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内容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都收到了巨大的冲击。
教育信息化成为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之一。
中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努力实现我国中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于2000年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与此同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新的课程体系不仅给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师资队伍素质各教育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当前中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国内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现状1.1中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2002年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提出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规范侧重点在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都对教育信息化起到了规范指导作用。
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有研究者指出,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教育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和教育信息资源环境的变化。
教育信息资源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改变着资源的内涵和丰富着资源的种类。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所涉及到的教育资源,基本有四大部分:①教育人力资源,指凝聚在教师、学生及其他人员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量;②教育环境资源,包括构成现代化教学环境的硬件以及支持其运行的各类软件;③教育信息资源,指支持教学环境下的各类教学信息载体;④学习资源,供学习者学习的同步与异步知识信息等。
关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内容有研究者指出:教育资源建设应该“基于实践活动,面向教学应用,服务日常课堂,促进师生发展”,并将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有效性研究的内容框架确定如下:(1)学科网站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2)专题学习网站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3)虚拟教研中心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4)基于网络的师生发展平台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5)校园网、城域教育网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6)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教育类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教育类在进行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时,文献综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一篇教育类文献综述的范文模板,供您参考。
一、引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方面,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
张三(2010)认为,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李四(2012)则提出,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与教学方法在课程与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者们关注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王五(2015)指出,课程改革应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赵六(201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采用探究式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3.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研究的热点。
陈七(2016)认为,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刘八(2019)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李九(2011)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学习动机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
赵十(2014)则认为,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我国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关注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方法、教育信息化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1.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与策略;2.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4.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6页word文档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
它强调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为了使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利用,笔者对近6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应用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1 文献分布情况2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的研究视角分析笔者在研究文献期间,发现多数研究者将研究视角放在信息技术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上,笔者主要从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基于不同教学内容的应用研究、注意问题及策略的研究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2.1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特征,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但是由于关注角度不同,不同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观点。
如钟伟香[1]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的理解程度;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孙毅[2]等人认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业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数学比较抽线难懂,信息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障碍。
研究者杨雪娟[3]在孙毅研究基础上认为信息技术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主。
郑晓娥[4]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渠道,让课后辅导轻松便捷。
再有研究者张桂贞[5]认为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学科中的作用就是改变了传统数学课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了师生角色,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教学结构,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安 琦, 任 翔, 杨 文研
( 云 南 大 学 网 络 与 信 息 中心 , 云 南 昆明 6 5 0 0 0 0 )
摘 要 : 以 中国知 网为检 索工具 , 系统梳 理 了 自 2 0 0 0 —2 0 1 4年 与我 国 小学信 息技 术课 程 相 关的 文献
关键词 : 小学教 育 ; 信 息技 术 ; 教 学 改革 ; 文献 资料
中图 分 类 号 : G4 3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7 8 0 0 ( 2 0 1 5 ) 0 4 — 0 0 8 5 — 0 3
的1 6 %一2 O ; 2 0 0 0年 的 《 中小 学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指 导 纲 要 ( 试
方案 》 , 其 中规定 综 合实 践 活动 、 地 方 与 学 校 课 程 共 占 总 课 时 数
①从 最初 的程序 设计 教学 到 信息 技 术 工具 论 , 再 到 培 养学 生 的 信息 素养 , 信 息技术 课程 的 内容 选择 方面 一直存 在着 争 议[ 1 ; ② 即使 是一 线 的信息技 术教 师对 于信息 技术课 程价 值 的认 识也 普
报, 2 O 1 4 ( 2 ) .
