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阅读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合集下载

中庸参考答案

中庸参考答案

中庸参考答案中庸参考答案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理念,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它强调的是“中”和“庸”的境界,即不偏激、不极端,而是保持平衡、稳定的态度和行为。

那么,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中庸的原则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一、中庸的哲学思想中庸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中庸之道”。

这种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而成的,只有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才能实现万物的发展和生长。

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中庸的境界。

中庸的哲学思想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需要保持平衡和谐的态度。

不能过于自私自利,也不能过于无私无欲。

只有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中庸的道德准则中庸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它强调的是“中庸”、“和谐”的原则。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坚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中立的立场。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冲突所干扰。

在处理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时,我们也要遵循中庸的原则。

不能过于贪婪和自私,但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只有在平衡中寻求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中庸的实践方法中庸的实践方法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通过冥想、修身养性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内心修养,达到内外一致的境界。

其次,我们要注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要完全放弃对物质的追求。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生活,追求身心的平衡和谐。

最后,我们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保持平等、互助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同时,也要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

《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

《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第一篇:《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中庸辨义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中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

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

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

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

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一、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开放式阅读题:1. 中庸的含义是什么?中庸是指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都要有节制、平衡和中立的态度,不偏激、不极端,追求和谐与均衡。

2. 请举例说明中庸的表现方式。

中庸的表现方式包括在人际关系上保持公正、友善、宽容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在思想上保持客观、理性,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要全面而均衡;在生活上保持适度、节制,不沉溺于享乐或过度奢侈。

选择题:1. 下列哪一个不是中庸的表现方式?A. 公正B. 偏激C. 友善答案:B2. 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应该是什么样的?A. 主观B. 全面C. 肤浅答案:B简答题:1. 请简述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和谐与均衡。

这种和谐与均衡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思想和生活中,要求人们保持节制、中立、公正的态度,避免极端和偏激,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2. 请举例说明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中庸的思想。

例如,在朋友之间面对矛盾和纷争时,我会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以求达到和解与和谐。

另外,在学习方面,我会全面地获取和运用知识,不只局限于某一领域,保持均衡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方向,以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论述题:1. 中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请谈谈你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的平衡与中立。

我认为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与均衡的状态,即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保持适度和谐。

中庸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保持节制、中立和公正的态度,避免极端和偏激,我们才能在个体和社会中实现平衡与和谐。

2. 中庸思想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中庸思想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庸思想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促使他们在待人接物中保持公正、友善和宽容的态度。

其次,中庸思想能够引导小学生在学习中追求全面发展,不只关注某一方面的成绩,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0文意概括(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0文意概括(含解析)

文意概括【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少.每诏令..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侯悉就国..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

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

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_现代文阅读题“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咸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北京高二(上)期中语文(答案在最后)2023.11.610:30-12:30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作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自己保存试卷,以备讲评之用。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彬彬有礼、从容中道、和而不同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2025届北京人民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北京人民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北京人民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通过访贤,周人起用了伯达等八个有才能的人。

周文王死后,八士就成为周武王的谋臣,积极参与了灭商建周的战斗。

文王曾征询八士意见,八士以“神弃殷商,天助周兴”的鲜明观点支持伐纣的正义战争。

后来随国师姜子牙攻下了都城朝歌,八士奋勇当先攀登城头,与敌军肉搏。

武王伐纣大获全胜,八士可谓功不可没。

A.周人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积极纳谏,成就灭商大业。

B.八士作为谋臣通过贡献智慧,帮助武王取得最终的胜利。

C.八士具智勇兼备之才,在灭商建周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

D.八士积极参战,英勇无畏,冲锋陷阵,最终成就历史伟业。

2、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武汉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以下六则材料均来自于有关疫情的报道。

①和时间赛跑!武汉市政府参照北京小汤山急救医院模式,仅仅耗时6天建设起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专用救治医院。

②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18日傍晚,84岁的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③疫情就是战斗,通知就是号角。

疫情发生后,武汉各大医院全力以赴抗击冠状病毒,10万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家园、保卫武汉的长城堡垒。

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大年初一接到组派医疗队驰援湖北的通知,河南大学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

24小时内,52名医务人员集结完毕,整装待发。

截至1月28日,共有30支医疗队、4130人已经到达湖北开展工作。

现代文I篇:中庸之道主题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广州11月调研)

现代文I篇:中庸之道主题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广州11月调研)

