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隧道设计简介

合集下载

隧道工程(隧道总体设计)

隧道工程(隧道总体设计)
境和能源的负面影响。
经济合理
在满足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前提下,隧 道设计应注重经济合理性,控制工程 投资和运营成本。
可持续发展
隧道设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具备适应未来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隧道设计流程
方案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多个 设计方案,并进行初步筛选和 比较。
施工图设计
根据初步设计结果,进行详细 的施工图设计,包括施工方法、 施工组织、安全措施等。
施工过程控制
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和检 测,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 质量问题。
质量检测与验收
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 质量检测与验收,确保隧 道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5
隧道工程环境保护与安全防护
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
隧道施工可能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
水资源影响
隧道施工可能影响地下水流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或地面塌陷。
未来,隧道工程将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采用新的设计理念、施工技术和材料, 提高隧道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环保性。
பைடு நூலகம்
02
隧道总体设计基础
隧道设计原则
安全至上
隧道设计应始终以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 确保隧道在使用期间的结构安全和运营
安全。
环保节能
隧道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节能 减排,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周边环
隧道工程(隧道总体设计
• 隧道工程概述 • 隧道总体设计基础 • 隧道总体设计方案 • 隧道施工方法与工艺 • 隧道工程环境保护与安全防护 • 隧道工程案例分析
01
隧道工程概述
隧道工程定义
01
隧道工程是指在地层内部或地面 以下修建隧道或地下洞室的工程 技术。

隧道工程第三章 山岭隧道常规施工方法-第1、2、3、4节

隧道工程第三章 山岭隧道常规施工方法-第1、2、3、4节
隧道结构体系=围岩+支护结构
二、常规施工方法的理念
隧道常规施工基于的理念有:传统矿山法和新 奥法 作为施工方法的理念,人们习惯上将采用钻爆开 挖加钢木构件支撑的施工理念称为“传统矿山
Hale Waihona Puke 法”;而将采用钻爆开挖加锚喷支护的施工理念
称之为“新奥法”。 前述“松弛荷载理论”就是在传统矿山法理念 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岩承理论”则是在新奥法 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根据围岩特征,采用不同的支护类型和
支护参数,及时施作喷锚支护,抑制围岩的
松弛和变形;
4.在施工过程中,以量测手段修正设计
和施工,做到既经济合理,又安全可靠;
5.根据量测数据,在确认初期支护变形
收敛后,进行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
第三节 新奥法的基本原理
1.支护-围岩共同作用共同承载
新奥法与传统矿山法观念的根本不同之 处是:在隧道中起支护作用的主要是围岩, 围岩与支护构成隧道结构体系,而不是把围 岩只视作荷载。 围岩既是产生荷载的主体,又是承受荷 载的结构,支护和围岩既相互作用,又作为 整体共同承担围岩压力。这就摒弃了过去将 岩体只作为对支护结构产生荷载,采用厚衬 砌的传统做法。
二、新奥法的基本内容
(1)因为围岩是隧道的主要承载单元,所以要在 施工中充分保护和爱护围岩; (2)为了充分发挥围岩的结构作用,应容许围岩 有可控制的变形; (3)变形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支护阻力(即各种支护 结构)的效应达到的; (4)在施工中,必须进行实地监控量测,及时提 出可靠的、足够数量的量测信息,以指导施工和设 计;
新奥法是以岩承理论为基础,采用钻爆法开挖,以喷锚作为主 要支护手段,通过监测控制围岩的变形,便于充分发挥围岩的自 承能力的施工方法理念。

