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诗意空间 聆听曹立波解读黛钗

合集下载

《红楼梦》咏菊花诗词赏析

《红楼梦》咏菊花诗词赏析

《红楼梦》咏菊花诗词赏析宝钗(蘅芜君)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词鉴赏】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

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作了第一首。

咏菊诗用韵与咏白海棠诗稍不同,即不限韵,各人可自由选择韵脚。

这一首用的是“四支”韵。

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荡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

”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

忆菊,其实是忆人。

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

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

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座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

古人说“诗无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宝玉(怡红公子)访菊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诗词鉴赏】咏菊诸诗是以诗的内容排顺序的。

宝钗说:“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

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宝玉选作了第二、三首。

《访菊》这首用的是“十一尤”韵。

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他得意极了。

钗黛之争:浓淡皆宜,各有颜色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

钗黛之争:浓淡皆宜,各有颜色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
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 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 ,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 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 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 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 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自 此,视宝钗为知己和亲姐姐,唤薛姨妈为妈妈,宝琴为妹妹。黛玉待人的真诚 透明可见一斑。
高洁。 (3)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世俗的叛逆精神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拂》64回
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
钗黛之争: ➢ 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亲而宝钗疏,黛
玉热而宝钗冷。 ➢ 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
两人诗作较量,元春评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 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第18回)
海棠诗+菊花诗 37回+38回 大观园诗会咏白海棠,又限题,又限韵,应该很难做。林黛玉 好像全然不在乎,别人在那苦思冥想,黛玉或抚弄梧桐,或和丫鬟 说笑,或看秋色,好像她根本没构思。其实黛玉一想就得。宝钗也 早就写岀来了,但她谦虚地说,我虽然有了却不好。这就是宝钗的 低调为人。宝玉急得背着手走来走去。大家都写好了,在讨论哪一 句好的时候,黛玉提笔一挥而就。
两峰对峙 双水合流
双峰对峙
外貌 象征中国传统形式两种女性美的价值形式: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 冢飞燕泣残红》雍容华贵富态美与风露清愁秀逸美。 才情: 各极其妙莫能相下: 宝钗“停机德” “讽和螃蟹咏”,黛玉“咏絮才” “魁夺菊花诗” 心理: 代表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和生存困惑:

从诗词看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

从诗词看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

从诗词看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薛宝钗是曹雪芹创作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女性角色,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出色的美貌,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受人喜爱的角色之一。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凸显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独特身份意识,她的聪明才智和坚定意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坚强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通过诗词这一角度来探讨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角色。

我们来看一组与薛宝钗相关的诗词,这些诗词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被描述为“银牙玉臼”的美貌女子,她一改传统模特,勇敢、敢爱敢恨,是女性形象的鲜明,坚定的代表。

在乾隆初年,诗人蒋士铨将薛宝钗与其他美女相比,写道:“钗放南庭,如来举首,凤栖梧,倚栏袅。

”这首诗中的“如来举首”、“凤栖梧”等意象都是和薛宝钗的美貌相联系的。

值得一提的是,蒋士铨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对女性充满崇敬和赞美的诗人。

在他的诗作中,薛宝钗似乎成为了他的心目中的女神,这也从侧面彰显了薛宝钗的卓然品格和引人关注的美貌。

从薛宝钗的诗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对家庭和情感的执着与忠诚。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展现了一个忠诚、善良的女性形象。

在她家族的光荣衰败中,她始终忠诚不渝,尽心尽力地维护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在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中,她也表现出了对感情的忠诚与坚持。

在一首《贾皇府月夜怀贾菟去世之作》中,她写道:“尊前获首项,谁谓时势恶。

能苦恵乾坤,又在不测期。

痛乐几处,空参差。

半铺书带兴,吉署香醅。

百转恨风驹,千里思泣珠。

“她赞叹贾菟的才华,感叹时势和命运的变幻莫测,表现出了她对感情的执着和忠诚。

薛宝钗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的诗词表现了她在面对感情和命运的选择时的坚强与坚定,展现了她独立自主、聪慧伶俐的一面,也彰显了她对家庭和情感的执着与忠诚。

通过诗词这一角度,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红楼梦》中这一经典女性形象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成的,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以至于有了"开口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名士志趣.红楼梦的巨大特色与成功,在于塑造了人数众多的个性角色以及相应的深度刻画,以对如此之多的生动人物的描写点,构成了整幅石头记画卷故事的全貌,并使其夺得人情小说之冠的美誉.作者所喜之人,乃凤、黛、湘、袭、晴、平、妙等人,从其在文中笔体分量当可看出,以"正邪两赋"的写人原则,塑造了丰富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我个人比较喜欢史湘云。

