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原本就知道,死去了世间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了,但唯一让我悲痛的是没能亲眼看见国家统一。

等到王师北上收复中原的那一天,来祭拜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啊。

【赏析】南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陆游在山阴家中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了这首绝笔诗,也是他的遗嘱。

人死了本应是放下一切,无牵无挂,但诗人心中的牵挂却让他无法做到随风西去,撒手人寰。

这份牵挂不是家里的地怎么分,存折里还有多少钱之类的儿女情长,而是盼望九州一同的家国情怀。

面对死亡诗人并没有感到畏惧,但“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悲痛却让他死不瞑目。

陆游一生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事业上屡屡受挫,几经贬谪,始终未能实现心中夙愿,晚年蛰居山阴乡村,经济拮据,疾病缠身,但他的爱国热情却没有一丝消退,即使在弥留之际,仍对于“王师北定中原”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信南宋总有胜利的一天,并将这番心事叮嘱儿孙,表达了这份坚定的信念。

此诗没有任何雕饰,用最朴素的言语,最真挚的情感,让诗人临终前的心绪自然流露,情真意切,在悲痛中带来希望,诠释了陆游为国无怨无悔的一生。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杭州美丽的风景无穷无尽。

西湖边的歌舞升平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暖洋洋的和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他们简直都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赏析】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从整体上写临安城的景观特征。

这里既有连绵不断的青山,又有无穷无尽的亭台楼阁,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的完美结合,本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风景啊!但诗人紧接着就慨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因为无论再美好的事物,如果出现得不合时宜,也不免大煞风景。

这时,中原大地的壮丽河山已全被敌人侵占,而残存的西湖旁边竟然终日歌舞,这样的现实场景怎能不叫人心痛!这西湖的歌舞,全然是消磨抗金意志、令人萎靡不振的毒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20XX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组词:辛亥年 造句:辛亥年间发生了一场革命运动。
shì

组词:仗恃 恃才傲物
造句:小明仗恃着自己身材高大,经常欺负别人。
i

组词:哀思 喜怒哀乐
造句:那一束束白花,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哀思。


组词:拘束 不拘一格
造句:每次去亲戚家时都感觉很拘束。
部编版 语 文五年 级 上册
12 古诗三首
我会写


组词:祭祀 祭祖
造句:每年春节我们家都要祭祀祖先。
nǎi

组词:乃父 乃是 造句:失败乃是成功的源泉。
xūn

组词:熏黑 臭气熏天
造句:政府正在对臭气熏天的垃圾场进行整治。
hánɡ

组词:苏杭 杭州 造句:杭州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
hài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1. 原文及翻译。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2. 解析与赏析。

-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

你看,陆游都快死了,还在操心国家大事呢。

他说“死去元知万事空”,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人都死了,啥都没了呗。

但是呢,他心里就是放不下,“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个九州就是指中国,他悲伤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这就好比一个老家长,临死前还惦记着家里没整好的大事。

- 然后他又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多执着啊,都想着让后代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他国家统一的好消息。

这表现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一辈子都想看到国家收复失地,到死都念念不忘。

1. 原文及翻译。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2. 解析与赏析。

- 诗人林升来到临安,看到的是啥?“山外青山楼外楼”,这临安城可真繁华啊,到处都是青山和高楼。

可是呢,在这种时候,南宋的小朝廷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

就像一群败家子,家里都快没了,还在那逍遥快活呢。

-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个暖风啊,一方面是真的暖风,另一方面也是那种纸醉金迷的氛围。

这些人都被这种氛围弄“醉”了,“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都忘了汴州才是原来的都城,现在汴州被敌人占了,他们却还在杭州醉生梦死,这是在讽刺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知道贪图享乐的丑恶嘴脸。

1. 原文及翻译。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统一。 王师:宋朝的军队。 北定:平定北方。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
理解诗意
他又为何而悲?
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 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 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而悲; 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理解诗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 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1
认识“乃” 字,会写 “祭、乃”2 个生字。
学习目标
2 有感情地朗 读,背诵, 默写《示 儿》。
3
理解古诗内 容,体会诗 人表达的情 感。
目录













意诗怀ຫໍສະໝຸດ 任务一歌曲导入,带入诗境
歌曲导入
听歌曲《精忠报国》 听了这首歌,你想起了哪些精忠报国
任务二
初读识字,理解诗意
初读诗歌
要求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自学生字。尝试标注节律和重音。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字词
nǎi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龚 自 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1
认识“亥” 等3个生字, 会写4个字。
学习目标
2 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 《己亥杂 诗》。
3
理解古诗内 容,体会诗 人表达的情 感。
目录
















