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之意象的符号意义——〈氓〉经典重读》

合集下载

解析 “桑”字后的氓弃其妇

解析 “桑”字后的氓弃其妇

解析“桑”字后的氓弃其妇《诗经·氓》是语文传统篇目,写一位女子哭诉丈夫遗弃。

为何遗弃?一般都说因为人老珠黄,根据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色变。

但问题是《氓》为何不拿“桃”说遗弃事,如有“桃之夭夭”,而偏偏举“桑”?有人认为桑是弃妇归途所见,故以实物起兴。

(《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其实,从文化民俗考查“桑”,可获弃妇遭弃根本原因。

考查《国风》带“桑”字十多篇,与男女情爱密切,看不出关联的仅仅二篇。

下面试从文献、训诂及考古诸面,对桑义源流作一番探讨,解出弃妇之因。

首先,桑与男女情爱有关,源于上古先民太阳神崇拜。

《卜辞》有载,《尚书·尧典》亦有“宾日”、“饯日”记载。

《汉书·匈奴传》有“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郭沫若《殷墟粹篇·粹篇考释》说“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

这展示了万物有灵的古老观念,因先民把自己看作太阳神子孙。

《淮南子·说林》高诱注文“黄帝,古天神也。

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

黄帝乃人祖,黄帝即皇帝,又黄皇亦通。

张舜徽《郑学丛着》训“皇,煌也”,“皇之本义为日,犹帝之本义为日”。

黄、皇、煌、日、帝同宗同源,这里边有太阳神崇拜,也有人之始祖神崇拜,始潜含着生殖崇拜。

姜亮夫《古文字学·第二章》训“帝是花蒂,犹人之始生曰胎,胎帝双声,又相邻之韵转,花萼为帝,花房为不(胚),亦象花房形。

甲文金文作■”。

又引郭沫若,“知帝为蒂之初字,则帝之用为天帝义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

其次,崇拜必祭神,其建制和意识又是怎样的呢?姜亮夫《古文字学》说“神字甲文中无之,当即示字”,是人祖先精灵之寄所。

大石文化时期,大石纪念物menhir之制,是立一块或几块大石,上盖一块大石,作祖灵居所,“示字正是象其形。

”祭神就是对这个祖灵居所(石或木)进行崇祀。

今天四川、辽宁等地,还有其遗址。

这个场所便是“社”,《礼记》说“家主中溜而国主社,示本也。

《诗经卫风氓》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卫风氓》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卫风氓》原文注释及赏析【原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注释】第一章:氓:据马瑞臣《毛诗传笺通释》观点,此为古时候女子对男人的称谓。

古时女子对男人相识之初称氓,约与婚姻称子,婚嫁之后称士。

此处指弃妇的丈夫。

蚩蚩(chīchī):犹言笑嘻嘻,即忠厚老实的样子。

抱布贸丝:布是成品,丝是原料,用成品交换原料。

贸,交换。

匪:同“非”,不是。

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结婚的事)。

即,就。

送子涉淇:我徒步送你渡过淇水。

淇,水名,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河南汲县东北淇门镇入黄河。

东汉后改道,为卫河支流。

顿丘:本为高堆的通称,后转为地名。

在淇水南。

在今河南浚县西,淇水南岸。

愆(qiān)期:失期,约期而失信。

愆,过。

将(qiānɡ):愿、请。

无:同“毋”,不要。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期,婚期。

这是写男女约定婚期。

第二章:乘:登上。

垝(ɡuǐ)垣(yuán):倒塌的墙。

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

此处用以代指其人。

涕:眼泪。

涟涟,泪流不止貌。

载,相当于“则”,即则笑则言,形容笑的程度。

尔:你。

卜:用龟甲卜卦。

筮(shì),用蓍草茎占卦。

体:卦象,占卜的结果。

咎(jiù)言:凶辞,不吉祥的话,犹言卜筮结果。

车,指迎妇的车。

贿,财物。

“桑”之意象的符号意义

“桑”之意象的符号意义

“桑”之意象的符号意义作者:熊芳芳来源:《求学·素材版》2018年第11期【名师简介】熊芳芳,中学高级教师。

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

“生命语文”首倡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得主。

已出版专著《生命语文》《高考微作文》等。

2017年5月,在广州外国语学校面试时讲微型课,我抽到的签是《诗经两首》(《氓》和《静女》)。

不记得全过程了,唯一清晰的,只有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在爱情的荒原里,那个女子站成了一棵树。

