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一物理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一物理学必修2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位置、位移和路径1. 位置的概念物体在空间中的所处位置称为位置,可以用坐标系表示。

2. 位移的概念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位移可正可负。

3. 路径的概念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轨迹称为路径,路径可以是直线、弧线等形式。

二、速度和加速度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的平均速度为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当时间间隔无限接近于0时,得到的速度为瞬时速度。

2.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与该时间间隔的比值为平均加速度。

当时间间隔无限接近于0时,得到的加速度为瞬时加速度。

第二章:力和运动一、力的概念和分类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或方向改变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作用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非接触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远距离作用产生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时将保持静止,而物体运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且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如果存在相互作用力,则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章:力的作用和力的性质一、静力学1. 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2. 斜面上的物体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解为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力,并利用分解力求解相应问题。

二、动力学1. 运动中的力学性质动力学研究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与力的关系,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

2. 弹力和弹簧的力学性质弹力是弹簧伸长或压缩时产生的力,遵循胡克定律。

第四章:万有引力一、引力的概念和特点1. 引力的概念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吸引力,是一种非接触力。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整理(必修 2 )第1章 功和功率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2.公式:W =Fl cos_α.适用于恒力做功.其中α为F 、l 方向间夹角,l 为物体对地的位移.3.功的正负判断(1)α<90°,力对物体做正功.(2)α>9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该力做功. (3)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特别提示:功是标量,比较做功多少看功的绝对值. 二、功率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1)定义式:P =W t,P 为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2)推论式:P =Fv cos_α.(α为F 与v 的夹角)考点一 恒力做功的计算 1.恒力做的功直接用W =Fl cos α计算.不论物体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上式均适用. 2.合外力做的功方法一:先求合外力F 合,再用W 合=F 合l cos α求功.适用于F 合为恒力的过程. 方法二:先求各个力做的功W 1、W 2、W 3…,再应用W 合=W 1+W 2+W 3+…求合外力做的功. 3.(1)在求力做功时,首先要区分是求某个力的功还是合力的功,是求恒力的功还是变力的功.(2)恒力做功与物体的实际路径无关,等于力与物体在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或等于位移与在位移方向上的力的乘积.考点二 功率的计算 1.平均功率的计算:(1)利用P =Wt.(2)利用P =F ·v cos α,其中v 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瞬时功率的计算:利用公式P =F ·v cos α,其中v 为t 时刻的瞬时速度. 注意:对于α变化的不能用P =Fv cos α计算平均功率. 3.计算功率的基本思路:(1)首先要明确所求功率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对应于某一过程的功率为平均功率,对应于某一时刻的功率为瞬时功率.(2)求瞬时功率时,如果F 与v 不同向,可用力F 乘以F 方向的分速度,或速度v 乘以速度v 方向的分力求解.考点三 机车启动问题的分析 两种方式 以恒定功率启动 以恒定加速度启动v ↑⇒F =P 不变v ↓⇒a =F -F 阻m↓2.三个重要关系式(1)无论哪种运行过程,机车的最大速度都等于其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即v m =P F min =PF 阻(式中F min 为最小牵引力,其值等于阻力F 阻).(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运动过程中,匀加速过程结束时,功率最大,速度不是最大,即v =P F <v m =P F 阻. (3)机车以恒定功率运行时,牵引力做的功W =Pt .由动能定理:Pt -F 阻x =ΔE k .此式经常用于求解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过程的位移大小.3.分析机车启动问题时的注意事项 (1)在用公式P =Fv 计算机车的功率时,F 是指机车的牵引力而不是机车所受到的合力. (2)恒定功率下的加速一定不是匀加速,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可用W =Pt 计算,不能用W =Fl 计算(因为F 是变力).(3)以恒定牵引力加速时的功率一定不恒定,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常用W =Fl 计算,不能用W =Pt 计算(因为功率P 是变化的).第2章 能的转化和守恒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表达式:E k =12mv 2.3.单位:焦耳,1 J =1 N ·m =1 kg ·m 2/s 2. 4.矢标性:标量. 二、动能定理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W =E k2-E k1=12mv 22-12mv 21.3.适用范围(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不同时作用.考点一动能定理及其应用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动能定理公式中等号表明了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间的两个关系:①数量关系:即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②因果关系:合外力的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2)动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l、m、v、W、E k等,在处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问题时,优先考虑使用动能定理.2.运用动能定理需注意的问题(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不必深究物体运动过程中状态变化的细节,只需考虑整个过程的功及过程初末的动能.(2)若过程包含了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分过程,既可分段考虑,也可整个过程考虑.但求功时,有些力不是全过程都作用的,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求出总功,计算时要把各力的功连同正负号一同代入公式.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受哪些力→各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做多少功→各力做功的代数和(3)明确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4)列动能定理的方程W合=E k2-E 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考点二动能定理与图象结合问题解决物理图象问题的基本步骤1.观察题目给出的图象,弄清纵坐标、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及图线所表示的物理意义.2.根据物理规律推导出纵坐标与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式.3.将推导出的物理规律与数学上与之相对应的标准函数关系式相对比,找出图线的斜率、截距、图线的交点,图线下的面积所对应的物理意义,分析解答问题.或者利用函数图线上的特定值代入函数关系式求物理量.4.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分清图象的类型.若是F-x图象,则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表示做的功;若是v-t图象,可提取的信息有:加速度(与F合对应)、速度(与动能对应)、位移(与做功距离对应)等,然后结合动能定理求解.考点三利用动能定理求解往复运动解决物体的往复运动问题,应优先考虑应用动能定理,注意应用下列几种力的做功特点:1.重力、电场力或恒力做的功取决于物体的初、末位置,与路径无关;2.大小恒定的阻力或摩擦力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与路程的乘积.三、机械能守恒定律一、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高度的乘积.2.公式:E p=mgh.3.矢标性:重力势能是标量,正负表示其大小.4.特点(1)系统性: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共有的.(2)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小; 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大;重力做多少正(负)功,重力势能就减小(增大)多少,即W G =E p1-E p2.二、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2.大小: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及劲度系数有关,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劲度系数越大,弹簧的弹性势能越大.3.