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煤类型及其煤层气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

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

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煤地质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是煤炭工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

煤炭作为一种主要能源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相关概念、方法以及其在煤炭产业中的应用。

一、煤地质概述煤地质是研究煤炭生成、分布、演化以及对煤炭资源的评价和勘探的学科。

煤炭是由植物残体在一定条件下长期堆积、转化形成的一种质疑,主要成分为碳、氢、氧、氮、硫和灰分。

通过对煤地质的研究,可以了解煤炭的品质、矿化规律以及储量等信息。

二、煤层气开发技术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产生积极作用。

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煤层气勘探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以及煤层气利用技术。

1. 煤层气勘探技术煤层气勘探技术是指通过各种勘探手段,如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测井技术等,对潜在煤层气资源进行勘探和评价。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煤层储量、煤层气压力、渗透系数以及煤层气储集条件等关键参数。

2. 煤层气开采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是指通过井道工程,如钻井、固井、完井等技术,以及注采工程,如提取、净化、输送等技术,将煤层气从煤层中开采出来。

煤层气开采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还可以为国家提供清洁能源。

3. 煤层气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利用技术包括燃烧利用、化工利用和发电利用等。

燃烧利用主要是将煤层气作为燃料进行燃烧,提供热能和动力。

化工利用则将煤层气转化为化工产品,如甲烷制乙烯。

发电利用主要是通过煤层气发电机组,将煤层气转化为电能。

三、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应用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在煤炭产业中广泛应用。

通过煤地质的研究,可以确定煤炭的分布范围、储量和品质等信息,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和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同时,煤地质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环境保护。

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利用可以减少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层气则是煤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层气是一种天然气,在煤炭矿井中存在,通过开采可以转化为清洁能源。

本文将探讨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并探究其重要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一、煤层气开发的背景与现状中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其开采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煤层气的开发可以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目前,中国的煤层气储量居世界第一,但开发利用率却不高,亟需加大开发力度。

二、煤层气开发的技术与方法煤层气开发主要采用的技术有水平挖掘、水平井钻探、压裂注水以及煤层气井的钻探等。

其中,水平挖掘技术是最主要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开采技术之一,通过在煤层中挖掘水平巷道,实现煤层气的有效开采和提高开采率。

此外,压裂注水技术在煤层气开发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向煤层注入水和一定压力,破坏煤层的微细裂缝,提高煤层气的渗透性和产能。

三、煤层气的利用与应用领域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生和交通等多个领域。

在工业方面,煤层气可以用于发电、制造化工产品等。

在民生方面,煤层气可以用于居民供暖和炊事。

在交通方面,煤层气可以用于汽车燃料,减少对传统燃油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煤层气开发与环境保护煤层气开发与利用需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

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避免地质灾害和水源污染等问题。

此外,煤层气开发也应注重提高煤层气的利用率,减少排放,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煤层气开发的挑战与机遇煤层气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和投资回报周期长等。

然而,正视这些挑战,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改善开采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可以使煤层气开发迎来更多机遇,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六、煤层气开发的前景展望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在煤层气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煤的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煤的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煤的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层气作为煤炭的一种重要衍生能源,其储藏和开发利用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煤层气的储藏特点、开发利用技术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层气的储藏特点煤层气是指在煤层中通过煤层气井进行开采的天然气,它具有以下独特的储藏特点。

首先,煤层气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资源,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巨大,具有较高的开采潜力。

其次,煤层气的储藏与煤炭储量相对应,即煤层气主要存在于煤炭层中,因此,煤炭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煤层气的储量。

此外,煤层气的储藏具有广泛分布的特点,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开发利用。

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技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开发利用技术。

首先,煤层气的开发主要依靠煤层气井,通过钻探煤层气井将煤层气抽采到地面。

其次,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煤层气的净化和利用。

煤层气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如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需要进行净化处理,以提高煤层气的质量。

同时,煤层气可以用于发电、供热、燃气等多种用途,因此,煤层气的利用技术也包括了发电技术、供热技术等多个方面。

三、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首先,在煤层气储藏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煤层气的成因、分布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煤层气储藏评价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估煤层气的储量,还可以预测煤层气的产能和开采效果。

其次,在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方面,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

例如,通过改进煤层气井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提高了煤层气的抽采效率;通过开展煤层气净化技术研究,提高了煤层气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技术,如水力压裂技术、CO2捕集技术等,也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的前景展望煤层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储藏和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将对我国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论不同构造煤类型煤层气开发

论不同构造煤类型煤层气开发
内容提要 : 我国构造煤类型多 , 分 布广泛 , 蕴含 的煤层气 资源 量大 , 探明率低 , 开发难度 大。本文 在野外 和实验 室综 合研 究基础上 , 提出适 合于煤层气资源开发 的“ 描 述 +成因” 的构造煤分类方案 , 按照 固结类型将构 造煤划分 为
未固结构造煤 、 固结 构造 煤两大类 , 及其对 应的碎散煤 、 脆性煤 和韧 性煤 3个 系列 , 各种类型 的构造煤依 照形状或特
象包 括煤层 、 顶底板 和夹矸( 薄夹层 ) 等含煤岩系 ; 根据不 同 的开 发对象 , 应有 针对性 地选用 包括增 温驱气等 系统配
套技 术进行勘探开发 。 关键词 : 构造煤 ; 煤层气 ; 非均质性 ; 开发 ; 系统分析
通 常 依据煤 体 结构将 煤 岩划 分为 原生 结构 煤 和
和张 子 敏 , 1 9 9 0 ; 姜波 和琚 宜文 , 2 0 0 4 ; 琚宜 文 等,

1 构造煤类 型
通 过 煤 矿 井 调研 和野 外 观察 发 现 , 构 造 环 境 和 构 造作 用 强弱 不 同 的构 造煤 变形 变质 程度 有较 大 差 异, 对 于 总体呈 弱 能 干 的构 造 煤 而言 一 般 有 两 种 表 现, 其 一 为未 固结 的粉 状 煤 , 手捏可碎 , 另 一 类 为 固 结 的块状 煤 , 致密 坚实 , 岩石 物 理强度 已非手捏 可 以 测试 。研 究表 明 , 影 响 煤 体结 构 变化 的 因素 包 括 煤 岩组 分 、 煤化 程度 等 内生 因素 , 以及 构造 变形 变质 发
2 0 1 3 年 9 月
第 9 卷
地 质 论 评
’ 一 … 一
GEOL OGI CAL REVI EW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一、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1、煤层气地层分析煤层气地质学的研究要求从煤层的地质分析角度,对含气量、孔隙特征及煤层的延展性等进行深入地研究,以判断煤层的开采条件。

具体探讨主要有煤层内地层构造、煤层重力流动特征、煤层含气量、孔隙度、煤层延伸性等。

2、煤层地质探测技术对于煤层气的开发,煤层地质探测技术的开发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一般情况下,采用放射性测井和电磁测井等技术对煤层气进行探测,了解煤层的延展性、煤的质量等情况。

3、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是指采用复杂的工艺手段,以实现煤层气开发的技术。

主要技术措施包括煤层孔隙度测试、地层构造解释、岩心切片解释、气藏地质模拟分析等。

4、煤层气开发地质环境保护煤层气开发地质环境保护是指做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变化,努力减少或防止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污染,确保煤层气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方法1、实验室测试实验室对煤层的物理性质、流学特性、岩性特征以及煤层气的含量等进行测试,以指导勘探开发煤层气。

实验室测试的常见方法有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和密度测试等。

2、多地形特征、地质判断在煤层气开发的勘查过程中,需要对地形地貌进行调查,进而对气田的位置、开发指标和形成背景进行研究,以便有效开发煤层气。

3、地球物理测量地球物理测量针对煤层的重力流动特征,利用放射性测井、电磁测井等技术,可以有效研究煤层的构造特征、孔隙特征以及含气量等,为指导煤层气的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4、岩心分析采用岩心分析技术,可以确定煤矿的结构形态、构造特征、煤层的延展性、气藏开发的有效性等情况,为更好地开发煤层气提供重要依据。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首先,煤层气的分布与形成机理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煤层气是在煤层埋藏过程中由有机质在高压高温条件下转化而成的天然气。

