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堂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辨析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

“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

“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作者:黄博瑜胡小英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年第01期摘要:“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瀉心汤、甘草泻心汤,均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而设,但三者临床应用指征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分析三泻心汤原文及药物组成,以鉴别三方的病机及使用指征,并附验案以进一步区分三者的临床应用,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0)01-0111-04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020Abstract: Three xiexin Decoction, that is,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Shengjiang Xiexin Decoction, and Gansao Xiexin Decoction, are from Shang Han Lun, which are designed to treat the heart distension caused by cold-heat complicated syndrome, but the indication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are not the same. This article identified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and application indicat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medicinal combination. In addition, medical cases were attached to further discrimin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with the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Keywords: cold-heat complicated syndrome;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Shengjiang Xiexin Decoction; Gansao Xiexin Decoction《伤寒论》“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均用于治疗误汗、误下引起寒热错杂的心下痞满。

深度解析伤寒论五则泻心汤

深度解析伤寒论五则泻心汤

深度解析伤寒论五则泻心汤
《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不爽。

其中有多首“XX泻心汤”,名虽相似,功效却不相同,各位中医粉们有没有仔细鉴别过其异同呢?别煮取汁——附子泻心汤
药食同源——生姜泻心汤
生姜是身边极为平凡的一味食材,而不可忽视其的药用价值——某人,年约40余。

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显之,继则胃中有振水声,肠鸣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

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

脉滑数,苔反腻,心下痞硬。

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10剂而愈。

《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

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

虚热二字,合成此证。

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总结:《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

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

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

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鼠年大吉
去除疤痕
治疗近视。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2
世代传承
经过千百年的世代传承,泻心汤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演变和优化。
3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对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验证了其疗效和药理作用。
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 舒缓心脏负荷
泻心汤可通过舒张血 管,改善心脏供血, 减轻心脏负荷。
2 平衡情绪
泻心汤具有调节神经 系统功能,改善情绪 和睡眠质量的作用。来自 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悠久
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传统医学的底蕴和独特的疗效。
组成复杂
泻心汤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各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
泻心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临床应用泻心汤的历史背景
1
古代经典
泻心汤最早出现在古代医学经典中,被描述为治疗心脏和情绪相关疾病的有效方 剂。
《泻心汤临床应用》PPT 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是一份探讨泻心汤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PPT课件。本课件 将包括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功效与作用、配方组成、制备方法、 药物成分及其功效、适应症及治疗效果、禁忌症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 案例、剂型与剂量、药理作用分析、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展望、常见疾病治疗应用、质量标准化研究、现代化应用探析、临 床应用优势和不足以及临床应用与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3 抗炎消肿
泻心汤含有多种具有 抗炎和消肿作用的药 物成分,可以缓解心 脏和血管炎症。
泻心汤的配方组成
中药材
泻心汤的配方中包括多种中 药材,如黄芩、柴胡、天花 粉等。
制剂
泻心汤可制成不同剂型的药 物,如水煎剂、颗粒剂、丸 剂等。
制备方法
泻心汤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 浸泡、干燥等多个步骤,确 保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从仲景“五泻心汤”方证中探析相关脾胃病的治疗

