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

合集下载

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

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

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世界非洲猪瘟发病情况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

2018年8月2日下午17时,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诊断,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新城子)五五社区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并于8月3日上午11时确诊。

截至8月3日15时,疫点内913头生猪已经全部扑杀和无害化。

病原发病机理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重要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逗病毒科。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

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

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

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

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生有丝分裂。

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5~9天,往往更短,临床实验感染则为2~5天,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度?,约持续四天,直到死前四十八小时,体温始下降为其特征,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故与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不同,最初三至四日发热期间,猪只之食欲,显出极度脆弱,猪只躺在舍角,强迫赶起要它走动,则显示出极度累弱,尤其後肢更甚,脉搏动快,咳嗽,呼吸快约三分之一,显呼吸困难,浆液或粘液脓性结膜炎,有些毒株会引起带血之下痢,呕吐,血液变化似猪瘟,从三至五个病例中,显示有50%之白血球数减少现象,淋巴球也同样减少,体温升高时发生白血球性贫血,至第四日白血球数便降至40%才不下降,未成熟中性球数增加也可观察到,往往发热後第七天死亡,或症状出现仅一、二天便死亡。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只后会导致高死亡率和经济损失。

下面将介绍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一、病理特征:1.外观特征:患病猪只的粘膜和毛发呈现苍白色或发绀色,毛发蓬乱,眼睛红肿,口腔和皮肤出现瘀斑和出血病灶。

2.内脏特征:患病猪只的淋巴系统器官明显肿大,肺部和脾脏增重,肾脏和肝脏出现出血灶和坏死斑。

3.组织病理特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组织出现淤血、细胞浸润和出血灶,肝脏和脾脏出现坏死斑和出血点,肺部有出血和浸润。

二、防控措施:1.加强养殖管理: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病原体进入猪场的机会,包括限制人员和物资进出、隔离新引进的猪只等。

2.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加强对猪只的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存在异常症状的动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3.加强消毒措施:定期对猪栏、饮水设施、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病毒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

4.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和养殖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确保他们能正确应对疫情。

5.临床诊断和监测: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诊断体系,确保及时发现疑似病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疫情动态,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6.合理处理病死动物:对于疑似或已确诊的病死猪只,要及时进行隔离处理,避免其他动物和环境的污染。

7.加大病毒灭活疫苗研发力度: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非洲猪瘟,因此加大疫苗研发力度,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对于预防非洲猪瘟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疾病,对猪业造成巨大威胁。

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降低疫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猪瘟诊断与防控

非洲猪瘟诊断与防控

国畜禽业中种2019.02作者简介:张荣平(1971.1-),男,重庆市渝北区人,大专,中级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非洲猪瘟诊断与防控张荣平(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畜牧兽医站401120)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种外来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一旦发生不仅会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危害,同时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本文就非洲猪瘟的诊断方法进行介绍,同时提出具体的防控措施,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诊断;防控非洲猪瘟作为一种发病较急且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为非洲猪瘟病毒。

该病的主要特征为猪发热及全身各器官的出血。

1病原非洲猪瘟病毒作为一种DNA 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该病毒极容易产生变异,因其可以在网状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中进行大量繁殖,因而该病毒可以通过患病猪内脏、血液及排泄物排出。

非洲猪瘟病毒耐热性较差,在55℃的环境中30min 就会被破坏,而在60℃的环境中仅10min 就可被破坏。

当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消毒剂都可将该病毒杀灭。

2传播途径非洲猪瘟仅在猪及软蜱之间传播。

该病的发生与否不受猪的年龄限制,与此同时,该病仅在家猪及野猪之间传播,其他动物均不会被非洲猪瘟病毒所感染。

健康猪一旦接触到患病猪或者带毒猪,或者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及饮水等均容易导致该病传播,同时这也是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

