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汽车电磁兼容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分析与电磁干扰抑制

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分析与电磁干扰抑制

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分析与电磁干扰抑制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在能源效率和环保方面,纯电动汽车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纯电动汽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电磁兼容性是指在电磁工作环境下,各种电气和电子设备之间都能够协调和共存。

纯电动汽车内部有着大量的电气和电子设备,这些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会影响彼此的正常工作,甚至影响车辆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为了保证纯电动汽车的正常工作,必须对其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和测试。

电磁干扰抑制是指对电磁干扰源发出的电磁波进行有效的抑制,以减小对周围电子设备的干扰。

在纯电动汽车中,电机是电磁干扰的主要源头。

电机产生的高频电磁波会对车载电子设备产生干扰,从而导致设备功能失效或工作异常。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电磁干扰抑制措施,对电机发出的干扰进行有效的限制。

为了保证纯电动汽车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屏蔽技术:纯电动汽车内部的电子设备应该采用屏蔽技术,以减小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2、采用滤波器:在电磁干扰源处增加合适的滤波器,可以有效地过滤电磁波,降低其对周围设备的干扰。

3、增加隔离手段:使用光耦、磁耦等隔离手段,在电路之间增加一定的隔离,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的传播。

4、优化布线:优化纯电动汽车内部的布线,减少电路之间的交叉和相邻,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电磁干扰的产生和传播。

综上所述,纯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

需要对车辆内部的电气和电子设备进行合理的布置和设计,采取有效的兼容性和抑制措施,以保证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未来,纯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能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要列出相关数据,需要先确定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在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方面,可以收集以下数据:1、电磁兼容性测试数据:对纯电动汽车内部的电气和电子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分析不同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和兼容性。

汽车电磁兼容性——GB18655-2002发展

汽车电磁兼容性——GB18655-2002发展

谈汽车GB18655-2002及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徐立研究员级高工EMC 标准GB18655-20022目录1.概述2.主要内容3.试验手段4.适用产品5.TEM小室方法6.与相关标准的关系7.发展变化8.结束语GB18655-200231、概述国家标准GB18655-2002:•名称:《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是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电磁兼容性技术标准之一,主要用于考查汽车及其零部件产生的各种电磁骚扰对车内无线电接收机的骚扰程度,并以骚扰限值形式加以限制GB18655-20024概念理解•车载接收机:是指在有电磁骚扰情况下,可能会影响正常工作或运行的各种承受体。

如:声音和电视接收机、无线电话、地面移动通讯等设备;•车辆的含义包括:轿车、客车、乘用车、载货车、电动车辆、农用拖拉机、工程机械车辆等。

GB18655-200252、主要内容2.1 标准概述–国家标准GB18655-2002于2002年02月22日批准发布,2003年03月01日开始实施,属国家强制性标准,等同采用CISPR25第一版;–本标准规定了150kHz ~1000MHz 频率范围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适用于任何车辆和大型装置及其电子或电气零部件,其限值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免受同车内的零部件或电子模块产生的电磁骚扰。

GB18655-20026标准主体内容•第一部分:概述•第二部分:车载天线接受到的发射的测量•第三部分:车辆零部件和模块的测量•附录A :天线匹配单元——整车试验•附录B :零部件试验屏蔽暗室的校准过程•附录C :电流探头要求•附录D :抑制骚扰的说明•附录E :TEM 小室尺寸•附录F :人工电源网络原理图GB18655-20027电磁骚扰的特性分类•在本标准中,按电磁骚扰的特性和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了分类,将骚扰分成宽带骚扰和窄带骚扰,•将骚扰源按其特点、持续时间长短划分成三种类型,并给予不同的限值要求。