(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7分)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2019-2021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学生版+解析版)

2019-2021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学生版+解析版)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2021·青海中考真题)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③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④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2.选出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意与.日去/呼尔而与.之B.非志无以.成学/可以.为师矣C.夫.君子之行/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淫慢则.不能励精/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治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宁静/无以/致远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C.险躁/则/不能/治性D.非学/无以/广才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髙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6.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2021·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_____________(人名)。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仙则名.(名称,名字)B.有龙则灵.(神异)C.斯.是陋室(这)D.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3.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1)(2)处填写相应内容。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国学”》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国学”》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国学”》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对于初学者及普通大众而言,怎样学国学,怎样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国学要义》做了有益尝试,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国学是心性之学,重在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它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

这两种研究方式贯穿了整个学术发展史。

以注疏的形式,在经典原有框架基础上,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居解读经典的主流,而通过建构新的观点、新的视角,重在汲古之精华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一直处于弱势。

重在“文献学问”的文献整理作品数量较多,重在阐发国学“德性学问”,出思想、出观点的精品论著较少。

两种研究方式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但从当下普及国学和发挥国学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的角度看,后者亟须加强。

《国学要义》就是基于后者的重要创新研究成果。

该书由上篇“经典”和下篇“概念”两部分组成。

上篇运用解构的方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经典的作者、文本、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的角度,分别对《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编运用建构的方法,形成一个整合系统,从概念的历史起源、社会背景、诸子观点和儒家论述的角度,分别对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和品评。

这种研究方法重在对经典义理的阐释,有利于帮助普通大众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国学要义,使国学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国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纵观历史,国学历经千年仍绵延不息,关键在于立足时代、与时俱进。

以国学主体儒学为例,在其千年演变过程中,它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阐发注释,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不同发展阶段。

中庸之道应中庸用之

中庸之道应中庸用之

中庸之道应中庸用之“中庸”在孔子的整个思想地位极其重要,孔子关于“中庸”的论述虽然不多,但它却贯穿整个孔子学说的始终,起着纲领性的作用。

孔子的人格学的核心是“仁”,但统率着“仁”的纲领是“中庸”。

中庸思想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学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它形成到现在,一直为民族精神的构建、民族智慧的繁衍、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中庸的内涵“中庸”字义上来讲,“中”字在先秦古籍中常见字义有三个:一是指中等、两者中间;二是指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三是指人心,里面,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中庸的“庸”字也有三个意思:一个是:平凡,很平常;二个是:原则,庸者不易也,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三是指用法。

朱熹的诠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至也。

”儒家所谓的“中庸”应该首先指的是适宜,符合“礼”的行为,“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为适宜、符合实用。

也就是符合“礼”。

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的。

由此一来,“中庸”就把内外贯通起来了,一方面“中庸”是内在的指人内心的某种状态,也即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庸”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现于外部行为上的“中道”,合于礼,内心的“中泳”是行为“中道”的前提,而行为的“中道”则是内心之“中庸”的结果。

2.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目的,是“和”,适度地处理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万事万物之间等一些关系达到均衡的最佳状态。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原则,它提倡的是过犹不及,执中致和。

儒家通常反对走极端,在对立的两极这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进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贤又要容众,既要“致广大”又要“极精微”,可以“乐”但不能“淫”,可以“哀”但不能“伤”,可以“怨”但不能“怒”,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

《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B.人间的政治就跟地上的蒲苇一样。
C.推行仁政,如地上的脆弱的蒲苇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失败。
D.执政者是一个叫“蒲卢”的人。
据《中庸》可知,下列不是孔子所认为的天下“达道”(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
A.君臣
B.父子
C.夫妇
D.师生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批评人们常犯的错误是
C.君子的道德修养始终深藏不露,小人的道德修养的确会导致最终灭亡。
D.君子的方法看起来不起眼,但是效果明显,小人的方法即使明确也会毫无用处。
在孔子的弟子中,被孔子推举为具有中庸之德的榜样的是
A.子路
B.子由
C.颜回
D.冉耕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批评人们常犯的错误是
A.不能严格自律

×
《中庸》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化育万物的境界。

×
孔子认为人心相通,故南北人的刚强是差不多的。

×
《中庸》一书认为,“和”是事物最根本的存在状态;“中”是世人最高的道德标准。

×
据《中庸》所知,诚实是获得上级和朋友信任的根本方法。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四项是“择善”,找到自己应该笃行追求的目标。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意思是君子之道体现为四个方而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车马走在相同的轨道上用同样的文字书写行为有统一的价值观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意思是君子之道体现为四个方面,孔子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到。