此外,如果健康猪被软蜱叮咬,同时该软蜱携带有非洲猪瘟病毒,也会导致健康猪的感染。

3临床症状健康猪通常在感染病毒后5~19d 才会发病。

如果病情较急,仅2~10d 以内就会死亡。

如果健康猪被强毒力株所感染,仅4~10d 就会直接死亡,如果是被中等毒力株所感染,病猪的死亡率约为50%,而低毒力株一般不会导致死亡。

非洲猪瘟可以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4种[1]。

3.1超急性型如果病猪所患为超急性型非洲猪瘟,病猪会直接死亡,同时死亡率为100%。

3.2急性型如果病猪所患急性型非洲猪瘟,其体温会维持在42℃左右,与此同时病猪出现厌食、精神沉郁的症状,病猪的腹部、四肢及耳部皮肤可见大量出血点,双眼潮红并且发绀。

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知识

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知识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高致死率传染病。

该病以高热、皮肤发绀及内脏器官严重出血为特征。

其病毒毒力分为强毒力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低毒力毒株三种类型。

强毒力毒株可引起最急性型(感染1~3天死亡)和急性型(感染6~15天死亡)发病。

中等毒力毒株可引起亚急性型(感染7~20天死亡)发病。

低毒力毒株可引起慢性型(感染30天内或更长时间内死亡)发病。

该病致死率高,强毒力毒株和中等毒力毒株引起的症状以发热和网状内皮组织出血为特征;均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引起胎儿全身水肿,胎盘、皮肤、心肌或肝脏可见瘀血点。

一、流行病学传染源血液、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发病动物和死亡动物)为非洲猪瘟传染源。

野猪、疣猪和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存宿主。

该病潜伏期为4~15天。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由感染猪排泄物经口鼻传播,或通过摄入含有病毒的食物或其他污染物(如潲水、废物、猪屠体等)而被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物或被软蜱叮咬而感染。

所有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受感染。

二、临床症状最急性型发病特征是高热(41~42℃),食欲废绝、厌食,不愿活动,气喘。

猪在发病3天内有可能突然死亡,或在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死亡。

最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急性型病猪表现发热(40~42℃),食欲不振,厌食,嗜睡且体质虚弱,身体蜷缩,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困难;耳朵、胸部、腹部、后腿、会阴、尾巴、臀部等处皮肤充血,变红色或蓝色,出现青紫斑块和出血斑(出血斑呈点状或片状);眼和鼻有脓性分泌物,或鼻子和口腔有血液泡沫;有的出现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有的出现腹泻,粪便带有黏液或血液(黑便),尾部周围区域被带血的粪便污染。

妊娠母猪在孕期各个阶段都有可能流产,流产胎儿皮肤水肿。

猪在发病15天内死亡。

发病仔猪的耳、鼻、唇和腿皮肤发红;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出现神经症状,数小时内死亡。

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非洲猪瘟的检测方法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检测方法及防控措施

河南农业2023年第25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如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丹毒等)相似,仅靠临床症状和肉眼观察很难判断其是不是非洲猪瘟,只能依赖于实验室检测手段去诊断。

目前,实验室检测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等。

ELISA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去定量检测病猪体内ASFV 抗体,该方法简单快速,且相较于PCR 而言成本较低,但是对于尚未产生抗体便死亡的急性病例来说,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检测方法来判断其是否感染ASFV。

PCR 原理针对非洲猪瘟病毒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对采集的血液或组织病料等相关物质进行 DNA 提取,并进行 PCR 反应,可对其进行快速准确诊断,但相对于小检测结果更加敏三、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世界各国都在深入研究 ASFV 疫苗和抗ASFV 的药ASFV 的疫苗和抗ASFV 我国和其他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可以借鉴其诊断方法,对现有猪场进行血清学检测。

二是各及时修改、部分环节和场点的环境阳性率较高,清洗、消毒,严格控制进入场区的生猪、人员、物资、车辆等。

五是推进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强化调运、屠宰和检疫监管,不断提升各环节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区域综合防疫能力。

四、结论根除非洲猪瘟不仅需要政府的快速果断处理手段,还需要民间团体、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及广大养殖户的广泛参与和协作。

