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文化的多义性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它是中国千百年来在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形成的丰富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思想体系对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括佛教和道教两大宗教。
佛教以解脱众生的苦难为目标,强调修行和慈悲。
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
这两大宗教的影响也贯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塑造了中国人对生死、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诗词、散文和小说为主要形式,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美的境界,注重意境的表达和修身养性的实践。
中国的书画、剪纸、剪纸等传统艺术也积淀着千百年的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拜年、放烟花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和端午节也是中国人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赛龙舟。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彰显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强调稳定和廉洁,对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智慧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道德底线。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全球化的冲击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也面临一定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从教育、社会各个方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凝聚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成就,对于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艺术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画、工艺绘画、水墨画等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
中国绘画强调意境和气韵,追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方式,融入了许多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和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大特色,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具特色。
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观念,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宗教形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和包容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审美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人民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入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感受和领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浅谈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论中国传统文化的
学术探讨
天 下
INSIGHT
浅谈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与重建
文_康 婧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古今中外,许 多专家和学者都曾致力于探究它的内涵。人类学之 父泰勒曾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首次为文化下 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 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 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1、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儒释道三大文化系统。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 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 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 方面面。 2、特征 1)延续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濒临消 亡,摇摇欲坠时,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 得以保存和延续。虽然在某些短暂的时期有过中断, 或在不同的时期有所改变,但大体上并未出现文化 断层。2)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 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其能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 前提。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 南下,乃至后来的蒙古、满清入关,历史上种种外 族的文化入侵都未造成传统文化的中断和消亡,反 而为中华文化所征服、吸收、和同化,为中华文化 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其包 容性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吸收并包外族 文化,更融合与发展了外域文化。从印度传入的佛 教文化成为了儒释道的三大系统之一,便是最好的 例证。3)双面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具有模糊 性与多义性。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不 能一概而论。在历史和社会的优胜劣汰中,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 发展中不断创造、筛选、传播下来的符合人类精神 文明和时代发展特征的文化得以流传。相反,不符 合时代发展,浅陋庸俗的糟粕则被社会所淘汰。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仅从其延续性 来看,它好的一部分是远远超过流毒的。然而,中 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然式微,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2)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2)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篇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其进行学理界定是困难的,中西文化莫不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因其概念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而难以把握。
在全球化语境中,信息传播、知识更新、观念更迭、学术研究推进和人文观念变迁等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时代和文化传统,犹如我们不能选择我的出身一样,文化构成和时代发展置于我们于无形之中。
如果说准确把握文化的本质是一项棘手的事项,那么对文化进行分层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论者将传统文化归为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有的论者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解析传统文化特征的基本内核,有的论者把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视为伦理审美型或伦理的人文主义。
”[1]传统文化、现代性文化、后现代性文化、亚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高雅文化、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等不同修饰词对应着文化审视的不同价值取向。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知识信息化等可以事实描述或数据流通的方式衡量或实证,文化的全球化则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难以控制的。
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与文化全球化相对应的民族国家的疆土文化的安全性问题。
这里说的疆土文化就是以国家疆域为主要单位和界限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当然,重视传统文化的安全性在当今时代不能说不重要,保护传统文化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淹没、篡改是文化研究者必须加以侧重的重要维度,而不同文化间的传播、认同与融合则是时代发展之势,以不加甄别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的方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明智之举。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因其具备优秀的传承因素才得以传承下来,这里不是自说自话、玩弄文字游戏,而是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创造、筛选、传播下来的符合人类文明精神的文化构成。
悬空地谈论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
文史哲知识点大全(自己整理的)
第一节华夏人文概念及由来华:上蓓蕾,下茎叶。
引申:日月光芒。
夏:大、高贵。
“文化”的定义:概念繁杂。
Culture最早由德文kultur一词衍生。
此观念最早也由德国人提出。
广义的定义指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包括科学、艺术、道德、宗教、法律、经济等内容。
狭义则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成果。
人文文化:界定就更为明确,它与物质文化不同,指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中,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从周秦以降直至晚清以前的文化。
特点:一、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年以上。
(世界四大文化圈: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
二、是从未曾中断的一个稳定文化系统。
社会形态未发生根本改变。
“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如一般所公认是沿着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曾大变过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自秦朝“大一统”之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全国统一的高度集权的封建王国。
三、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多元文化形态。
儒、释、道三家思想呈多元互补。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意识形态。
“三纲五常”是其主要道德规范。
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强调主从关系和服从。