从仲景“五泻心汤”方证中探析相关脾胃病的治疗
黄 芩 、 黄 等 , 有 杀 灭 幽 门 杆菌 和各 种 肠 道有 害菌 的 作用 , 大 具 半 茯 苓 1g厚 朴 1g 5, 0。守 上方 共服 药 长剂 , 大便 已稠 , 下痞 闷 , 心 干 食 脉 上方 减 太 子 参 、 厚 夏 辛温 降 逆除 痰 , 姜甘 温 温 胃散 寒 , 连 、 于 黄 黄芩 苦寒 清 热 、 味 暧泛 酸均 已减轻 , 欲 增加 , 转 为缓 滑 无力 , 辛
肿 , 血, 充 黏膜 水肿 , 闭不严 。辩 证 为 : 痞 , 在上 焦 , 关 热 热 胃气上 逆 。治 疗 : 寒轻 泻上 焦 无形 之 热结 。方药 : 黄黄 连 泻 心 汤 加 苦 大
减 , 黄 1g 黄 连 1g 甘 草 lg 共 为 粗 末 , 服 开 水 泡 饮 1 大 5, 5, O, 每 O 克, 1日 2次 , 后 共 服药 6 。经 胃镜 检 查 : 门 苔 薄 黄 白腻 , 舌 之 性泄 其 实热 , 为治 虚 痞 不伤 正 气也 , 此 附子 另煎 汁 兑 入 意为 扶 心 下 痞胀 益 甚 , 中有 漉漉 水声 , 脉 滑 无力 , 属 脾 寒 胃热 , 证 湿热 下 注 。 宜 : 开苦 降 , 通 阴 阳 , 治 辛 宣 阳 固表 。
水 ; 过用 下法 导 致脾 气 虚甚 至 出现 下 利 日数 十次 , 若 心下 痞 硬而 满 , 不 化用 甘 草 泻 心 汤 , 重 甘 草 用 量 意在 健 脾 补 中 , 急 和 谷 加 缓 巾之用 。 以上 3味 汤剂 要 用 煮过 去 渍再 煎 的 方法 ,意在 中和寒 热 , 补 同施 。阳性 痞 又名 为 热 痞 , 攻 包括 大 黄黄 连 泻 心汤 和 附子
加炒麦 芽 lg焦神 曲 lg苍术 1g 党参 1g 意在健 脾助 O, O, O, 5, 走 散开 楚结 , 味 泻 下 除其 满 , 以辛 开 苦降 , 达气 机 , 辛 温 朴 , 苫 所 畅 用 可 联席 苦 寒 伤 胃 , 药 合 用 可 除 结 气 、 湿 热恢 复 脾 胃功 能 ; 诸 去 又 运 , 又服 7 , 证 临床 消 失 , 愈 。 剂 诸 病 以上 3 病例 都 是 运 用 了泻 心 汤和 解 的 方法 ,取 得 了较 好 个 用 甘味之 人参 、 甘草 、 枣 补益 中焦之 虚 , 大 中焦气 旺则 脾 胃安 和 。 气滞 太 重 可 以用柴 胡 和桔 梗 助其 行 气 , 阳气 机 疏利 也 少 水 湿偏 胜 者 , 用 生 姜 , 选 辛热 散 水 阳不 固 、 表 恶寒 汗 出者选 用 附 的疗 效 ,

张仲景所创立的五个泻心汤,值得研究

张仲景所创立的五个泻心汤,值得研究

张仲景所创立的五个泻心汤,值得研究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

张仲景的五个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

五个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的不同,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一,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为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虚热气逆之痞证。

即使有呕而发热的柴胡证,也不能用了。

此痞证虽为虚邪,乃表气入里,寒化为热,但热未实,所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泻其热,兼佐辛甘以补其虚,不必攻痞而痞自散,所以方中寒热并用。

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二,生姜泻心汤《伤寒论》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此证为发汗后,不是误下之过,但其人平素胃虚,余热乘虚入里,以致胃中不和,谷物不化,故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水气不行,故腹中雷鸣下利。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

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黄芩、黄连泄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三,甘草泻心汤《伤寒论》说:“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五个泻心汤的学习体会

五个泻心汤的学习体会

五个泻心汤的学习体会下面我们来看看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呀,真是太有名了。

本人才疏学浅,又没有上过一天的医学院校,写的东西只怕说不出本意来,好多废话。

喜欢的就凑合着看吧,喜欢交流的可以互相讨论讨论,但千万不要恶语相加,那样很伤心情的,既伤你的心情,也伤我的心情。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第一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第二是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第三是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第四是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第五是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下面我尽我的能力来分析分析原文及医案2.3.12.2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第一百五十四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的来源是什么呢,伤寒脉浮紧,医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濡,称为气痞耳。

我在上一个贴子里分析说是痞证的脉像应当为,寸脉浮,关脉紧,而这里说是关上浮者。

关脉的浮与紧我觉得不冲突吧。

医圣这么说,咱先好好记住,好好理解,不解的地方,留下,以后随着学习会慢慢解开的。

关于痞证的成因,在上个贴子里,还有一点没有说出来。

医圣虽说是脉浮紧,反用下法,紧反入里,则作痞,这是误治的来源。

另外一种情况也不能排除由于饮食所伤,或情志等因素,所以,伤寒与杂病都能发生此证,而不可偏持一面。

在本条文里面,医圣没有说寸脉的情况,只说其脉关上浮者来定性。

再加上心下痞,按之濡,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证虽无实邪,但仍有热结,故除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等主要脉证外,还应兼见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至吐衄等热象。

