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发展和社区共享的角度理解居住区规划
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3赵 蔚 赵 民提 要 本文首先讨论住宅区、居住区、社区等概念,并介绍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的缘起及内容。
然后探讨了城市规划领域的社区规划问题,涉及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演进、社区规划的原则等问题。
关键词 住区规划 社区发展 社区规划文章编号 1000-3363(2002)06-0068-04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3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课题(沪教委科2001-44)1引言城市规划是一项注重理性和工具的学科,由于城市规划的直接对象是城市物质空间,因此,在价值判断上倾向于以单位土地使用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标准。
虽然收益的内涵很广泛,可以包涵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收益,但社会人文方面的收益其滞后性很强,观察与衡量的指标也复杂。
因此,在城市规划学科的传统中,社会人文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历来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
过分忽视和远离人群的需要、或过分强调规划中科学的理性价值,其可预计甚至不可预计的种种后果,往往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逐步表现出来。
而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人类对自身的居住环境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种调控过程。
正是在这个人类不断发展自身和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彼此交互作用,形成了各自相异的社会关系,因此,城市规划从其产生初始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其社会方面的属性。
规划专业人士已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但由于规划后续及规划反馈机制的缺位,致使规划界短期内无法通过本专业自身来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有必要通过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导入,借鉴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帮助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
2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1 住宅区 居住区 在城市规划中,相关的概念包括住宅区、居住区(规范用语)。
住宅区虽然不是城市规划法中的规范用语,但在规划领域出现频率很高,在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中,对于住宅区的定义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城市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城市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应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
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应以人为本,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绿化环境、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等因素。
例如,可以在居住区内建设公园、运动场和文化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商业服务,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此外,还应注重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打造宜居宜人的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其次,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源,如水、能源和土地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措施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例如,可以在居住区内建设节能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废物回收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水资源和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应注重社区的参与和共享。
城市居住区不仅仅是居民的居所,还是社区的集聚地。
在规划过程中,应鼓励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例如,可以设立社区委员会,由居民代表参与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此外,还可以建设共享设施,如社区图书馆、健身中心和儿童乐园等,为居民提供便利和交流的场所。
通过社区的参与和共享,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促进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策略应注重创新和科技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
应积极探索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城市居住区的智能化和可持续性。
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城市居住区的交通流动和资源配置。
共享理念在老旧居住区改造中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市迎宾苑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为例
共享理念在老旧居住区改造中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市迎宾苑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为例◎孙松摘要:老旧居住区的更新与改造作为目前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政策背景的深入以及实际矛盾的彰显,已全面推展开来。
在实际的改造过程中,有部分居住区自身由于建成年代久、体量小、先期规划未预留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因此在实施改造过程中可用于提升优化的资源十分有限。
本文从共享理念入手,通过对共享维度的分析并以典型老旧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提出街区共享的建设方案,包括构建慢行系统、口袋公园、利益共享等,最终使此类型的居住区深度参与城市更新,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让老旧居住区成为城市成长坐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精彩点。
关键词:共享理念;老旧居住区;慢行系统;口袋公园;城市更新老旧居住区因建成时间久远,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先期城市建设规划的落后,城市内部拥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成因使得老旧居住区的问题与矛盾越来越尖锐。
城市化进程发展至今,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也使得城市更新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并付诸实践。
老旧居住区的更新与改造作为目前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约利用城市存量土地,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增强城市活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苏州市老旧居住区综合整治工作始于2005年,通过定计划、找组织、稳步骤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提升了老旧居住区的整体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2019年,苏州被住建部列为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
2019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3号文关于印发《苏州市宜居示范居住区评价办法》的通知中指出,老旧居住区宜居评价内容包括适特设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安全保障、环境管理、人文关怀、物业服务等七个方面。
对评价方式、评价程序以及定量评价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其中定量评价分值由特色项、基础项和加分项三部分构成,其中特色项包括适特设计和海绵城市两项分类,基础项、加分项包括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安全保障、物业服务和人文关怀五项分类。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引言概述: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注重住宅建设,但缺乏对社区生活的全面规划。
而社区生活圈规划强调人们的生活需求,将住宅、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有机结合,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变化。
一、社区生活圈规划考虑居民需求1.1 住宅规划:传统居住区规划主要注重住宅的数量和面积,而社区生活圈规划更加注重住宅的质量和居住环境。
例如,规划中会考虑住宅的布局、朝向、采光等,以提高居住质量。
1.2 商业规划:传统居住区规划中商业设施较为有限,而社区生活圈规划将商业设施纳入规划范围,为居民提供便利的购物和娱乐场所。
