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公开课
高中美术公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高中美术公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127d2b581b6bd97e19ea1e.png)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导入二、讲授新课(一)、请同学们欣赏画家的作品:《月华图》和《星空》并对这两件作品进行比较。
(播放课件)1.讨论2.画面的形式分析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点:材质:水墨;油画构图:空虚;饱满笔触:轻松;急促、运动感色彩:单纯;丰富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3.师总结4.从音乐中感受5.从文学中感受(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播放课件) 1.提问:这两幅以婚姻家庭生活为话题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的视线在哪里呢?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2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5dd5144e0b1c59eef9c7b423.png)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视线》是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赏析四组美术作品,使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赏析能力。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无穷的创造力,对生活的激情、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过程:创设情景——引导分析——分配研究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总结、评价。
方法:创设情景法、情感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比较式鉴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对相同题材作品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视线”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平面镜、凹镜、凸镜学具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课本、画纸、画笔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理论指导。
体现新课程強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強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视频,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特别是在月夜下,月亮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欣赏: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片段)学生听、看,感悟其中的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播放背景音乐、欣赏月夜图片。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https://img.taocdn.com/s3/m/fe47564a312b3169a451a4a3.png)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单位:平江县第二中学教师:廖三贵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诗朗诵《春江花月夜》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人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那么在画家们的笔下月夜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二、讲授新课(出示板书: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一)、作品对比一起欣赏清代金农的《月华图》和荷兰凡·高的《星空》,了解中外的画家是如何用他们的方式来表现同一题材的,他们的视线在哪里?1、教师介绍金农的资料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天资聪颖,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
为扬州八怪之首。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
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那么了解了画家的一些背景,我们再来看这幅画。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三单元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三单元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质课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940ddefab069dc5122011b.png)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三单元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
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2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你打算怎么画
一、引入新课
思考: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主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
(展示不同画家的不同夜月的作品)
师:让我们来欣赏中西两位画家就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
《月华图》清金农
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冷清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
《星空》荷兰凡高
表现了画家内心的躁动不安。
像面包圈形包裹的星星与月亮的周围是一些漩涡在流动,似乎是大气在运动。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478148c77da26924c5b07d.png)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一欣赏课的第三章第一节追寻美术家视线的教材。
本课讲的是三大部分:情感的投射《月华图》和《星夜》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最后的晚餐》同一题材不同画家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其实是在追寻艺术家的视线,而艺术家则透过他的视线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世界精彩分呈一旦我们能寻找到艺术家的视线,其实就叩开了欣赏美术作品的大门。
教学目标: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2、解读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学策略:
思路:多角度对比→比较分析鉴赏→分析经典→实践体验→交流理解
方式:直观演示、动手绘画分析研讨、课堂讲解等形式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3e628d02768e9950e73834.png)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授课方案例剖析【美术鉴赏教授课方案例】:授课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搜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初版社初版授课模块:美术鉴赏授课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种类: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 1 课时。
授课目的:①理解美术家独到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激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对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合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见解和感觉表达出来。
③认识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样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响;学会从形式下手深入意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研究、创立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剖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感情,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门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授课重点:美术作品对同样题材的不同样办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其他文化含义。
授课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可是是手段,最后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授课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授课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议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授课对象剖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单薄,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认识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用然有深入掌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优异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授课资料剖析:教材供应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办理的是大体同样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样文化办理相似题材的状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别。