黛过孤,钗过冷,晴过傲,而湘云恰恰是不同于大观园中其他女儿之奇女.无论是醉卧芍药、扮男装与宝玉啖野腥,还是惨淡中与黛重结海棠社,都无不看出湘云颇富个性、正义直言、活泼开朗,以及才比钗黛....通过湘云在前八十回的出场细节描写,不难看出她的出现往往伴随的是大观园欢聚的情节,一句"史大姑娘来了",好似凤姐出场般气势十足.然而,湘云在前八十回戏份不多,因此很多人对她印象并不深刻.“金麒麟伏白首双星"已然使宝湘的感情有了如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式的宿命前缘,而其判词中"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可知日后与"才貌仙郎"得以"地久天长",而书中谁可比"才貌仙郎"? 断然非宝玉莫属了.曹雪芹墨重如金,虽是对于人物刻画详尽不一,但却在人物外貌及服饰上不加重摹.然而凡重笔所写者,方可看出份量.宝玉出场的描绘自在情理中,阿凤装扮之详可表现其地位之重.....然而写黛仅是点点数字,惟一颦倒是印象深刻,钗更是只有一"雪白肤体"让他眼晕,晴雯有妖娆的水蛇腰,但湘云女扮男装处却有如此详尽堪比宝凤的刻画,此处甚是耐人寻味....有了众多丰富可爱的人物,加上动人妙趣的生活情节,使得《红楼梦》在描写人情世态、生活琐杂上独占鳌头,世界上甚至没有在这方面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巨著,不能不令我们由衷佩服曹雪芹的绝顶才华.红楼梦中,我认有名有趣之情节,多不胜数,其中黛玉葬花、晴雯撕扇等情节甚至连未读红楼的人都略知大概.而本人认为,梦游太虚是神似的风流,结社海棠是文思的畅游,晴雯撕扇是甜蜜的片刻,黛玉葬花是"同悲"的叹息,抄检大观园更是风暴的来袭.然而我认为,黛玉葬花略显矫情,结社与雪上赏梅过于美好,惟有"晴雯病补孔雀裘"最是令我感动,以至难禁流泪...晴雯是我第二个所喜之人."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是她命运的不幸,对于晴雯的悲剧,宝玉或是作者本人以一"芙蓉女儿诔"表达.个性招风,灵巧招妒,引来了自己命运的终结,晴雯的屈死,预示了黛玉日后的自沉,也是那个时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命运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美好事物殒灭的象征.晴雯病补孔雀裘,七字道出故事全貌.她高烧卧床,闻宝玉的新孔雀裘烧出一个大窟窿,不让手拙的其他丫头们缝补,为使宝玉免受责骂,挽起头发,靠着炕墙,连夜缝好,竟已双眼冒星,无力支持.简单事中,我们不仅看出晴雯之巧,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晴雯非同他人的对于宝玉的爱.你也可以说晴雯与宝玉有男女之爱,宝玉最喜丫头,实则是晴雯.尽管她脾气大,经常顶撞宝玉,然而我们从前文多处宝晴相处的画面,无不感受到难得的温馨与轻松.宝、黛是卿卿我我,酸麻至极;宝、钗可以说保持绝对的距离;宝、袭虽如胶似漆,但太过平淡.惟有宝晴之间,最平等、最甜蜜、最欢快,尽管二人名义上是主奴....关键时刻见证真情,更需要行动.历数宝玉受困于难,黛玉多一哭而过,宝钗说教为主,到了宝玉快被打死,真情流露也只是默默两眼泪涟,惟有晴雯此处,以抱病之躯赴汤蹈火一般为宝玉化险为夷,可见其心意.袭人一句"平日里未见得你如此拼命",真是让人感动至极,这样一个女儿,怎能不怜不爱?每一个人都有过失意,尽管这种失意对他一生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情况各异,原因各具,可失意的人对失意的体味却是一致的,所谓“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对《红楼梦》的阅读也是这样。

钗黛结好除心防赏析

钗黛结好除心防赏析

钗黛结好除心防赏析蘅芜君,潇湘妃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君不离妃,妃不离君。

所以我认为这个妃子应该不是对应北静王的,钗黛多好!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她的善良真诚,让大观园里的这些才情女子爱她敬她,湘云、岫烟等唯她是瞻,她甚至改变了红楼里最聪明最敏感的黛玉,成为金兰之好。

曹公写钗黛关系时的回目: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我们查一下什么是金兰契。

百度里是这样解释的:《“香闺结友倍情痴, 盟重金兰不疑” ——近代中国的女同现象》一文里如此描述,缔结金兰契的女性之间情逾骨肉,相恋相依,为了在一起生活相约终身不婚,或者已婚的也拒绝返回夫家,这更接近于一种恋人或伴侣关系。