例如,规划中会考虑商业区的位置、规模和种类,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1.3 公共设施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注重公共设施的布局和配套,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
规划中会考虑设施的数量、质量和距离,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二、社区生活圈规划提倡可持续发展2.1 环境保护:社区生活圈规划注重环境保护,规划中会考虑绿化率、水源保护、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
例如,规划中会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园,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2 交通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注重交通便利性和可持续性。
规划中会考虑公共交通的布局和便捷性,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
同时,规划中也会考虑步行和骑行的便利性,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骑行道路。
2.3 能源利用:社区生活圈规划注重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规划中会考虑建筑的节能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三、社区生活圈规划促进社区互动和共享3.1 社区活动:社区生活圈规划注重社区活动的组织和推动。
规划中会考虑社区活动场所的设置和多样性,鼓励居民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增进社区凝聚力。
3.2 共享经济:社区生活圈规划鼓励共享经济的发展。
规划中会考虑共享停车位、共享办公空间等共享经济模式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社区服务:社区生活圈规划注重社区服务的提供。
社区发展
论社区的发展与居住区规划崔然[摘要]:通过对居住小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与社区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居住小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
并引用先进的社区建设理念,提出居住小区设计的一些想法和创意。
[关键词]:社区发展、居住小区、规划。
1.社区的概念与基本特性“社区”这个概念是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首次提出来的。
至今“社区”这个词已有不下一百种解释。
一般认为,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所说的社区,不是泛指所有的社区,而是特指城市基层法定社区即是在自然性社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社区,具有明确的边界和法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由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参与管理。
在我国城市现阶段,这样的基层法定社区主要是指市辖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三个层次的辖区所构成的社区体系,尤其是指街道、居委会辖区。
以单纯的规模角度看,我们规划建设所涉及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并没有明确的行政界限作为界定,而是以道路、水体等自然条件为界,建设用地上的原有建筑也大多夷为平地,都应该是从属于街道办事处的社区范围,和居委会的界线有一定的重合。
2.社区发展与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区的变迁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
社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
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时时处在复杂的矛盾问题之中,总是老问题解决了,随之出现新问题。
社区一直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周而复始的这一模式不断前进,不断运行。
由此看来,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居住区的更新和改造,正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良好契机。
如何通过居住区、小区的建设使所在社区的各方面功能得以完善,确实是规划设计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3.居住小区建设模式对设区的影响要使社区的结构要素协调统一,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行,首先需及时认识社区问题,研究社区问题的实质。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需求,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流程。
二、目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满足居民的生活和社交需求,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三、设计原则1. 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舒适度,保证居住区的人性化设计,如合理的绿化、公共设施和交通布局。
2. 生态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垃圾处理系统。
3. 社区原则:鼓励社区共享和互助,设置公共空间和设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设计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性,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供可再生能源设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设计内容1. 用地规划: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需求,确定合适的用地面积和布局。
考虑到居住区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扩展需求,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 建筑设计:根据居住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住宅建筑的布局、外观和内部空间。
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3. 绿化规划:合理规划绿地和景观,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
考虑到植被的种植、绿化的布局和景观的设计,提供舒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4. 交通规划: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布局,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和安全。
考虑到道路宽度、交通信号和停车设施,提供高效的交通系统和优质的交通服务。
5. 公共设施规划:设置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便利。
五、设计流程1. 调研和分析:对居住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需求和问题。
2. 规划设计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用地规划、建筑设计、绿化规划、交通规划和公共设施规划等。
建设和谐社区共享幸福生活
建设和谐社区共享幸福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建设和谐社区共享幸福生活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设和谐社区,让居民能够共享幸福生活。
一、提倡互助和包容一个和谐社区必须具备互助和包容的精神。
互助意味着邻里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邻居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分享资源和信息。
而包容则是指对不同背景、不同意见的人持开放的心态,并尊重彼此。
二、加强社区管理社区管理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
有效的社区管理可以提供基础设施、维护社区秩序、解决居民问题等。
同时,社区管理者应该积极与居民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社区的发展。
三、营造安全环境安全是居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
社区应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同时加强社区的安全设施建设,增加监控、警力等资源的投入,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文化活动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可以组织居民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展览、演出、读书分享会等,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五、优化社区服务社区应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服务、教育资源、物业管理等。
社区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六、推动环保意识环保是社区共享幸福生活的重要一环。
社区应大力推动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等。
同时,社区可以组织居民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环境清理等,共同打造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
七、加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关键。
社区应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资源,包括托幼机构、学前教育、学校等。
同时,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提升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社区共享幸福生活是一个长期而综合性的任务。