那个女子,没有名字,我却不愿称她为氓之妻。

她失去了曾经如静女一样俏皮的巧笑倩兮,她也不再拥有伊人在水一方的诱人神秘,但在遥远的《诗经》里,她是唯一一道直立的风景。

在《氓》近似小说的完整而曲折的情节里,我们目睹了一场曾经绚丽的爱情如落叶凋零。

像一棵曾经繁茂的桑树,经历了岁月的凄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贫寒而又孤独地立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

然而纵使贫寒,纵使孤独,她仍旧以树的姿势站立,不是缠缠绕绕的藤蔓,也不是一岁一枯的野草。

在那片爱情的荒原里,有的是眼泪,有的是苦毒,有的是恨的缠绵,有的是爱的幻想,唯有她,挺直了腰杆,吐气如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丈夫朝秦暮楚无可挽回,自己忍辱负重无愧于心,从前那个“为你哭为你笑”的天真女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像男子当初亦真亦幻的爱情一样。

现在的她,在痛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不仅仅长成了独立挺拔的人格姿势,而且在历史的最深处,发出了清醒的哲人的声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尽管这样的彻悟与超脱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那绝代的风华照亮了人类三千年的心路历程。

她是古代女性中最早的觉醒者,她的“亦已焉哉”的独立宣言,就是古代女性最早的精神出走。

虽然和娜拉的出走一样,她最终其实还是无路可走,但比起《诗经》中比比皆是的沉溺于痛苦而不能自拔的弃妇,她的境界要高蹈得多。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文《氓》讲解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文《氓》讲解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是将“ 赋”解释为“ 铺”,“ 直铺陈”。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从桑叶青春到桑叶黄落 , 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而衰 , 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另一说 , 比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三)、“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

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及其类型〈一〉、“赋”即“铺” ,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氓ppt课件

氓ppt课件
灯光音效
利用灯光和音效的变换,创造出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增 强观众的感知和体验。
05
CATALOGUE
氓的影响和评价
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经典之作
作为《诗经》中的重要作品,氓 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
义。
反映社会现实
通过描写男女主角的生活和情感 经历,氓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现 实的各个方面,如婚姻制度、道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对于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建议加 强对文学作品的多角度解读和分 析,探究其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将文 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获得更
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 究的深入,相信文学作品的解读
和欣赏将更加丰富和多元。
THANKS
感谢观看
跨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氓也被翻译成多种语 言,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促进了不同文 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06
CATALOGUE
总结与思考
对氓的总结和思考
氓是一首描述男女情感纠葛的诗歌,通过女子的视角展现了爱情的痛苦和无奈。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淇水”、“桑叶”等,使情感表达更加 深刻。
德观念、家庭关系等。
推动文学发展
氓在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创 新,对后世的诗歌、小说、戏剧 等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氓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评价和解读
儒家思想解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氓被解读为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强调了 婚姻制度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在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下,氓被看作是女性悲剧的代表,反映了女 性在传统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束缚。

《诗经》中“桑文化”解读——以《国风·氓》为例

《诗经》中“桑文化”解读——以《国风·氓》为例

第22卷第5期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5 2020年10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Oct.2020收稿日期:2020-05-20作者简介:李健(199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生。

DOI:10.15916/j.issn1674-327x.2020.05.023《诗经》中“桑文化”解读——以《国风·氓》为例李 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要:“桑”是《诗经·氓》中重要的意象,它对此诗的主题表现和情感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桑”并非指女子之容貌或客观的时间变化,而是隐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情。

此外,从亲蚕礼和桑林约会的传统视角,本文还探究了“桑”在《氓》中的文化内涵。

最后,本文通过整理,归纳了《诗经》中四种涉“桑”意象的诗歌,并分析了它们的主旨。

关键词:桑;《诗经·氓》;文化解读;意象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20)05-0089-04一、《氓》中“桑蚕”意象分析《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的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位惨遭抛弃的妇女,全诗以她的情感经历和内心变化为表现重点。

“桑”是此诗的重要意象,前人对此多有解读,特别是对“桑之未落”几句,争议颇多。

如有学者认为“桑”指女子容貌的变化,还有学者认为是指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本文认为“桑”隐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情。

“意象”二字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1]493“意象”是“以意喻象”的意思,是将主观情感赋予在客观物象之中,让客观物象具有主观化的情感。

《氓》中“桑”本义是指自然界中客观生长的桑树。

《氓》全诗涉及“桑”这一意象的共有三句,以下将逐一分析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感情色彩。

