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译文+解读)》

合集下载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以下是《中庸》全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一、引言《中庸》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篇章之一。

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子思整理而成的,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的理念。

本文将全文以中文原文及英文译文呈现,并对其进行一些基本的读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

二、中庸全文经圣人之道,中庸之也。

缺然后吾以莫之命。

致吾以一德。

接以孝乎其亲。

瞽乎其闻。

憎乎其不正。

故君子必有大志,大则能载道。

小则能受业。

举不均则不接亲。

故牵百灵。

明于事而慎于始。

万物之章也。

余哀之。

道之不行也已!读解这一段展示了作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作者认为,中庸即保持适度,并遵从圣人的教诲。

在缺乏这个中庸之道的情况下,作者认为自己没有接受到明确的指导,因此无法成就一种卓越的道德。

作者接下来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要孝顺父母,明辨是非,不倾斜对待不同的人等。

作者强调,君子必须有远大的志向,能够容纳道义。

即使只做一些微小的事情,也要尽全力去做。

如果做事不平衡,就会破坏与亲人的关系。

因此,要努力奉行所有事宜,尤其是在开始时要小心谨慎,因为万物的成败皆取决于开端。

作者在最后表达了对道义不行之处的悲伤和痛惜。

三、中庸英文译文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the way of the sage. Without it, I cannot command myself. To achieve it, I must practice a single virtue, and carry filial piety to my parents, listen carefully to the learned, and hate the unrighteous. Thus, the noble person must have great aspirations, for with greatness, one can carry out the way. With smallness, one can carry out a duty. If one does not act in proportion, one cannot establish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one’s parents. Therefore, one must control one’s own soul. Be clear in one’s purpose and be careful in one’s starting point. Thisis the way of all things. I regret that the way is not followed!读解这是对《中庸》的英文译文。

珍藏:《中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珍藏:《中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珍藏:《中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导读:《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一书共有三十三章。

三千多字,半小时就可以仔细读完一遍。

我们可以由其内容依序看到三个重点,就是:一,中庸;二,君子之道;三,诚。

第一至十一章所谈的以“ 中庸” 为主,第十二章以后“ 中庸” 一词只出现一次。

第十二章开始,多次谈及“ 君子之道” ,事实上,“ 君子” 一词在这本小书中,前前后后共出现三十五次。

然后,第十六章到二十六章,“ 诚” 成为主导观念。

其它的部分,涉及个人修身,先王治国平天下的原理。

走国学爱好者可以到我主页品鉴赏读。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3.4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

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5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一、中庸全文中庸之道,乃是孔子所倡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中庸全文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文,同时也对中庸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中文原文《中庸》曰:中者,天下之至道也;庸者,天下之达道也。

至道无名,万物皆归焉;达道无名,天下皆归焉。

庸者,天下之始也;经者,天下之经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庸知其所始,谓之天庸;知其所终,谓之天经。

是谓两行。

逊于尊者为下;非礼勿视,非道勿听。

古之所谓“至言”,师之道也。

英文译文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ays: “The Mean is the ultimate way of the world; the utmost way of the world is through the Mean. The ultimate way is nameless, and all things return to it; the way through the Mean is nameless, and the world returns to it. Through the utmost way, things begin, and through principles, things are got. The utmost harmony is the posi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growth of all things is bound up with it. Through the Mean one knows its beginnings and is called heaven’s moderate. Knowing its ends is called heaven’s guidance. This is called the double rule. To be lesser than worthy men is to be below; do not look at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propriety, and do notlisten to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ay. What the ancientscalled ‘the utmost words’ is the teaching of a master.”二、中庸讲解中庸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先秦思想中儒家学派的重要内容。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XXX 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XXX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XXX后裔子XXX,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XXX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XXX、XXX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XXX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先天。

XXX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先天)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

让知识带有温度。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高校》《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伴侣喔!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

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

”言其上下察也(6)。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译文【解释】(1)费:广阔。

隐: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一般男女。

(3)与:动词,参加。

(4)破: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

鸢,老鹰。

戾,到达。

(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头。

【译文】君子的道广阔而又精微。

一般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晰的地方,一般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动深水。

”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头于一般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解读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行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绽开的。

正由于道不行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当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当“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一般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

