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

合集下载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体内反应可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体液免疫效应;体外反应则根据抗原、抗体性质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差别,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包括:沉淀反应、凝集反应等。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和抗体的结合为分子间结构互补的特异结合,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

在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后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并促进其结合。

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疏水作用力静电引力(electrostatic forces)范德华引力:作用最小。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氢键:最具特异性。

(hydrogen bond )疏水作用力:作用最大。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二、抗原抗体的亲和力与亲合力亲和性(affinity)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结合强度,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取决于两者空间构型互补的程度。

亲合力(avidity)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

与亲和性、抗体结合价、抗原的有效抗原表位有关。

Avidity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一、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的专一性分子基础: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互补性。

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构的抗原表位,可与彼此相应的抗血清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二、比例性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等价带: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一种免疫学现象,主要涉及两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即抗原和抗体。

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应答的分子,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组分,也可以是体内异常细胞产生的突变蛋白质。

抗体是由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特异性蛋白质,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化学吸附和结合作用。

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可以是非共价的,如静电作用、范德华力等,也可以是共价的,如亲核取代反应。

具体来说,抗原通常有多个表位,而一个抗体分子则有多个结合位点,当抗原与抗体结合时,这些结合位点会与抗原的表位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反应的稳定性和特异性是其重要特点。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即一个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特定的抗体结合,而其他抗体不能结合。

这种特异性使得抗原抗体反应成为一种有效的检测和诊断方法。

此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稳定性也使得它成为其他领域中重要的应用技术,例如生物医学研究、药物研发和生物工程等。

总的来说,抗原抗体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其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通过这种结合,可以实现抗原的检测、诊断和治疗等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深入研究对于免疫学的发展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理化性状:颗粒性Ag、可溶性Ag、 R型细菌Ag等出现不 同的Ag-Ab reaction.
AD的种类与数目:单价Ag
(二)Ab
R型Ab :等价带宽, 易出现可见反应。 来源 H型Ab :等价带窄,易出现前带或后带现象
McAb:不宜用于凝集和沉淀反应。
浓度:相对Ag而言,比例要和适,故实验前 需滴定,以求最适Ag与Ab比例。
抗原抗体结合力
• 大小都与两分子间的距离密切相关 • 只有两分子表面密切接触时,才能
产生足够的力使其结合 • 抗原与抗体之间高度的空间互补结
构恰好为这些结合力的发挥提供了 条件
结合力的大小
表示
亲和力 (affinity)
亲合力 (avidity)
亲和力(affinity):
一个抗体结合点与一个抗原表位间的结合强度。 “(single point--- single
网格学说(图)
切记!!!!
确定 Ag/Ab 的浓度非常重要,即在实验 中需对Ag/Ab进行适当的 稀释 ,调整二 者的比例,产生可见反应。
一般原则:固定 低 含量( Ag/Ab )的浓 度,稀释 高 含量的 (Ab / Ag)。
一般可溶性Ag稀释 Ag ,颗粒性Ag,稀 释 Ab 。
三、可逆性(reversibility)或表面性
补体结合试验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
中和反应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感染性丧失
+
毒素中和试验
外毒素毒性丢失
++
免疫标记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检测荧光现象
++++
放射免疫技术
检测放射性
++++

