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次考核作业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1.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D、使人们一劳永逸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不可知主义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
医生说:“可以。
”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
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
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
”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B、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C、事物仿佛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D、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发展到更高阶段E、在外力推动下,事物作机械运动10、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A C D E )。
大工15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1 满分答案
大工15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1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
1. 列宁是从物质与()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A. 精神
B. 意识
C. 规律
D. 事实
正确答案:B
2. “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正确答案:B
3. 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事物周期性的变化过程,其表现形式有()。
A. 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正确答案:C
4.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B
5.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 物质
B. 科技
C. 精神
D. 规律
正确答案:C
6.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0366)《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题答案
[0366]《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题答案第一次作业[单选题]一、单选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C.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D: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参考答案:B[单选题]一、单选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标志是()A:A.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B:B.《神圣家族》的完成C:C.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产生D:D.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参考答案:D[单选题]一、单选题3.事物的规律是()A:A. 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B:B.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C:C. 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D:D. 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参考答案:D[单选题]一、单选题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A: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B.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C.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D.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参考答案:D[单选题]一、单选题5.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A: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B.实践——认识——实践C:C.概念——判断——推理D:D.感觉——知觉——表象参考答案:B[单选题]一、单选题6. 杰出人物是()A:A. 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B:B. 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C:C. 专指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D:D. 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参考答案:A一、单选题7. 下列不属于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的是()A:A. 实践使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成为可能B:B. 实践使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成为现实C:C. 实践建构了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D:D. 实践是主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参考答案:D[论述题]四、简答题如何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参考答案:普遍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具体事物的统一整体;同时也指事物外部、事物同所处环境、事物同事物之间发生的多种联系。
2014-2015年度《马原》答案解析
得分成都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卷考生须知:1、本次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请各位同学诚信答题。
2、客观题部分(1-45题)一律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主观题部分一律答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一律不得分。
3、机读卡上“试卷代号”统一填涂“A ”,“科目”不涂。
考生相关信息请填涂完整。
学号位数不足13位时,填写时请在学号前加零。
4、试卷和答题纸上务必准确填写任课教师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B .实物性C .结构性D .可分性2、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3、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 .宿命论观点B .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6、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7、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8、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作业
单选题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A) 人的自然属性(B) 人的道德属性(C) 人的社会属性(D) 人的精神属性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A) 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B) 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 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3. 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制约科学发展最主要的社会条件是()(A)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C) 是否尊重知识和人才(D) 是否有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4. 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A)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 地理环境(B) 社会关系(C) 生产劳动(D) 信息交流6.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A) 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B) 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C) 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D) 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7. 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A) 社会资本总量急剧增加(B) 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C) 资本有机构成下降(D) 不变资本比重下降8.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绝对性(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9.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A)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10.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 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 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1.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A) 社会劳动为尺度(B) 私人劳动为尺度(C) 简单劳动为尺度(D) 抽象劳动为尺度12.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A) 个人心理(B) 社会心理(C) 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D) 道德、艺术和哲学1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4.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 永恒性(B) 客观性(C) 不变性(D) 终极性15.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 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 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 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16. 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A) 商品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统一的社会价值(B) 商品的社会价值统一为市场价值(C)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D) 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 科学之科学(B)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 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8.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 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C)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9.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产品的分配形式(D) 产品的交换形式20.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 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 确定事物的质(C) 认识事物的量(D) 把握事物的度2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A)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 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C)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D)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22.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C) 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D)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23. 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 购买阶段(B) 生产阶段(C) 销售阶段(D) 流通阶段24.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 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25.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A) 观念上的货币(B) 现实的货币(C) 足值的金属货币(D) 纸币26.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A) 按需分配的原则(B) 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C) 人道主义原则(D)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 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D) 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28.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二元论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29. 现实可能性是指()(A) 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 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 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 实现的可能性30.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最主要是由()(A) 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B) 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C) 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D) 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3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32.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作业(概念题)2:第二次作业(简答题)3:第三次作业(判断题)4:第四次作业(论述题)5:第五次作业(概念题)6:第六次作业(简答题)7:第七次作业(判断题)1:[论述题]文化参考答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论述题]人的本质参考答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论述题]社会基本矛盾参考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论述题]认识运动总规律参考答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5:[论述题]反映论参考答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6:[论述题]辨证否定参考答案: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能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7:[论述题]矛盾分析法参考答案: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能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8:[论述题]规律参考答案: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矛盾本身就是事物和过程。
所以分析事物和过程就是分析矛盾,就是用对立统一规律去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方法。
9:[论述题]物质参考答案: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10:[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答案: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绪论 (4)1.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
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
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
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李成德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5)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6)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6)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6)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7)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7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8)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8)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8)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福师15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
福师15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 。
(满分:2)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2.质变中量的扩张是指( ) 。
(满分:2)A. 事物质变前的量变B. 事物质变过程中的量变特征C. 质变不断地发生D. 量变过程中局部的质变3.矛盾体系中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 。
(满分:2)A. 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差别B.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差别C. 现实矛盾与非现实矛盾的差别D.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差别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 。
(满分:2)A. 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 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 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 机械唯物主义命题5.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 。
(满分:2)A. 它的存在和发展不需要任何条件C. 规律强制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
(满分:2)A. 生产方式B. 人口因素C. 地理环境D. 社会意识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
(满分:2)A. 劳动技能B. 科学技术C. 生产管理D. 生产工具8.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主要是( ) 。
(满分:2)A. 上层建筑B. 经济基础C. 国体D. 意识形态9.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 。
(满分:2)A. 诡辩论的观点B. 相对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满分:2)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满分:2)A. 物质性B. 存在性C. 可知性D. 运动性12.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 ) 。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
A:科学性和阶级性
B:原则性和灵活性
C:实践性和阶级性
D:科学性和革命性
参考选项: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参考选项: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参考选项:D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参考选项:D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参考选项: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参考选项:C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其中1-15为单项选择,16-30为多项选择。