通过互助和包容、加强社区管理、营造安全环境、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优化社区服务、推动环保意识和加强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充满温馨和幸福的社区,让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美好生活。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标题: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引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居住区规划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便利性的需求。
因此,社区生活圈规划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新趋势。
本文将探讨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一、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概念1.1 社区生活圈的定义社区生活圈是指以人为本,以社区为单位,将居住、工作、娱乐、教育等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空间。
1.2 社区生活圈的特点社区生活圈具有便利性高、生活品质好、生态环境优美等特点,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1.3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目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旨在打破传统居住区的单一功能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共建共享。
二、传统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2.1 单一功能布局传统居住区规划往往以住宅为主,缺乏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居民生活不便。
2.2 交通压力大传统居住区规划中缺乏交通规划,导致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隐患。
2.3 社区凝结力不足传统居住区规划中缺乏社区活动中心和公共空间,居民社交活动少,社区凝结力不足。
三、社区生活圈规划的优势3.1 多功能布局社区生活圈规划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有机结合,提高居民生活便利性。
3.2 交通便捷社区生活圈规划中注重交通规划,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减轻交通压力。
3.3 社区共建共享社区生活圈规划中注重打造社区活动中心和公共空间,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社区凝结力。
四、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实践案例4.1 新加坡社区生活圈规划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实践了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了多功能的社区中心,提供居民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4.2 日本社区生活圈规划日本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了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公共空间,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4.3 中国社区生活圈规划中国在城市规划中也开始尝试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了多功能的社区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一、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1.住宅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关系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住宅区的组成包括:住宅、道路、绿地、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服务、教育、管理等内容。
住宅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因此,住宅区的构成既应该考虑其物质组成部分,也应充分关注其非物质的内容。
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组团:一般称为组团,是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的居住生活环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一个单位。
人口规模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划分以及设施配套的重要依据。
2.社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意义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滕尼斯提出的形成4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物质基础);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其目标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物质形态角度,提供一些场所。
(场所精神)社区规划与住宅区规划的区别——物质的、人文的——笔记、结合专项3.邻里单位、邻里关系的基本内容邻里单位——西萨·佩里提出的住宅区规划理论。
居住区原理
居住区原理介绍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它不仅提供了人们居住的场所,还涉及社区建设、生活质量、社会交往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居住区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什么是居住区居住区是指用于居住的特定地区或空间,一般由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绿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组成。
居住区的设计和规划需要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社区互动以及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
居住区的重要性居住区的设计与规划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居住区可以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对城市的形象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居住区的设计与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主要的因素。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合理的人口密度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足够的居住空间和公共设施,避免过度拥挤和资源浪费。
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需根据当地城市发展情况和居住需求进行合理安排。
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指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区域的合理配置。
一个好的空间布局应该使得住户可以方便地获取到公共设施和服务,同时能够提供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
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是指居住区与周边交通网络的联系程度。
一个交通便利的居住区可以减少出行时间和成本,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规划居住区时需要考虑交通枢纽的布局和道路的规划。
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娱乐等各类服务设施。
一个良好的居住区应该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公共设施的规划需要考虑到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以及居民的需求。
居住区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住区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下面将介绍一些当前居住区发展的趋势。
生态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是指在居住区建设中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保护。
将生态可持续原则应用于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
社区共享社区共享是指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提高居住区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共享停车位、社区共享农场等。
对于居住区设计的看法
对于居住区设计的看法
居住区设计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以下是我对于居住区设计的看法:
一、规划设计要符合人口构成的需要。
比如,应该考虑到老年人和残
疾人的生活需要,把建筑物的门窗、路面等设计得更加方便他们行动。
二、交通设施要完善。
这样可以方便居民出行,比如布置公共自行车
或者共享汽车等。
还可以修建更多的步行道、公园、骑行道等,鼓励
居民采用环保的出行方式。
三、环境设施要考虑周到。
比如,应该布置垃圾桶、路灯、花园等公
共设施,让人们在生活和出行过程中感到更加便利和舒适。
四、建筑物的设计要合理。
比如,在建筑物的外立面选择健康、环保
的材料,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等,以确保建筑物寿命长、耐久性好,
同时使之看上去更加美观。
五、社区管理人员要具有配套的技能。
比如,应该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保证社区内的各种设施使用正常。