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泄热邪,则痞自消解。

关于心烦,有好多条文都有的。

《伤寒论》五泻心汤之病机异同

《伤寒论》五泻心汤之病机异同

《伤寒论》五泻心汤之病机异同《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

痞,《释名》谓“气痞结也”,成无己注“否而不泰为痞”,乃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

诸泻心方大多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而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之功。

内中有任一药以多用,有合数药于一功,错综变化,法度谨严。

前哲运用的经验历征宏搏,不胜枚举,但对其立方之本旨,犹乏完善阐述,兹就笔者的一些体会讨论如下:(一)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鞕,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然前人对其病机犹有属太阳、阳明、太阴、少阳之争。

实际上,太阳为开,阳气发于外,为卫气之藩篱,证治不离乎表。

仲景指出:“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即说明表证与痞证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病机。

若果为太阳误下攻痞,则论中已设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

阳明为合,阳气蓄于内,其为病多胃实家。

《伤寒论》说:“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内实……此名阳明也”。

“实”是邪气旺盛之意,前人又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而痞证虚实互见,介乎两者之间,故非属阳明可知。

太阴为阴中之至阴,气化见于中焦,其病多表现在里,若误下伤阴,胸下结硬,则当予温里以为治,如理中、四逆辈。

《伤寒杂录》说:“凡言泻心者,少阳邪将入太阴也”,这里“将”字,点明泻心证并非发于太阴。

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

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

前人谓,太阳外主皮毛,内主胸中;阳明外主肌肉,内主脘中;而少阳外主腠理,内主膈中,为人体气机出入升降活动的枢纽。

如其人本质素弱,病势消极(“病发于阴”),误下之后(“而反下之”),客热下陷,虚邪上逆,升降失职,少阳枢机不利,则病变内陷,阴阳互结,遂成不交之痞(“因作痞也”,见《伤寒论》原文131条)。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

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

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

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半夏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为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

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运用:本方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为辨证要点。

病案举例:女,50岁,1981年3月14日门诊。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

此为邪热阻滞心下,脾虚气分不足。

治以健脾利气,宣通气机,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

刘渡舟讲五个泻心汤的辨别,看完瞬间懂了!

刘渡舟讲五个泻心汤的辨别,看完瞬间懂了!

刘渡舟讲五个泻心汤的辨别,看完瞬间懂了!《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

我体会泻心汤的五个心下痞,应分为两类: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的一类;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属于火上水下、阴阳不交的一类。

现将两类心下痞证候分析如下:脾胃不和痞类1、痰气痞症状:心下痞塞不适,呕吐,恶心,大便作泻,每日两三行,不成形,脉来弦滑,按之无力,舌苔白腻。

治法:和胃涤痰,调中消痞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大枣。

方义与分析:半夏泻心汤,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它的煎法同小柴胡汤,也要“去滓重煎”,而且两方也只是一药之差。

所以,一和少阳之气,一和脾胃之气,为后世医家开辟了和解法的治病途径。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早已被人所公认,按照注家的意见,此方是治“痰气痞”的,余对此说昔常疑之。

后在临床治某司机的心下痞,而兼有呕吐之证,遂按“痰气痞”治,仅服一剂,大便泻白色痰涎甚多,病竟从此痊愈,方知古人之言,信不我欺。

2、饮气痞症状:心下痞鞭,时时嗳气,带有“食臭”味,而大便作泻(比半夏泻心证下利更重),腹中不时发出肠鸣音。

并且还可兼见胁下疼痛,或者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证,脉沉弦无力,舌苔多呈水滑。

治法:补脾和胃,温散水饮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与分析: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增加了一味生姜。

此因痞挟饮气,非生姜之辛则不能健胃散饮而消水气。

清人吴谦则主张本方应加茯苓以利水饮,验之临床,其说可信。

余曾治男性患者丁某,年47岁,主诉,胃脘痞满,时而隆起一包如鸡卵大小,按之即没,手抬又起,并不疼痛,且频频嗳气,带有食臭味,腹中作响,胁下疼痛,面目虚浮,小便少,脉沉,舌苔水滑。

余辨为“饮气痞”,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服两剂而心下之包消,痞满觉舒,又服数剂,而病痊愈。

3、客气上逆痞症状:心下痞鞭,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泻日数十行,腹中肠鸣,水谷不化。

五“泻心汤”异同比较和临床运用(转)

五“泻心汤”异同比较和临床运用(转)