金兰契的关系比较多见于珠三角地区,以广东顺德最为有名,同时在湘南地区也有发现。

目前比较早的关于金兰契的记载,出现于清朝前期。

如乾隆年间的《番禺县志》记载:“其俗尚矜,往往厉奇节至于过中。

国朝百年来,番禺一邑其所称贞女者志不绝书,而其甚者相约不嫁,联袂而死。

”“相约不嫁,联袂而死”实际上就是金兰契的早期形态,只是还没有后世比较成熟的仪式形态罢了。

金兰契不同于金兰,结义金兰,同生共死类似异姓兄弟姐妹的关系。

而金兰契在当时是严重反礼教的,中国古代礼教上,贵族士大夫的男男关系是可以允许的,所以有断袖、龙阳等等;女女关系却是绝对禁止的。

曹公却把黛钗的关系定义为金兰契,你们说钗黛的关系如何?可以同生共死的姐妹关系?我觉得说是女同,说是CP,说是灵魂知己都不为过。

读红楼,对于黛玉大家应该基本看得明白,读者们主要还是看不清宝钗,特别是程本流行以来。

在知乎里都很明显,喜欢黛玉的远多于宝钗。

我想主要原因一个是续书的不好作用,第二是实用主义和宫斗。

我个人也曾喜黛过钗,但曹公本意是钗黛双峰,可惜无后文了。

钗黛的关系,这里说说钗黛合一。

蘅芜君,潇湘妃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君不离妃,妃不离君。

所以我认为这个妃子应该不是对应北静王的,钗黛多好!钗黛两人虽然表象不同,但共用一个判词、一首曲,实为一体,这就回到了钗黛合一上来了。

《红楼梦》的诗意空间聆听曹立波解读黛钗

《红楼梦》的诗意空间聆听曹立波解读黛钗

[讲坛]《红楼梦》的诗意空间‎聆听曹立波‎解读黛钗来源:交大日新网‎作者:曾华秋刘垚摄影协会发布时间:2010-11-26 http://www.ecjtu‎.net/html/news/kongm‎u hu/20101‎126/22307‎.html本站讯(实习记者曾‎华秋记者刘垚报‎道)11月25‎日晚,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曹立波女‎士做客第2‎5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红楼人物的‎诗意空间——以黛玉宝钗‎为中心”的讲座。

曹立波女士‎谈红学。

曹立波以《红楼梦》在小说艺术‎、成书类型、人物塑造、描写重心、小说结构、思想认识和‎对传统婚恋‎观的挑战等‎七个方面的‎突破为索引‎,简要概述了‎《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她说,《红楼梦》不仅实现了‎由线性到立‎体网状的结‎构上的转变‎,更从思想上‎打破了之前‎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中“好人绝对好‎人,坏人绝对坏‎人”的观念束缚‎,实现了小说‎在思想层面‎上的历史性‎转变。

此外,曹立波还引‎用书中原文‎“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并据此认为‎《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首部肯定‎与歌颂女性‎的书籍,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讲坛现场座‎无虚席。

(图片来源摄影协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曹立波认为‎,曹雪芹把自‎己的诗论附‎加在了“黛钗”身上,因为原文有‎这样一句话‎:“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义。

若要随人脚‎踩而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

而红楼的诗‎境空间亦是‎以“怀金悼玉”为主旨的。

怀金即指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而悼玉则是‎指黛玉“没有婚姻的‎爱情”。

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却同样有着‎凄凉不幸的‎境遇,不可不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人面桃花相‎映红梨花一枝春‎带雨《红楼梦》中关于人物‎容貌的描写‎并非无中生‎有,究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我‎国古代四大‎美女。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作者】陈雪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巅峰之作,除了小说的主体描述性文字本身之外,其他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应有尽有,可谓“文备众体”。

由于与情节、人物性格紧密相关,这些诗词歌赋并没有游离于情节之外,而是与小说的情节线索互为联缀,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些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思弄明白,或者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完整。

特别是那些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判词)以及书中人物创作的诗词,既切合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合他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

这些个性化的诗词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

因此,对这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全书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试从诗词对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上略作分析。

一、作者对书中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直接评价和说明这种形式在《红楼梦》中比较少见,小说第三回评价贾宝玉的那两首《西江月》,和评价林黛玉的赞词属于这种情况。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从字面上看,这两首词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因为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

这样看来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1](P98~99)。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摔“劳什子”的举动可以是一个例证。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细品《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诗篇,哀怨惆怅,经久不息。

有人甚至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诗话了的小说,到处都充满着诗意!《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诗词描写,人物从诗中站立起来,更加鲜活真实。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两位女主人翁的塑造更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读诗咏词就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心理,诗词为我们打开了解读人物的另一扇窗口。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如何通过宝玉之口,我们可以看出。

贾宝玉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一句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句话看是咏白海棠,实际上却包含了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

