旱和水地两个处理ꎬ操作简便ꎬ没有设备的要求ꎬ测定的结果更具说服力ꎬ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ꎬ需要多年的试验数据进行支撑ꎮ袁闯等[47]采用自然环境法ꎬ设置灌水和干旱两个处理ꎬ通过测定高粱成熟期株高㊁穗重㊁千粒重㊁产量等10个性状ꎬ对22份不同品系的甜高粱进行成熟期耐旱性鉴定ꎬ筛选出3份抗旱品种和2份抗旱敏感性品种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ꎬ认为千粒重㊁单株粒重㊁穗粒数和穗茎粗可以作为甜高粱成熟期抗旱性的评价指标ꎮ现阶段ꎬ高粱各抗旱指标评价鉴定基本都是局限于某一个时期ꎬ因此ꎬ需要综合高粱生长发育每个时期的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ꎬ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ꎬ以提高高粱品种抗旱性鉴定的可靠性和真实性ꎮ4㊀高粱抗旱性分子生物学研究现阶段ꎬ国内外对于高粱抗旱性鉴定㊁抗旱生理生化以及干旱对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已趋于完善ꎬ并且对于以基因为基础的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抗旱性分子遗传研究领域ꎬ通过转录组分析㊁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构建分子遗传图谱ꎬ挖掘抗旱相关基因是高粱抗旱性分子遗传研究的发展方向ꎮ4.1㊀转录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对于研究未知基因功能和特定调节基因的作用机制起着关键作用[48]ꎮ近年来新一代的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应运而生ꎬ它可以研究作物在干旱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模式㊁分析抗旱分子机制㊁确定候选基因并进行功能注释[49]ꎮDugas等[50]通过渗透胁迫和脱落酸对高粱植物的转录组进行了分析ꎬ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揭示高粱的抗旱机制和基因筛选ꎮZhang等[51]使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对干旱胁迫下高粱的叶和根进行转录组分析ꎬ鉴定出了差异表达基因ꎬ通过富集(GO)分析出耐旱性相关转录因子ꎮ王志恒等[52]用PEG-6000对甜高粱进行干旱胁迫ꎬ对高粱幼苗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建立包含cDNA的文库ꎬ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分析ꎬ发现有两个代谢通路与干旱胁迫响应相关ꎬ这两个通路都属于遗传信息代谢通路ꎮ表明甜高粱通过激活与干旱胁迫相关的蛋白表达和与碳水化合物相关的基因表达而增强渗透调节能力来响应干旱胁迫ꎮXu等[53]对两个抗旱性不同的高粱品种进行转录组分析ꎬ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确定了候选基因并进行了基因功能注释ꎬ分析了代谢通路ꎮ转录组测序技术促进了基因功能和表达水平的研究ꎬ通过分析干旱胁迫下基因的表达网络和富集通路ꎬ挖掘相关的新基因ꎬ可为今后进一步揭示干旱胁迫调节机制提供理论支撑ꎮ4.2㊀抗旱基因QTL定位植物的抗旱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ꎬ遗传复杂ꎮ干旱对作物的影响程度变化较大ꎬ常规育种方法费时㊁费力ꎬ难以选育优质的抗旱品种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ꎬQTL分析被广泛应用到分子遗传领域ꎮ赵辉[54]利用籽粒高粱654和甜高粱LTR108组成244个RIL群体ꎬ并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ꎬ利用QTL定位分析耐旱性相关性状ꎬ分别在1㊁4㊁6㊁7染色体上检测出3㊁1㊁1㊁3个与抗旱系数相关的QTLs位点ꎬ并且在LG-1㊁LG-6㊁LG-7上定位到5个影响株高的QTLsꎮHaussmann等[55]用IS9830和N13与E36-1分别构建226个RIL群体ꎬ通过构建遗传图谱ꎬ发现标记分别位于10个连锁群和12连锁群中ꎬ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检测到的3个性状的QTL数量在5个到8个之间ꎬ解释了31%和42%的遗传变异ꎮSakhi等[56]对107份孕穗期的高粱材料进行干旱胁迫处理ꎬ使用10条染色体上98个SSR标记位点的基因型数据对23对性状进行关联分析ꎬ鉴定出9个QTL与8个抗旱性状相关ꎮ持绿性是高粱干旱胁迫耐受性的一个组成部分ꎮSukumaran等[57]对Tx436(非持绿性)和00MN7645(持绿性)构建重组自交系进行遗传定位ꎬ利用全基因组单标记扫描和复合区间影射互补方法ꎬ检测到了15个与抗旱性状相关的QTLꎻ在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籽粒产量QTLꎬ解释了8%~16%的表型变异ꎬ86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在第2㊁6㊁9号染色体上发现了开花时间QTLꎬ解释了6%~11%的表型变异ꎬ在3㊁4号染色体上发现了持绿性QTLꎬ解释了8%~24%的表型变异ꎮ有关高粱QTL定位的研究可为后续高粱抗旱基因的精细定位㊁挖掘抗旱性相关基因和分析抗旱性机理奠定基础ꎮ4.3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GWAS是对多个个体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遗传标记多态性检测ꎬ将基因型和表型进行关联并应用到寻找遗传图谱和挖掘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一种方法ꎮ近年来ꎬ为解析高粱抗旱性的遗传基础ꎬXin等[58]研究354份甜高粱在两种不同干旱处理下的株高性状ꎬ并将基于株高的平均生产力㊁干旱指数和胁迫耐受指数作为表型数据ꎬ结合甜高粱再测序获得的6186个SNPsꎬ使用三种不同的数量性状遗传模型进行GWAS分析ꎬ结果表明ꎬ在GLM㊁MLM和FarmCPU下分别检测到49㊁5个和25个耐旱相关的遗传位点ꎬ发现2个耐干旱的候选基因ꎬ其中ꎬSb08g019720.1基因与Athali ̄anaEFMTF基因同源ꎬ而Sb01g037050.1基因与玉米bZIPTF基因同源ꎮ高奇[59]用401份甜高粱材料进行干旱胁迫处理ꎬ并通过三个与干旱相关的性状筛选出耐旱评价指标并作为表型数据ꎬ利用高粱全基因组SNP标记ꎬ对三个性状耐旱指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ꎬ检测到两个株高性状基因可能是耐旱候选基因ꎮ赵晓倩[43]对259份高粱的7个苗期耐旱性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ꎬ检测到102个显著的SNP位点ꎬ筛选出7个抗旱候选基因ꎮ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耐旱候选基因可为后续基因功能验证和高粱耐旱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ꎮ5㊀提高高粱抗旱性的方法5.1㊀传统育种方法传统的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㊁回交育种㊁系统选育㊁混合选育等ꎬ其中较为常见的是杂交育种ꎮ杨伟等[60]通过母本不育系7501A和父本恢复系RHMC386进行组配杂交ꎬ选育出优质抗旱高粱新品种潞杂9号ꎮ杨婷婷等[61]研究发现ꎬ以不育系SX605A为母本㊁以恢复系SX870为父本杂交育成高粱品种晋杂31号ꎮ其选育过程中ꎬ亲本都是通过杂交再连续多代自交得到的稳定品种ꎬ都具有很强的抗旱性ꎬ通过该方法可以提高选育品种的抗旱性ꎮ李继洪等[62]同样用不育系亲凡A为母本㊁以恢复系苏丹草黑壳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出抗性强的品种吉草3号ꎮ由此可见ꎬ选育抗旱性强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是提高