综合 实 践 活动 并 作 为 必修 课 程 , 其 内容 主 要包 括 : 信 息 技术 教 育、 研 究性 学 习 、 社 区服 务与社 会 实 践 以及 劳动 与技 术 教育 、 在 课程 的实施 过程 中 , 加强 信息技 术教 育 , 培养 学生 利用信 息技 术 的意识 和 能力 ; 2 0 0 1年教 育 部 颁 布 的《 义 务 教 育课 程 设 置 实 验
1 问题 的提 出
2024年文献综述范文范例
2024年文献综述在2024年,随着全球数字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文献综述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文献综述是一种通过收集、搜集、筛选、分析和综合以往研究成果来评价、总结和探讨特定领域研究进展和前沿的方法。
它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和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大数据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综述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其研究内容和方法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方向。
一、数字化数字化是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对于文献综述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意味着文献采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从传统的纸质形式转向数字形式,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范围和可靠性。
数字化文献库、文献数据库、文献搜索引擎、文献管理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大大方便了文献的检索和利用。
二、智能化智能化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它增强了文献综述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人性化。
智能化文献检索、文献分类、文献排名、文献分析等工具,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领域和研究问题,提高信息质量和效率。
同时,智能化技术还可以扩大文献综述的范围和深度,挖掘出更多的有用信息和见解。
三、综合化综合化是指文献综述不再是单一学科或单一领域的内容,而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内容。
综合化的文献综述不仅可以扩大研究视野和深度,而且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人类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趋势。
同时,综合化文献综述还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跨界合作,有利于推进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社会进步。
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大趋势下,文献综述正朝着更加精准、高效、全面和人性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在文献综述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文献综述邹雨1.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及移动通信终端的大众化,让人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迅捷和必要性,在未来信息技术一定是人们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但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内一直不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天赋没有得到发展。
因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设计并不能满足这个学科的要求,所以本文对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概述,并结合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改大纲对教学设计的三个维度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未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发展加以展望。
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早于我国很多年,所以国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也早于我国很多,有关的学术理论也更为丰富。
其在实践上也早于我国,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成功案例也较多。
例如:李葆萍李哗(2003)《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及管理设计》中提到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早在多年前B Li在《Pedag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Design in Activity一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es》中就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是它的综合功能,拥有很高的兼容性,可以进行高质量的活动,并且各种教学策略都可以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去。
而在Zhang Weiyuan《A Survey of Online Teaching In Asia's Open Universities》中就对亚洲大学的网络课程学习进行了研究,而网络课程正是我国最近几年开始火热起来的,微课、慕课、互联网+等这些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和支持这方面的建设。
网络课程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壮大的,更应该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这样相辅相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如今跟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定的差距,在知网能找到跟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关的文献并不多,但是并不是说中国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参考价值。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能力的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能力的研究》一、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教学,即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
搜集、获取信息,即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搜集、检索和加工信息的手段和过程。
搜集、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计算机应用意识与信息素养的塑造与体现。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现在的具体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二、课题基本情况说明:课题类别:教师课题立项单位:怀柔区渤海镇中心小学经费类别:自筹经费课题负责人:宋小虎三、问题的提出: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在1997年提出: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计算机文化意识”。
简单地说:当今和未来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往往认为学生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只局限于网络教学中,而重点就是因特网部分,只要教会他们登陆及网络浏览和下载的方法就可以了,所有的搜集和获取都可以在掌握一两个搜索引擎,知道如何下载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样做固然可以解决问题,但这些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完成任务,他们的认知只是表象,更根本谈不上信息素养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呢?这应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此,我们确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一研究课题,让教育更多地成为一种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主人。
四、文献综述:如何很好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能力呢?为了使本课题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可操作性,我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思考与梳理。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写法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写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文献综述的基本写法,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的撰写。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献综述的概念、类型和结构,掌握文献检索和筛选的方法,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相关学术术语。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撰写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文献综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文献综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综述的概念与类型、文献检索与筛选方法、文献综述的结构与写作要点等。
具体内容包括:1.文献综述的概念与类型:介绍文献综述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献综述及其适用场景。
2.文献检索与筛选方法:教授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如关键词搜索、分类索引等,以及如何根据研究主题筛选相关文献。
3.文献综述的结构与写作要点:讲解文献综述的常见结构,如引言、文献分析、结论等,以及如何在写作过程中保持逻辑清晰和论述有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献综述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写作要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和技巧。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文献检索、文献综述撰写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
2.参考书:推荐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学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文献综述【最新】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文献综述报告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它的作用更加明确和提升了层次。
在课堂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对于不少人来说,它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
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介绍其优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国内发展1前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愈显重要的一门课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
因此,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关于什么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几位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这一课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2.1 李克东老师的观点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2.2何克抗老师的观点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文献综述:信息化教育
文献综述:信息化教育严桂华天津第二南开中学(天津市研究生课程班4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英明决策: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那么,既承担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中小学必须信息化,中小学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事实所证明的雄辩命题。
可以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观念、思维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看来,不少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还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他们只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建设,而对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圈:一方面在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却大量闲置,对一线教学改革上起不到多大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参观、炫耀用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要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物理环境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
重视信息时代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综述【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崭新而永不褪色的话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
因此,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文献综述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信息技术概念: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课程整合概念:广义课程整合: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
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狭义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
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
