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的作者是特级教师肖培东。
肖培东老师凭借他出色的课堂教学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是目前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肖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记录了他教学中的16个教学案例。
“浅浅地教语文”的“浅”不是肤浅、浅显,不是毫无章法、空穴来风,他的“浅”立足资源、目标、读书、语言、学生、文本……他认为“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在一起,高度自然就产生了。
矮到尘埃里能扎根的思想,切实地汇聚到一起,厚度也自然就存在了”,我想,这就是“繁华落尽见真淳,绚烂极尽归平淡”的大道至简吧。
读完书里16个案例以及专家们的点评,不禁惊叹这位语文课堂设计大师的才能,也让我获益匪浅。
朗读教学在多种多样新奇的教学法面前,如同旧物一般不被待见,如何改造使其出新就可以参考肖培东老师的朗读教学。
在肖培东老师眼里,“汉语是一种音乐性、感悟性很强的语言,特别应当通过吟诵来体悟。
”在他课堂上这种“吟诵”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教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欣赏文本。
我们在选择朗读内容时可以不单单是全文或者某一段落,也可以是一个副词,一个介词或是语气词,文章的标题,一个标点,这些内容都是鉴赏文本的切入锁眼,而朗读是进一步打开入口,探索文本内部世界的一把钥匙。
苏格拉底曾说过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将这句话放到课堂上,启发学生产生新思想的来源之一就是教师的问题设计。
纵观肖培东老师案例中的问题设计,形式简洁而难度适中,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问题形式创新等等,如此精妙地提问,是如何做到的呢?1、他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问题,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把控问题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
2、他的阅读教学不是架空文本,泛泛而问。
他常常自己反复阅读吃透文本后将重点罗列,有所选择后设计出一条巧妙的问题链,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串联课堂。
3、他不放过任何的教材细节,能够很好把握教材中的各种提示部分,单元提示、课文中的旁批以及思考探究都是他提问的着眼点,因而,他的问题不同于参考教案上的“陈词老问”,他能够推陈出新地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春风十里不如你——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深深浅浅都是你肖特精选了16篇课堂实录,有初中的,也有高中的;有阅读课,也有写作课;有诗歌,也有演说;有记叙文,也有说明文……涵盖了基本的课型,让你在丰富的课型中收获点滴感悟。
不仅如此,这本书的篇章结构也很特别:先是“浅浅小语”,三言两语概括上课心得;其次是“课堂再现”,用实录再现课堂真实;然后是肖特的“教学感言”,呈现从备课到设计的思路过程;最后是“名师点评”,名师评价课的得与失,指导我们阅读。
赏实录,琢磨细节,形成自己的理解;读感悟,琢磨课堂,了解课堂设计的缘由;品点评,对照自己的理解,取长补短。
如此设计,让阅读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浅浅地读课堂,深深地理解语文。
把朗读进行到底2011版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对各个学段的朗读竟做了相同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评价建议”的“具体建议”竟然强调的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一模一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由此看来,“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还是评价的总体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并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实践。
可是现实怎样呢?不少公开课,太多的家常课:朗读的太少了,指导的更少。
即便公开课上有些朗读,但不少蜻蜓点水,很浅;大多是为了展示,不真。
现实很逼仄,教学进度需要关注,各种考试也需要关注,大家都在赶时间,赶进度,朗读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
也许重要的不是逼仄的现实,而是我们逼仄的心。
一颗太过现实而又浮躁的心,只会让朗读渐行渐远……可是肖特课堂上竟然大部分时间在朗读,在指导朗读。
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
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青春是短暂的,梦搁浅了,我们就失去了对美好的向往。
如果你成天做着一个根本就实现不了的梦,尽管那个梦于你的真实世界是那样的相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欢迎来参考!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
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
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
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然后开始细细品读这16个课例,但是因为这些课例中的的一些文章不是苏教版中的文章,自己并未上过课,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
但是《孔乙己》与《一双手》这两堂课,我是现场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演绎的,所以再看课例,感受格外真切。
听了这两堂课,又看了这16个课例,在看到黄厚江老师对《一双手》点评的时候说到“一节课是一条流动的小溪”,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流水不腐”。
是呀,也许因为肖培东老师天生对文字的敏感,使得他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
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
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复来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复来揣摩。