五“泻⼼汤”异同⽐较和临床运⽤(转)五个“泻⼼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响当当的经⽅,乃仲师为伤寒汗下后见“⼼下痞”⽽设;但临床上不仅局限于此,【只要是邪正郁结于⼼下胃脘⽽成“虚痞”者(涉及西医所说的整个消化系统的疾患,凡合乎此类证机者)皆可运⽤,疗效确切。

】然医者多喜⽤其中之⼀⼆,尤其是半夏泻⼼汤,对其他⼏种的掌握不是很得要领。

笔者看过许多医家对五“泻⼼汤”⽅证及其运⽤的鉴别解读,但觉得还是不明朗,没有留下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窃以为,主要的原因是其解读没有贴近临床,总是在经⽂字句和“以⽅测证”中打转。

下⾯就谈谈我个⼈对五“泻⼼汤”的理解和运⽤。

按照仲师条⽂次序,五“泻⼼汤”分别为:半夏泻⼼汤、⼤黄黄连泻⼼汤、附⼦泻⼼汤、⽣姜泻⼼汤和⽢草泻⼼汤。

研读经⽂可知,【五泻⼼汤的⽅证实质就是个“⼼下痞”。

但这个“痞”为“虚痞”,即邪正之⽓郁结之虚软“⽓痞”⽿,⽽⾮邪浊痰⽔结滞之硬实“结胸”矣。

】然五“泻⼼汤”所治之“痞”其⽅证各不相同。

⼤黄黄连泻⼼汤此⽅由⼤黄、黄连、黄芩(黄芩原脱,宋⾂补⼊)三黄组成。

从药物组成看,就可知所治就是“热⽓痞”或“热痞”,仲师“其脉关上浮”亦印证了这⼀点。

【因是虚痞,故仲师以⿇沸汤(沸腾的开⽔)渍之去滓服⽤,以取三黄苦寒清轻之⽓,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中焦郁热之痞。

这就是仲师⽅药运⽤的精妙技巧。

】【self:可以⽤作茶饮⽅?】但在当下临床中,医者和患者使⽤此法较少。

如煎汤服⽤,因其皆为苦寒厚重之品,属“⼀边倒”的⽅⼦,多⽤于胃热、胃⽕炽盛所致脘胀胃疼、齿衄、⼝臭、胃⾎、便结等症。

如为热痞,余临床多加味以治。

⼤家于临床或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患者明摆着是湿热郁结中焦所致的脘痞胀满之证,然患者⾷饮凉物则脘痞尤甚,⽽单煎服三黄,则患者往往由痞转痛,乃郁结由松⽽紧矣。

此时余常于三黄中加附⼦或⽣姜少许,则效果⾃是喜⼈。

】但这⾥的三黄加少许附⼦,跟仲师附⼦泻⼼汤是有区别的。

半夏泻⼼汤先说“⽼⼤”半夏泻⼼汤。

《伤寒论》五泻心汤方证辨析

《伤寒论》五泻心汤方证辨析

《伤寒论》五泻心汤方证辨析
贾士杰;赵国平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9(43)1
【摘要】探讨五泻心汤方证辨析的三个要点:其一,痞之病位在胃,泻胃热是五泻心汤均具有的功效;其二,按之心下软与硬,并非辨痞证虚实的依据,而是辨邪之无形与有形的依据;其三,脾虚邪陷湿阻之痞,以甘补脾,非但无致满之嫌,且具消痞之功。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贾士杰;赵国平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方证浅析
2.《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3.半夏泻心汤及类方证因机辨析
4.《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探析
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应用仲景泻心汤方证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的应用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的应用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的应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功效】泻热消痞。

本方以其轻扬之剂,清宣无形邪热,是治疗单纯热痞证之主方。

方用小量大黄以泻热和胃,黄连、黄芩清热消痞,妙在本方不用煎煮的方法,不是取其荡实攻下之力,而是以麻沸汤( 即开水)浸泡少顷服用,取其气轻味薄,轻扬清淡,以清泄心下之邪热。

本方不仅治热痞,而且常用治胃热之吐血、衄血等证。

附子泻心汤【功效】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本方以大温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大黄、黄连、黄芩相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为治疗热痞兼表阳虚之主方。

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即开水)浸泡少顷取汁,仍是取其气轻味薄,轻扬清淡,以清泄心下之邪热之功。

