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和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心,尊重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三、教学难点:文中深层次的情感理解。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父母的心。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介作者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父母的心,理解父母的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父母的爱与付出。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父母的爱和感恩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和情感延伸环节的分享,评估学生对父母的心的理解和尊重父母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增强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a. 父母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品质?b. 子女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
(2)学生课后阅读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父母的心》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探讨父母对子女的爱与牺牲。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探讨父母对子女的爱与牺牲的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的体会。
3. 写作法:布置课后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3.2 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
3. 视频资料:播放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文,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的文章。
4.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4. 课后作业:布置并说明作业要求,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后作文: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的表达。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父母的心》教案6篇
《父母的心》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父母的心》教案6篇本文主题为《父母的心》教案6篇,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系列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教学案例。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基本脉络。
2品析词句,能够对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有自己的体会。
3初步尝试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改写小说情节并加入合理想象。
二教学重难点:1体悟词句中蕴含的情感。
2对文本的改写融入情感与想象。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八年级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五教学流程:(一)导入1完成生字词预习,全班齐读。
濑户()褴褛()女佣()酬谢()失魂落魄()一妥百妥()2直接入题同学们,你们好。
你们有没有试过把一篇小说改成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尝试一下改写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有人曾这样评价这篇文章:故事简单,语言朴素。
但是在简单的故事背后有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在朴素的语言背后又蕴含着多种真情。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运用改写小说的方式,围绕着故事情节和语言这两个话题来展开。
(二)环节一——读故事,体会简单故事背后的矛盾冲突。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的1-5段,结合学案老师改写的叙事诗填空,并观察这些词语间有什么联系。
2请几位同学抢答填空,并谈谈自己对词语间关系的发现。
总结:作者采用对比为我们创设了人物之间的矛盾。
两家人,一富一穷,一个孩子成群,一个膝下无子,一个到处讨生计,一个衣食无忧。
正是鲜明的对照让我们的主人公在矛盾冲突中登台,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将小说改写成叙事诗,一定要遵循文章原有的矛盾冲突。
齐读改写内容。
4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的6-15段,找找作者在这里设置了哪些波澜?5请两位同学起来说说。
总结:故事的主要情节就围绕在送与要的矛盾之间。
作者在很简短的篇幅中就制造了三次矛盾,在叙事手法上我们叫它“一波三折”。
(三)环节二——品味文本,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多层情感。
1请同学朗读6-15段(开火车),并将自己喜爱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2点评同学的朗读。
3请同学起来说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词语。
总结:同学们找的词往往都是刻画人物神态的。
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却运用神态的变化将人物送子要子时的痛苦表达地淋漓尽致。
八年级语文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八年级语文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领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领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考虑--妈妈送走了儿子,是否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第一块:全体感知课文第一块:全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先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境:文章的标题是父母的心,仿佛不太残缺,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浏览文章考虑2.组织先生将本人考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本人的考虑小组交流,完善本人的考虑3.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正小组的发言稿〖教学反思第二块:对比浏览: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先生活动备注1.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否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考虑发言2.组织先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预备材料预备辩论3.组织先生进行评价:爱是甚么?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课后学习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本人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类爱是无私的、真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
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同来感受这类浓浓的爱。
2.课外搜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科学睡眠健康成长——在国旗下的发言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预备二班的***。
今天,我非常的荣幸,能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这一重要节日即将来临的时刻,和大家共同学习、分享《科学睡眠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内容。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人的一生几乎有3分之1的时间在睡觉中度过。
睡眠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届冬奥会的18岁天才少女谷爱凌在赛后回答夺冠秘诀时,她说:“从8 岁到14 岁,我一直都只有周末才滑雪。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3)学会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父母的心,学会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1. 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理解父母的心,培养感恩之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中父母爱的表现。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父母的爱。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3.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情感投入和表达准确性。
3.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于“父母的爱”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4. 感恩行为: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感恩表现,如帮助家务、关心父母健康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懂得感恩父母,珍惜家庭关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父母的心》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3. 探讨课文所传递的亲情和家庭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3. 学会欣赏和珍惜家庭关系,培养感恩父母的态度。
2.2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和家庭价值观。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感悟。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2 教学手段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父母的心》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入课文《父母的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4.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个人对家庭关系的感悟和体验。
5. 总结反思:教师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亲情价值观。
4.2 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2.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理解和感悟。
3. 小组分享: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互相交流意见。
4.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
《父母的心》教案
《父母的心》教案《父母的心》教案(精选13篇)《父母的心》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技巧。
2、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初读理情节、品读析人物、悟读明主旨。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教学重点:1、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难点: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两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伟岸;母爱如水,细腻而又温柔(板书)。