在标点符号的揣摩中,师生共同朗读让课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的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肖培东老师这个方式来教语文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呢?其实,好像也是可以做到。
《我只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
《我只想浅浅的教语文》阅读有感三天时间,浅浅地读完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一些浅浅地思考,与大家分享——什么是浅?肖培东的浅绝不是浅显,更不是浅薄,也不是肖老师之谦虚。
我以为肖培东的浅是一种层次,是豪华落尽之后的真纯,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淡,是武功已臻化境之后的不动声色,是超越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的一个新的开悟,那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只不过此时山水已非彼时山水。
肖培东的浅的表现在哪里?1、本色纵览这十六篇经典课例,下起小学上至高中,跨度如此之大,但是这些教学设计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就是文本,肖培东极少引用,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
就凭借一个文本,就可以烹调出一桌语言的满汉全席。
紧紧地扣住字,扣住词,扣住篇章,扣住情感,扣住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来大做文章。
在《山羊斯特拉》里一个“咩”字竟让教得荡气回肠,千回百转,让孩子们的情感渐起波澜,而置身其中,不能自拔,在这里,学生的美好情感被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被激活,进而思考生命的内涵,追问悲悯的情怀。
《在沙漠中心》对四个标点的入情入境地品读,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在绝境之中的坚强。
这样的例子,在肖培东的课例里俯拾即是。
由浅入深易,由深化浅难。
信然。
2、诗意肖培东的文字诗意盎然,让人在读他的课例的时候,心也不由自主地柔软起来。
比如在《小小鸟窝,大大世界》里,肖培东在和学生对话的时候,诗意语言信手拈来:“我真是想到我上高中的时候。
因为绿色是我们青年少年共同喜欢的色彩,我还想到我儿子在那撒欢奔跑,他是我们家最纯挚的一抹绿色。
”“如果你只羡慕沙漠里的那丛绿荫,那么你就可能会忽略烈日的炙烤、风沙的袭击和一望无垠的寂寞,所以输的人生不是一种运气。
”“与其说一抹绿色托举了水珠,闪闪发亮,倒不如说这枚水珠穿越千沟万壑来到这片荷叶上。
艰辛,坚强,因此这不是运气,而是一种坚持。
”总感觉口吐莲花的培东有一种诗仙李白的潇洒,出口成章,下笔为诗。
课堂温暖语文才美——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课堂温暖语文才美——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早就听过肖培东老师的名字,可是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从没有能够静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听过他一节课,读过他一篇文章,品过他一节实录,是心生遗憾也是责备自己劳而无心、学而无章吧。
这个学期期末,我走进学校的图书室,穿梭在一排排书架中,我的目光逡巡、流连于那些花花绿绿的扉页,停驻于那些或朴实或新颖的书名,就这样《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我的心不由一动,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一种好久不见,见了脱口而出“久违了”的感觉。
是一个怎样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温柔如水、温暖如春的文字?浅浅?怎样的浅?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浅”?是“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中的“浅”?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浅”?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浅”?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这个“浅”是如此精致,如此智慧,如此温情脉脉。
这样的“浅”课堂怎能不温暖?这样的“浅”语文怎能不美?这本书收录了肖培东老师的16节课堂实录以及名家点评、听课老师的感悟、反思。
虽然都是中学、高中的教学课堂,但是我却感受到了肖老师那颗“浅浅教语文”的智慧之心玲珑剔透、纯洁若玉。
就像钱梦龙老师说的: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正是这“深”与“浅”相互转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启人智慧的哲理吧?肖老师的“一亩三分地”种得纯,种得真,不掺杂质,我们都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我们走得太远了,都忘了最初是为何出发的。
在形形色色的新思潮、新理论充斥着我们的思想,支配我们的行为时,那份能够对语文始终不渝的坚守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对语文教学的深切理解。
李镇西老师如此,王崧舟老师如此,肖培东老师亦如此。
他们的语文课堂处处温暖四溢,处处体现着人文情怀,处处可以看到学生“我要学习,我想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的自主学习模样,处处可以听到学生“我想说,我要说,我能说,我会说”的自信表达风采。
读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读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肖培东是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读了他的著作和听了他的讲座后,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肖培东教授强调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肖培东教授强调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审美。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情商和文学素养。