中庸 全文及翻译

中庸 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成转瞬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正人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怖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正人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世界之大本也;和也者,世界之达道也.致中和,寰宇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译文】人的天然禀赋叫做“性”,顺着赋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教养叫做“教”.“道”是不成以少焉分开的,假如可以分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严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刻也是谨严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示出来的时刻,叫做“中”;表示出来今后相符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赋性;“和”,是大家遵守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寰宇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发展繁育了.《中庸》原文及译文2:正人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正人之中庸也,正人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顾忌也.…(第2章)【译文】仲尼说:“正人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正人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顾忌,专走极端.”《中庸》原文及译文3:最高的道德尺度【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平易近鲜能久矣!”(第3章)【译文】孔子说:“中庸精确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少它已经良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成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译文】孔子说:“不偏不倚不克不及实施的原因,我知道了:愚蠢的人自认为是,熟悉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克不及懂得它.不偏不倚不克不及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良的人做得太甚火:不贤的人基本做不到.就像人们天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或许真正品尝滋味.”《中庸》原文及译文5:遏恶扬善,执两用中【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个中于平易近.其斯认为舜乎!”(第6章)【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愚蠢的人啊!他爱好向人问问题,又擅长剖析他人浅易话语里的寄义.隐蔽人家的坏处,宣传人家的利益.过与不及两头的看法他都控制,采取适中的用于老苍生.这就是舜之所认为舜的地方吧!”《中庸》原文及译文6:愚蠢反被愚蠢误【原文】子日:“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克不及期月守也.”(第7章)【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本身愚蠢,可是被驱逐到坎阱陷阶中去却不知回避.人人都说本身愚蠢,可是选择了不偏不倚却连一个月时光也不克不及保持.”《中庸》原文及译文7:紧紧抓住不要废弃【原文】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谨记而弗掉之矣.”(第8章)【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如许一小我,他选择了不偏不倚,得到了它的利益,就紧紧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掉去.”【原文】子曰,“世界国度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成能也.”(第9章)【译文】孔子说:“世界国度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废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蹂躏而过,中庸却不轻易做到.”《中庸》原文及译文9: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子路问强.子曰:“南边之强与?南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边之强也,正人居之.衽金革,逝世而不厌,南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正人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逝世不变,强哉矫!”(第10章)【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边的强呢?南边的强呢?照样你认为的强呢?用狭隘严厉的精力去教导人,人家对我野蛮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边的强,品格崇高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刀兵甲盾当床笫,逝世尔后已,这是南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温柔而不同流合污,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度政治清日常平凡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度政治阴郁时保持操守,宁逝世不变,这才是真强啊!”《中庸》原文及译文10: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懊悔【原文】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正人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正人依乎中庸,豹隐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11章)【译文】孔子说:“查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神怪的工作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毫不会如许做的.有些品格不错的人按照不偏不倚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克不及保持下去,而我是毫不会停滞的.真正的正人遵守不偏不倚,即使平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懊悔,这只有圣人才干做得到.”《中庸》原文及译文11:正人之道费而隐【原文】正人之道费而隐.伉俪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伉俪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克不及焉.寰宇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正人语大,世界莫能载焉;语小,世界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高低察也.正人之道,造端乎伉俪,及其至也,察乎寰宇.(第12章)【译文】正人的道宽大而又精微.通俗男女固然愚蠢,也可以知道正人的道;但它的最精深境界,即等于圣人也有弄不清晰的地方,通俗男女固然不英明,也可以实施正人的道,但它的最精深境界,即等于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斯之大,但人们仍有不知足的地方.所以,正人说到“大”,就大得连全部世界都载不下;正人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高低分明.正人的道,开端于通俗男女,但它的最精深境界却昭著于全部寰宇.《中庸》原文及译文12: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原文】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成认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认为远.故正人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肯,亦勿施于人.”“正人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同伙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缺少,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正人胡不慥慥尔?”(第13章)【译文】孔子说:“道其实不排挤人.假如有人实施道却排挤他人,那就不成以实施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面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当说不会有什么差别,但假如你斜眼一看,照样会发明差别很大.所以,正人老是依据不合人的情形采纳不合的方法治理,只要他能纠正错误实施道就行.”“一小我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本身不肯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他人.”“正人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个中的一项也没有可以或许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当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可以或许做到;作为一个臣平易近应当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可以或许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当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可以或许做到;作为一个同伙应当先做到的,我没有可以或许做到.平凡的德行尽力实践,平凡的言谈尽量谨严.德行的实践出缺少的地方,不敢不鼓励本身尽力;言谈却不敢放纵而无所顾忌.措辞相符本身的行动,行动相符本身说过的话,如许的正人怎么会不忠诚说谎呢?…”《中庸》原文及译文13: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原文】正人素其位而行,不肯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蛮夷,行乎蛮夷;素患难,行乎患难.正人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鄙人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正人,掉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第14章)【译文】正人安于如今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态,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遥远地区,就做在遥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正人无论处于什么情形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负鄙人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正直本身而不苛求他人,如许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正人安居近况来等待天命,小人却官逼民反妄想获得非分的器械.孔子说:“正人立品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本身箭术不成.”《中庸》原文及译文14: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原文】正人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老婆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怙恃其顺矣乎!”(第15章)【译文】正人实施不偏不倚,就像走远路一样,确定要从近处开端;就像登高山一样,确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老婆儿女情感和气,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温柔又快活.使你的家庭圆满,使你的妻儿痛苦.”孔子赞叹说:“如许,怙恃也就称心如意了啊!”《中庸》原文及译文15:无所不在的道【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成遗.使世界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奠.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阁下.《诗》曰:‘神之思,不成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成掩如斯夫!”