隧道工程第3章 隧道总体的设计-36页文档资料

隧道工程第3章 隧道总体的设计-36页文档资料
图3.1.1 隧道轴线与地形的关系
• 3.1.2 越岭隧道选址 • (1)越岭隧道平面位置的选择 • (2)越岭隧道标高选择 • 3.1.3 傍山隧道选址 • 3.1.4 不良地质地段隧道位置的选择 • (1)滑坡、错落 • (2)松散堆积层 • (3)泥石流 • 3.1.5 隧道洞口位置选择
图3.1.2 河岸受冲刷对洞身 位置影响示意图
• 3.2.4 隧道接线
• 3.3 衬砌内轮廓线及几何尺寸拟定 • 3.3.1 衬砌断面 • ①衬砌内轮廓线 • ②初砌外轮廓线 • ③实际开挖线 • 3.3.2 道路隧道衬砌内轮廓线的求法 • (1)圆形断面的作图 • (2)直墙式衬砌断面 • (3)曲墙式衬砌断面(顶板以上设置通风道时)
图3.3.1 隧道断面轮廓线
• ④场地布置、便道引入、弃渣处理及利用 的情况和意见;
• ⑤辅助坑道和运营通风的选定和设置意见;
• ⑥施工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施工图设计是以上述资料为基础的。较长 隧道的施工图设计一般应包括:
• ①隧道平面图: • ②隧道纵断面图: • ③隧道进口(出口)纵横断面图: • ④隧道进口(出口)平面图: • ⑤隧道进口(出口)洞门图: • ⑥隧道衬砌设计图: • ⑦辅助坑道结构设计图。
图3.3.2 内轮廓线作图例
• 3.3.3 衬砌断面几何尺寸的拟定 • (1)衬砌内轮廓尺寸拟定
图3.3.3 内轮廓线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图3.3.4 边墙内径r3的计算图
• (2)轴线与外轮廓线
图3.3.5 变截面拱圈尺寸的计算图式及水平线以上部分曲边墙尺寸计算图
图3.3.6 边墙外缘斜线计算图
• ⑧运营通风系统的结构设计图。 • ⑨运营照明系统的结构设计图。 • ⑩监控与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图。 • 附属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图。

隧道设计说明书

隧道设计说明书

隧道设计说明书隧道初步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本工程是G045线新疆境内赛里木湖至霍尔果斯公路改建工程中重要的一段。

项目起点位于赛里木湖三台岔口附近,与G045线博乐岔口至赛里木湖段相接,经赛里木湖渔场、三台道班、松树头、库松木契克山、果子沟山间谷地、科古琴山、二台林场、新二台道班和桦木沟,到达终点果子沟口,其中项目起点至松树头段位于博州境内赛里木湖湖畔,松树头至项目终点果子沟口位于伊犁州霍城县境果子沟山间谷地内。

本工程起点里程为K552+315.699(既有路里程YK4714+500),终点里程为K608+453.398(既有路里程YK4772+500附近),全长56.168公里,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单元,本项目共分三段,即沿湖段、越岭段和沿溪段。

其中隧道均位于越岭段及沿溪段内,越岭段隧道三座,即赛里木湖隧道、捷尔得萨依隧道及将军沟隧道,均为分离式隧道;沿溪段隧道两座,即桦木沟隧道及藏营沟隧道,前者为分离式隧道,后者为双联拱隧道。

越岭段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地势十分险峻,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崩塌碎落等地质灾害众多,路线采用废弃老路、另建新线的路线设计方案,路线依山傍势以桥隧相连为主沿山坡展线,赛里木湖隧道及将军沟隧道为长隧道,捷尔得萨依隧道为中隧道,隧道控制性工程为赛里木湖隧道,隧道地质条件相对较差,位于赛里木湖旁边,隧道全长右线约1838m米,左线约1811m,其中明洞段长约445m(左右双线米)。

沿溪段路线以果子沟沟谷为主导方向,在既有公路基础上,一般沿既有公路单侧加宽,基本在果子沟走廊带内阳坡布设路线。

果子沟内沟槽狭窄,水流较急,水量较大,桦木沟隧道及藏营沟隧道均为短隧道,均穿越果子沟旁一突出的山嘴。

2、主要设计原则、标准及采用的规范2.1设计原则1)隧道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

2)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

中学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中学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中学隧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隧道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隧道结构及其功能;2. 学习隧道施工技术及工艺流程,理解隧道工程中的关键参数;3. 掌握隧道工程的安全监测方法,了解隧道运营与维护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进行隧道选址及规划;2. 学会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隧道结构设计与计算;3. 能够针对隧道工程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隧道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工程实践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关注隧道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中学隧道工程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隧道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学生的特点,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兴趣,以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1. 隧道工程基本概念:包括隧道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隧道工程概述2. 隧道地质与选址:学习地质对隧道工程的影响,掌握隧道选址的基本原则。

教材章节:第二章 隧道地质与选址3. 隧道结构设计:介绍隧道主体结构、辅助结构的设计原理及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隧道结构设计4. 隧道施工技术:学习隧道施工的常见方法、工艺流程及施工组织设计。

教材章节:第四章 隧道施工技术5. 隧道安全监测:掌握隧道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安全监测方法,了解监测数据分析。