汽车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分析、仿真及优化设计

汽车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分析、仿真及优化设计

3、PCB布局技术:根据电磁兼容性要求,合理安排PCB上元器件的位置和连接 方式,以提高电磁干扰的抵抗能力。例如,可以将敏感元器件布置在PCB的低 干扰区域,或者优化线束走线方式以减小电磁辐射。
在关键技术方面,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电路设计:合理的电路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小电磁干扰。例如,选择合适的 元器件和电路拓扑结构,避免高频信号的突变和电流尖峰的产生。
2、搜集相关资料:收集与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性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研 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3、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利用电磁场理论、数值仿真软件等技术手段,对汽 车电子设备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的性能进行预测和分析。
4、实验设计与实施:根据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的结果,设计实验并进行实施。 实验过程中需要实验条件、测试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展望未来,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日益复杂化,PCB布局电磁 兼容性设计将成为航空发动机电子控制器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 人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新的设计方法,以提升航空发动机电子控制器 的性能和可靠性。应注重开展跨学科合作,将电磁兼容性设计与航空发动机电 子控制器的其他关键技术相结合,实现全面优化设计。
在电子设备中,PCB布局的电磁兼容性是指PCB在特定环境中对电磁干扰(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的抵抗能力和不会产生影响其他电路或系 统的电磁辐射水平。对于航空发动机电子控制器来说,其工作环境中存在大量 的电磁干扰,如雷电、无线电信号、电力线等。因此,PCB布局的电磁兼容性 设计对于保证航空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3、加强屏蔽措施:对于关键电路和元器件,可以采用金属外壳或导电材料进 行屏蔽,以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 �电 磁兼 容性设 计
电磁兼容性设计一般 可以从三 个 方面 入 手�即 �抑 制 干扰 源� 切断 或 减 弱干 扰 的传 递� 提高 电路 或 设备 的 抗 干扰 能 力� 其中 抑制 干扰 源 最为 重 要 � 对设 备内 部的 干扰 源 �应 确定 必 要 的的原 理� 采取 必要 措 施加 以 抑 制 �当采 取 措施 后仍 达不 到 规定 的 指 标时 �再 从 切断 或减 弱干 扰 的传 递 途径及提高抗干扰能力方面采取措 施 � 电磁兼 容性 设计 的基 本方 法有 以 下 几种 �
自雷 达� 高 频发 射机 的高 频 干扰 �高 市场需求和技术 � 进 步 形 成 的 新技 术 2滤波 门 类� 汽车 电磁 兼容 对于 现代 汽车以 及 未来 的汽 车 而言 至关 重要 �它 关 系 到 汽车 的安 全 性� 汽车 排放 控制 的有 效 性 � 汽 车节 能 的 有 效 性 � 汽 车 智 能 控 制的 可靠 性 等等 � 因 此� 汽车 电 磁 兼 容 技 术 �汽 车 排 放 技 术 � 汽 车 安 全 压电 气设 备 �高压 输 电线 等的 电晕 放 电会 产生 宽 带感 应脉 冲� 干扰 与 其临 近的 逻辑 电路 �使其 误动 作� 2 干扰 源的 传递 途径 干扰 源 的传 递有 以下 三 个途 径� 通 过公 共 阻抗 引入 干扰 源 �公 共阻 滤波是抑制和防止干 扰的一项 重 要措 施 � 无 论是 抑 制干 扰源 �消 除 干 扰耦 合 �还 是增 强接 收电 路 的抗 干 扰 能力 �都 可 以采 用滤 波技 术 � 滤 波 器 的种 类 很多 �通 常有 低通 �高 通� 带 通 �带 阻等 几种 类型 �
等 高 级 信息 娱 乐 系统 � 对 车 内 环 境实 施智 能控 制等 � 从目前的情况看� 汽车行业 中 0 % 的创 新 来源 于 汽车 电 子� 或 者 与 汽 车电 子密 切 关联 � 统 计数 据 表明 � 在 国内 生产 的 轿车 中� 电子 部件 的 成 本 已 占 整 车 总 成 本 的 20 % 30 % �国

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性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性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性技术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交通工具,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汽车之电磁兼容性分析

新能源汽车之电磁兼容性分析

新能源汽车之电磁兼容性分析作者:刘伟召来源:《汽车世界·车辆工程技术(中)》2019年第04期摘要:新能源汽车不消耗石油资源,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面临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这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本文对新能源汽车电磁干扰的现状以及导致电磁干扰的原因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改进其电磁兼容性的方法。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电池干扰当前,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资源,并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新能源汽车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很多汽车制造企业和高校都在开展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2 年7 月9 日,国务院正式颁发《2012-2020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我国愈发重视新能源汽车,很多省市都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在很多城市电动出租车、新能源公交车等投入了应用。