(第16章)【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表如今万物之中使人无法分开它.世界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稳重整洁的服装去祭奠它,无所不在啊!似乎就在你的头上,似乎就在你阁下.《诗经》说:‘神的降临,不成揣测,怎么可以或许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明显,真实的器械就是如许不成掩饰!”《中庸》原文及译文16:生成我材必有效【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皇帝,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正人,宪宪令德.宜平易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第17章)【译文】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敬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皇帝,财宝失去全部世界,宗庙里祭奠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确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确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宝,确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确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生成育万物,确定依据它们的天资而优遇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养,不克不及成材的就遭到镌汰.《诗经》说:‘崇高优雅的正人,有光亮美妙的德行,让人平易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任务.’所以,有大德的人确定会推却天命.”《中庸》原文及译文17:治国平世界的轨则【原文】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正人不成以不修身.思修身,不成以不事亲;思事亲,不成以不知人;思知人,不成以不知天.”世界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伉俪也,昆弟也,同伙之交也;五者,世界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世界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不学而能,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勤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世界国度矣.”凡为世界国度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平易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平易近,则苍生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世界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苍生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克不及,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世界国度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鄙人位不获乎上,平易近不成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同伙,不获乎上矣;信乎同伙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同伙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执拗之者也: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29);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20章)【译文】鲁哀公讯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录在典籍上.他们活着,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逝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门路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门路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整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实用的人在于教养本身,教养本身在于遵守大道,遵守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友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合适,尊敬圣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友爱亲族要分亲疏,尊敬圣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请求.所以,正人不克不及不教养本身.要教养本身,不克不及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克不及不懂得他人;要懂得他人,不克不及不知道天理.”世界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伉俪.兄弟.同伙之间的来往,这五项是世界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方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经由过程进修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碰到艰苦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方说,有的人自发自愿地去实施它们,有的工资了某种利益才去实施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施,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施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爱好进修就接近了智,尽力实施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辱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教养本身,知道如何教养本身,就知道如何治理他人,知道如何治理他人,就知道如何治理世界和国度了.”治理世界和国度有九条原则.那就是:教养自身,爱崇圣人,友爱亲族,敬佩大臣,体恤群臣,爱平易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慰诸侯.教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爱崇圣人就不会思惟迷惑;友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佩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平易近如子,老苍生就会赤胆忠心;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苍生就会归顺;安慰诸侯,世界的人都邑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忠诚,穿着稳重整洁的服装,不相符礼节的事果断不做,这是为了教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看重德行,这是为了爱崇圣人;进步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富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友爱亲族;让浩瀚的官员供他们应用,这是为了敬佩大臣;真心假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应用平易近役不误农时,少收钱粮,这是为了爱平易近如子;经常观察考察,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迎接,去时欢送,奖励有才干的人,救援有艰苦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中兴消亡的国度,治理祸乱,搀扶危难,按时接收朝见,赠予丰富,进贡微薄,这是为了安慰诸侯.总而言之,治理世界和国度有九条原则,但实施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任何工作,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掉败.措辞先有准备,就不会中止;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受挫;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懊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鄙人位的人,假如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赖,就不成能治理好平平易近苍生.得到在上位的人信赖有方法:得不到同伙的信赖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赖;得到同伙的信赖有方法:不孝敬怙恃就得不到同伙的信赖;孝敬怙恃有方法:本身不真挚就不克不及孝敬怙恃;使本身真挚有方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克不及够使本身真挚.真挚是上天的原则,寻求真挚是做人的原则.生成真挚的人,不必勉强就能做到,不必思虑就能失去,天然而然地相符上天的原则,如许的人是圣人.尽力做到真挚,就要选择美妙的目的执著寻求:普遍进修,具体讯问,严密思虑,明白分辩,切实实施.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毫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毫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毫不罢休;要么不分辩,分辩了没有明白毫不罢休;要么不实施,实施了没有成效毫不罢休.他人用一分尽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尽力去做;他人用十分的尽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尽力去做.假如真可以或许做到如许,固然愚蠢也必定可以愚蠢起来,固然荏弱也必定可以坚强起来.《中庸》原文及译文18:诚则明,明则诚【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译文】由真挚而天然明白道理,这叫做本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挚,这叫做工资的教导.真挚也就会天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挚.《中庸》原文及译文19:至诚可参寰宇【原文】唯世界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寰宇之化育,则可以与寰宇参矣.【译文】只有世界极端真挚的人能充分施展他的赋性;能充分施展他的赋性,就能充分施展世人的赋性;能充分施展世人的赋性,就能充分施展万物的赋性;能充分施展万物的赋性,就可以帮忙寰宇培养性命;能帮忙大地培养性命,就可以与寰宇并列为三了.《中庸》原文及译文20:从一个方面下工夫【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世界至诚为能化.【译文】比圣人次一等的圣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挚.做到了真挚就会表示出来,表示出来就会逐渐明显,明显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激动他人,激动他人就会引起改变,引起改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世界最真挚的人能化育万物.《中庸》原文及译文21:国度兴亡,必有征兆【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度将兴,必有帧祥;国度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起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译文】极端真挚可以预知将来的事.国度将要旺盛,必定有祥瑞的征兆;国度将要衰亡,必定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如今著草龟甲上,表示在四肢举动动作上.祸福将要光降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挚就像神灵一样奥妙.《中庸》原文及译文22:不克不及只做到自我完美【原文】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罢了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译文】真挚是自我的完美,道是自我的引诱.真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挚就没有了事物.是以正人以真挚为贵.不过,真挚其实不是自我完美就够了,而是还要完美事物.自我完美是仁,完美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赋性的德行,是融会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刻施行都是合适的.。