教材章节:第五章 隧道安全监测6. 隧道运营与维护:学习隧道运营管理、维护保养的基本知识。

教材章节:第六章 隧道运营与维护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隧道工程基本概念第二周:隧道地质与选址第三周:隧道结构设计第四周:隧道施工技术第五周:隧道安全监测第六周:隧道运营与维护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隧道工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建筑工程中的隧道设计与技术

建筑工程中的隧道设计与技术

建筑工程中的隧道设计与技术隧道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现代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隧道设计与技术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确保隧道的安全、可靠和经济。

本文将介绍建筑工程中的隧道设计与技术,包括隧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隧道施工的技术要点以及隧道的监测与维护。

隧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隧道设计的目标是确保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隧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地质勘探与风险评估:在进行隧道设计之前,必须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探,并评估地质风险。

地质勘探数据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合适的隧道类型和施工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地质风险。

2.结构设计:隧道的结构设计应根据隧道的用途、地质条件和交通负荷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设计师需要考虑隧道的稳定性、承载能力和抗震性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隧道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结构失效。

3.排水设计:隧道设计应考虑有效的排水系统,以防止水分进入隧道并造成损害。

设计师需要评估地下水位和水文条件,并选择合适的排水方法和设备来处理隧道内的水分。

4.通风设计:隧道内部的通风系统是确保隧道内空气质量和防止火灾蔓延的关键因素。

设计师需要考虑隧道的长度、交通流量和车辆尾气等因素,设计合适的通风系统来保证隧道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隧道施工的技术要点隧道施工是隧道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以下是一些隧道施工的技术要点。

1.掘进方法:隧道的掘进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人工开挖、爆破法、隧道推进机等。

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等因素。

2.地质支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隧道进行支护以保证工人和设备的安全,并防止地下水和土壤崩塌等问题。

常见的地质支护方法包括锚固、喷射混凝土和钢拱等。

3.施工监测: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监测内容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地质应力等。

监测数据可以帮助施工人员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措施。

第三章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第三章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隧道结构型式比较表
结构型式 双洞最小净距 占地宽度 接线难度 施工难度 工期要求 工程造价 质量控制难易 爆破振动 环境保护 适用条件 独立双洞隧道 (1.0~1.5)B (2.5~7.0)B 较大 较小 t M 较易 基本不控制 山区狭窄地带可 能出现高边坡 各种隧道 2B+3m 较小 较大 2~3t 1.3~1.5M 较难 <10cm/s 山区狭窄地带 可降低边坡 短隧道 连拱隧道 小净距隧道 3m~1.5B 2B+(3m~1.5B) 较小 中等 1~1.5t 1.1M 中等 <10~20cm/s 山区狭窄地带可降低边坡 短隧道或围岩条件较好的 中长隧道、 中长隧道、或者长大隧 道的局部地段
一、按地形条件选择隧道位置
• 1、隧道方案与其它方案的比较 • 要克服地形条件带来的高程障碍, 要克服地形条件带来的高程障碍,有 三种方案: 三种方案: • 绕行方案 • 路堑方案 • 隧道方案
三种方案做法
• 绕行方案 — 当附近地形开阔,山坡地带宽敞 当附近地形开阔, 时,克服高程障碍比较简易的办法是避开前方 山峰,迂回绕行而过。 山峰,迂回绕行而过。 • 深堑方案 — 当地形比较开阔,有山谷台地可 当地形比较开阔, 资展线时,就可以尽量地把线路展长, 资展线时,就可以尽量地把线路展长,坡度用 足以争取把线路标高抬起到可能的高度。 足以争取把线路标高抬起到可能的高度。然后 把高程尚有不足之处, 把高程尚有不足之处,在山顶部位开凿深路堑 通过。 通过。 • 隧道方案 — 当地形紧迫,山坡陡峭,不具备 当地形紧迫,山坡陡峭, 上述条件时,开凿隧道,穿山而过, 上述条件时,开凿隧道,穿山而过,就成为唯 一可行,而且是比较有利的方案。 一可行,而且是比较有利的方案。
表1 分离式独立双洞间的最小净距

第三章_隧道设计简介

第三章_隧道设计简介

3.1隧道位置的选择
3.3 隧道的几何设计
●隧道由主体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两部分组成。
●主体建筑物包括洞门和洞身衬砌,以及需要在洞 口地段接长的明洞。 ●附属建筑物包括通风、照明、防排水、安全设 备、电力、通信设备等。
●隧道的几何设计主要是汽车行驶与隧道各个几何 元素的关系,常把隧道中心线解剖为隧道的平面, 纵断面及净空断面来分别研究。
11000
6500
3000
1400
6500
1400
3000
450
1400
250
17000
10000
4500
2000
10000
2000
4500
9
200
400
700
200
竖曲线最小 长度 (m)
100
85
70
50
85
50
70
35
50
25
35
20
3.3.3
隧道横断面设计
3.2.3所示断面形状和尺寸应根据围岩压力求得最经济值。
第三章 隧道位置的选择
早进洞,晚出洞解释