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大.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2.表达式(1)守恒观点:E k1+E p1=E k2+E p2(要选零势能参考平面). (2)转化观点:ΔE k =-ΔE p (不用选零势能参考平面). (3)转移观点:ΔE A 增=ΔE B 减(不用选零势能参考平面). 3.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或虽有其他外力做功但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考点一 机械能守恒的判断方法1.利用机械能的定义判断(直接判断):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和是否变化.2.用做功判断:若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或有其他力做功,但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机械能守恒.3.用能量转化来判断:若物体系统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则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4.(1)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绝不是合外力的功等于零,更不是合外力为零;“只有重力做功”不等于 “只受重力作用”.(2)分析机械能是否守恒时,必须明确要研究的系统.(3)只要涉及滑动摩擦力做功,机械能一定不守恒.对于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碰撞等情况,除非题目特别说明,否则机械能必定不守恒.考点二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应用 1.三种表达式的选择如果系统(除地球外)只有一个物体,用守恒观点列方程较方便;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用转化或转移的观点列方程较简便.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单个物体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含弹簧的系统(2)分析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确定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3)确定初末状态的机械能或运动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转化情况. (4)选择合适的表达式列出方程,进行求解. (5)对计算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和说明.3.(1)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要正确选择系统和过程.(2)对于通过绳或杆连接的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注意找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和高度变化关系.(3)链条、液柱类不能看做质点的物体,要按重心位置确定高度.四 功能关系 能量守恒一、功能关系1.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即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2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2.表达式:(1)E1=E2.(2)ΔE减=ΔE增.考点一功能关系的应用1.若涉及总功(合外力的功),用动能定理分析.2.若涉及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分析.3.若涉及弹性势能的变化,用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分析.4.若涉及电势能的变化,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分析.5.若涉及机械能变化,用其他力(除重力和系统内弹力之外)做功与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分析.6.若涉及摩擦生热,用滑动摩擦力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分析.考点二摩擦力做功的特点及应用1.静摩擦力做功的特点(1)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2)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3)静摩擦力做功时,只有机械能的相互转移,不会转化为内能.2.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1)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2)相互间存在滑动摩擦力的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将产生两种可能效果:①机械能全部转化为内能;②有一部分机械能在相互摩擦的物体间转移,另外一部分转化为内能.(3)摩擦生热的计算:Q=F f s相对.其中s相对为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路程.考点三能量守恒定律及应用列能量守恒定律方程的两条基本思路:1.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3.能量转化问题的解题思路(1)当涉及摩擦力做功,机械能不守恒时,一般应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2)解题时,首先确定初末状态,然后分析状态变化过程中哪种形式的能量减少,哪种形式的能量增加,求出减少的能量总和ΔE减和增加的能量总和ΔE增,最后由ΔE减=ΔE增列式求解.第3章抛体运动一、曲线运动1.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2.运动的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3.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它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运算法则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1)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时,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3)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与合运动有完全相同的效果.考点一 对曲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1.曲线运动的分类及特点(1)匀变速曲线运动:合力(加速度)恒定不变. (2)变加速曲线运动:合力(加速度)变化. 2.合外力方向与轨迹的关系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一定夹在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速度方向与轨迹相切,合外力方向指向轨迹的“凹”侧.3.速率变化情况判断(1)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速率增大; (2)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速率减小; (3)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速率不变. 考点二 运动的合成及合运动性质的判断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均是矢量,故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运动的性质判断⎩⎨⎧加速度或合外力⎩⎪⎨⎪⎧变化:变加速运动不变: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或合外力与速度方向⎩⎪⎨⎪⎧共线:直线运动不共线:曲线运动3两个互成角度的分运动 合运动的性质 两个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v 合与a 合共线,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v 合与a 合不共线,为匀变速曲线运动4.最后进行各量的合成运算.两种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例一、小船渡河模型 1.模型特点两个分运动和合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其中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分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研究其速度方向不同时对合运动的影响.这样的运动系统可看做小船渡河模型.2.模型分析(1)船的实际运动是水流的运动和船相对静水的运动的合运动.(2)三种速度:v 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 2(水流速度)、v (船的实际速度). (3)两个极值①过河时间最短:v 1⊥v 2,t min =dv 1(d 为河宽).②过河位移最小:v ⊥v 2(前提v 1>v 2),如图甲所示,此时x min =d ,船头指向上游与河岸夹角为α,cos α=v 2v 1;v 1⊥v (前提v 1<v 2),如图乙所示.过河最小位移为x min =dsin α=v 2v 1d .3.求解小船渡河问题的方法求解小船渡河问题有两类:一是求最短渡河时间,二是求最短渡河位移.无论哪类都必须明确以下三点:(1)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分运动和合运动,在船的航行方向也就是船头指向方向的运动,是分运动;船的运动也就是船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一般情况下与船头指向不共线.(2)运动分解的基本方法,按实际效果分解,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沿水流方向和船头指向分解.(3)渡河时间只与垂直河岸的船的分速度有关,与水流速度无关. 二、绳(杆)端速度分解模型 1.模型特点绳(杆)拉物体或物体拉绳(杆),以及两物体通过绳(杆)相连,物体运动方向与绳(杆)不在一条直线上,求解运动过程中它们的速度关系,都属于该模型.2.模型分析(1)合运动→绳拉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v(2)分运动→⎩⎪⎨⎪⎧其一:沿绳或杆的分速度v 1其二:与绳或杆垂直的分速度v 2(3)关系:沿绳(杆)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 3.解决绳(杆)端速度分解问题的技巧(1)明确分解谁——分解不沿绳(杆)方向运动物体的速度; (2)知道如何分解——沿绳(杆)方向和垂直绳(杆)方向分解;(3)求解依据——因为绳(杆)不能伸长,所以沿绳(杆)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二 抛体运动1、平抛运动1.