煤层气的分布受到煤层的厚度、埋深、含气量等因素的影响。

在煤层埋藏过程中,有机质在压力和温度作用下经历干酪根、初级、中级和成熟等不同阶段,形成煤层气。

煤层气的形成机理研究可以为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煤层气的储集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煤层气的储集形式主要有吸附储集和自由气储集两种。

吸附储集是指煤层气分子在煤矸石孔隙、裂隙和微孔等微观空间中吸附,形成紧密结合的状态;自由气储集是指煤层气分子在煤体孔隙中以自由状态存在。

煤层气的储集特征受到煤层的孔隙结构、孔隙度、构造变形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储集特征的研究可以确定煤层气的开发方式和有效开采方法。

此外,煤层气的运移规律也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煤层气的运移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包括煤层压力、渗透性、孔隙度、温度等。

煤层气的运移机理主要有扩散、脱附和解吸等过程。

研究煤层气的运移规律可以为煤层气开发提供指导,如确定煤层气开发的合理排采策略,优化井网布置等。

在煤层气开发地质学中,还需要开展煤层气资源量评价和勘探技术研究。

通过对煤层气资源量的评价,可以为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勘探技术的研究则是为了提高煤层气的勘探效率和开发成功率。

目前,常用的勘探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钻探和测井技术等。

总之,煤层气开发地质学是研究煤层气在地质中的分布、形成、储集、运移等规律的学科,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煤层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成果——构造煤发育煤矿区卸压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

科技成果——构造煤发育煤矿区卸压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

科技成果——构造煤发育煤矿区卸压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适用范围构造煤发育煤矿区卸压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适用于煤与煤层气资源丰度高,构造煤发育,井下瓦斯抽采技术难以保障煤炭正常生产进度的煤矿区的煤层气及瓦斯抽采,其对于煤炭回采过程中的瓦斯治理效果明显。

我国煤与瓦斯严重突出矿区及煤与瓦斯突出矿区中,三分之二以上是构造煤发育且是煤层群开采,具有煤与煤层气资源丰度大、压力大、透气性差、抽采难度大的特点,本技术推广前景广阔。

技术原理构造煤瓦斯含量及压力大,渗透率低下,导致构造煤发育区煤层气丰度高且难以抽采,但构造煤强的应力敏感性,即其具有的极其显著的“加压减流”、“卸压增流”效应提供了破解其瓦斯抽采难度的思路,充分利用采动应力扰动作用抽采“增流”区原本难以抽采且丰度极高的煤层气便是本技术的基本原理。

关键技术1、构造煤储层特征与储层描述技术。

关键技术二:采动影响下应力扰动区内渗透性及岩层移动的时空演变规律。

2、地面直井卸压煤层气抽放的井位、井身设计技术,从高渗流、高井身稳定性、长时期三个角度设计,保障卸压煤层气地面井的长期高效抽采。

技术流程本工艺技术主要包括构造煤储层特征与储层描述、煤矿采动区采场应力对构造煤储层改造机理与煤储层演变规律研究、地面直井卸压煤层气抽放的井位、井身设计及钻完井强化、煤矿生产接替与煤层气井滚动部署间的匹配优化等四个工艺单元。

主要技术指标远程卸压煤层气地面钻井:(1)煤层气日产在5000-60000m3/d;(2)煤层气井服务时间200-900d;(3)煤层气浓度30-90%;(4)抽采后消除被保护层瓦斯突出危险,保障保护层及被保护层煤炭正常开采进度。

邻近层及本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钻井:(1)煤层气日产在3000-30000m3/d;(2)煤层气井服务时间200-500d;(3)煤层气浓度20-80%;(4)显著减少采动过程的回风瓦斯超限,保障开采层煤炭正常生产进度。

典型案例本技术已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公司兰山煤业公司、贵州省煤田地质局、铁法煤业集团等展开技术合作,在两淮、铁法矿区等区域已获得验证。

煤炭煤层气资源联合开发技术研究

煤炭煤层气资源联合开发技术研究

煤炭煤层气资源联合开发技术研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煤炭作为传统能源之一,在国内外的能源消费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然而,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愈发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考虑更好的保护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

因此,煤炭煤层气资源的联合开发技术逐渐成为目前煤炭开发的研究热点之一。

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由煤的吸附和煤层自身煤化作用释放出来的天然气,其中包含的甲烷丰富,可替代天然气。

煤炭和煤层气属于相似的地质资源,联合开发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煤炭和煤层气储量丰富,能够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

其次,煤炭开采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如果能够收集和利用这些甲烷,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经济效益。

最后,煤层气可以作为煤炭开采的补充能源,提高煤炭產生效率并延长煤田生产寿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联合开发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塞注水泵抽取煤层气的同时,进行煤炭开采。

这个过程需要在煤矿井巷上方选择合适的气层,通过塞注水泵抽取气体,降低井下煤尘爆炸和瓦斯爆炸威胁,同时获取煤层气资源。

另一种是煤层气开采后采取封闭式开采的方式进行煤炭开采。

这种方式要求先把煤层气抽空,再进行煤炭开采。

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井下的瓦斯浓度保持在安全水平,同时也能够获取煤层气。

这种方式需要封顶和封底措施加强,避免地面上出现不安全情况。

煤炭煤层气资源联合开发技术的研究进展:1、抽采煤层气的同时进行煤炭开采的技术被广泛应用。

针对煤炭开采和煤层气开采合并存在的情况,国内外都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技术路线。

目前,国内煤炭和煤层气合并开发的现场试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煤层气去除技术得到了提高。

在采前抽采,采煤指导气排放,增加抽采装备是煤层气清除技术的重点,这也是国内研究的重点。

而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煤层气开采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技术得到了成熟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3、煤层气露天开采的技术日益完善。

