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水利工程原理

合集下载

秦朝的土木工程修筑灵渠与运河的奇迹

秦朝的土木工程修筑灵渠与运河的奇迹

秦朝的土木工程修筑灵渠与运河的奇迹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卓越的治理能力而闻名。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土木工程项目,其中灵渠与运河建设便是其中受人瞩目的奇迹之一。

一、灵渠——水利工程的奇迹灵渠,位于今天中国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之间,是秦朝时期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

灵渠总长约36公里,沿途引水于巨鹿山脉的南麓,经过灵岩山一带,最终在渭水汇入渭河。

1. 水利意义灵渠的修筑对于解决渭河流域的灌溉与排水问题至关重要。

在秦朝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灌溉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由于当时渭河水量不稳定,不时发生洪水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困扰。

灵渠的建设不仅增加了渠岸地区的农田灌溉用水,还有效地引导了洪水,保护了渭河流域的农田免受洪涝灾害。

2. 施工难度灵渠的修建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首先,灵渠所经之地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和河谷等多种地貌。

其次,由于渠道的长度较长,需要跨越平地、小山和山口等不同地形。

此外,修渠的过程中还需要控制泥沙淤积、水平均衡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3. 工程技术为了克服各种困难,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技术手段。

例如,他们采用了分段修筑的方法,将整个修渠过程分成数段,分段修建,降低了工程难度。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他们还使用了多种工具和设备,如镐、锄、水平仪等,保证了修渠的质量和进度。

二、运河——连接南北的纽带在灵渠的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另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运河的修建。

这条运河横贯中国南北,通达黄河与长江流域,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交流。

1. 建设规模运河的修筑规模庞大,总长约1800多公里。

它从中国北方的华山山脉开始,经过中原平原,穿越淮河流域,最终进入长江。

修筑运河需要跨越山川河流,因此需要克服大量的地质、水文和工程技术问题。

2. 经济作用秦朝修建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南北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与物资运输。

通过运河,北方的粮食、丝绸和瓷器等商品能够便捷地运往南方,而南方的茶叶、铜器和草纸等物品也可以通过运河迅速输送到北方。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灵渠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原理和设计思路令人惊叹。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灵渠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您呈现其原理和设计思路的多个方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灵渠的基本原理。

灵渠是一条人工渠道,可以将运河中的水引入到附近干旱地区,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引入运河水源,与干旱地区的河流相连,实现灌溉。

这样,农田可以得到充足的水源来滋润作物,提高农业产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设计灵渠时,工程师们必须考虑到多个因素。

首先,他们需要确定灵渠的引水源头和接纳点。

引水源头通常选择自然河流,以确保足够的水量和稳定的供水。

接纳点则需要考虑灌溉需求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分布情况。

其次,为了确保水能平稳地流入干旱地区,设计师们需要研究并采用合适的水利工程技术。

例如,他们可以设计水闸、溢洪堰等结构,以调节水流速度和分配水源。

此外,为了防止灌溉用水过多造成水源枯竭,他们还会设计节水措施,如排水系统和灌溉计划,以合理利用每一滴水。

另外,设计师们还需要考虑灵渠的维护和管理问题。

创建灵渠只是第一步,对其长期运行的保养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确保渠道的畅通,防止积水和淤泥阻塞。

此外,及时修复渠道损坏和维护水闸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灵渠原理和设计思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项古代工程的成功在于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水利技术和人们的需求。

灵渠不仅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还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总结回顾: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灵渠的原理和设计思路。

通过引入水源和合理分配水资源,灵渠实现了对干旱地区的灌溉,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设计师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引水源头和接纳点,采用水利工程技术,以及维护和管理渠道的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灵渠的长期运行和效益。

整个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技术和人们需求的综合考虑。

个人观点:对我而言,灵渠是一项令人钦佩的工程壮举。

它展示了人类智慧与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力。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灵渠为干旱地区带来了生机和繁荣。

明朝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与灵渠的修建

明朝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与灵渠的修建

明朝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与灵渠的修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水利工程建设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其中,南水北调和灵渠是明朝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水利工程,对于社会发展和农田灌溉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南水北调与灵渠的背景、建设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介绍这两个水利工程。

一、南水北调的背景和建设过程南水北调是明朝时期为解决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而进行的一项宏伟水利工程。

由于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常年缺水已成为北方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的瓶颈。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明朝政府决定将长江的水资源引入北方,并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的修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主要是为了解决北京地区的饮水问题。

修建过程中采用了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通过挖掘运河和修筑堤坝的方式,将长江的水引入到北京地区。

这一阶段的成功,为后续南水北调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的南水北调工程发生在明朝中期,明神宗朱翊钧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明神宗下令在黄河流域修建运河和水闸,使长江的水更加顺利地流入北方。