高粱杂交种耐旱性的重要途径ꎮ5.2㊀施加外源物质通过对高粱施加外源营养元素㊁生长调节剂以及进行种子引发等都可以提高其抗旱性ꎮAhmed等[63]发现硅营养对高粱的生长和生理参数有显著影响ꎬ通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高粱进行施加硅营养处理ꎬ可以提高耐旱基因型品种(系)的叶片水势㊁叶面积指数㊁蒸腾速率和SPAD值ꎬ同时在硅处理下净同化和相对生长量表现出最大值ꎮ张瑞栋等[64]分别用聚乙二醇(PEG)㊁KCl㊁CaCl2和水杨酸(SA)对高粱种子进行引发处理ꎬ显示其可以促进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率ꎬ促进胚根和胚芽的伸长ꎮ其原因可能是引发处理提高了胚芽内抗氧化酶活性ꎬ同时促进糖代谢ꎬ增加脯氨酸含量ꎬ解决了干旱胁迫下发芽率低㊁胚根胚芽生长受抑制的问题ꎬ进而提高高粱萌发期的抗旱性ꎮTounekti等[65]的研究也得到一致的结果ꎮKamali等[66]研究发现ꎬ使用固氮菌和丛枝菌根真菌(AMF)的高粱比不使用的受干旱胁迫程度较轻ꎬ固氮菌和丛枝菌根真菌可以减少高粱电解质渗漏和丙二醛含量ꎬ通过提高花青素㊁类胡萝卜素㊁黄酮㊁生长素(IAA)等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来缓解干旱胁迫的影响ꎮKamali等[67]同时也发现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也可以通过增加光合色素㊁可溶性蛋白等物质含量提高高粱渗透调节能力ꎬ继而应对干旱胁迫环境ꎮShehab等[68]研究发现ꎬ脱落酸(ABA)和茉莉酸甲酯(MeJA)可以减轻干旱胁迫引起的负面效应ꎬ降低干旱胁迫下高粱中氰化氢(HCN)的含量ꎮ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改善高粱抗旱性归因于可溶性蛋白㊁丙二醛㊁活性氧㊁过氧化氢等的积累减少ꎬ光合参数的改善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ꎬ进而提高其抗旱能力ꎬ特别在甜高粱中尤为明显ꎮ5.3㊀转基因方法植物抗旱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ꎬ其中包括参与调控植物活性氧㊁可溶性糖㊁抗氧化酶㊁叶绿素和ABA信号转导等生理生化过程的基96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晓东ꎬ等:高粱抗旱性研究进展。
高粱幼穗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
陈晓木,李欧静,施利利,等.高粱幼穗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1):40-43.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1.011高粱幼穗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陈晓木,李欧静,施利利,吴仙花,夏卜贤,李金旺,裴忠有(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摘要:高粱是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其组织培养研究对高粱再生体系建立以及高粱转基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以6个基因型的高粱幼穗为外植体,研究光照、激素、基本培养基以及基因型对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于高粱幼穗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光照有利于幼穗愈伤组织的诱导;2,4-D 和KT 混合使用的效果比2,4-D 单独使用好;3种基本培养基对幼穗愈伤诱导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对幼穗愈伤诱导影响差异显著,且5种不同基因型材料的愈伤诱导能力大小为M81-E >07-27>BJ -285=考利>罗马。
对于高粱幼穗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3种培养基中只有MS 培养基和NB 培养基分化出再生苗;6种基因型中只有忻粱52分化出绿苗,分化率为11.49%。
关键词:高粱;幼穗;组织培养;基因型中图分类号:S514.0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11-0040-03收稿日期:2015-10-12基金项目: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编号:TD12-5017);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编号:12ZCZDNC00100)。
作者简介:陈晓木(1988—),女,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饲用作物改良研究。
E -mail :1164110289@qq.com 。
通信作者:裴忠有,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饲用作物改良研究。
E -mail :zhongyoupei@tjau.edu.cn 。
高粱是一种高光效的C 4植物,具有生物产量高、耐旱、耐盐、耐贫瘠、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等特点[1],且高粱是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其籽粒可以作为粮食,在非洲等干旱地区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茎秆是良好的青贮饲料[2-3]。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或细胞从体内环境中接种到营养基质(如琼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再生培育,从而获得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植物组织或幼苗。
该技术的出现为植物育种与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程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包括无菌子实体化、花器官培养、幼胚培养和愈伤组织培养等技术。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的试验性研究(1902-1950年代)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植物细胞和组织外植培养在营养基质上,以探究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1914年,Knoop 成功地将半品相鹅绒花的蘖试管化,实现了无限传代;1922年,Braun成功地将白杨的嫩愈伤组织培养在其他植物上,获得了杂交品种。
这些成功都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基础研究及商品化(1950-1970年代)1950年代,随着人们对植物生长发育机理认识的增加,植物组织培养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1960年,穆勒等人首次成功地用组织培养方法将马铃薯无性系选育成功,打开了植物育种的新局面。
此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不断出现应用实例,如玉米高粱的脱毒价值、无性繁殖植物的产生等。
3.现代植物工程及应用(1980年代至今)198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0年代,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今,植物组织培养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生物合成、环境保护等领域。
