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源学

合集下载

地名史源学概论

地名史源学概论

地名史源学概论地名史源学是一门研究地名来源、演变和意义的学科,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地域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信息。

地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地理、历史、民俗等学科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地名的来源和演变地名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地理特征、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宗教信仰、民俗传说等。

在地名的演变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语言变迁、政治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地名来自于当地的地理特征,如山、水、湖、岛等;一些地名则与历史事件有关,如战争、建筑、迁徙等;还有一些地名与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紧密相连,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

二、地名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地名可以按照地理位置、语言特征、历史事件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将地名分为山地名、水地名、城市名等;根据语言特征,可以将地名分为汉语地名、少数民族地名等;根据历史事件,可以将地名分为战争地名、建筑地名等。

研究地名可以运用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地名调查、田野考察、文献研究等途径,探索地名的含义和演变规律。

三、地名的意义和价值地名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记忆的载体。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语言特点等信息。

地名还可以反映出地域的发展变迁和社会的演进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同时,地名的研究还可以为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四、地名保护和传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地名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当注重保留和传承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开发和文化同质化的现象。

同时,地名的传承也需要加强对地名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培养公众对地名的认同和尊重,激发地名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

地名史源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域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信息。

地名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记忆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
《汉纪》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如"观夫雌雄交结之时"一段和"假使二女共室"至"弊发腐齿,终不相知"一段均讲"炼养阴阳,混合元气"的内丹之术。至于"二气玄且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耳目四三宝,固塞勿发扬……颜容寝以润,骨节益坚强。辟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这段文字更是把内丹术的功理、功法、功效描绘得淋漓尽致。
张心澂《伪书通考》
郑良树《续伪书通考》
邓瑞全《中国伪书综考》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大前提:魏伯阳独尊神丹。
小前提术语大都相同,内丹名词术语借用自外丹。外丹与内丹炼养在一般方法论上又有某些共同点,即模拟天地宇宙的自然运行。外丹炉鼎模拟天地结构,取象自然大洪护,内丹则以人体自身为一与天地宇宙相拟配的整体,这就使两种炼养过程极相似。由于这些原因,《参同契》既可以外丹视之,也可以内丹视之。那么究竟是外丹还是内丹呢?我们需要本之《参同契》原文。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二章: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掌握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讲解:阐述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三章: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3.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掌握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2 教学内容1. 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讲解:阐述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四章: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4.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理解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1. 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4.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五章: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5.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掌握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2 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讲解:阐述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六章:史料与史源学6.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掌握史源学的research 方法与技巧3. 掌握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2 教学内容1. 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料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七章:历史编纂与历史书写7.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掌握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理解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1. 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编纂的概念2. 讲解:阐述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操作7.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八章:历史与记忆8.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掌握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2 教学内容1.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讲解:阐述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九章: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9.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掌握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理解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2 教学内容1.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教育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学传播的实际操作9.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十章:史学伦理与历史责任10.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掌握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2 教学内容1. 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本教案涵盖了史学概论的多个方面,包括史学的概念与功能、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等。

地名史源学——子部

地名史源学——子部
《武经七书》:北宋时颁布习武者必读。 七书即《孙子》《吴子》《六韬》(战国) 《尉缭子》(秦)《司马法》《黄石公三略》 (汉)《李卫公问对》(唐)

8.农艺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10卷。 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 代农书。 研究古代农业以至饮食 的重要依据。
9.科技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反映明代科技水平。
淮南王刘安


武帝之叔,多才艺。 汉王充《论衡· 道虚》:“淮南王 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 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 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 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 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 中。” 豆腐之祖。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科学家,精通 天文、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 农学和医学。 《梦溪笔谈》详细记 载了当时科学技术方 面研究成果。 李约瑟称其为“中国 科学史上的坐标”
5.杂家:《吕氏春秋》
成书于秦王政八年 (前239)。计20余 万言。意在综合百家 之学,为全国统一提 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 案。
吕不韦


《史记· 卷八十五》: “吕不韦贾邯郸,见 (子楚)而怜之,曰: ‘此奇货可居。’” 一字千金。
杂家——《淮南子》


成书于景帝后期武帝之 前。 以道为归,杂采众家 。 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 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禅宗宗旨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破迷开悟, 明心见性。

一念迷,念念迷, 即是烦恼、是众生; 一念觉,念念觉, 即是菩提,是佛。
平常心是道





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 计较。所以不同也。”