这一阶段的南水北调工程规模更大,涉及面积更广,工程难度也更高。

第三阶段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在明朝末年实施的。

由于当时国内发生了大规模战乱和政治动荡,南水北调工程被迫中断。

然而,经过明末嘉靖年间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最后阶段得以基本完成,为后来的南水北调工程奠定了基础。

二、南水北调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对明朝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南水北调解决了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为北方地区的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这促进了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南水北调使得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更加便利。

修建运河和水闸使得水运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最后,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凝聚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展现了明朝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灵渠的功能主治

灵渠的功能主治

灵渠的功能主治灵渠简介灵渠(Lingqu)是中国古代人工运河的代表之一,位于中国陕西省灵台县和陕西省榆林地区榆阳区交界处。

灵渠由井渫引水、隧道暗渠、人工运河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当地的水利灌溉和农田排水问题。

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灵渠的功能主治灵渠既具有实用的水利功能,同时也对当地的农田灌溉、运输及防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灵渠的主要功能和主治。

1.灌溉–灵渠通过引水和运河的方式,将来自山区的水源引入到平原地区,为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有助于种植业的发展,提高产量和质量。

2.农田排水–灵渠不仅向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还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当农田受到暴雨等天气因素的影响,产生大量积水时,灵渠通过渠道将该积水进行引流,以减少农田受灾的可能性。

3.运输–灵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成果之一,不仅解决了水利问题,还起到了运输的作用。

古代的灵渠曾经成为重要的运河,为当地的贸易和交通提供了便利。

商人可以通过灵渠将货物运输到不同地区,提高了物流效率。

4.防洪–灵渠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能够及时将积水引出,以减轻或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通过对水位的控制和管理,灵渠可以有效地降低洪水对农田和住户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生态保护–灵渠沿岸的植被丰富,山水相依,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灵渠的存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当地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同时,灵渠还起到了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作用。

小结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拥有多种功能和主治。

它不仅解决了灌溉和农田排水的问题,还为物流和运输提供了便利,起到了防洪和生态保护的作用。

灵渠的存在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伟大成果。

中考历史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考历史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都江堰: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1. 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三、隋朝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

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大运河主要是清朝的时候修建的,而且今天的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要短很多,它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现在已经不能通航,只有以南的这段还能通航.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灵渠

灵渠

水利工程示意图
灵渠全景沙图
三、灵渠主体建筑
• 南渠、北渠 • 铧嘴
• 大小天平
• 泄水天平 • 秦堤 • 陡门
(一)南渠、北渠
• 为什么开凿北渠?
• 如果只开凿南渠.把湘江一部分水流导入南渠. 并使越过分水岭与漓江连通,这样虽然达到 导湘入漓的目的。但是当洪水来时,无泄洪 场所,势必就会泛滥成灾。北渠的开凿和湘 江故道的设置则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 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 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
北陡
南陡
(六)秦堤
秦堤南渠东岸的一段渠起南陡口. 穿过兴安县城市区,至太史庙山 麓的大弯陡止。其走向基本上与 湘江故道平行因始筑于秦代,故 俗称秦堤。 • 秦堤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南陡口 至飞来石,长约半公里。堤身紧 靠湘江故道,而与南渠分开,堤 面宽约5一10米.高出水面1米左右; 第二段自飞来石至马嘶桥,长约1 公里,堤身紧靠南渠,而与湘江 故道分开,中经大泄水天平,大 泄水天平上有多孔平桥相连接;第 三段自马嘶桥至大弯陡,堤长约 半公里。

⑤ 回龙堤
大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距起点约1公里的秦堤上,堰长42米,底宽17.3 米,顶宽6.3米,堰顶高度略低于渠岸,用条石砌成,是 灵渠中最大的溢流堰,俗称大泄水天平。
马嘶桥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兴安县城东郊的马嘶桥 下。这里正是双女井溪与南渠交 汇处,该堰横跨双女井溪而筑。 长13米。上面是桥,桥下是溢流 堰。清乾隆年间在堰上设闸门, 可以启闭。洪汛期间开启闸门, 可使双女井溪的洪水泄入湘江故 道。枯水期间关闭闸门,可接纳 双女井溪的来水,以抬高南渠水 位,有利于行舟。因此,小泄水 天平是南渠第三道控制水位的有 效工程设施。

灵渠主要工程

灵渠主要工程

灵渠主要工程灵渠,这条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古老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伟大决策之一。

它位于中国南方湖南省的兴安县境内,全长37公里,主要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等部分组成。