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依然是间断式散发,而非集中大规模暴发,要有打攻坚战的准备,要严格执行防控非洲猪瘟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只有运用综合的防控措施才能打赢非洲猪瘟的歼灭战。

我国有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成功经验,相信一定会在这场非洲猪瘟歼灭战中取胜。

(责任编辑 于海)YANGZHI TIANDI养殖天地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和防控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和防控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和防控猪圆环病毒病,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的传染病。

这种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在猪群中发生了许多次的爆发,造成数十亿头猪的死亡。

对猪圆环病毒病进行疫病的监测和控制,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流行病学特征猪圆环病毒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其主要宿主为家猪。

病毒能存活在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猪圆环病毒病在感染猪之后,会迅速传播,尤其在密集养殖条件下,传播更加迅速。

疾病主要透由直接接触、粪便、尿液、唾液、粘膜等途径传播,并且病毒在环境中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能在干燥状况下存活数月到数年,所以环境污染也是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预防和控制为其流行的根本措施。

临床症状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千变万化,常伴有高死亡率,主要症状包括:猪只突然死亡、高热、粘膜充血、呕吐、腹泻、排便变形和减少、皮下淤血、出血点、血胸、血肿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并非一定能确定病猪具有猪圆环病毒病,因此需要进行临床鉴别诊断。

血清学诊断猪圆环病毒病的血清诊断主要是通过血清学方法进行。

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中和试验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病猪的抗体水平,从而判断是否感染了猪圆环病毒。

同时也能够对进行疫情监控和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防控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猪圆环病毒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防控措施。

首先是密切关注疫情信息,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其次是加强养猪生产的管理,做好病猪的隔离和处理,保持猪场的卫生清洁。

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

也可以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减轻病猪的病情,同时预防未感染的猪只感染。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减少猪只的死亡,保障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无症状型)及防控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无症状型)及防控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无症状型)及防控非洲猪瘟自2018年发生以来,从最早的呈现最急性型的4-7天发病、IO0%死亡率,到现在2-4周才发病,死亡率也降到个位数。

这其中有猪与病毒的斗争,更有人为疫苗毒的介入,非洲猪瘟临床表现开始更多表现为无症状型。

一、非瘟发病类型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无症状型。

二、无症状型特点由于当前的更多无症状非瘟临床病例增多,发病过程和新增病例缓慢,并造成诊断困难(时阴时阳),对养猪业尤其是规模场危害巨大。

1、潜伏期长,最长3-6个月。

2、症状缓和、隐秘。

部分仅表现为减料,部分无症状。

3、散毒弱、间歇性排毒。

感染猪散毒少,并表现出间歇性排毒。

4、无症状感染比例大。

三、当前对养猪业危害1、发病范围广。

当前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发生,无论大型养殖集团或小型散养户。

(散养户鉴别能力弱)2、潜在危害大。

往往不能及时发现,等发现后已在群中造成大量传播。

3、清理难度高。

由于具备间歇性排毒、无症状等特点,无症状型鉴别困难。

四、如何防控1、管理网格化、硬件单元格化管理方面把不同单元、作业场景进行网格化区分,精确到人,单向流动。

如分区管理、分栋管理、分净污管理。

猪舍硬件方面单元格化,实体墙、实体门、独立料槽、防止串风(增加地沟风机、增加连体猪舍单元间防护)。

2、内部防交叉员工不和猪粪接触(当前重要感染途径)。

减少员工与猪只接触,减少员工与员工之间接触。

工器具分类、分区、分车间管理,物品单向流动。

分颜色管理。

目视化管理。

监督检查。

3、外部生物隔离所有车间、走道增加防鸟虫网,防鼠墙、板,场内增加灭鼠、灭鸟措施。

人员多级隔离洗澡进场。

物品多级消毒进场。

4、提高猪体免疫力猪只对营养需求有维持需要、生长需要、繁殖需要,目前很多人提出来防病需要。

目前的全价料仅仅为了满足生长需要,部分阶段满足繁殖需要。

但很少关注防病需要。

通过提高蛋白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已经被研究证明。

采用营养冗余策略,使用优质蛋白含提高饲料抚度,是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控当前无症状非瘟的有效手段。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这种疾病对猪类动物的健康和生产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我们来了解一下非洲猪瘟的病原及病因。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阿病毒科,是一种大型DNA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该病毒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存活数月甚至数年,能够经过干燥、冷冻和加热等处理而不失活。