贾宝玉曾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这里也应是如此,诗中的西子当是指林黛玉,在第三回赞林黛玉的诗中也有这样一句“病如西施胜三分”,所以二人应是一胖一瘦,一丰满一羸弱。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如何,文中在第五回已给予了暗示,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之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做,一方面说明薛宝钗虽然最终得到了贾宝玉的人,但是却没得到贾宝玉的心,因为“玉带林中挂”,他的心仍然在林黛玉身上,金钗(薛宝钗)最终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宝钗之德,还是黛玉之才,都不能使他们避过悲惨的下场,因为一个是‘玉带林中挂’(香消玉殒),一个是‘金钗雪里埋’(守活寡)”,这也是曹雪芹给他们命运的一个安排。

在《红楼梦》曲中,也同样预示了这样一个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意为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雪即薛宝钗),但是宝玉终究忘不了林黛玉。

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香消玉殒(世外仙姝暗指她已死)。

《红楼梦》中的诗词究竟是怎样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进行展开的呢首先,得从总体上来把握。

在第六十三回中,怡红院众丫头为宝玉设宴庆生,行花名酒令。

宝钗先抽,抽到的是牡丹,题着“艳贯群芳”,下面又有携着的小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为花王,又是象征富贵之花,雍容大雅,与宝钗雍容大度的性格、大家闺秀的身份都很相称。

_钗黛合一_的象征意义

_钗黛合一_的象征意义
只 是 宝 玉 梦 中 的“ 兼 美 ”毕 竟 是“ 太 虚 幻 境 ”中 的 女子, 这喻示了在现实世界中,“她”终究是虚幻的妄 想, 是不可能存在的, 恰似红尘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一 样 。“ 兼 美 ”只 能 是 存 在 于 曹 雪 芹 笔 下 、贾 宝 玉 梦 中 的理想女性形象。

“ 钗 黛 合 一 ”是 作 者 理 想 化 的 人 生 哲 学 。 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对哲学下过
黛 玉 是 情 的 化 身 。在 婚 姻 听 命 于 父 母 之 命 、媒 妁 之言的时代背景下, 在外祖母评说戏中佳人“只一见 了一个清俊的男人, 不管是亲是友, 便想起终身大事
16 MZXS 9 /2008
M534A ISSN 1006- 0189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来, 父母也忘了, 书礼也忘了, 鬼不成鬼, 贼不成贼” 的道德训教中, 黛玉执着于心中的那份情。她和宝玉 情趣相投, 同样厌恶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 同样感 受着生命的孤独和欢悦, 同样追求着个体的幸福, 两 人产生了真挚的恋情。为了这份情, 她猜疑、嫉妒、惧 怕、忧伤, 流尽了所有的泪水。
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背景下在外祖母评说戏中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道德训教中黛玉执着于心中的那份情
名作的象征意义
□荆煜君(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 450052)
关键词: 《红楼梦》 钗黛合一 女性美 人生哲学 摘 要:“钗黛合一”是《红楼梦》太虚幻境中的意象, 因内蕴丰富而引得众说纷纭。文章以小说文本为基础, 结合曹雪芹 的性格和命运, 分析了“钗黛合一”的象征意义。认为: 钗黛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女性美的两种典型,“钗黛合一”反映了作者 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钗黛分别体现了两种处世态度: 现实主义的入世哲学和理想主义的出世哲学,“钗黛合一”象征了作者 希望兼具二者之美处世的人生理想。

曹雪芹《金陵十二钗正册 钗、黛》原文及赏析

曹雪芹《金陵十二钗正册 钗、黛》原文及赏析

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清] 曹雪芹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作品赏析【注释】:“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评介]这首判词艺术地暗示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思想品格以及所遭遇的不同命运。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她们代表着封建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

林黛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林黛玉由于出身、遭遇等方面的些特殊原因,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封建道德的教育与熏陶。

相反地,她读了《西厢记》、《牡丹亭》一类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杂书”,便逐步形成了她鄙薄功名、厌恶世俗、追求爱情的自由与幸福生活的思想性格。

她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筑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的,所以这种爱情是趋势的、纯洁的、强烈的,但它显然是与那个家族、那个阶级、那个社会不相容的,这就决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质和结局。

薛宝钗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典型。

她出岙于“金陵一霸”的贵族皇商家族,来到京城是为了待选入宫,“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

她早已失去了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只知道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并使自己成了执行的楷模,从不敢也不愿越过雷池一步。

这便逐步形成了她热衷功名,深于世故,温顺宽和的思想性格。

她不止一次地劝宝玉功名上进,博得贾母、王夫人的欢心,终于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

诗词的认知隐喻多层次分析——以《红楼梦》黛钗诗词为例

诗词的认知隐喻多层次分析——以《红楼梦》黛钗诗词为例

解, 使 主客体更容 易沟通。对 隐喻的理解 不应局限在词 汇和句 子层 面, 还 要扩展 到语篇 层面上 来。 以认 知 隐喻理 论 为立足 点, 对黛钗诗词 中隐喻 手法的使 用进 行词汇、 句 法和语篇 层面的认知分析 , 展示 出林 黛玉和 薛宝钗各 自不
同的角 色性格和 人物宿命 , 深刻体验 出曹雪芹婉约 隐喻 的语言表现功力 , 以阐释 隐喻在词 汇、 句法和语 篇层面 的强
( 大庆 师范学院 外 国语 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 6 3 7 1 2 )