一、铧嘴铧嘴是灵渠的起点,位于南渠和北渠的交界处。

其工程结构包括一个分水尖、一个分水三角洲和左右两个铧嘴。

铧嘴的作用是在分水尖的指引下,将来自漓江的水量分流到南北两渠。

在分流过程中,一部分水流进入南渠,流向珠江水系;另一部分水流进入北渠,流向长江水系。

二、大小天平大小天平是灵渠中的两座船闸,位于南渠和北渠上。

船闸的作用是调节水位,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过。

大天平长253米,宽12米;小天平长167米,宽6米。

当船只从低水位进入高水位时,船闸能够将水位提高2-3米,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过;当船只从高水位进入低水位时,船闸能够将水位降低2-3米,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过。

三、陡门陡门是灵渠中的一座水闸,位于南渠上。

它的作用是控制水位,使船只能够在不同的水位之间自由切换。

陡门的结构包括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和一个闸门。

当需要提高水位时,闸门关闭,阻止水流向外流出;当需要降低水位时,闸门打开,允许水流向外流出。

四、秦堤秦堤是灵渠中的一道人工堤防,全长10余公里。

它的作用是保护渠道和周围的农田免受洪水侵袭。

秦堤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4年,历时三年完成。

在修建过程中,秦堤使用了大量的黏土和石料,以增强其防洪能力。

此外,为了确保秦堤的安全,还修建了多个护堤坝和排洪设施。

五、南北渠道南北渠道是灵渠中的两条主干道,全长分别为3.2公里和4.5公里。

它们的作用是将来自铧嘴的水流输送到南渠和北渠的下游。

南北渠道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4年,历时三年完成。

在修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黏土和石料,以增强其输水能力。

此外,为了确保渠道的安全,还修建了多个护坡和排洪设施。

六、总结灵渠的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陡门、秦堤、南北渠道等部分。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也称颍渠)是中国古代一项具有重要历史、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水利工程,被誉为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下文将详细介绍灵渠的历史沿革、工程特点、文化价值和保护措施。

【目录】1.历史沿革1.1 建造背景1.2 建造时间1.3 建造者2.工程特点2.1 渠道布局2.2 水源引入2.3 渠道规模2.4 渠道技术3.文化价值3.1 历史影响3.2 工程艺术3.3 古代科技4.保护措施4.1 国家级保护4.2 地方性保护4.3 公众意识提高【1.历史沿革】1.1 建造背景灵渠的建造背景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泛滥导致灾害的问题。

黄河经常泛滥,造成数千年来的灾害,因此修建可有效引导黄河水流的渠道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1.2 建造时间灵渠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世纪,到了公元前1世纪完工。

整个建造过程历时约百年。

1.3 建造者灵渠的建设是由当时的汉代发起和组织的。

具体的建造者暂无确切记录,但可以确定的是该工程是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和计划,并由大量民工参与建设完成的。

【2.工程特点】2.1 渠道布局灵渠的总长度为约1200公里,穿越山脉和平原地带,连接了黄河和淮河流域。

整个渠道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精心设计的渠道和水闸。

2.2 水源引入灵渠的水源是通过引入黄河水来解决的。

工程设计了适当的引水口和水闸系统,以确保在干旱季节和水稀缺时,仍能保证水利灌溉需要。

2.3 渠道规模灵渠的渠道规模十分宏大,宽度在10米至20米之间,深度达数米。

整个渠道由连续的渠道段组成,每个渠道段都设计有水门,方便调节水流。

2.4 渠道技术灵渠的建设利用了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工具。

建渠之初,人工开凿渠道,随后采用了排石、滚石等方法来清理渠道。

工程中还运用了土夯、夯石等技术以增强渠道的稳定性。

【3.文化价值】3.1 历史影响灵渠的修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灵渠的运作原理

灵渠的运作原理

灵渠的运作原理灵渠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宏大工程,是为了解决北方干旱地区的水利问题而建设的。

灵渠的运作原理主要包括引水、排水和蓄水三个方面。

首先,灵渠的引水工程。

灵渠的源头是来自汾河的额林头水,该水经过引河、引渠等引水工程运输到灵渠的水源地。

在灵渠的水源地,还设有一套完整的调度机制,以确保供水能够充分满足各地的需求。

调度中心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水源的引入,从而保证了水源的稳定供应。

其次,灵渠的排水工程。

在引水工程中,灵渠主要承担的是从水源地将水引流到干旱地区的任务。

为了使水能够顺利流经整个灵渠,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排水工程。

这包括在合适的位置修建渠道,确保水能够便捷地流动。

同时,还需要进行河堤的加固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以防止水流外溢、泄漏和渗漏,从而确保引水的顺畅和水质的保持。