那么父母之爱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父母的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1、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老师指导补充2、(1)给下列字注音或组词:濑()佣()酬()舱()褴褛()(2)解释:失魂落魄:如数奉还:3、作者介绍同学们自愿举手回答和完善,老师补充注意事项:川端康成曾获得诺贝尔奖,作者身世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文中父母的心情变化。
2、划分段落,进一步掌握文章结构和故事的展开破题(1、2)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开端(3-6)想领养孩子。
发展(7-12)三次送换子女。
(送大儿子→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用小女儿换二儿子)高潮(13-16)要回女儿。
结局(17)一家六口团聚。
3、小结:这个故事的三次送换,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再读课文,想想:三次换子女时,父母分别用了什么样的理由?有什么不同的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父母什么样的心理?完成下表:次数理由表情心理五、悟读课文,明确主旨三读课文,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
讨论后教师总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
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
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伟大。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父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讲述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引出课题《父母的心》。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情感变化。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父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父母心理变化的原因。
4.重点语句解析老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解析。
学生结合上下文,阐述自己的理解。
5.情感体验学生模拟父母与子女的对话,体验父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6.课堂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表示要更加热爱和尊敬父母。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孝顺父母。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父母之爱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2.邀请家长到校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子女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情感态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程度和情感表达。
3.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满意度,以及对父母之爱的认识程度。
八、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2.关于父母之爱的相关资料3.亲子活动方案九、教学时间1课时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父母的心》这篇课文,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案
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内容和主题。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描写父母心情的语句。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讨父母的心情和关爱。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理解父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的心情。
学习课文中描写父母心情的语句。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父母的关爱。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父母的爱”为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关心和照顾我们的?2.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母的心》,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中的父母为什么会感到担心和牵挂?他们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3.小组讨论父母的心情是如何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的?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父母的心情?4.课堂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5.仿写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进行仿写练习,描述自己父母的心情。
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对父母的关爱和理解,提出今后如何更好地孝敬父母。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自己父母的作文,题目自拟。
2.阅读一篇关于父母关爱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父母的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父母的无私关爱。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仿写练习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的心情:教师提问:“课文中父母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2.学习课文中描写父母心情的语句:教师指出:“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父母心情的细腻语句,比如‘母亲的心里是一块温暖而深厚的田地,孩子是田地里的种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父母的心》教学案(新版)苏教版
十五父母的心基本目标: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提升目标: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段落、通过语句的品读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默一默: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缘故无精打采如数奉还羡慕褴褛失魂落魄三、读一读:请大家通读全文,概括小说各部分的大意。
设计目的:这篇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吸引读者,帮助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利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预设:学生会将文章分成几个段落,但不会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上去理解。
可以给学生补充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序幕: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
开端:送走长子发展:送走次子高潮、结局:穷人夫妇最后一次索回女儿,一家人团聚。
追问: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让学生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同时感受到父母的心意,从而准确掌握主旨: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更为明确的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四、想一想:1.再请大家浏览文章,找出描写父母送走孩子时的片段,并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父母的心。
(先在书本上找到,并写好分析,最后选一例写在横线上)设计目的:解决目标1 这个问题既是再次让学生回到文章熟悉文章,也是深入文章让学生通过品析语段语句理解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从具体的词语入手,让学生有形象化的感知。
)预设:例如:找出一段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分析“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无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而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这段语言描写里主要是抓住几个关联词语,从中可以看出父母的犹豫,难以割舍。
例如:父亲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儿子时用了神态描写“无精打采”非常传神地表现了父亲心里的不舍。
(可以启发学生找类似之处,也可以分配任务,每组学生找一个片段,然后交流。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一、概述《父母的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4课。
本课是一篇感人的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这种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并能体验自己身边的至爱亲情,懂得感恩回报,得到情感的升华,故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合作探究、图示教学法,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读出字音并且认清字形;(2)理解重点词语及成语在文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3)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能完整地再现故事情节;(4)学习本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5)收集积累歌颂父母亲情的名言、谚语、格言;(6)能够根据要求在短时间内仿写或创作出与主题相关、语言精美的语段。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读准易读错的字,辨析难写词语;(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能够通过仿写、创作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14~15岁的少年,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至爱亲情有较深的感悟,这为学习本课达成情感目标打下很好的基础;2.学生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3.学生已有很强的阅读感悟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体验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4.学生已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很容易到位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5.学生已掌握了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并乐于阅读积累。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能够把握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和家庭观念。
