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哲部分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理论基干知识全集(马哲部分)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主要方面。社会意识指由社会存在派生出来的一切精神现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指二者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社会通过人及其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来表现其物质性。

(三)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

1、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并取得物质成果;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并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现实的人。

2、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它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承担;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社会的实践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深刻地说明了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本质,为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提供了依据。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1)它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使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这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

3、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1)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它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2)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3)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1)生产力具有属人性,它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的、人能够直接掌握的力量,是人们以往流动的产物和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2)生产力具有客观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力量;(3)生产力具有社会性,它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4)生产力具有历史性,它随着人们的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社会形式就是社会的经济结

构。从内容上看,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3、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1)它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使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因此,马克思又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结构称作经济基础,以与上层建筑相对应。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1、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同经济基础相对应,政治结构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

2、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3、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2、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四、社会的观念结构

(一)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1、社会的文化结构主要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那些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由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作为文化结构中主体部分的意识形态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2、意识形态的本质:(1)意识形态的本

质: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1)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2)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
2、文化的本质即人化。
3、文化的特点:(1)人化的形式;(2)社会的性质;(3)多样的形态。
4、文化的功能:(1)信息功能;

(2)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

(3)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

(4)认识功能。

(三)文明和文明形态

1、文明与文化: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

2、文明的形态。

(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

1、物质文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2、政治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3、精神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

4、三者关系:物质文明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政治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三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社会规律及特点

1、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2、社会规律的特点:

(1)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2)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

(3)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3、社会规律有其客观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

方面,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它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1、含义:

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内容和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1、基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由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的动力系统推动的。(2)在现实的社会主义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适应的,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其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需要通过改革、也能够通过改革来解决。

(二)“生产力标准”的论据及意义

1、“生产力标准”的论据: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1、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

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2、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
4、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1)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它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它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政治功能。

2、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2)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3)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六)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三、历史的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1、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
2、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

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2)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4)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四)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如果您对博闻考研政治辅导班感兴趣或有疑问,请点击联系我们网页右侧的在线客服,或致电:400-0500-829,博闻考研——考研辅导面授质量第一品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