最后,灵渠的蓄水工程。

为了应对干旱时期的需求,灵渠还需要进行蓄水工程的建设。

灵渠沿途有许多湖泊和水库,通过修建排水闸门、船闸和拦蓄堰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水流的蓄放和流量的调节。

在蓄水工程中,还需要进行水质的监测和处理,以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卫生。

除了上述的引水、排水和蓄水三个方面,灵渠的运作还涉及到水位的维护、流量的控制和水质的监测等多个环节。

为了确保灵渠的有效运作,需要进行定期的巡查和维护,以及人工的调节和控制。

此外,还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包括人力、物资和技术等,以确保灵渠的正常运行。

总的来说,灵渠的运作原理主要包括引水、排水和蓄水三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科学的建设和管理,确保了水流的顺畅和水源的稳定供应,为北方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灵渠的成功运作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也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文化常识:灵渠

文化常识:灵渠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天才水利工程师史禄负责领导人民开通灵渠。

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城附近,是沟通湘江与漓江的一条人工运河。

原来,湘江和漓江都发源于广西。

湘江从临桂海阳山向东北流,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流进长江;漓江从兴安唐公背岭向东北流,后转向西南,注入桂江,加入珠江流域系统。

这两条水虽然流向不同,可是它们上游的距离却很近。

灵渠就是选择在它们相距极近的适当地点开凿的。

全部工程大概是这样:
先在今兴安县城东北不远处的分水塘村,开凿两条人工渠道,一条北渠,一条南渠。

然后在湘江河道中填土叠石,砌成一座分水的石堤——“分水嘴”(因形状像铧,故古书上都称“铧嘴”或“铧堤”),将湘水分而为二:一部分水流进北渠,注入湘江;一部分水流进南渠,注入漓江。

北渠长约两公里,南渠长约三十三公里;渠身翻山越岭,工程异常艰巨。

南渠亦称灵渠(因漓水又叫灵河,故渠由此得名),又称兴安运河。

灵渠流过的地方,都是高地,为了便于船只航行,在渠中设立了很多“斗门”(早期的船闸)。

平时,用闸将渠水分段蓄积起来,像楼梯一样分成一级一级的。

每当船只由湘江上溯,来到这里的时候,先闭后闸,再启前闸,使水流平,船只便上进一级,这样,船只级级上进,便可安然翻过高地。

反之,船只若由漓水经灵渠驶入湘江,由高处往低处走,那么,就按照相反的道理,先启前闸,使水流平,再闭后闸,然后再前进。

灵渠扩大了我国古代内河航运的范围。

自从灵渠修成后,湘、漓两江达成一气,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水系发生了密切关系;我国南北的交通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除陆路外,又增添了水路。

灵渠的修建:怎样让水向高处流,让船翻过山岭

灵渠的修建:怎样让水向高处流,让船翻过山岭

灵渠的修建:怎样让水向高处流,让船翻过山岭公元前221年之后的某个深夜,征南秦军又一次遭遇了偷袭,还失去了他们的统帅屠雎。

谁也没料到南征战役会陷入泥潭。

秦将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灭亡楚国后,对岭南地区的征服已提上日程。

战斗初期秦军节节胜利,甚至击毙了西瓯部的君长“译吁宋”。

然而百越人躲入丛林与鸟兽相处、战法也改为游击战之后,立刻夺回不少优势,他们和越人先祖一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让秦军一时难以捕捉到踪迹,更重要的是,秦军还面临一个巨大难题:缺粮。

秦军进兵运粮主要依赖水路,南方密布的水网提供了不少便利,但当他们需要进入密林深处扫荡时,江河已变为溪流,船舶再也无法大批运粮,只能恢复人力搬运、陆路运输的老办法。

运粮的兵卒牲畜每天同样要吃粮食,这样大部分粮食都消耗在路上,再加上百越人不时的偷袭,真正运到军中的很少,秦军也就无法继续进军,战斗力和士气一天比一天低下。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百越人在杀死秦将屠雎后,又分头向秦军发动大规模反击,《淮南子》声称的所谓“伏尸流血数十万”当然是夸大说法,但秦军陷入困顿应该是肯定的。

运粮问题最后是一位监御史“禄”解决的,注意断句是“监御史/禄”而不是“监御/史禄”。

他主持修建了那条大名鼎鼎的灵渠。

不过在秦代,它还没有这个名字,而是被称为秦凿渠,至今还在广西桂林的兴安县静静流淌。

广西兴安位于五岭最西的越城岭以南,距离漓水、湘水都很近,两条水流加上打通它们的灵渠,共同组成一个向西倾斜的“H”形。

左右两条南北走向的竖道分别是漓水、湘水,中间东西走向的横杠就是灵渠,准确说是灵渠的南渠。

可这项工程难度非常之大:湘水水位低于山岭,漓水的水位更比湘水还高,船只没办法从低处向高处“爬坡”;就算是真能翻过越城岭,过岭后山势又开始陡降,水流一泻千里,船只十有八九要被打翻。