附子一味另煎取汁,是取其辛热醇厚之性,直人下焦,以发挥其温阳扶阳的作用。

再将两汁混合,分2次温服。

二者寒热异气,生熟异性,寒热、生熟并用,邪正兼顾,药虽同行,但各司其职,共奏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半夏泻心汤【功效】和中、降逆、消痞。

本方以其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为治疗寒热错杂之痞的代表方。

方以半夏为君,且以半夏名方,故当偏重于和胃降逆止呕,尤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较甚者。

煎法为去滓再煎,欲使其寒热之性融合为一体,以共奏调和阴阳、祛除寒热之功。

生姜泻心汤【功效】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基本相同,亦属辛开苦降甘调之法,因本证胃虚实滞,兼有水饮内停,所以仍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散结消痞,但减少干姜用量,加生姜并重用为主药,偏重于宣中温胃、宣散水饮。

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偏重胃虚不化水谷、水食停滞者。

煎法同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功效】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本方是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重用炙甘草,并以此名方,主要是取其甘温补中,健脾和胃之力,仍属辛开苦降法,取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散结消痞,重用炙甘草以补中虚,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偏重于胃气虚弱、痞利俱甚者,重在调补中气以消痞止利。

煎法同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五泻心汤临床进展评价

《伤寒论》五泻心汤临床进展评价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 第 6 卷第 91 期2019 Vol.6 No.91195《伤寒论》五泻心汤临床进展评价刘立伟(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药学系,河北 保定 071001)【摘要】五泻心汤分别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附子信心汤,它们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以治疗心下痞气为主,有条理脾胃阴阳,缓解其不和之气的功效。

这些药方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停实践与探索,现得到了大为广泛的运用。

其药效不光适用于痞证,而且对于内科等其他杂病也同样有奇效。

本文主要收集归纳了近几年来,五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情况资料,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伤寒论》;五泻心汤;临床进展【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91.195.01“心下痞”是五个泻心汤治疗的主要病状,它的病机源头为“热”。

基于每个人的病因、病理、身体素质状况各有千秋,为顾寒兼虚实,“和”与“清”是治疗过程中最为重视的。

五泻心汤用法种类多且搭配方法灵活,它们可与寒温相配,也可结合苦辛或者攻补兼具,所以它对于疾病的针对性强,治疗效果明显[1]。

现代医学世家保留了其传统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基上不停钻研,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达到了让五泻心汤治疗范围和功效更进一步的目的,现根据近几年临床应用做详细概述。

1 半夏泻心汤1.1 呼吸系统类疾病将8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以硬币投掷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让对照组服用200 mg 的多索茶碱片并与沙丁胺醇气雾剂兼并使用,观察组则给与半夏泻心汤,用水煎服,1剂/d ,1剂分成2次服用。

治疗期为30 d 。

经过各项指标核算,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以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且观察组咳嗽得到缓解时间要比对照组短。

此外,比照50例V AP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数据显示,在术后使用半夏泻心汤的患者比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肺部感染率要低且ICU 停滞时间短,这大大提高了存活率[2]。

“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

“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

“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黄博瑜1,胡小英2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东广州 510405摘要:“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而设,但三者临床应用指征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分析三泻心汤原文及药物组成,以鉴别三方的病机及使用指征,并附验案以进一步区分三者的临床应用,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0)01-0111-04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02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ree Xiexin DecoctionHUANG Boyu1, HU Xiaoying21.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2.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irst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Three xiexin Decoction, that is,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Shengjiang Xiexin Decoction, and Gansao Xiexin Decoction, are from Shang Han Lun, which are designed to treat the heart distension caused by cold-heat complicated syndrome, but the indication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are not the same. This article identified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and application indicat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medicinal combination. In addition, medical cases were attached to further discrimin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with the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Keywords: cold-heat complicated syndrome;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Shengjiang Xiexin Decoction; Gansao Xiexin Decoction《伤寒论》“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均用于治疗误汗、误下引起寒热错杂的心下痞满。

肚子痞胀发烧用泻心汤,五个泻心汤如何区别?

肚子痞胀发烧用泻心汤,五个泻心汤如何区别?