×
从《中庸》一书中我们得知,孔子认为,只要具有了智、仁、勇三德,人就可以永久守住中庸之道。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说字的具体含义(范文)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说字的具体含义(范文)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说字的具体含义(范文)第一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说字的具体含义(范文)题目: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说”字的具体含义。

(1)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2)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答案:(1)告诉别人,字干了些什么。

(2)向别人炫耀。

(3)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3、他“说”了,跟着是做。

答案:①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②吹嘘、自诩,这里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③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第二篇:短文两篇加点字句子翻译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从前碰、撞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绳子断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尘土,这里指泥沙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了。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竞跑、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渴,欲得饮,饮于河、渭;黄河、渭水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即“桃林”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第三篇:怎样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怎样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关键词怎样体会深层含义摘要教学中时常会遇到“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的问题,怎样解决呢?从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意图、语言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

语文教学中,时常会遇到“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的问题,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大学《中庸》精读章节模拟答案

大学《中庸》精读章节模拟答案

《中庸》精读章节模拟答案《中庸》精读(北京师范大学)1.1 “四书”的形成(一)1、【单选题】著作( )是一部论述了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

A、《周易》B、《史记》C、《诗经》D、《中庸》我的答案:D2、【单选题】中国古代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我的答案:A3、【单选题】以下中国古代著作中不涉及教育理论的是()。

A、《中庸》B、《战国策》C、《孟子》D、《论语》我的答案:B4、【单选题】()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A、《尚书》B、《中庸》C、《礼记》D、《诗经》我的答案:D5、【多选题】以下属于“四书五经”中“五经”的是( )。

A、《史记》B、《尚书》C、《礼记》D、《天人三策》我的答案:BC6、【判断题】《礼记》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论述了先儒之道。

我的答案:X1.2 “四书”的形成(二)1、【单选题】法国小说家( )一生写出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并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A、雨果B、莫泊桑C、巴尔扎克D、西蒙我的答案:C2、【多选题】朱熹认为( )两篇文本可以突显、贯通儒家思想的基本脉络。

A、《大学》B、《论语》C、《春秋》D、《中庸》我的答案:AD3、【判断题】朱熹引用《中庸》是因为它体现了先秦儒家与先王之道的贯通与碰撞,体现了子思子与传统思想的融通。

我的答案:√4、【简答题】简述朱熹为何选择《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四书”。

我的答案:1、朱熹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文本可以突显、贯通儒家思想的基本脉络;2、朱熹引用《中庸》是因为它体现了先秦儒家与先王之道的贯通与碰撞,体现了子思子与传统思想的融通。

1.3《中庸》与四书1、【单选题】从义理的深度上讲,( )是高明的,其核心命题是性与天道。

A、《公羊传》B、《中庸》C、《左传》D、《尔雅》我的答案:B2、【单选题】(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撰写了《大学》。

2021年北师大福清附属行知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北师大福清附属行知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北师大福清附属行知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 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 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

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

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

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 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

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

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

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 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

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 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

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

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阅读附答案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阅读附答案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阅读附答案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

“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

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

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

从线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

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

过浓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

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

当然,所有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

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

画树,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

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

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

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

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

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

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

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线条、水墨、造型、构图的种种对立要素和各种要求,但在一幅画中只要运用其中一部分要素,满足某些要求从而达到某一种统一的效果,即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以“理想”的形态表现自身。

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强。

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中庸”与“进取”就不是对立的,因为“中庸”是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争的世界。

人与自身、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与万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

这意味着,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中庸”,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改造世界的勇气。

中庸以“万物并育”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不同于一般进取精神的价值指向。

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的进取,是强调“关系”的进取。

中庸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

它的重心在个体间、团体间、万物间。

但是,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

它所要求的秩序,是万物“并生”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的秩序。

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必然要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

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发展”权利、推崇“和平”手段的进取。

“万物并育”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小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
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
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
刑书相占,咸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 中正”,都是指执
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
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
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
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
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
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须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
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
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
家的“中庸”说。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

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
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

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
在儒家的“中庸”说中。

(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
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
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
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
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
《诗·卫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
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
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
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