这样的难题看起来无解,然而“禄”居然想出了解决办法。

假设我们身处秦代,要把粮食从中原运往岭南秦军,就需要坐上船,从右面那条竖道——湘水出发,一路逆流南下,因为湘水是从南向北流淌的,别忘了那句毛主席诗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灵渠地理知识点总结

灵渠地理知识点总结

灵渠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位置灵渠位于中国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和临桂县的交界处,全长36公里,主要沟通了漓江流域和灵渠河流域。

灵渠地势平坦,既有山地,也有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降雨充沛。

水利工程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一,其建设采用了复杂的工程技术和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

灵渠的水道由长途河道和渠道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船运、水稻种植和灌溉。

灵渠的设计采用了陡坡式水利和缓坡式水利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隧道,也可以在平原地带开挖渠道,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地貌的优势。

灵渠还使用了许多水利工程技术,比如水门、堤坝、引水渠和水闸等,这些设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提高了灌溉和船运的效率。

同时,灵渠还采用了石砌圆弧形拱桥等建筑结构,增强了工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保证了渠道的长期使用。

社会影响灵渠的建设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灵渠的开凿需要大量的劳力资源,导致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其次,灵渠的建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灵渠的建设也彰显了当时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先进性和智慧,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灵渠的重要性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它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也为后世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灵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灵渠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大旅游胜地。

总结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它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也为后世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灵渠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大旅游胜地。

通过对灵渠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历史,也能够引发对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灵渠引水原理分析

灵渠引水原理分析
湘江故道比两岸地势低,修坝,为了提高水位,向新开挖的南渠引水; 修坝后,坝上与坝下存在较大落差,船只无法进入湘江故道;只得另开 北渠,船只沿北渠行驶一段后,再与湘江汇合; 枯水季节,湘江故道干涸,无法行船;
4)沿AB一线三条河道 地势高低情况
B A
AB一线,南渠靠越城岭山麓,地势高, 由于北渠水位经拦河坝抬升,次高, 湘江故道位于原水系河谷,地势最低
兴安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 大工程。位于广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 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 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 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 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水渠流量较小宽度10-15米,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 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坝引流后,约7分水流入北渠,在 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
)(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 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4分) 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 交流;(2分)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南渠往兴安县城方向地势逐渐 降低,这段是怎么行船的
沿途修建了一系陡门,又称斗门,来蓄水行船,陡门是现代船闸的雏形;
2012年全国卷高考题就是以灵渠为案例进行设计题目的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6示意灵渠位置。 (3)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说明原因。(12分)
主要目的是运输粮食等物资, 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

灵渠的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介绍灵渠是中国古代民用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灌溉渠道之一。

它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全长36.7公里。

灵渠在中国古代农业和水利工程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灵渠的设计原理,以及它在古代农业中的意义。

灵渠的历史灵渠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布局。

灵渠的设计和建设是由当时的水利专家所完成的,他们运用了许多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灵渠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环境分析在确定灵渠的设计方案之前,水利专家首先对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们考察了附近山脉的高度和坡度、河流水位的变化以及降雨情况等因素,以确保灵渠能够合理地引水并保持稳定的水量。

水流控制灵渠的设计考虑到了水流的控制问题。

为了确保水流不会过大或过小,水利专家运用了堰坝、分水口和堤坝等控制水流的结构。

这些结构能够调节水流的速度和流量,使其适应农田的需求。

施工技术灵渠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施工技术。

古代水利工程师运用了一些创新技术,如运用黏土和石头建造渠道的结构,以及使用木材和石灰石加固河岸。

这些技术保证了灵渠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灌溉系统灵渠的设计中也考虑了灌溉系统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水利专家设计了复杂而有效的灌溉系统。

他们将灵渠分为数个支渠,并设置了灌溉磕头和漏洞等结构,使水流能够准确地流向每一片农田。

灵渠在古代农业中的意义灵渠的设计原理使其成为了古代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高效灌溉:灵渠利用其设计原理,为农田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灌溉水源。

这使得农田可以在极其干旱的环境中保持足够的湿度,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农田排水:灵渠的设计原理也考虑到了农田的排水问题。

在雨季或长时间降雨后,农田可能积水,这会对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灵渠通过适当设置分水口和排水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排除农田积水,保护作物的根系和生长环境。

灵渠水利工程原理

灵渠水利工程原理

灵渠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一、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

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

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

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

”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历4年艰辛,这条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