相较于普通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电磁干扰问题更加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这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新能源汽车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

1 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现状和原因分析1.1 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现状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存在电磁干扰问题。

传统汽车在安全项目测试环节中,也会进行电磁兼容测试,以确保汽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汽车的内部系统构成是非常复杂的,一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辐射,从而导致电磁干扰,影响到汽车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内部构成系统还要复杂的多,举例来说,新能源汽车内部需要应用到电驱动设备、DC/DC或者DC/AC等部件,这些系统的存在,使新能源汽车面临非常大的电磁干扰隐患。

电磁干扰问题可能会造成控制零件失灵,如果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出现这一问题,很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反复的测试,来解决电磁兼容性技术问题,提高汽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电磁驱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电磁驱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持。
THANKS
感谢观看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电磁驱动技术将会更加智能化 、自主化和高效化。
电磁驱动技术的材料、制造、装配等方面将会更加精细和严格,对技术的要求将会 更高。
电磁驱动技术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一些重大挑战,如高能耗、高成本、技术标准不统 一等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和创新。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03
用于精密制造和高端装备领域。
电磁驱动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 响应速度快:电磁驱动技术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能够适应高速运转和复杂环境下的工作需求。
电磁驱动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01 缺点
02
成本高:电磁驱动技术的设备和材料成本较高,不利
于推广应用。
03
对环境要求高:电磁驱动技术对工作环境和温度等条
件要求较高,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02
电磁驱动技术的发展历 程
电磁驱动技术的起源
电磁驱动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 始研究电磁现象,并探索如何利用电磁力驱动物体。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为电磁 驱动技术奠定了基础。
电磁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磁驱动 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03
电磁驱动技术的分类和 应用
电磁驱动技术的分类
01
02
03
直线型电磁驱动器
利用电磁铁、线圈和永磁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 直线运动。
旋转型电磁驱动器
利用电动机、发电机和电 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实 现旋转运动。
振动型电磁驱动器
利用电磁铁和线圈之间的 相互作用,产生振动效应 。
电磁驱动技术的应用领域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系列标准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系列标准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系列标准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极大地促进了各类电气、电子和信息设备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对于今天的汽车产业,应用电子技术的程度已成为提升汽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自动变速系统、制动系统、调节系统以及行驶系统中,对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汽车电气设备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工作频率的不断提高,汽车内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

同时,汽车上的电子设备和器件,特别是半导体逻辑器件对电磁干扰十分敏感,经常发生汽车内部电子设备相互干扰的情况。

当电磁干扰发生时,轻则导致受干扰的敏感电子设备功能发生降级,重则导致其功能失效,给汽车的安全行驶造成严重影响。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国外对汽车的电磁兼容问题非常重视,很早就开始了电磁兼容性标准的制订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电磁兼容性标准体系。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汽车电子EMC标准体系及其应用情况,并就我国目前的汽车电子EMC标准和发展方向提出了见解,希望对完善国内汽车电子EMC标准体系有一定的益处。

汽车电磁兼容标准分类汽车电磁兼容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地区、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

现国际上制定电磁兼容方面的标准化组织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

地区标准主要是欧洲ECE法规和EEC指令。

国家性标准协会有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美国汽车工程协会(SAE),德国邮电部(FTZ),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英国标准协会(BSI),日本民间干扰控制委员会(VCCI),上述标准协会的作用是与国际标准协调,并且制定各国家自己的标准。

国际上各大型汽车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电磁兼容标准,如美国福特公司、通用公司,德国大众、宝马、梅塞德斯-奔驰公司,法国的标致-雪铁龙公司等,其企业标准比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要严格很多,例如通常国际标准对于汽车抗扰度的要求通常为24V/m,而一些汽车公司则规定为100V/m—200V/m。

汽车48V系统现状和未来趋势

汽车48V系统现状和未来趋势

汽车48V系统现状和未来趋势汽车48V系统现状和未来趋势一、48V系统的发展和背景随着汽车电气化的不断深入,车辆电气平台也在不断发展。

从1970年代开始,车辆电气平台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其中包括42V系统的构思和12V系统的广泛应用。