性质:平抛运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规律:以抛出点为原点,以水平方向(初速度v 0方向)为x 轴,以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x =v 0,位移:x =v 0t .(2)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 y =gt ,位移:y =12gt 2.(3)合运动①合速度:v =v 2x +v 2y ,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则tan θ=v y v 0=gt v 0.②合位移:x 合=x 2+y 2,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则tan α=y x =gt 2v 0.2、斜抛运动 1.性质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为抛物线.2.规律(以斜向上抛为例说明,如图所示)(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x =v 0cos θ. (2)竖直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v y =v 0sin θ-gt .考点一 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1.飞行时间:由t =2hg知,时间取决于下落高度h ,与初速度v 0无关.2.水平射程:x =v 0t =v 02hg,即水平射程由初速度v 0和下落高度h 共同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3.落地速度:v t =v 2x +v 2y =v 20+2gh ,以θ表示落地速度与x 轴正方向的夹角,有tan θ=v y v x =2ghv 0,所以落地速度也只与初速度v 0和下落高度h 有关.4.速度改变量:因为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恒定的重力加速度g ,所以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间隔Δt 内的速度改变量Δv =g Δt 相同,方向恒为竖直向下,如图甲所示.5.两个重要推论(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如图乙中A 点和B 点所示.(2)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任一位置处,设其末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α=2tan θ.6.“化曲为直”思想在抛体运动中的应用(1)根据等效性,利用运动分解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别求解.(2)运用运动合成的方法求出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等.第4章 匀速圆周运动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1.线速度:描述物体圆周运动的快慢,v =Δs Δt =2πrT .2.角速度:描述物体转动的快慢,ω=ΔθΔt =2πT .3.周期和频率:描述物体转动的快慢,T =2πr v ,T =1f.4.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a n =r ω2=v 2r =ωv =4π2T2r .5.向心力:作用效果产生向心加速度,F n =ma n . 二、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的比较项目 匀速圆周运动 非匀速圆周运动 定义 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圆周运动 运动特点 F 向、a 向、v 均大小不变,方向变化,ω不变 F 向、a 向、v 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ω发生变化 向心力 F 向=F 合 由F 合沿半径方向的分力提供三、离心运动1.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2.供需关系与运动如图所示,F 为实际提供的向心力,则(1)当F =m ω2r 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2)当F =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3)当F <m ω2r 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4)当F >m ω2r 时,物体逐渐靠近圆心.考点一 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1.运动实例:圆锥摆、火车转弯、飞机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飞行等.2.重力对向心力没有贡献,向心力一般来自弹力、摩擦力或电磁力.向心力的方向水平,竖直方向的合力为零.3.涉及静摩擦力时,常出现临界和极值问题. 4.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解题方法(1)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的来源,涉及临界问题时,确定临界条件; (2)确定圆周运动的圆心和半径; (3)应用相关力学规律列方程求解. 考点二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1.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有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两种.2.只有重力做功的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定是变速圆周运动,遵守机械能守恒. 3.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既有临界问题,又有能量守恒的问题.4.一般情况下,竖直面内的变速圆周运动问题只涉及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两种情形. 考点三 圆周运动的综合问题 圆周运动常与平抛(类平抛)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组合而成为多过程问题,除应用各自的运动规律外,还要结合功能关系进行求解.解答时应从下列两点入手:1.分析转变点:分析哪些物理量突变,哪些物理量不变,特别是转变点前后的速度关系.2.分析每个运动过程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明确遵守的规律. 3.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的组合题,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求解平抛运动问题,用牛顿定律求解圆周运动问题,关键是找到两者的速度关系.若先做圆周运动后做平抛运动,则圆周运动的末速等于平抛运动的水平初速;若物体平抛后进入圆轨道,圆周运动的初速等于平抛末速在圆切线方向的分速度.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轻杆、轻绳”模型1.模型特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至轨道最高点时的受力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支撑(如球与绳连接、沿内轨道的“过山车”等),称为“轻绳模型”;二是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小球在弯管内运动等),称为“轻杆模型”.2.模型分析轻绳模型 轻杆模型v 2(1)定模型:首先判断是轻绳模型还是轻杆模型,两种模型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不同,其原因主要是“绳”不能支持物体,而“杆”既能支持物体,也能拉物体.(2)确定临界点:v 临=gr ,对轻绳模型来说是能否通过最高点的临界点,而对轻杆模型来说是F N 表现为支持力还是拉力的临界点.(3)定规律: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第5章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一、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2.公式:F =Gm 1m 2r,其中G =6.67×10-11 N ·m 2/kg 2.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其中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也适用,其中r 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二、宇宙速度三、经典力学的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1.经典时空观(1)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不随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2)在经典力学中,同一物理过程发生的位移和对应时间的测量结果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是相同的.2.相对论时空观同一过程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与参考系有关,在不同的参考系中不同.3.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考点一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1)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即G Mm r 2=ma n =m v 2r =m ω2r =m 4π2r T2 (2)在中心天体表面或附近运动时,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 Mm R2=mg (g 表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天体半径R . 由于G Mm R 2=mg ,故天体质量M =gR 2G, 天体密度ρ=M V =M 43πR 3=3g 4πGR . (2)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①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Mm r 2=m 4π2T 2r ,得出中心天体质量M =4π2r 3GT2; ②若已知天体半径R ,则天体的平均密度ρ=M V =M 43πR 3=3πr 3GT 2R 3; ③若天体的卫星在天体表面附近环绕天体运动,可认为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 ,则天体密度ρ=3πGT2.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T ,就可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密度.3.(1)利用圆周运动模型,只能估算中心天体质量,而不能估算环绕天体质量.(2)区别天体半径R 和卫星轨道半径r :只有在天体表面附近的卫星才有r ≈R ;计算天体密度时,V =43πR 3中的R 只能是中心天体的半径. 考点二 卫星运行参量的比较与运算1.卫星的各物理量随轨道半径变化的规律。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静电现象
一、基础概念
1、静电:指电荷的静态状态,即没有电流流动的电荷状态。