2. 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父母的心》是一篇描写父母之爱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关爱和牺牲精神。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把握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2.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情。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父母之爱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分享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母的心》,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短文。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情况。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5.2 课堂展示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形式,如演讲、表演或绘画,展示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父母的心》的文本,确保学生可以轻松阅读和理解。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
(新版)苏教版
当堂检测参考
1.写两口子非常痛苦地要回送出去的孩子。
2穷男人:疼爱子女,充满父爱,且能吃苦耐劳。
贵妇人:有爱心与同情心,能体谅他人的心理。
3他们感觉再三调换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实在是爱子心切,内心非常痛苦,以至于又去见了财主夫人,但见了之后,一时无法也不知该如何开口。
4.写出了父母真切的爱子之心和对孩子的留恋之情。
5.这段文字有很深的感情包含在其中,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作者通过财主夫人的口表达了她对父母的亲情的赞颂,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只有到了危急的时刻才会使人们更加懂得父母亲情的可贵,之所以能感动财主夫人这样一个本来与他们并无关联的人,恐怕就在于此。
6.B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八年级必修)
《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 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
3. 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
4. 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
二. 研读课文
(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
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
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
(三).小结
三.拓展延伸
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
”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文章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3、能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学会理解父母并去关爱他们。
教学重难点:1、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文章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一、预习展示1、给加点字注音濑.户()女佣.()酬.谢()舱.()衣衫褴褛..()失魂落魄.()如数奉.还()2、文学常识积累《父母的心》的作者是(),他是()人,当代()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等,1968年获()文学奖。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1、问题解答: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2、(品味语言)同学们,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择是如此的艰难,内心是如此的矛盾,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心理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注意要读出感觉。
3、既然要孩子,为什么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4、同学们,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择是如此的艰难,内心是如此的矛盾,那么大家能否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设想一下父母在送走每一个孩子时的心理活动,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①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②送走长子时?③用次子换回长子时?④用女儿换回次子时?⑤要回女儿时?5、这篇课文,从父母四次送还孩子,你能体会出文中“父母的心”吗?6、同学们,那么你认为什么是父母的心呢?请静静的回味,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结合自身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7、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三、课堂整理四、当堂练习1.“数”字有三个读音:A.shǔ B.shù C.shuò,下面的成语中加粗的“数”应读什么音?在括号内写上序号。
(1)数不胜数()(2)如数奉还()(3)数典忘祖()(4)数见不鲜()(5)数米而炊()(6)数一数二()2.给加粗词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川端康成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
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明确:爱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
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阅读文章片段: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
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
(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
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
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
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
穷人孩子多了更苦。
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
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
”(这是语言描写。
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
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15《父母的心》教学案(无
答案)苏教版
助学目标: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助学重点:一波三折的结构特色。
学会揣摩人物心理,理解父母的爱心。
助学难点:理解作者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淡淡的哀怨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2课时
助学流程:
课前准备:搜集作者简介,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1.创设情境: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
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
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
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2.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
紫,淡淡的紫,
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
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
《父母的心》同样
具有这种风格特征。
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
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
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
伤感的情绪。
3.学生自助: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 抓住主要事件○2语言生动简明○3时间不超过3分钟。
4.求助互助:结合以下问题,作好阅读批注。
(1)故事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并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3)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1)首先送大儿子(眼含热泪→用二儿子换大儿子(无精打采)→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失魂落魄)→最后请求归还女儿。
(2)教师引导:这是一对伟大的父母,他们虽然处在极其困难的境地,但他们最终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
(3)教师让学生先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点拨:父母的每一次决定虽然并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的,但是,后来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悔。
这说明,起初的答应
只是一时的、不得已的决定,这种决定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表面的一时的决定,也许是理性的,但是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
一旦真正离开了自己骨肉,理性的决策就顶不住感情的折磨了。
说明父母深深的爱子之情。
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5、教师补助:
(1)、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
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
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
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教师可以从理性和感性(感觉和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从理性上说是不明智的,但理性却是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世任何事物都不能与父母对子女的爱相比。
6、课堂巩固:拓展延伸
课文中只是说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那么他们的以后的日子如何呢?请展开你的联想,为故事续个尾。
7、课后续助::《同步练习》
【附】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首先送大儿子眼含热泪,难舍难分
用二儿子换大儿子无精打采
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失魂落魄
最后请求归还女儿痛哭失声
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课题:《父母的心》班级姓名
学生自助:
1、搜集作者简介,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基础知识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濑.户()褴褛
..()()
..()()女佣.()犹豫
②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衣衫褴褛
无精打采
失魂落魄
3、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4、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共有四次送、换子女的过程。
填写下面的表格,思考: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好处:
5、探究讨论:
(1)、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课堂巩固:
1、请你以“父母的心是”为句式说一句话。
2、讲讲发生在你身边的亲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