氓原文、翻译及赏析

氓原文、翻译及赏析

氓原文、翻译及赏析氓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氓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氓原文、翻译及赏析1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翻译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

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

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

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

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

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

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

高中氓知识点总结

高中氓知识点总结

高中氓知识点总结高中氓知识点总结氓是诗经中的一首传统名篇,下面的是高中氓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高中氓知识点总结(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

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

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

(二)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

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

"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

"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诗经氓桑叶比喻女子

诗经氓桑叶比喻女子

诗经氓桑叶比喻女子【原创实用版4篇】篇1 目录1.诗经中的氓桑叶比喻2.女子形象的象征意义3.比喻手法的艺术价值篇1正文在《诗经》这部古代文学巨著中,氓桑叶被用作比喻女子的形象,这一独特的比喻手法不仅突显了诗歌的意境,还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女性美的追求和理解。

在诗经中,氓桑叶常常被用来形容美丽、娇媚的女子。

比如,《卫风·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叶的繁茂比喻女子的青春美丽。

又如,《鄘风·蓼莪》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表达了女子年华逝去的忧伤。

在这些诗句中,氓桑叶与女子的形象紧密相连,互相映衬,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意境。

女子形象在诗经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她们既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又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在古代社会,女性地位较低,往往成为男性权力的附庸。

然而在诗经中,女子形象却独具魅力,她们勇敢地追求爱情,不畏强权,展现出一种坚韧、独立的精神风貌。

同时,女子还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家族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诗经中使用氓桑叶比喻女子的手法,展现了古代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

他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将抽象的情感和形象具象化,从而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比喻手法不仅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还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传统美学。

总之,诗经中的氓桑叶比喻不仅展现了女子形象的独特魅力,还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理解。

篇2 目录1.诗经中氓桑叶比喻女子的背景和意义2.诗经中氓桑叶的具体描述和象征意义3.氓桑叶比喻女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影响篇2正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众多描绘生活、表达情感的诗篇。

在这些诗篇中,有一个常见的意象——氓桑叶,它常被用来比喻女子。

那么,这一比喻背后的寓意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氓桑叶在诗经中的背景和意义。

在《诗经·周南·关雎》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这里用桑叶的繁茂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

《氓》教材深度解读

《氓》教材深度解读

《氓》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以“桑”设喻,比喻女主人公两个阶段的状态。

由桑叶从润泽到枯黄的变化,引出女主人公的生活的变化,这种手法能引发读者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明确:运用了赋的手法,进一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对婚姻的悔恨和辛酸,谴责了“氓”的负心背叛。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淇水有岸,池沼有边,反衬男子心意无常,没有拘束限制。

(一说,这两句话用淇水、池沼有岸,反衬妇人认为自己如和男子“偕老”,就会有无边的痛苦。

)女主人公已经认识到氓无法与自己相伴到老,想到氓连昔日的情谊、铮铮的誓言都不顾,自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诗句加强了女主人公对氓决绝的态度。

重点解读1.第一章表现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明确: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她的温柔,同时也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张本。

“秋以为期”写女主人公的迁就与结婚的仓促,在一个应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女主人公私订“秋以为期”,表现出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性格。

2.第三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以“桑”起兴,以“桑”“鸠”设喻。

“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为喻,劝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的运用,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士之耽兮……不可说也”,写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枯黄坠落,既显示了女主人公年龄和容颜由盛到衰,又暗示时光的推移。

3.第四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这段婚姻有什么认识?明确: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女主人公在反省后,得到一条惨痛的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情女子负心汉,也暴露出“氓”负德变心的丑恶嘴脸和卑劣本性。

氓ppt课件笔记

氓ppt课件笔记

传承传统文化
反映社会现实
古代文学作品如《氓》所反映的社会 现实问题,仍然在现代文学中有所体 现,促使人们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 反思。
现代文学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汲取古代文学的精华,弘扬民族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对现代人的启示
珍视家庭和亲情
在《氓》中,家庭和亲情的力量是巨大的。现代人应更加珍视家 庭和亲情,维护家庭和谐,增强家庭凝聚力。
氓ppt课件笔记
目录
• 引言 • 氓的背景和意义 • 氓的诗歌内容 • 氓的文学价值 • 氓的现代意义 • 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氓》
02
授课老师:XXX
03
04
课程时长:XX分钟
课程对象:对《诗经》及古代 诗歌感兴趣的学生和学者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了解《诗经》中《氓》 的背景和意义
追求真爱与幸福
在《氓》中,主人公追求真爱与幸福的过程是艰辛的。现代人应积 极追求真爱与幸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保持独立自主
在《氓》中,女性角色的独立自主精神是值得学习的。现代人应保 持独立自主的品质,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06
总结与思考
学习收获
理解了《诗经》中《氓》一诗的主题 和情感表达,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和韵 律。
对比手法
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对比、婚前婚后的对比等, 突出了主题思想,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04
氓的文学价值
文学地位
01
02
03
经典之作
《氓》被视为《诗经》中 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 文学的瑰宝。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古诗中的“桑”意象解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古诗中的“桑”意象解析

