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摘要】本文从养生的含义、思想、法则三个方面介绍了《内经》养生的理论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3-021 养生的含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在《黄帝内经》里,则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本神》两处;其在古代又有摄生、道生、卫生等称。
1.1 养:保养、护养、调养养生之“养”,当指保养、护养、调养。
所谓保,即保护、保卫;护,即护卫、护理;调,调节、调理;而“养”者,本有供给、饲养、扶植等义。
显而易见,非指治疗,而是一种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和行为。
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2 生:生命、生存、生活养生之“生”,一般皆谓生命而言。
其实,生命产生之后,就是如何生存,即让生命度过百年,《内经》称之谓“天年”;而在百年之内,亦非苟延残喘,应是健康快乐。
因此,“生”之义,当指让生命的活力更旺、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高。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即是此义。
2 养生的思想所谓养生的思想,乃指《黄帝内经》在养生认识上的一种观念或理念。
其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2.1 以人为本:“莫贵于人”生命是唯一的、短暂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性最灵。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提高质量、延长寿限。
所谓“德全不危”、“殁世不殆”、“长有天命”等诸多论述,皆是此义。
2.2 利用规律,实现养生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里,天体日月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更迭、风寒暑湿燥的变化、生长化收藏的发生,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各自皆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天地之道”。
客观规律,可以利用。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
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
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
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
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
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
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 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养生养生保健方面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十二时辰养生法对于我国传统医学和养生保健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原文及译文进行深入探讨。
一、时辰的概念及重要性1. 时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2. 时辰对人体生理和行为的影响3. 时辰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和意义二、《黄帝内经》中的十二时辰养生法1. 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时辰养生法的原文进行解读2. 对《黄帝内经》中十二时辰养生法的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及分析3. 结合原文和翻译版本,深入探讨十二时辰养生法的具体内容和要点三、十二时辰养生法的实践方法及意义1. 如何根据十二时辰养生法进行日常生活和养生保健的安排2. 十二时辰养生法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具体实践方法3. 十二时辰养生法对于调整身体状态和预防疾病的意义和作用四、个人观点和理解1. 对于十二时辰养生法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2.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十二时辰养生法的实践体会和效果3. 对于传承和发展十二时辰养生法的建议和展望结语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的内涵和精髓。
结合个人的实践体会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将十二时辰养生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期待与您的深入交流和探讨。
(注:以上内容为文章提纲,具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每个部分的字数和篇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时辰的概念及重要性时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天文观测和太阳运行的规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为两个小时,这种时间划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实际应用,也在医学、养生保健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辰对人体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生理状态、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在不同的时辰会有所不同。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
那么四季怎么养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原文及释文[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009-04-17 20:30《黄帝内经》的养生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表现可以归为书中三个方面,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第一、饮食有节。
即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
大圣人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
吃肉时一定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第二、起居有常。
这里的起居不仅指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不能混乱。
起居有常主要指入睡和起床要有规律。
每个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己习惯,按时入睡起床。
老年人最好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另外要尽力戒烟限酒,讲究卫生,多喝开水,保持体内良好的新陈代谢。
在穿着方面,要天人相应,不可因赶时髦而随意增减衣服。
起居有常也包括有规律的生活,既合乎人体生理活动,也有利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
人的精神和身体就能循其道而长盛不衰。
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散漫,暴饮暴食,起居无常,对自己又恣意放纵,想要延年长寿是不可能的。
第三、不妄作劳。
这句话是说劳动或者运动不能过量,也就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无数事实证明,以妄为常,会导致早衰甚至早逝,所以要提倡“四戒”:一戒烟、二戒酒、三戒赌、四戒玩。
翟中明先生道:““四戒”,别人以为戒出了“苦行憎”般的生活,以为清苦,但愚自得其乐。
戒出了淡定与从容,戒出了洒脱与豁达,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世俗,保持一份矜持、清冷的气质。
我无法左右别人,只想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事物,有得有失,但当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失大于得,戒之可也!”。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黄帝内经养生名句及释文如下:0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0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0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0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0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黄帝内经养生篇原文
黄帝内经养生篇原文简介《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黄帝内经·养生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它详细阐述了人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黄帝内经·养生篇》的原文。