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空气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对猪的感染力极强。

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猪群感染和大量死亡。

我们来谈谈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5-21天,发病后猪出现发热、食欲减退、抖动、呼吸急促、排便增多、流涎、皮肤发绀、瘙痒,甚至死亡。

在临床症状上,极易与猪链球菌性疾病、猪呼吸道综合症等疾病混淆,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明确诊断。

针对非洲猪瘟的诊断,一般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血清学检测等。

病毒抗原检测主要通过血清学试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技术来检测病毒抗原的存在。

病毒核酸检测主要通过PCR技术来检测病毒核酸的存在。

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ELISA和免疫印迹等技术来检测病毒血清学标记物的存在。

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测手段,可以明确诊断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非洲猪瘟方面,主要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要做好非洲猪瘟疫情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做好疫情报告,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做好隔离和检疫工作。

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对病猪区进行隔离,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对患猪和接触猪进行检疫,排除非洲猪瘟病毒的携带者,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要做好猪圈、饲料、饮水和猪舍的卫生防疫工作,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防止病毒的传播。

做好疫苗接种和免疫工作。

目前虽然没有特效的非洲猪瘟疫苗,但可以通过加强免疫力,提高猪的抵抗力,来减轻非洲猪瘟的感染和影响。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近年来,我国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一直是临床兽医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就猪瘟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1.临床症状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病情和病程,在临床上可将猪瘟分为4种病型,即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通常体温升高的病猪,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减少。

1.1最急性型猪发病后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升高,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很快死亡。

病程一般不超过5天。

1.2急性型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

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

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

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1.3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

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1.4温和型又称非典型猪瘟,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流行病学特点:已经规范免疫猪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菌,但猪群发病率、病死率仍然较高;饲喂泔水的猪群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调入猪群15天内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2.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皮肤发红或发累。

高热或结膜炎症状,出现腹泻、运动失调症状等。

3.剖检变化:脾脏异常肿大至两倍甚至以上、易碎,脾脏有出血性梗死,下颌淋巴结出血,腹腔淋巴结出血。

由于非洲猪痘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相似。

确诊必须开展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才能确诊。

对疑似非洲猪瘟疫情的,必须送病料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判定为确诊疫情。

制表:审核:批准:。

非洲猪瘟的主要致病机制及诊断要点(全文)

非洲猪瘟的主要致病机制及诊断要点(全文)

非洲猪瘟的主要致病机制及诊断要点(全文)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猪肉及相关食品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饮食组成部分,生猪疾病会对人们的生活和食品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起源于非洲,近年来开始出现在我国,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主要结合非洲猪瘟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诊断要点,探讨了非洲猪瘟的防控要点,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非洲猪瘟;临床诊断;防控措施1非洲猪瘟的致病机制在养殖过程中,如果猪感染了非洲猪瘟,则机体会出现扁桃体增殖和病毒血症,会侵袭毛细血管、淋巴、动静脉,从而使器官出血、组织破坏,出现血栓以及梗死等现象,还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免疫系统受损等,机体内部骨髓、肺脏和肝脏等部位出现急性病毒感染。

非洲猪瘟对不同类型的猪,会出现不同的表现。

比如不同程度的毒株,对家猪的感染程度也不同,在感染之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严重的可能会死亡。