将正确答二、问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答案请参考学习指导书第二章第四部分第一题,仅供参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分)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6分)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答案请参考学习指导书第六章第四部分第一题,仅供参考)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适合或不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这种“决定”和“反作用”的矛盾形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性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构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6分)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上是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的。
但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经济体制的僵化模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依据这一规律,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1.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答案:C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A. 唯心主义辩证法B. 唯物主义辩证法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B3. 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
这件事说明()A.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B4.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满分:5 分正确答案:A5.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A. 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B. 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C. 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D.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满分:5 分正确答案:D6.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 英国宪章运动C. 芝加哥工人起义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满分:5 分正确答案:B7.“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D.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正确答案:B8.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下面哪两项的标准()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 一元论和二元论满分:5 分正确答案:B9.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之为()A. 根基B. 合理内核C. 精髓D. 核心正确答案:B1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客体说文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满分:5 分正确答案:C二、判断题 1. 真理具有无条件性和无限性,有条件的真理和有限性的真理都不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次作业答案
3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25、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点,
26、感性认识:直观的形象的认识,感觉器官"感性”可以大致归结为通过感官经验而完成直观活动,没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的过程,不是深思熟虑的过程,也即给出直观经验经历作出的主观(融入个人感情)的判断。
30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
31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相对静止是指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A、暴力掠夺的产物B、社会契约的产物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A、唯一形式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D、特殊形式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人的社会属性B、人的生理结构C、人的心理状况D、人的自然属性30、人生观的核心是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B、按地区划分居民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科学技术的进步D、生产力的发展E、道德水平的提高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4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1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3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分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2分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2分4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参考答案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2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3分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分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分4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作业
姓名:159****2022班级:202209学期成绩:100分∙A、古希腊哲学∙B、近代欧洲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经验论哲学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得分:2.5分2“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得分:2.5分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得分:2.5分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得分:2.5分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得分:2.5分6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
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得分:2.5分∙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得分:2.5分8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得分:2.5分9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15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5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满分答案D.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正确答案:D1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A.矛盾B.运动C.事物D.发展正确答案:A1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社会意识正确答案:A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4.XXX提出的“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6.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8.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10.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12.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13.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矛盾。
1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14.根据唯物辩证法,水果与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5.“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是唯物辩证法观点。
16.在社会发展中,阶级斗争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7.“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8.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1.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词源⾃古希腊。
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哲学之义是“爱智慧”。
哲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科学之⼤全C.关于⾃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从思维出发B.从实践出发C.从统⼀性出发D.从物质出发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的基础是对⾃然科学的概括4.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们常说“⼼想事成”,这⼀观点在哲学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也”。
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客观唯⼼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形⽽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主张,“宇宙便是吾⼼,吾⼼便是宇宙”。
这⼀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客观唯⼼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主观唯⼼主义观点B.客观唯⼼主义观点C.形⽽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A.物质第⼀性,精神第⼆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然和社会的关系1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旧唯物主义是形⽽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的辩证法11.20世纪西⽅的“上帝观”发⽣了变化,有⼈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种终极关切,它是⼀种⼈⼼内在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
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爱智慧"。
哲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科学之大全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从思维出发B.从实践出发C.从统一性出发D.从物质出发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4.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山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1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1.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一种人心内在的价值观念。
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次考核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 90.0完成日期:2015年12月08日 14点51分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2.3.4.5.6.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7.哲学的党性是指()。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11.12.13.14.15.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1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1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18.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二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19.意识是“客观存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20.1.2.3.C.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E.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4.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的得分:90.0
完成日期:2015年12 月08日14 点51 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 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 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3.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 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 自
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4.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 辩证法
B. 形而上学
C. 唯心主义
D. 可知论
5.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
B.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 理在事先(朱熹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哲学的党性是指()。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
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
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
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3.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事物之间的距离
C.物体的体积
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14.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主要取决于()。
A.它们不同的复杂程度
B.它们不同的稳定性和相互关系
C.它们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殊矛盾
D.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要
15.“天不变,道亦不变”是()。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
辩证法观点D.形
而上学观点
1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1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18.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二元论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19. 意识是“客观存的主观映象”是指()。
A. 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0. 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 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 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 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 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 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10.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 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D.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E.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3.哲学是()。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E.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4.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规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理论和实际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5.下列论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曹雪芹的《红楼梦》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孔子的《论语》
D.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E.
邹容的《革命军》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
E.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7.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D.没有说明人民群众活动的作用
E.承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8.主观唯心
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空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B.客观世界中存在“绝对时空”
C.时空
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D.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E.时空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
9.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
A. 诡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变化发展的观点
E. 唯心主义的观点
10.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关系是()。
A. 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B. 高级运动形式是以低级运动形式为基础的
C. 高级运动形式包括低级运动形式
D. 高级运动形式可以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E. 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三、判断题。
本大题共10 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 分。
1.
人为自然界立法。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
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
4.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也要变换自己的理论形式。
5.
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过程。
6.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蔽自己的大书。
7.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8.
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9.
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
10.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