构造煤结构与煤层气赋存研究进展-中科院-侯泉林-经典综述论文

构造煤结构与煤层气赋存研究进展-中科院-侯泉林-经典综述论文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年 第42卷 第10期: 1487 ~ 1495 英文引用格式: Hou Q L, Li H J, Fan J J, et al. Structure and coalbed methane occurrence in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s. Sci China Earth Sci, 2012, 55: 1755–1763,doi: 10.1007/s11430-012-4493-1《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CHINA PRESS评 述构造煤结构与煤层气赋存研究进展侯泉林①*, 李会军①, 范俊佳②, 琚宜文①, 汪天凯①, 李小诗①, 武昱东③①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 ②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 E-mail: quhou@收稿日期: 2011-10-30; 接收日期: 2012-03-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1030422, 40972131, 40940014)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 2009CB219601)资助摘要 构造煤的结构是煤矿瓦斯突出防治和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构造煤的结构成因分类, 构造煤显微结构、孔隙结构和化学结构及其与超量煤层气的赋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和总结, 表明构造变形对煤的显微结构、超显微结构乃至化学大分子结构都有深刻的影响, 应力缩聚和应力降解作用是煤变形变质作用(即动力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 在不同的变形机制条件下, 构造煤的孔隙系统和结构成分演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在不同变形机制下构造煤的可能演化路径, 而且认为构造煤尤其是糜棱煤的瓦斯易突性, 不仅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还可能跟韧性变形条件下的应力降解作用有关. 最后指出, 从煤的变形机制角度出发探讨变形作用对煤的结构及成分的制约机理, 以及探索超量煤层气生成条件和赋存状态是构造煤研究的重要方向.关键词 构造煤 变形机制煤层气(CH 4)赋存 研究进展所谓构造煤, 是指在构造应力作用下, 原生结构煤的结构甚至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类煤, 是构造作用的产物. 我国的含煤盆地多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 使煤的结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普遍发育构造煤[1~4], 为构造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近年来, 由于新技术手段和现代理论的引 入, 构造煤结构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5~7].构造煤孔隙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 再到超微观的历程, 煤体孔隙结构和瓦斯吸附状态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8~10], 同时, 变形变质作用(煤动力变质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1~15]. 研究表明, 不同变形机制条件下构造煤的孔隙系统及化学结构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演化特征, 而且韧性变形对煤体物理化学结构的影响要更为明显[13~17]. 煤与瓦斯突出常常发生在构造煤尤其是糜棱煤发育区, 突出瓦斯量往往是突出煤最大瓦斯吸附量的几倍乃至上百倍. 这些超量瓦斯与糜棱煤以及不同变形机制作用下的应力降解作用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还有待深入探讨. 本文基于国内外几十年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 以不同变形机制构造煤结构演化特征为主线, 系统总结和论述了构造煤结构及其与煤层气赋存研究的发展历程, 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开展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技术路线.侯泉林等: 构造煤结构与煤层气赋存研究进展14881 构造煤的结构分类早期对构造煤的研究主要围绕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而进行, 对于构造煤的命名各异, 主要有碎裂变质煤、变形煤、构造变形煤、构造破坏煤与突出煤 等[18~20], 都肯定了后期构造作用对煤的改造, 但对构造煤的分类方案和标准尚未统一. 上世纪70年代以前, 构造煤的分类主要依据煤体的破坏程度, 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矿业研究所1958年5类分法: 1) 非破坏煤; 2) 破坏煤; 3) 强烈破坏煤; 4) 粉碎煤; 5) 全粉煤(土状煤). 我国原煤炭部1988年颁发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中的分类也是以此为基础, 仅在每一类型特征方面做些补充. 随后, 逐渐引入了糜棱煤的概念, 以代表韧性变形的构造煤[21,22], 进而借鉴构造岩的分类方法对构造煤进行初步分类研究, 并根据构造煤的不同变形机制, 将构造煤分为脆性变形系列和韧性变形系列, 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结构-成因分类方案[7,19,22~26]. 只是对是否应该划分脆-韧性过渡系列构造煤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片状煤的变形性质归属认识也不尽相同[19,26]. 总体看来, 构造煤的分类体现了以构造岩概念为基础的结构-成因分类, 体现了不同变形机制对煤体结构影响的差异性, 基本达到了与构造岩研究的同步水平. 但由于对构造煤不同变形机理的研究尚欠深入, 对过渡类型煤及片状煤变形性质的认识难以统一. 因此, 从构造应力对煤体结构的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两个方面, 考虑不同变形机制条件下构造煤结构各个阶段的演化特点, 确立比较明确的分类原则, 建立既便于实际运用, 又能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案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工作.2 构造煤的显微结构与孔隙结构构造应力对煤的物理作用主要表现为碎裂作用和对煤体显微结构、孔隙系统的改造. 有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上世纪60~70年代, 电子显微镜就被用来观察突出煤和非突出煤的显微结构差异[27,28], 随着染色法的引入和扫描电镜技术的应用, 发现构造煤具有细褶皱、粉粒状、团粒状结构和显著气孔特征, 并得到孔隙面积和总比表面积等一些相对量值概念[29~32].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 构造煤显微结构的成因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于构造煤形成的“牛角状”、“马鞍状”小褶曲, 陈善庆[18]认为是不同期次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和流变的结果. 侯泉林等[22]和李康等[21]描述了碎裂煤与糜棱煤的结构差异, 提出碎裂煤主要源于碎裂作用, 糜棱煤应该是低应变速率或较高温压条件下发生固态塑性流变的结果. 琚宜文等[33,34]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煤光片观察, 判断构造煤是煤层流变(包括韧性流变、脆性流变及韧脆性流变)的产物. 裂隙作为瓦斯突出的重要影响因素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 俄罗斯学者最早把裂隙统计应用于煤结构研究, 并形成了较成熟的显微镜下裂隙统计方法[35].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仪器的应用, 发现构造煤中除了含有大孔和微孔之外还存在大量微米级裂隙和孔隙[21,36~38]. Li 等[39,40]采用压汞等方法对我国平顶山构造煤孔隙结构进行研究, 发现与相同地点原生结构煤相比, 构造煤的孔隙度要高3~8倍, 孔比表面积要高2~10倍, 其中脆性变形煤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及较宽的裂隙, 而韧性变形煤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和较窄的裂隙.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技术的引入促使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的发现, 并被认为是瓦斯的主要吸附空间, 从脆性变形煤至韧性变形煤, 累计孔容、总比表面积及液氮吸附量随着变形的增强迅速增加[14,16,41~43]. 琚宜文等[7,10]在构造煤吸附解吸实验中发现, 弱变形煤瓦斯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 符合兰氏方程(Langmuir equation), 然而强烈韧性变形构造煤的等温吸附曲线呈现不同类型,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等温解吸现象, 不符合兰氏方程, 其原因尚不清楚. 李小诗[14]探讨了不同变形机制的变形作用对煤大分子结构-纳米级孔隙结构的影响, 认为大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导致纳米级孔隙结构变化的原因, 并建立了构造煤大分子-纳米级孔隙结构的耦合模型.构造应力促进煤的裂隙及孔隙的发展, 随着变形强度的增加, 构造煤裂隙及微孔隙就越发育, 甚至影响到纳米级的孔隙结构. 在不同变形机制作用下,构造煤显微裂隙及孔隙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图1). 有关构造变形对煤的微孔隙、超微孔隙的影响还处于观察描述以及机理探索阶段, 不同变形机制对纳米级孔隙的控制机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韧性变形煤发育大量的纳米级孔隙与其易突性是否存在必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年 第42卷 第10期1489图1 不同类型构造煤显微结构(a) 脆性变形煤, 主要表现为煤体的破裂, 孔隙主要为大孔和中孔; (b) 韧性变形煤, 主要表现为煤体的揉皱,超显微孔隙大量发育然关联? 如此等等问题, 还有待探索.3 构造煤的化学结构煤在构造变形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 即煤的动力变质作用一直是煤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般认为, 煤中的有机质主要是由缩聚的芳香环、脂环、杂环和各种官能团支链所组成. 随着煤的变质程度增高, 芳环族相对增多、增大, 脂环和官能团支链相应减少, 到无烟煤时则主要由缩聚的芳环所组成, 达超无烟煤时, 则呈现类石墨结构[44,45].早在19世纪20年代, White [46]就曾用动力因素来解释美国东部煤的变质问题, 认为阿巴拉契亚煤田和乌拉尔煤田的无烟煤都是由强烈褶皱作用促成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 一些“典型”的动力变质实例相继被否定, 认为压力会抑制化学煤化作用, 延缓有机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仅对压实、脱水等物理煤化作用有贡献[5,47]. 随着化学测试手段在构造煤研究中展开, 构造应力对煤化学结构及其组分的演化特点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表1).关于煤动力变质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人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出三种相互矛盾的结果: 压力对煤化作用无影响[65]; 压力促进煤化作用[66]; 压力抑制煤化作用[47,67]. 曹代勇等[5]指出其原因在于混淆了不同性质“压力”作用, 认为地质条件下的压力因素应包括地层压力和构造应力两大类, 具有各向同性的地层压力增加化学反应的稳定性, 而定向构造应力可促进有机分子化学成分变化和结构变化; 提出应力降解和应力缩聚是构造应力影响煤化作用的两种基本方式. 该认识得到了其他实验结果的支持[11,68~71]. 张玉贵等[62,72]结合力化学理论提出力化学降解和力化学缩聚作用, 认为水平挤压应力是煤力化学作用的重要力源: 一方面聚合形成更大的高芳构化的大分子结构, 另一方面形成低分子化合物和气态烃.不同的变形机制条件下构造煤化学演化的差异性也随着研究成果的积累突显出来, 林红等[13]和李小诗等[14,41]对构造煤的谱学分析表明, 不同变形机制和不同变形程度的构造煤结构演化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图2). 侯泉林和琚宜文研究小组[14,15,52,53,60]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的变形机制和变形强度会造成构造煤的芳香结构、脂族结构及含氧官能团等结构和成分产生不同的演化特征, 认为不同变形机制下的动力变质作用能量转化机理存在差异, 脆性变形主要是通过破裂带机械摩擦转化为热能而引起煤化学结构的变化, 而韧性变形主要是通过应变能的积累而引起煤化学结构的破坏. 力化学理论也认为构造煤结构演化与煤的变形机制关系密切, 其中受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的糜棱煤, 变质过程中剪切力化学作用占绝对优势[73].