2、电荷:指物体表面带电量的能量,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3、电气势:由正和负电荷分布所形成的电场力。

二、静电的表现
1、电荷分布和电场力:正电荷往往分布在金属表面,负电荷则分布在
绝缘体表面;电场力可以通过荷电丝、移动滚轮和受电子等实验证实。

2、电容和电流:静电可以藉由电容的形式储藏,电流则可以通过静电
的形式来释放,例如用电极连接电容就可以产生瞬时的电流。

3、电电压:电荷分布在接触壁体不同侧,会产生电压差。

三、静电的形成
1、布朗原理:电荷可以通过摩擦、分裂和放置来形成,即摩擦电、分
裂电和触电。

2、电聚焦原理:细小的电荷粒子分布于大的电荷块表面的边缘,形成
一聚焦的电荷,从而产生较大的电电压。

四、静电的控制
1、使用接触电阻抵制电容:通过接触电阻的使用以抵制电荷的流动,
来抑制静电的产生。

2、使用电离膜抑制电电压:用电离膜作为中间材料,以抑制两表面电荷间的电势差。

3、使用导电体接地:导电体通过接地来排空电荷,从而释放电能。

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全面总结——打印

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全面总结——打印

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知识要点:将一个物体在一定的高度沿水平方向扔出去物体做的运动就叫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如:飞机水平飞行时投出去的炸弹,水平射出去的枪弹……等,均做平抛运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根据运动的独立性原理,我们可以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分解成两个沿不同方向的较简单的运动;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的运动合成一个较复杂的运动。

从道理上讲掌握这种方法比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更重要,因为有了方法不但可以研究平抛运动还可以研究如上斜抛运动、下斜抛运动……。

一、曲线运动⒈曲线运动的速度特点:质点沿曲线运动时,它在某点即时速度的方向一定在这一点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上。

因为曲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一般是不相同的,所以质点在沿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是在不断改变的;又因为速度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可说任何一个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质点在运动中都具有加速度。

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因为质点沿曲线运动时一定具有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该质点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即质点一定受到合外力的作用。

这就是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对这个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受到的合外力还应认识到这个力的方向一定与质点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质点将沿直线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运动的合成分解:是在已学过的力的合成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由于位移、速度、加速度与力一样都是矢量。

是分别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置变化运动的快慢及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的。

由于一个运动可以看成是由分运动组成的,那么已知分运动的情况,就可知道合运动的情况。

例如轮船渡河,如果知道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1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河水流动的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应用平行四边法则,就可求出轮船合运动的速度v(大小方向)。

这种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

相反,已知合运动的情况,应用平行为四边法则,也可以求出分运动和情况。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1.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篇一加速度-加速运动与减速运动物体运动时,如果加速度不为零,则处于加速状态。

若加速度大于零,则为正加速;若加速度小于零,则为负加速(即速度减至0后反向加速)。

(提示:物理中的符号不同于数学中的符号,在+、-号只代表是的标量,在物理中+、-号部分代表单纯的标量,还有部分还代表的像方向啦什么的矢量)V=v末—v初加速度公式:a=△V/△t加速度-曲线加速运动在加速度保持不变的时候,物体也有可能做曲线运动。

比如,当你把一个物体沿水平方向用力抛出时,你会发现,这个物体离开桌面以后,在空中划过一条曲线,落在了地上。

物体在出手以后,受到的只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因此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都不改变。

但是物体由于惯性还在水平方向上以出手速度运动。

这时,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就不在同一直线上了。

物体就会往力的方向偏转,划过一条往地面方向偏转的曲线。

但是这个时候,由于重力大小不变,因此加速度大小也不变。

物体仍然做的是匀加速运动,但不过是匀加速曲线运动。

2.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篇二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知道外力迫使它改变之中状态为止。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4、惯性的定义: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5、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6、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B、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2、表达式:F=ma(1)定律的表达式虽写成F=ma,但不能认为物体所受外力大小与加速度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2)式中的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力?当然如果F是某一个力或某一方向的分量,其加速度也是该力单独产生的或者是在某一方向上产生的3、注意(1)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这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完整版)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力学
第一章机械基础知识
- 机械运动和参照系
- 直线运动的描述
- 动能和动能定理
- 动量和动量定理
-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二章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
- 分类和测量力
- 推力和拉力
- 摩擦力
- 弹力
- 合力和力的分解
- 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
第三章牛顿第三定律和力的平衡
- 牛顿第三定律
- 力的合成
-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
- 平衡的条件
- 弹簧测力计
热学
第四章热学基础知识
- 热学现象和热量的传递
- 温度和热平衡
- 热膨胀和热机械转换
-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五章气体的分子动理论
-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
- 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
- 热力学温度和分子动理论温度的联系- 分子自由度和平均动能定理
第六章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卡诺热机
- 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光学
第七章光的直线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
- 光的折射
- 光的透射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
- 可见光谱和线性偏振光
第八章光的波动性
- 光的干涉
- 光的衍射
- 杨氏实验和光的相干性
- 光的偏振和偏振器
- 波粒二象性
第九章光的粒子特性
- 光电效应
- 光子的概念
- 康普顿散射
- 波粒二象性的应用
以上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物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物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第一章:力的性质和测定力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因素。

