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马说

激趣导入

播放伯乐相马短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并背诵全文。(重点)

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难点)

3.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重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生难字

祇()骈()

槽枥()粟()

奴隶()食马者()外见()无马邪()

zhǐpián cáo lìsùlìsìxiàn yé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同“饲”,喂

同“现”,表现

同“才”,才能,才干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字词释义

◆古今异义

古义:有时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或许

古义:这样例句:是马也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怎么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平安

古义:这样之后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动词,吃

动词,通“饲”,喂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鞭子

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动词,能够名词,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代词,它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大概,表推测语气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课文精讲

1.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5.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6.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7.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深入探究

1.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独特见解?

2.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