肚子痞胀发烧用泻心汤,五个泻心汤如何区别?《孩子发烧怎么办》中郭老讲了宿食发烧,西医叫急性胃炎,中医叫心下痞、宿食发烧、食积发烧、食滞等等,不管有哪种病名和叫法,总之按照生命本能医学的判断,是胃里有不需要的腐败物质人体本能将食物需要高温分解,以利于排出,同时散发过热的温度。

按照《伤寒论》上判断是阳明病,胃家实。

而郭老认为泻心汤是杂病,是治的心下不是胃,气体不是实,没有实,杂病不是六经的杂病,是伤寒中的杂病。

还有是因为太阳病误下造成的气痞。

我们顺势利导,用排异法,把胃里的腐败物质排出体外,具体方法是下法。

小阳在前边公众号上给大家编辑了心下痞的预防及中成药疗法、放血疗法、药疗法。

但是很多朋友还是反应辨别不准,因为心下痞还附带有很多的其他症状。

这样,就涉及到了我们心下痞有五个方剂。

因为这个病是孩子的常见病,每一个都有每一个的具体情况。

所以心下痞用三黄泻心汤方剂下还有四个。

这个病最常见,所以郭老在讲座中千叮咛万嘱咐,在大医传承的二期又专门做了一讲泻心汤系列。

今天小阳给大家整理编辑。

供大家学习,在生活中正确辨别使用。

泻心汤在临床上能够治疗很多疾病,大家可以用心体会。

《孩子发烧怎么办》最新版正在印刷,因为北方治理大气污染,原先印刷厂关门停业,致使印刷事情没能按期进行,后来又联系了大型印刷厂印制,本周即可奉献给大家。

希望大家多多谅解!(健康小阳)12.13郭老视频讲座伤寒论原文1.“脉浮而紧,而反下之,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3.“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4.“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5.“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五泻心汤的分析和应用

五泻心汤的分析和应用

五泻心汤的分析和应用导读:见微知著,以察泻心汤之异同!五泻心汤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其所以名“泻心”,主要是指泻涤心下之痞满而言。

仲景书中所言“心下”,基本是指胃及横结肠部位。

痞,为满闷不舒的形容,颇与临床所见胃炎患者上腹部常有饱闷不适感类似。

心下痞满不痛,或按之较耎,多为虚证;若痞硬或痛的,多为实证。

心下痞满的成因,常由邪热郁胃所致,《伤寒论》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

”发于阴的“阴”以及“脉浮而紧”,都是所伤的寒邪,寒邪不从表解,反而入胃化热,热郁于胃,痞证即因之而成。

寒邪为什么能入胃化热?一是由于患者胃气素虚,抵抗力弱;一是由于误治。

甘草泻心汤条文便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胃中虚,客气上逆”,即胃气亏损,客邪乘虚而入,一而再地攻下,即因误治而损伤胃气。

于此明确了心下痞满病变的性质是:正气既虚,复有郁热。

故治痞满,既要补胃气之虚,又须泻郁滞之热,即所谓扶正祛邪也。

所以五泻心汤除大黄黄连泻心汤而外,都是攻补并用,其义可知。

五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可分做两组来比较。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一组,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另为一组。

前一组芩、连、姜、夏、枣、甘、参并用,芩、连所以清胃中气分之热郁,姜、夏所以祛湿降逆,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胃气之虚。

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主,伍以干姜,适合用于心下痞而胃气上逆者。

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主,伍以半夏,适合用于心下痞而胃中水饮停蓄者。

甘草泻心汤以生甘草为主,伍以芩、连,适合用于心下痞而胃中烦热不安者。

后一组三黄并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于心下痞而胃热冲逆吐衄血者,附子泻心汤则用于阳气素虚之人而胃热痞结者。

总之,五泻心汤所治之症,以心下痞满为主,多属于习见之急慢性胃炎,胃肠炎,胃扩张等,如果辨证确切,疗效是很显著的。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房铁生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3(21)9
【摘要】泻心汤概述五个“泻心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
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

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同,故张仲景特设了五个“泻心汤”以治之。

《伤寒蕴要》曰:“泻心汤非泻心中之热,乃泻心下之痞满也。

”五个泻心汤从其立法来看,是温清并用、甘苦兼施的方剂,从药物配伍来看,泻心汤类方是由三部分药物组成,一是黄芩、黄连苦降泄热;二是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三是人参、甘草、大枣甘补脾胃;三者组合使泻心汤类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攻补同施,共奏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功。

它既有理中温脾补虚之益,又能奏苦寒泄胃消痞之功,是一组调理脾胃、湿热同治的良方。

但具体分析,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房铁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卫生院,101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痰湿壅盛型老年高血压病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效果
3.“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
4.半夏泻心
汤的临床应用体会5.浅述甘草泻心汤在皮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五泻心汤的不同用法