本章我们将学习力的性质和测定方法。

一、力的性质:1.1 大小与方向: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衡量。

1.2 叠加原理: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视为合力的叠加。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1.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可以通过合成与分解的方式进行处理。

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

二、力的测定方法:2.1 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小力的一种常用工具。

它是利用弹簧弹性变形与受力之间的关系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2.2 动态测力法:动态测力法主要针对瞬时力的测量,例如冲击力。

它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质量来计算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3 静态测力法:静态测力法用于测量不变的力。

它基于平衡条件,通过测量平衡物体与力的大小来确定力的大小。

三、力的效果:3.1 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得物体发生形变或变形。

3.2 力的效果之二是改变物体的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当一个物体受到合外力的作用时,它将加速或减速。

3.3 力的效果之三是改变物体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四、摩擦力:4.1 静摩擦力: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

它可以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分析。

4.2 动摩擦力:物体在运动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接触面之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4.3 最大静摩擦力与常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静摩擦力会一直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大值后,物体开始滑动,此时的摩擦力称为动摩擦力。

五、弹力与重力:5.1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成正比。

5.2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也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1.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篇一一、电动势(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送的电荷q的比值叫电源的电动势。

(2)定义式:E=W/q(3)单位:伏(V)(4)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

电动势越大,电路中每通过1C电量时,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数值就越多。

二、电源(池)的几个重要参数(1)电动势:取决于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化学性质,与电池大小无关。

(2)内阻(r):电源内部的电阻。

(3)容量:电池放电时能输出的总电荷量。

其单位是:A·h,mA·h.2.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篇二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5.机械波、横波、纵波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3.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二第一章篇三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全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全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1.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特征(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

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

(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 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

(举例:匀速圆周运动)2.绳拉物体合运动:实际的运动。

对应的是合速度。

方法:把合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方向。

x 2+x 2AB BCx 2+x 2AB BC=dv3.小船渡河例1:一艘小船在200m 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3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5m/s,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船渡河时间:主要看小船垂直于河岸的分速度,如果小船垂直于河岸没有分速度,则不能渡河。

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的概念。

- 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速度方向。

2.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 理解:合外力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做加速曲线运动;合外力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做减速曲线运动。

二、平抛运动。

1. 平抛运动的概念。

-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2. 平抛运动的性质。

-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只受重力,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且加速度恒定不变。

3. 平抛运动的规律。

- 水平方向:-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_x = v_0(v_0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位移x = v_0t。

- 竖直方向:-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_y=gt,位移y=(1)/(2)gt^2。

- 合速度:- 大小v = √(v_x^2)+v_y^{2}=√(v_0^2)+(gt)^{2}。

- 方向tanθ=(v_y)/(v_x)=(gt)/(v_0)(θ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合位移:- 大小s=√(x^2)+y^{2}=√((v_0t)^2)+((1)/(2)gt^{2)^2}。

- 方向tanα=(y)/(x)=(frac{1)/(2)gt^2}{v_0t}=(gt)/(2v_0)(α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三、斜抛运动(了解内容)1. 斜抛运动的概念。

-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向上或斜向下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斜抛运动。

2. 斜抛运动的分解。

- 斜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取决于初速度的方向是斜向上还是斜向下)。

- 水平方向:x = v_0xt = v_0cosθ t(v_0x为初速度的水平分量,θ为初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20xx)2、位置: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

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一、东亚: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二、东南亚: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4、工业发展迅速;三、中亚: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1)有利因素:a.平原、耕地面积大;b.光照充足;c.温差大;(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四、西亚和北非: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2、特产:(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2)摩洛哥:橄榄油;(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4)伊拉克椰枣;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热带经济作物;2、采矿业;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六、西欧: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3、旅游业发达;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七、北美:1、农业-高度机械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八、拉丁美洲: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3城市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第一章:力的大小与方向在物理学中,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量度。

力的大小与方向对物体的运动和状态有着重要影响。

在高一必修二物理课程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 力的定义和单位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符号表示为F。

2. 力的合成在物理学中,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来求解结果力。

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力的三角法或力的平行四边形法来进行计算。

3.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相反,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可以通过正弦定律和余弦定律来进行计算。

4.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础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分别为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等效原理)和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原理)。

5. 质量和重力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量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定律。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7.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之前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

8. 弹力弹力是弹性物体恢复形状或长度时产生的力。

弹力与物体的形变成正比。

总结:在高一必修二物理课程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力的合成和分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求解多个力的结果力和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牛顿运动定律是揭示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而质量和重力则是描述物体惯性和地球引力的重要概念。

万有引力定律和摩擦力帮助我们理解物体间的引力和摩擦现象。

弹力是描述弹性物体恢复能力的力。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高一年级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整理