古诗中的“桑”意象解析婀娜多姿的杨柳属于离人,苍翠长青的松柏属于贞士,枝繁叶茂的桑树则是属于农家妇女的。

采桑缫丝是古代重要的农业活动,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桑树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采桑养蚕是妇女主要的生产活动,桑的意象就自然地与女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嫩桑叶的柔美亮泽,比女子青春亮丽、婚姻幸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枯黄的桑叶飘零,喻女子青春不再、婚姻破裂。

桑见证了妇女容颜美丽、爱情甜蜜、婚姻不幸的全过程。

活跃于桑林之中的女性有妖娆明丽的,如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有坚贞机智的,如《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有天真活泼的,如晏殊《破阵子》:“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有孤独寂寞的,如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有辛苦贫寒的,如来鹄《蚕妇》:“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造成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官家二月收新丝。

”(唐彦谦《采桑女》)桑树不会像梨树、槐树等植于庭院之中,只会长于乡野郊次,因而是田园乡村的标志。

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因为自己“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与农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炊烟、鸡鸣、狗吠、深巷、桑树,谈桑道麻,传达出特有的乡土气息。

有桑的地方,就有人家,故桑林就成了家园代称。

《诗经·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国风·卫风·氓》赏析

《国风·卫风·氓》赏析

《国风·卫风·氓》赏析《国风·卫风·氓》赏析《国风·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国风·卫风·氓》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氓之蚩蚩1,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8,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整体赏析《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

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

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

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

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

《氓》赏析

《氓》赏析

《氓》赏析《氓》赏析上学期间,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氓》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注释:氓:民,指弃妇的丈夫。

此处系追述婚前的情况。

蚩蚩:《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

”《韩诗》蚩亦作嗤。

嗤嗤,犹言笑嘻嘻。

布:布泉,货币。

贸:买。

此句犹言持钱买丝。

匪:通作“非”。

即:就。

这句说,来就我商量婚事。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

顿丘:本为高堆的通称,后转为地名。

在淇水南。

淇水又曲折流经其西方。

愆(qian,阴平)期,过期。

愆,过。

将(qiang,阴平),愿、请。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期,谓约定的婚期。

乘:登上。

垝(gui,上声)垣,已坏的墙。

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

一说,关,车厢。

复关,指返回的车子。

涟涟:泪流貌。

载:犹言则。

尔:你。

卜:用龟甲卜卦。

筮:用蓍草占卦。

体:卦体、卦象。

咎言,犹凶辞。

犹言卜筮结果,幸无凶辞。

车:指迎妇的车。

贿:财物。

指陪嫁。

沃若:沃然,肥泽貌。

这句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

一说,喻男子情意浓厚的时候。

于嗟两句:于嗟,即吁嗟,叹词。

鸠,鸟名。

《毛传》:“鸠,鹘鸠也。

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

《氓》的文本解读

《氓》的文本解读

《氓》的文本解读如下是有关《氓》的文本解读:《氓》是《诗经•卫风》中所收录的一首诗歌,以弃妇的口吻讲述了女子在没有“良媒”的情况下地与男子定下了“以秋为期”的爱情约定,然而当女子嫁给男子之后却并不幸福,她为了家庭日夜操劳却仍然逃不过"士贰其行"的情况,女子怀着悲凉的心情控诉着男子的薄情寡义,劝诫女子不要盲目沉溺于爱情,最后女子认识到了男子的无情与冷酷毅然决然地与男子分开。