解释一:“早进洞,晚出洞”最先是由当时铁道兵司令员吕正操 将军提出(后来吕将军当了铁道部长),意思是隧道宜长不宜短。 在隧道施工中,洞口段围岩一般比较破碎、地质条件较差,应遵 循尽量减少对岩体扰动的原则,以提高洞口段岩体和边、仰坡的 稳定性。《隧道设计规范》及《隧道施工规范》均作了洞口位置 规范性要求,强调“早进洞、晚出洞”,即适当延长洞口和隧道 的长度, 尽量避免对山体的大挖大刷,提倡零开挖洞口. 让隧道 洞口周围的植被得到妥善保护, 维护原有的生态地貌。 即“未到 山体之前先进洞,尽量远离山体后再出洞”。

隧道设计说明

隧道设计说明

说明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1.1 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1.1.1 设计依据:1)勘察设计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高整公路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文件》(第三合同);A省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的要求;A省环境保护文件《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桂环管字(2009)268号。

1.1.2 执行的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⑴《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2003);⑵《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⑶《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⑷《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T D71-2004);⑸《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⑹《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⑻《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⑼《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⑾《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⑿《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⒀《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JG D50-2006;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

1.1.3 技术标准⑴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m;⑵隧道设计为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行车两车道分离式隧道;⑶隧道长度超过100米,设置照明;若L·N≥2×106设置机械通风,否则自然通风;⑷隧道设计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辆/日(小车);⑸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净高 5m⑹ CO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交通堵塞时δco=300ppm(20min)⑺烟雾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K=0.0065m-1事故时 K=0.009m-1⑻火灾时,隧道内换气风速为 2.5m/s1.2 总体原则遵守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借鉴、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根据隧道所处的总体线形、地形、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运营、管理等情况,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隧道设计书(可编辑修改word版)

隧道设计书(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4 级本科课程设计隧道工程(高速铁路)姓名:李艳学号:20140460111班级:1 班指导老师:郭成超目录1绪论 (4)1.1隧道简介 (4)1.1.1隧道及其分类 (4)1.1.2隧道的作用及其优点 (4)1.1.3隧道工程及其发展 (4)1.1.4新奥法施工 (5)1.2目的和意义 (5)2设计资料 (6)2.1工程概况 (6)2.2工程地质条件 (6)2.2.1地层特性 (6)2.2.2地质构造 (6)2.2.3岩石分级指标 (7)2.3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 (8)2.4抗震设计参数及地震效应 (8)2.5区域稳定性评价 (8)2.6不良地质现象 (8)2.7设计标准 (9)2.8计算断面资料 (9)3初步设计 (10)3.1围岩分类 (10)3.2隧道平面设计要点 (10)3.3隧道纵断面设计要点 (10)3.3.1坡道形式 (10)3.3.2坡度大小 (11)3.3.3坡段长度 (12)3.3.4坡段连接 (13)3.4横断面设计要点 (13)3.4.1 净空 (13)3.4.2曲线隧道净空加宽 (13)3.4.3横断面构造 (13)3.5隧道衬砌标准内轮廓设计 (14)4洞门设计 (15)4.1洞门设计要求 (15)4.2洞门类型的确定 (15)5防排水和通风设计 (16)5.1防排水 (16)5.2运营通风 (16)6隧道衬砌设计 (17)6.1围岩压力计算(曲墙式) (17)6.1.1隧道的宽度B与高度Ht的确定 (18)6.1.2判断隧道深、浅埋 (18)6.1.3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确定 (19)6.2衬砌结构计算 (20)6.2.1基本设计参数 (20)6.2.2衬砌几何尺寸 (20)6.2.3半拱轴线长度 (21)6.2.4各分块接缝(截面)中心几何要素 (21)6.3计算位移 (22)6.3.1单位位移 (22)6.3.2载位移—主动荷载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位移 (23)6.3.3载位移—单位弹性抗力及相应的摩擦力引起的位移 (26)6.3.4墙底位移 (28)6.4解力法方程 (28)6.5计算主动荷载和被动荷载分别产生的衬砌内力 (29)6.6最大抗力值的求解 (30)6.7计算衬砌总内力 (31)6.8衬砌截面强度验算 (32)7隧道施工设计 (34)7.1主题动身施工 (34)7.2洞口施工方法 (35)7.3辅助施工设计 (35)7.3.1超前锚杆 (35)7.3.2超前注浆小导管 (36)1 绪论1.1 隧道简介1.1.1隧道及其分类隧道通常指作用地下通道的工程建筑物。