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构造煤化学结构及其组分演化的研究, 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应力缩聚作用和应力降解作用的提出及一系列实验结果均证明, 煤的变形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不仅存在, 而且十分广泛和深入, 将构造煤化学结构的研究带入到新的阶段. 同时, 将应力降解作用与煤与瓦斯突出的内在关系等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 不同变形机制条件下煤的化学结构演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产侯泉林等: 构造煤结构与煤层气赋存研究进展1490表1 近年来关于构造煤有机化学实验及相关认识实验方法分析内容及主要参数结果分析及结论X射线衍射(XRD) 煤基本结构单元(BSU)的演化特征d002: 面网间距L a: 延展度L c: 堆砌度(1) 构造应力作用促使d002减小, L a及L c增大[5,24,43,48~52];(2) 构造应力作用引起的芳核变化具有阶段性演化特征[5,49,50,53];(3) 韧流动力作用引起的动力变质幅度大于碎流动力作用[24,49,53].电子顺磁共振(EPR) 煤化学结构演化特征N g:自由基浓度∆H: 线宽(1) 构造煤N g演化趋势与原生结构煤相同, 超前演化, 大应变和高应变速率利于N g增长[55];(2) 构造作用对∆H影响不大[54], 应变使∆H减小[17,55,57,58], 应变使∆H增加[56].13C核磁共振(NMR) 煤的化学成分演化特征f a H,B: 桥头碳f a: 芳碳率f al: 脂碳率(1) 各参数与原生结构煤具相似演化特征, 变形煤参数的强度和幅度较显著[53,59] ;(2) 变形促使f a, f a H,B, N增大, f al降低[52,53,59] ;(3) 韧性变形作用强于脆性变形作用[17,52,53].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 化学结构及其变化特征在煤化程度相同条件下, 构造煤脂族结构比非构造煤脱落快, 而芳香结构相对富集[5,60,61].热解生烃实验(Rock-Eval) 对比构造煤与非构造煤的生烃能力(1) 构造煤与非构造煤的热解参数具有相同的演化趋势, 但在数值上存在系统差异, 构造煤生烃潜力低于同级别的非构造煤[5,62,63] ;(2) 随变形程度增加, 构造煤与非构造煤的生烃量差值变大[5,63] ;(3) 构造应力、尤其是剪切应力作用有利于煤芳环结构上官能团、侧链断裂降解、生烃[5,62,63].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测定对比煤中常量元素分布特征在高热背景中的剪切应力对煤中元素迁移富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64].图2 不同变形机制构造煤化学结构演化差异性表现(据文献[13]修改)A G: G峰峰面积, 反映煤大分子结构中芳香环总量的变化; A D: D峰峰面积, 反映煤大分子结构中缺陷的变化及结构单元的有序化程度生这种差异的机理和不同变形机制构造煤的演化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揭示.4 瓦斯突出与超量煤层气研究表明, 瓦斯突出与构造煤的发育存在着必然联系, 煤结构的破坏程度是衡量突出危险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强烈的破碎带尤其是糜棱煤发育区常常是瓦斯突出的易发区[11,74~76]. 例如,2004年的河南省大平煤矿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74], 贵州青龙井田22#煤层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期间发生过5次煤与瓦斯突出[75], 均位于断层带上(图3, 4). 大平井田位于新密矿区北东向展布的挤压构造带, 突出点处于大平井田东南端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复合的部位. 受构造控制, 构造煤成层发育, 粉化、流变现象显著, 煤体变形强烈, 多为Ⅳ和Ⅴ类构造煤[74,77]. 青龙井田的突出则与该区十分发育的顺煤层滑动构造有关, 尤其是滑动断层的转折处煤层发生强烈变形, 使之成为发生突出的危险地带[78].煤与瓦斯突出的瓦斯突出量往往比突出煤体的煤层气实际含量高的多, 可达几倍到上百倍, 如2004年大平煤矿煤与瓦斯突出, 突出煤(岩)量1894吨, 突出瓦斯量约25×104m3, 平均吨煤突出瓦斯量达132 m3/t, 如此例子举不胜举. 而我国中、高级煤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年 第42卷 第10期1491图3 大平煤矿瓦斯突出位置剖面图(据文献[74]修改) 图4 青龙井田瓦斯突出位置剖面示意图(据文献[75]修改) 和无烟煤的实测煤层瓦斯含量为10~30 cm 3/g(即m 3/t), 最高有36cm 3/g [6], 明显低于瓦斯突出量. 此外, 煤层气开采后验证的实际资源量也往往高于勘探得到的资源量[79], 仅用围岩气显然无法全面解释. 这些超量煤层气的来源和赋存状态一直困扰着煤地质学家, 该问题的解决, 无疑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探讨煤层气资源评价原理和发展开采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发现, 相比原生结构煤, 易突出的构造煤会产生更多的氯仿萃取物, 同时生烃能力较低, 因此被认为, 在构造煤形成过程中曾经生成过大量的甲 烷[11,62,80]. 力化学成烃模拟实验结果显示, 机械能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能量来源[81]. 近年来展开的煤岩高温高压变形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产气现 象[15,68,70,82,83], 也非常值得关注. 尤其是在周建勋等所做的变形实验中, 28个试件中有17个在实验过程中产气, 部分试件产气强烈, 甚至发生“突出”[83], 同样的现象在姜波等[70]的实验中也有发生; 李会军[15]展开的次高温高压变形实验依然有气体产出, 而且排除了高温热解的可能性. 那么, 这些样品产气的原因何在, 在应力作用下煤分子结构的降解过程是怎样的, 是否与超量煤层气的生成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遗憾的是, 在以往的变形实验过程中, 由于对试件产气现象重视不够, 造成实验过程中相关信息记录缺失, 给进一步的分析造成困难, 以下仅就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理论上, 高温必然促进煤的降解作用而产生气体, 然而, 在静水压力条件下的煤粉高温高压实验中, 样品的产气量与温度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84]. 因此, 尽管变形实验中产气样品均具有较高的温度压力比值, 我们仍认为, 样品在变形实验过程中产气可能与变形作用有关. 李会军[15]最近的研究结果对此提供了佐证. 高温使得分子基团活性增强, 有利于发生韧性变形, 因此实验中常常用提高温度以补偿时间的方法模拟低应变速率的变形[85]; 同时低的围压不会造成试件强度的明显增强, 有利于韧性变形. 据文献报道, 在同系列样品中, 温压比值越高, 越容易产气, 产气量也越多甚至发生突出[86,87]. 这一现象与糜棱煤容易发生瓦斯突出相吻合, 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仍需进一步的工作证实.超量煤层气的赋存状态是科学家们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煤中瓦斯以固溶态的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转引自文献[88]). 乌克兰学者Alexeev 等[89,90]通过氢谱核磁共振(1H NMR)和X 射线衍射技术研究, 提出煤层气在煤中的赋存形式除了游离态、吸附态还可能存在第三种状态, 即固溶态(solid solution). 固溶态瓦斯以晶体形式赋存于煤中, 采用常规的手段难以探测, Radovic 等[91]通过吸附解吸实验和氙气核磁共振方法测试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近年来通过煤对CH 4和CO 2等气体的等温吸附研究发现, 随吸附压力的增加, 等温吸附曲线并不像传统吸附模型所描述的单调增长, 而是呈现单峰或双峰的分布形式, 符合气体超临界吸附特征[92]. 有关甲烷超临界吸附的研究也相继展开, Yang 等[93]研究中发现, 煤体中存在大量超显微的单壁纳米尖端(single-wallled nanohorns), 经过HNO 3处理后能够显著增强超临界甲烷的储集能力. Ohba等[94]通过X 射线小角散射研究发现, 煤基质楔状微孔隙中存在团粒状结构的超临界甲烷. 也有学者提侯泉林等: 构造煤结构与煤层气赋存研究进展1492出超量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可能类似于天然气水合物, 以笼型晶体化合物的形态储集, 并对其在煤层中存在的可能性进行探讨[95,96]. 然而, 目前为止, 超量煤层气的赋存状态(相态)究竟如何, 尚未得到证实, 还只是一些推测.5 不同变形机制构造煤的可能演化路径及与超量煤层气的关系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 脆、韧性变形煤无论在显微、超显微结构、孔隙系统还是化学结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演化差异, 韧性变形构造煤的应力缩聚和应力降解作用更为明显. 煤与瓦斯突出问题也与糜棱煤存在一定的联系.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煤的变形机制问题进行探讨.侯泉林和琚宜文研究小组[4,7,8,13~15,33,41,42,52,60]近年来从变形机制角度出发, 对不同类型构造煤的变形变质作用机理和演化路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据此可以推断构造煤的可能演化路径.(1) 脆性变形作用: 构造应力对煤的作用以转化为摩擦热能为主, 即定向应力作用下的热演化. 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 热能逐渐积累,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动能增加, 导致芳环侧链上的官能团依据键能大小相继热解脱落; 另一方面芳环生长加大, 缩聚作用增强, 表现为与煤热演化相同的路径和超前演化的特征. 其他一些作者的研究结果也为该认识提供了佐证[49,54,57].(2) 韧性变形作用: 构造应力对煤的作用除了部分转化为热能之外, 更主要的是转化为应变能, 促使煤大分子结构单元变形、破坏, 引起芳环内部的位错、蠕变等. 相对脆性变形煤, 韧性变形显著扩展了煤的纳米级孔隙结构, 随着应变能的积累, 芳核发生变形、旋转定向、拼叠增大等. 同时, 随着应变能增加, 芳环会因位错而形成似亚晶格颗粒, 即氢化合物激发态, 可能相当于Alexeev 等[89,90]所称的固溶态. 当其维持平衡条件被打破时则产生大量非吸附态煤层气, 即超量煤层气, 甚至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超量煤层气的生成机理和赋存状态依然还处于探索阶段. 瓦斯在煤中是否存在固溶态或其它形式? 假如存在固溶态, 又是怎样生成和转化的? 跟前文所述变形实验中样品产气存在怎样的关联? 煤的变形实验, 尤其是强烈韧性变形实验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点. 因此, 通过不同变形机制的煤变形实验对比分析, 利用先进的分析手段, 结合量子化学等现代化学理论或许是探索超量煤层气的一个可行途径.6 进一步工作展望分析不同类型构造煤的发育特征和演化路径需要将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 运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现代方法研究各种类型构造煤大分子-纳米级孔隙结构在不同变形机制下的演化特征; 运用各种谱学分析方法, 研究不同变形系列构造煤, 尤其是韧性系列构造煤的化学结构及其化学成分演化特征和可能机理, 超量煤层气的产生过程和赋存相态, 以及突出机理; 加强实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运用量子化学和有机化学理论, 结合煤的高温高压变形和产气实验, 探索变形作用对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变化的制约机理. 最终, 以期破解构造煤结构的演化路径、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以及超量煤层气的产生和赋存相态等科学之谜.致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本文的完善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表示诚挚感谢.参考文献1 杨起, 吴冲龙. 中国煤变质作用.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6, 21: 311–3192 刘池洋, 赵重远.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 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21: 1–6, 23 3 曹代勇, 王佟, 琚宜文, 等. 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煤炭地质, 2008, 20: 1–64 Wu Y D, Ju Y W, Hou Q L, et al. Comparison of coalbed gas generation between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and Qinshui coal basin basedon the tectono-thermal modeling. Sci China Earth Sci, 2011, 54: 1069–10775 曹代勇, 李小明, 张守仁. 构造应力对煤化作用的影响—应力降解机制与应力缩聚机制.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6, 36:59–68。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煤层气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开发成本低、环保等优点,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气地质特征、煤层气成藏规律、煤层气开发技术等方面,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