宋代梓州与中江洪水资料的史源学考察

宋代梓州与中江洪水资料的史源学考察

Ke o d :Sn y at;h o ;hn i g f ow t ; cl eod yw r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gD ns Z hu Z o ta ;od a rl a r rs y  ̄n l e o c
本 文 以正史 、 书、 书及 方 志 之记 载 为 据 . 政 类 拟
二水 之中 , 常受洪 水侵 袭 。 今四川 中江 县 . 初名 玄武 县 , 太 中祥符 五年 隋 宋 ( 公元 11 ) 名中江 县 ( 0 2年 改 疑避 赵 匡胤 的 始祖 赵玄 朗之 讳而 改) 。涪江 的支 流凯 江绕城 西 而过 . 叉凯江
AND ZH0NGJ ANG I DURI NG THE 0NG S DYNAS TY
Z HOU Bi n
( e r et f/ s . ,S h a ece a ̄ e a ̄o g 6 7 0 ,C / ) Dp t n o /  ̄) / u n Tah r C /g ,N nhn 30 2 h a am i , / c s / n
Ab ta t t rt olc a darn ec rn lgc l o d ae itr a mtf s0 i e n h n j n u- sr c :A s。c l t n r g ho ooial f o w trhs i l e a f z n a dZ o gi gd r i f e a yl oc n i l Z h a
维普资讯
第 1期
No. 1
四 川 师 范学 院 学 报 ( 学 社 台 科 学 版 ) 哲
j Ⅱl f i 椭nT h 丑 o S h 酣c e e n ( 叫 ‘叩畸 a dS c l c I e) e P 埚 n oi j 1 s a s ec

史源学的概念

史源学的概念

史源学的概念
史源学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旨在探究历史文献、记录和资料的起源、演变和传承过程。

它关注历史资料的来源、作者、编纂过程、流传途径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等方面。

史源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精细分析和比较,确定其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

它不仅关注文献的内容,还研究文献的背景、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等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情况。

史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对文献的校勘、考证、比较和分析。

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原始文献,参考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推断,以确定历史文献的可信度和价值。

史源学在历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历史学家辨别历史资料的真伪,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通过对史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揭示历史的真相和规律。

总的来说,史源学是一门关注历史文献来源和传承的学科,它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历史的方法和工具。

陈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史料拓展

陈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史料拓展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史料拓展.2017-9-6 陈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曾经被陈寅恪先生归于“不古不今之学”。

学界对于所谓“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等语意与语境的理解虽见仁见智,但“不古不今”之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魏晋南北朝的史料特点。

在20世纪前期的学术环境下,较之文献稀缺、史料难征的先秦两汉和文集众多、档案浩繁的明清时代,中古时期的史料系统完整,数量适中,学者可以凭借博闻强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基础史料的积累,进行有的放矢的系统研究。

数十年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但史料稀缺,选题难觅,也成为后继学人的共同困惑。

关于魏晋南北朝史料的特征,学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往往将魏晋南北朝史学史与魏晋南北朝史料学混为一谈。

二者不仅概念不同,而且存在强烈的反差。

史学史意义上的魏晋南北朝,被周一良先生称为“中国史学的黄金时代”,传世正史完整而系统,前四史中的《后汉书》《三国志》,加上“二史八书”,占去二十四史之半;私家史著为数众多,史注之风盛行,史学体裁多样,国史、家传、别传、杂传、地志、记注、谱牒等异彩纷呈,史学也就此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发展成为独立的乙部之学。

而史料学意义上的魏晋南北朝,则是一个文献和考古资料都极度匮乏的时代,这一时期在中国古代书写史上很“不幸”地处在纸张广泛使用,而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历史阶段。

依靠手工传抄的大量图书文献,既无法如秦汉简牍那样历经岁月而长久保存,又不能像宋元典籍那般通过版刻印刷化身千万。

牛弘总结隋以前古代典籍的五次毁灭性“书厄”,有三次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史籍未能逃脱焚毁和失传的厄运,完整存世文献屈指可数,且文本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一直强调阅读基本史料,提倡引用常见之书,以小见大,从寻常史料推导出不同凡响的结论,这体现出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者所特有的学术自信。