原文摘录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岐伯曰:材有余而力不足者也。
黄帝曰:人有材力而不生者,何也?岐伯曰:生气在内,伤气在外,五藏不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故材力而不生也。
…(以上为摘录,原文较长,此处省略部分内容)解读《黄帝内经·养生篇》首先描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长寿和健康情况与现代人相比的不同。
古人之所以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且活到百岁以上,是由于他们对阴阳之道有深刻理解,能够合理地运用术数,掌握正确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他们不会过度劳累,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因此能够长寿。
接着,黄帝问及为什么现代人到了中年开始身体衰老,并且无法延续后代。
岐伯回答说,现代人材有余,但力不足,即显得体力不支,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
进一步详细解释,现代人内部的生气受到伤害,外部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侵害,导致五脏功能失调,饮食不合理,作息无规律,从而造成了精力衰退和不孕不育的问题。
总结《黄帝内经·养生篇》强调了人们在养生过程中应该遵循阴阳调和、术数运用、适度饮食和规律作息等原则。
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比之下,如果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会导致五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篇》给现代人以启示,我们应该注重调节阴阳平衡、科学地运用术数、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养生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调摄精神和形体,提高防病、抗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的环境,避免外邪侵扰。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两段话是养生的精髓。
第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强调人可以活到百岁,人之所以没能活到百岁、尽享天年,而是半百而衰、英年早逝,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饮食不节——“以酒为浆”,恣食过饱,损伤脾胃。
第二,酒色太过——“醉以入房”,花天酒地,伤精竭液。
第三,起居无常——“以妄为常”,日夜颠倒,损神劳形。
第四,情志不佳——“不时御神”、放逸其心,损伤心神。
第五,劳作太过——“不知持满”,逆于生乐,极力劳形。
人要想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就要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五大养生原则:第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顺四时而知寒暑。
不违背天时气候,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反之就要生病。
第二,导引吐纳:“和于术数”——运动锻炼。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现今的保健操、跑步、爬山、游泳等运动锻炼也能起到保健的目的。
“和于术数”关键在于“和”字,采用任何一种健身方法,都要做到适中。
第三,饮食养生:“食饮有节”——不过饱过饥。
饮食要注意定时定量,不要过寒过热、食嗜辛咸。
如果不加以节制,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受纳运化的能力,就会损伤脾胃。
第四,起居养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规律。
早晨睡懒觉不起床,晚上熬夜不睡觉,都是对身体有害的生活方式。
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睡好子午觉。
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黄帝内经话养生书籍读后感
黄帝内经话养生书籍读后感《读〈黄帝内经话养生〉有感》《黄帝内经话养生》这本书真的让我收获颇丰。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
毕竟养生这个话题,在现代社会是备受关注的。
开始读的时候,我感觉有点吃力,因为书中有很多文言文的表述,一些中医概念也很晦涩难懂。
比如书中提到的经络、气血等概念,我在开始阅读时就像面对一团迷雾。
当读到关于四季养生的部分,特别触动我的是它如何详细地阐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念。
读到这里我感觉这就像大自然给我们的养生密码。
书中说到春天要早睡早起,要多去户外活动,让身体的阳气能够升发起来。
联想到自己之前春天总是懒洋洋的,原来是没有遵循应有的养生之道。
我以前总是熬夜后又很晚才起床,感觉整个人没精神,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这与违反了自然的节律有关系。
书中关于饮食养生也让我有不少收获。
它讲述了食物的五味与人体的关系,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这让我想起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吃辛辣的食物,结果经常嗓子疼,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辛味太过损害了肺。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养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就像书中说的,养生并不是等生病了才去调养,而是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
不过书中有些内容我还是不确定自己理解得对不对。
比如说关于情志养生中五行生克那部分,确实是比较复杂的关系。
后来我明白了可能这需要更多地去实践和感悟才能把知识消化完全。
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养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但同时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想我会尽可能地将书中的养生理念运用进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心态。
从现在起,注重四季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起居,尝试用食物的五味去调养身体,更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情志,让自己既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又有一个豁达的心灵。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 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黄帝内经》人体一天24小时养生
《黄帝内经》人体一天24小时养生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的正常运行和健康与否直接与生活的习惯和作息规律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养生经典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体养生及生活规律的理念。
本文将按照一天24小时进行分时段探讨《黄帝内经》对人体养生的指导。
1. 早晨5时-7时早晨是一天中阳气初生的时段,此时人体阳气渐长,是进行起床活动的最好时间。
《黄帝内经》建议,早晨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晨跑、散步等,以增强身体的阳气。
同时,也可以进行呼吸锻炼,深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气血的流畅。
2. 上午7时-11时上午是人体阳气渐旺的时段,此时精神饱满、思维敏捷,适合进行学习和工作。
《黄帝内经》强调,早饭要清淡易消化,不可暴饮暴食。
同时,也可进行一些缓和身体气机的活动,如太极拳、瑜伽等,保持身体的柔软和灵活。
3. 中午11时-13时中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段,此时火气旺盛,人体消化能力较强,是最适合进食的时间。
但《黄帝内经》提醒,午餐要注意健康营养的搭配,避免暴饮暴食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身体的消化功能。
4. 下午13时-17时下午是人体阳气逐渐消退的时段,此时人体进入一种相对疲乏的状态。
《黄帝内经》建议下午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活动,如午睡、听音乐等,恢复身体的活力和精神状态。
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调理气血循环。
5. 傍晚17时-19时傍晚时分,人体的阳气逐渐消退,进入一种相对寒凉的状态。
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伤风。
《黄帝内经》提倡傍晚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跳舞、慢跑等,以提高身体的阳气。
6. 晚上19时-21时晚上是人体进入休息养生的时段,此时应适当调整作息,准备进入睡眠状态。
《黄帝内经》建议,晚餐应以温热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过冷或过凉的食物。
