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
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人教新课标 (2份打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和意义。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数感和符号意识。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 减法的性质3.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4. 减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课时2. 减法的性质:2课时3.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2课时4. 减法运算定律的应用:2课时八、教学资源1. 教材2. 练习题3. 教学课件4. 网络资源九、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识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的问题;3.能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与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推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不同之处;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1.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运用于解决问题;2.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练习册;3.黑板、粉笔;4.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流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介绍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让学生观察教室中是否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物体,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节:概念讲解1.介绍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并进行比较;2.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实例讲解1.带领学生进行例题讲解,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应用;2.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节:练习与巩固1.学生个人练习;2.小组合作练习;3.整体讲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节:作业布置1.留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练习;2.布置课后习题,以巩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后续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色,团队意识增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学有所得,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最新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最新因此,教师应当根据肯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奇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爱好,使学生能全身心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02X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02X最新1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知道和掌控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知道、掌控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觉。
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进程更是发觉、探索的进程。
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觉、主动去探索。
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会和已有知识动身,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觉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
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
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
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2.课件出示情境: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运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运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运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爱好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
”针对学生的爱好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
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挑选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落后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1、问题情境师:大家运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笑笑 38千克淘气 45.2千克丁丁 33.4千克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挑选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遭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混淆,对运算规则的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分数加减法运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运算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加减法运算;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明确运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有2/3块蛋糕,小红有1/4块蛋糕,问两人一共有多少蛋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加减法运算方法进行解答。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的基础数学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分数、小数、加减乘除等运算规则。
我们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基础知识。
培养计算能力:四年级的数学学习,计算能力是重点。
在这一单元,我们将通过各种练习题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做题,更重要的是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 理解本单元(第五单元)的主题和核心知识点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伊始,我们又迎来了数学学习的第五单元。
那么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呢?我们又需要掌握哪些核心知识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
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第五单元的主题——图形的变换。
是的这一单元我们将要学习图形的各种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对称等。
这些变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建筑物的设计、车辆的行驶轨迹、钟表的指针移动等。
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理解这些变换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应用。
平移:我们将学习平移的概念,理解物体在平面内沿某一方向移动的现象。
我们要掌握如何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旋转: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点转动。
在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旋转90度、180度、360度的概念,并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
对称:对称是图形的一种重要性质。
我们将学习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式找出图形的对称轴或对称中心。
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图形变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图案设计等。
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学们第五单元的学习将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图形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2.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来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四年级的数学世界充满了奇妙的探索和发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智慧的世界吧!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数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点,比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
第五单元《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举例:给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计算其周长;或者给出周长,求边长。
2.教学难点
(1)准确画图:在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如何保证边长准确、角度正确。
解决方法:教师示范,强调画图步骤,让学生多加练习,逐步提高画图准确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空间观念、逻辑推理和数学应用能力。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能够:1.运用几何直观,观察和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建立对这两种图形的直观认识;2.培养空间观念,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准确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高动手操作能力;3.掌握周长计算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几何问题;4.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特征、画法以及周长计算。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应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章节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能够很快地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建立起对这两种图形的直观认识。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能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特征及分类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 梯形的定义、特征及分类4. 梯形的性质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
2. 教学难点:(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的推导。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点。
2. 学习新课(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2)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并通过实例验证性质的正确性。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4)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巩固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会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产生混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判定方法。
3.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和实物模型。
2.准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判定方法的教学卡片。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征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的概念。
2.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等。
3.教师演示如何用直尺和三角板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用教师提供的教学卡片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并讲解原因。
2024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024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单元目标1.掌握角的定义、分类和度量方法。
2.能够熟练画角、比较角的大小。
3.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4.能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时安排1.角的认识:2课时2.画角与角的度量:2课时3.垂直与平行:3课时4.实践活动:1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角。
2.教学内容(1)角的定义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图形,找出其中的角。