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

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

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秦国军队对水路的利用从陕西省咸阳出发,沿汉水(汉江),顺流南下,至武汉(汉口,汉水入长江之处)。

由汉口,沿长江溯流西南而上,至湖南省洞庭湖,从洞庭湖(湘江入湖之处),沿湘江溯流南上,由永州市,沿湘江,进入广西全州市,至兴安县(灵渠)。

由灵渠,顺流西向,至溶江镇,进入大溶江(流向由北向南);顺流向南,进入漓江江段,经桂林、阳朔、乐平,入桂江江段,经昭平,至梧州。

从梧州市,若向东,则进入广东西江江段,至珠江(旧称粤江),入海口在广州;若溯流,则可西向,进入广西腹地。

二、修建原理。

兴安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

形象地概括了兴安的地理特征。

兴安的地形是: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形成了“湘水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现象,中间是著名的湘桂走廊。

湘漓二水虽同在境内,但在何处筑坝分水?怎样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颇需一番缜密勘察和研究。

灵渠的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一、灵渠的概述灵渠,又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是一条连接黄河和长江的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

灵渠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二、灵渠的设计原理1. 水源选择灵渠从黄河引水,因此在选取水源时需要考虑黄河的特点。

黄河水量丰富但泥沙淤积严重,因此需要选择具有良好自净能力的地点作为引水口。

同时还要考虑到水源地与运河之间的高差关系。

2. 渠道设计灵渠采用了分级引水和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建造。

运用了闸门、堰坝等结构物控制水流量,使得整个运河系统能够平稳地向南流动。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保证渠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沿线城市规划灵渠所经过的城市都是根据其特定地理位置进行规划和建设的。

例如扬州、徐州等城市都是利用灵渠的水运优势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的。

同时,这些城市也为灵渠的运输和维护提供了便利条件。

4. 水利管理灵渠的设计还包括了水利管理方面的考虑。

例如,为了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问题,设计者采用了人工疏浚和引进河道自净技术等手段。

此外,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管理体系,确保了灵渠长期稳定地运行。

三、灵渠的影响1. 经济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运河之一,灵渠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得南北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它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人口迁移。

2. 文化影响灵渠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扬州、徐州等城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并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

此外,在宋代时期,由于运河交通便利,扬州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3. 生态影响灵渠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运河两侧形成了大量农田和水利设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灵渠的存在,当地的水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管理。

四、总结灵渠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其设计原理和影响都十分深远。

它不仅促进了南北贸易和地方经济的繁荣,还对中国文化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秦朝的巨大工程 - 灵渠灵渠,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朝时期。

这项巨大的工程不仅具有重大的水利意义,还对秦朝统一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工程背景、建设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程背景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34年的秦始皇时期,由当时的秦王政力量负责规划建设。

背景是秦国需要解决渭河与氾水之间交通不畅的问题。

这一地区地势复杂,河流纵横,交通阻碍严重,为了实现秦国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秦始皇决心兴修灵渠,使交通畅通,大力推进国家的发展。

二、建设过程1. 计划与勘测:在正式开始修建之前,秦始皇命令相关官员进行周密的勘测和计划。

这次勘测不仅涉及地理环境,还有水资源调查、水流状况等需要详细了解。

2. 挖掘与改道:在前236年,工程正式动工并以“进渠”为主。

修渠的过程中,秦始皇下令以人力为主要手段进行挖掘工作,并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石锤、铁锹等。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工程进展缓慢,许多士兵和农民被调派参与其中。

3. 渠道加固:为了保证修建的灵渠能够承受后期的流量压力,对渠道进行了加固处理。

具体做法有加宽和深挖渠道,同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水流侵蚀渠道边坡。

4. 设施建设:灵渠的修建不仅包括渠道的挖掘和加固,还包括一系列附属设施。

其中包括水闸、支渠、护坡等。

这些设施为渠道的可控管理提供了便利。

5. 完工与启用:历经数年的建设,灵渠终于在前23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通过灵渠的贯通,渭河与氾水的交通瓶颈得到了有效解决,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灵渠不仅解决了当时渭河与氾水之间的交通困扰,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灵渠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灵渠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体现了秦始皇致力于统一中国的决心和实力。

其规模和影响力在当时是空前的,为后世中国修建水利工程树立了榜样。

其次,灵渠对于国家统一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灵渠知识点总结

灵渠知识点总结

灵渠知识点总结灵渠历史起源灵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22年之间,时隔2200多年仍然保持着完整的运行状态。

灵渠在我国水利史上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灵渠地理环境灵渠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距桂林市中心约60公里,全长约34公里。