高一年级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点,线,面2.位置,位移,位移矢量3.速度和速度矢量4.加速度和加速度矢量5.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6.运动图象与相对位置7.相对运动和相对速度8.驱动力与感知力9.牛顿第一定律10.牛顿第二定律11.牛顿第三定律12.运动规律的应用第二章物体的机械特性1.弹性变形与弹性力2.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3.物体的均匀直线运动4.物体运动学方程5.动量和动量定理6.冲量和冲量定理7.动量守恒定律8.力学中的摩擦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2.平行四边形法则3.三角法则4.力的平衡5.物体平衡的条件6.刚体的平衡条件7.复杂系统的力学分析第四章动能与势能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势能的分类3.动能与机械能守恒4.动能和势能的转化5.东能和力的关系6.动能定理7.弹性势能8.动量和力的关系第五章动力学1.质点的直线运动2.质点的抛体运动3.海南二省四市定时竞赛一模、二模、三模真题高一物理必修20篇复习材料4.物体在平面运动中位置的表示5.平面运动中速度和加速度的表示6.动力学方程的应用7.行星运动8.手、脑、眼协调运动中的力学分析第六章万有引力1.万有引力定律2.重力3.重力的应用4.重力与悬挂物体5.更多天体力学问题6.卫星运动第七章能量守恒定律1.系统能量2.能量守恒定律3.功4.能量转化和调控5.机械能守恒和非机械能守恒6.机械能转化与无法转化7.系统能量的计算8.能量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八章先验能与先验势1.先验能的变换2.先验势的变换3.先验能和机械能之间的变换4.先验势和机械势之间的变换5.先验能和先验势之间的变换6.势能和势非能量的变换以上是高一年级必修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运动的描述、物体的机械特性、力的合成与分解、动能与势能、动力学、万有引力、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先验能与先验势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高一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高中物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高中物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高中物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五章曲线运动一、运动的分类1。

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 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F合≠0;F合为恒力且与速度共线。

③非匀变速直线运动:F合为变力且与速度共线。

2。

曲线运动①匀变速曲线运动:F合≠0;F合为恒力且与速度不共线.②非匀变速曲线运动:F合为变力且与速度不共线。

二、曲线运动1。

定义: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或a的方向)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vo≠0;F≠0)3。

特点:①方向:某点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②运动类型:变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

③F合≠0,一定有加速度a。

④F合方向一定指向曲线凹侧。

⑤F合可以分解成水平和竖直的两个力。

三、运动的合成分解(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1。

定义: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多边形法则.2。

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由初速度和合加速度共同决定。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度直线运动,因为a合=0.②一匀速直线运动与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变速运动,因为a合=恒量。

若二者共线则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不共线则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变速运动,a合= 恒量。

物理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一、曲线运动曲线运动可是很有趣的哦。

在这部分呢,我们要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速度方向一直在变。

就像你开车在路上,要是方向盘一直打转,那车的行驶方向就一直在变啦。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哦。

比如说,你扔出一个飞盘,飞盘在空中飞行的时候,它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等力的作用,这些力的方向和飞盘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飞盘就做曲线运动啦。

二、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

它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在水平方向呢,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就像你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推一个小滑块,只要没有别的力干扰,它就会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而在竖直方向,它就像你从楼顶扔一个小球一样,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快哦。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计算平抛运动的很多物理量,像位移、速度等。

三、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也很重要呢。

这里有个概念叫线速度,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时通过的弧长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就好比你沿着圆形操场跑步,跑过的那一段弧线长度除以你跑这段弧线所用的时间就是你的线速度啦。

还有角速度,角速度是连接物体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圆周运动还涉及到向心力,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它是由其他力来提供的,比如汽车在弯道行驶时,地面给轮胎的摩擦力就提供了向心力,这样汽车才能顺利转弯而不甩出去呢。

四、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可是和圆周运动紧密相关的。

它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大小可以根据公式来计算。

向心加速度反映了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想象一下你在旋转木马上,你感觉自己被往外甩,这就是向心加速度在起作用啦。

如果向心加速度突然消失,那物体就会沿切线方向飞出去哦。

这就是物理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啦,希望大家都能轻松掌握,在物理的世界里玩得开心。

高二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运动规律。

它通过观察现象、实验和理论分析来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

研究方法:1.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和测量现象,验证或发现物理规律。

2. 理论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理论推导,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3. 统计方法:通过大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揭示事物间普遍规律。

第二节物质的内部结构物质的构成:物质由最小的基本粒子组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最小的化学粒子,它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内部,核外围则存在电子。

元素和同位素:不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称为不同元素,原子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第三节原子的量子论量子概念:量子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最小单位。

根据量子理论,物质和能量都具有粒子和波动性质。

波粒二象性:微粒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既表现出粒子性质(如位置、动量),又表现出波动性质(如干涉、衍射)。

玻尔模型:玻尔模型是描述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简化模型,通过量子化条件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线的产生和能级结构。

第四节原子核的结构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与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可以不同。

核力与库仑斥力:核内的质子间存在静电斥力,而核力是一种短程的强作用力,能够克服库仑斥力,维持原子核的稳定。

质量数和同位素:原子核的质量数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同一个元素不同质量数的核称为同位素。

第五节放射现象和核能利用放射现象:放射现象是指核的不稳定性导致核转变,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过程。

主要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

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衰变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长短决定了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

核能利用:核能利用主要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方式。

(word完整版)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5章1.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为一条曲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运动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速度方向时刻改变)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4.类似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物体的一个运动结果可以和它参与几个运动的共同结果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运动称为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称为这个运动的分运动。

求几个运动的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求一个运动的几个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在高中阶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通常指运动学量(F a v x ,,,)的合成与分解。

重要结论:(1)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2)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3)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也可以是直线运动。

(4)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同时性,独立性,同体性5.抛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以一定的初速度抛出所发生的运动。