这种差别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中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圆满,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6c3c26561252d380eb6ed7.png)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dbc67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9.png)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程主要是针对初中学生开展,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湘美美术的起源、发展,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历史背景,顺着美术家的视线,感受他们对世界和生活的独特见解,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知道湘美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代表性艺术家;2.能够理解湘美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3.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如线、形、色、背景等;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美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策略本节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图片和视频,通过语言文字、视觉形象等多维度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湘美美术的精神内涵,感受湘美艺术家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课堂讲授:讲述湘美美术的起源、发展和代表性艺术家;2.形象教学: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湘美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3.互动体验:通过讨论、交流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美术创作和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施1. 湘美美术的起源和发展湘美美术是中国现代美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以湖南为中心,以艺术复兴、创造性写生、现代派等艺术思潮为特征。
湘美美术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了湖湘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精神。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述湘美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代表性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让学生对湘美美术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2. 湘美美术作品的鉴赏湘美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
2.1 线的运用线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湘美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手法多样,运用灵活。
通过展示作品中线的运用,提高学生发现并理解线的表现力和艺术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588cd2ddccda38366baf2b.png)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27e34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3.png)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案立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了解到美术家的视角和对美的理解;并且通过学习美术家们的画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美术家的视角和对美的理解;2.分析美术家的画作,学生能够提炼出美术家的思想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美术家的思想和特点的提炼;2.学生对于画面的分析和写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和教师提问;2.分组讨论,组内交流;3.文本阅读,分析文章和画作。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让学生们通过一个小游戏了解到美术家们的视角是如何不同的。
2.教师以一张画作为例,让学生说出对于画作的第一印象。
第二步:学习1.教师给学生们分配任务,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篇与美术家相关的文章,并写下各自对于美术家视角的理解和提炼出美术家的思想和特点。
2.分组讨论,组内交流学生们的理解。
3.教师以美术家的画作为例,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分析,介绍美术家的思想和特点。
\t\t\t4.学生们现场选择一幅美术家的画作分析,并且以此为材料,编写一篇文章。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们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用自己的语言答题。
作业学生们需要完成分析文章,编写文章的任务。
笔记学生们需要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记在笔记中。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了解美术家对于美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以及对于美术家的画作进行分析和写作,教师可以督促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意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案-高中美术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案-高中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44716d0065ce0508763213ba.png)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不同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的抗疫作品的创作内容和创造方式进行赏析,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看待世界和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之中,激发同学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美术家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及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如何从作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上。
三、教学准备1、教具粉笔、教材、多媒体课件。
2、学具教材。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短视频,视频内容是抗疫战士一张张满是伤痕的脸。
并讲述:在全国人民共同面对新冠疫情的时刻,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人民陆军的微博的视线,去感受在这次疫情中美丽的逆行者。
引出新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了解美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视线表达他对疫情的关注。
2、讲授新知①展示岳阳青年艺术家张琼辉的报道,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岳阳青年艺术家张琼辉疫情时期,看到全国上千名医务人员主动写下请战书支援武汉,创作之情油然而生,看中老家唯一可以画画的外墙,手中没有任何绘画工具,就找来了厨房的木炭作画,耗时两天终于在粗糙的墙面上完成了创作《义无反顾》。
师提问: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画面通过描绘医护人员请愿抗疫出征时感人瞬间,表现了画家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及他自己对疫情的关切之情,画家将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情感投射到创作的作品中。
②展示第一组抗疫作品:厉国军的《风雪中的坚守》及霍尧的《战“疫”》,并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
分别从主体、场景、情节、色调、构图、材质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师提问:同样是抗议题材的绘画,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差异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由于艺术家的个人特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表现相同题材的时候,会有意识的将自己的视线在画面中呈现,所以表现风格也就不同。
3-1追寻美术家的眼睛
![3-1追寻美术家的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c1949824dd36a32d73758135.png)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2,使学生深入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探索研究的精神;教学重点1、如何理解美术家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表现形式;2、如何理解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具和相关资料,各种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欣赏艾舍尔的绘画画面表现出画家的超脱的相象力,把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景和物在平面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着画家的视线在走。