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

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

2.2.2 双向琼脂扩散. 用抗原抗体的同一琼脂介质中作相对扩散的 一种方法,即将抗原抗体加入不同 的小孔内,置湿盒内使其扩散,一 定时间后可观察是否有沉淀线,沉 淀线数目及其相互关系。此法需时 长,灵敏度较低,但特异性较高, 常用作定性测定。 2.2.3 对流免疫电泳. 这是双向扩散 与电泳技术结合一种方法。在Ph8-8.6 的缓冲溶液中,蛋白质抗原带负电荷, 可由阴极移向阳极。抗体虽然也是蛋 白质,但其等电点比抗原高,所带阴 离子就少;加上其分子量较大,移动 速度缓慢。同时因电渗作用,抗体反 ①Ag为阳性;②Ag为弱阳性; ③Ag为强阳性 ④Ag为强阳性 而向阴极泳动。所以在电场作用下,
酶的有效竞争抑制物,可阻断嘌呤碱的从头合成途径,使得骨髓瘤细胞不能在这种培养基 中合成DNA而避免其过度生长繁殖。而杂交瘤细胞由于可从免疫脾细胞中获得次黄嘌呤—鸟 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RPT和胸苷激酶-TK,因而可通过另一途径(或称之为补救途径)利用 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合成核苷酸,而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且大量繁殖。]
抗原向阳极泳动,抗体向阴极泳动,于是就形成了对流。该法灵敏 度比双向扩散高10-15倍,但其特异性不及双向扩散。现已有用于 HBsAg和甲胎蛋白(AFP)的初筛。 2.2.4 免疫电泳. 先将抗原在琼脂平板作电泳处理,然后再进行双 向扩散作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抗原样品中各成分按泳电率 和泳动方向的不同而得以分 开;然后在与电泳方向平行 的琼脂槽中加入相应的抗血 清进行双向扩散。此时抗原 抗体会在浓度比例适合的地 方形成可见的沉淀弧。若将 其与已知的抗原抗体所形成 的电泳比较,就可以分析样
体的先决条件(反过来,所得到的抗体又可以纯化和检测抗原)。抗 原以不同形式和方式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 应答或以细胞毒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种类繁多,但依其物理 性状可分为颗粒性和可溶性抗原两类。颗粒性抗原多为微生物细胞 (或病毒粒子);其制备相对简单,一般用新鲜细胞经无菌生理盐水 或磷酸缓冲液洗涤后,配制成一定浓度即可。若是细菌H-抗原,则 还需用0.3-0.4%甲醛处理;细菌O-抗原需经100℃加热2h处理后应 用。 1. 动物抗血清(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制备动物抗血清涉及到免疫使用的抗原、实验动物、佐剂以及 免疫方法等诸多因素;免疫所用抗原剂量与抗原种类、动物、免疫 周期及所要求的抗体特性等有关。抗原剂量过低不能形成足够强度 的免疫刺激;抗原剂量过高又有可能造成免疫耐受。 供免疫用的实验动物常有家兔、羊,马匹常用于制备大量抗毒 素血清,豚鼠较适于制备抗胰岛素抗体和供补体结合试验用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模式

抗原抗体反应模式

抗原抗体反应模式引言: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在疾病诊断、疫苗研制和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的反应模式,以及其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概念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分子,可以是蛋白质、多糖、脂质等。

抗体是一种由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蛋白,可以与抗原结合并发挥免疫效应。

抗原抗体反应即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过程。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主要包括亲和力和特异性两个方面。

亲和力是指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力量,由抗体的可变区域和抗原表位的互补性决定。

特异性是指抗体只与特定的抗原结合,这是由于抗体的可变区域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可以识别并结合不同的抗原。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模式1. 中和反应:抗体与病毒或细菌结合,阻断其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从而起到中和病原体的作用。

疫苗的主要机制之一就是通过引发中和抗体来预防感染。

2. 沉淀反应:抗体与溶解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沉淀物,沉淀物可在体外或体内形成,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3. 凝集反应:抗体与细菌、病毒等大型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凝集物,导致病原体聚集在一起,便于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

4. 细胞毒作用: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上,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5. 荧光标记:抗体可以与荧光染料等分子结合,形成荧光抗体探针,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抗原的存在和分布。

6. 免疫组化:利用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组织中特定抗原的表达和定位,辅助疾病诊断和研究。

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酶标记的二抗或抗原结合特定抗体,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检测的信号,实现对特定抗原的定量检测。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1. 临床诊断:抗原抗体反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如血型鉴定、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等。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第2页
• 4、前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该抗体量过时,不出现 可见反应。
• 5、后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该抗原量过剩时,不出 现可见反应。
• 1929年Heidelberger利用等量抗体检测浓度递增抗 原,当抗原浓度较低,抗体浓度相对较高时,沉淀 反应不显著;当抗原浓度增加到与抗体浓度百分比 适当时,沉淀反应显著;继续增加浓度时,沉淀反 应反而减弱。据此绘出双对应答曲线,曲线高峰区 域,抗体、抗原浓度呈最适比,沉淀反应显著,称 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因为抗体浓度过高,沉淀 反应不显著,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因为抗原浓 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显著,称后带。抗体浓度过 高所致结果称前带现象,抗原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 后带现象,统称为带现象。1977年Green把此现 象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包含前后带现象 。
抗原抗体反应
第11页
抗原抗体特异性是指抗原分子上抗原决
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结合特异性,由二者 之间查问结构互补决定。抗体分子VH 区和 VL 区上各自含有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抗原 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簇互 补槽沟,决定了抗体特异性。所以,在抗原 抗体反应免疫学试验中,能够用已知抗原或 抗体来检测对应抗体或抗原。但较大分子蛋 白质常含有各种抗原表位。假如两种不一样 抗原分子上有相同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 间构型个别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第10页
二、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主要有三性:即特异性、
百分比性、可逆性。
(一)特异性:
是抗原抗体反应最主要特征,这种特异性 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空间 结构互补性确定。这种高度特异性在传染病 诊疗与防治方面得到有效应用。伴随免疫学 技术发展进步,还将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得 到愈加深入和广泛应用,比如肿瘤诊疗和特 异性治疗等。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不论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分子,只要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的都可以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