任务一
引出诗题,了解背景
解读诗题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
万马奔腾、千军万马……
体会诗情
“万马齐喑”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体会诗情
“万马齐喑究可哀”
诗人因何而哀?你从“哀”字 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因九州无生气而哀; 因科举制度而哀; 因清政府腐败Βιβλιοθήκη 能而哀……痛惜之情 爱国之心
体会诗情
诗人想借风雷唤醒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
甲午海战战败。 (1894年)
体会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 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 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 爱国热情。
课堂小结
己 万马齐喑究可哀 政治昏暗

希望改革

期待人才
体会诗情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不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我”劝谁?劝什么?
统治者、官员、老百姓……
你们觉得可以如何“不拘一格”?
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 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力 挽狂澜。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精品课件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意】 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不
要局限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 有用的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最后两句写诗人祈求天公打破限制,降
下有用的人才,也暗示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 无能,以及在选拔人才上的黑暗腐朽。表达 了诗人热情呼唤社会变革,希望这种变革像 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越大越好的思想。
殷切期待 期待人才辈出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社会
小 结
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
人热情呼唤社会变革,要改
变沉闷、腐朽的现状,使中
国变得生机勃勃和期待人才
不断涌现的强烈愿望。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练 习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己亥.(ɡāi h√ài) 恃.风雷(s√hì sì)
抖擞.(shù s√ǒu) 万马齐喑.(ān y√īn)
山 外/青 山/楼 外 楼,
西 湖/歌 舞/几 时 休? xūn
暖 风/熏 得/游 人 醉, biàn
直 把/杭 州/作 汴 州。
我 理
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题临安邸 旅店。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何时,什 么时候。
西湖歌舞几时休?停止,罢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在今河南开封,
直把杭州作汴州。曾为北宋都城。
12 古诗三首
导入一 导入二
示儿
[宋]陆 游


陆游(1125—1210),
简 介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
注释 【山外青山】青山之外还有青山,形容山很多。 【休】停止、罢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翻译 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达官贵人
们)在西湖边上悠闲地听歌看舞,这种情况到什么 时候才会停止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翻译 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达官贵人
们)在西湖边上悠闲地听歌看舞,这种情况到什么 时候才会停止呢?
12.古诗三首
《示 儿》 《题临安邸 》 《已亥杂诗》
——·会认字·——
nǎi xūn hài shì sǒu
乃熏亥恃擞
我会写生字

nǎi
xūn
祭乃 熏
hài shì
āi
sǒu

亥恃 哀 擞 拘
yīn

易读错
不要读成“ān”。
易写错
jì 不要少写一“点”。

巧记 夕多点,又半撇 两个小孩在下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暖风】暖洋洋的春风。这里还指当时人们在西湖边
花天酒地的淫靡之风。 【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开封。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翻译 暖洋洋的春风吹的这些游人醉醺醺的,他们忘乎
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兼职把这临时避难的杭
州当成了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整体感知·——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全诗紧紧围 绕一个“悲”字,写出了他临终之时面对 祖国不能统一的情景所做的殷殷嘱托。表 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 的爱国情感。
——·结构梳理·——
毕生 死去元知万事空 深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殷收 切复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第1 页共8 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是写给⼉⼦的临终遗⾔,《题临安邸》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

《⼰亥杂诗》是希望统治者不拘⼀格启⽤⼈才。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给⼉⼦看。

这⾸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亲。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组诗,共315⾸。

这⾥选的是其中⼀⾸。

②[⽣⽓]指朝⽓蓬勃的局⾯。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声。

⽐喻⼈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课《古诗三⾸》知识点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主题: 《⽰⼉》是诗⼈临终前写给⼉⼦的⼀⾸诗,诗⼈痛惜⾃⼰⽆法亲眼看到国家统⼀,希望⼉⼦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好消息告诉⾃⼰,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给⼉⼦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亲。

鉴赏: ①⼈死之后万事皆空,诗⼈早已将个⼈⽣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边疆的荒凉、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诗的语言、意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教案:提前编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课本:准备足够的课本供学生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争、边疆、人民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与今天的课文有什么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古诗三首》。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古诗三首》,包括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西林壁》和清代诗人学者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古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赏析】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

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干余首。

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干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

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

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

这从他的大量诗篇,可以看得出来;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南宋初年屡挫金兵的宗泽,在临终时,也念念不忘恢复大业,曾连呼“渡河”者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要
你们的父亲
诗人临终前的愿望是什么?从中我们可
以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怀?
北定中原
告乃翁
与前面两句相比,后两句情感有何变化?
前两句: 后两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 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胜 利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胜利的消息告 诉你们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 的信心、悲壮的心愿,体现了年迈衰老的诗人 的爱国、报国之情。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意:暖洋洋的风吹得人昏沉沉、晕乎乎
nǎi
家祭 乃翁

上下结构

独体字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示儿
[宋]陆 游
死 去/元 知//万 事/空, 但 悲/不 见//九 州/同。 王 师/北 定//中 原/日, 家 祭/无 忘//告/乃 翁。
给……看 交代了写作对象
示儿