《中庸》原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注释《中庸》原文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

其味无穷。

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於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文: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 1),性之谓道( 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 ?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 ?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 ,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 ,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 ?中和 ?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 1):?君于中庸( 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 3)也。

【译文】仲尼说: ?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原文】子日,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 ?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 ?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 ?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国学经典之《中庸》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之《中庸》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之《中庸》全⽂及译⽂国学经典之《中庸》全⽂及译⽂ 中庸是⼈⽣的⼤道,是事业成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下⾯是yjbys⼩编为⼤家带来的《中庸》全⽂及译⽂的知识,欢迎阅读。

第⼀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道也。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的⾃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尚的⼈在没有⼈看见的地⽅也是谨慎的,在没有⼈听见的地⽅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尚的⼈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都有的本性;“和”,是⼤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长繁育了。

第⼆章 仲尼⽈:“君⼦中庸,⼩⼈反中庸。

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反中庸也,⼩⼈⽽⽆忌惮也。

” 【译⽂】仲尼说:“君⼦中庸,⼩⼈违背中庸。

君⼦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随时做到适中,⽆过⽆不及;⼩⼈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肆⽆忌惮,专⾛极端。

” 第三章 ⼦⽈:“中庸其⾄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孔⼦说:“中庸⼤概是最⾼的德⾏了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 第四章 ⼦⽈:“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莫不饮⾷也,鲜能知味也。

” 【译⽂】孔⼦说:“中庸之道不能实⾏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智⼒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原文及翻译第一章:天命(1)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自诚明。

(4)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

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诚修道。

(5)原文: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原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注释中庸原文及注释如下:第一章:天命(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自诚明(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

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诚修道。

(5)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全文和译文

《中庸》全文和译文

《中庸》全文和译文《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曾子整理而成。

下面是《中庸》的全文和译文:《中庸》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古之道,悠悠者,不忧,不惧,不乐,不丧。