而对于野猪在感染了非洲猪瘟之后的表现不是非常明显,只有轻微的低病毒血症,在一些非洲猪瘟感染区域,野猪会持续感染,但是不会及时排毒。

在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中,通过蜱虫感染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蜱虫吸食了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血,进入肠上细胞进行复制,通过2~3周,病毒扩散到其他组织。

蜱虫在吸饱血后4周,体内会复制出病毒,通过叮咬其他猪,将病毒传播到猪的体内。

不同的毒株存在不同的毒力,有的可能引起急性病理,有的引起亚急性病理,有的引起慢性病理。

较弱的毒株会对肺部、心外膜以及关节造成影响。

而较强的毒株则会破坏网状内皮系统的抗原细胞,造成淋巴细胞坏死和崩解,导致猪死亡。

猪死亡后可以看到淋巴细胞增生以及坏死等现象。

2非洲猪瘟的临床诊断2.1临床诊断要点。

非洲猪瘟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有很多方面,会造成猪嗜睡、食欲不佳、高烧、虚弱、呼吸困难、出血、蜷缩、皮肤变紫、结膜炎等。

在最急性感染1周内,死亡率非常高,死亡率高达100%。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传染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它不仅给养猪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对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制定有效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能够对猪瘟病毒的控制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非洲猪瘟的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烧、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体温上升、皮肤出现红斑,以及出现肠胃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严重的病猪会出现惊厥、呕血、黑色腹泻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这些症状虽然与其他疾病有些相似,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非洲猪瘟。

2.实验室检测(1)病理学检测对怀疑感染非洲猪瘟的死亡猪进行病理解剖和组织检测,可以发现瘟病病毒在组织器官中的存在。

淋巴组织、肾脏、脾脏、肝脏等是瘟病病毒的主要携带器官,对这些器官进行病理检测,可以直接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2)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DNA,PCR技术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很高,能够迅速的确认非洲猪瘟的感染。

还可以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鉴定瘟病病毒的亚型和变异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

3.免疫学检测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技术可以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从而判断猪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

还可以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技术对猪体内的病毒进行检测。

二、非洲猪瘟的防治措施1. 防疫隔离对于发现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场,应立即实施隔离措施,将疫病猪与健康猪隔离开,同时对猪场进行全面消毒。

对于瘟病猪的处理要及时、规范,尽量减少病毒的传播。

2. 疫苗免疫在非洲猪瘟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用疫苗免疫的方式进行疫病防控。

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出了非洲猪瘟灭活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的抵抗力,减轻猪群受疫病的危害。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场清洁卫生,避免蚊蝇等传播媒介的滋生,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解析非洲猪瘟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解析非洲猪瘟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健康养殖·防控76畜牧业环境 2020.01摘 要:非洲猪瘟疫情近年来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养殖户对其问题保持高度关注。

如何诊断出非洲猪瘟以及做好防控措施异常重要。

本文通过非洲猪瘟的概念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切实做好对非洲猪瘟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非洲猪瘟;非洲猪瘟诊断;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发病时期病变特征也各有不同。

累计至今,杀害生猪不计其数。

对于养殖户来说,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苦不堪言。

对民众来说,对于猪肉食品质量的怀疑日益激增。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要拿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来消大众的疑虑,找到有效的诊断方法来帮助养殖户。

1 非洲猪瘟的概念及发病症状1.1 非洲猪瘟的概念非洲猪瘟(英文名称: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英文名称: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1]。

我国将非洲猪瘟列为中国防范动物疫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也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1.2 非洲猪瘟发病症状非猪猪瘟发病率、致死率高。

且其病毒潜伏期长、预防难度高。

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猪瘟症状相似,只能依靠实验室监测确诊。

非洲猪瘟自然感染潜伏期5~9d,往往更短,临床实验感染则为2~5d,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约持续四天,直到死前四十八小时,体温始下降为其特征,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故与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不同[2]。

2 非洲猪瘟的诊断方法2.1 最急性型该类型病猪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且死亡率为100%。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猪类传染病,它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感染猪或感染猪肉制品。