一、煤层气地质特征煤层气地质特征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基础,主要包括煤层气的分布、储量、成因、运移、分布规律等方面。

煤层气的分布主要受煤层的厚度、埋深、煤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层位性。

煤层气的储量主要受煤层的厚度、埋深、煤质、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储量与煤层的厚度和孔隙度呈正相关,与煤层的渗透率呈负相关。

煤层气的成因主要有生物成因、热成因和混合成因三种类型,其中生物成因是煤层气的主要成因类型。

煤层气的运移主要受煤层的渗透性、孔隙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运移具有渗流和吸附两种方式。

煤层气的分布规律主要受煤层的构造、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演化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地质构造控制性。

二、煤层气成藏规律煤层气成藏规律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气成藏类型、成藏模式、成藏机理等方面。

煤层气成藏类型主要有单一煤层气藏、多层煤层气藏、煤岩层煤层气藏等类型。

煤层气成藏模式主要有自生型、自生自储型、自生自储自运型等模式。

煤层气成藏机理主要有生物成因、热成因、混合成因等机理,其中生物成因是煤层气成藏的主要机理。

三、煤层气开发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气开发方法、开发工艺、开发设备等方面。

煤层气开发方法主要有钻井开发、巷道开采、水平井开采等方法。

煤层气开发工艺主要有抽采、压裂、注气等工艺。

煤层气开发设备主要有钻机、压裂车、注气设备等设备。

四、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数值模拟等方法。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煤炭资源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而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煤层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

一、煤层气的形成与分布煤层气是指保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生成与煤炭共存的一种气体。

煤层气主要存在于煤炭之间的微孔隙、裂缝中,并通过压力梯度和渗透性来实现气体的运移。

目前国内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

二、煤层气开发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勘探、井筒工程、煤层气抽采和井场建设等环节。

地质勘探是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前提,通过地质勘探可以确定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储存条件和可采储量等关键参数。

而井筒工程则是将地质勘探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实际井筒的建设工程。

在井场建设中,需要注意保护环境、确保井筒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煤层气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抽采利用和转化利用两大类。

抽采利用即将煤层气抽采到地面,经过处理后供应给工业与民用。

而转化利用则是将煤层气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化工产品,如煤层气甲醇、煤层气乙二醇等。

四、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质勘探难度大、技术成本高、环境影响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加以解决。

例如,加大地质勘探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勘探技术,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同时,还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用生态友好型的煤层气开发和利用技术,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五、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的前景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煤层气可以补充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短板,并减少对传统煤炭资源的依赖。

其次,煤层气的利用可以增加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

再者,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也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煤层气资源开发与利用

煤矿煤层气资源开发与利用

煤矿煤层气资源开发与利用煤矿煤层气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对于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层气的形成与储存、开发与利用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一、煤层气的形成与储存煤层气是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天然气,主要储存在煤层孔隙和煤体内部。

煤层气的形成与煤矿的形成过程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由于煤层中的有机质在高温、高压和长时间的作用下发生热解,产生气体。

煤层气的储存形式主要有自吸附、吸附在煤孔隙中和溶解在煤层水中等。

二、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煤层气井的钻探与开采、煤层气的净化与利用等环节。

煤层气井的钻探与开采是煤层气开发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钻探井口进入煤层,利用压裂、抽采等技术将煤层气抽采出来。

煤层气的净化与利用则是将抽采出来的煤层气进行净化处理,去除杂质,然后利用于发电、供热等领域。

三、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利用价值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价值。

首先,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较少,对环境污染较小。

其次,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以提高煤矿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加煤矿的经济效益。

此外,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煤矿煤层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首先,煤层气的开采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水资源,因此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对水资源造成过度消耗。

其次,煤层气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煤层气的开采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地质勘探和监测,确保开采过程的安全性。

总结起来,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可以实现煤层气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