参乎万物之自然,执大象以形天下,可以为天下定。

定心以莫之悖,仁心以莫之不为,知至以莫之不善,是以君子有莫大乎天下。

《中庸》译文:《中庸》的道理,在于明明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止于至善。

明白适可而止才能有定见,有了定见才能安静,安静了才能安定,安定了才能考虑问题,考虑问题了才能得到答案。

事物都有起源和终结,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事情的先后顺序,就接近了道理。

古代想在天下彰显明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使家庭和睦;想使家庭和睦,首先要修养好自己;想修养好自己,首先要正直自己的心;想正直自己的心,首先要真诚自己的意志;想真诚自己的意志,首先要致力于知识,致力于知识在于研究事物。

研究事物之后才能得到知识,得到知识之后才能真诚意志,真诚意志之后才能正直心,正直心之后才能修养身体,修养身体之后才能使家庭和睦,使家庭和睦之后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国家之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以修养自己为根本。

如果根本混乱而末端治理,就是错误的。

所重视的方面却被轻视,所轻视的方面却被重视,这是从未有过的。

古代的道理,悠悠然不忧不惧,不快乐不悲伤。

参照万物的自然状态,把握大象形成天下,就可以定天下。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有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其唯圣人乎!”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名,大德必得其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中庸》解读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儒学著述中的四篇经典之作《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成册,取名《四书》。

自那时起,《四书》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延续近千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称之为述圣。

《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一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朱熹对《中庸》推崇备致,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理,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集成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来解读《中庸》。

为方便阅读和理解,我把《中庸》全文划分为二十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分别列出原文、译文和解读三个部分。

(一)【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

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

学习和认识这个道,就是教。

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解读】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二)【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1【译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谨慎和敬畏地对待他未能看到、听到东西,不能因为处在隐蔽和微妙的环境里就失去理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

【解读】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

作者认为,守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须臾不可离也”,任何时候都不能犹豫和动摇。

这是守道的根本要求和真谛所在。

今天的社会充满各种诱惑,坚持慎独,自善其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情感在未抒发的时候,称之为中;抒发而完全适中、合乎节制,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人的本性,是客观存在;和是天下人对情感的适度抒发,是必须把握的原则。

如果能达到尊循本性又抒发适度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归其位,万物就会正常繁衍,世界就会按照它本来的秩序运转。

【解读】此处提出中和的概念,认为人应当追求中和,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可过度释放情感和意志,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秩序。

这个观点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是非常深刻的。

今天,我们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中和的观点,是《中庸》的核心观点,是全文的灵魂。

其要领是讲行为的节制性和适度性。

毛泽东有句名言“有理、有利、有节”,其思想渊源就是中和。

这六个字,既包含做事的原则和依据,也包含做事的方法和艺术,充满了思想智慧,是门大学问。

在许多情况下,人的聪明与愚昧、行为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于这六个字的把握上。

因此,我们学习《中庸》,一定要很好地理解中和的思想,把握好中和的原则。

2(四)【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恪守中庸之道,缺乏修养的人反其道而行之。

品德高尚的人之所以能做到恪守中庸,是因为他任何时候都能处事适中;缺乏修养的人之所以违反中庸之道,是因为他做事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是至善至美的真理,普通人是很少能长久坚持的。

孔子说:道所以不能通行起来,我知道原因。

这是因为聪明和贤达的人往往做得过头,愚钝和品行不良的人又做得不够。

人没有不进饮食的,但很少有人能品出其中真正的味道。

孔子说:正因为如此,道就不能通行了。

【解读】这段话提出了中庸概念。

按照程颢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中就是居中、适中、适度,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易谓之庸”,庸就是不可更改的道理,就是定理。

作者通过孔子的话,阐述了中庸的内涵,剖析了中庸难以实行的原因。

作者认为,实行中庸的关键是避免极端的思维方式,把握好度,求中和,不偏执。

这几句话,讲出了中和的要义,是上文的拓展和延伸。

用现代哲学思想理解,它实际上是在讲观察世界的方法论,是讲辩证法,说明儒学的创始人在那时已摆脱形而上学的羁绊,初步认识和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五)【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之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次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译文】孔子说:舜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提出问题并善于辨别哪些说法更接近实际。