《隧道总体设计》课件

《隧道总体设计》课件
适应地形地貌
隧道线路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合理选择线路走向和埋深,减少对 自然景观的破坏。
考虑施工方法
隧道线路设计应考虑施工方法,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降低施工难 度和风险。
隧道线路的平面设计
线形设计
隧道平面设计应根据路线走向、 地形地貌、施工方法等因素进行 线形设计,包括直线、曲线、坡
度等要素的合理组合。
隧道位置应考虑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 ,尽量缩短隧道长度,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运营效益。
环境保护
隧道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避开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敏感区域 ,确保施工过程和运营过程中的环境 保护。
隧道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满足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隧道线路设计应满足行车安全和舒适性的要求,保证车辆在隧道 内行驶的稳定性、视距和通风等条件。
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应根据隧道长度、埋深 、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布置, 包括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侧向净 空等要素的合理配置。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应根据地形地貌、埋深 、排水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布置, 包括坡度、坡长、竖曲线半径等要 素的合理配置。
03 隧道结构设计
隧道结构的形式与特点
隧道结构形式
根据隧道的功能、地形、地质等 因素,隧道结构形式可分为圆形 、矩形、马蹄形、椭圆形等。
隧道结构特点
隧道结构需具备承受一定荷载、 适应地质变化、防止渗漏水等功 能,同时要满足安全、经济、环 保等要求。
隧道结构的荷载分析
01
02
03
静荷载
包括隧道顶部的土重、侧 壁土压力、地下水压力等 。
动荷载
包括列车、汽车等交通工 具行驶时产生的振动和冲 击力。
隧道通风与照明的实施要点
合理选择通风设备

隧道工程第3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2

隧道工程第3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2

1210 1110
1875
轨面
2250
4000
2250
8500
新建或改建行驶电力机车的单(双)线隧道限界
‹#›
‹#›
4.直线隧道净空
考虑避让等安全空间、救援通道及技术作业空间 不同围岩压力下,衬砌结构的合理受力形状 施工方便
120km/h单线铁路隧道衬砌轮廓
‹#›
120km/h双线铁路隧道衬砌轮廓
2 R

l2 8R
l — 车辆转向架中心距,取18m R— 曲线半径,单位m
车辆长度(L=26m) 车辆前后转向架间距(l=18m)
D a/2
车辆中心线 线路中心线
d内 d外
a
曲线半径(R)
则:
d内1

182 8R
100

4050 R
(cm)
‹#›
(2) 外轨超高使车体向曲线内侧倾斜偏移
d内2=
0.75
8.00
/ 0.25
0.75
7.50
0.25
0.75
9.00
0.25
0.75
7.00
0.25
7.00
0.25
0.75
7.00
0.25
7.00
0.25
7.00/4.50
0.25
9.75
9.25
10.25
9.25
9.25
8.75
9.50
10.5
7.50
8.50
7.50
8.50
7.50
8.50
7.50
H E 150
(cm)
d内2
内2
H — 隧道限界控制点自轨面起的高度,cm

城市地铁盾构法区间隧道的设计

城市地铁盾构法区间隧道的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二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第三章隧道设计第1节主要设计标准第2节盾构隧道线路的拟合第3节管片构造形式第4节管片结构设计第5节管片防水设计第6节联络通道和洞门设计第四章结论与建议目录2...2.3..3..3..5..7..8..1..0...1..1.第一章工程概况越—三区间属于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的的北段,由越秀公园站—火车站、火车站—三元里站两个双孔区间隧道和两个联络通道及泵房组成。

工程起于越秀区的地铁越秀公园站,向北下穿人民北路、环市西路到达地铁广州火车站;然后,线路从地下穿过广州火车站南站房等建筑群向西北延伸,最后下穿广花路到达地铁三元里站。