总之,居住区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考虑周到,建筑
物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符合环保和健康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居民
出行和生活的基本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对一个居住区的整体布局、建造风格、功能分区等进行规划和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宜居、宜人的居住环境,提供优质的居住条件和社区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
二、总体规划1. 规划目标本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现代化、生态友好、社区共享的居住区,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和便利的生活设施,促进居民的社交交流和社区凝结力的形成。
2. 地理位置和土地利用本居住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面积约XXX平方米。
规划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考虑居住区的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确保合理的土地利用率。
3. 居住区布局居住区将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进行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区、休闲娱乐区和公共服务区等。
住宅区将采用错层式布局,以提高居住密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4.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将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设置便捷的交通网络,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规划,同时考虑公共交通设施的布局,提供便利的交通选择。
5. 绿化和景观设计居住区将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氛围。
规划将设置公园、绿地、花坛和景观湖等,增加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三、住宅设计1. 住宅类型和户型设计住宅区将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包括公寓、别墅和联排别墅等。
户型设计将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不同家庭的构成,提供多样化的户型选择,满足不同居民的居住需求。
2. 建造风格和外观设计住宅建造将采用现代化的建造风格,注重建造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外观设计将采用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 室内设计和设施配置住宅内部设计将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提供宽敞璀璨的居住空间。
设施配置将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包括厨房、洗手间、储物空间和阳台等。
四、社区设施规划1. 商业区规划居住区将设置商业区,提供便利的购物和娱乐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商业区将包括超市、餐饮店、咖啡厅和零售店等。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探讨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探讨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应的规划工作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传统的居住区,而是具有更多功能的社区生活圈。
通过这一转变,充分反映出了城市规划工作的适应性,也是新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的重大创新。
在规划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优化硬件服务水平,也能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基于此,本文针对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传统居住区;规划;社区生活圈前言:近年来,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多个城市开始进行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如北京和郑州等,但由于缺少对其理念的深入认识,导致实践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不能合理进行设计与管理。
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理念的认识,并能够对理念进行有效转化,在此基础上,为规划设计提供指导,保障实践过程的有序进行,降低出现偏差的概率。
1.传统居住区的不足在之前的城市建设中,主要的侧重方向为物质空间的建设,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转变为生活空间的建设。
同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也发生了一定转变,更加倾向于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为人们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保障。
对于城市居住环境来说,最重要的是优化公共服务质量,并提升生活空间品质。
在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作重点的转变,要求应及时转变规划工作方法。
在对传统居住区进行规划时,主要的重点放到落实配建指标和空间组织上,忽略居住形态的变化,也不能及时掌握居住人口的结构性特征[1]。
根据相关城乡社区治理意见的提出,强调建设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而社区生活圈的提出正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在传统的规划工作中,难以科学配置公共资源,不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不利社区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转型发展,需要根据规划对象的变化,及时对相应技术手段进行调整,创新居住规划思想和工作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社区生活圈这一理念。
2.社区生活圈主要内涵和基本特点2.1主要内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对城市居住空间形态进行设计时,一直没有脱离“圈”这一原型。
“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下的社区治理体系构建
“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下的社区治理体系构建摘要:社区作为我国最小的地理单元,紧密连接着公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在我国向存量规划转变的背景之下,为了能够为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开创一个全新的路径;从技术路线,价值目标,结构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协作、自主参与的微更新实践。
本文着重针对社区共同治理体系构建的结构框架,结合居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社区治理体系进行改进并完善,提出未来社区治理体系发展趋势以及思路,并归纳出居民自治的实践方法,为后续其他社区自治提出借鉴。
关键词:共建;共享;共治;社区治理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深入改革,国民经济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指出,为了加强我国社区体制制度,完善我国社区治理能力,同时加强社会治理能力,着重推行社会基层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区逐渐暴露出管理能力不足,居民生活指数下降,社会公共参与性不足等问题。
本文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政治策略,在结合目前民生问题的基础之上,转变我国社会发展路径,为现在所面临的矛盾以及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
其中,如何在我国社区推行公共参与成为新时期发展重要工作内容。
2.“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发展的迫切性2.1社区治理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我国发展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建立“单元制”的管理体系,其治理模式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时期其主要形式体现在:政府以绝对力量对街道以及居委会进行管控;企业需要为居委会以及街道提供一定资金用以维持内部福利;社区以及街道其职责主要维持社区服务质量。
我国在历经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经济以及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政府权力逐步往下级放权,随之开展相关社区治理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社区服务也逐步开始转变,不再单单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更是将社区服务产业化,形成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形式。
而政府也不再全权管理社区制度,让社区治理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利。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中,针对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