他主张正面引导,不喜欢公开揭露他人的缺点,而乐于表扬他人的长处。

他能准确地把握事物对立的两面,用中和的做法对待百姓。

这就是他能成为圣人、成为舜的原因。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有智慧,然而受某种外因驱动,人们落入捕兽的网笼和陷阱之中还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有智慧,然而选择了中庸却不能期待他恪守一个月时间。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是这样的:他选择中庸,得到了至善的道理,就恳切地铭记心中而不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孔子说:有的人或许可以平治国家,可以放弃爵位和奉禄不要,甚至敢于从锋利的刀子上踏过,但却做不到中庸。

【解读】作者以舜和颜回为例,说明中庸并非高不可攀,无人可及,修养高深的人是能做到中庸的。

普通人所以做不到中庸,原因是修养不够。

他讲了诱饵和陷阱的辩证法,说缺乏修养的人,只看到诱饵,看不到诱饵之后必有陷阱,因而直致落入陷阱也不会躲避。

修养高深的人,懂得辩证法,既能看到诱饵,更能看到陷阱,因而不会落入诱人的圈套。

这个道理对今天的人,仍有其重要的警示意义。

为什么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因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为贪图更大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其思想根源是利己主义,是利欲熏心。

从方法论上看,是形而上学,不懂得辩证地思考问题。

他们也是只看到诱饵,看不到陷阱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是主流,但也会无可避免地遇到诱饵和陷阱。

我们要从中庸思想中吸取智慧,学会透过现象看问题,使自己不为各种非份之利所诱惑,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立于不败之地。

(六)【原文】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依,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强大。

孔子反问: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大,北方的强大,还是别的什么强大,孔子回答:用宽大柔和的办法教4化人,不去报复那些不守道的人,这是南方人的强大,品德高尚的人持这种看法。

睡席上摆着兵器、盔甲,以战死为快乐和荣耀,这是北方人的强大,强悍的人持这种看法。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坚持中和而不随波逐流,这就是强而有力;坚持居中而不偏依,这就是强而有力;国家守道时,不去改变自己不顺畅的仕途,这就是强而有力;国家不守道时,致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这就是强而有力。

【解读】作者在这里陈述了孔子对“强”的看法。

强可理解为一人之强,也可理解为国家和民族之强。

按照孔子的观点,匹夫之勇不是强,中和待人、意志坚定才是强。

这个观点,强调了精神层面、内在层面的作用,对物质的、外在的力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更科学、更全面地看问题,真正的强大,应包括物质和精神、外在和内在、硬实力和软势力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所以特别强调精神因素,应当是有原因的。

或许那时候,人们普遍偏重于思考直观的、外在的、物质的因素,甚至于把这方面的强大作为唯一,从而忽视了精神的力量和软实力的作用。

针对这样的背景,孔子的观点就显得极其深邃,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偏重经济发展、忽视思想文化建设的情况依然存在。

我们应当以孔子的观点为借鉴,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切实把思想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内在素质的作用。

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建设都搞好,才能形成强大的综合国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强盛起来。

(七)【原文】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

君子尊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孔子说:求索隐蔽的东西,行为怪僻诡异,后世人会有传述记载,但我不做这种欺世盗名的事。

按照道的要求行事,又不坚持到底,这样的事我也不能做。

品德高尚的人以中庸之道为遵循,即使不受重用、隐居起来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能做到。

【解读】对这段话,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不过是讲孔子的做事原则。

如果我们作进一步思考,就会领悟到,孔子的话包含更5深的思想。

它告诉我们,中庸不仅仅是一种处事的方法,更是一种应当坚守的信念,是人生的行为指南。

如果说,作者此前讲中庸更多是从方法论角度论述的,那么,这里已把中庸提升到世界观的位置,从而实现了中庸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八)【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11)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扰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 “鸢飞戾(12)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所奉行的中庸之道,既浅显又高深。

就其浅显的一面,不是很聪明的男女,也可以让他们知晓;而高深的一面,就是圣人也有所不知。

就其浅显的一面,即便是不很贤达的男女,也可以实行;而高深的一面,就是圣人也有所不能。

天地之大,人们因有诸多困扰疑惑而感到遗憾。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说到大,天下没有什么能承载它;说到小,天下没有什么力量能分割它。

《诗经》说:“鹰飞于高空,鱼游于深渊”。

这是说从天上到水底都有眼睛在察看。

品德高尚的人奉行的中庸之道,起始于一般男女,当达到高深境界时,就和鹰在天、鱼在水一样,能看清天地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