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背诵口诀(全)
(十)德育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导向性、疏导性、课堂与生活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口诀:一连营长,双导三结合
(11)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口诀:淘(陶冶)宝的榜样(榜样示范)在唯品(品德)会上说(说服教育)段(锻炼)子
(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口诀:最近股市很猛(孟子),不断跌,很多人赔(裴斯泰洛齐)洛(洛克),所以在卢(卢梭)子上唱浮夸(夸美纽斯)祈福(福禄贝尔)
(八)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口诀:双孔(孔子、孔德)特(赫尔巴特)干(涂尔干)涩(斯宾塞)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口诀:四个转向。
(二)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口诀:二独一发。
(三)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
高频考点背诵口诀(全)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目录模块一教育基础一、教育学基础知识考点一、教育的发生与开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研究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三)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四)教育的功能1.按作用的对象分类:个别功用(本体功用)和社会功用(派生功用):2.按作用的方向分类: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作用的呈现形式分类:显性功用和隐性功用(五)教育的起源学说3.心理起源说:XXX,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XXX、XXX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六)教育的历史开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融合、内容简单。
2.现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夏商: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礼乐为核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古希腊——雅典;全面和谐教育。
(2)封建社会宋朝:XXX成为国学,儒家典范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世纪欧洲:XXX(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3)现代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发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③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④古代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素质部分主要考察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重点必背的知识点:一、教育理论1.21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2.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3.教育的特点和分类4.教育的目标与要求5.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教学方法1.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步骤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3.教学方法的分类和选择4.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5.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三、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内容3.教育行政管理法规相关内容4.学校办学法规相关内容5.中小学教育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内容四、教育心理学1.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心理机制2.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阶段特点3.学生心理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4.学生成绩评价和激励的心理原则5.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五、教育与发展1.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就2.全面质量教育的内涵和要求3.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和发展方向4.新课程的背景和目标5.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挑战六、教师专业素养1.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素质和能力2.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3.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4.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要求5.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和教育创新能力七、教育研究与教育评价1.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方法2.教育评价的种类和方法3.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4.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价的意义和价值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素质部分的主要内容,从教育理论到教学方法,再到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考生可以参考这些知识点来备考,并结合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
同时,还需要关注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了解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和政策动向,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口诀,可以帮助考生记忆。
教育观: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应时代要求。
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口诀:四个转向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口诀:二独一发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或五者一社区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口诀:你我他它教师职业道德:1.XXX之心,爱教之心,爱岗之心。
2.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3.终身研究。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遵守“三爱两人一终身”的要求,这是我们展现教师本色的基本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人民和XXX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小学教资必背知识点电子版
小学教资必背知识点电子版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小学教资必背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小学教资必背知识点的电子版,以帮助您更好地备考和教学。
一、语文知识点1. 文言文常用词:如而、于、乃、焉等。
2. 成语:如井井有条、勇往直前、心灵手巧等。
3. 诗词句:如床前明月光、红豆生南国、黄河远上白云间等。
二、数学知识点1. 数字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法则。
2. 数的大小比较:掌握数的大小关系,比如大于、小于、等于。
3. 分数与小数:理解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及相互转换。
三、英语知识点1. 基本词汇:掌握常用的英语单词及其发音。
2. 日常用语:如问候、介绍自己、询问时间等。
3. 简单句的构成:了解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句子结构。
四、科学知识点1. 物质与能量:了解物质的性质和能量的转化。
2. 生物与环境:掌握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天文地理:了解地球、太阳系以及基本的地理知识。
五、社会知识点1. 国家与地理: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及主要地理特点。
2. 政治与法律:基本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
3. 生活常识:包括交通规则、环保意识、安全知识等。
六、体育知识点1. 球类运动:了解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基本规则和技巧。
2. 健康知识:了解饮食均衡、坐姿正确等养生常识。
以上仅是小学教资必背知识点的一部分,详细内容请参考附件中的电子版。
希望这份资料对您备考和教学有所帮助。
祝您顺利通过小学教资考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附件:小学教资必背知识点电子版(文件已上传)。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
2019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汇编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一、教育概述(重点)(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具有广义和侠义之分(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2)侠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要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
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三)教育的性质(重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Word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志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起源的学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没有阶级性 2 古代社会的教育。
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夏代,奴隶制社会末期;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为: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
核心考点二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一学记,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写作于战国晚期。
常考名句化名成俗,齐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学不躐等二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理论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启发成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苏格拉底主张启发式教育,提出产婆术的学习方法。
四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五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有政治学六昆体良。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数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创立阶段一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综合素质》考前背诵资料:七个模板
《综合素质》必背七个模板模板一:第30题“教育观”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答:该教师的行为符合(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素质教育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