区间全长3926 单线延米,曲线半径为600m 和400m 两种。

区间纵坡均为“ V”形坡,最大坡度为30 %。

,最小竖曲线半径为3000m。

线路沿线地形起伏较大隧道最小覆土厚度为9m ,最大覆土厚度为26m。

第二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区间的地层岩性在上部为:人工填土层,流塑—软塑状淤积层,海陆交互淤积层,冲、洪积砂层,冲、洪积土层,残积土层。

下部为:全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和微风化带的泥质粉砂岩。

区间隧道穿越地层大部分是岩层,少部分为残积土层和断裂破碎带。

隧道所处的地层为上软下硬,软硬岩互层现象特征明显。

本段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在淤泥质砂层和冲积—洪积砂层内。

基岩裂隙水多属承压水,但富水性较小,透水性多较弱。

第三章隧道设计第1节主要设计标准(1) 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

(2) 区间隧道的抗震按7 度设计,人防按6 级考虑。

(3) 防水标准:隧道整体为二级;隧道上半部A 级;隧道下半部、洞门及联络通道 B 级。

(4) 结构最大裂缝允许宽度: 管片内侧0. 3 mm , 外侧0. 2 mm。

(5) 地表沉隆控制标准:-30/+ 10mm;建筑物倾斜控制标准:框架结构2 %。

,砖混结构1.5 %°。

勘察设计的公路隧道设计

勘察设计的公路隧道设计
隧道排水设计应注重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确保排水设 施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方便地进行维护和检修,同时保
证行车安全。
隧道排水设计应根据隧道长度、地形、地质条 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排水方案和排水设施的规 模、布局。
隧道排水设计应考虑节能和环保要求,采取有效 的节能和环保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
隧道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勘察、结构设计、通风、照明、 排水、交通控制等多个方面,以确保隧道的安全性、经济性 和功能性。
隧道设计的重要性
隧道是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整 个交通线路的安全性、顺畅性和运营 效率。
隧道设计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环境保 护、工程造价等多方面因素,其合理 性和优化程度对整个工程的投资、工 期和运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重要性
工程地质评价是隧道设计的关键环 节,能够为隧道线路的选定提供科 学依据,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
03 隧道结构设计
隧道洞身结构设计
01
隧道洞身结构设计应根据地质勘察资料、使用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 合适的跨度和断面形式,以满足行车安全和舒适性的要求。
02
隧道洞身结构设计应注重防水、排水设计,采取有效的防水、排水措 施,确保隧道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渗漏和积水现象。
衬砌混凝土养护监测
对衬砌混凝土进行养护监测,确保混凝土质量,提高 隧道耐久性。
05 隧道运营安全设计
通风 design
隧道通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足够的空气流通,确保隧道内的空气质量 ,并降低有害气体和烟雾对隧道内人员和车辆的影响。
通风设计需要考虑隧道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隧道内的车辆流量等因素 ,以确保通风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04 隧道施工方法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3.2 内轮廓线作图例
重 丘
山 岭
最小长度
100
80
60
40
80
40
60
20
40
15
20
10
当隧道净宽大于所在公路的路基宽度时,两端接线应有 不短于50m的同隧道等宽的加宽段,并设计过渡段加以衔 接。当隧道净宽小于所在公路的路基宽度时,两端接线仍 然按等级公路标准设计,与隧道洞门端墙衔接。隧道内的 路肩宽度与一般道路相比要缩小很多,需要进行平滑的过 渡,应在适当的距离内收缩,使汽车进出隧道时顺利。
3.1隧道位置的选择
3.3 隧道的几何设计
●隧道由主体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两部分组成。
●主体建筑物包括洞门和洞身衬砌,以及需要在洞 口地段接长的明洞。 ●附属建筑物包括通风、照明、防排水、安全设 备、电力、通信设备等。
●隧道的几何设计主要是汽车行驶与隧道各个几何 元素的关系,常把隧道中心线解剖为隧道的平面, 纵断面及净空断面来分别研究。