(一)主题解析关于《氓》的主题,历来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总结下来大体有以下几种:一、弃妇奔淫说,这一观点持有者对女子报以批判的态度,认为女子在婚前有野合之嫌,没有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定终生,有违于礼法;二、主动出夫说,这一观点的持有者认为,女子面对男子的变心虽然有怨言、有悔恨,但她并非是期盼丈夫回心转意,而是决绝地离开,主动地结束了这段不幸的婚姻,甚至有人认为诗文当中指责男子不守信誓、喜新厌旧等不良品质都是女子为了脱离男子而强加给男子的;三、刺时教化说,这一观点的持有者又将这首诗称为怨刺诗、美刺诗,其认为这首诗意在讥讽宣公之时的淫乱的社会风气;四、女性觉醒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女子在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时代,发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宣言,便显出异常的坚决,使其意义变得不凡,此诗可以说是女主人公的成长史,是其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

而《氓》作为课文,第四种解读最为恰当。

(二)人物形象解读基于以上对《氓》的主题的定位,对于《氓》中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也可以基本奠定感情色彩——对于女主人公,一定是赞赏、推崇的;而对于男主人公则多为批判。

故在进行人物分析之时,对于女主人公,要赞扬其人性的光辉,比如热情纯真、勤劳能干、刚强理智等等。

而对于男主人公,其人物形象解读多集中在始乱终弃上。

(三)艺术手法分析1、工于叙事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其往往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而《氓》却和普通以抒情为主的诗歌有一个极其不同之处——工于叙事。

氓结合诗经6义的文学短评

氓结合诗经6义的文学短评

氓结合诗经6义的文学短评《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其中,“氓”一篇,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被认为是《诗经》六义中的佳作。

本文将对“氓”进行文学短评,试图揭示其艺术价值。

一、氓的六义解析1.风格:氓属于《诗经》中的“国风”,体现了民间生活的真实面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2.音律:氓采用了独特的音律,使诗歌具有韵律美,便于传唱。

3.情感:氓表达了诗人对氓民的同情和关爱,展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4.形象:氓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氓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5.寓意:氓通过对氓民生活的反映,寓意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6.教育:氓以诗的形式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

二、文学短评1.艺术价值:氓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经》的文学魅力。

诗人通过对氓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情感真挚:氓诗中充满了诗人对氓民的关爱和同情,情感真挚动人。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形象生动:氓诗中的形象描绘生动传神,使人仿佛置身于氓民的生活场景之中。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形象地展现了氓民的生活艰辛。

4.寓意深刻:氓通过对氓民生活的反映,寓意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这种寓意使诗歌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5.教育意义:氓以诗的形式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

诗歌让我们认识到,关注民生、改善社会状况是每个人的责任。

综上所述,氓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佳作,以其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经》的文学魅力。

再读《诗经·氓》的几点认识

再读《诗经·氓》的几点认识

再读《诗经·氓》的几点认识作者:施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7期施文《诗经·氓》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的经典篇目,根据单元的学习要点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我们教学通常就是疏通文言字词后介绍赋比兴的手法,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往往归结于女子容颜衰老和男子薄情寡义。

今日再读此文,发觉这几个问题还有颇多玩味之处。

一、叙议抒情与陈赋比兴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氓》是一首叙事诗,它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爱情婚姻的悲剧。

第一二章从商婚、送别、劝怒、约期以及等待、重逢、占卦和出嫁八个细节叙述男女主人公订婚和结婚的过程。

第五章叙述婚后女子的辛劳,男子的凶恶,兄弟的嘲笑和自己的反思;第六章先回忆婚前的誓愿和年少时的欢乐,后讲述男子变心后的无情和自己离婚的决定。

每章十句,四字一句,或按事情发展顺序,或中间穿插回忆,直白晓畅地叙述了女子从订婚、结婚到被弃、反思和决裂的婚姻悲剧。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1]赋即陈述铺叙之意,所以第一二章、第五六章叙事与赋同义互见,共为一体。

第三四章转入抒情。

第三章开头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引出女子的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进而抒发了自己的悔恨之情,“士之耽兮,犹可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在强烈的抒情中兼有议论,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第三章开头由桑树引出对女子的劝告,是为兴;同时沃若的桑叶与年轻的女子有相似之处——青春润泽,是为比。

第四章开头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黄陨的桑叶比喻容颜衰败的女子,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调——悲,同时引出下文。

女子先叙述了婚后的贫贱生活,被弃后再次看到熟悉的淇水引发了她满腔的悲怨,抒发了强烈的悲愤之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指责男子感情善变,朝三暮四。

氓高中课文中桑的作用

氓高中课文中桑的作用

氓高中课文中桑的作用
《<氓>中桑的作用》
哎呀,说起《氓》这篇课文,里面的桑可太有意思啦!
在这篇文章里,桑就像是一个默默的见证者,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命运。