2.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儒家学者认为,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3.重视规范和经验,重视现世生命四、具包容和同化性。
“夷狄之入中国,则中国之。
”——孔子五、具农耕文明的特点。
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普遍具有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特点,重农轻商,重文轻理。
弱点:缺乏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闭关自守。
(相对海洋文明)六、宗法社会。
以宗族制为社会的基础,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
以血缘为纽带,以“孝”为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1000字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古代中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文化体系,它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如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
下面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一、道德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的重要性。
其中“仁”是指待人宽厚、关心他人的精神;“义”是指正当、公正、义不容辞的义务;“礼”是指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节和仪式;“智”是指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
这些道德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二、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浩瀚辽阔,包括诗词、曲艺、小说、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中国文学具有丰富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民间艺术形式也非常丰富多彩,如京剧、评剧、黄梅戏等。
三、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涵盖了众多派别和学说,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其中,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人道德观念和教育的重要来源。
四、宗教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强调避免痴迷、清心寡欲、安心修行等。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命运的关系,追求心灵超脱。
儒教则注重现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强调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
五、礼仪习俗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和习俗。
从生命的起始到结束,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礼节,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婚礼、葬礼、春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庆祝和祭祀活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丰富文化体系,它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
这些文化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文化的多义性二、中国传统文化
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
会组织。 行为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所形 成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 心态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 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宗教信仰 等深层次的內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
பைடு நூலகம்
历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后,氏族公社
呈现崩溃趋势。从当时的墓葬遗址中可以发现,
贫富差别和等级分化十分明显地存在,甚至还有
殉葬的奴隶。在有的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大型
祭坛、女神庙、方形广场的石砌墙等,表明当时
的社会已经产生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
彭头山文化 ( 前7500年 – 前6100年 )、 裴李岗文化
面进化。
为了适应农业耕种和定居生活,磨制
石器和钻孔技术发展起来,劳动工具更为
精细,类型分明,便于使用,标志着生产
力的水平得到提高;陶器的制作也兴盛发
达起来,形式多种多样,有炊具、饮食器
和生产工具等,标志着原始手工业已经产
生。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原始农业生产水平 的提高与剩余产品的产生,为财富的积累提供了 可能,私有财产开始出现,社会组织的发展在经
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
和思想财富。”
《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
“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
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
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
富……‘文化’这个术语从较狭义的意义来
看,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日本学者使用的“文化”术语是从英 文和德文等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翻 译过来的,他们认为:
传统文化理解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化系统。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认知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遗产,更是一种对于过去的回顾和承诺,对于现在的影响和指导,以及对于未来的期望和塑造。
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历史传承性:传统文化是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的,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经验。
地域性和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或地区所独有的,反映了当地的地理、气候和历史背景。
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各有特色,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综合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表达、节日习俗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身份认同,更是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可以为社会提供道德认同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智慧,可以为当代人提供借鉴和启发。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和表达方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的现实。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有时会面临衰落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培养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表达形式。
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文化的多义性二、中国传统文化75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文化的 多义性二、中国传统文化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传统文化都包括什么
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传统文化都包括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佛家、杂家、纵横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1、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佛家、杂家、纵横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
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2、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
中国象棋、中国围棋;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木版水印。
国画、山水画、太极图等。
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楚辞》。
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4、传统节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5、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6、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文化简述基本介绍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十分享受它而不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衣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历史起源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
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
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
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
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
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
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
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特征介绍文化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
1.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2.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人生、讲入世,肯定人的个体价值。
强调人性尊严,注重人性的完善。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体性,强调轮理教化功能(二)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三)兼收并蓄的汇通精神(四)贵和尚中(五)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宝贵资源。