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由上综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通过营造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一种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国内数字教材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国内数字教材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国内数字教材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教育开始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数字教材作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对国内数字教材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包括数字教材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字教材的定义与特点数字教材,即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通过融合多媒体、互联网和交互式技术,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多媒体性:数字教材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2)互动性:学习者可以通过数字教材与内容进行互动,实现个性化学习;3)网络性:数字教材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4)个性化:数字教材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水平进行个性化定制。
二、国内数字教材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数字教材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始探索数字化教材的研究与应用。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和开发。
2. 规模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推动,数字教材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动数字教材的发展与应用。
同时,一些大型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始进行数字教材教学案例研究和评价。
3. 创新应用阶段:2010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教材进入了创新应用阶段。
大数据、云计算和教育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引入,为数字教材的个性化学习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国内数字教材研究内容1. 数字教材制作与开发数字教材制作与开发是数字教材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涉及到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
目前国内数字教材制作与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手段的研究和优化方面,如教学设计原则、互动式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等。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小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小课题中期报告1. 引言该报告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小课题的中期报告。
本报告旨在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讨论已经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2. 研究背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时期。
然而,目前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如下:- 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提出改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和建议4.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
2. 实地调研: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反馈。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指标,并寻找改进策略。
5. 研究进展与成果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 完成了文献综述,总结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
- 进行了多个小学的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的教师和学生反馈。
- 开展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初步确定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6. 下一步计划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并完成以下工作:- 进一步分析调研数据,完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 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 继续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持续改进研究成果。
7. 结论本中期报告总结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小课题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并制定了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改进策略,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模板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基本定义、特点和分类,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整体框架。
2.XX学科的基本原理:讲解XX学科的核心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理的应用。
3.XX学科的方法:介绍XX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实际应用案例:分析XX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学科发展趋势:介绍XX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详见教学大纲。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等方式,传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
4.实验法: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我们选择了以下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XX学科教材,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总结1. 内容综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梳理相关研究并作出总结。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普及与应用趋势: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辅助教学工具,到如今的智能教学系统,信息技术的角色日益重要。
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在线教学、互动教学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多项研究表明,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在线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效率;互动教学软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使用在线课程自学,利用智能软件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等。
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模式僵化等。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手段和工具。
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对信息技术的这些应用及其效果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剖析,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运用价值 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运用价值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使用。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价值。
一、信息技术能够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科学活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具有开发幼儿思维、增强幼儿想象力、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等方面的功能。
但是,如果科学活动单调枯燥,幼儿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很大影响。
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等形式,将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同时通过情境创设等方式,增强幼儿体验感和互动性,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幼儿经常对宇宙、星空、太阳系等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这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被幼儿理解。
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播放太阳系动画或者星际探险视频等形式,让幼儿在多媒体、图像的呈现下了解宇宙和行星,进而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了解,同时增强幼儿的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提升幼儿的科学学习效果在幼儿园的科学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在短时间内充分激发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满足幼儿们各种学习需求,因此需要运用新的学习方法。
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通过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场景和实践操作,更加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
其次,信息技术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多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而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针对性强的学习计划,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需求,从而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
最后,信息技术可以在幼儿园教学中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快速获取幼儿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信息,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情况,制定更加有效的措施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实践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文献综述
电子信息工程文献综述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文献综述前言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单片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并且已经逐渐地发展成为了一门比较关键的技术学科。
本人设计的论题是《基于单片机的音乐盒设计》。
本文所介绍的是一种比较简易的单片机音乐盒的设计以及其相关的实现方案,利用的是AT89S52单片机。
通过乐谱的音节以及节拍混排的方式进行了一次编码,从而实现了乐曲的播放这一功能。
当今社会,应用单片机的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很难找到哪个领域没有单片机的足迹。
现在,这种单片机的使用领域已十分广泛,如智能仪表、实时工控、通讯设备、导航系统、家用电器等,这些都离不开单片机。
因此,单片机的学习、开发与应用将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与智能化控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科技越发达,智能化的东西就越多。
学习单片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
在国内单片机学习呈上升趋势,但是很多人学习时没有头绪,不知道从何下手。
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类开发板,仿真器,让初学者无所事从,不但多花钱还多走不少弯路,学生学习单片机没有大的资金投入,能够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才是最好的。
胡文金在《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教程》中指出单片机技术重在应用。
单片机从实训概述、开发环境、指令系统实验、程序设计实验、CPU集成功能部件实验、接口实验、基本型训练项目、强化实训项目、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和应用系统开发实例。
本书虽以高职高专实训教程的名义编写,但就实质而言,单片机的应用大多和学历层次无关,而是取决于要从事的这项工作本身的需要或已经具有多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本书可作为电气类、计算机类和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用书,也可用做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蒋力培在《单片机微机系统实用教程》中以掌握国内最为流行的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工业应用技术为教学目标,以实例分析与动手训练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单片微机应用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应用技术。
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文献综述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园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文献,以期对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有一个全面、详细、完整、深入的了解。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定义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幼儿园教育中,促进幼儿园孩子的发展。