但缺乏史料发现这一原动力,这一断代史研究也面临着“增长的极限”。

史源学注意事项

史源学注意事项

全祖望《晋开运用兵论》考一、简繁体字、格式统一。

二、规范版本、注释格式。

1、文献版本使用的一般原则:(1)保证用普本(足本、校本、整理本;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2)争取用善本(宋元刻本、影印刻本)《辽史》,商务印书馆百衲本。

(3)摒弃用劣本(排印本、删节删改本、全译本、节录本)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建炎元年正月辛卯条,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2年,第325册,第15页。

3、《资治通鉴》卷283,齐王开运元年正月辛丑条,中华书局,1976年,第??页。

4、《新五代史》卷9《晋本纪第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页。

或《新五代史》卷9《晋出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页。

5、《新五代史》卷51《杨光远传》/《新五代史》卷51本传。

6、耶律德光:见《辽史》卷3《太宗一》,卷4《太宗二》;或《辽史》卷3、卷4本纪7、(宋)张方平:《张方平集》卷17《南北正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8、(宋)欧阳修:《居士集》卷一六《正统论下》,载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69-270页。

三、考释规则与格式1、目的:追溯第一史源。

(1)《中国历史大辞典》、今人著作等不可视为史料;地名、朝代等解释可用专用辞典。

其它考释必须用史料,且标清来源,凡引用原文必标“”。

(2)尽量用更早、更可靠的史源。

①《全唐文》《陔余丛考》(二手史料)与《新五代史》;《读通鉴论》(史论性书籍,不可用作史料,可作为学术史或学术观点加以引用)与《资治通鉴》。

②《扬州画舫录》(清人笔记)与《清史稿》;③《资治通鉴》(编年体,详于记事)、新旧《五代史》(纪传体,详于记人)、《宋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3)标示清楚史源如,(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4,宣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条后,引马扩《茆斋自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30页。

一门不该消失的学科

一门不该消失的学科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期49刘重来,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

一门不该消失的学科——论陈垣先生创建的史源学刘重来摘 要:史源学是著名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大学历史系开创的一门新学科。

其特点是重在实践,重在启迪思维、培养人才、训练基本功,是一门将学与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严谨学风的学科。

此课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文史英才。

本文从史源学的特点、内涵、弟子们的亲身感受等,阐明史源学应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在大学历史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陈垣;史源学;推陈出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先后开设了一门重在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寻考史料来源为主的新学科——史源学。

这是陈垣先生“结合自己从事史学研究的经验,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新设的一门课程”[1]。

陈垣先生之所以开设这门课,是他认为研究、整理历史文献,必须认真寻考其所依据的史料来源。

他常说:“史源不清,浊流靡己。

”强调“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出”,必须“一一追寻其史源,考证其讹误”[2]。

为了强调探寻史源的重要性,陈垣先生甚至告诫学生“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这并非耸人听闻之语。

这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资料、查目录,在独立思考、追本穷源中分析、整理、研究历史文献,以提高学生鉴别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并从中体味史学著作的精蕴,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

诚如学者徐梓所言:在搜集史料阶段,除了要求完备之外,陈垣所强调一个最高原则,是必须采择第一手材料。

为此,他在中国历史教学活动中,首创史源学一课,教育学生通过考察前贤论著中,因为轻信辗转稗贩的材料而致误,总结其教训,警惕著作之轻心,……史源学要教给学生的是,不要停留于现有的结论,而必须通过追寻得出现有结论的原因,找到最基本的生长点即第一手材料上去[3]。

然而正是因为史源学是一门重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陈垣先生在通过一段教学实践后,深感“空言不能举例,讲授不便,贵乎实习。

陈垣史源学杂文

陈垣史源学杂文

陈垣史源学杂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书名,陈垣史源学杂文。

作者,陈智超。

ISBN,7108026023。

陈垣9787108026026。

定价,元。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xx-5-1。

内容简介。

此书不是杂文集。

而是著名史学家陈垣结合自己从事史学研究的经验。

作者简介。

陈垣。

字援庵。

广东新会人。

历史学家。

教育家。

自幼无师承。

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

在宗教史。

元史。

陈垣历史文献学等方面著作等身。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

他先后在北大。

辅仁。

燕大。

北师大教学数十年。

任辅仁大学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46年。

主要著作有《元西域人华化考》。

《二十史朔闰表》。

《中西回史日历》。

《史讳举例》。

《校勘学释例》。

《明季滇黔佛教考》。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通鉴胡注表微》等。

目录。

前言增订本编者前言《廿二史札记》一补表条所本《廿二史札记》一列传名目沿革条正误《廿二史札记》一汉王父母妻子条书後《廿二史札记》一七国反条考证《廿二史札记》二《汉书》书恒山王条书後《廿二史札记》四光武及汉文年岁考证《廿二史札记》六论《魏纪》对汉献及陈留王书法《廿二史札记》六《三国志》注条载袁啼《献帝春秋》又载孙思光《献帝春秋》。