3.中国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源于人们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影响。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文化影响,由生物人变成文化人的过程。
先辈的引导和教诲,社会的褒扬和惩戒,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一种文化观念。
我们接受各种教育、参与这样那样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接受教化。
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化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
一个人小到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是一定文化影响的结果。
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文化的产物。
4.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传统文化释义
传统文化释义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艺术表现形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
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传统文化的释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来源。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传递给后代。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对于一个民族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念、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化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对生活、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不仅对个人的修身养性有指导作用,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衰退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挖掘其深层次的意义,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遗产,如古建筑、文物等,是维护传统文化连续性的重要手段。
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节庆等,将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它具有活力和创造性。
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等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表达形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后,氏族公社
呈现崩溃趋势。从当时的墓葬遗址中可以发现,
贫富差别和等级分化十分明显地存在,甚至还有
殉葬的奴隶。在有的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大型
祭坛、女神庙、方形广场的石砌墙等,表明当时
的社会已经产生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
彭头山文化 ( 前7500年 – 前6100年 )、 裴李岗文化
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
和思想财富。‛
《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
‚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
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
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
富……‘文化’这个术语从较狭义的意义来
看,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日本学者使用的‚文化‛术语是从英 文和德文等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翻 译过来的,他们认为:
性。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指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际活动,适应、利用、
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和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成果。
西班牙《世界大百科全书》认为:
‚文化就是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后
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的整体,也就是
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迈尔百科辞典》 认为: ‚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 培;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 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亦指人类社
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文化的多义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多义性
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她的文化,这个民 族必然逐渐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在哪里?她既不是 飘浮在天空,也不是悬挂在树梢,它 存在于我们的言行举止上、我们的观 念里、我们的血液中……
《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574-648)在《周易正义》 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 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
①地理环境: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
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
②生产方式:一个以农业为主干成分的
经济结构而非发达的游牧业、工商业经济; ③社会组织:一个在社会组织上不同于 中世纪亚欧等级制度和印度种姓制的血缘宗 法制。
中国文化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孕育和发 生,中经夏商周曲折多致的演变,到春秋 战国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留存下来的许多历史传说和文化遗 址,到所拥有的大量文字记录和礼乐制度, 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竞起,表明中国文化
的各个方面,在这一时期都已经初步形成
了基本格局。
大约在公元前 7000 年,中国古文明历史开始
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
明。农业种植的主要谷物品种,在以黄河流域
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是粟米,而长江中下游为中
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稻谷,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
的早期农业文明。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
了家畜饲养业和畜牧业,从而开始了人类的全
勒(1832-1917)给它下了一个定义,
‚文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上所学得的
复合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等等,以及其他能力与习
惯。‛
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
文化现象。‚文化‛与‚自然‛相对。自然不仅
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
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
( 前7000年 – 前5000年 )、 后李文化 ( 前6500年 – 前5500 年 )、兴隆洼文化 ( 前6200年 – 前5400年 )、磁山文化 ( 前 6000年 – 前5500年 )、大地湾文化 ( 前5800年 – 前5400 年 )、新乐文化 ( 前5500年 – 前4800年 )、赵宝沟文化 ( 前 5400年 – 前450年 )、北辛文化 ( 前5300年 – 前4100年 )、 河姆渡文化 ( 前5000年 – 前4500年 )、大溪文化 ( 前5000年 – 前3000年 )、马家浜文化 ( 前5000年 – 前3000年 )、仰韶 文化 ( 前5000年 – 前3000年 )、红山文化 ( 前4700年 – 前 2900年 )、大汶口文化 ( 前4100年 – 前2600年 )、良渚文化 ( 前3400年 – 前2250年 )、马家窑文化 ( 前3800年 – 前 2700年 )、屈家岭文化 ( 前3100年 – 前2700年 )、龙山文化 ( 前3000年 – 前2000年 )、宝墩文化 ( 前2800年 – 前2000 年 )、石家河文化 ( 前2500年 – 前2000年 )。
‚文化是社会(集团)成员所掌握、
共有而又作为社会性遗产而代代相承的生
活方式。……是集团成员作为行为相通的
依据的准则……‛。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2005.6:
①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 科学等.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分布地 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 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 化、龙山文化等。
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
化‛、‚文化水平‛等。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
来或创造出来的。
第二,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第三,文化是共有的。
第四,文化具有传递性。
第五,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
文化划可分为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是人的物质
面进化。
为了适应农业耕种和定居生活,磨制
石器和钻孔技术发展起来,劳动工具更为
精细,类型分明,便于使用,标志着生产
力的水平得到提高;陶器的制作也兴盛发
达起来,形式多种多样,有炊具、饮食器
和生产工具等,标志着原始手工业已经产
生。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原始农业生产水平 的提高与剩余产品的产生,为财富的积累提供了 可能,私有财产开始出现,社会组织的发展在经
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
会组织。 行为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所形 成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 心态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 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宗教信仰 等深层次的內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
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பைடு நூலகம்
‚文化‛ 源出于拉丁文cultura,意即‚耕
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物‛。
自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哲学是心灵耕
种的产物‛以来,人类的精神产品就被纳入了文
化范畴。
德文、法文、俄文皆从英文演化而来,基本
涵义包括教养、陶冶、栽培、养育、耕作等。
19世纪中后期,由英国人类学先驱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