二、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植物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培养,不仅能快速选育出育种材料,还能改良植物的遗传性状,提高植物的经济和生产效益。
如用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可使植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等得到改良;用花器官培养,可产生短型杂交红木的种质资源等。
高粱育种的发展现状
高粱育种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粱的需求增加,高粱育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高粱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育种的发展对于提高高粱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粱育种的现状、挑战和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粱育种的现状高粱育种的目标是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高粱新品种。
目前,高粱育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逆性育种:由于高粱生长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育种的重要目标。
研究人员通过选择耐旱、耐寒、耐盐碱等抗逆性强的品种,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的高粱新品种。
2. 抗病虫害育种:高粱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高粱叶枯病、高粱纹枯病等。
因此,培育抗病虫害的高粱品种是高粱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筛选抗病虫害的种质资源,利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方法,培育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高粱新品种。
3. 提高产量和品质: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是决定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通过选择高产和高品质的亲本材料,利用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努力提高高粱的产量和品质,以满足人们对高粱的需求。
二、高粱育种的挑战高粱育种面临着一些挑战,限制了其进展的速度和效果。
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研究不足:高粱作为一种次粮作物,其研究相对较少,基础研究不足。
这给高粱育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限制了高粱育种的进展。
2. 遗传背景复杂:高粱的遗传背景相对复杂,遗传进程不易控制。
这使得高粱育种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 缺乏高效的育种手段:目前高粱育种主要依赖传统育种方法,如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这些方法存在着效率低下、周期长等问题,难以满足高粱育种的需求。
三、高粱育种的前景虽然高粱育种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粱育种的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子育种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分子育种成为高粱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粱产量的影响因素及育种技术的探讨
862021.5高粱产量的影响因素及育种技术的探讨陆劲羽,赵雨潼,徐 伦,吴 迪,李玥莹*(沈阳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本文综述不同因素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及选育高粱优质种质资源的方法。
高粱产量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收获期穗数、单穗粒数、粒重的总值3个指标,三者联系紧密相互制约且呈现负相关;与此同时外界环境条件、高粱自身生理指标更是影响高粱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杂交育种、航天诱变等育种技术可进一步利用高粱的杂交优势得到高抗高产高效的优质品种。
因而只有做到上述3个要素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达到平衡提高,使得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之间的关系更适宜的同时,增强高粱的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生产力;促进干物质的积累与转移;提升高粱对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且保持较高生理活性;运用各类育种技术选育高粱优质种质资源,最终达到促进高粱产量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粱;产量;光合作用;种质资源高粱的栽培历史悠久,至今约3000年的历史,不仅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第五大禾谷类作物,其更是在世界上拥有仅次于小麦、玉米、水稻、大麦的种植面积,高粱对水肥要求低,在肥力不足时也能获得高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增强高粱的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生产力,把握好“产量三要素”,加强其对不良环境条件的耐受程度,探究并实施合理的种植密度,通过杂交、人工诱导多倍体进行优势利用,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高粱产量的目的。
同时,也是开发和筛选优质高粱种质资源的必由之路。
1 不同因素对高粱产量的影响1.1 光合生理指标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决定着作物干物质的形成积累与分配,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高低。
深入探究高粱的光合作用机制,测定其光合生理指标差异,提高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促进干物质的形成、积累等,对于提高高粱产量,提升其经济价值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叶绿素含量、呼吸强度、可溶性糖含量和氮含量是影响光合效率的重要生理指标。
高粱晋糯5号选育技术
高粱晋糯5号选育技术高粱晋糯5号是一种新型的高粱品种,是在对高粱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生物学原理、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经济需求,通过多年研发,在传统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种优良新品种。
该品种适应性广、产量稳、品质优、抗逆性强,是我国高粱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育技术是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高粱晋糯5号的选育技术也是走过漫长路程所积累的经验总结。