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肖培东教授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他认为,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肖教授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他提倡通过课外阅读、写作比赛等活动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肖培东教授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发展,更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他提倡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还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和社会道德。
总的来说,肖培东教授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倡语文教育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以及强调语文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语文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读书心得,今天我就想浅浅地与大家分享。
我觉得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阅读可以是课本、故事书、报纸杂志等,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阅读,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书时,我常常会做些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这样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能培养我的写作能力。
我发现写作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思考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会选择一些经典的作文题目,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写作。
写作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发现背诵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背诵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一些重要的句子和词汇,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感和语调。
背诵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文章或者经典的句子,通过反复背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美感。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发现语文学习中的综合运用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语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些练习题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等。
通过做题,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语文竞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我觉得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对语文有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我们可以参加一些文学社团或者读书会,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语文素材进行学习,比如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幽默的笑话等。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和提高。
通过阅读、写作、背诵和综合运用,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同时,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我的这些读书心得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努力,提高语文水平!。
浅浅地教,深深的情——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方睿杨...
浅浅地教,深深的情——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方睿杨...浅浅地教,深深的情——读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后感方睿很幸运,肖老师的课,听过多节。
肖培东课例品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中收集的十六个课堂实录,我现场听过的有七节。
钱梦龙老师说,教语文最重要的是悟性;王崧舟老师说,教语文的都应该是诗人。
或许是自己缺乏悟性,或许,是自己没有诗人的潜质,听肖老师的课,只感觉轻松、舒服,让人情随课动、情随文动,可自己模仿着来上,总不得要领。
于是,只能感叹:肖老师的课,是我模仿不了的。
课虽模仿不了,可依然痴迷。
拿到这本课例品读,爱不释手,暗想,拙笨的我或许可以在整理的文字课堂中慢慢感悟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没有听过肖老师的文言文课,于是,迫不及待地先读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实录,想了解肖老师上文言文是否有什么新的方法。
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以前用人教版教材时教过。
对于文言文的教法,初中普遍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以讲解文言字词为主,我基本也是这样。
多年教学,几多困惑,精美的文章因字词解析过细而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更难以从深处引导学生去领悟文辞之美,内蕴之美。
一口气读完肖老师《〈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堂实录》,想像着肖老师的语气和神采,想像着学生的回答与朗读,想像着课堂或平静或热烈的氛围,仿佛自己置身现场,沉醉其中。