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构造煤类型及其煤层气开发研究

构造煤类型及其煤层气开发研究

3.1 煤层气开发对象
原生结构煤-弱构造煤
在原生结构煤、弱构造煤(包括初碎裂煤、碎裂煤 等)中,煤层是储层开发的对象,适宜使用常规开发技 术。

固结构造煤
由于固结煤,尤其是强构造固结煤(包括碎粒煤、 超碎粒煤、(准塑性)糜棱煤等)的煤岩体具有一定的 刚性力学强度,为了解决低渗透率问题,在加强储层保 护的同时,扩大井筒与煤接触的有效采气空间,宜选用 欠平衡钻进多分支井技术等,并直接对构造煤层实施多 段精细压裂造缝,增加砂砾等支撑剂。
本文建议使用的糜棱煤是第二种描述,即手捏不碎 的,致密固结的煤岩,这也符合当代国际上将糜棱岩作 为坚硬构造岩的概念。
固结的构造煤,除了糜棱煤外,还有超碎粒煤等
两者区别是:①糜棱煤是韧性剪切作用的产物,具有 固态流变、S-C组构、眼球构造、基质中普遍发生重结晶 作用等特征;②超碎裂煤是脆性构造作用的产物,基质没 有或很少有重结晶现象。

这项开发技术,由于技术集成度高,风险亦高,初试 阶段应慎用。
4、结论
(1)本文提出新的“描述+成因”构造煤命名方案, 将构造煤分成未固结构造煤和固结构造煤,固结构造煤根 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划分为碎裂煤系列和糜棱煤系列,各系 列依照碎片或碎粒大小和基质含量进一步划分,并辅以形 状和结构构造描述命名,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糜棱煤的概念。
2、构造煤煤层气分布特征
构造煤发育区是煤层气吸附-解吸行为最活跃 和煤层气藏平衡状态最易被破坏的部位之一, 每次构造运动均形成一幅煤层气吸附-解吸和扩 散动力学图景。
构造煤发育程度不同,导致空间上构造煤组合 不同,其含气性和渗透性的变化也有差别,因 此,在地质单元体内形成了因不同构造煤类型 而区分的煤层气分布的分带性。 我国含煤地层大多经历过多期次多动力源的构 造作用,构造煤含气动力学具有叠加改造的复 杂非线性特征。

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

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

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引言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方面进行探讨,介绍煤层气的形成原理、开发方式以及利用技术。

1. 煤层气的形成原理煤层气是在地下煤矿中形成的一种气体,其形成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热解作用:煤的热解作用会产生大量的煤层气。

2. 煤中固定气体的释放:煤中固定的气体在特定条件下会被释放出来,形成煤层气。

3. 煤的孔隙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决定了煤层气的存储和运移特性。

2. 煤层气的开发方式煤层气的开发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接排放利用:当煤矿开采时,煤层气会与通风气一同排放到大气中,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气体供应工业生产或燃料使用。

2. 抽采利用:通过井筒将煤层气抽采到地表,然后通过处理与净化后供应给用户使用。

3. 注采联合利用:将注入的水或其他气体注入煤层,使煤层气释放,然后通过井筒抽采到地表。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

4. 二氧化碳驱替利用:将二氧化碳注入煤层中,使煤层气释放,然后通过井筒抽采到地表。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煤层气的产量,并使二氧化碳得到利用。

3. 煤层气的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煤层气的收集与处理:通过井筒将煤层气抽采到地表后,需要进行处理和净化,以提高煤层气的纯净度。

2. 煤层气的储存与运输:煤层气需要进行储存和运输,以保证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煤层气的利用方式:煤层气可以通过直燃、发电、替代传统燃料等方式进行利用。

不同的利用方式需要适用的技术设备和工艺。

4. 煤层气的环保利用:在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保利用。

4. 煤层气的应用前景煤层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燃料:煤层气可以作为工业燃料供应给各类制造业和化工行业使用。

2. 居民生活燃料:煤层气可以作为居民用气供应给家庭和社区使用。

煤层气研究报告范文

煤层气研究报告范文

煤层气研究报告范文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其研究对于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将对煤层气的产生、开发技术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煤层气的产生煤层气是在地下煤层中形成并积聚的一种气体。

当煤层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时,由于煤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煤中的有机质会发生热解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其中包括甲烷、乙烷、氢气等成分。

这些气体富含可燃组分,具备可利用的能源价值。

二、煤层气的开发技术煤层气的开发主要包括煤层探测、钻井、取样、压裂、抽采和净化等步骤。

其中,煤层探测是找到富含煤层气的潜在煤层的关键环节。

钻井和取样的目的是获取煤层气的实际情况,包括气体组分、产能和渗透性等信息。

压裂是通过施加高压将压裂液注入煤层,压裂煤层以增加气体的渗透性,从而提高气体的产能。

抽采是将煤层中的气体抽出,通常通过抽采井和管道进行。

净化则是对抽采的气体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达到符合要求的纯净度。

三、煤层气的应用前景煤层气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相对于传统的化石燃料,其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较少,对环境污染较小。

其次,煤层气对于国内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的开发可以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并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再者,煤层气还可以用于替代天然气,广泛应用于城市天然气、工业燃料和发电等领域。

然而,煤层气的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煤层气的开采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环境保护和安全风险等。

因此,在煤层气的开发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技术创新、环境监管和安全管理等,以确保煤层气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综上所述,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煤层气的产生、开发技术和应用前景的研究,可以为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论不同构造煤类型煤层气开发

论不同构造煤类型煤层气开发

论不同构造煤类型煤层气开发李辛子;王赛英;吴群【摘要】我国构造煤类型多,分布广泛,蕴含的煤层气资源量大,探明率低,开发难度大.本文在野外和实验室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适合于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描述+成因”的构造煤分类方案,按照固结类型将构造煤划分为未固结构造煤、固结构造煤两大类,及其对应的碎散煤、脆性煤和韧性煤3个系列,各种类型的构造煤依照形状或特殊结构构造进一步加以描述区分.不同类型的构造煤组合具有较明显的横向和垂向含气分带性特征,形成典型的构造非均质性煤层气藏.我国低煤阶构造煤和中高煤阶构造煤的发育情况与区域大地构造发生和演变具有相关性.构造煤煤层气开发更加强调系统论思想和配套技术集成开发,根据构造煤发育强度及赋存状态的差异,开发对象包括煤层、顶底板和夹矸(薄夹层)等含煤岩系;根据不同的开发对象,应有针对性地选用包括增温驱气等系统配套技术进行勘探开发.【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13(059)005【总页数】5页(P919-923)【关键词】构造煤;煤层气;非均质性;开发;系统分析【作者】李辛子;王赛英;吴群【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36【正文语种】中文通常依据煤体结构将煤岩划分为原生结构煤和非原生结构煤,后者主要指构造煤。

这种划分类似于构造地质学意义上原岩和构造岩的分类。

本文将构造煤定义为因构造作用改变原生煤体结构及物性特征,并使煤中的水、气等流体赋存行为发生相应改变的煤的构造岩类产物。

目前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主要分布在构造作用程度较强的2000m以浅的沉积盆地边缘,或推滑覆构造带上,煤层在这些地质部位易发生构造变形变质,从而普遍形成不同程度的构造煤。

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构造煤及其含气性和渗透性分布特征,对指导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我国煤盆地区域构造特征与煤层气开发潜力

我国煤盆地区域构造特征与煤层气开发潜力

我国煤盆地区域构造特征与煤层气开发潜力*张德民(广东煤田地质局广州510440)林大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涿州072750)*煤炭部Ⅰ类项目《中国煤层气资源评价》课题研究成果摘要含煤盆地的区域构造特征是决定煤层气开发前景的重要因素。

我国大陆是由一些小型地台、中间地块及其间的褶皱带镶嵌起来的复合大陆。

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绝大多数煤盆地构造稳定性差,煤层气赋存条件复杂。

煤盆地的基底有地台、中间地块和褶皱带三类。

以稳定地台为基底,位于地台与褶皱带过渡区域的煤盆地最具煤层气开发潜力。

①华北及扬子地台上的煤盆地将是今后煤层气研究开发的主要对象。

②天山海西褶皱带及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上的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具一定的开发潜力。