大多数抗体和抗原本身是既有免疫原性(诱发产生特异抗体),又有反应原性(与特异的抗体相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而且可以在体外进行。

一切利用血清学技术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测试都是基于这一根本的特性。

抗体反应技术的应用之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免疫学、医学、甚至生命科学的范围,成为—类微量,灵敏,快速的检测分析方法。

本章着重介绍抗体制备,抗体抗原反应原理及技术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抗体的制备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包括病原生物)及其产物分子和一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而言是外源抗原,这些抗原能通过侵染或其他的途径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应答。

同样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antiserum),因血清中抗体是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不同B细胞克隆而产生的抗体,所以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一个B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用免疫动物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体外可以分离出许多单个B细胞克隆,以此方法可制备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抗体基因文库(antibody combinatorial library)筛选制备单克隆抗体。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根据需要对抗体进行改造,获得基因工程抗体(engineering antibody),以及催化性抗体(catalytic antibody 或abozyme)等的全新的抗体。

一、抗血清的制备1.免疫动物(1)抗原:免疫动物是制备抗血清的第—步。

免疫所用的抗原可用病毒、细菌或者其他蛋白质抗原,如果使用半抗原如小分子激素等,必须与大分子载体连接,连接剂见表7—1。

抗原的用量视抗原种类及动物而异,—次注射小鼠可以少至几个微克,免、羊甚至更大的动物每次注射的量就相应增加,从几百μg/次至几mg/次。

免疫学基础:04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基础:04抗原抗体反应

3.抗血清特性的测定
制备的血清需要对其效价、亲和力以及交叉反应等参 数进行检测。
效价(titer):在给定条件下反应,以 检测抗血清最大的稀释倍数。
交叉反应:多组分抗原存在共同的决定簇,或者决定簇
类似可以和同一抗体反应。
亲和力(affinity):抗血清和相应抗原的结合强度。
抗体库技术产生的三项技术基础
RT-PCR:能够克隆全套抗体可变区基因 抗体基因片段在大肠杆菌的功能性表达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噬菌体抗体库 (surface display phage antibody library) 技术:从外周血淋巴细胞或脾细胞中提取模DNA/RNA,采用
细胞的单克隆化:利用有限稀释法可以将混合 细胞经稀释后分离为单个细胞克隆。培养板的孔 中只出现一个细胞。克隆化重复进行称为亚克隆 化,以保证抗体分泌细胞来源于单个细胞。
3.单克隆抗体的扩大化
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的方法有三种:小鼠腹水
的制备、大瓶培养和中空纤维反应器。
腹水制备:杂交瘤细胞在腹腔中定植后产生大量的
一、抗血清的制备
1.免疫动物
⑴抗原:病毒、细菌和蛋白质抗原,半抗原必须和
载体连接。抗原的用量视动物而定(μg~mg)。
⑵佐剂:使抗原缓慢释放,增加免疫刺激的效果。
佐剂和抗原1:1混合成乳液。
⑶免疫动物:腹腔、肌肉,皮内和皮下注射适用
于所有的抗原,刺激局部淋巴结发生应答;静脉 注射适合于可溶性抗原和细胞悬液,应答位于脾 脏。
K-
Ka表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浓度与游离抗原表位的浓度和 游离抗体结合位浓度的比值。又称内在结合常数。 Ka在 107-1012L/mol为高亲和力抗体,低于107时为低亲和力抗 体。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免疫测定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通过酶标记技术检测样本中微量抗
原或抗体的方法。
免疫荧光技术
02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标记荧光物质,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
号,对细胞或组织中的抗原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
免疫印迹技术
03
将抗原抗体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分离并检测复杂样本中的抗
免疫学领域的发展趋势
免疫疗法
随着免疫疗法的发展,抗原抗体反应在肿瘤、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免疫预防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研发新型疫苗,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亲和力定义
抗原和抗体结合时,它们 之间的亲和力是指它们相 互吸引的强度和稳定性。
亲和力常数
亲和力常数是用来描述抗 原和抗体结合强度的物理 量,其值越大表示结合越 稳定。
亲和力影响因素
亲和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抗原抗体的结构、 电荷分布、溶剂环境等。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
反应速率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包括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
等。
05
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验操作
抗原抗体的制备
抗原的制备
选择适当的抗原物质,经过适当的处理和纯化,确保抗原的纯度和特异性。
抗体的制备
免疫动物以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细胞培养或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的纯化
亲和层析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通 过亲和层析介质分离纯化抗体。
凝胶过滤层析
利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排除杂 质,纯化抗原抗体。
详细描述
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分子量增 大,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这种 沉淀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 在,如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原的浓度。