生:在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中,两条边相交的部分就是角。
师:非常好,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和这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2)角的分类生:直角、锐角、钝角。
师:直角是指角的大小为90°的角,锐角是指小于90°的角,钝角是指大于90°但小于180°的角。
3.练习与巩固A.直角是大于90°的角B.锐角是小于90°的角C.钝角是大于90°但小于180°的角(2)连线题:请将下列角与相应的类型连线。
直角——90°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但小于180°第二课时:画角与角的度量1.导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定义和分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画角和度量角的大小。
2.教学内容(1)画角生:步骤一,画一条射线;步骤二,用量角器量出90°,画出另一条射线;步骤三,标出角的顶点。
(2)角的度量生:直角为90°,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但小于180°。
3.练习与巩固A.直角B.锐角C.钝角(2)作图题:请用直尺和铅笔画出一个60°的角。
第三课时:垂直与平行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角的度量和画角的基础上,这节课来学习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时教案+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1。
【教学目标】:理解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
难点: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将两根小棒随意丢在讲台上。
提问:想一想这两根小棒落在讲台上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你能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吗?2.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二、探究新知1.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情况。
2.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
3.讨论探究。
(1)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可能会按以下几种情况来分类:①②③④(2)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用课件演示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让学生继续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板书:相交、不相交)4.构建新知。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课件出示三组平行线图:图中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
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一说,然后分小组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平行的例子。
如:电线、窗子、栅栏、门两侧、轨道两边等等。
(3)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角会是多少度?(90°或不是90°)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出示:上图中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垂线。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57页“做一做”。
同桌或小组中说一说,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第一题。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指名上台指一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单元整体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特点,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了讲述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材在编排时,注重联系现实素材,利用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
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材提供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如木梯、挂衣架、堤坝截面等,从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几何直观图,同时还借助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又很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学生学习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面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作图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时安排教学建议1.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教师要充分预测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如有的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和铅垂线的关系才叫垂直。
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说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
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直线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呈现出各种不同方向的垂直情况,以克服学生的惯性思维。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一. 教材分析《平行与垂直》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平行线的认识、垂直线的认识、同一直线上的平行线与垂直线、用直尺和圆规画平行线和垂直线等。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来发现和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征。
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细节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和总结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点和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模型、直尺、圆规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和一支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教室里的桌子、书桌、黑板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的直线,让学生发现有些直线是平行在一起的,有些直线是垂直的。
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定义和特点。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垂直线是指相交成90度的两条直线。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一、知识目标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整数除法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两位数时如何分步计算”。
3.培养实际问题中应用除法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情境,理解除数是两位数时的计算方法。
2.实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
三、教学难点1.理解如何分步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算。
2.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行讲解。
2.演示教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吸引学生参与并理解运算规则。
3.练习教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步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算的能力。
4.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
例如:班里有40个同学,每人分到20本书,要求计算总共需要多少本书。
通过讨论,让学生发现除法运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了解除法运算的基本原理。
第二步,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概念。
可以通过以下操作进行讲解:1.把被除数写在长方形的左上角。
2.把除数写在左下角,计算位数差。
3.确定第一位商数,写在上部的横线上。
4.把商数乘以除数所得积写在竖式下方,并在下部的横线下方写出差。
5.重复第4步操作,直到整个被除数都被计算完。
第三步,演示一道实例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
例如,计算7650÷25的结果。
按照步骤进行计算,最终得到的解答是306。
第四步,巩固练习为了确保学生正确理解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可以进行一些练习题。
例如:计算12480÷38。
这个练习题涉及到两位数除以两位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步计算的策略。
第五步,拓展运用通过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情景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加减法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顺序、计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练习法: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份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分数卡片、计算器等教学道具,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些情境。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教学道具,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特殊的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操作和思考的活动经验。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学生白纸、小棒、直角板、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同学们,直线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如果让我们在一张白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形成怎样的位置关系呢?(生着急回答)我们不急着回答。
二、探究与解决先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白纸和两根小棒,把白纸当作平面,两根小棒当做是两条直线,先在白纸上摆一摆,然后再照样子画一画。
请看大屏幕,老师有操作要求。
谁来读一读。
(你的声音真响亮)(出示课件2)摆一摆师:根据老师的要求,动动小手,开始吧。
(教师巡视)学生一边摆一边画,老师边观察边收集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选出能呈现各种情况的典型作品)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画出了那么多种情况。
这是我从同学们手中收集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作品。
(老师张贴)为了交流方便,我们给它标上序号。
在一张白纸上画两条直线,同学们画出了这么一些不同的情况,如果现在请你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把这5种情况分分类,你觉得可以怎么分?(课件3)看大屏幕,老师读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分好了,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分类的结果是什么?来,你说,老师把它记下来。
21教育网学生汇报了三种情况。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②号?我们统计一下,这样分的举手。
那我来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学生说。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正方形的性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
2.能够解决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炼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特点。
2.能够解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1.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实例理解梯形的性质。
3.解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2. 学习平行四边形•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对边平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对边平行等。
3. 学习梯形•展示梯形的定义和示例;•通过实例探究梯形的性质。
4. 解决问题老师提供一系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
五、教学方法1.示范引领结合讨论学习方法。
2.单人、小组或全班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
3.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六、教学手段1.课件投影仪。
2.学生课本、笔记本。
3.学生书写工具。
七、教学建议1.提倡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问。
2.分组讨论或合作解决问题,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精神。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2.思考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应用问题。
九、板书设计•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定义、特征。
•梯形定义、性质。