而在2010年代,48V系统被提出,并得到了不断整合和完善。

严格的节能法规和车用电器的不断集成也推动了48V系统的发展。

此外,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也促进了48V系统的应用。

二、48V系统的优势和应用相较于传统的12V系统,48V系统具有更高的电压和更大的功率输出,可以满足更高效、更智能的汽车电气化需求。

48V系统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助功能,如自动启停、电动涡轮增压等。

目前,48V系统已经应用于一些高端车型和混合动力汽车中,并逐渐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三、未来趋势未来,随着汽车电气化的深入发展,48V系统将逐渐成为汽车电气平台的主流。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48V系统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未来的汽车电气化将更加高效、智能和环保。

1.9 为什么选择48V系统在汽车电气化的进程中,电压的提升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12V系统无法满足车辆日益增长的电气负荷的情况下,48V 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选择。

相比于高压系统,48V系统具有更低的电压等级,更安全可靠。

同时,48V系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能量回收和能量储存,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1.10 48V系统具有较大节能潜力48V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能够实现能量回收和能量储存。

在制动和减速时,48V系统可以将能量回收并储存到电池中,以供后续使用。

此外,48V系统还可以通过启停技术和电动辅助驱动等方式实现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因此,48V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的油耗和排放。

二、48V系统架构与原理2.1 现阶段48V系统架构目前,市场上的48V系统主要采用两种架构:双电压系统和单电压系统。

双电压系统包括12V和48V两个电压等级,主要用于满足高功率电器的供电需求。

国内外复杂电磁环境标准发展综述

国内外复杂电磁环境标准发展综述

2019年3月国防皱木基舷第2期国R外复杂电晞珈損赫准发展综述部航霞(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摘要:本文对IEC、ITU、美国军用标准和我国军用标准中有关电磁环境方面的标准现状和重点标准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兵器行业开展复杂电磁环境类标准研究和制定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电磁环境电磁干扰电磁兼容标准1复杂电磁环境的分类复杂电磁环境通常用空域、时域、频域和功率域上信号的变化描述。

包括敌我双方的电子对抗、各种用频装备的自扰互扰、民用电子设备的辐射以及自然电磁现象等。

主要包含10类环境:雷达对抗电磁环境;通信对抗电磁环境;光电对抗电磁环境;导航对抗电磁环境;敌我识别对抗电磁环境;引信对抗电磁环境;水声对抗干扰环境;背景信号电磁环境;民用电磁环境;自然电磁环境。

2复杂电磁环境国际标准(IE:ITU)2.1标准现状复杂电磁环境的国际标准见表1。

2.2现状分析IEC和ITU主要针对各种民用用频装备的自扰互扰、民用电子设备的辐射等制定电磁环境标准。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暴露于电磁环境,尤其是暴露于电磁脉冲EMP环境中的民用设备开展环境、防护和测试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SC77C分委员会负责实施,分委员会拥有17个合作成员国。

到目前为止,已制定和颁布了IEC61000系列20个标准,分为:2.2.1概述2项:IEC/TR61000-1-3-2002, IEC/TR61000-1-5-2004;2.2.2环境4项:IEC61000-2-9-1996,IEC 61000-2-10-1998,IEC61000-2-11-1999,IEC 61000-2-13-2005,2.2.3试验和测量技术6项:IEC61000-4-23-2000,IEC61000-4-24-1997,IEC61000-4-25-2001,IEC/TR61000—4—32—2002,IEC3国内外复杂电磁环境标准发展综述表1复杂电磁环境主要国际标准(21项)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1IEC60050-151-2001国际电工词汇第151部分:电磁装置2IEC60050-161AMD2-1998国际电工词汇第161章:电磁兼容性修改件23IEC61000-2-5电磁环境的分类41EC61000-3-2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输入电流大于16A)5IEC61000-3-3低压供电系统中额定电流不大于16A的设备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值6IEC61000-4-2静电放电(ESD)抗扰度7IEC61000-4-3静电放电抗扰度8IEC61000-4-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9IEC61000-4-5浪涌(冲击)抗扰度10IEC61000-4-6射频感应场传导11IEC61000-4-8工频磁场抗扰度12IEC61000-4-9脉冲磁场抗扰度13IEC61000-4-10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14I EC61000-4-11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15IEC61000-4-12振荡波抗扰度16IEC61000-6-2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17IEC61326-1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要求18ITU-T-K.20电信交换设备耐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19ITU-T-K.21客户端电信交换设备耐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20ITU-T-K.44对于暴露在过电压和过电流状态中的通信设备的抵抗力测试基本建议21ITU-T K.92-2012家庭网络中传导和辐射电磁环境61000-4-33-2005,IEC/TS61000-4-35-2009;2.2.4安装和防护指南7项:IEC/TR 61000—5—3—1999,IEC/TS61000-5-4-1996,IEC61000-5-5-1996,IEC/TR 61000-5-6-2002,IEC61000-5-7-2001, IEC/TS61000-5-8-2009,IEC/TS61000-5-9-2009;2.2.5通用标准1项:IEC61000-6-6«IEC61000系列标准涵盖了EMP对设备和系统的耦合效应、EMP环境的定义、EMP干扰的测试技术、EMP防护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说,IEC专门针对EMP制定了体系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条目最为细化的标准体系,其内容和指标还在不断地完善,是各国制定EMP标准主要的参考依据。