同时,晚餐后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免影响入睡。
7. 深夜21时-23时深夜是人体进入深度睡眠的时段,此时人体的阴气逐渐升华,是人体的重要恢复时期。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中医养生的理念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五大原则。
这些原则是中医对于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于疾病防治的基本思路。
本文将详细阐述《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环境。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做好保暖、防寒、防暑等措施。
二、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饮食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调节饮食,保持阴阳平衡。
2.运动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保持阴阳平衡。
3.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阴阳平衡。
三、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健康。
实践方法:1.节约资源: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2.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保障健康。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调整心态心态调整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保障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心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减轻压力:通过放松、运动、娱乐等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
丑时肝经当令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
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 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 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 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 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 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 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 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为什么要这样提呢?这是依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 而提出的,春夏属阳,阳气上升、旺盛,而东方属阳主升,头向东以应升发之 气而养阳;秋冬二季属阴,阳气收敛、潜藏,而西方属阴主降,头向西以应潜 藏之气而养阴。
尽管这些理论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响, 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可不必拘泥于这些理论,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建议大 家依照自己的感觉,不可照搬。平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加班、不熬 夜,入睡前安神定志,未睡眠、先睡心,或用温水泡脚,并辅以足底按摩等,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当令?当令有“合时令、值班”的意思。比如,吃当令 蔬菜,就是说要吃合时令的蔬菜,这时其义取“合时令”;胆经当令意思是胆 经值班,此时其义取“值班”。
子时是指晚上23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此时胆经最旺。这时我们该做什么呢?很 简单,那就是睡觉。
子时是一天最黑暗的时候。《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 为阴衰。”夜半即子时,阴陇指阴气极盛。子时阴气最盛,过了子时阴气转衰, 阳气开始生发。此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正所谓“日 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阳主动,阴主静, 此时最需要安静。因此,子时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提倡养生和预防疾病的理念。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养生名言:
精神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饮食养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调理气血:“不张不弛,无刚无柔。
”
运动养生:“宜动则动,宜静则静。
”
心态养生:“喜怒不形于色,瞬息无间,谓之神明。
”
养生之道:“不当不过,不去不居。
”
情志养生:“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
”
保持平和:“寿可俭而神可饱。
”
适度锻炼:“无欲则刚,无求则强。
”
谨慎用药:“大抵百病,总从于胃口。
”
这些养生名言强调了平衡、适度、顺应自然的原则,通过合理的饮食、良好的作息、积极的情绪管理等方式来维持身体健康。
它们体现了中医养生学说的核心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黄帝内经》养生大道(3)完美人生的美丽过程: 黄帝的一生《黄帝内经》的开篇第一段,在黄帝开始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史记·五帝本纪》里面也是这么描述黄帝的。
黄帝一生下来就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
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在他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非常敏捷;成人了就登上天子之位。
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的描述。
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这是神话、是传说。
有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注意,其实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在说黄帝的,也同样是描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人生过程的写照。
这里把黄帝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至少前三个阶段我们人人如此。
第一个阶段“生而神灵”。
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状态?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是手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的。
刚出生的小孩握拳有个特点,是把拇指扣在里面,然后握着拳。
为什么握着这么一个拳来世上,为什么不是散着手出来,这就是要保持着一个神灵,在胎儿时期就是这么握的。
拇指扣着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是藏神的,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的,神气不外泄的。
我们再想一想,当一个人年老去世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所以人就死了。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都神灵?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最有灵气的时候。
老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都能说话,而是指一生下来就能说人话。
我们试想一想,小孩生下来刚开始有一点懂事的时候、会说话的时候,都在说什么话?他们总是在问妈妈:“妈妈我从哪里出来的?我从哪里来的?”有的孩子还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总是问这种问题。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
中医养生是祖国医学的瑰宝,重在强调未病先防,养生的目的就是“治未病”,通过养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经典,强调疾病的发生由感受邪气、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病因引起,这些致病因素影响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中提出了效法于自然阴阳的变化、饮食起居有节等养生法则,倡导人类通过调节四时阴阳变化而调养形神,调畅情志,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形神统一,人体就能健康而不受病邪入侵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中医养生引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也逐渐地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起源与精髓,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述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养生的精髓所在[1]。