《伤寒论》五泻心汤的不同用法

《伤寒论》五泻心汤的不同用法
梁树珍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09(018)009
【摘要】《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
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

张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鞭,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
【总页数】1页(P56)
【作者】梁树珍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瑞康医院,山东,莱阳,26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伤寒论》五泻心汤的鉴别与运用
2.《伤寒论》五泻心汤煎煮法探析
3.《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4.《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探析
5.对《伤寒论》中
五泻心汤证之浅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善堂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辨析三善堂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辨析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孤云独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

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

“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

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顺序发展。

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只有常见的情况。

为什么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痞。

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见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

简单地说,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

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积。

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义吗?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

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

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作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

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

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

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

这就是“泻”的意义。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网上,可供参考。

五个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仲景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内科杂证,如泻心汤治热盛之吐衄,半夏泻心汤治寒热夹杂之呕吐,甘草泻心汤治虚实间夹之狐病等,疗效显著。

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及吴氏《温病条辨》中用于温病,适应证甚广。

1、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宋本《伤寒论》149条》)。

此为柴胡证误下后的治法。

该方主治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

其方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温病条辨》用本方加减治阳明暑温浊痰,湿热互结心下之痞,或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

病案举例:胡某,女,50岁,1981年3月14日门诊。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

此为邪热阻滞心下,脾虚气分不足。

治以健脾利气,宣通气机,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

继以代赭石汤加减5剂而收功。

孤云独闲按:本例寒热往来,胸中懊憹,有小柴胡证;又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有半夏泻心汤证。

如果以寒热往来为主证,则用小柴胡汤;如果以心下痞满为主证,则与半夏泻心汤。

本例两者兼见,既有心下痞,也有寒热往来,用哪个方呢?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154条)《金匮》用以治疗热盛之吐衄血证,《温病条辨》用以治疗湿热痢,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或疟邪痞结心下等。

孤云独闲按:这是五泻心汤中清热泻火力量最大的一方。

请注意相近几方的区别:白虎汤纯为气分热盛,犀角地黄汤是血分热盛,大承气汤高热大便燥结,而大黄黄连泻心汤则是热与湿结于心下,也属于气分热盛,主治心胃火盛、迫血妄行诸症,如:口舌生疮、口苦咽干、黄疸痞满、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外科痈肿等。

病案举例:周某,女,22岁,1979年7月21日初诊。

鼻衄一周,量多色红,心烦心悸,胸闷气短,苔薄舌红,脉弦细数。

上述诸症皆属心火刑肺,灼伤血络,治宜泻热凉血。

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3克(后下),黄芩10克,马尾连4.5克,白茅根15克,川牛膝9克。

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7月24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翌日鼻衄一次,血量减半;服2剂后,晨起仅见鼻腔残留血痂;服3剂药后,未见出血,但仍觉气短。

仍守上方,继服3剂。

7月27日三诊:仅觉心悸气短,予益气养心之品调理而愈。

3、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155条)恶寒、汗出,为阳虚。

病案举例:高某,女,48岁,1981年2月14日初诊。

心下痞,不欲食,手足麻木,大便略干不爽,善忘,无故欲哭,胃中冷,阵发性心中热气冲巅顶渐出汗,汗后心神稍爽,复而如故,苔黄腻,舌暗红,有齿痕,脉沉弱。

证属素体心阳不足,兼湿热困阻中焦,升降失司。

治宜扶阳泻痞。

方用附子泻心汤:黄连3克,黄芩6克,大黄6克。

上三味开水泡15分钟,熟附子7.5克,另煎20分钟,两汤相合,日服2次。

2月16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痞满大减,食欲见增,阵热、汗出亦减,大便见爽。

劳累后仍有阵热、汗出,口苦不欲食。

舌质转红,尖微赤,苔淡黄,脉沉滑微数。

原方继进2剂。

2月18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因药店未将药单包,病人将药同煎冲服黄连末,服后大便略溏,但无所苦,胃中由冷变热而舒适,口微苦而粘,不欲食,舌紫红,苔白腻亦减轻,脉弦微数。

治宜清热祛湿,调理脾胃。

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4剂,药后,心阳复,湿热祛,气机调畅,痞证自除。

孤云独闲按:本例的热像并不显著,仅大便略干,阵发性心中热,而脉沉弱,且胃中冷,不欲食,虚寒像显,何以要用大黄、黄连、黄芩之大寒?这就是泻心汤的热的特点,是“热气”,又见苔黄腻、口苦、无故欲哭等热扰心神现象,可以辨证为热。