导出课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二、(小尝试)展示一组大师作品:《自由引导人民》《维纳斯的诞生》《抢丘比特箭的维纳斯》请分析:同样的祼体绘画形象,有何不同?不同在哪里?(生)评述(师)总结:不同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不同审美世界,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与其说是追寻艺术家的视线,不如说是在探究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
解读了艺术家的人人主观因素——就是找到了艺术家的视线——敲开欣赏美术作品的大门三、小练习:请同学闭上眼睛,聆听《肖邦的夜曲》,想象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夜晚场景,每个人对夜晚的认识一感受都不一样。
(师)美术家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呢?《月华图》清金农《星月夜》荷兰凡高《晚间》挪威蒙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年代表现技法和画家内心情感各不相同,表现作品也大相径庭。
四、分组教材中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完成“思考与交流”第一组:《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第二组:拉斐尔《圣母像》,丢勒《圣母子》第三组: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乔尔乔内《乡间音乐会》(生)讨论(师)总结:第一组:文化,社会差异,对映出对婚姻的不同看法第二组:同时代、同题材、地域不同造成艺术家的视角不同第三组:不同时代造成不同审美趣五、总结美术家的优秀作品,正是能够以一种没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表现出来。
高中美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26余晨欣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
![高中美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26余晨欣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https://img.taocdn.com/s3/m/0db22ec10b4c2e3f562763a0.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三明市第二中学余晨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作品表现方式的独特性探究,追寻美术家不同的视线,以及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对美术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的表现方式与美术家主观因素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情景导入;肖邦《夜曲》(调动氛围,带入情境)2、提问:如果请你来画一幅以“夜”或者“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样画?(实践创意,大胆想象)(二)讲授新课:1、图像识读,体验并比较《月华图》和《星夜》:两幅图片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背景之中?(根据课前预习与平时积累,学生大胆发言,上台演讲,锻炼自己能够学会分析与体验情景)教师点评。
补充: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不同点如表格:2、审美判断,重点赏析重点分析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学生课前预习与搜集,大胆发言,上台演讲。
小组讨论:之后全班根据代表的发言进行讨论,完成表格。
这两幅以婚姻家庭生活为话题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的视线在哪里呢?学生代表回答完成的表格,教师补充、总结:(三)延伸讨论,拓展:1、联系生活,全班交流:你印象中的晚餐是什么样子的?2、《最后的晚餐》不同作品欣赏3、欣赏摄影作品,着重介绍《翠鸟》这一作品四、课堂总结: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美术家的文化背景,艺术个性都很大的关系,受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等因素的影响,美术家在作品中对各种主题、事物、世界的理解和表现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
高一美术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湘教版
![高一美术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206a14866fb84ae45c8d5c.png)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求美术家的视线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品内蕴含着画家的情感。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材分析:教材提供了4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2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这件作品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第一组作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夜》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
第二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课文已经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
教学中可以稍加延伸和拓展。
例如,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
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美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学设计
![美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668d5525c52cc58bd6be52.png)
色彩:单纯;丰富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小结: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组作品主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的场景,并把想想中的夜空画出来。
教师评价解析(二)、学生分析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完成“思考与交流”。
请学生作答。
从这些象征含义可以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 ----- 神圣。
展示《高士图》,画家眼中的中国婚姻所体现的是什么?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
这种差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
三、分组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引导学生欣赏《草地上的午餐》和《乡间音乐会》。
(播放课件)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马奈以女模特取代了乔尔乔内、提香的仙女,体现了艺术家对主题的创造性改变;而以游移不定的视线取代了那种偶然而来的视线,这种克制使得画面的意味显得颇为复杂,更是视觉上的突破。
2.讨论内容:《草地上的午餐》马奈聚会1863 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乡间音乐会》乔尔乔内、提香聚会约1505—1511 意大利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3.全班交流:请同学们将小组比较的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向全班发表;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
四、拓展与延伸:1、学生摄影作品展示欣赏一下我们的同学的作品,探究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是什么?并进行验证2、探究一下老师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并进行验证五、课堂小结本课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对同一事物,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创作时的心情不同,艺术家是如何展现其艺术家的视线的,以此来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
第三单元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4ce8af7375a417866f8ff9.png)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
2、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3、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2学情分析本课安排了了大量与学生讨论思考的内容,导入时因此我选择了几张“夜空”的图片作为导入,让学生觉得其实这个世界的物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在不同视觉的观察下是如此的精彩纷呈。
在此基础上进入课题,体验欣赏+比较欣赏让学生切身感受课程内容,分组讨论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总结。
3重点难点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难点: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课题课堂刚开始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这一组图片,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将学生引入到这节课的主题中。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
活动2【导入】导入总结教师总结: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不一样,往往能带给我们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艺术家的一些优秀作品,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