肖老师的文言文确实教法与我们不同,但与他其它的课风格一致,以朗读为主要手段,以朗读促进文本解读,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读出味,读出蕴。
结合肖老师的其它课例,我隐约明白了肖老师课堂的魅力所在一一立体的课堂,需要教师课前的真读。
肖老师的课,问题不多,但能给学生极大的思考空间,而且几个问题有梯度,相互关联,自然推进,最后直击文本深处。
总感叹肖老师的课有深度,问题设计巧妙有层次,总能搭建起一个立体的课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让听课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读他的一篇篇教学感言,明白了巧妙的问题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书写教案时“想”出来的,而是课前一遍遍“读”出来的。
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读后感
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读后感以前我总觉得语文教学得挖得特别深,好像不挖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道理就不算是成功的课。
就像挖宝藏,非得挖到最深层的钻石才行。
结果呢,学生被我搞得晕头转向,我自己也累得够呛。
但是肖培东老师说“浅浅的教语文”,这可真是让我开了窍。
他的“浅”不是浅薄,而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智慧。
就好比把那些高大上的语文知识,用一种轻松简单的方式递给学生。
就像给小孩子喂饭,你不会直接把一大块没切的肉塞到他嘴里,而是把肉切成小块,再加点美味的酱汁,让他开开心心地吃下去。
肖老师在课堂上就是这样,他不会把那些复杂的文学概念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而是用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课文的解读方式。
他像是一个带着学生在文字花园里漫步的导游,不是拉着学生匆匆赶路,而是在每一处美妙的风景前停下来,让学生细细品味。
他对字词的琢磨,就像把玩一颗颗精致的小珠子,从简单的字词里能挖出丰富的内涵。
这让我意识到,语文课本里的每个字、每个词都像是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对方法浇灌,就能长出参天大树。
而且肖老师的课堂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
他不是在舞台上独自表演的演员,而是和学生一起在舞台上跳舞的伙伴。
他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不管这个想法是多么的稚嫩或者奇特。
这就像一场冒险之旅,他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看到的风景,哪怕这个风景在别人眼里有点奇怪。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得到了武功秘籍的小侠客,心里满是激动和期待。
我觉得自己以后再走进语文课堂的时候,也可以像肖老师一样,带着浅浅的微笑,用浅浅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深深的语文世界。
让语文学习不再是学生的噩梦,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
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我的学生们眼睛里闪烁着对语文的热爱之光,就像我现在对肖老师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理念的热爱一样。
这“浅浅的教语文”呀,可真是大有深意呢!。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期末了,千万别惹老师……重要通知,因临近期末,老师正处于炸毛期!请适当保持距离,避免误伤……”虽说是一个笑话,可是仔细想来,不正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期末工作多而杂乱,让我这个有着二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也苦不堪言,感觉教学工作不再是轻松惬意的,反而越来越沉重!初见《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我以为作者肯定也是跟我一样有些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感受,在书中写一写教学的现状,表达一下心中的愿望而已。
可真正读起来,我才感到惭愧,我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啦!《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精选了肖培东老师在全国各地示范课中的十六个经典课例,涵盖中小学课堂,以教学沙龙的形式给人以现场感。
每篇实录都附上其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细节、教学感悟,可谓篇篇精彩,更富有启迪。
而所有的精彩凝聚起来,又凸显了他独特的教学理念:浅浅地教语文。
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
小时候我们就耳熟能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肖老师的课堂可以说是在诵读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揣摩文字、体会情感,并且每堂课都是在全体的诵读中达到高潮并结束的,给人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感觉。
就像书序中说的:让我们把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真实的阅读教学,当是教会学生不借助外力,原生态地素读文本。
读,是理解文章最朴素、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一定要重视诵读。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老师在每堂课上都重视情感的激发。
肖老师执教的《孔乙己》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孔乙己的悲悯,对社会的反思;《我的早年生活》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对丘吉尔自信的崇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我看到了孩子们从“让”字上领悟的心灵精神之美。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机缘巧合,我拜读了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书中精选了肖培东老师在全国各地示范课中的十六个经典课例,学段从小学到初中,文体有记叙文,也有说明文;有诗歌,也有演讲;有阅读课,也有写作课......涵盖了基本课型。