人们可以通过运动、调节饮食,调节情志等方法来增强自身正气,使邪气不能入侵,保持身心健康,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最终到达“度百岁乃去”的养生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是其重要指导思想,效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其重要的养生原则。
1《黄帝内经》养生思想1.1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防治原则,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预防”和“已病防传变”两个方面,在指导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部的正气和外部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气充足则邪气无由以入,强调了保护正气和治未病的重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反映了以预防为主的的医学思想[2]。
在未病先防方面,《金匮要略》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活动,调节饮食起居,保持心情舒畅,就能保持人体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足,病邪不能入侵,人体阴阳就能保持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金香兰【摘要】《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5【总页数】3页(P465-467)【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作者】金香兰【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2《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养生学专著。
养生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之一,“养生”一语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以此养生则寿”,《灵枢·本神》亦有“智者之养生也”之说。
1 《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征1.1 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也是健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1.2 整体观《黄帝内经》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内脏各器官、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此外,人体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观点。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一、合理饮食《黄帝内经》指出:“无满腹之饮食,无过度之养生”。
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要遵循节制的原则,饮食以清淡、均衡为宜,不暴饮暴食,不贪食嗜肉,注意膳食营养的搭配,荤素搭配,量力而行,不给身体增加负担。
二、规律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衰目,久坐衰股。
”人体需要适当休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晨的散步或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心情平和《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阳气乱,喜则气缓而阴气伤”。
积极向上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心情平稳,不过度悲伤或兴奋,学会释放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和睦相处。
四、适量运动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提到:“常置五谷,勿拘一味。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环境的整洁;不吸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等,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纯净。
六、按摩保健《黄帝内经》指出:“厥阴之人,能堪寒暑,死而不僵,英发不改。
”能够进行适当按摩保健,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按摩,按摩腹部、脚心、肩颈等部位,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七、保持良好环境《黄帝内经》指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合天地之精气,长养于无形。
”保持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净,避免灰尘、霉菌等对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七大养生法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情平和、适量运动、良好生活习惯、按摩保健、良好环境等。
通过遵循这些养生法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养生的圣经。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顺应自然、平衡饮食、适度运动、养心安神、调节情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养生原则。
一、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一条。
顺应自然指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身心健康。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遵循自然节律。
人体与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例如,早睡早起,饭后散步,不熬夜等,都是遵循自然节律的表现。
2. 合理安排饮食。
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体质,合理安排饮食,不贪食、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3. 注意休息。
适当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提高免疫力。
因此,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 环保健康。
保持房间通风,避免使用有害物质,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二、平衡饮食平衡饮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二条,它是指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搭配食物。
中医强调食物的属性和功效,因此在饮食中要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度偏食或不当搭配造成身体不适。
2. 控制食量。
饮食要适当控制食量,避免过度饱食或过度节食,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 食用新鲜食材。
新鲜的食材更有营养,更容易被身体吸收。
因此,要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4. 合理运用调料。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许多调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适当运用调料,既可以增加食物的味道,又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三、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三条,它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
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 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 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 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 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 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 基之作。
•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 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 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 、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 • • • • •