要: 《 红楼梦》 是 中国古典小说 的巅峰之作 , 具有耐人 寻味 的艺术魅 力与美 学价值 , 其诗 歌造诣 更是达 到 了炉
火纯青 的地 步。隐喻作为认知表达的高 级形 式 , 使 语 言言 简意赅 , 使 事物描 写更 形象 生动 , 使 文本 交流更 容 易理
语 篇层 面上 来 , 这对 于研 究 隐喻 的语 篇 功能具 有 十 分 重要 的意 义 ] 。然 而 目前 国 内 的 隐 喻 研 究 , 涉 及 词 汇层 的 占大多 数 , 仅 有 少 量 涉 及 句 法层 , 语 篇 层 面 的研究 少 之又少 , 特 别是 针对 中国诗学 的 隐喻 研 究从 语篇 层 面没 有 明确 提及 。
达, 即通过 借助 此 事 物来 了解 彼 事 物 。 ¨ 2 对 此 的研
究 由来 已久 , 目前 正 以多元化 态势 迅 猛发展 。
迄 今 为止 , 有关 隐 喻的研 究共 产 生 了三种 理论
《 我们赖以生存 的隐喻》 指 出, 隐喻及其意识
广泛存 在 , 并影 响我 们 的 日常 生活 和行 为 的方方 面 面 。更重 要 的是 , 隐 喻被 上 升到 “ 人所 赖 以生 存 的

《红楼梦》主要人物分析之钗黛论

《红楼梦》主要人物分析之钗黛论

《红楼梦》主要人物分析之钗黛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塑造了不胜枚举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者也是有许多,所以在“红学”中形成了一门以红楼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红楼人物学。

《红楼梦》中人物的塑造,尤以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最为后世称道,红楼人物学是“红学”的生命与核心。

从很久以来,研究者都有意无意的围绕着《红楼梦》中的人物来展开和深入。

从人物形象探析折射出的复杂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精神特质,从而更为有效的发掘文学形象的艺术价值,表现了人物形象研究向上和向内发展的动力趋势。

一、现实意义从《红楼梦》出世以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焦大都成了人们熟悉的人物。

在广大人们中,多少人为贾宝玉叹息,为林黛玉流泪,痛恨王熙凤,绝不因为曹雪芹的生卒年月尚未考证清楚而发生影响。

为什么?因为作品本身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表现了人物性格,直接发生启发读者思想认识、激动读者情感的作用。

所以要了解读者的创作思想,还要面对作品本身。

本文着重分析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在全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本书中两大主人公,对于人们研究红学有着深刻的意义。

因为说起《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给大家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大概非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莫属。

自成书问世以来,对这两位人物品评的高下就从未停止过,由此可见这两人物形象的深刻性与复杂性,薛宝钗尤其如此。

二、钗黛分论对于林黛玉的评价褒贬不一,褒之者认为她是个率真、深情、才华横溢、言语锋利的女诗人,贬她的人认为她是一个善愁善哭、咳嗽、咳血、身材体弱多病,这样的身体缺憾,无论面貌、体态、才思怎样好,也不是理想的美人。

倘若真与宝玉成亲,两人很快因病同归于尽,而且她多愁善感,爱哭,心地狭窄,好使小性子,说话尖酸,体弱多病,孤芳自赏,目无下尘,完全不符合封建传统的审美观念。

而且她肆无忌惮,光芒过露、恃才傲物,慧眼五铢,错认知己、顽固、过分沉溺于那个未定的婚姻问题,因此只能把她看做一个可以同情并不值得爱慕的人。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蔡义江 吕启祥 曹立波典藏版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蔡义江  吕启祥  曹立波典藏版

欢迎阅读精彩文章请随时关注我们的最新文章欢迎阅读精彩文章请随时关注我们的最新文章 9月10日《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蔡义江吕启祥曹立波主讲人简介蔡义江,男,1934年生于浙江宁波。

学者、教授,著名红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86年,任民革中央常委、宣传部长。

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义江论红楼梦》、《清代文学概论》等,专著和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吕启祥,女,1936年生,浙江余姚人。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

曾发表过红学文章百余篇,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主编《红楼梦珍稀评论资料汇要》等。

曹立波,女,1964年生。

2002年7月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与他人合写编著作多部。

内容简介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首诗,这不单单因为《红楼梦》的作品当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更主要地在于小说的整个氛围是诗意的和诗化的。

《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赋有四个特点:第一,个性化,即茅盾先生所说的“按头制帽”;第二,情节化,它不是游离的,而是跟情节结合在一起;第三,借题发挥,最为典型的,如《芙蓉女儿诔》;第四,暗示未来,即具有谶语性质,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判词和曲。