下面将重点介绍高粱晋糯5号的选育技术。
一、研究与探索传统种质资源选育高粱晋糯5号这样的优良新品种,首先要对高粱的传统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在该工作中,我们应用了生物学原理和现代科技手段,对高粱提交到品种筛选的最好的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其中所包含的优良性状、遗传基础和丰富的品种组合,以期利用它们的优势和差异性。
二、筛选抗逆优质品种高粱晋糯5号的选育还需要进一步筛选抗逆优质品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利用先进的高通量分子标记技术,对植物中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中找到了多个表现出不同逆境适应性的靶基因,并开发了分子标记来筛选出这些适应性携带型。
同时,我们在品种的选育中,通过常规的田间试验及品质评价,在多环境下,选择能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及收获的高产抗逆优质品种,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高粱生产的实际问题。
三、深入优化育种技术在高粱晋糯5号的选育过程中,为了提高育种效率和降低成本,我们还不断深入优化育种技术。
在育种过程中,我们利用交互转录组数据解答植物生长发育的差异与适应性网络,提高杂交亲本筛选效率同时,利用高效的分子标记技术、分离纯系方法、组织培养及分子辅助育种等方法,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成本效益。
四、加强品种推广及示范在高粱晋糯5号的选育完成之后,还需要加强品种推广及示范工作。
我们在推广该品种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利用高效网络线上广告和线下宣传活动进行推广,建立了示范田和科普馆,为种植户、研究人员等提供了实际的种植指导和科普讲解,使高粱晋糯5号在种植户和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同。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或器官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生物学、农业、林业、医药等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以期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早期的摸索阶段到现代的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的主要历程。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包括培养基的优化、外植体选择的新策略、基因编辑技术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等。
我们还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脱毒、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们将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法优化,进一步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我们也将关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称为植物微繁殖或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利用植物细胞或组织的再生能力,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植物繁殖或遗传改良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主要基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并有能力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从植物体上获取所需的外植体(如叶片、茎尖、花药等)。
然后,通过表面消毒和切割处理,将外植体接入含有适当营养成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
这些调节剂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接着,将接种后的外植体置于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
高粱泡组织培养技术
1 材 料 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法
1 1 材 料 .
高粱 泡Ru u mbrin s e. b s a et u r 是蔷薇 科悬 钩 子 l a S 属Ru u 植物 , 聚合 浆果 橙红 色 , bs L. 其 柔软 多 汁 , 营养
快 速繁 殖技 术 , 对其 开发 利用 有一 定 的应用 价值 。
丰富 , 有较 高 的 营养 价 值 和 医疗 保 健 功 效 , 宜加 具 适
Absr c I de O pe d up de el m e t a u i z i n Rub s l m b ri nu r t a t:n or r t s e v op n nd tl aton i i u a e ta s Se .,t ki S sc m e i m , a ng M as ba i d u t tm e he s e s gm e s w ih a ii r nt t ux la y bud i . 1 m b ri nu r we e c t r d a xpl t . T h es t ho e t t s nR a e ta s Se . r ulu e s e an s e r uls s w d ha e f c s ofdif e ki s nd o e r ton o fe t fer nt nd a c nc nt a i s f hor on 0 s oo o ie a i d r w t w e e if r nt I wa m es n h t pr lf r ton an g o h r d fe e . t s c ncude t tt tm um e u o xp a sge m i ton an o t S M S s pplm e e t .5m g 。L~ 6 o l d ha he op i m di m f r e l nt r na i d gr w h Wa u e nt d wih 0 一
酿酒高粱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Baijiu。。making Sorghum
LIU Han ,AO Zonghua2 ,W ANG M ing。 ,LIU Xiangyang 。,CHEN Junping and ZHOU Haiyan (1.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igong,Sichuan 643000; 2.Luzhou Laojiao Co.Ltd.,Luzhou,Sichuan 646000;
3.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Solid—state Brewing,Luzhou,Sichuan 646000,China)
Abstract:Sorghum is the main raw material for Baijiu—making.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Baijiu-making sorghum,its related Baijiu—making techn iques and sorghum breeding etc.was summed up f or the purpose ofproviding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BaUiu-making
technology.