同“原”,本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什么都没有了
表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_释__然___与__豁__达__。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示儿
[宋]陆 游
陆游 (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其诗抒发政治抱负, 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 屈辱求和……,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 统一的强烈感情。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 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 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 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 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

第12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生字组词:祭:祭拜祭祀祭奠祭天祭坛祭文乃:乃父乃至乃至于有容乃大熏:熏风熏陶熏肉熏染臭气熏人杭:杭州苏杭杭绸亥:亥时恃:自恃有恃无恐恃强凌弱恃才傲物哀:哀伤悲哀哀悼哀怜哀兵必胜拘:拘束拘谨拘禁拘管不拘一格多音字:几:jǐ几个jī茶几降:jiàng降落xián g投降xūn:熏(熏陶)薰(薰衣草)shì:恃(有恃无恐)侍(侍候)形近字:祭:(祭拜)察(观察)杭:(杭州)抗(抗争)恃:(自恃)待(等待)《示儿》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介绍陆游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知识点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介绍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

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人,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主题:《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 要在悲伤遗憾中 展现对未来的坚 定信念。
学习生字
学认字
nǎi
xūn
乃父 熏香
多音字
jiànɡ
不拘一格降人才。
降 xiánɡ
投降派是没有好下场的。
学写字

nǎi
祭乃
xūn hánɡ
熏杭
生字归类 祭乃 熏 杭 亥 恃 哀 拘
左右 结构
独体字
上下 结构
识字方法
谜语识字:
察无头 祭
《题临安邸》是一首讽刺诗,它入木三分地讽 刺了醉生梦死、 苟且偷安的当权者。
课堂演练
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 B.《示儿》中的“示”是“给……看” 的意思。 C.《示儿》是一首唐朝的爱国诗歌。
二、背一背,写一写。 示儿
( 死去元知 )万事空, ( 但悲 )不见九州同。 王师( 北定 )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句诗是指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 北宋灭亡的事实,在醉生梦死中,把杭 州当作了北宋的都城汴州。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杭州西湖的景色虽然美丽,可是南宋 的权贵们整日沉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暧洋洋的春风把南宋权贵们吹得醉生梦死, 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千里黑 熏
yīn

易读错
不要读成“ān”。
易写错
jì 不要少写一“点”。

巧记 夕多点,又半撇 。 两个小孩在下面。
xūn

不要写成“重”
熏香
结构梳理
万事空 爱
示 九州同 国 儿 定中原 情
告乃翁 怀
结构梳理
青山 楼


临 西湖 歌舞

安 暖风 游人 邸
讽 刺
杭州 汴州
主题概括
这首诗是诗人的遗嘱 。通过抒发自己未能亲 眼见到收复失地的遗憾和对祖国必然统一的坚定 信念,展现了诗人的_爱__国__情__怀__。
诗意: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 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陆游诗句:
53岁写的《关山月》: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62岁写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 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互动课堂 《示儿》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指导
朗读七言古诗 时,一般每句的节 奏划分是二/二/三。
陆游 南宋诗人。字务观,
这里指的 是达官显贵。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京城。
~~~~~~~~~~~
简直。
不再考虑收复失地
诗意:暖洋洋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 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朗读古诗,思考: “暖风”除了指自然界的春风,还
指什么?“游人”在这里仅仅是指一 般的游客吗?还是特指某些人?
“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 淫靡之风,暗示南宋的权贵们天天醉生梦死。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家统一
只,只是。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诗意:只是悲伤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
宋朝的军队。 平定北方。
淮河以北被金人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侵占的地区。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你的父亲。
祭祀家中先人。 不要。
“北定”,点出作者 对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12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请大家先 自读这三首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请结合注释理解三首诗 的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了 解到了哪些信息。
《示儿》 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 《题临安邸》 题目点明了诗歌是在哪里写的; 《已亥杂诗》 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 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 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 主义精神。
这首诗是给儿子的遗嘱。
一起解诗题
示儿
给儿子看
一起解诗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
“元知死去万事空”。
诗意:本来就知道死 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前两句写对未见祖国统一的无穷遗恨, 后两句写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 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 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他忧国忧民的 爱国情怀。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秀丽风景和达 官显贵们奢靡生活的描写,辛辣讽刺了统 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要 读出对醉生梦死的 达官显贵的讽刺。
“游人”在这里特指南宋的统治者和权贵们。
你觉得“熏”“醉”好在哪里?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 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 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面对着无限美景,人为何反问“西湖歌 舞几时休”?
诗人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希望 南宋的权贵们不要再过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 了,要振作精神,去收复失地。
《示儿》和《题临安邸》两 首诗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朝代。这 节课我们先学习这两首诗。
互动课堂
《题临安邸》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
人。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人, 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 瓯诗存》卷四。
一起解诗题
南宋京城。
题临安邸
题写。
旅店。
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
一起解诗意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停止。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 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 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 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