载殷基《通语》又载顾礼《通语》。

其误何在《廿二史札记》七《晋书》条末引唐艺文志订误《廿二史札记》九《陈书》刘师知传条正误《廿二史札记》九之八朝史至宋始行条云苏洵等进《陈书》。

刘放等校《北齐书》。

其说信否北宋校刊南北八史诸臣考《廿二史札记》十一载刘昶奔魏有子承绪孙文远不误《日知录》引唐割属东川六州制考《日知录》停年格条注引辛琡考《日知录》部刺史条唐置采访使原委题《蔡宽夫诗话》书《鲒琦亭集·陈忠肃祠堂碑》後书全谢山《先侍郎府君生辰记》後《蕺山相韩旧塾记》考释书全谢山论汉豫章太守贾萌事後尚左尚右浅释书全谢山《分修诸子考》後书全谢山《与杭堇浦论金史第四帖子》後全谢山联姻春氏全谢山曾遭文字狱辨书《十七史商榷》第一条後书《十七史商榷》齐高帝纪增添皆非条後书《通鉴外纪》温公序後晋长沙王义卒年考杨贵妃入道之年汪容甫《述学》年月日多误书《读史拾渖》杨妃年岁条後戴子高年岁及遗文《隋书·百官志》後周禄秩解郤克跛考《汉书·苏武传》校记书曾南丰《徐孺子祠堂记》後附录一陈垣有关史源学及史源学实习课的论述二陈垣讲授史源学实习课的教学资料三《汉王父母妻子条书後》及《尚左尚右浅释》资料四《三国志》注引书目——《廿二史劁记考正》之一篇五有关史源学论著目录六图版陈垣批改的史源学作业。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从史源学角度判断佯僙诸史的史料价值

从史源学角度判断佯僙诸史的史料价值

I 厂] l


元及 明初 , 佯债名称出现于史籍 , 并有一些简单记载。 佯偾 一名最早 见于史籍 记载是 元代 中期 , 在 《 … 招捕 总 录》 《 史》 《 、元 、 新元 史》 中记宋 隆济 、 韦光
正 、 百媳妇之 事时提到 “ 八 杨黄砦 ’ “ ’ 杨黄 五种人 氏” , 史 所记 内容大 同小 异 , 、 等 诸 因此 被视 为佯 偾 出现 于史 籍 的证 据 。
中相关记 载在 《 贵州 图经 新志 》 中保 存下来 , 元代 思州 “ 说 蛮有 徉 猿 、 佬 、 仡 木徭 、 质数 种 。 [ 州 , 代辖 苗 ” 思 元
地“ 今黔 东北 的务川 、 江往南 抵黔 东南 的榕 江 、 江一 带 。 德 从 ”
此后 , 元代 史籍 中再 无其 他记 载 。 明代 史籍 首先 记载 佯 债 的是 成 化 年 间 四川 巡 抚 张瓒 。他 在 《 东征 纪 行 录》 到 了佯 债 。成化 十 二年 提 (4 6 十一 月“ 三 日, 白泥驿 , 17 ) 十 宿 白泥 长官 司在 焉 。其 日过 小乌 江 与小腮 箐 , 其崎 岖 , 路 土人 号 羊猿 , 多住
元 代湖 广行 省 的八 番顺 元 宣慰 司下设 顺 元宣 抚 司 、 新添 葛 蛮安 抚 司 等机 构 , 其辖 地 内 出现 了杨 黄 。 在 《 招捕总录 ・ 宋隆济》 “ :大德五年(3 1 , 10 )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叛 ……六月十七 日, 隆济构 ( ) 勾 木娄等族作 乱, 其侄腊 月 、 宋六分 、 靳斤 等告也里 于 , 使为备 。也里 干遂 避于底 窝 杨黄寨 。明 日, 隆济 率腊 月 弟小 奴部 家 童农觫 、 中、 洛 段刺答 、 洛忙 冲等约五百 人 攻杨 黄寨 , 雍 真 总管 廨舍 , 月 、 都保 、 海又 来 报 , 济 以一 烧 腊 奴 葛 隆 弩二矢 与 阿昔长官为 号 , 纠其 同叛 , 又有 紫江贼 助兵 四千破 杨 黄寨 。 《 ” 元史 》 《 和 新元史 》 此 记载 也大 致 对 相同, 大德五 年六月 “ 戌 , 隆济率 猫 、 、 江诸 蛮 四千人 攻 杨 黄寨 , 掠甚 众 … …壬辰 , 隆济 攻 贵州 , 丙 宋 紫 杀 宋