分类:平抛运动,竖直上抛,斜抛运动。

特别注意:做抛体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加速度都为g ,它们都是匀变速运动。

研究抛体运动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化曲为直的思想6.平抛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以 一定的水平初速度0v平抛运动的规律: xhh x s v v v v v gt h gh v gt v tv x v v y y y y =+==+=⎪⎪⎪⎩⎪⎪⎪⎨⎧====βαtan tan 21222022022000方向:平抛运动的位移:方向:平抛运动的速度:;分位移:;分速度: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自;分位移:分速度:的匀速直线运动度为水平方向的分运动:速7.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学量及其单位: )/(,),(),/(),/(),/(2s m a a s T s r n s rad s m v n τω各物理量间关系:T n r v T T rv n t t lv 1,,2,2,,=====∆∆=∆∆=ωπωπθω,时间圈数向心加速度表达式:r T r r v a n 222)2(πω=== x向心力表达式:r Tm r m r mv ma F n n 222)2(πω==== 特别说明:匀速圆周运动中,质点的线速度大小、向心加速度大小、角速度、周期不变,但是线速度方向、向心加速度方向时刻变化,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高二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第⼀章知识点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编⾼⼆频道为你整理了《⾼⼆年级物理必修⼆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物理必修⼆第⼀章知识点⼀、传感器的及其⼯作原理1、有⼀些元件它能够感受诸如⼒、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便地进⾏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2、光敏电阻在光照射下电阻变化的原因:有些物质,例如硫化镉,是⼀种半导体材料,⽆光照时,载流⼦极少,导电性能不好;随着光照的增强,载流⼦增多,导电性变好.光照越强,光敏电阻阻值越⼩.3、⾦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增⼤,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常明显.⾦属热电阻与热敏电阻都能够把温度这个热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属热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好,测温范围⼤,但灵敏度较差.⼆、传感器的应⽤(⼀)1.光敏电阻2.热敏电阻和⾦属热电阻3.电容式位移传感器4.⼒传感器————将⼒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的元件.5.霍尔元件霍尔元件是将电磁感应这个磁学量转化为电压这个电学量的元件.外部磁场使运动的载流⼦受到洛伦兹⼒,在导体板的⼀侧聚集,在导体板的另⼀侧会出现多余的另⼀种电荷,从⽽形成横向电场;横向电场对电⼦施加与洛伦兹⼒⽅向相反的静电⼒,当静电⼒与洛伦兹⼒达到平衡时,导体板左右两例会形成稳定的电压,被称为霍尔电势差或霍尔电压.三、传感器的应⽤(⼆)1.传感器应⽤的⼀般模式2.传感器应⽤:⼒传感器的应⽤——电⼦秤声传感器的应⽤——话筒温度传感器的应⽤——电熨⽃、电饭锅、测温仪光传感器的应⽤——⿏标器、⽕灾报警器四、传感器的应⽤实例:1、光控开关2、温度报警器五、传感器定义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定的规律(数学函数法则)转换成可⽤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曲线运动一、运动的分类1.直线运动= 0。

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②匀变速直线运动:F≠0;F合为恒力且与速度共线。

合为变力且与速度共线。

③非匀变速直线运动:F合2.曲线运动①匀变速曲线运动:F≠0;F合为恒力且与速度不共线。

合为变力且与速度不共线。

②非匀变速曲线运动:F合二、曲线运动1.定义: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或a的方向)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vo≠0;F≠0)3.特点:①方向:某点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②运动类型:变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

③F≠0,一定有加速度a。

合方向一定指向曲线凹侧。

④F合⑤F可以分解成水平和竖直的两个力。

合三、运动的合成分解(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1.定义: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多边形法则。

2.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由初速度和合加速度共同决定。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度直线运动,因为a=0。

合=②一匀速直线运动与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变速运动,因为a合恒量。

若二者共线则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不共线则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变速运动,a= 恒量。

若合初速度与合合加速度共线则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反之,不共线则为匀变速曲线运动vv 水 v 船θ 船v d t =m in ,θsin d x =水船v v =θtand3. 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夹角中,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 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垂直于切线方向的分力F 1改变速度的方向。

(即切向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大小,不改变速度的方向;法向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

(举例:匀速圆周运动) 4.经典实例 (1)绳拉物体①合运动:是实际的运动。

对应的是合速度。

②方法:把合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方向。

(2)小船过河问题(一条宽度为L 的河流,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 船,水流速度为V 水)模型一:怎样过河时间t 最短?模型二:直接位移x 最短若v 水<v 船,怎样渡河直接位移x min 最短?模型三: 若v 水>v 船,怎样渡河船漂下的距离最短?间接位移x min 最短?四、平抛运动1. 定义:平抛运动竖直做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2. 速度:0x yv v v gt =⎧⎨=⎩ 合速度:22yx v v v +=方向:oxy v gtv v ==θtan 3.位移:0212x v ty gt =⎧⎪⎨=⎪⎩ 合位移:22x x y =+合 方向:o v gt x y 21tan ==α 4.时间由:221gt y =得 gy t 2=(由下落的高度y 决定) 5.tan 2tan θα= 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为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正切值的2倍。

6.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方向延长线的交点到抛出点的距离都等于水平位移的一半。

(A 是OB 的中点)。

dvv 水v 船θ当v 水<v 船时,x min =d ,θsin 船v d t =, 船水v v =θcos Av 水v 船 θ 当v 水>v 船时,L v v dx 船水==θcos min, θsin 船v d t =,水船v v =θcosθθsin )cos -(min 船船水v L v v s =θv 船 d1.定义:将物体以初速度V0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运动性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3.基本规律=0。