灵渠自西至东穿越临桂县和阳朔县两县,在著名的漓江上游地区拉开了满满的浓郁的历史风光。

灵渠依山开凿,纵横疏密,流经小溪、山涧、平原,更横穿26米深的隧洞,一路奔泻。

灵渠水利特点灵渠的设计是为了将资源分散的流域内零星的农田通过引水渠道连接成一片亩均丰沃的具有一致墒情的数百千亩良田,构成一个大规模作田水利配套的灌区。

灵渠全长32.3公里,整个灌区总面积818着亩,可用于灌溉的面积6067亩,规模宏大。

灵渠水利工程特点整个灵渠工程设有数个水闸和渠道,其中以鱼美村附近的东门闸和尹家门闸为代表,能够有效地调节灌区内的水利系统,并且使得水源得以循环利用。

灵渠满汉大战的历史灵渠曾经也是历史上一些重大战役的重要战场。

灵渠也曾是满清与西汉相争的战场之一,曾经在灵渠上掀起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满汉大战。

这场大战便发生在乾嘉两年(1622年),当时天启帝逝世,开始的一场少数民族民间起义活动扩大成满清及郑成功父子之间的生死较量。

在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中,灵渠战役也曾发生过多次激烈和惨烈的战斗。

灵渠保护与开发近年来,中国政府将灵渠列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大力发展灵渠旅游资源,加快推进灵渠旅游改造提升工程。

通过加大对古桥、古街、古巷等古建筑的修缮,对大小景区进行实地整治,修复了一批陈旧的旅游设施。

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以保护和保存灵渠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灵渠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是对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同时,灵渠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不可替代的。

灵渠地理报告总结

灵渠地理报告总结

灵渠地理报告总结1. 简介灵渠,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人工运河。

本报告总结了灵渠的地理特征、历史背景以及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2. 地理特征灵渠全长36.4公里,宽度在3至6米之间。

它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由人工掘成。

灵渠主要由出坝、引流渠道、经汜河抵达郑州等组成。

其迷人之处在于,设计完美地利用了地形,通过引水、放水的方式来实现灌溉和水运。

3. 历史背景灵渠始建于公元前 495 年,而完工则在公元前 475 年。

其主要建设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鲁、郑两国(春秋时期)因旱灾而面临的水源短缺问题。

灵渠的完成不仅为两国带来了灌溉水源,也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4. 影响4.1 灌溉系统灵渠的建立使得灌溉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通过引水和放水的方式,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这对于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2 水运交通灵渠的开通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运交通。

水运成为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大大加强了鲁、郑两国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而灵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拉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4.3 生态环境灵渠的存在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合理管理水资源,灵渠为当地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效地改善了土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灵渠周边的植被也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了一处生态绿地。

4.4 历史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灵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建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水利智慧和工程技术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灵渠所形成的水运文化也成为当地的一种独特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5. 结论灵渠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和水资源,为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灌溉系统、水运交通、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受益于灵渠的存在。

在今天,灵渠仍然是一处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景观,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工程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一、历史背景
“六王毕,四海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

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

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

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

”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历4年艰辛,这条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
河,终于凿成通航。

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

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

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秦国军队对水路的利用
从陕西省咸阳出发,沿汉水(汉江),顺流南下,至武汉(汉口,汉水入长江之处)。

由汉口,沿长江溯流西南而上,至湖南省洞庭湖,从洞庭湖(湘江入湖之处),沿湘江溯流南上,由永州市,沿湘江,进入广西全州市,至兴安县(灵渠)。

由灵渠,顺流西向,至溶江镇,进入大溶江(流向由北向南);顺流向南,进入漓江江段,经桂林、阳朔、乐平,入桂江江段,经昭平,至梧州。

从梧州市,若向东,则进入广东西江江段,至珠江(旧称粤江),入海口在广州;若溯流,则可西向,进入广西腹地。

二、修建原理。

兴安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

形象地概括了兴安的地理特征。

兴安的地形是: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形成了“湘水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现象,中间是著名的湘桂走廊。

湘漓二水虽同在境内,但在何处筑坝分水?怎样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颇需一番缜密勘察和研究。

古代修渠技术人员在作了详细考察之后,选择了湘漓二水相距4公里处,即今分水塘筑坝分水,这里水流平缓,有利断流筑坝,且地处湘江上游,水位相对要高,筑坝拦水后水位又进一步提高,可开渠引水直接注入漓江支流始安水。

这一选择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

筑拦河大坝后,还须打开飞来石附近的岩石,开凿城台岭及始安岭的山脚成渠,
筑秦堤至大湾陡处;挖开分水岭太史庙山(越城峤)与始安水汇合而入漓。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完成这些工程确是十分不易,故灵渠又名“秦凿渠”。