天地人“三才”整体医学模式 生命 :藏象、经络、精气神 诊断:望、闻、问、切 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治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气功、祝由 养生:调形、调精、调气、调神
黄帝是谁
•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 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 盟首领。黄帝是少典之子,本 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 ,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 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 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 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 ,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 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 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 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 ,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 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 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 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地观 地 质 分 将 唯 《 联念 相 “ , 人 物 黄 系指 参 气 宇 看 的 帝 在导 ” ” 宙 作 气 内 一下 、 形 万 整 一 经 起, “ 成 物 个 元 》 。将 与 的 皆 物 论 接 人日。是质的受 与月在由世哲了 自相“其界学我 然应人原的思国 紧”与初一想古 密的天物部,代
中文名:公孙轩辕
英文名:Yellow emperor
号称:黄帝
故里:轩辕丘 葬地:陕西省延安府黄陵县桥山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前2697年
逝世日期:前2599 年:
主要成就:
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首先统一中华民族 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 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
• 子孙: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 十四人被分封得姓。
• 汉代在轩辕丘旁建有 轩辕故里祠,至今犹 存。轩辕之丘,在今河 南新郑西北.
黄帝的经典传记
•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 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 黄帝的成功经验: • 处理好敦与敏的关系,按天道办事
• 《黄帝内经》包括《 素问》81篇和《灵枢 》81篇,各9卷。 《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 丰富,《素问》偏重 人体生理、病理、疾 病治疗原则原理,以 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 理论;《灵枢》则偏 重于人体解剖、脏腑 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
•
• 《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 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 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 、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 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 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 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南怀瑾认为
• <内经>全书的中心,它 是“医(寿)世,医(寿 )人,医(寿)国,医 (寿)社会”为中心,不 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 来切入而已。
• 父亲:少典(名为祁昆) • 母亲:附宝 妻子: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 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 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 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 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 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 臣属:炎帝、应龙、风伯、雨师、天女、 仓颉、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 神 皇 女魃等
第一讲黄帝内经养生绪论 简介与养生原则
主讲人: 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中药学教研室 陈云华博士/副教授
1
课程缘起
• 点穴养生 • 中医药国际传播 • 机遇与挑战:惶恐、博览、创新(古为今 用,洋为中用)
《黄帝内经》
• • • •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162篇 第一部中医学经典 第一部养生宝典 第一部生命百科全书
•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 中心,里面讲了医学、 天文学、地理学、心理 学、社会学,还有哲学 、历史等,是一部围绕 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 全书。
•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 、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 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 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机学说”、“病症”、 “诊法”、论治及“养生学” 、“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 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 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与黄帝齐名的人
三皇五帝 (公元前1.5万年—公元前2225年)(三皇为伏羲(太昊) 、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五帝为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史记》上对“三皇”未作记载,所记“五帝”为:黄帝、颛 顼、喾、尧、舜。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女娲、神农 伏羲、祝融、神农 伏 羲、神农、共工 伏羲、神农 、黄帝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 、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 。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 ;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王皇人首蛇身 ,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 神农。
的宝 世 祖 一 基 国 理确 一库 巨 “ 部 础 医 论立 部中 著 黄 冠 和 药 体了 医现 , 帝 以 源 学 系中 学存 是 ” 中 泉 发 ,医 典成 我 之 华 。 展 成学 籍书 国 名 民 也 的 为独 。最 医 的 族 是 理 中特 早学传先第论 的
•
• 《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 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 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 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 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 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 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 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 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 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 体悟、靠直觉来内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