①水平方向上:V0x=V0cosθ,F合x②竖直方向上:V0y=V0sinθ,F=mg。

合y六、斜面上的平抛运动规律八、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物体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即为匀速圆周运动) (1)匀速圆周运动有关的物理量1.线速度:质点通过的圆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222s v r r fr nr t T πωππ∆=====∆ 单位:米/秒,m/s2.角速度: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222f n t T ϕπωππ∆====∆ 单位:弧度/秒,rad/s3.周期: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22r T v ππω== 单位:秒,s4.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圆周运动的圈数。

1f T =单位:赫兹,Hz5.转速: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Nn t =单位:转/秒,r/s ,n f = (条件是转速n 的单位必须为转/秒)考点一:沿初速度方向的水平位移:根据ma mg at b t v s ===θsin ,21,20 .sin 20θg bv s =⇒ 考点二:入射的初速度:.2sin ,'21,sin sin '002bg v t v a t a b g m mg a θθθ=⇒====考点三:P 到Q 的运动时间:.sin 2,'21,sin sin 2θθθg bt t a b g m mg a =⇒===6.向心加速度: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物理量,方向指向圆心。

22222()(2)v a r v r f rr T πωωπ=====7.向心力: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

22222()(2)v F ma m m r m v m r m f rr T πωωπ======(2)三种传动方式 1. 2. 3.(3)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1.“绳模型”如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①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mg =2vmR v临界=Rg②小球能过最高点条件:v Rg(当v Rg道对球产生压力)③不能过最高点条件:Rg(实际上球还没有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2.“杆模型”,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注意:轻杆和细线不同,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推力。

)①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v=0,F=mg (F为支持力)②当Rg时,mg-F=2vmR,F背离圆心,F随v增大而减小,且mg>F>0(F为支持力)③当v=Rg F=0④当Rg mg+F=2vmR,F指向与圆心,F随v增大而增大,且F>0(F为拉力)(4)典型模型模型一:火车转弯问题:模型二:汽车过拱桥问题:a 、涉及公式:L h mg mg F =≈=θθsin mgtan 合①Rv m F 20=合②,由①②得:L Rgh v =0。

b 、分析:设转弯时火车的行驶速度为v ,则: ①若v>v 0,外轨道对火车轮缘有挤压作用; ②若v<v 0,内轨道对火车轮缘有挤压作用。

NF 合 mgh L a 、涉及公式:R v m F mg N 2=-,所以当mg R v m mg F N <-=2, 此时汽车处于失重状态,而且v 越大越明显,因此汽车过拱桥时不宜高速行驶。

b 、分析:当:mg=2v mR 则有Rg ①gR v =,汽车对桥面的压力为0,汽车出于完全失重状态; ②gR v <≤0,汽车对桥面的压力为mg F N≤<0。

③gR v >,汽车将脱离桥面,出现飞车现象。

c 、注意:同样,当汽车过凹形桥底端时满足R v m mg F N 2=-,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将大于汽车重力,汽车处于超重状态,若车速过大,容易出现爆胎现象,即也不宜高速行驶。

模型四:轻杆约束、双轨约束条件下,小球过圆周最高点:(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沿绳收缩方向的拉力.) ① 临界条件: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或单轨的弹力刚好等于0, 小球的重力提供向心力。

即:gR 2=⇒=临界临界v R v m mg 。

② 小球能过最高点的条件:时当gR .gR >≥v v , 绳对球产生向下的拉力或轨道对球产生向下的压力。

③ 小球不能过最高点的条件:gR <v (实际上球还没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a 、临界条件:由于轻杆和双轨的支撑作用,小球恰能到达最高点的临街速度.0=临界v b 、如图甲所示的小球过最高点时,轻杆对小球的弹力情况: ①当v=0时,轻杆对小球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 ,其大小等于小球的重力,即F N =mg ; ②当gR 0<<v 时,轻杆对小球的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随小球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取值范围是g F N m 0<<;甲 乙模型五:小物体在竖直半圆面的外轨道做圆周运动:③当gR =v 时,F N =0;④当gR >v 时,轻杆对小球有指向圆心的拉力,其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C 、如图乙所示的小球过最高点时,光滑双轨对小球的弹力情况: ① 当v=0时,轨道的内壁下侧对小球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 , 其大小等于小球的重力,即F N =mg ; ② 当gR 0<<v 时,轨道的内壁下侧对小球仍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 , 大小随小球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取值范围是g F N m 0<<; ③当gR =v 时,F N =0; ④当gR >v 时,轨道的内壁上侧对小球有竖直向下指向圆心的弹力, 其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两种情况: a 、若使物体能从最高点沿轨道外侧下滑, 物体在最高点的速度v 的限制条件是.gR v < b 、若gR v ≥,物体将从最高电起,脱离圆轨道做平抛运动。

郝老师尖子生学案模型六:转盘问题处理方法:先对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注意在分析时不能忽略摩擦力,当然,如果说明盘面为光滑平面,摩擦力就可以忽略了。

受力分析完成后,可以发现支持力N与mg相互抵销,则只有f充当该物体的向心力,则有μππωmgfRnmRTmRmRvmF======2222)2()2(,接着可以求的所需的圆周运动参数等。

等效处理:O可以看作一只手或一个固定转动点,B绕着O经长为R的轻绳或轻杆的牵引做着圆周运动。

还是先对B进行受力分析,发现,上图的f在此图中可等效为绳或杆对小球的拉力,则将f改为F拉即可,根据题意求出F拉,带入公式得拉FRnmRTmRmRvmF=====2222)2()2(ππω,即可求的所需参量。

m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