解释二:隧道施工中,洞口段围岩一般比较破碎、地质条件较差, 应遵循尽量减少对岩体扰动的原则,以提高洞口段岩体和边、仰 坡的稳定性。《设计规范》及《施工规范》均作了洞口位置规范 性要求,强调“早进洞、晚出洞”,即适当延长洞口和隧道的长 度, 尽量避免对山体的大挖大刷,提倡零开挖洞口. 让隧道洞口 周围的植被得到妥善保护, 维护原有的生态地貌。洞门力求与自 然环境、人文景观相协调。在保持边、仰坡稳定的前提下,及时 施作洞口,并在进洞之前,结合洞口的实际情况,先作好洞口地 表的防排水措施。在大断面、浅埋和地质条件差的情况下通常采 用地表预注浆、超前长管棚注浆等预加固措施。
600
1500
350
600
150
图3.2.1 曲线隧道示意图
图3.2.1 曲线隧道示意图
3.3.2
隧道纵断面设计
1.什么是隧道纵断面? 沿隧道中心线展开的垂直面上的投影。 2.纵坡类型: 1.人字坡隧道 2.上行单坡隧道 3.下行单坡隧道 3.控制隧道纵坡大小的主要因素 1.通风问题 2.排水问题 4.纵坡坡度大小及其影响 1.隧道纵坡坡度范围:0.3%--3% 2.纵坡坡度与通风的关系,要求1%以下,大于2%,排量迅速增 加; 3.与排水的关系,纵坡越大水流越快; 4.纵坡坡度与施工运营的关系,采用大竖曲线半径和竖曲线长 度; 5.综合通风和排水考虑,纵坡为不防碍排水的缓坡为宜;
图3.2.4 公路隧道横断面示意图(尺寸单位:m)
14、两相邻隧道最小间距问题:由于地质条件的关 系,隧道宽度过大则不经济,施工上也增加难度, 所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般应设计为上,下行分 离的两座独立隧道。两相邻隧道最小净距视围岩类 别,断面尺寸、施工方法、爆破震动影响等因素确 定,一般情况可按表3.4的规定选用。从理论上说, 两相邻隧道应分别置于围岩压力相互影响及施工影 响范围之外。因此还需根据经验通过工程类比分析 确定。《公路道路勘测规程》(JTJ063—85)规定: “一般为30m”。 两相邻隧道最小间距 表3.4
●隧道净空:指隧道衬砌的内轮廓线所包围的空间,包括通风、照 明、消防、通讯等设备所占空间; ●隧道建筑限界:是为保证隧道内各种交通的正常运行与安全而规 定在一定宽度 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限界。 ●隧道行车限界:保证隧道中行车安全,在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 任何物体不得 侵入的限界; ●行车道宽度:W ●路缘带宽度:S ●净高:H,一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5米,二级以下公路4.5米; ●建筑限界顶角宽:E,小于等于1米; ●侧向宽度:L ●检修道宽度: J ●人行道宽度:R 余宽:C ●墙效应:隧道边墙给驾驶员造成危险的心理影响,行车偏左减少 行车道。 ●加宽带:大于2公里隧道,设紧急停车带,宽2.5m,长25—40米, 间隔750米;大于10公里隧道设U型回车道;
(a)人字坡隧道
(b)下行单坡隧道 图3.2.2
各级公路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表3.2
公路等级
高 速


三 平 原 微 丘 450
四 山 岭 重 丘 100
地形
平原 微丘
重 丘
山岭
平原 微丘
山岭 重丘
平原 微丘
山岭 重丘
平原 微丘
山岭 重丘
凸形 竖曲 线半 径(m)
极限 最小 值 —般 最小 值
从衬砌质量要求出发,一般不应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小厚度。其值列于表3.6 截面最小厚度(cm )
表3.6
隧道和明洞衬砌 建筑材料种类 混凝土 拱圈 20 边墙 20 仰拱 20
洞门端墙、翼墙 和洞口挡土墙 30
片石混凝土
浆砌粗料石或混凝 土块 30
50
30
50
50
30
浆砌块石
浆砌片石
30
50
30
50
图3.3.2 内轮廓线作图例
11000
6500
3000
1400
6500
1400
3000
450
1400
250
17000
10000
4500
2000
10000
2000
4500
709
200
400
700
200
竖曲线最小 长度 (m)
100
85
70
5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5
50
70
35
50
25
35
20
3.3.3
隧道横断面设计
3.2.3所示断面形状和尺寸应根据围岩压力求得最经济值。
3.3.1 隧道的平面设计 1、隧道平面设计:隧道平面是指隧道中心线在水平 面上的投影。隧道是线路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公路 一样,线形至少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 2、应适当提高线形标准。因隧道内运营和养护条件 明显比洞外差。 3、具体原则: (1)原则上采用直线,避免曲线; (2)当必须设置曲线时,半径不宜小于不设超高的 平面曲线半径如表3.2.1。 4、曲线隧道的不利因素: ⑴行车视距问题; ⑵加宽断面问题,造成变截面隧道,施工难度大; ⑶曲线隧道内装修复杂; ⑷增加通风阻抗,对自然通风不利;
第三章 隧道位置的选择
早进洞,晚出洞解释