它旨在通过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功能配置、合理的交通组织等手段,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福祉。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医疗、休闲等方面的需求。
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造社区共享的空间和设施,促进居民之间的社交和社区凝聚力。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要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功能分区原则。
功能分区是指将不同的功能区域合理划分,如居住区、商业区、教育区、医疗区等。
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提高居住区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成本。
同时,要注重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提供便捷的交通和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第四,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交通组织原则。
交通组织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和交通安全。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规划道路网络,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要注重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倡低碳出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独特之处,也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提升居住区的文化品质和历史价值。
同时,要注重文化活动和艺术设施的建设,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包括人本主义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功能分区原则、交通组织原则和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可以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居住品质和生活幸福感。
本文将从住宅建筑规划、公共设施布局、绿化景观设计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在住宅建筑规划方面,应以居民的生活需求为核心进行合理布局。
居住区内的住宅建筑应具备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一方面,应有多种类型的住房供给,涵盖不同面积和户型,以适应各种家庭结构和经济条件。
另一方面,住宅建筑应考虑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保特性,采用节能材料,加强隔音隔热措施,建造光照充足的房屋。
此外,还应确保住宅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融合,注意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色彩搭配,避免单一、呆板的外观设计。
其次,在公共设施布局方面,应注重便捷性和智能化。
居住区应内设配套设施如医院、学校、超市、公园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而且,公共设施的布局应便利居民出行,缩短步行距离。
此外,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公共设施的智能化也应提上日程。
例如,可在居住区设立智能停车场,方便居民停放车辆;设立智能洗衣房,提供便捷的洗衣设施;甚至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管理和维护,提升居住区的品质。
再者,在绿化景观设计方面,应注重生态环保和美观性。
绿化带和公园的规模应根据居住区人口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居民有足够的休闲活动空间。
此外,绿化带和公园应注重生态环保,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化学物质。
同时,可以在居住区内建造人工湖和小溪等水系景观,增加观赏性和生态效益。
此外,还可以设置户外健身器材和运动场地,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增强身体健康。
最后,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中,应注重社区文化和共享空间的建设。
社区文化是居住区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设施,举办文化艺术展览、讲座、演出等活动,促进居民的文化交流和共享。
此外,共享空间的建设也是居住区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如公共广场、休闲椅、儿童游乐区等,为居民提供交流、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7-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7-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一、引言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设计和科学管理,能够满足居民对住房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提高居住区的宜居性和品质。
本文将通过对一个居住区规划案例的分析,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相关经验教训。
二、背景介绍该居住区位于某中型城市的郊区,占地面积约1000亩,计划容纳约5000户居民。
该区域原为农田,规划前存在一些自建房和杂乱建筑,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缺乏公共设施和便利配套服务。
三、规划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规划,打造高品质的住宅区,提供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2. 原则: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宜居可达、绿色节能、社区共享。
四、规划内容和特点1. 地块布局: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条件,将地块划分为几个不同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空间和绿地带等。
2. 住宅设计:采用多层住宅和小高层住宅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供多种户型选择,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3. 交通规划:设计便捷的交通网络,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步行道路,保证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4. 公共设施和服务配套:规划建设学校、幼儿园、医疗中心、商场等公共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5. 绿化和环境保护: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种植多样化的植物,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6. 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社交互动的场所,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五、案例分析1. 成功之处:(1)规划思路科学合理,兼顾了社会需求和环境保护,使居住区成为宜居的优质社区。
(2)注重公共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
(3)交通规划合理,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4)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 经验教训:(1)规划前要充分了解区域的特点和需求,确保规划符合实际情况。
(2)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3)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用地效率,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以达到优化居住区生活环境和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首先,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利益。
规划者需了解居民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居住需求,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并确保居住区内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充足性和合理性,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其次,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互补性。
规划者在确定居住区的用地布局时,要合理确定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并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络,以确保各功能区相互衔接、便捷连通,提高居住区的整体效益和利用率。
第三,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的营造。
规划者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绿地的分布,增加居住区内的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
同时,要加强对居住区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噪音防治,确保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第四,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
规划者应鼓励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规划过程,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加符合居民需求。