每篇课例都附上其“课堂再现”,用实录再现真实课堂;肖老师的“教学感言”,呈现清晰的备课思路;“现场声音”和“名师点评”,指导我们阅读、思考。
可谓篇篇精彩纷呈,于我而言,更是富有启迪。
一、咬文嚼字,情由“读”中“教学千法读为本”,肖老师对朗读异乎寻常的重视,让他的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
肖老师的朗读形式多样: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共读……尤其到了精彩处、关键处就开始反复读,但读不是目的,以读促析,以读促悟才是旨归。
除此之外,肖老师带领学生读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读标题、读标点、读虚词、读动词、读句子......在他的课上,朗读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学生深入文本的一条捷径。
他的大多数课都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层层推进的。
如《春酒》中对标题的朗读就请了17位同学,各自读出了自己的味道,学生在各自的品读中读出了两类感情:一类是回忆春酒时的陶醉、甜美、享受;一类是回忆清醒以后找不到春酒的惆怅、忧愁。
在《山羊兹特拉》一课中,肖老师抓住一个“咩”字,引导学生读出无限真情:既有安慰、急切,又有开心、幸福。
一个“咩”字让学生读的千回百转,让学生的情感渐起波澜,而置身其中,不能自拔。
《在沙漠中心》一课,对四个标点入情入境的品读,让学生感受到了沙漠里的坚强。
当然,朗读过程中,肖老师的指导也是非常精彩的:有语速、语调的指导,有情境的描摹,也有情感的引导。
正如王君所说“有分析定有朗读,有朗读定有指导。
以读促析,或者以析助读,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
肖老师真正做到了回归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虽有朗读、有情感指导,但总是浅尝辄止,不能让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忘情、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素养这个词应该是最近的热词,听了很多讲座,对这个词的感觉总是淡淡的,无法深入其内涵,看了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终于对语文的核心素养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语文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听的能力我们所有的语文课堂在表面上都是“俊达到了的,但读、说、写的能力培养却是很多老师致力追求但效果始终不理想。
可是这几个字在肖老师的课上都得到了完美的实践。
尤其是读和说,肖老师的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不是走走过场应应景,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而学生说更是肖老师课堂的一大特*。
每一堂课都会有很多学生发言,就比如《小小鸟窝,大大世界》发言的学生多达45人次,这几乎旦是整个班了,也就是说肖老师调动了所有的学生,这几乎是我们一直追求却一直做不到的。
为什么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都愿说还能说呢?我想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引导。
新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细细想来,学生是主体本来就是教育的根本。
学习是孩子们自己的事,只有孩子们自己愿意去学了,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可是我们的学生心智发展未成熟,要让他们自己觉醒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
浅浅地教语文,浅浅地引导,肖老师做到了。
比如说肖老师执教的〈〈菩萨蛮〉〉。
开课第一问“学诗歌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学生都知道读,接着肖老师就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的相关提示去引导学生该如何读这首词。
读后感·引导得不着痕迹,但学生一定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因为学生有收获,有体验,还会获得读诗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在以后的诵读活动中,学生潜意识也会注意诵读技巧,这种效果不可谓不好。
再来看看第二问“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南。
*南好,好在哪里?”“好在碧绿的春水”“好在*南的人儿很美”“好在人躺船上听雨的闲适”。
好一个简单的引导,孩子们在这样的引领下有话可说,深入研究,收获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美篇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是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经验总结。
在书中,余老师以平易近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余老师在书中强调,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感知和局部细读。
整体感知是指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初步认识,局部细读则是指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句子和词语进行深入分析和品味。
余老师认为,只有将整体感知和局部细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要注重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
思维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
语言积累则是指通过背诵、摘抄、运用等方式,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
余老师认为,只有将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
实践活动包括写作、演讲、辩论等,自主探究则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余老师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余老师的经验和见解非常宝贵,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阅读笔记(二)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阅读笔记(二)海丰县梅陇中学黎若溪《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是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一部经典课例品读著作。