•解决问题的步骤。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设计更多案例让学生练习应用所学知识。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包括: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2. 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3.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性质的推导。
2.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
2. 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平行线有什么性质?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它的性质和应用。
二、新课内容1. 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2. 讲解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3. 通过实例演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及应用。
2. 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板书设计: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2. 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3.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解决。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楚,学生是否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及应用。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练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1 (认识平行与垂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
教学准备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课件教师备课系统一一多媒体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民经学习了直线,你认为直线有什么特征呢?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板书:平移与平行) 不过今天我们不是研究一条直线,而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现在请你们在纸上画两条直线,你能想到几种情况?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纸上画一画。
二、新课教学1.观察分类,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思考后,在纸上分别画一画。
(2)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作品。
(可参照第56页例1图内学生画的直线)提出问题: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归纳:可以按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分成两条直线相交和两条直线不相交。
2.认识“平行”。
(1)出示下图。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提出问题:像这样不相交的直线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体会“永不相交”。
课件演示并小结:像这样,两条直线画的再长也不会相交的情况,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出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2)移一移。
请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
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学生准备2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教师: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另一根叫b,那么就可以说a平行于b,记作a ??读作a平行于b。
小结: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认识“垂直”。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摆出很多图形,动手摆一摆。
要求同桌比一比,看谁摆得多,数一数、说一说摆好的图形中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教师备课系统一一多媒体教案学生动手摆小棒、同伴交流。
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相交方法。
师: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图形分类吗?怎样分?依据什么?教师把两种不同的相交情况画下来,这两种相交有什么不同?第一:各情况相交的角有钝角、有锐角。
第二种:情况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在直角上还要标上直角符号。
小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2)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看什么?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教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为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互相垂直”。
出示教材中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这时我们可以说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a丄b,读作a垂直于b(3)找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师:你能说一说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吗?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指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上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
观察并思考:一个面上有几组互相垂直的边?一共有多少组?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平行的现象。
师: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行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也平行线吗?2、教材第57页“做一做”,61页2、3题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平行和垂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研究有关平行和垂直的更多知识。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61页1、4、5题六、板书设计平行与垂直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a丄b,读作a垂直于b。
第一:各情况相交的角有钝角、有锐角。
第二种:各情况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在直角上还要标上直角符号“「”。
教师备课系统一一多媒体教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课后反思: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垂线的画法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2 (垂线的画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难点学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和垂直的有关知识,谁来说一下什教师备课系统一一多媒体教案么是平行?什么是垂直?找一找,身边哪些地方存在垂直的关系?指一指。
让学生列举身边存在垂直现象的例子。
小结:互相垂直的例子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尺来验证它们之间是否互相垂直,那我们能不能利用它来给一条直线画垂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垂线的方法。
(板书:画垂线)。
二、新课教学例2: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动手在小组内画一画。
有的学生用两把三角尺来画,也有的学生借助量角器来画。
问:如何才能确定所画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呢?归纳: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才能互相垂直,所以在画这两条直线时,只要保证它们相交的角度是直角即可。
提出问题:你能用一把三角尺画也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吗?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58页例2第1题: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2)学生试画,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学困生正确使用三角尺。
(3)找学生板演,且讲述操作步骤,教师给予相应提示。
小结:(进一步强调重点要领)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强调学生画出垂线后要标上直角符号。
(4)即时练习: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直线上的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
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画出垂线的。
3.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例2:第2题: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提出问题:学生已经掌握了过直线上A点作垂线的画法了,如果点A在直线外,这条垂线该如何画?你能利用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来完成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任务吗?学生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画法,然后在图上独立完成过直线外A点的垂线。
交流反馈时,教师结合学生的作图过程讲解画垂线图的方法教师备课系统一一多媒体教案和步骤: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移动三角板, 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过A点;从直角的顶点起,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新画出的这条直线就是过线外A点所求的垂线。
即时练习: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画出垂线的。
三、课堂练习58页做一做1、在直线上取一点,过这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2、在直线外取一点,过这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会了画垂线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61 页练习十8、9题六、板书设计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线的画法画垂线的方法和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课后反思:教师备课系统一一多媒体教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课时垂线性质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例3、例4 (认识垂线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并领悟“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知道两条平行线间互相垂直的线段长度都相等。
过程与方法: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正确地画长方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垂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已知直线的垂线,那垂线还有什么性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认识垂线性质)教师备课系统一一多媒体教案二、探究新知例3: ( 1)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线段,可以画多少条线段?哪一条最短?提出要求:先画一画,再量一量,哪一条最短。
学生在小组展开讨论,讨论后动手操作。
交流反馈时,让学生明确: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无数条线段,其中与直线垂直的那一条最短。
归纳: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2)如图,a// b,在a上任选几个点,分别向b画垂直的线段。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______提出要求:在a上任意选几个点,分别向b画垂直的线段。
学生画好垂直线段后,让学生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这种现象。
归纳: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且与平行线垂直的所以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画长方形(1)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2)阅读与理解。
师:从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提出什么要求?师生交流后明确: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画也这个长方形。
(3)分析。
师:现在已经明确了题目的要求,那你能用所学的知识画出一个长方形吗?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点,特别是观察边的关系。
师生交流后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互平行,邻边相互垂直。
(4)学生尝试。
以四人为一小组,每位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画长方形的方法,并互相检验各自所画的长方形是否正确。
(5)画图。
可以用画垂线方法来画,演示:先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再画线段上的两条垂线各8厘米, 最后把两条垂线连接起来三、课堂练习教师备课系统一一多媒体教案教材第59页“做一做”。
60页做一做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布置62 页11 、12、15 题六、板书设计垂线性质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且与平行线垂直的所以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课后反思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时平行四边形教学内容教材第64〜65页例1、例2 (认识平行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