香菱跟林黛玉学诗是小说中的典型情节。

香菱在大观园里的地位低于小姐而高于丫头,她渴望充实的精神生活。

香菱不畏艰难,日夜苦吟,并在林黛玉、薛宝钗的点拨下,终于进入诗歌的殿堂。

香菱学诗一共三首,即《吟月三首》,这三首诗就体现了她不断成熟的这样一个过程。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还具有谶语性质,就是预示。

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判词和曲,包括后面的那些谜语,灯谜。

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些人物的最后结局,在里面都有所暗示。

《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赋,还有着深厚的古典诗词的底蕴,比较典型的,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

万方数据
陈雪峰: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
长,同是显示出了人物的才气和诗情。 同样的就在“海棠诗社”的吟咏中也处处表现着
自己的风格。且看: 咏白海棠诗——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言为心声,从中可以看出,诗中寄予着宝钗的追 求。酒令事件后立即在背后对黛玉提出善意的告诫, 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 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 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
评价 于这种情况。
酉江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
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 寻愁觅恨,有时似馑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月无故
贾宝那两首《西江月》,和评价林黛玉的赞词属
。那管世人诽谤。富贵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
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
经历、命运和结局。这些个性化的诗词是作者塑造典
就要采取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 家妊然要处受柬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 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已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
二、通过书中人物做的诗袭现人物的才华、塑 造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几次着力写到大观园中少男少女们 规模较大的雅集吟诗的热闹场面。如第十八回的大 观园题咏;第三十七和三十八回的始结诗社咏白海 棠、咏菊花和咏螃蟹等。曹雪芹使每个人的诗风都符 合创作者的性格,小说中人物作诗填词,酒令灯谜无 不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合他们的身世、 辱交拿曼2若一幕耕‘?囊篓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
一个例证。相貌好是真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
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只是不愿意学作 应试的八股文而已。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 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匾额和对联, 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 吗?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口]【“”,承认 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

红楼人物分析

红楼人物分析
第四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 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金陵十二钗
人物:贾探春 性格:泼辣、有远见、有创意、 有文才、有管理才能 结局:远嫁他乡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之五) 湘云
第一句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但这又能怎么样? 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即指她家。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第三句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
第四句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 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 走,才逃出虎口。
金陵十二钗
人物:贾巧姐 性格:乖巧、亲情缺失 结局:嫁与财主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之十一) 李纨
百年红楼寓百态 身处盛世说兴衰
——《红楼梦》人物分析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之一)林黛玉 薛宝钗
第一句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符合封建道 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咏絮才”指女 子咏诗的才华 。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第三句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 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第四句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 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人物: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
性格:处事圆滑、为人稳重、
有出众的艺术才华
结局:独守空房
人物:林黛玉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曹立波寻找红楼人物的诗意空间

曹立波寻找红楼人物的诗意空间

寻找红楼人物的诗意空间黛玉思乡。

图片均选自《红楼十二钗评传》图片均选自《红楼十二钗评传》《红楼十二钗评传》曹立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图片均选自《红楼十二钗评传》新近刊行的《红楼十二钗评传》,是在2007年版本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

2012年,基于此书的视频课程《红楼十二钗评讲》,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我曾采撷书中的人物,应邀到京城内外做过60多场讲座。

讲台上下的互动、网络书信的交流,使我收获了许多红学同好的反馈,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尤其是在文学视野之下,针对这部小说的悲剧主题和虚构艺术,以及小说修订的次数之多和版本的差异之大等问题的讨论心得,在这一版的修订中也有所增补。

综合修订和交流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凑成一绝:悲金悼玉红楼梦,披阅增删几载成?掩卷曹侯还若往,秋棠染鬓十年情。

悲金悼玉红楼梦王国维指出:“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罹)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

《红楼梦》则不然……”的确,《红楼梦》的人物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的惩恶扬善。

这一点应从两个方面看:其一,红楼人物没有从善恶的角度去简单分类,即使写婚恋故事,也并非“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

黛玉没有和知己从恋爱走进婚姻,宝玉在英雄救美方面也显得无可奈何,这与崔莺莺、张生等婚恋主人公相比,落差较大,而喜剧与悲剧的不同,也由此显现出来。

即使第九十七回写了“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宝钗也非比“其间拨乱”的小人。

小说同情失意者,也未鞭挞得意人。

挖掘貌似得意者的失意,探究宝钗、袭人、李纨、可卿等女子潜在的悲苦,是领会小说悲剧意蕴的难点。

其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

若羡慕黛玉的“真心真意”,必须接受妹妹的“含酸”“嗔怪”;若仰慕宝钗的“心地宽大”,需要接受姐姐会给人“心里藏奸”的感觉。

凤姐更是让人爱恨交织的圆形人物,善与恶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边界。

阅读《红楼梦》,是将自己置身于“体仁沐德”的温柔乡,置身于诗意芬芳的女儿国,去倾听深闺中的哭诉,去感受“以乐景写哀”的意境,进而去品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美学价值。