暑假时,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柯泽华老师大力推荐语文学科方面的一些好书,其中就有这本《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柯老师希望我们这些学员能通过阅读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理论水平。
暑假快结束时,我终于与这本书结缘。
手捧这本厚厚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似乎嗅到了一股清香从书页里飘出来。
我一点点地走进肖培东老师的文字海洋,试图去捡拾海洋里的粒粒珍奇。
感受诗意,感受真实;边学边记,边记边思。
【序】为“浅浅地教语文”喝彩钱梦龙1.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潜向“碧波深处”,才能求得语文教学的真谛。
2.把琅琅读书声还给语文课。
3.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
4.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
《假如我有九条命》1.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一条命,用来做丈夫和爸爸;一条命,用来做朋友;一条命,用来读书;一条命,用来教书;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
2.现在的我,已经越来越能感受多条命的渴望,不是为了长寿,而是为了还愿和感恩,当然,还有找到真实的自己。
3.九条命,是我们丰富的人生内容,更是我们分身乏术的遗憾。
在余光中幽默清新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很多的无奈和愧疚,也读出了一个文人学者高尚的人格和美丽的精神世界。
4.感受余光中的思想感情,升华我们的生命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沉浸在余光中的文字里,徜徉在余光中的散文艺术中。
我坚定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又开始读文章。
5.“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
”余光中说的是自己,你用心读了,觉得他也在劝勉我们。
教书,全力以赴,不能随便。
6.“你们知道吗?这九条命的文字,有一条命与作者原著中的表述是不同的。
就是'教书'的这条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及感悟
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1000字:
遥记第一次听培东老师的课,是在双流中学正道语文首次年会上。
肖老师甫一亮相,宛然古代退却长衫,剪掉长辫的书生翩然临于三尺讲台。
他讲授的是初中篇目——琦君《春酒》。
磁性的嗓音渲染、精准的问题设置、恰到好处的点拨,将文中粒粒文字酿成一坛令人微醺的语文教学美酒。
今日重逢,见字如面。
翻开《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循着文字的踪迹峰回路转,一个疑团渐渐解开:情者,文之经。
若论情,如今“滥情”的语文课例可谓多矣,却只让人心生别扭;肖老师的课为何能在不经意之间,开启心中美好的情感?
目光渐行渐远,比较琢磨了好几个课例,豁然开朗:肖老师的课之所以不流于“矫作”,是因为将情感浸入理性细细淘洗过。
且看——
《山羊兹拉特》一文,其确立的主题是呼唤人与动物真诚的情感,诚如肖老师在题记所说:“把一朵花的微笑读成祝福,把一声羊的‘咩’叫读成警醒,让每一粒葡萄都能背诵夏日时光的名字。
浅浅的,
让最真诚的你走向最清纯的眼睛。
”
本课教学思路为:整体感知——拯救兹拉特最重要因素:情感——情感的变化——读出“咩”字无限真情。
毫无疑问,“情感的品味”是全篇的重点。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师者却没有“激情导入”,生硬地在学生心里植入无病呻吟。
而是请一位同学试着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大家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当同学仅从情感角度来概括的故事内容时,则要求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再给予补充,最后将两者的内容整合成相对规范的故事内容—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到暴风雪,山羊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困难并安全到家,经此磨难,阿隆一家与山羊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终于情,不见得始于情?
在探究“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情感”环节中,情感亦是随着对问题的层层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中,才慢慢渗入心间。
肖老师首先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漫谈”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发言有时是事实的陈述,并非是事理的概括,比如:“生4:如果不是山羊兹拉特没奶的话,主人们也不会将它卖掉。
”肖老师及时追问:“迫于无奈,是吧?”这个孩子的思维在一瞬间即得到了收束。
在学生表达自己看法时,适时追问:“你继续说说,暴风雪为什么那么重要?”,“感情?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能找出这种纯真的感情?”……
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将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为两类:内在情感与外界因素。
这是令人击节的教学智慧!多少次,当我们的问题在轰轰烈烈的讨论和回答之后,就沦为空中飘零的落叶,只能叹息着地。
读后感·肖老师不仅梳理情感,更是及时亮出了一个通往情感路牌:“最重要的因素究竟是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思维聚焦,去粗取精。
情感应该是在对语言的品味咀嚼中自然生成的。
文学作品情感的品鉴不该是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方刻骨铭心。
应该是对故事内容的整合提炼中,结合语境品读词义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
所谓藏而不露是也,所谓春秋笔法是也。
作者:肖培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