材料中的老师做了什么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2)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的整体发展,扭转只重视智育,忽略德育、体育和美育,扭转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的倾向。
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最优发展、面向全体,而不是平均发展。
材料中的老师做了什么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3)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遗传素质、教育及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的差异,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材料中的老师做了什么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
材料中的老师做了什么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5)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材料中的老师做了什么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模板二:第30题“学生观”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答:材料中的老师的行为符合(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
(1)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包容学生的错误,赞美学生的优点。
材料中的老师做了什么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2)独特。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差异性,学生和成人之间有巨大的差异。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材料中的老师做了什么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3)独立。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共23页word资料
教师资格证.docx教育学一章1.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再形式上的发展: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教育发展过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a全民性平等性 b 教育是和生产劳动结合联系的。
(2)古代教育特征:a 阶级性和等级性 b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分离(3)近现代教育的变化表现在a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c 教育的世俗化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4)当代教育的特征a 教育的终身化 b 教育的全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二章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决定教的领导权(2)政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决定着教的目的。
(4)教相对独立与政。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为政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可以促进民主7.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该面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动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9.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这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
《综合素质》目录第一章职业理念15%(4+1)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观(每年都出题)第三节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0%(8)(只出单项选择)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5%(4+1)有 2 节职业行为(只单项选择)职业道德(单项选择+解答)第四章文化涵养12%(9)(只出单项选择)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48%(4+1+1)三种题型:1 单项选择:每年固定29,2 分(第一到第五章都会出)2 资料解析:3 道第一、三、五(阅读理解)章3作文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归纳(一)素质教育观的看法(不需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面向全体( 1 适龄少儿 6 周岁, 2 受教育机遇公正)(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看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但不平均发展)(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四)促进学生生动、爽朗、主动地发展(五)着眼于学生的平生可连续发展(保罗朗格朗提出平生教育)两全两发展记忆魔法创新和实践【答题技巧】资料解析题改卷标准: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分资料解析题高分诀要:三步走战略、总分总模式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正确:值得夸耀,表现了··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错误:违反了· ·的要求,应该如何改正。
第二步(分)理论要求+资料解析注:分条摆列、逻辑清楚第三步(总)总结理论和资料解析第二章学生观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需要背,理解的基础上看一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点)1、学生是拥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2)学生拥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教师不能够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拥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第三项不用记)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拥有规律性(出单项选择)①序次性:要次序渐进,不能“拔苗滋生” “陵节而施”②阶段性:依照不同样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的连结和过渡。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西方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西方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
②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⑤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简答(已考):学校产生的条件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
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社会:①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课程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口号(德国);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
②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有,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小学”是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
简答: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已考):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概念●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特点:①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营和习俗的水平。
②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论语》:孔子,东方启发法第一人。
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循循善诱。
●产婆术: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
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理想国》: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和谐全面发展。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①教学原则: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②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③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①教育性教学原则。
②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③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④“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①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②学校即社会。
③从做中学。
●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
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①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②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③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①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②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③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④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⑤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简答(已考):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简答: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校文化:①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分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②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
③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④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第四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学校在国家对教育者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育的具体要求。
●地位: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简答: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简答(已考):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宗教本位论:培养宗教所需的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罗斯福、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杜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已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答(已考):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简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
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
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