07.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

07.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

07.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基本概念◆抗原(Antiage,Ag):能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①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②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Immunogen 免疫原)同时具有①和②的物质。

◆半抗原(Complete antigen, Immunogen 免疫原)只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一、异物性:是免疫原性的核心。

1.异种物质:如马血清,亲缘关系越远,抗原性越强。

2.同种异型物质:如ABO血型物质,HLA改变的自身成分:如衰变的细胞3.自身物质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接触的成分:如眼晶体蛋白(问题:癌细胞呢?)二、特异性: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抗原表位(epitope)的概念:Ag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蛋白质:5-17个氨基酸残基多糖:5-7个多糖残基抗原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半抗原:1个抗原表位,1价抗原完全抗原:多个抗原表位,多价抗原2.抗原表位的类型:线性表位:连续的aa片段(1)从结构上分构象表位:不相连的aa或糖基2.抗原表位的类型:(2)从被免疫细胞识别上分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由抗原表位的种类、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所决定化学基团性质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半抗原反应强度氨苯磺酸氨苯砷酸氨苯甲酸SO3HNH2AsO3HNH2COOHNH2+ + +++/-半抗原化学基团位置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反应强度间位氨苯磺酸SO3HNH2+ + ++/-邻位氨苯磺酸邻位氨苯磺酸NH2SO3HNH2SO3H+ +第二节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1.化学性质: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2.分子量大小:分子量>10KD为免疫原分子量>100KD为强抗原3.结构的复杂性:芳香族氨基酸4.物理状态:聚合状态的蛋白质>单体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5.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抗原性+ + + ±+++多聚赖氨酸多聚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酸氨基酸残基在合成多肽骨架侧链上的位置和间距与免疫原性的关系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TI-Ag TI-1Ag:如细菌脂多糖,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可使不成熟、成熟的B细胞应答。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在的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
力。
• 亲和力--是指反应系统中复杂抗原与相 应抗体之间的结合能力。 • 亲和力越大,抗原抗体结合越牢固。
• 三、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 •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 水化层变薄。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 一、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任何一种抗原分子,只能与 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发生反应的专 一性能。
免疫学检验
抗原抗体反应
检验教研室
学习目标
掌握: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熟悉: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亲和性。 了解: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掌握: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 熟悉:反应物自身因素、环境条件。 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
抗原抗体反应
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即血清学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的
• 二异性蛋白质沉 淀,即盐析 2、酸碱度 • 当pH为3左右时,会出现非特异性酸凝 集。 • 3、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 • • • •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中和反应 免疫标记
• 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不出现可见反应, 称为带现象。 • • 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 • 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 三、可逆性
• 是指抗原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恢复抗原抗体 的游离状态。 • 常用于解离抗原抗体的物质有: • 3mol/L硫氢化钾、7mol/L尿素、pH2.4 0.1mol/L甘氨酸等。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 抗原
• • • • •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沉淀 颗粒性抗原+相应抗体→ 凝集 单价抗原与抗体--不凝 粗糙型细菌--生理盐水中自凝

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1)

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1)