解释一:“早进洞,晚出洞”最先是由当时铁道兵司令员吕正操 将军提出(后来吕将军当了铁道部长),意思是隧道宜长不宜短。 在隧道施工中,洞口段围岩一般比较破碎、地质条件较差,应遵 循尽量减少对岩体扰动的原则,以提高洞口段岩体和边、仰坡的 稳定性。《隧道设计规范》及《隧道施工规范》均作了洞口位置 规范性要求,强调“早进洞、晚出洞”,即适当延长洞口和隧道 的长度, 尽量避免对山体的大挖大刷,提倡零开挖洞口. 让隧道 洞口周围的植被得到妥善保护, 维护原有的生态地貌。 即“未到 山体之前先进洞,尽量远离山体后再出洞”。
不设超高最小平曲线半径 表3.2.1
公路 等级 高速 平 原 微 丘 一 山 平 岭 微 重 丘 二 平 原 微 丘 山 岭 重 丘 三 平 原 微 丘 山 岭 重 丘 四 平 原 微 丘 山 岭 重 丘
地 形
不设 超高 最小R (m)
重 丘
山岭
5500
4000
2500
1500
4000
1500
2500
1.隧道两端平面线形与道路线形相一致的最小长度规定如表3.5。 隧道两端平面线形与路线线形相一致的最小长度(m) 表3.5
高 速 公 路 平 原 微 丘 平 原 微 丘 一 山 岭 重 丘 平 原 微 丘 二 山 岭 重 丘 平 原 微 丘 三 山 岭 重 丘 平 原 微 丘 四 山 岭 重 丘
公路等级 地 形
3.4 衬砌内轮廓线及几何尺寸拟定 什么是隧道衬砌?(Lining)它是一种超静定支护结构。 衬砌断面设计:主要解决内轮廓线,轴线和厚度三个问题。 设计内轮廓线的原则:衬砌的内轮廓线应尽可能地接近建筑限界, 力求开挖和衬砌的数量最小。衬砌内表面力求平顺,还应考虑衬 砌施工的简便。 隧道衬砌断面的轴线:应当尽量与断面压力曲线重合,使各截面 主要承受压应力。为此,当衬砌受径向分布的水压时,轴线以圆 形最好;主要承受竖向压力或同时承受不大的水平侧压力时,可 采用三心圆拱和直墙式衬砌;当承受竖向压力和较大侧压力时, 宜采用五心圆曲墙式衬砌;当有沉陷可能和受底压力时,宜加设 仰拱的曲墙式衬砌。 隧道衬砌厚度:随所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 化,并且与隧道的跨径,荷载大小,衬砌材料以及施工条件等有 关。根据以往经验,拱圈可以采取等截面,也可采取在拱脚部分 加厚20—50%的变截面。仰拱厚度一般略小于拱顶厚度。
专用公路 图3.2.3 隧道建筑限界(尺寸单位:m)
一般公路
图中:W一行车道宽度,按表3.2.3的规定采用; S一行车道两侧路缘带宽度,按表3.2.3的规定采用; C一余宽,当计算行车速变>100km/h时为0.50m,计算 行 车速度 <100km/h时为0.25m; H—净高,汽车专用公路、一般二级公路为5m,三、四 级公路为4.5m; 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m时, E=L;当L>1m时, E= 1m; L一侧向宽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短隧道,其侧向宽 度宜取硬路肩宽度; R一人行道宽度; J一检修道宽度。
围岩类别 净距(m) VI (1.5~2.0)B V~IV (2.0~2.5)B III (2.5~3.0)B II (3.0~5.0)B I >5.0B
3.3.4 隧道接线 ●保证有足够的视距和行驶安全:隧道洞口连接线的 平面及纵断面线形应与隧道线形相配合。尤其在进口一 侧,需要在足够的距离外能够识别隧道洞口。为了使汽 车能顺利驶入隧道,驾驶员应提前知道前方有隧道。通 常当汽车驶近隧道,但尚有一定距离时,驾驶员若能自 然地集中注意力观察到洞口及其附近的情况,并保证有 足够的安全视距,对障碍物可以及时察觉,采取适当措 施,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注视点和注视时间:开始注视的点称为注视点,从 注视点到安全视距点所需时间称为注视时间。从注视点 到洞口采用通视线形极为重要。在洞口及其附近放入平 面曲线或是竖曲线的变更点时,应以不妨碍观察隧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