③佳木斯中间地块上及松辽地块东南缘的早白垩世盆地、准噶尔地块南缘的早~中侏罗世盆地具一定的开发潜力。

④位于地台与褶皱带过渡区的煤盆地如华北地台北缘的中生代盆地最具潜力,华北地台南缘的渭北、豫西、两淮以及扬子地台东南缘的湘中、赣中等地亦具一定的开发潜力。

关键词煤盆地区域构造煤层气潜力煤田区域构造是指导煤田地质应用研究的一般规律。

正确认识煤田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作用的时空演化,是分析聚煤盆地形成及煤炭资源(包括共生的煤层气资源)赋存规律的基础。

区域构造控制着煤层—即煤层气储集层的形成、沉降史、受热史、变形史和空间赋存状态,进而控制着煤层气的形成、富集和开发条件。

故含煤盆地的区域构造特征是决定煤层气开发前景的重要因素。

美国在煤层气开发领域取得成功,得益于其含煤盆地具有稳定的区域构造背景。

我国煤田的区域构造特征与美国有很大不同。

所以,只有充分认识我国煤盆地的区域构造特征和煤盆地的构造状况,并与美国的煤盆地进行对比性研究,才能切合实际地运用美国的成功经验来指导我国煤层气资源赋存地质条件和开发前景的评价。

1我国煤盆地区域构造特征我国区域构造与美国区域构造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美国是一个单一大陆的一部分,而我国则是一个复合大陆。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煤炭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能源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研究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展望。

在煤层气勘探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技术问题:勘探范围广、勘探成本高、勘探周期长、勘探精度低等。

首先,煤层气资源分布广泛,勘探范围较大,需要投入较大的勘探成本。

其次,由于煤层气的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周期较长,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多次勘探验证。

最后,由于煤层气的赋存形态独特,固定瓦斯体的勘探精度较低,难以准确预测煤层气的分布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煤层气勘探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首先,在勘探范围广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合理的勘探布点方案,降低勘探成本。

可以利用地质勘探技术,结合现代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进行煤层气勘探预测。

其次,在勘探周期长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如钻井、测井、地震勘探等,结合现代无人机、遥感技术等,进行综合勘探验证,加快勘探进程。

最后,在勘探精度低的情况下,应该注重煤层气的赋存特点,开展更加准确的勘探技术研究,提高勘探精度。

在煤层气开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技术问题:开发效率低、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等。

首先,由于煤层气的赋存特点以及开采技术的限制,煤层气开发效率较低,无法充分释放煤层气资源。

其次,由于开发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需要研究和发展更加先进、高效的煤层气开发技术。

最后,由于煤层气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矿井水、瓦斯等有害物质,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针对上述问题,煤层气开发技术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通过改进开发工艺,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

可以使用增产技术,如水平钻井、压裂等,增加煤层气产量。

其次,需要加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动煤层气开发技术的进步。

可以通过开展工艺研究,改善煤层气采收工艺,提高开发效果。

最后,要注重环境保护,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加强治理和监测,控制瓦斯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煤矿地质与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关联性研究

煤矿地质与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关联性研究

煤矿地质与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关联性研究煤矿地质与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关联性研究摘要:煤炭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正逐渐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煤矿地质与煤层气资源开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煤矿地质特征对煤层气的形成、分布和开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煤矿地质与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矿地质资源,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煤炭,煤层气,地质特征,开采效率1. 引言煤炭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广泛存在于地球各个地区。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不断上升,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逐渐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煤层气是指在煤矿中由煤炭中的瓦斯释放而来的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

煤层气的开发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煤矿地质与煤层气资源开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煤矿地质特征对煤层气的形成、分布和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煤层气主要分布在煤炭中孔隙系统中,包括吸附气和游离气两种形式。

煤炭的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量等特征,对煤层气的形成与存储有重要影响。

同时,煤层气的开采也会对煤炭地质结构产生影响,如瓦斯爆炸和煤与岩层的塌陷等。

因此,对煤矿地质与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矿地质资源,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矿地质特征对煤层气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煤层气开采对煤炭地质结构的影响以及煤矿地质与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关联性对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2. 煤矿地质特征对煤层气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煤矿地质特征是煤层气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煤炭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煤炭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对煤层气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煤炭中的孔隙主要有微孔、介孔和裂隙等,这些孔隙可以存储瓦斯。

孔隙度是指煤中孔隙空间的占比,孔隙度越大,煤层气的存储量也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建议使用的糜棱煤是第二种描述,即手捏不碎 的,致密固结的煤岩,这也符合当代国际上将糜棱岩作 为坚硬构造岩的概念。
固结的构造煤,除了糜棱煤外,还有超碎粒煤等
两者区别是:①糜棱煤是韧性剪切作用的产物,具有 固态流变、S-C组构、眼球构造、基质中普遍发生重结晶 作用等特征;②超碎裂煤是脆性构造作用的产物,基质没 有或很少有重结晶现象。
(2)不同的构造煤组合加剧了煤层气分布的非均质性, 使得构造煤发育区煤层气藏结构和变化最为复杂。我国低 煤阶构造煤和中高煤阶构造煤的发育情况与区域大地构造 发生和演变具有相关性。
(3)加强含煤岩系综合研究,煤层、顶底板、夹矸均 有可能成为煤层气开发的目标对象。不同类型的构造煤煤 层气开发技术不同,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尽量选用适宜 的配套开发技术。
在上述命名基础上,辅以碎片和碎粒的形状或特 征结构构造进一步加以描述。 可用以描述的形状包括鳞片状、揉皱状、透镜状、 、叶理状、凝胶状、流线状、 眼球状等。 例如,可以将构造煤命名为透镜状碎块煤、鳞片状 碎块煤,鳞片状碎裂煤、揉皱状碎裂煤、凝胶状超碎裂 煤,眼球状准塑性糜棱煤等。

未固结构造煤
对于未固结煤(包括碎片煤、碎粉煤、软泥煤等), 由于煤粉、煤泥堵塞孔隙、裂缝以及开采仪器设备,造 成采气效率低下,事故频发,因此,该类构造煤储层不 适宜直接开发,需要重新考虑开发对象。
主要思路是将煤层、顶底板、夹矸等含煤岩系视作 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①分析各个可能开发的目标层厚度。如果未固结煤厚 度小,其上下方原生结构煤及弱构造煤的厚度大,则可以 应避开未固结构造煤,直接开发其上下方的原生结构煤。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项目名称 “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
构造煤类型及其煤层气 开发研究
1、构造煤类型
构造煤:因构造作用改变原生煤体结构及物 性特征,并使煤中的水、气等流体赋存行为发 生相应改变的煤的构造岩类产物。
强弱不同的构造煤变形变质程度有较大差异, 对于强变形变质的构造煤而言一般有两种表现: ①未固结的粉状煤,手捏可碎; ②固结的块状煤,致密坚实,岩石物理强度 手捏不碎。
2.2 煤层气藏非均质性
构造煤是煤储层强烈非均质性的表现 [18]。在一个构造 带上,不同构造煤类型的组合出现,其含气性和渗透性表 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在不同构造带上构造煤煤 层气藏的分带性更为明显。
①在一个简单的碎裂岩系列的顺煤层滑动(断层或褶皱)发 育模型描述中,上、下部位为原生结构煤,中间夹着构造煤,原 生结构煤和构造煤具有不同的含气性、渗透率,而构造煤内部组 合亦有差别,从初碎裂煤到碎裂煤、碎粒煤,破碎越严重,裂隙 越密集,颗粒越细小,甲烷吸附容量越大,渗透性越差。 ②在切煤层断层模型中,煤层气藏成了开放系统,如果断层 封闭性能不良,则断层附近的含气量显著降低,加剧气藏非均质 性变化。
②如果未固结煤厚度大,破碎强,其顶底板又是粉 砂岩、碳酸盐岩、页岩等岩层,则可以将顶底板作为开 发对象,压裂穿顶底板间接开发煤层气资源。 这种开发方式的机理是煤层气通过压降解吸,沿压 裂裂缝经顶底板通往井筒,由于没有对构造煤直接压裂,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细小煤粒和基质堵塞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煤矿生产上已被过去的高位钻孔抽放瓦 斯、解放层开采治理瓦斯、采动区地面钻孔抽放瓦斯、 裸眼洞穴法完井等瓦斯治理方法直接或间接证实[20-21]。
所以,夹矸在构造煤煤层气开发中是不能忽视的对象, 宜通过地震、钻探等手段查明夹矸岩性、厚度、含气性、 孔隙度、渗透率等分布特征,为开发论证提供基础资料。