竞争放射免疫测定
三、酶标记抗体技术——EI
(酶免疫技术)将酶分子与抗体共价结合,
酶标记抗体可与存在于组织细胞或吸附于固相载
体上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
酶催化底物,产生有颜色的物质。定位、定性、 定量。 ( 一 ) 用 于 标 记 的 酶 : 1. 辣 根 过 氧 化 物 酶 (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 2. 碱 性 磷 酸 酶
抗体分子上一个抗 原结合点与对应的 抗原决定簇之间相 适应而存在的结合 力,互补程度。
抗原抗体亲和性示意图
亲合力(avidity)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1.玻片法 为一种定性试验。 此法简便快速,适用 于新分细菌的鉴定或分型。如沙门氏菌的鉴定,或 血型鉴定。 也可检测待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如布氏杆菌、鸡 白痢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2.试管法 为一种定量试验,用以检测血清抗体含量。 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作倍比稀释,然后加入 等量抗原,置37℃水浴数小时观察。视不同凝集程 度记录为++++(100%凝集)、+++(75%凝集)、++(50 %凝集)、+(25%凝集)和-(不凝集)。以其++以上的 血清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凝集价(或称滴度)。
第五节 免疫标记技术
Ab + Ag
荧光素
Ab-Ag (含量低时不可见)

放射性同位素 生物素-亲和素 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类技术, 不必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本身,而是测定标记物, 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放大反应,并借助于精密 仪器进行测定,提高灵敏度。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是主要供氢体,而羧基氧、羧基碳和肽键氧等
原子是主要受氢体,能的大小取决于方向即氢
键具有高度的方向性,因此范德华力更具有特
异性。氢键结合力与供氢体和受氢体之间距离
的6次方成反比,键能约20·9kJ/mol。
4.疏水作用力

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
由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称为疏水作
用力,或称为疏水键。当抗原抗体反应时,抗
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必须紧密接触,才能有
足够的结合力,使抗原抗体分子结合在一起。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虽然是互补性的特异性
结合,但并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只是通 过非共价
键结合,结合方式类似蛋白质和细胞受体或酶与底
物之间的结合。抗原与抗体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下
列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
l. 静电引力
❖ ×游离抗体浓度

K代表抗体结合抗原的亲和力。K值
大的抗体与抗原牢固结合,不易解离,称该抗
体有高亲和力。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
常的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
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
因此蛋白质不会自行凝集出现沉淀。当抗原与

实验证明,在同一抗原抗体反应系统
中,不管抗原和抗体浓度如何变化,其沉淀反
❖ 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 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 可见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在加入固定量抗体的一 排试管中再依次加入一定体积的递增浓度的抗原进行 反应时,发现随着抗原浓度的增加,沉淀很快大量出 现,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沉淀速度和沉淀量随抗原 浓度增加反而迅速降低,甚至到最后不出现沉淀。沉 淀反应的速度反映了参加反应的抗原和抗体浓度的适 合程度,适合程度高反应快,反之则慢。通常把最迅 速出现沉淀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或量比称为抗原抗 体反应的最适比。