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通过学习,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的同时,我们也能懂得用多个角度去发现美、欣赏美。
那么艺术家又是如何在来描绘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呢?接下来开始导入书本中作品,带同学们去欣赏、介绍艺术家如何从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都能看的到物体。
活动3【讲授】进入正课(本节课有5组对比美术作品,教师进行有选择性地灵活使用。
)体验欣赏并比较《月华图》和《星夜》:画面表现的都是夜空的景象,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回忆、体验自己对夜晚的印象。
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并尝试让学生口头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
德国画家丢勒主要是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
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马奈把这样的聚会描绘成了当时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仙女”裸体可以不受指责,而现实生活中的女裸体却是不雅观的;二、《乡间音乐会》中的女子的视线没有和观众对接,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人在看她们,而马奈画中裸体女子却看着观众,明明知道别人在看她,却毫无羞涩。
这件作品包含着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风尚的怀疑和评论。
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安排了一个“活动建议”和一个“思考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在课堂分析作品时完成。
可以从画中这些象征含义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
“活动建议”要求比较马约尔和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这两件作品的题材都是女人体,但艺术家的“视线”却很不相同。
马约尔的作品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而且有一种沉思内省的气质,他是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亨利.摩尔的作品更为抽象,基本上就是一种形体的组合,体块很有力度,此外还有一些原始雕塑的因素。
这种比较不一定要得出一致的结论,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同的题材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艺术实践(作业):1、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
小组合作完成。
2、观赏图片:《地中海》、《斜倚的女人体》,比较二者的不同。
写成一篇小短文,在班上交流。
教具准备课本、范画、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
学具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课本、16开的画纸、铅笔、作业纸、圆珠笔。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导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请一位同学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朗读课前收集的关于“月”的诗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出示板书: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情感的投射(板书)(一)、请同学们欣赏画家的作品:《月华图》和《星空》并对这两件作品进行比较。
(播放课件)师:同学们屏幕上的两幅作品是中西两位画家所做,他们表现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生:……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空》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
1.请学生介绍凡.高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星空》师总结:重点讲解凡.高是如何表现星空的躁动不安、旋转的笔触和流动的云。
2.把握画面的情感内涵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的场景,然后尝试口头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夜晚是一种必然的、客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每个人对夜晚的感受不一样?我们经历了千千万万个夜晚,为什么只有这一个特殊的夜晚被记住?特定的情绪怎样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②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播放课件:教师画的以“夜”为题的作品)请各小组的同学用10分钟画一幅草图。
然后再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最后老师点评。
3.画面的形式分析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点:材质:水墨;油画构图:空虚;饱满笔触:轻松;急促、运动感色彩:单纯;丰富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4.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之中?他们的视线在哪里?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
但两位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
在清代画家金农的笔下,月亮中央隐隐约约的像是玉兔在捣药,似乎与中国古老的传说有关。
而在凡.高的视线里像面包圈形包裹的星星与月亮的周围是一些旋涡在流动,似乎是大气在运动。
5.小结: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组作品主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播放课件)1.提问:这两幅以婚姻家庭生活为话题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的视线在哪里呢?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在卫贤的眼里,看到的是和谐,而在扬.凡.爱克眼里,看到的则是神圣。
这种差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
2.完成“思考与交流”。
请学生作答。
师总结:从这些象征含义可以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
△以上介绍的这两组作品(《月华图》和《星夜》、《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三、分组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组作品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以及美术家的视线,从构图、人物和色彩上去分析研究。
1.分组:▲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板书)第一组:《小考佩尔圣母》和《圣母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播放课件)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
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提问:在这两幅作品中,拉斐尔和丢勒的着眼点在哪里?丢勒眼中的圣母似乎微胖而俊朗,圣子似乎难逃偷吃禁果的干系;而在拉斐尔的眼中,他们就如附近乡村中的凡间母子,只是头上多了一个光环而已。
▲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板书)第二组:引导学生欣赏《草地上的午餐》和《乡间音乐会》。
(播放课件)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马奈以女模特取代了乔尔乔内、提香的仙女,体现了艺术家对主题的创造性改变;而以游移不定的视线取代了那种偶然而来的视线,这种克制使得画面的意味显得颇为复杂,更是视觉上的突破。
2.讨论内容:教学流程(选择有代表性的画家介绍)3.全班交流:请同学们将小组比较的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向全班发表;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
△其实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四、拓展与延伸:1.你对本课教材中哪幅作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请同学们把课前搜集的和教材中图片所涉及到的美术家有关的传记材料和创作背景,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引导和补充、修正。
鼓励学生就画面内容和艺术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欣赏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请学生思考它与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埃舍尔把自己称为一个“图形艺术家”,他专门从事于木版画和平版画。
他在工作中经常直接用平面几何和射影几何的结构,这使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的精髓,下面我们将看到这一点。
他也被悖论和“不可能”的图形结构所迷住,并且使用了罗杰.彭罗斯的一个想法发展了许多吸引人的艺术成果。
这样,对于学数学的学生,埃舍尔的工作围绕了两个广阔的区域:“空间几何学”和我们或许可以叫做的“空间逻辑学”。
(播放课件:埃舍尔的作品)五、课堂作业完成“活动建议”,学生分组活动。
(播放课件)1.观赏图片:《地中海》、《斜倚的女人体》,找出艺术家的视线在哪里?并比较二者的不同。
写成一篇小短文,在班上交流。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题材;形体;表情、动作或姿势;人物的神情气质。
2.展示作业,采用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的方式。
这两件作品的题材都是女人体,但艺术家的“视线”(也就是着眼点,或主观处理方式)却很不相同。
马约尔的作品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而且有一种沉思内省的气质,他是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