百丈怀海生年新证——史源学的分析

百丈怀海生年新证——史源学的分析

作者: 陈文庆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45-5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百丈怀海;史源学;生年;文献记载;日本学者;逻辑推断;传记资料;三十年
摘要:一、前言百丈怀海的生卒年问题是近三十年佛教学界关注的焦点[1],学者们都能根据塔铭发现僧传、灯录等传世文献记载的讹误,然而这些论证大多是史事记载的逻辑推断。

日本学者直接将公案“藏头白,海头黑”作为论据证明智藏长于怀海,禅宗公案只是僧徒参禅的文本依据,并不一定有实际内容,能否作为史料值得讨论。

徐文明先生通过语录中“海兄”、“老汉”等称谓语辨别怀海位次,其实“兄”字只是敬称,而“汉”字在禅语中却带有贬义[2]。

这些论证都未能从传记资料文献源流的角度厘清怀海疑年问题的来龙去脉。

医师专业精神的史源学研究

医师专业精神的史源学研究

医师专业精神的史源学研究
王彧;尹梅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24(45)11
【摘要】运用史源学方法梳理人类发展长河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宏大叙事,将不同时空内医师专业精神元素抽象出来,寻找其产生的基础、发展的条件、影响的因素以预测其未来的走向。

将医学、医生、疾病、患者、健康等与医师专业精神息息相关的要素置放于当时的社会与历史境遇中,揭示出医师专业精神的形成发展深刻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以医疗卫生体系为核心的支持系统这一客观规律,为未来医师专业精神的发展建设凿空而道。

【总页数】6页(P39-43)
【作者】王彧;尹梅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
【相关文献】
1.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患者视角医师专业精神的社会学研究——全国10城市4000名住院患者问卷调查研究报告之四
2.辨析诸本,厘定史源——评《千百年眼校释》和《史源学视野下张燧<千百年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源学-孔子世家中的左传出处1

史源学-孔子世家中的左传出处1

史源学-孔子世家中的左传出处1《孔子世家》中所引用的左传材料1【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

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其恭如是。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左传-昭公七年】九月,公至自楚。

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

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

无礼,无以立。

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

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其共也如是。

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伯曰:“谗人以君侥幸,事若不克,君受其名,不可为也。

舍民数世,以求克事,不可必也。

且政在焉,其难图也。

”公退之。

辞曰:“臣与闻命矣,言若泄,臣不获死。

”乃馆于公。

3【孔子世家】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公疾,遍赐大夫,大夫不受。

赐子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

大夫皆受其赐。

己未,公薨。

子家子反赐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

”大夫皆反其赐。

书曰:“公薨于乾侯。

”言失其所也。

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

戊辰,公即位。

4【孔子世家】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

【左传-定公五年】六月,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

5【孔子世家】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

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

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源学简介一、定义什么是史源学?简而言之,史源学就是一门寻考史料来源的学问。

陈垣认为,研究史著,应该认真寻考其所依据的史料来源,以考察其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是否正确。

他常说:“史源不清,浊流靡己。

”并强调“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出”,必须“一一追寻其史源,考正其讹误”,以达到“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

可以说,史源学是他在长期治史和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是中国20世纪历史学研究的一大创新。

二、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垣为了传授史源学之精神,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了“史源学实习”课。

这门课的讲授方法是:其一,选定教材。

他认为最好是选用近代史学名著,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顾炎武的《日知录》,全祖望的《鲒埼亭集》等。

其理由一是名作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教益;二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考其史源,如能发现名家大师在引证史料中的讹误,会大大激发起他们研究的兴趣,增强他们研究的自信心,并体会到即使是名家大师之作,也不可盲目迷信。