你想啊,开头就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茂盛的桑叶不正像女主人公年轻时候的青春美貌和美好的爱情吗?那时候,她和氓之间的感情多好呀,就像这充满生机的桑叶,让人看着心里都美滋滋的。

后来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变黄掉落,这不就跟女主人公容颜渐老、爱情消逝一个样嘛!你说这难道只是巧合?我觉得肯定不是!桑在这里,简直就是女主人公命运的隐喻。

还记得课文里提到女主人公经常去桑树那里送氓吗,那桑树下面发生了多少他们之间的故事啊。

也许在那桑树下,他们曾经海誓山盟,也许曾经有过甜蜜的拥抱和亲吻。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变了。

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吗?开始的时候美好得不行,可慢慢地就走了样。

桑就像是一个标志,提醒着我们,美好的东西也可能会消逝。

你再想想,如果没有桑这个元素,这篇文章会怎么样?那肯定就少了很多味道呀!桑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让人感同身受。

我觉得,桑在《氓》里的作用,那可真是太大啦!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

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主人公的遭遇,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那些美好的东西,不是吗?。

从《卫风·氓》看《诗经》时期原生态意象的文化内涵——以“桑”意象的解读为例

从《卫风·氓》看《诗经》时期原生态意象的文化内涵——以“桑”意象的解读为例

从《卫风氓》看《诗经》时期原生态意象的文化内涵——以
“桑”意象的解读为例
郝书瑜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年(卷),期】2022()12
【摘要】《诗经》是距离当下较远的文学作品,所以学生理解上会有困难,这和其中涉及的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相关,为了能够加强学生对《诗经》中诗歌的理解,文章选取《卫风·氓》一篇,以其中具有代表性意象“桑”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内容的学习。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郝书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浅谈古典文本的文化解读——以《诗经·卫风·氓》为例谈古典文本的教学
2.称谓中有真意——解读《诗经·卫风·氓》中称谓的内涵
3.淇水:女性爱情婚姻生活的见证者——《诗经·卫风·氓》中“淇”意象探究
4.意象美留白美民俗美--对《诗经·卫风·氓》的美学观照与文化阐释
5.基于诗词文化意象转译的产品设计——以《诗经·卫风·淇奥》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之意象的符号意义——〈氓〉经典重读》在爱情的荒原里,她站成了一棵树熊芳芳前不久应邀去长沙给湖南师大承办的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高中语文)国培班讲座,一位学员对我说,她有一次讲公开课《氓》,在设计教学时遇到瓶颈,我的文章让她大受启发,她至今清晰地记得我的一句话:“在爱情的荒原里,她站成了一棵树。

”那个句子出自我的文章:《“桑”之意象的符号意义——〈氓〉经典重读》的第一部分:生命符号——古代女性的精神出走与无路可走。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这篇文章的一部分.2011年5月,在广州外国语学校面试时讲微型课,我抽到的签是《诗经两首》(《氓》和《静女》)。

不记得全过程了。

唯一清晰的,只有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在爱情的荒原里,那个女子站成了一棵树。

那个女子,没有名字,我却不愿称她为氓之妻。

她失去了曾经如静女一样俏皮的巧笑倩兮,她也不再拥有伊人在水一方的诱人神秘,但在遥远的《诗经》里,她是唯一一道直立的风景。

在《氓》近似小说的完整而曲折的情节里,我们目睹了一场曾经绚丽的爱情如落叶凋零。

像一棵曾经繁茂的桑树,经历了岁月的凄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贫寒而又孤独地立在一望无际的荒原。

然而纵使贫寒,纵使孤独,她仍旧以树的姿势站立,不是缠缠绕绕的藤蔓,也不是一岁一枯的野草。

在那片爱情的荒原里,有的是眼泪,有的是苦毒,有的是恨的缠绵,有的是爱的幻想,唯有她,挺直了腰杆,吐气如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丈夫朝秦暮楚无可挽回,自己忍辱负重无愧于心,从前那个“为你哭为你笑”的天真女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像男子当初亦真亦幻的爱情一样。

现在的她,在痛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不仅仅长成了独立挺拔的人格姿势,而且在历史的最深处,发出了清醒的哲人的声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尽管这样的彻悟与超脱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那绝代的风华照亮了人类三千年的心路历程。