该病毒对猪的危害极大,既可导致急性危重病例死亡,也可出现慢性病例。

非洲猪瘟的出现对猪业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防治工作十分迫切。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1. 发病特征非洲猪瘟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空气传播,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出现厌食、精神萎靡、鼻孔流出暗红的分泌物、呼吸急促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恶化,病猪出现皮肤潮红、出血点和出血斑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死亡。

2. 病理变化非洲猪瘟病毒主要在淋巴系统、内脏器官和血液中发生复制,会对猪的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严重损害。

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会出现严重的淋巴组织肿胀和出血,肺、心脏、肝、脾、肾等内脏器官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或坏死变化。

3. 诊断特征非洲猪瘟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典型的非洲猪瘟病例在病理学检查时,可见到淋巴结肿大、淋巴组织出血、胸腔和腹腔积液等症状。

实验室检测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加强动物检疫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多样,因此加强动物检疫对于预防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在确诊的非洲猪瘟疫区,需严格控制活猪、猪肉制品的运输和交易,严格执行集中屠宰、无害化处理和病媒控制等措施,杜绝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2. 加强疫苗研究目前还没有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有效疫苗,因此加强疫苗的研究对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科研人员需要对非洲猪瘟病毒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高效的疫苗,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强化养殖管理增强对猪场的管理力度,规范猪场运营,确保猪场的卫生条件符合规范要求。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严重的畜牧业经济疾病。

该病毒在猪的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破坏猪体内各组织器官,引起猪的高热、厌食、精神萎靡、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不具有人畜共患性,只能感染猪。

诊断:1、症状诊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呈现明显症状,包括严重的烦躁呻吟、高热、厌食、眼眶肿大、嗓音沙哑、头部以及四肢多发性出血点等,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2、病症分析: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在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后,猪体内将出现急性死亡现象,死亡率达到100%。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是非洲猪瘟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的基础研究、病毒学探索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防治:1、加强外部防御: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以在外部防御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通风等措施。

2、堵塞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车间工人、采购人员、运送猪的车辆等。

因此,要严格落实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等措施,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3、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在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实时监测猪群的状态和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总之,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非常严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给猪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只有在加强外围防御、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的同时,才可能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只感染猪科动物,如家猪、野猪等,不会感染人类。

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以及通过受感染的猪产品、饲料、工具和运输工具等间接接触而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危害极大,在感染后猪的死亡率非常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至关重要。

及早诊断病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护猪群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以便广大养猪户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措施。

一、非洲猪瘟的诊断1. 临床表现在非洲猪瘟感染后,猪将出现严重的全身性症状。

病猪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病猪的皮肤和粘膜可能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甚至有肛门出血。

感染的猪患有疾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和水肿,最终导致呼吸困难。

由于非洲猪瘟的症状与其他猪病有些类似,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认疾病的诊断。

2. 实验室检测非洲猪瘟的实验室检测主要通过对病猪血清和组织样本的检验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ELISA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来判断猪是否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方法,而PCR则可以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

在实验室检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野外调查在对非洲猪瘟的诊断过程中,野外调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养猪户和兽医需要密切观察猪群的健康情况,如果发现有猪出现非洲猪瘟的典型症状,需要立即向当地的畜牧部门或相关专业机构报告,并协助进行病例调查和样本采集,以便进一步的诊断和防控工作。

1. 强化场所管理为防止非洲猪瘟的传播,养猪户需要加强对猪舍和饲养环境的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杀虫灭鼠,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需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带入病毒。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非洲猪瘟,又称非洲猪瘟疫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主要感染猪类动物,引起的疾病严重,死亡率高,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尤其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近年来更是造成了大规模的瘟疫,给养猪业和相关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针对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控技术十分重要,本文将从诊断和防控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非洲猪瘟的诊断1.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感染的猪群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严重的感染病例还会出现昏倒、惊厥、抽搐等症状。

部分猪只会出现生殖系统异常、呈现流产、胎儿畸形等情况。

2. 实验室检测:非洲猪瘟的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的检测手段来确认,主要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