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应用

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应用

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应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历程。

电磁兼容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电子设备逐渐普及,并出现了设备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磁兼容技术应运而生。

最初,电磁兼容技术主要关注设备之间的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受性问题。

通过设计合理的电磁屏蔽、隔离和过滤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电磁辐射和感受性。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电磁兼容技术也不断发展演变。

现在,电磁兼容技术已经成为整个电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电磁辐射、电磁感受性、电源线滤波、电磁屏蔽以及故障抗扰等多个方面。

在电磁辐射方面,电磁兼容技术要求设备在工作状态下的电磁辐射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

在电磁感受性方面,设备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减少外部电磁场对设备的影响。

而在电源线滤波方面,通过采用合适的电源线滤波器,可以有效减少电源线上的电磁干扰。

此外,电磁屏蔽技术也是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使用屏蔽材料和屏蔽结构,可以有效限制电磁辐射和阻塞外部干扰。

除了上述方面,电磁兼容技术还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在通信领域,电磁兼容技术可以解决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干扰问题,确保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医疗设备领域,电磁兼容技术可用于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工作,并减少对患者和其他设备的干扰。

在航空航天领域,电磁兼容技术可用于控制飞机和航天器上的电磁辐射,以确保飞行安全。

此外,电磁兼容技术还在汽车、家电、电力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之,电磁兼容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在电子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互联互通的需求增加,电磁兼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通过在电磁辐射、电磁感受性、电源线滤波、电磁屏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设备之间的互不干扰和相容共存。

同时,电磁兼容技术也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通信、医疗、航空航天等。

电磁兼容的发展趋势

电磁兼容的发展趋势

评论电诡兼家的发展趋势Trends i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特约评论员 Frank Leferink在2016年深圳举办的亚太电磁兼容(EMC )会议上,大会报告《干扰技术:辐射的未来》基于技术工艺的演进、革新和突破,阐述了电磁兼容领域多方面的发展趋势,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也可用在预测电磁干扰(EMI )的发展中。

EMI 核心内容的巨大变化是由于新技术引入了不可预期的EMC 问题。

本文将试图寻找一 些发展规律.为EMC 工程师改变工作方式提供借鉴「EMC 与技术演进近几十年,EMI 的问题显著增加,一些由技术演变产生的问题可以预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号和电源完整性(SI & PI )问题:由于电子元器件尺寸的减小和信号开关频率的增加.互连结构内部和它们之间的电磁场成为了新产品的制约因素。

1992年,国际半导体行业的技术路线图(ITRS ) 首次出版,后续定期更新.图I 给出了 2003年、2009 年和2013年ITRS 对节点电压的预测情况:2009年的 预测并没有实现,因为至今为止(2018年),节点电压 仍维持在().8 V 的区间2013年.ITRS 对节点电压的变化趋势进行了修正.因为节点电压和噪声容限呈线性关系,这意味着节点电压降级已经使半导体对外部的干 扰更敏感了。