她是古代女性中最早的觉醒者,她的“亦已焉哉”的独立宣言,就是古代女性最早的精神出走。

虽然和娜拉的出走一样,她最终其实还是无路可走;但比起《诗经》中比比皆是的沉溺于痛苦而不能自拔的弃妇,她的境界要高蹈得多。

她的无畏并非源于无知。

这个上古的女人很清楚地知道一个青春已逝的女人被休之后要面对些什么,但比起跟一个负心人继续无爱的时光,在无边无际的痛苦中苦捱,还不如“相忘于江湖”吧。

只是,这个世界是男人的江湖,却不是女人的江湖。

中国古代女性之地位,在《诗经》“小雅”中记载得很明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

(《诗经·小雅·斯干》)若是生个小儿郎,做张小床给他躺,给他穿上小衣裳,给他玩弄美玉璋,他的哭声如钟响,穿上蔽膝闪红光,成为安邦定国王。

若是生个小姑娘,地上铺块小木板,一条小被裹身上,拿个纺锤给她玩,教她温顺少言语,操持家务多干活,不给爹娘添烦恼。

这就是生男生女的不同待遇和期望。

所以林语堂说:“中国人之轻视女性的地位,一若出自天性。

”女性只要会持家,能传宗接代,不连累父母就行了。

女人的生命是依附于家庭而存在的,离开了男人,女人的生命就无从依托。

这样的世界是男人的江湖,男人,是女人的江湖。

虽然《诗经》的时代背景正值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男权主义如后世的“三从四德”“七出”等都还只是处于开端,宗法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也没有后世那么明显,但在女性无论经济还是政治都处于附属地位的男权社会里,女子无论贫富贵贱,都逃脱不了悲剧命运。

《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这些被遗弃的妇女有的是平民女子,有的是贵族公主,甚至还有被废黜的王后。

想起一个女孩的作文,在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时候,我讲过一个中国古代女性的专题:《氓》和《静女》、《红楼梦》、陆游和唐琬、绿珠和石崇、项羽和虞姬……之后,她写了这样一篇作文:沈园柳老不飞絮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0)班邹洋漾沈园我没去过沈园。

但是袁鹰说,那里依然秋风瑟瑟,落红满径。

你依然看得见陆游的长袍一闪而过,依然可以感觉那一块早就被时间洗净的墙壁上,《钗头凤》对着历史的尘埃默默叹惜。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八百年前,而立之年的陆游游经城南沈园,正遇十年前被老母严命分袂的前妻唐琬和她的后夫。

十年的感情喷礴而出,挥笔一阕,千古绝唱。

我们无从去考证是否当时确有过赵士程(唐的后夫)向陆游“遣酒送菜”的情节,也仅只能想象着这对恋人曾迫于礼教,装成素不相识地四目相视,而后擦肩而过。

沈园只是留给后人的一种映象。

一曲情愫,一醉千年。

接下来断断续续的五十年,我们只看见陆游独自走过沈园,我们只能从他怅然的笔下拼凑这五十年生死间的眷恋。

直到他逝世前两年,他最后一次去了沈园,一口气就是一组《春游》,有一句“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幽梦吗?那时候,沈园早已三易其主,早就“非系旧池台”,他也不会想到,这梦一做就是八百年,并且还将做下去。

沈园的柳树都老了吧,那么久,都不飞絮了。

何满子有一个会做梦的诗人,说自己就是为周郎弹奏《广陵散》的那个女子。

“曲有误,周郎顾”,她说她故意弹错了曲子,为的就是那饮鸩止渴的“一顾”。

弦断了,人醉了。

那是她最后一次在宫中弹奏。

宫里当然不必留下一个弹不好曲子的宫女。

于是几千年,她沉睡在历史的背后。

然而她是幸福的。

那一顾是她孤注一掷的果子,甜的。

哪怕咽下之后只留下一生的苦涩。

这当然是和那些“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女子作比。

她们在笼子里等待着那个给她们织笼子的男人。

也许“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也许“深宫二十年”后,当终于能见到词主的时候,早就落英一地。

三千里的故国,二十年的等待,操琴而唱的颤抖的身体,怎能承受如此的重量?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把青春托付给命运,命运却只是冷冷一笑。

年年岁岁,花都谢了,梦也空了,麻木着把支离破碎的心扫掉,却发现早已忘了该怎样去笑。

圆子作过这样一个比喻:花是炫丽的,放入花丛中,万紫千红。

最终还是错过了那个赏花的人。

或者也许,赏花之人根本无意于这嫣然的百花争艳,他总在张望园外的那一朵牡丹。

楚歌白骓悲啼,虞姬泪落。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于是,虞姬拔剑,留下一个清丽的背影,然后走了。