病毒检测主要采用PCR技术,通过提取猪体内的组织样本或血液样本,检测是否存在非洲猪瘟病毒的遗传物质。

PCR技术的敏感性高,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是否感染非洲猪瘟。

血清抗体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猪的血清中是否含有非洲猪瘟病毒的抗体来确认感染情况。

这种方法是间接诊断法,主要是用于筛查具有免疫力的猪只,帮助饲养者和兽医确定病情。

3. 野外调查:针对非洲猪瘟的诊断也需要进行野外调查,收集疫情的临床资料和样本,进行综合分析确认感染情况,帮助确定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非洲猪瘟的诊断是非常关键的,在感染疫情出现时,需要快速并准确地进行确诊,为后续的防控和治疗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技术1. 完善的养猪管理制度:养猪场应建立完善的进出场管理制度,保持场所的清洁卫生,防止疫情的传播。

控制猪只的密度,并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检疫工作,排除潜在的病毒感染源。

2. 病毒灭活和灭菌:在感染病例出现后,需要对猪场内的环境和设施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杀灭病毒和细菌,减少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3. 疫苗接种:目前对于非洲猪瘟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因此预防接种成为了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

猪的疾病 非洲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 非洲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非洲猪瘟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与猪瘟很. 难区分,从超急性到隐性,以高热、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呼吸系统与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肺水肿和淋巴组织的广泛坏死为主要特征。

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

本病于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发现,已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等数十个国家流行,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OIE将其列人必须通报的疫病之一,在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

该病于2018年8月传于我国。

二、病原: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是非洲猪瘟病毒科的唯一成员,是一种具有20面体结构、带囊膜的双股DNA病毒,直径为172〜220 纳米,似六角形。

基因组全长170〜190kb,编码200多种蛋白。

该病毒至少有8 个血清型。

抗原变异主要发生在结构蛋白P150、P14和 P12上。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吸附猪红细胞的特性,但细胞传代培养可使病毒失去这种特性,抗血清也可阻断此吸附特性。

根据猪红细胞吸附特性,非洲猪瘟病毒可分为红细胞吸附性病毒和非红细胞吸附性病毒。

无论是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该病毒均不产生典型的中和抗体,参与保护性免疫的机制有待探讨。

但除某些超强毒株外,感染康复猪能抵抗同源毒株的攻击或再感染。

非洲猪瘟病毒能在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

体外培养时,可在猪的单核细胞、骨髓细胞和白细胞中复制,还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生长,也可适应猪肾细胞、BHK-2 1 和 Vero细胞。

非洲猪瘟病毒对温度和酸的抵抗力很强,室温干燥或冰冻数年不死。

对高热敏感,在 60°C 经 3 0 分钟即死亡,对乙醚、氯仿等许多脂溶剂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三、流行病学: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除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病猪体液、各组织器官、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均含多量病毒,带毒猪、猪肉及猪肉制品等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工(器)具、圈舍、相•水、牧场及污染空气等均能成为传染源,经口和上呼吸道途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猪瘟临床诊断及防控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世界非洲猪瘟发病情况
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

2018年8月2日下午17时,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诊断,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新城子)五五社区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并于8月3日上午11时确诊。

截至8月3日15时,疫点内913头生猪已经全部扑杀和无害化。

病原发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重要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逗病毒科。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

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

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
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

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

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生有丝分裂。

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5~9天,往往更短,临床实验感染则为2~5天,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度,约持续四天,直到死前四十八小时,体温始下降为其特征,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故与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不同,最初三至四日发热期间,猪只之食欲,显出极度脆弱,猪只躺在舍角,强迫赶起要它走动,则显示出极度累弱,尤其後肢更甚,脉搏动快,咳嗽,呼吸快约三分之一,显呼吸困难,浆液或粘液脓性结膜炎,有些毒株会引起带血之下痢,呕吐,血液变化似猪瘟,从三至五个病例中,显示有50%之白血球数减少现象,淋巴球也同样减少,体温升高时发生白血球性贫血,至第四日白血球数便降至40%才不下降,未成熟中性球数增加也可观察到,往往发热後第七天死亡,或症状出现仅一、二天便死亡。