时间/年图1 ITRS 对节点电压的预测IEEE EMC 协会(EMCS )在2016年重新命名了研讨会的名称,从“EMC ”扩展至“EMC, SI&PI ”,EMCS 也计划出版关于SI & PI 的学报 那我们在今后 数年该如何看待EMC 、SI 和PI 呢?根据ITRS 的预测.噪声容限将会继续减少,但是并不会太快;逻辑半节距长度和门尺寸将继续缩小,对 高频干扰的敏感性逐渐增强。

半导体行业驱动着技术演进.即不断地在晶圆上增加晶体管的数量ITRS 在其 总结报告中阐述到,这种变化趋势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且对建模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比如串扰、基底回流路径、 基底耦合、电磁辐射和热效应等,除热效应外.这些影响都属于EMC 和SI&PI 的领域EMC 与革新性技术有巨大变革的EMI 问题更引人注目.因为它可能 导致威胁生命或产品延期上市等灾难性后果,从驾驶车辆期间使用手机导致的气囊弹出及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 机等事件中.我们知道引入革新性的技术会伴随着EMC的风险,但了解这一点,我们是否就能预测未来呢?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电力电子器件中采用创新方法,比如当使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 )时,EMI 电压大概增加40 dB :电压处理能力增加了 5倍.100 ns 内关断时间下降了 20次;而大部分干扰是由产生的共模电流所导致,因此组合起来的干扰电势为5 x 20=100=40 可以预测,由于技术变革,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关频率会更快,比如使用氮化铢元件的 开关,宽带隙的功率器件将使IGBT 的开关损耗下降一个数量级,但将以增加功率转换开关波形的高频频谱分量为代价,通常会增加20-30 HB ,这将导致对其他系统产生无法预期的、新的高频干扰。

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试验方法研究及应用探析

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试验方法研究及应用探析

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试验方法研究及应用探析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应对能源和环保挑战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试验方法研究及应用探析为题,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范围以及发展概述。

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当前,汽车行业正面临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和驾驶安全等严峻挑战,需要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环境污染和排放问题,新能源汽车试验也逐渐从传统的验证性试验转向整车开发研究性试验,并涉及废物再利用和动力电池回收等方面。

本文旨在研究新能源汽车的电磁兼容试验方法,为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试验方法,可靠性评估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作为减少污染、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解决方案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新能源汽车以其采用新型动力系统、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特点,成为可持续出行的重要选择。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其电磁兼容性问题日益凸显,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性指的是新能源汽车在电磁环境下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的任何实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和电子设备较传统燃油汽车更为复杂和敏感,其电磁兼容性问题更为突出。

电磁干扰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的电子系统故障、通信中断、安全隐患等问题,对行车安全和使用体验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新能源汽车电磁兼容试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2.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范围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

这些车辆采用了创新的能源技术,以减少或消除对传统燃油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电磁兼容性技术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电磁兼容性技术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电磁兼容性技术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磁波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电子设备、通讯设备、汽车、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这些设备都需要运用电磁波进行通讯、控制等功能,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电磁干扰,这就需要电磁兼容性技术。

电磁兼容性技术(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一种在系统设计和运行过程中考虑电磁兼容性的方法。

电磁兼容性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磁干扰控制、电磁敏感性控制和电磁场安全控制。

电磁干扰控制是指在设计电子设备时采取措施来减少电磁干扰;电磁敏感性控制是指在设计电子设备时采取措施来增强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电磁场安全控制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控制电磁辐射量,保证人体健康。

现状虽然电磁兼容性技术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前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电磁兼容性技术的认识却还不足够充分。

部分电子产品的设计者缺乏对EMC的认识,导致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较差。

例如,在电脑设计过程中,其射频干扰和较慢的响应速度会使老年人和儿童在使用电脑时感到反应迟钝,眼睛发麻,头晕等。

此外,在医院中,医疗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医用设备中的电磁辐射会对患者和医生产生威胁,亟待解决。

例如,如果医用设备中电磁辐射太强,就会对心脏起搏器和假肢产生干扰影响,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随着智能、高效、低耗、高速、多功能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磁兼容性技术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中,射频技术的发展将成为EMC的新热点。