绿珠留下一句报答,走了。

息妫留下一句许诺,走了。

尤三姐留下一声长叹,走了。

――这就是结局吗?然后,我们只看见,人称之:列女。

再无回音。

只有楚歌,静静爬满史卷。

也许虞姬只希望来世作个静女,有一个很普通的人拿着她送的很普通的彤管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然后两个人很幸福地过很普通的日子。

可能吗?氓之妻无言。

垓下,楚歌又起。

人叹说,那个时代的女子好像只有一种结局?谁知道呢。

你只能看见,有很多柳树,老在沈园里。

如她所言,静女的故事虽然美好,但我们看不见故事的未来。

有谁能保证它不会重复《氓》的结局?那个已经不再是氓之妻的女子,以直立的姿势实现了精神的出走,在爱情的荒原里站成了一棵树,一棵落尽了一身的繁华,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的桑树。

桑树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审美的坚持,有什么样的审美意识,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审美符号。

反过来讲,选择了什么样的审美符号,就显示出选择者具有什么样的审美意识。

在这首民歌里,桑树的意象,是一种生命的符号,它传递的是一种人格坚强、精神独立的心灵选择。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棵树仅仅有倔强的姿势,却没有生长的土壤,她到底能够站到多久?看过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她是一个德国人,20岁那年,因为天生丽质加上演技突出,她被当时的纳粹头目相中,“钦点”成为战争专用的宣传工具。

几年以后,德国战败,她因此受到牵连,被判入狱4年。

刑满释放之后,她想重回自己喜爱的演艺圈,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污点,主流电影媒介对她避而远之。

十几年过去了,没有人敢起用她,甚至,没人敢娶她。

她的50岁生日就这样凄然来到。

那天,她大醉了一场,醒来之后,突然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只身深入非洲原始部落,采写、拍摄独家新闻。

这之后的两年,她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大量努巴人生活的影集,这些照片,一举奠定了她在国内摄影界的地位。

她的奋斗精神和曲折经历深深吸引了一位30岁的小伙子,他和她是同行。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超越了年龄的隔阂,抛开外界的舆论走到了一起。

在接下来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他们远离人间的一切是是非非,相敬如宾地恩爱。

为了使自己的拍摄才华与神秘的海底世界融为一体,在68岁的那年,她开始学习潜水。

随后,她的作品增添了瑰丽多彩的海洋记录,这段海底拍摄生涯一直延伸到她百岁高龄。

最后,她以一部长达45分钟的精湛短片《水下世界》写下了纪录电影的一个里程碑。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就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位艺术家中唯一的女性。

她的名字叫莱妮·丽劳斯塔尔。

她以前半生的荒芜和后半生的瑰丽告诉人们:在生命的荒原里,你可以成为一树最繁华的风景。

她无意于去改变那个拒绝与她共享的旧世界,却乐意与人分享她发现的一个又一个新世界。

如果你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丰富,真正懂得了男人不是你全部的江湖,你就不会去跟任何人争一个男人,或者争一种生活。

真正有价值的精神出走,是一种贵族式的放手,只有豪迈没有凄凉。

因为她知道,她失去的只不过是爱情,或者只不过是美丽,只不过是财富,然而不可改变的是,世界那么大,生命那么好。

当然,这样的奇迹,需要的不仅仅是精神出走的底气和勇气,它还需要土壤,让一棵树不仅仅有立足之地,而且有扎根、生长、开花、结果的可能。

如若不然,那些在爱情的荒原上倔强挺立的桑树,注定了只能“其黄而陨”,最终在风霜雪雨中朽折。

这个土壤,就是能够给予女性平等的生命空间的社会体制。

期跟大家分享了《“桑”之意象的符号意义——〈氓〉经典重读》的第一部分:“生命符号——古代女性的精神出走与无路可走”,今天继续跟大家分享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文学符号——中国式思维的美丽与哀愁”。

古希腊人制造了绝望与悲剧的观念,那总是通过美制造的……这是最高的悲剧,而非像现代精神那样从丑恶与平庸出发制造绝望。

——加缪《氓》的故事无疑是一个悲剧,它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痛苦与哀愁。

但这个悲剧是通过美制造的,它富有中国式思维的美丽。

这种美丽,借由桑树的意象,向我们悄悄传递着中国文学独特的风格和意蕴。

01含蓄蕴藉的抒情风格叶嘉莹曾指出:“东西方诗歌传统不同,中国早期诗歌以抒情为主,早期希腊的诗歌则以叙事史诗和戏剧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