传神文笔足千秋_宝_黛初会_艺术赏析

传神文笔足千秋_宝_黛初会_艺术赏析

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
看罢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作者抓住
两人一“惊”一“笑”两个神态细节,把一对情痴情种从
外貌神情到气质心理,写得逼真活跳,神情宛肖。使读
者仿佛听其言,观其貌,察其心,悟其情。
二、宝、黛初会,一见如故— ——传奇手法的运用
曹雪芹不愧是写人艺术的大师,运斤成风,举重若
◎ 彭佩君
灌注着悲凉的“脖子”
—— —我读《变形记》
母亲被吓晕了;父亲情绪激动,并举起了双臂;妹 妹在大声地叫喊着“他必须离开这里”,格里高尔不得 不艰难地爬回房间。
……当他已经到达门口时,他才扭过头来,因为他 觉得脖子变僵硬了,不过,他总算还看到,在身后没有 发生任何变化,只有妹妹站了起来。他最后瞥了母亲一 眼,母亲完全睡着了……
这是《变形记》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每每读到这个地方,我的心底就会窜出丝丝凉意。 我的眼前总是会不时地晃动着一双十分敏捷并带着血 腥的双手。那是一双卖鱼人的大手,是它们灵活地剖开 了鳝鱼的腹;是它们轻巧地剐落了青蛙的皮;也是它 们,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剥落了我心中那仍然还在期 待的最后一线希望。一种巨大的悲怆感油然而生,并弥 漫开来,笼罩着我的整个身心。我看到了一颗本应十分 年轻却又满是苍辣虬老,并且正在被渐渐地雕镂乃至 千疮百孔而哀伤将死的心…… 为什么“当他已经到达门口时,他才扭过头来”?格 里高尔到底怎么了?哦,他绝望了。当母亲颤抖时,当父 亲怒睁双眼时,当妹妹高声叫喊时,当发现自己不再具 有任何价值而成为家庭的累赘并遭到至亲至爱的人们 的厌弃时,生命中刻骨的悲酸与伤痛就犹如寒冬的海 潮不断地袭来,冷却了他的心灵,冻结着他生之热情。 可格里高尔最终还是扭过了头来。原来,他还希望 着。在血缘、亲情构织的甘果面前,他还是觊觎着能够 品尝那已是缈远而且带着苦涩的甘甜。在世间,能让人 安享生命中最后的甜蜜,吟唱生命真实凯歌的动力不

《红楼梦》诗词赏析讲评版

《红楼梦》诗词赏析讲评版

《红楼梦》诗词赏析《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部作品。

的确,《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

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

《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要算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了。

在这130首诗歌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的主要人物。

1、女娲石上偈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名家点评: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

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

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

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浅析《红楼梦》意境及诗意

浅析《红楼梦》意境及诗意

浅析《红楼梦》意境及诗意作者简介:晋靓靓,河南洛阳人,现大四本科学生,攻读专业汉语言文学,喜爱研究古代文学,本篇节选自本人论文中一部分,浅析见解,望各位红迷学者们予以批评指正。

《红楼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诗化小说,即使在最后的悲剧性的结局中,也仍然情景交融,诗意幽微。

盎然的诗意诗境充满整部小说,曹公以诗词曲赋的方式描写着人物性格,暗示着小说的情节,预示着人物的命运,要理解《红楼梦》之味,曹雪芹之味,一定要具体理解书中的诗化意境,情感、环境、意蕴三者熔于一炉。

一、诗意贯通于情境——诗化意境《红楼梦》中典型环境的创造,除去作者的匠心独运,诗词曲赋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全文在意境的创造上整体显出诗情画意,将诗意融入到意境中,是一种艺术美。

艺术美是社会美以及自然美的体现,是从物至心逐步深入的过程。

曹公做到了将事物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出神入化的描写使诗融于意境中,用诗的话语加以渲染,画龙点睛,回味无穷。

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联,对联在我国的传统诗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但这些对联在小说中出现对于创造意境有着画龙点睛般的作用。

宝玉随贾母来到宁府,先后来到宁府上房和秦氏卧房,这两个房间的周边环境主要是由两副对联和两幅画来进行对比的,宁府上房的整体环境显得呆板庸俗是要催人求学上进,但是宝玉不喜欢,秦氏卧房华丽,案上设着宝镜一边摆着金盘,还设着寿昌公主下卧的宝榻,悬着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这一系列的摆设描写无不透露出周边奢华淫逸的环境,与对联中的描写相得益彰。

展开剩余67%诗与意境融合的另一个经典画面便是大观园,大观园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一个建筑,其中的一花一草、一厅一台、一木一石都是遵循着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和特点。

宝玉和众人参与题诗,每一首皆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用诗来突出每个院落的典型特点,诗与环境相融合,互相映衬,诗情画意。