Key words:Baijiu;sorghum;research
中 国 白酒是 以含 淀粉 或糖 类 的物质 为主 要 原料 ,以 1 酿 酒 高梁 育种
曲为糖 化 发 酵剂 进 行 酿制 。 白酒 的生 产 原料 种类 很 多 ,
高粱育种
筛选出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特异资源, (受细胞核和细胞质双重控制)
四、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
(一)直接利用
1951年,全国开展优良地方高粱品种鉴评。 高粱杂交育种晚、短。
1956年,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外国高粱种质资源的引进对我国高粱育种起到直接 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卢 庆善从ICRISAT引入 421A不育系,组配育成高粱杂 交种辽杂4号、6号、7号。
(二)品质性状
适口性,营养成分, 蛋白质含量 老爪登(黑龙江巴彦)17.1% 美国普杜大学发现了高蛋白、高赖氨酸品系。 蛋白质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赖氨酸受多基 因支配,主要是加性基因效应。
(三)抗性性状
ICRISAT筛选出大量抗病源、抗虫源、耐旱源。 中国抗丝黑穗病抗源。 美国将高粱耐旱分为花前和花后两种类型。 中国62份资源达一级耐旱指标。
高粱育种
高粱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C4作物 抗逆性强 杂种优势强 用途广泛
• 世界和我国高粱生产概况
•
高粱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主要种植在
亚洲、非洲和美洲。栽培面积最大的国
家是印度,其次是苏丹、尼日利亚和美国。
近几十年全世界高粱播种面积稳中有降,
下降最快的是亚洲。
干旱、半干旱地区,瘠薄、涝洼、盐碱地
区和饲料基地,发展高粱生产,既可利用其
他作物适应不了的自然条件,又能收到投
入少收益高的效果。
第一节 国内外高粱育种概况
一、国内外高粱育种成就 (一)我国高粱育种成就
20世纪20~30年代 甘肃陇南农业试验场 公主岭、熊岳城农事试验场
解放后 农家品种整理 自然变异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 杂种优势利用
赤峰地区高粱育种发展历程及现状
赤峰地区高粱育种发展历程及现状摘要着重介绍了赤峰地区高粱育种发展的4个阶段,并就每个阶段育成品种及推广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赤峰地区高粱育种提供参考。
Abstract Four stages of sorghum breeding development in Chifeng area was emphasized introduction,and improved variety and promotion situation for the varieties of each stage we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sorghum breeding in Chifeng area.Key words sorghum;breeding course;status;Chifeng Inner Mongolia高粱是赤峰地区的重要杂粮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4.67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敖汉旗、宁城县、翁牛特旗、松山区、喀喇沁旗等旗县区。
其籽粒除食用外,还是酿酒业、饲料加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也可药用[1-3]。
高粱茎秆除传统用途作烧材、建材、架材外,还可加工成木板材,髓质可提取食用纤维,表皮蜡粉可提取蜡质,用作耐高温材料。
高粱壳可提取色素,这种天然色素无嗅、无毒,在食品、化妆品、药膜和药用胶本上,均有广泛的用途[4-5]。
1 1950—1958年农家品种搜集和直接利用阶段此阶段主要是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
解放初期,高粱产量水平较低,不足840 kg/hm2。
随着生产的发展,赤峰地区开展了地方品种引进筛选及利用工作。
最初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哲盟、河北等地引进材料,在赤峰地区进行试种。
赤峰地区主要有黄罗散、大黄窝、白高粱、黄壳大白顶、白壳高粱、大蛇眼、红壳高粱、黄壳高粱、大青米、关东青、歪脖子红及朝阳白等品种。
同时对全市农家品种进行全面调查搜集并整理,为以后的高粱育种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精品】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发展异常迅猛。
从组织培养的原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前景和展望这3方面综述了我国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的新研究。
关键词:组织培养;存在问题;措施;发展20世纪后半叶,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十分迅速,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并可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细胞融合可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有着巨大的潜力;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及其它多倍体、非整倍体;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也成为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1]。
因此,植物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分支,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胚胎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并广泛应用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新技术。
1 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尖、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等,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2]。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
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GHaberlanclt根据细胞学理论[3],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的观点。
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培养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clt的论点[4]。
在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理论和方法趋于完善和成熟,并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
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
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
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
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
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
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
有关植物细胞研究进展方面的资料
有关植物细胞研究进展方面的资料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进展:
1.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细胞工程和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高效地生产和保存种质资源,同时还能开发新的植物产品。