再者,用开水泡药,取其气,舍其味,也是仲景用药的一个技巧。

4、生姜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154条)孤云独闲按: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主治胃虚饮食不化之痞证。

病案举例:王某,女,38岁,1981年3月14日初诊。

腹痛,下黄白色脓性便,一天三次,伴里急后重,肠鸣,口苦,无寒热。

近年来凡进食生冷即易腹泻,劳累则右眼睑、右口角抽搐。

苔薄微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

此为饮食不慎,湿热侵犯胃肠,阻滞气机故腹痛、肠鸣,排黄白色脓性便;热邪内迫,湿性重滞,故口苦、里急后重;脾虚运化失司,故进食主冷易腹泻;脾虚气血生化无源,络脉失养,故劳累则眼睑、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乃脾虚有湿,气血两虚之症。

证属饮食不当而感湿热,素体脾虚气血不足,络脉失养。

治宜清热祛湿,益脾养血,通营活络,扶正祛邪。

方用生姜泻心汤加减:当归6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生姜3片,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甘草6克。

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药后胃肠湿热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液均除。

孤云独闲按:本例腹痛下利黄白色脓性便,是常见的症状,用芍药散、大黄黄连泻心汤等均可加减运用,似未突出生姜泻心汤的特点。

我以为,生姜泻心汤一是心下痞,二是脾虚湿盛水泄为主。

5、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158条)该方主治脾胃重虚之痞。

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狐病。

病案举例:舒某,女,31岁,1984年1月22日初诊。

1983年底流产后即带环,数月后面部出现红色斑块,先由颧部开始,继而两腿膝下亦相继出现,触碰时疼痛异常,时愈时发,头晕阵作已一年,双目发胀,气轮布有红丝,口腔内常发口疮,外阴部曾有两块溃疡,胃脘痞满,纳谷一般,睡眠欠佳;腰部酸痛,带下色黄,月经正常,大便调,尿量多,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小数。

证属脾虚湿聚,蕴久有化热之势,病为狐病。

治宜缓中补虚,化湿清热,凉血解毒,仿《金匮》内外兼治法。

(1) 生、炙甘草各10克,黄芩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干姜9克,丹皮10克,小蓟12克,川牛膝12克,枳壳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六剂。

(2) 外用薰洗药:苦参30克,白矾10克,蛇床子12克,生甘草15克。

水煎先薰后洗,日2~3次,二日一剂,三剂。

(3) 口疮上药:冰硼散、锡类散各1瓶,混合均匀,以少许上于患部。

迭经五诊,进药30剂,用薰洗敷药,诸症减轻,带下由黄转白,量少,纳谷增加,口疮已一月未发。

近因贪食鱼腥辛辣之品,致口疮又作,下肢紫色结节斑块又起,口干不欲饮,便溏溲黄,舌红苔薄黄,干燥少津,寸关弦滑。

为饮食不谨,脾胃热盛引起。

本急则治标之旨,以泻黄散加味:防风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藿香10克,栀子3克,黄柏9克,砂仁(后下)6克,甘草9克,三剂。

药后口疮即愈。

再以甘草泻心汤加枳实以调理气机,至第七诊(1986年3月26日)口疮已痊愈,下肢紫斑亦消退,目赤亦杳,诸症若失,一切复常。

追访至1986年7月未再发。

孤云独闲按:本例有几个症状有辨证价值:胃脘痞满,口腔内常发口疮,外阴部有溃疡,带下色黄,均表明中焦湿热阻滞。

湿热熏蒸脉络,则出现红斑,下注则带黄。

病起于流产后,腰部酸痛,可能子宫受损。

可分两步来治:先清除中焦湿热,再滋阴凉血。

本例第一方连服30剂,说明不太对症。

哪有苦寒之药服了30剂,还不能清除湿热,又至口疮发作?况且,甘草泻心汤原是主治“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

医者用治此例,不知何意。

体会:1、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

证之临床,不仅伤寒误下邪陷等原因可以引起,即内科杂病、湿热病中亦较常见。

2、仲景五泻心汤,首创了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和临床常见的病理表现而来,对治疗脾胃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五泻心汤的病因病机侧重点既有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失调,升降悖逆则基本一致,故理脾胃,调升降,则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