此外,还要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交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居住区居民的社交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原理包括考虑居民需求和利益、合理利用空间和功能的互补性、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营造、以及加强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可以确保居住区规划的科学性、人性化和可持续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居住区题目整理
1、居住区用地界线的划定原则?1)居住区总用地按a)天然障碍边界b) 人工设施的边界c)其它人为划定的界限(征地线、规划界限等)三方面确定。
对于a、c及b中除道路以外的人工设施一般均算至边界;对于b中道路要根据道路与居住区的关系来定:当确定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用地界线时,在用地周围或内部的高于本等级的道路不计入用地范围(算至道路红线),而本级及以下等级的道路算入用地范围。
2)住宅建筑用地指包括住宅基地在内的住宅前后左右必不可少的用地。
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包括宅前后小路用地。
无明显界线时:a、住宅与公共绿地相邻,前后用地界线以日照间距为基础,算其1/2。
b、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边界为界。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按其所属用地范围的实际界限来划定。
当其有明显的界限(围墙),按其界限划算;当无明显界限时,应按其实际占用的用地计算,包括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用地。
注:当住宅底层为公共服务设施时,建筑基底及建筑物周围用地按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分别列入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当公共服务设施上部有突出基底的建筑物或占有专用场地时,算入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范围。
4)道路用地各居住用地的同等级和以下等级的道路的用地面积。
高于居住用地等级的道路不算在内。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算宽度小区级,组团级,按路面宽度算(含人行道)宅间小路不算道路用地汽车的公共停车场,回车场及路边停车场、位应当算入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内的专用道及停车场不算入5)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住宅组团绿地(不包括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各类户外场地(不包括标准的运动场)居住组团绿地有院落式和开敞式之分:当院落式组团绿地与道路相邻时,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米;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邻城市道路、居住区及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
5米。
其它集中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划定边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
社区发展在规划方案中的重要性
社区发展在规划方案中的重要性引言: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的发展与规划息息相关,规划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区发展在规划方案中的重要性,并从不同角度论述其深度和长度。
一、社区发展的定义和意义社区发展是指在社区层面上,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社区的整体素质和功能,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共同发展。
社区发展的意义在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规划方案对社区发展的重要性1. 提供发展方向:规划方案为社区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社区的资源、环境、人口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规划方案可以制定出适合社区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2. 优化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可以合理规划社区的空间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合理配置。
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可以提高社区的空间利用效率,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3. 促进社会互动:规划方案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规划方案中,可以设立公共活动场所、社区中心等,为居民提供共同的聚集场所,促进社区居民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4. 保护环境资源:规划方案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社区的环境资源。
通过科学的环境评估和规划,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5. 促进经济发展:规划方案可以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商业区、产业园区等,可以吸引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社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三、社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社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综合考虑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以下是社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规划需要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充分听取和尊重居民的意见,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规划方案,并提高居民对规划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从社区发展和社区共享的角度理解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区域。
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布局结构、住宅
群体布置、道路交通、生活服务设施、各种绿地和游憩场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各
个系统等进行综合的具体的安排。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
活需要。
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
那么,怎么了解一下居住区规划。
社区发展包含很多方面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
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社区发展
角度来看,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居住区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
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一、适居性。
包括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
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居住
区的规划也越来越注重舒适性。
二、识别与归属则是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
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
人们对
生活的要求,对显示地位的欲望等,使居住区规划不仅在设计上满足人们需求,又要设计
创新等。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
对自己的社区产生归属感。
三、文化与活力。
社区发展的基础是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因
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通过有形的设施、无形的机制建立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参与和肯定,它包含了邻里关系。
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和居住氛围等内容。
社区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共参与。
共享要求居住区规划应该在
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因此,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
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居住区的服务对象。
例如,交通应该方便广大住户,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的需要等。
而公共参与
是居住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社区的信息交流是公共参与
的重要条件,它包含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之间和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交流。
因此,社区要建立
一种积极的机制,向住户推出全面的社区信息,其内容不仅限于社区问题与意见征求、住
户需求调查和服务意见反馈、服务功能的调整完善,更要鼓励住户们共同参与、决策社区
的发展以符合绝大多数社区住户的利益。
物业管理王晴宇
学号1296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