流行病学易感动物
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梦特哥马利氏等(Montgomery)于1921年曾设法试验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鸽等动物,都未被感染成功,但是伟力合(Velho)于1956年报告,他曾盲目通过兔
子26代后攻毒猪照样致死。

传播媒介
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ASFV的贮藏宿主和媒介。

美洲等地分布广泛的很多其他蜱种也可传播ASFV。

一般认为,ASFV传入无病地区都与来自国际机场和港口的未经煮过的感染猪制品或残羹喂猪有关,或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家猪的污染物,胎儿,粪便,病猪组织,并喂了污染饲料而发生。

病理变化
在耳、鼻、腋下、鶥腹、会阴、尾、脚无毛部分呈界线明显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肿胀,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边缘褪色,尤其在腿及腹壁皮肤肉眼可见到。

显微镜所见,于真皮内小血管,尤其在乳头状真皮呈严重的充血和肉眼可见的紫色斑,血管内发生纤维性血栓,血管周围有许多之嗜酸球,耳朵紫斑部分上皮之基层组织内,可见到血管血栓性小坏死现象,切开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许多澄清、黄或带血色液体,尤其在腹部内脏或肠系膜上表部分,小血管受到影响更甚,于内脏浆液膜可见到棕色转变成浅红色之瘀斑,即所谓的麸斑(Bran Flecks),尤其于小肠更多,直肠壁深处有暗色出血现象,肾脏有弥漫性出血情形,胸膜下水肿特别明显,及心包出血。

(一)在淋巴节有猪瘟罕见的某种程度之出血现象,上表或切面似血肿之结节较淋巴节多。

(二)腺脏肿大,髓质肿胀区呈深紫黑色,切面突起,淋巴滤胞小而少,
有7%猪脾脏发生小而暗红色突起三角形栓塞情形。

(三)循环系统:心包液特别多,少数病例中呈混浊且含有纤维蛋白,但多数心包下及次心内膜充血。

(四)呼吸系统:喉、会厌有瘀斑充血及扩散性出血,比猪瘟更甚,瘀斑有发生於气管前三分之一处,镜检下,肠有充血而没有出血病灶,肺泡则呈现出血现象,淋巴球呈破裂。

(五)肝:肉眼检查显正常,充血暗色或斑点大多异常,近胆部分组织有充血及水肿现象,小叶间结缔组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Plasma Cell)及间质细胞浸润,同时淋巴球之核破裂为其特征。

临诊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的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病变都很相似,他们的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生产现场实际上是不能区别的,因而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

现场如果发现尸体解剖的猪出现脾和淋巴结严重充血,形如血肿,则可怀疑为猪瘟。

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对症疗法。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独特的病毒,大多数毒株的毒力很强,但免疫原性却非常低。

虽然猪在感染后7 ~ 21天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沉淀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但无论自然感染猪或人工感染猪均未检出中和抗体。

因此,迄今为止,本病还无有效的预防疫苗,故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防止疾病的传播。

当猪群中发现可疑病猪时,应及时
报告、立即封锁、迅速确诊,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全部扑杀处理,彻底消灭病原体,防止疾病的蔓延。

注意事项
由于本病的症状及眼观病变颇似猪瘟,故病理组学检查对本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发现淋巴组织坏死、淋巴细胞性脑膜脑炎、局灶性肝坏死和间质性淋巴细胞-嗜酸细胞性肝炎以及全身小血管壁玻璃样变或纤维素样坏死并伴有血栓形成,则可确诊为非洲猪瘟。

目前本病与猪瘟唯一有效的鉴别方法是,用可疑病料对经过猪瘟高度免疫的家猪进行接种试验,如仍然出现与猪瘟相似的症状,则为非洲猪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