2. 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组编辑,可以精确地修改植物的遗传特性,包括抗病性、抗虫性、耐旱性、耐盐性、产量和品质等。
3. 植物细胞的无性繁殖:植物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组织培养等方式实现无性繁殖,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大量繁殖植物材料,同时保持母本的遗传特性。
4. 植物干细胞的研究:植物体内存在一些干细胞,它们能够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和组织,从而维持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研究这些干细胞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5. 植物细胞壁的研究:植物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结构,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细胞壁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开发新型植物产品。
6.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生物燃料等,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无污染等优点。
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开发,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进展,但植物细胞研究领域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更多信息。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基础理论方面,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深入探讨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与再分化、遗传物质稳定性等关键问题,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已成功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作物脱毒、种质资源保存、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如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
进一步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也被称为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通过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激素,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繁殖或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技术。
这种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高效手段,通过微繁殖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稀有和优良品种,提高繁殖系数,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组织培养技术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了受体系统,为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可能。
高良姜组织培养研究
2013年第4期江苏调味副食品总第135期高良姜组织培养研究郭银平(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经济贸易系,广东湛江524091)摘要:以高良姜的笋芽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表面消毒的方法及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高良姜笋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结果表明:用75%的酒精消毒10s,无菌水漂洗1次,然后用0.1%的升汞浸泡10m i n,无菌水漂洗3次的灭菌效果最佳,污染率可降至40%;适宜的芽增殖培养基为M S+8.0m g/L6-B A+0.5m g/L N A A,增殖率达1.67;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I/2M S+N A A1m g/L,生根率可达60%。
关键词:高良姜;组织培养;增殖中图分类号:R2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481(2013)04—0031—03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具有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高良姜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生药鉴定、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三个方面,尚无对高良姜组织培养的研究。
高良姜传统的繁殖方法是利用种子和无性营养繁育,繁殖系数低、速度慢。
通过组织培养的手段不仅可以使其增产,而且可以由此探索出一条快速、持续地获得大量再生植株的途径,为合理利用高良姜提供技术基础。
本研究以高良姜的笋芽为外植体,对降低污染率、激素诱导芽的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与探讨,旨在挖掘其增产潜力、通过脱毒进行离体快繁,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促进其开发和利用。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材料采集试验材料为中国南亚植物园资源圃提供的高良姜,选取其健壮、无病的笋芽和茎。
1.1.2器械与试剂组织培养需要的基本器械为培养瓶、解剖刀、镊子、酒精灯、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等。
试验中使用的6-B A(6.苄基腺嘌呤)、N A A(萘乙酸)、I A A(吲哚乙酸)、I B A(吲哚丁酸)、2,4-D(2,4.二氯苯氧乙酸)及M S基本培养基的各种化学试剂等均为化学纯。
浅谈高粱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浅谈高粱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浅谈高粱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高粱(2n=2x=20)是全球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按每年的产量计算,高粱是世界上第五大重要的谷类作物,仅次于玉米、小麦、水稻和大麦。
高粱抗旱、耐盐碱和瘠薄土壤,具有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的能力,例如几乎没有降雨的非洲东北部和美国的南部平原;盐碱地总面积超过1.7x107 hm:的中国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
高梁被视为干旱和盐碱土壤农业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主要作物。
随着对淡水资源需求的增加,边际农田利用的增多和全球气候变暖,耐干旱作物如高粱将在供给全世界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上越来越重要。
甜高粱作为普通高粱的一个变种,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优势和经济学潜势。
具有光合效率高,杂种优势强,生物学能量高和适应性强等优点。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作为牛马饲料和青贮饲料种植。
它茎秆汁液丰富,含糖量高(茎杆汁液和含糖量分别达到60%和1 5%以上),经过简单发酵就可以生产乙醇,而且榨汁后残渣还可以进一步作为纤维素乙醇的原料,同时甜高粱籽粒可食用或做酿酒原料。