[医学]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

[医学]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

检(待)测系统 补体系统
指示系统
溶血
补体结合阴性反应 (-),无待测物
不溶血
补体结合阳性反应 (+),含待测物
二、 常见免疫分析方法
1、免疫分析的定义: 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对抗原或抗体进行量和 质的测定分析。
2、特点: • 特异性强 • 灵敏度高 • 反应速度快
一)免疫沉淀
1、环状沉淀反应 应用:抗原抗体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方法:试管法,玻片法
鉴别抗原与抗体反应间的特异性如何:根据相邻孔中 不同抗原与同一抗血清反应形成的沉淀线形状的变化 判断抗原间是否存在共同的AD。 ② 定量分析: 测定抗血清效价及抗原的最佳浓度。
两孔抗原
完全融合
互不干扰 的交叉线
同一血清与不同抗原反应
向共同Ag 方向突出
定性分析
双向免疫扩散定量分析:测定抗血清效价及抗原的最佳浓度
应用: 定性与定量分析,常用于测定血清中IgG、IgM、 IgA及补体的含量。
2)双向扩散法(Ouchterlony法): 在琼脂糖凝胶平板内打两排孔,孔中分别加入抗原、抗 体,抗原、抗体分别呈辐射状向含胶内扩散,当抗原与 抗体在胶内相遇,且二者的量达一定比例时则形成可见 的沉淀线。
应用: ① 定性分析:
3)补体结合反应 : 在补体参与下,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 的抗体)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3、补体结合反应系统: ① 检(待)测系统: 待测的抗原+ 抗血清(抗体、补体) ② 指示系统: 绵羊红细胞(抗原)+ 溶血素(抗体) ③ 补体系统 豚鼠的新鲜血清
4、反应过程
红细胞+溶血素 抗原 + 抗血清 + 豚鼠新鲜血清
常用已知抗体来 检测未知抗原。 定量实验时,由 于抗原分子小, 反应面积大,且 为保证Ag与Ab 的适宜比例,有 足够的抗体参与 反应,操作上通 常是稀释抗原 (上层),而不 稀释抗体(下层) 与图示相反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西南民族大学
4.疏水作用力
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 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称为疏水作用 力,或称为疏水键。当抗原抗体反应时,抗原 决定簇与抗体上的结合点靠近,互相间正、负 极性消失,由静电作用形成的亲水层立即失去, 从而促进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吸引而结合。疏水 作用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结合是很重要的。 提供的作用力最大,约占总结合力的50%。
西南民族大学
亲和力与亲和性有关,也与抗体的结合价 和抗原的有效决定簇数目相关。例如,IgG为 两价,其亲和力为单价的l03倍;而IgM为5~10 价;其亲和力为单价的107倍。亲和力越大,抗 原抗体结合越牢固。而在单克隆抗体反应系统 中,只有某些决定簇起作用,因此,单克隆抗 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和力相对较弱。
西南民族大学
2.酸碱度 合适的pH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必要条
件之一。血清学试验一般以pH6--9为宜,超出 此范围可影响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导致假 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当pH为3左右时,接近细 菌抗原的等电点,可出现非特异性酸凝集,造 成假象。
西南民族大学
3.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15一40℃范围内 均可进行,最适温度为37℃。在此范围内温度 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增加抗原抗体接触 机会,反应速度越快,但亦容易引起复合物解 离;温度越低,反应速度缓慢,但抗原抗体结合 牢固,易于观察。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需 要特定的温度,如冷凝集素在4℃时与红细胞结 合,20℃以上反而解离。
西南民族大学
实验证明,在同一抗原抗体反应系统中, 不管抗原和抗体浓度如何变化,其沉淀反应的 最适比始终恒定不变(如表抗原与抗体浓度的 最适比始终是1:4)。最适比亦称为抗原抗体反 应的等价点。
西南民族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泼酯基易和蛋白质的游离氨基反应 。
2、标记方法 标记Ag或Ab
方法:电泳 层析 超速离心
液相用液体闪烁 仪计数,固相用 X射线胶片显影
标记物纯化
抗原抗体反应 聚乙二
醇沉淀 分离
测定其放射活性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
3、检测方法:直接法和竞争法 1)直接法:放射活性与抗体浓度呈正比 Ag*-Ab 沉淀分离 放射活性测定 Ag*+Ab (定量) 2)竞争法:放射活性与待测抗原(未标记)浓度呈反比 体外条件下,由非标记抗原(抗体)与定量的标记抗原 (抗原)对限量的特异性抗体(抗原)的竞争性抑制的反应。
抗原电泳
抗体扩散
形成沉淀线
B、操作步骤: 先将抗原进行电泳,分离成不同的区点(带); 在琼胶中沿电泳方向挖一平行小槽,加入抗血清,让抗原 和抗体进行自由扩散,两者在合适的比例下形成沉淀弧。
根据各蛋白所处的电泳位臵,可分为: 白蛋白区、球蛋白α1区、球蛋白α2区、球蛋白β区、 球蛋白γ区
正常血清
待测抗原