其二,寻考史源。

陈垣每次上课,都要从所选定的名著中抽出一二篇,交学生“抄好后即自点句,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晦者释之,误者正之。

隔一星期将所考出者缀拾为文,如《某某文考释》或《书某某文后》等”。

他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寻考史源:“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

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

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

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计算、比例、推理。

”一是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

这一条是强调通过史源学考察史料的可信程度。

例如,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陈垣以史源学的方法,从版本异同上发现《提要》所据版本之谬;而《广弘明集》原本并不误,以高丽本为证,其书唐高宗者皆作“今上”。

穷史料之根源,不仅为了判断史料正误,还可以厘定各史料间的“父子”、“兄弟”关系,以明史料之优劣。

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考贯云石事迹,就从《元史》本传追寻史源,发现本传乃采自欧阳玄《贯公神道碑》,且神道碑记载更详;确定两种史料的“父子”关系后,陈垣舍《元史》本传而用神道碑,证明了贯云石学佛之事。

二是看其引证是否充分。

考证前史所下结论往往需要追踪史源,看其对史料的引证是否充分。

清代史家曾争论一历史公案,即楚汉战争中项羽拘刘邦家属为人质,究竟所拘为何人?顾炎武《日知录》据《汉书·高帝纪》所载“太公吕后”,认为只有刘邦之父及妻。

赵翼《廿二史札记》据《史记·高祖纪》所记“父母妻子”,认为除太公、吕后外,还有刘邦母及刘邦子。

陈垣遍查《史记》、《汉书》,发现顾、赵二人引证皆不充分,因为两种提法史、汉二书皆曾多处用过,可证此两语乃家属通称,不必拘泥于具体人物的考辨。

三是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

前人采集史料或有疏忽,故造成结论之谬。

四是看其判断是否准确:计算、比例、推理。

追根史源,还应注意核对前人的判断是否准确。

比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在考证《后汉书·光武帝纪》时,认为光武帝年岁应为64岁。

陈垣以年代学进行核算,指出凡“一年有两纪元之例,中间须少算一年”。

光武帝在建武三十二年改元建武中元元年,赵翼未注意一年之中有两纪元之例,将光武帝即位时年岁,累加建武三十二年、中元二年而未减一年,计算上失误。

光武帝去世时实为63岁。

陈垣认为“非逐一根寻其出处,不易知其用功之密,也无由知其致误之原。

”如在一次《史源学实习》课中,陈垣通过“读《廿二史札记》所得教训”,让学生从六个方面举例说明之:“一、读书不统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

二、读史不知人论世,不能妄相比较。

三、读书不点句分段,则上下文易混。

四、读书不细心寻绎,则甲乙事易淆。

五、引书不论朝代,则每因果倒置。

六、引书不注卷数,则证据嫌浮泛。

”可以想象,学生们要认认真真回答出这六个问题,就必须自己动手找资料、翻目录,独立思考,追根溯源,分析考证,这对学生提高读史和科研能力该有多么大的帮助。

可见,“史源学实习”课是一门启发思维,锻炼动手能力,将学与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严谨学风的课程。

三、启示一、历史学毕竟是一门实证性科学。

因此在治史中对史实史料的来龙去脉认真搜寻考证是十分必要的。

唯其如此,治史者必须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捱得住寒窗岁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才行。

二、历史科学固然需要理性思考和理论提升,但应该明确:翔实、精确、可靠的史料史实是理论抽象的基础,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三、培养人才重在培养能力和端正学风,“史源学实习”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此。

怎样查找古代人物古人事迹大多包含在二十四史中。

二十四史中的列传主要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

查找二十四史中的人物资料,可以使用《二十五史人名索引》(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但该书提供的页码是以开明书店印行的二十五史为准的,颇不便现在使用。

在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四史中查找人物传记资料,可以使用《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中华书局出版)。

但该索引中只能查找正史中有传的人物,其他散见于各处的人物仍无从查找,在这方面可查找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人名索引》、《汉书人名索引》一类的专史索引。

查找古人事迹仅据二十四史还不够。

因为正史记载遗漏很多。

如《史记·李牧传》对其被杀非常简略,而《战国策》中却记载颇详。

各种类书、杂史、笔记以及诗文集中,也都汇集了不少古人资料。

如《太平御览》征引资料极其丰富,其中汉人传记达百余种,多为现在不传之书。

《册府元龟》记录了上古到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

他如《初学记》、《艺文类聚》、《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汇集了很多资料。

诗词曲话采集人物事迹也较丰富,如《唐诗纪事》对诗人名篇、本事、世系、爵里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还可查找其人的诗集、文集。