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幼儿园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幼儿园孩子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通过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幼儿园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资源,丰富其知识结构。
其次,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幼儿园孩子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幼儿园孩子可以参与到虚拟世界的创造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提高幼儿园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网络技术,幼儿园孩子可以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其中,以游戏化教学为主的模式比较常见。
游戏化教学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幼儿园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问题导向教学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园孩子的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策略根据综述结果,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园孩子的信息技术学习。
其次,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内容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只有与幼儿园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再次,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中。
关于教育数字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数字化的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浪潮。
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教育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教育数字化的现状、影响和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教育数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数字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引入数字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
在一些发达国家,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教育的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教育数字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较快增长。
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数字化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
越来越多的教育科技公司涌现,提供各种教育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学校和教师的需求。
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例如智能白板、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三是在线教育的普及,促使学习者跨越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四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全球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
二、教育数字化的影响及意义教育数字化对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教育数字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教育数字化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工具,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果;教育数字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细化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数字化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推动了教育的开放和创新。
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和讨论,扩展了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文献综述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学
学号:2134042606
姓名:张俭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信息技术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便是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教材使用的深入, 教学研究需要更加细致、具体, 由课程改革初期的宏观把握课改方
向和新教材理念, 转向微观、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有些在课改、新教材使用初期不太重视的东西逐步被发现, 需要解决。
如教学目标设计中部分教师经常会为信息技术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好
把握而困惑、茫然, 设计的教学目标大、空、虚, 就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目标取向目标分类目标编写
课程与教学目标
( 1)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
课程目标与课程的关系往往是泛化的、导向性的, 渗透在课程编制的各个方面,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分化, 就是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 为教学评
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按照教学活动的需要,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学科目标是指某门学科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 单元目标是指对一门学科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要求; 课时目标是指每课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有通过教学产生的显而易见的行为, 也有不易或不能直接看出的如态度、思想等方面意识领域的东西。
一个表述恰当的教学目标, 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
规格; 二是能用规范的术语描写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3)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概念,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它们都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总目标, 以培养目标为具体指导, 在各自范围内提出的适应社
会、适应学科、适应学生的教育、教学要求, 它们都具有“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的表征, 为课程与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标准与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学目标而实现,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但二者也有区别, 它们的制定者不同, 课程目标偏重于国家与社
会的控制, 是由国家及课程专家等制定的, 这时的课程目标往往指静
态的偏重于制度层面的课程要求; 而教学目标则是实践层面的, 是制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深化与具体, 主要由教学工作者特别是由教师来完成, 它不仅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而且是在对社会、学科和学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而制定的,它不仅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更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方面的要求。
中外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比较的启示
通过整理分析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和地区的明显不同,下面我将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安排及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
(1)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安排方面的启示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体现最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虽然也提到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更多的是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对于在其他学科领域如何用、为什么用的内容涉及很少有些教材几乎没有提到。
美国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在这方面提出希望学生能利用获得的技能来完成其他课程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兴趣。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可以更注重其他学科的内容。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编写和选取上应注重提倡学以致用,倡导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2)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教学目标分析,可以总结出国内外都提倡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的,而是面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可以以实际案例为组织主线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亲自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们感受使用到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便利,信息技术的利用无处不在。
同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前期准备。
以上4个国家和地区,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倾向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高中阶段开始涉及到的程序设计并能为他人所用。
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应该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规划、设计、制作、评价作品,更加注重方法和理念的传授,以及对作品的全局把握。
这样既很好地延伸了小学阶段的简单软件应用,也为高中阶段的综合能力培养做好了前期准备。
因此,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得到的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是,以实际案例为活动的组织主线,并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规划、设计、制作、评价作品。
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1.简洁、清晰、准确。
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描述。
2.完备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用ABCD描述教学目标的模式设计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即具有明确清晰、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 有利于教学和评价。
但由于实际教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目标的心理过程难以采用表示外显动词的术语来描述, 如情感目标只有少数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术语来描述。
3.3.二维日标有机整合。
二维日标之间的关系, 只能作为一个整体, 不能分割, 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 它通过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和方法的培养不能游离于知识和技能之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不可独立和直接进行。
它们构成了全面的课程目标, 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 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目标的难度应根据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 即象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目标太高产生畏惧心理而丧失学习信心,目标过低学生会对学习没有兴趣, 起不到促进作用。
5.大目标与小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服从课程目标, 教学日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 应该以课程目标为导航, 精心没计奸教学日标。
同样也应该注意各模块章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一致性和发展性。
6.注重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培养信息素养。
要体现学科学习能力与驾驭信息能力的整体合一性, 注意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能力整合到学科能力之中, 将思维的活动过程与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目标的分析》冯学斌中国电化教育
《略论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李杨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中外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比较研究》彭丹; 成晓娟软件导刊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计》李豫颖安顺学院学报
《如何落实信息技术三维教学目标》王桂淑凯里学院学报
《教学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视角》刘世清教育研究
《基于梯度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王允电脑知识与技术
《基于数字化生存与Big6技能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构建》邵帅; 王文霞软件导刊《信息技术课程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方法举偶》傅许生新课程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李勇帆中国电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