因此,甜高粱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质能源作物,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高粱属提供了获得杂草和外来物种生物学新见解的机会。
约翰逊草(2n=2x=40)是一种危害严重而难于防治的恶性杂草。
它通过种子和地下茎繁殖,是宿根多年生杂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约翰逊草是双色高粱和拟高粱的种间杂交种,后者具有通过地下茎繁殖的的特性。
双色高粱和拟高粱非常容易杂交,它们的后代为分析地下茎繁殖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材料。
对很多遗传构成复杂的牧草、草坪和生物量作物来说,约翰逊草超强的生长能力和适应性却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性状。
因此,约翰逊草提供了杂草生物学以及改良牧草、草坪和生物量作物新的学习机会。
高粱具有较小的基因组,约750 Mb,稍大于水稻基因组(约440 Mb),远小于玉米(约2 500 Mb)、小麦(约16 695~17 423 Mb)、大麦(约4 600 Mb)和甘蔗(约930~7 440 Mb),是进一步研究谷类作物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进化的模型。
高粱种质资源保藏方法
高粱种质资源保藏方法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为了保护和利用高粱种质资源,需要进行科学的保藏方法。
一、高粱种子的保存
高粱种子的保存是最常见的保藏方法。
将高粱种子储存于低温、低湿、低氧的条件下,可以延长种子的保存期限。
一般来说,将高粱种子储存在温度为-18℃以下,湿度为5%-10%的环境中,可以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但是在储存前,需要进行一系列处理,包括清洗、消毒、干燥等。
二、高粱幼芽的保存
高粱幼芽是高粱繁育中的重要材料,对于高粱种质资源的保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高粱幼芽储存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以保持其生长力和发芽率。
一般来说,将高粱幼芽储存在4℃左右的温度和接近100%的湿度环境中,可以保存数周至数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粱幼芽的保存需要定期更换培养基和观察芽苗的生长情况。
三、高粱组织培养的保存
高粱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体内的细胞和组织进行无菌培养繁殖
的一种技术,对高粱种质资源的保藏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将高粱组织培养物储存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以保持其生长力和遗传稳定性。
一般来说,将高粱组织培养物储存在4℃左右的温度和接近100%的湿度环境中,可以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综上所述,高粱种质资源的保藏方法有多种,但是不同的方法适
用于不同类型的高粱种质资源。
在进行高粱种质资源保藏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保证高粱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彭祥;张德春【摘要】高粱是全球第五大谷类作物,是食品、饲料和加工业的原料,也是一种潜在的能源作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高粱进行遗传改良却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效的组织培养体系.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从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植物激素等影响高粱组织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促进高粱再生的策略,并提出解决高粱组培再生困难的两大研究方向:一是深入研究植物再生的遗传及表观遗传机制;二是根据各基因型的代谢特点,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旨为建立高效的高粱组织培养体系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8(034)010【总页数】8页(P41-48)【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植物激素【作者】彭祥;张德春【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宜昌 443002;湖北省三峡特色植物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宜昌 443002【正文语种】中文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是继小麦、水稻、玉米和大麦之后的全球第五大谷类作物,具有极强光合作用效率和抗逆能力,耐高温、耐旱、耐涝、耐盐碱、耐贫瘠、耐干热风,素有“作物中的骆驼”之称[1]。
高粱产品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是食品、饲料和加工业的重要原料[1]。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非洲和亚洲某些地区,高粱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全世界超过30个国家约5亿人口提供膳食来源[2]。
近年来,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物质能以其独特的优点在解决能源和环境矛盾中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3]。
高粱尤其是甜高粱,其秸秆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糖分,可直接用于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秸秆中大量的纤维素是生产纤维素乙醇的重要原料[1]。
因此,甜高粱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应用前景的再生能源作物之一[4]。
但现有高粱品种存在不少缺陷:其一,易感染病虫害[5-6];其二,营养价值、产量及其他相关农艺性状有待改良。
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水稻[7]、棉花[8]、大豆[9]等作物中的应用已有广泛的报道,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为高粱的种质资源改良提供了一条思路。
在植物基因工程育种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高效的植物组培再生体系是成功进行遗传转化的先决条件[10]。
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高粱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比较困难,这是制约高粱遗传转化的一个技术瓶颈。
长期以来,高粱植物组织培养面临着三大困难:有害色素的释放,再生频率低,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维持时间短[11]。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高粱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
虽然,目前已有研究者建立了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如Liu等[12]获得了高达20.7%的转化率,Wu等[13]获得了33%的转化率,Do等[14]利用标准双元载体,也获得超过14%的转化率,但这都是集中在个别所谓的模式品种(Tx430和P898012)中实现的,其他高粱品种依然面临着转化率低的问题[15]。
Li等[16]报道了一种高粱遗传转化体系,采用农杆菌侵染有创伤的成熟种子,试图通过种子萌发获得转基因植株,该方法巧妙避开了组织培养过程,基因型依赖性弱,然而最终转化率却只有4%。
Lowe等[17]利用玉米形态发生调控因子Bbm和Wus2来促进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虽然Bbm和Wus2在包括玉米、高粱在内的单子叶植物中显示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某些品种的转化率,然而该方法并不能完全摆脱基因型和外植体的限制。