查找古人事迹可以凭借《二十四种传目引得》、《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左传人地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宋元学案人名索引》、《三国志人名录》、《历代人物年里碑传总表》等工具书。

查找古人的室名、别号、别名、字等资料,可以参考《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等工具书。

查找古代帝王要弄清楚他们的年号、庙号和谥号。

年号是帝王的年号,如永乐、崇祯、康熙、光绪。

庙号如文、景、太宗、太祖。

谥号如仁皇帝、纯皇帝。

查找帝王的年号、庙号和谥号可以借助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等工具书。

一般情况下,查找古代人物资料可以翻检《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三部常用工具书。

怎样查找古人的室名别号查找别名的专门工具书,目前可以见到的较早著作有宋代徐光溥编的《字号录》。

此书专录宋代人物,共分36类,但遗漏很多。

清代的这类书籍有葛万里的《别号录》、史梦兰的《异号类编》。

后者内容丰富全面。

该书所收人物从周秦直到清代中叶,上至帝王,下及娼妓,无所不有。

它把所收名号分为十四大类,在同一类下大体按照时代排列,查找较为方便。

该书最大优点在于它指出了资料出处。

目前最为常用的这类工具书有《室名别号索引》和《古今人物别名索引》。

前者由陈乃乾先生编辑,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

该书的优点有:①收录较完整。

含先秦至现代人物的室号别名一万多个。

②排列有序,查找方便。

③注明籍贯,便于查考。

该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别号字数限于三字以上,两字别号则未收录。

如从“容斋”查不到洪迈,从“定庵”查不到龚自珍。

此外还有检校不精之处。

1936年广州岭南大学印行的《古今人物别名索引》由陈德芸所编。

该书条目多达七万零二百多条,其内容范围已不限于别名,还有一部分的原名、表字、谥法、职官、庙号、爵位等内容。

所收人物至1936年。

此书虽较全面,但又有不周全不科学之处,而且检字不便。

商务印书馆重印的臧励龢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后附有“异名表”,其中包含部分字号及部分以官职、籍贯和封号称者,也可借以查找人物别名。

唐代对人有异于各代的一种称呼法,即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代其人。

如杜甫是杜二、李商隐为李十六、岑参是岑二十七。

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岑仲勉的《唐人行第录》可以查阅这一方面的内容。

怎样查找中国古地名查找古地名首先可查阅谭其骧先生主编、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该图集共八册,收古地名约七万条左右。

1982年以来各册陆续出版。

每册均附有“地名索引”,“索引”后附有“地名首字笔画检字表”和“汉字简体繁体对照表”,使用它们可以很快查出古地在今天的位置。

但应注意,并不是每一朝代的州县名称都能查到。

如遇了解某古地的沿革和概况,可先查阅《辞海》或它的《历史地理分册》,因为古代的重要地名多已收录,而且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解释比较准确。

但今地名上有一定问题。

可以查阅《地名大辞典》。

清初学者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分六册出版)收地名三万余条,很是丰富。

但由于全书内容浩繁,翻检不便,可以参考日本学者青山定男编辑的《读史方舆纪要索引·支那历代地名要览》(日本东方文化学院1933年出版)此外,可以参考《嘉庆重修一统志》。

今人著作可参考赵泉澄编著的《清代地理沿革表》(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和《清史稿·地理志》。

怎样查找古代典章制度首先可通过词典类工具书解决。

如《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辞源》、《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等。

进一步了解有关典章制度要查阅政书。

政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为“会通古今”的“十通”;另一类为断代的“会要”、“会典”。

十通(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共2714卷,商务印书馆曾于1935——1937年会印成精装本,连索引共二十一册,颇便检索。

《十通索引》以四角号码索引,分类详细。

政书中“会要”、“会典”的记载更详细。

查找官制、兵制、科举制有专门表谱。

如清代沈炳震的《廿一史四谱》五十四卷。

所谓“廿一史”至西汉到元代的历朝正史。

“四谱”指《纪元谱》、《封爵谱》、《宰执谱》、《谥法谱》。

1956年出版的《历代职官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