灵渠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陡门以及堰坝、水涵、桥梁等,构成一个整体。

铧嘴位于分水塘拦河大坝上游,前锐后钝,其形如犁铧,故名。

铧嘴高2.3米, 边长40米,另一边一长38米,宽22.8米,由长约1.7米,宽厚60厘米至1米的石块砌成。

上游海洋河来的水经此一分为二,注入南北渠。

其作用是帮助大小天平合理分水,并使水流减缓,以利大小天平安全和行船。

大小天平呈人字结构,是截流分水、引湘入漓的关键工程。

南渠一侧为小天平,长130米;北渠一侧为大天平,长344米。

大小天平相交尖端正对海洋河来水方向,轴线间的夹角108度。

现存的大小天平是用大块石灰岩砌成。

坝顶平铺条石,宽约2米,石与石之间镶嵌紧密,相接处凿有凸形凹槽,熔生铁水浇成铁码,使巨石相互联成一体,其后为倾斜宽17—18米。

以长石直竖鳞比排插,名为鱼磷石。

它既可抗拒下泄水的冲刷,又可使河水带来的泥沙充填期间,鱼鳞石越挤越紧。

这一设计符合力学原理,构思巧妙。

大小天平的砌筑,提高了湘江的水位,使湘水能够分入漓江;与铧嘴配合,合理分流,使湘漓二水大致为三七分派,即三分入漓七分入湘;大小天平均可溢洪流, 水大时,可滚水而过流入湘江故道,使水位不超过渠道允许的高程,确保渠道安全, “天平”就是这个意思。

大小天平坝拦河截流后,湘江上游的海洋河水便分为两支,分别入南、北二
渠。

南渠水从分水塘南陡而入,往北穿兴安县城,过大湾陡,从太史庙山折西,往西南流,沿途纳入几条漓江小支流之水后,至大溶江汇入漓江,渠道全长33.15公里, 平均坡降0.91%,水面宽6至50米,水深1.2 —3米。

南渠的开凿,仅解决了引湘入漓的问题,为了使南来北往的船只顺利通航,除
开凿南渠外,秦人又开凿了北渠。

北渠自分水塘北陡往北,蜿蜒于湘江右岸冲积平原,再入湘江。

北渠若直线开凿,不过两公里。

但渠床比降大而破坏了铧嘴分水效果,入南渠的水量见将减少,甚至断流。

所以,为平缓坡降,渠道转了两个大弯,大致成了两个S型,渠道长度延至3.25公里,平均坡降1.69 %。

,河面宽10—15米。

北渠虽不及南渠工程艰难,却至关重要。

既确保了灵渠的分水效果,又减缓了水流速度,便利了舟楫往来。

北渠的设计开挖,具有极高的科学水平。

灵渠为了溢流分洪和护渠,除了大小天平,还设有一道泄水天平,一道溢流堰, 南渠13公里处的黄龙堤,以及北渠湘江入口处的竹枝堰和回龙堤。

这些堤堰的作用或汇流济运,或泄水分洪,一举而数得。

灵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秦堤。

全长3.25公里。

堤最高处5米以上,即南
陡至飞来石一段的社公堤,下为湘江故道,灵渠依托其上。

此处依山傍水筑堤,工程艰险,是整个工程最簿弱的环节,一直是历代维修的重点。

右为湘江故道,左为南渠,两泓清流之间的秦堤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如画。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荡舟灵渠,对袁枚的这首诗,一定会有
深刻的感受。

陡门,即船闸,是灵渠上用来提高水位的工程设施。

灵渠的陡门先于巴拿马运河和伏尔加一一顿河运河的水闸上千年!是世界“船闸之父”,清人陆纶在《陡门口号》中描述:“陡门弯弯三十六,二水湘漓一派分”。

清楚地告诉我们,灵渠有陡门36座。

灵渠陡门最早的记载见于唐宝历初年(825年)李渤主持重修灵渠时,初为竹木结构,唐咸通九年(868年)鱼孟威主持修渠“悉用坚木排竖”,迟至明初才改为石结构。

陡门,是使船只在水浅流急的运河上航行的一项创造,是科学的工程设施,灵渠因此又称之为“陡河”。

水涵,又名渠眼,俗称塘孔,即为渠堤下之分水兼排水涵洞。

水大则以泄洪,水小则以放水灌田。

古有水涵二十四,今尚存者已不多。

灵渠上有诸多古桥,乾隆年间还有11座,即南渠上的粟家桥、万里桥、沧浪
桥、接龙桥、肖家桥、三里桥、霞云桥、培元桥、星桥;北渠上的观音桥、花桥等。

两千多年来,灵渠这一集航运、灌溉、观光功能于一体的伟大水利工程,为了
中国的统一,为沟通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促进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