表中+~+++代表出现沉淀线的强度, 如: 1:8 、1:16抗体出现中等浓度沉淀线, 1:32出现较弱的沉淀线。 抗血清的效价为 1:16 最佳抗原浓度为: 1:16
3、免疫电泳: 利用蛋白质在凝胶中电泳移动速率不同而被分离的特性 与免疫琼脂扩散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 1)原理: PH8.6时,混合蛋白抗原多数带负电,向正极移动(少数 带正电的则向负极移动),不同抗原分子因大小及所带 电荷不同,其电泳速度不一样而被分离。 2)特点: 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免疫沉淀的灵敏度。 3)免疫电泳的方法 ① 血清免疫电泳 A、方法:
应用: 定性与定量分析,常用于测定血清中IgG、IgM、 IgA及补体的含量。
2)双向扩散法(Ouchterlony法):
在琼脂糖凝胶平板内打两排孔,孔中分别加入抗原、抗 体,抗原、抗体分别呈辐射状向含胶内扩散,当抗原与
抗体在胶内相遇,且二者的量达一定比例时则形成可见
的沉淀线。 应用: ① 定性分析:
2)溶血反应: 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有足量补体存在条件 下,出现红细胞溶解的现象。
3)补体结合反应 : 在补体参与下,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 的抗体)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3、补体结合反应系统: ① 检(待)测系统: 待测的抗原+ 抗血清(抗体、补体) ② 指示系统: 绵羊红细胞(抗原)+ 溶血素(抗体) ③ 补体系统 豚鼠的新鲜血清
沉淀弧可显示样品与对照血清蛋白组分的增加或减少情况
② 对流免疫电泳(电渗析): 在电场的作用下,抗原、抗体进行相对运动,具有定向加 速度的免疫双扩散技术 。 方法及原理: 琼脂板上打两排孔,负极孔加待测抗原,正极孔内加相应 抗体,通电后,带负电荷的抗原泳向正极抗体侧,而抗体 (PH8.6时带负电)藉电渗作用流向负极抗原侧,在两者间形 成沉淀线。(电渗:电场中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
② 间接凝集反应(检测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小颗粒(载体)表面 后,与相应的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下而发生的凝集反应。
常用载体颗粒: 红细胞 [人( O 型)和动物(绵羊、兔鸡等)]、胶体颗粒、 聚苯乙烯乳酸、活性碳等 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凝集反应。
③ 凝集抑制实验 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预先作用,然后再加入致敏颗粒 (吸附相同可溶性抗原的乳胶颗粒), 由于抗体已被可溶性 抗原结合, 因而致敏颗粒不发生凝集现象。如免疫妊娠实验 测验尿中HCG(乳胶凝集抑制试验,无凝集者为阳性)。
4、反应过程
抗原 + 抗血清 + 豚鼠新鲜血清 检(待)测系统
溶血
红细胞+溶血素
指示系统 补体结合阴性反应 (-),无待测物
补体系统
不溶血
补体结合阳性反应 (+),含待测物
二、 常见免疫分析方法 1、免疫分析的定义: 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对抗原或抗体进行量和 质的测定分析。 2、特点: • 特异性强 • 灵敏度高 • 反应速度快
氯胺T法标记原理:
氯胺T 是氯代酰胺类氧化剂,在水中不稳定,产生的
氯离子将碘离子( I- )氧化为单质碘( I2 ),单质碘与抗原 或抗体分子上的苯丙氨酸及酪氨酸残基的苯环或组氨酸 的咪唑基共价相连,使之发生碘化反应。
125I,131I的标记
— 氯胺T法:
2)3H的标记 —(N - 琥珀酰亚胺[2,3-3H]丙酸酯 )
鉴别抗原与抗体反应间的特异性如何:根据相邻孔中 不同抗原与同一抗血清反应形成的沉淀线形状的变化 判断抗原间是否存在共同的AD。
② 定量分析:
测定抗血清效价及抗原的最佳浓度。
两孔抗原
完全融合
互不干扰 的交叉线
向共同Ag 方向突出 同一血清与不同抗原反应
定性分析
双向免疫扩散定量分析:测定抗血清效价及抗原的最佳浓度
一)免疫沉淀 1、环状沉淀反应
应用:抗原抗体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方法:试管法,玻片法
常用已知抗体来 检测未知抗原。 定量实验时,由 于抗原分子小, 反应面积大,且 为保证Ag与Ab 的适宜比例,有 足够的抗体参与 反应,操作上通 常是稀释抗原 (上层),而不 稀释抗体(下层) 与图示相反
2、凝胶扩散沉淀 1)单向扩散法(Mancini法): 将抗血清均匀地混合于琼脂糖凝胶(浓度为:0.8~1% ) 内,倒平板,平板打孔,孔中加入待测的抗原样品,抗 原呈辐射状向含抗体的胶内扩散,至抗原与抗体的量达 一定比例时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一定条件下沉淀环的直径或面积与相应的抗原含量成正比。
② 絮状沉淀反应: 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内混匀后,出现肉眼可见的絮 状沉淀的现象。 ③ 凝胶扩散试验: 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在其扩散 的某一部分出现白色沉淀线的现象。 凝胶扩散实验分为: 单向琼脂扩散(定性、定量分析) 双向琼脂扩散(定性分析) 三)中和反应: 抗体使相应抗原(毒素或病毒)的毒性或传染性丧失的反应 。 抗毒素:使相应毒素失去毒性的抗体。
显色反应
加入酶作用底物
2、 用于标记的酶: 碱性磷酸酶(AP)、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脲酶、 β- 半乳糖苷酶等。
Ag-Ab酶 或 Ab-Ag酶
• 不同的酶催化的底物不同,显色产物吸收的波长不同。 • 有显色反应为正反应;无显色反应为负反应。 • 被检测的抗原或抗体的量与显色产物的量呈正比。
3、方法 (1)直接法(可检测抗原或抗体):
不含待测抗原,产生凝集,但为阴性反应
+
含有待测抗原,不凝集,阳性反应