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要回归到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上。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高粱组织培养技术也取得一定进展。
本文对近年来高粱组织培养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重点讨论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和植物激素对高粱组织培养的影响,并结合笔者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为高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1 基因型对高粱再生的影响在高粱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高粱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Cai等[18]利用幼穗诱导高粱胚性愈伤时,系统比较了8种高丹宁含量的高粱品种在色素产生、胚性愈伤形成、芽分化和分化能力的维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丹宁含量高的基因型,其培养物通常会产生大量的酚类物质,但不同基因型的培养物产生的色素的颜色、密度不同,培养物对有毒色素的耐受力也不同,IS3150产生的色素为紫色,培养物坏死程度较轻,而IS4225产生色素为棕色,培养物坏死较为严重;(2)不同基因型培养物产生胚性愈伤的时间不同,IS3150在诱导培养后期即可见白色胚性愈伤,而IS6881直到继代培养阶段才出现胚性愈伤,此外,各基因型胚性愈伤诱导率(8%-70%)和分化率(1%-73%)差异较大;(3)继代培养过程中,褐化和生长活力丧失是胚性愈伤维持分化能力的障碍,不同基因型培养物,其分化能力维持差异较大。
例如,IS3150胚性愈伤培养40-160 d,可以产生900株幼苗,培养到220-310 d,仅产生15株幼苗,分化能力严重下降;而IS8260胚性愈伤培养40-160 d,可以产生154株幼苗,培养到220-310 d,可产生282株幼苗。
Assem等[19]对10种不同基因型高粱的体细胞胚形成和植株再生能力进行研究,以幼胚为外植体,结果显示,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LG3在各培养基上表现最好,平均胚性愈伤诱导率为(47.5±6.0)%,而SPP462却只有(13.4±3.3)%;在分化过程中,不同基因型高粱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分化率为0-22.1%,这表明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植株再生高度依赖于基因型。
2 外植体对高粱再生的影响2.1 幼胚幼胚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外植体。
Gamborg等[20]首次利用高粱幼胚作外植体,并观察到愈伤形态发生和植株再生过程。
显微观察表明,由幼胚再生植株存在两种途径:器官发生途径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21]。
此外,高粱幼胚再生过程中,会出现体细胞变异现象[22],这对于维持品系的稳定是不利的。
用幼胚作外植体时,取材时期、幼胚大小及幼胚放置方式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马鸿图等[23]研究了幼胚胚龄与诱发率间的关系,发现授粉后9-12 d的幼胚呈透明状,接种到培养基上后,小盾片一直保持活力,诱导出的愈伤由小盾片产生,能够正常分化出芽,而授粉后15-18 d的幼胚呈白色,接种到培养基上后,胚根和胚芽迅速伸长,小盾片则死亡,愈伤从胚根和芽鞘节出产生,这种愈伤通常只能分化出根,很难分化出芽。
从幼胚大小上看,大小为0.7-1.0 mm的幼胚适合作外植体[23],胚太小则不宜接种,太大则芽萌发太快[24]。
幼胚的放置方式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也有重要的影响,盾片朝上,有利于诱导盾片愈伤组织;而盾片朝下,幼胚容易直接萌芽,不利于胚性愈伤的产生。
2.2 幼穗幼穗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外植体。
Brettell等[25]首次报道了高粱幼穗通过体细胞胚途径再生植株的过程,其研究表明,幼穗的大小对胚状体的诱导率有极大的影响,大小在10-20 mm时,诱导率最高;对于较大的幼穗,可以通过增加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的浓度来提高诱导率,但这会抑制分化培养时芽的形成。
在供试的几个基因型中,G522表现最好,这说明采用幼穗做外植体通过体细胞胚途径再生也有一定的基因型依赖性;对于诱导能力差的基因型,通过采取更小的幼穗,并增加2,4-D浓度,能够提高体细胞胚的诱导率。
Jogeswar等[26]利用幼穗在三种重要的高粱品种中建立了一种高效的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
在体胚发生阶段,在MS培养基(Murashige and Skoog medium[27])中添加 2 mg/L 2,4-D就能高效的诱导出体胚,添加0.5 mg/L6-糠氨基嘌呤(6-Furfurylaminopurine,KT)后,能更进一步的促进每个外植体上体胚的形成;植株再生时,在MS培养基中添加1.5 mg/L 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和1.0 mg/L KT对体胚的成熟和萌发最有效。
此外,有研究表明,与幼胚相比,采用幼穗作外植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基因型对植株再生的限制[28]。
2.3 其他外植体幼胚和幼穗在高粱再生体系建立中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被大多数研究者采用。
然而,幼胚和幼穗取材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且在自然条件下种植,受季节的影响,这给其应用带来诸多不便。
高粱成熟种子可以长期储存,从这点看,成熟种子也是一种较好的外植体。
徐丹等[29]利用成熟种子在甜高粱中建立了一种再生体系,虽然分化率不高,但其愈伤诱导率高达77.26%,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再生过程中除了体胚发生途径外,还伴随着器官发生途径。
赵利铭[30]利用甜高粱成熟种子,从遗传背景入手,选择了适合进行组织培养的品种M-81E,并对其再生条件进行优化,使得愈伤诱导率高达87%,分化率也达到38.4%。
这表明,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利用成熟种子可以获得较高的再生率。
此外,其他外植体如成熟胚[31]、幼叶[32-34]、花药[35]、茎尖[36-38]及根[39]等(表1)在高粱组织培养中也有研究。
其中,茎尖是一种比较好的外植体,并逐渐被应用到禾谷类作物的遗传转化中[40]。
刘宣雨等[38]以高粱成熟种子萌发3-7 d的幼苗顶端分生组织为外植体,建立了一种高频高效的再生体系,该体系在供试的3个高粱品种中均获得较高的再生频率。
表1 高粱不同外植体组织培养研究外植体研究内容幼胚愈伤诱导和植株再生[20];组织观察[21];基因型差异及再生过程中的变异研究[22];幼胚取材时期、大小及再生变异[23];基因型和外植体差异[24]幼穗再生的基因型差异[25];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26];克服基因型对再生的限制[28]成熟种子高效再生体系建立[29-30]成熟胚高效再生体系建立[31]叶植株再生研究[32-33];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34]花药植株再生获得单倍体植株[35]茎尖不定芽直接再生[36-38]根愈伤诱导及植株再生[39]3 培养基成分对高粱再生的影响3.1 基本培养基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为培养材料提供各种养分,包括碳水化合物、矿质营养、维生素和氨基酸等,以满足离体植物材料生长发育的需要。
MS培养基矿质营养比较均衡,广泛地适用于各种植物的组织培养。
因此,在高粱组织培养早期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采用MS培养基。
也有研究者采用其他培养基,如Maekinnon等[41]报道采用LS培养基(Linsmaier and skoog medium[42])建立了一种甜高粱体细胞胚再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