以顶底板和夹矸为开发对象的煤层气开发思 路也符合多煤层多资源合采开发的方法。
但是这种开发工艺涉及不同力学性质载体和 薄层问题,施工和控制难度大,技术复杂,需 要在详细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基础上,利用先 进的计算机建模技术和遥感导向技术精确控制, 开展精细的先导性工程工艺研究,精心设计和 施工才能取得成功。
两者亦有联系。例如,沁水盆地高温高压试验变形煤的研究表明 [16],煤岩在温度200~300℃,围压200~300MPa条件下,由脆性向韧 性的转变,伴随着煤岩流变机制变化,并形成相应的变形构造组合。
①在脆性变形条件下,煤岩遭受以脆性破裂作用和碎裂流动为主的 变形作用,形成碎裂岩系构造带。 ②在韧性流动条件下,煤岩的变形则以镜质体或惰质体的塑性流动 为主,发育波状消光、揉流褶皱、细粒化等变形构造与微构造型式。随 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惰质体组分与温压条件的共同变化制约着煤岩样 品变形机制规律的变化。晶质塑性变形主要发育于惰质体组分内,而镜 质体组分则仅仅保存了微弱的(或无)晶质塑性变形作用的迹象。温度 和压力的变化还控制着惰质体组分变形机制的演变。
2.3 我国构造煤煤层气藏分布
我国不同煤阶的煤层气藏具有较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概括来说,这与构造煤的发育程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①低煤阶构造煤煤层气藏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南缘、鄂尔 多斯盆地西缘等前陆盆地,这些煤层主要在侏罗纪、白垩纪、第 三纪形成,经历构造期次较少,活动较弱,构造煤发育程度和煤 层气藏非均质性相对弱些,糜棱煤、超碎裂煤等强构造煤较少见, 保存条件对气藏的形成显得较为重要。 ②中高煤阶构造煤煤层气藏主要分布于华南推滑覆带、南华 北、滇东黔西、川南黔北等含气盆地群中,这些煤层主要在石炭 纪、二叠纪、三叠纪形成,经历构造期次多,活动较强,构造煤 发育程度和煤层气藏非均质性强,是煤层气勘探的难点,同时, 一旦开发技术突破,又是重要资源潜力区。

不同煤化作用的煤对构造应力响应的研究表明 [4,10,19],
构造应力可以提高煤演化的速率,被视为煤化作用的“催 化剂”。 构造煤是在构造作用下而发生裂解、聚合、异构、芳构、 分子重排等多种化学-物理反应的过程,有机质向两个方向 变化:①聚合形成更大的高芳构化的大分子结构,②形成低 分子化合物和气态烃,有利于促进构造煤煤层气的形成与富 集。 所以,在区域上低煤阶构造煤发育的不同部位,由于构 造分异作用有可能在局部出现中高煤阶构造煤及其相应的煤 层气富集区。
2、构造煤煤层气分布特征
构造煤发育区是煤层气吸附-解吸行为最活跃 和煤层气藏平衡状态最易被破坏的部位之一, 每次构造运动均形成一幅煤层气吸附-解吸和扩 散动力学图景。
构造煤发育程度不同,导致空间上构造煤组合 不同,其含气性和渗透性的变化也有差别,因 此,在地质单元体内形成了因不同构造煤类型 而区分的煤层气分布的分带性。 我国含煤地层大多经历过多期次多动力源的构 造作用,构造煤含气动力学具有叠加改造的复 杂非线性特征。


2.1 构造煤发育程度
①弱作用构造煤(包括碎斑煤、初碎裂煤等),宏观和微观 观察均可发现大体保留原生煤体结构特征,裂隙系统相对发育,渗 透性能有所改善,如果封盖条件好,气体则较易富集成藏,如果封 盖条件变差,则易于逸散降低含气性。
②强构造作用环境的温度较高、压力较大,流体和时间作用 关系复杂,一般形成软泥煤、超碎粒煤和准塑性糜棱煤等。这类构 造煤基质颗粒小,比表面大,吸附气体容量大,但原生孔隙-裂隙双 重结构被破坏,其中,未固结煤发育非常密集的充填了基质的次生 孔隙-裂隙,碎片(碎粒)由于剪切摩擦还生成了镜面和擦痕构造, 固结煤新生了紧密压实且断续不相连通的面理,均导致渗透率甚低, 煤层气难以开发。 ③中等作用构造煤包括碎片煤、碎粉煤、碎裂煤、碎粒煤等, 其含气性和渗透性变化介于强、弱构造煤之间。

这种概念模型的优点是集成多种技术以煤增 温制气进而驱气,在构造煤煤层气开发中是一 种新的技术思路,具有一定的研发前景。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煤炭燃烧面积和生成的气 体主要为CO2,而非有毒害的CO、NOX、H2S等气体?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增温井的煤岩煤质等地质选 址条件,避开高含硫、含水煤层等风险;另外需要探索 研究增温井地下破碎煤粒及控气燃烧技术瓶颈。
3、讨论
我国构造煤发育区煤层气的开发实践和煤矿 区瓦斯防治经验表明,构造煤煤层气藏开发的 特点是强调系统论思想和配套技术集成开发: 包括煤层气开发对象不仅关注于煤层,还应 研究含煤岩系的顶底板和夹矸,开发技术针对 不同系列的构造煤组合应综合优选和研发不同 的技术。 构造煤煤层气开发的难点是技术集成度高, 经济成本和风险挑战也高。
这对经济高效开发煤层气的理念带来挑战。
3.2 配套技术集成开发
增温驱气法的开发概念模型
原理:在增温条件下煤层气容易从煤层中解吸出来, 从而可以考虑利用煤层气开发技术与地下煤炭燃烧技术 相结合,对煤层实施增温驱气开发。
思路:在小范围内通过增温井有控制地在煤层中燃烧煤, 使其生成足够的热量和以CO2为主的气体,这些热量部分通过 辐射、传导使煤层增温; 另外,燃烧生成的气体也是热量的载体,通过气体扩散, 使热量传送到远处煤层,增加煤层气的增温解吸范围; 同时,由于燃烧的气体成分以CO2 为主,根据煤层吸附 CO2强于CH4的理论,尚可通过气体置换反应置换出煤层中吸 附能力较弱的CH4,从而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
3.1 煤层气开发对象
原生结构煤-弱构造煤
在原生结构煤、弱构造煤(包括初碎裂煤、碎裂煤 等)中,煤层是储层开发的对象,适宜使用常规开发技 术。

固结构造煤
由于固结煤,尤其是强构造固结煤(包括碎粒煤、 超碎粒煤、(准塑性)糜棱煤等)的煤岩体具有一定的 刚性力学强度,为了解决低渗透率问题,在加强储层保 护的同时,扩大井筒与煤接触的有效采气空间,宜选用 欠平衡钻进多分支井技术等,并直接对构造煤层实施多 段精细压裂造缝,增加砂砾等支撑剂。
煤体结构的变化将引起含气性的变化,含气性的变 化亦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煤体结构的变化。 煤岩体吸附甲烷产生膨胀变形,强度变低,解吸甲 烷产生收缩变形。这主要原因是吸附甲烷使煤岩表面能 降低和部分甲烷气体分子对煤岩微裂隙有楔开作用,从 而使煤岩微裂隙扩张的结果,并且这种作用随甲烷气体 压力增高和吸附性增强而增大,最终导致构造煤裂隙密 集发育和具有较高含气量。 甲烷解吸过程基本是吸附过程的逆过程,该过程伴 随的收缩变形并不按照吸附过程的原轨迹返回,说明有 一部分的不可逆变形存在[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