+
+

Patient’s sample
二)沉淀反应: 1、定义: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细微沉淀物的 现象。
2、参与因素: ① 沉淀原:参与沉淀反应的抗原。 包括:蛋白质、多糖和类脂溶液、血清、细菌抽提液、 组织浸出液等。 ② 沉淀素:参与沉淀反应的抗体。 3、类型: ① 环状沉淀反应: 将已知抗原(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再沿管壁徐徐加入 适量抗体(抗原),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的现象。
反应特点: 灵敏,精确 不稳定 安全性差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分析法示意图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待测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表面(聚苯乙烯微量反应 板) ,与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后,加入底物反应(显 色或发光)的分析方法。 1、原理 酶标板吸附 抗原或抗体 洗涤 加入酶标抗体或抗原
抗原 稀释度 不稀释 1/2 1/4 1/8 1/16 1/32 1/64 抗血清稀释度 不稀释 ++++ ++++ +++ +++ ++ + + 1/2 ++++ ++++ +++ +++ ++ + + 1/4 +++ +++ ++ ++ ++ + + 1/8 ++ ++ ++ ++ + + + 1/16 ++ ++ ++ + + - - 1/32 + + + + + - - 1/64 1/128 - - - - - - - - - - - - - -
③ 流程
固相固定Ag
酶标板吸附抗体 底物Ag来自Ab - Ag洗涤
Ab酶
Ab - Ag - Ab酶
显色反应
② 间接夹心法
酶标板吸附抗体 洗涤
2Ab酶
Ag
Ab - Ag
1Ab
Ab - Ag- 1Ab
Ab -Ag-1Ab- 2Ab酶
底物
显色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夹心法
(三)荧光与发光免疫分析 用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藻红蛋白)或发光化合物标记 抗体/抗原,再与吸附于固相表面的抗原/抗体反应,激发抗 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借此对抗原/抗体进行定性或定位。
第五节 常见免疫分析方法
一、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中和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等。
一)凝集反应 : 1、定义: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在电解质参与下出现肉眼 可见凝集物的现象。 2、参与要素: ① 凝聚原:参与凝聚反应的抗原,如:血细胞、菌体等。 ② 凝聚素:参与凝聚反应的抗体。 3、类型 ①直接凝集反应(定性实验,检测抗原或抗体):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有电解质时,直接结合所出现 的凝集现象。 常用方法: A、玻片法:细菌及ABO血型鉴定(标准血清检测抗原) B、试管法:肥达氏反应(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标准液检测血清 )
中和抗体:使相应病毒丧失传染性的抗体。 中和反应应用: 毒素或病毒种型的鉴定与抗原性分析; 抗毒素或中和抗体的效价测定。 四)补体参与的反应
1、反应特点: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被活化的补体成分可与抗原 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被复合物结合后即被消耗。 2、反应类型 1)溶菌反应: 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 复合物,在加入补体,则出现的细菌溶解现象。
琼脂中含SO42-,带负电,其静 电感应使附近水带正电,而向 负极移动。电泳时有电泳力和 电渗力两种力。若物质原来带 正电,向负极移动,则因电渗 作用向负极移动得更快。若物 质向正极移动,所带电荷少, 电泳力小于电渗力,也向负极 移动,如:血清中的γ球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