二、形象的塑造及情节推动这些诗化的意境不仅将人物真情融入其中,而且对于渲染故事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坛]《红楼梦》的诗意空间聆听曹立波解读黛钗
来源:交大日新网作者:曾华秋刘垚摄影协会发布时间:2010-11-26 /html/news/kongmuhu/20101126/22307.html
本站讯(实习记者曾华秋记者刘垚报道)11月25日晚,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曹立波女士做客第25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红楼人物的诗意空间——以黛玉宝钗为中心”的讲座。

曹立波女士谈红学。

曹立波以《红楼梦》在小说艺术、成书类型、人物塑造、描写重心、小说结构、思想认识和对传统婚恋观的挑战等七个方面的突破为索引,简要概述了《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她说,《红楼梦》不仅实现了由线性到立体网状的结构上的转变,更从思想上打破了之前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中“好人绝对好人,坏人绝对坏人”的观念束缚,实现了小说在思想层面上的历史性转变。

此外,曹立波还引用书中原文“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并据此认为《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首部肯定与歌颂女性的书籍,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讲坛现场座无虚席。

(图片来源摄影协会)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曹立波认为,曹雪芹把自己的诗论附加在了“黛钗”身上,因为原文有这样一句话:“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义。

若要随人脚踩而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

而红楼的诗境空间亦是以“怀金悼玉”为主旨的。

怀金即指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而悼玉则是指黛玉“没有婚姻的爱情”。

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却同样有着凄凉不幸的境遇,不可不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人面桃花相映红梨花一枝春带雨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容貌的描写并非无中生有,究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我国古代四大美女。

书中两大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是以西施和杨贵妃为原型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这正是《红楼梦》对林黛玉面部容貌的诗意描写。

在宝玉眼中,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在此句中,“病”就是“美”的化身,病得重意味着美得多;而在他人眼中,黛玉同样是“多病西施”,“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第65回——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裙钗)“……真合(自羡)压倒桃花”(第34回——黛玉题帕),因肺病及相思引起的发烧,在曹雪芹笔下便是“艳若桃花的病态美”,情到深处时,黛玉的桃花之美更是到达极致。

与黛玉相比,宝钗的美则如梨花,丰润而淡雅。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宝钗体态丰美,宛若杨贵妃。

而在衣着打扮上,宝钗不
化妆,不戴花,也不穿华丽的衣服。

在贾宝玉的“女儿论”中,作为水做的骨肉,宝钗的表现形式是雪,足可见其淡雅之美。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通过《红楼梦》第5回中的判词,曹立波认为德与才在这两位奇女子身上是共存的,但侧重点却不相同。

黛玉主才。

黛玉之才在于其口才与诗才两方面。

黛玉的诗才贯穿《红楼梦》始终,从创作动机看,黛玉的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发挥创作的,如《题帕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另一类是命题创作的,如《大观园吟咏》《咏白海棠》等。

“幻情深处故多嗔,岂独颦卿爱妒人?”,戚序本的一首《回前时》,既写出了黛玉的伶牙俐齿,也道出了黛玉“幻情深处”的自然表现。

第42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黛玉笑称刘姥姥是“母蝗虫”,则是其“俏语”“戏谑”的映证。

宝钗主德,但这并不影响她同样不俗的才华。

她的精明表现在管理有方上,而文雅则表现在出众的文才上。

但宝钗的“才”,有时是通过“冷”来展现。

如在“香菱学诗”一回中,她扮演的是冷眼旁观的角色。

她的诗论,在于命意、新奇与别开生面。

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宝黛钗”之间友情与爱情的情感交织也大大丰富了红楼人物的诗意空间。

曹立波说,行酒令的宽容,燕窝粥的体贴,从心灵上的交流到物质上的关心,不难看出,黛钗间的情感表现在彼此间的友情上。

同时,在对待闺友史湘云的态度以及对待贾宝玉的感情等问题上,“黛钗”间也都是心灵相通的。

在与宝玉的感情方面,黛玉与宝钗显示出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黛玉对宝玉,追求的是知己,二人的爱情经历了萌生、发展、成熟、凋零四个阶段。

同时,从剪荷包的冲突、论亲疏的风波、闭门羹的误会上也能看出黛玉对宝玉的用情专一。

与之相比,宝钗对宝玉的情感在更多情况下是情不自禁、含蓄内敛的。

“一个是贤德的姐姐,一个是知心的妹妹”,曹立波一言以蔽之,“黛钗”对宝玉情感上的区别不言而喻。

最后,曹立波对道出“黛钗”二人结局的《枉凝眉》与《终身误》进行了简评。

讲座结束后,曹立波对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特别是在谈到关于“学生如何在多种不同红学观点中作出选择”的问题时,曹立波联想到她希望成为“红楼文化传播使者”的愿望,建议同学们尝试用科学观点与方法来研究红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