射频技术是一种高频无线通讯技术,适用于很多电子设备和通讯设备。

EMC在射频技术方面的应用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兼容性和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未来,电子设备的智能化和微型化趋势也会加快EMC技术的发展。

随着电子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的功耗和电磁辐射也将随之增加。

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电磁辐射抑制方法

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电磁辐射抑制方法
二、行业基础
与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电磁辐射抑制方法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其核心要素和特征包括微电子技术、电磁场理论、电路设计技术、材料科学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等。
微电子技术是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它的发展推动了集成度的提高和器件尺寸的减小。电磁场理论为分析和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电路设计技术则是实现电磁兼容性的关键。材料科学的发展为电磁辐射抑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工艺,系统集成技术则关注如何在整体系统层面实现电磁兼容性。
-材料与工艺:新型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涌现,对电磁兼容性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新材料和工艺,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行业/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
-技术进步: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电磁兼容性设计与电磁辐射抑制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
-市场需求:随着电子产品性能和功能的不断提高,市场对电磁兼容性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为电磁兼容性设计与电磁辐射抑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场需求增长:电子产品性能提升和功能拓展,使得电磁兼容性设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技术进步:微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突破,为电磁兼容性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挑战:
七、市场与竞争分析
当前,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电磁辐射抑制领域市场现状如下:
市场现状:
-市场规模:随着电子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性能的不断提高,电磁兼容性设计与电磁辐射抑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市场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其中我国市场增长迅速。
竞争格局:
-竞争者:包括国际知名企业如英特尔、高通、博通等,以及国内企业如华为、中兴、紫光等。

当前国内外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电磁兼容研究现状国内方面,目前电磁兼容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首先,国内研究机构如中国航空航天、国防科技大学以及一些大型企业,在电磁兼容研究领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其次,国家对于电磁兼容研究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为电磁兼容研究提供了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另外,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开展了许多电磁兼容方面的科研项目,提升了国内电磁兼容研究的水平。

国外方面,电磁兼容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首先,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一直是电磁兼容研究的领头羊,他们建立了完善的电磁兼容标准体系,并在电磁兼容测试和认证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其次,这些国家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也在电磁兼容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如电磁兼容模拟、建模和仿真等方面的研究。

另外,国际上也存在一些知名的电磁兼容研究机构和国际会议,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总体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电磁兼容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当前,随着现代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兼容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和突出。

因此,未来的电磁兼容研究需要继续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现代电子设备在高频率和高速率工作环境下的电磁兼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需要开展电磁干扰和抗干扰技术的研究,改善电子设备之间和电子设备与电磁环境之间的互动质量。

最后,需要加强国际间的电磁兼容研究合作,分享经验和成果,推动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电磁兼容研究在当前国内外都有较大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和电磁环境的不断变化,电磁兼容研究将继续成为电子工程领域中的热点研究方向,为保障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生活的便捷提供重要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汽车电磁兼容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大量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式汽车被现
代电子化汽车所取代,各种电子电器产品已占汽车总成本的30%,甚至更多,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发展。

电子技术的应用,在解决汽车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众多电子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也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汽车电磁兼容的研究。

电磁兼容技术(EMC)是由电磁干扰引出的一项新技术。

它是指电气装置或电气系统不产生干扰或不受环境干扰,工作在指定环境中的能力。

要想解决电磁兼容问题,首先就要找到汽车电磁环境中的干扰源。

干扰源可以分为车内干扰源和车外干扰源。

电磁干扰源
车内干扰源
是指车上各种电子电气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

电子电器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是由于汽车上使用的电子产品中有许多导线、线圈和带有触点的电器,都具有不同的电容和电感,而任何一个具有电感和电容的闭合回路都会形成振荡回路。

当电器设备工作产生火花时,就会产生高频振荡并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到空中,对汽车上及周围数百米范围内的收音机、电视机和其它无线电装置的正常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

汽车产生的干扰不但会影响外界的电子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且会影响自身电子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电子环境干扰会对电子产品的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其功能丧失。

汽车的无线电干扰源主要是发动机的点火系统,其干扰波来自点火系统次级电压的高频振荡。

其次,在发电机负载电流突变和整流时也会产生电磁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