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控制管理生产过程中废气污染物质的排放,减少废气污染物浓度和污染排放总量,改善环境绩效,特制定了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各种废气、粉尘排放的控制管理,并引用了以下法规、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本章还定义了废气污染物和无组织排放的概念。
第二章工作职责安全环保部门是本制度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本规定,执行年度废气监测计划并上报工作,配合各级环保部门对公司内的废气进行监测,并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措施或管理要求,同时监督管理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各车间负责本部门废气排放的管理,包括对监测数据中的不符合项及时进行整改,记录和统计工作,以及废气排放的污染预防、治理整改的具体落实和实施工作。
第三章废气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本章介绍了废气的种类,包括工艺废气、无组织排放废气和生活废气,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
工艺废气的控制包括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尽量避免非正常状态下工艺废气的排放;保证配套的环保装置正常运行,避免超标排放;在开、停车过程中,确保环保设施优先于生产装置开车,后于生产装置停车,减少或控制废气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无组织排放废气的控制可采取除尘、吸收、隔离等方式,减少对大气产生的环境影响。
生活废气的控制包括配置净化设备以处理厨房油烟,以及在打扫前向地面洒上清水后再打扫的办法来解决各车间及部门打扫卫生时产生的粉尘。
第十一条规定,在生产异常、紧急、事故状态下,若废气污染物超标排放,排放部门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控制污染物排放,避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四章介绍了废气的监督和监测管理。
其中,第十二条规定各产生废气的车间及部门应负责本部门废气处理装置的运行管理,由环保科牵头,确保废气处理装置平稳、高效的运行。
第十三条规定安全XXX应负责对废气的排放、治理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废气排放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在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排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由于工业活动的增多,废气排放也越来越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
为了规范废气排放行为,保护大气环境,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一、背景介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排放的废气中包含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相继出台了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二、制度的目的与意义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行为,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通过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监管废气排放情况,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制度的基本原则废气排放管理制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合理等。
这些原则保障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
四、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排放标准的设定废气排放管理制度通过设定排放标准来规范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行为。
排放标准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废气成分和排放量等因素制定的,旨在限制废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和总量。
(二)监测与监管制度规定了对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进行监测和监管的要求。
监测可以通过在线监测设备或定期采样的方式进行,将监测数据报送相关部门,并留存备查。
监管部门负责对企业的排放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
(三)技术改造与装备升级废气排放管理制度要求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废气的产生和排放。
这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并与相关技术机构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四)法律法规的支持制度的实施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完善健全,对违反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五、制度在国际上的关联废气排放管理制度在国际上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各国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共同探索解决废气排放问题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国际组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废气排放的统一标准和管理,实现全球环境保护的目标。
实验室废气排放管理制度内容
实验室废气排放管理制度内容一、目的和意义本制度旨在明确实验室废气排放的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实验室废气排放的行为,确保实验室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实验室废气排放的机构和企业,包括但不限于高校、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制药企业等。
三、制度内容1.废气排放申报制度实验室负责人需根据实验室废气的种类、产生量、排放方式和危害程度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申报。
申报内容包括实验室废气的种类、性质、产生量、处理措施等。
2.废气排放处理制度实验室废气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处理方法需根据废气的种类和性质选择,确保废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处理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3.废气排放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负责人需制定废气排放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和管理要求。
安全责任人应定期检查废气排放设施的运行情况,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同时,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措施。
4.废气排放监视测量制度实验室负责人应安排专人对实验室废气排放进行监视测量。
监视测量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记录废气的排放情况、处理效果等信息。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5.废气排放应急处置制度实验室负责人应制定废气排放应急处置制度,明确应急处置措施和责任人。
在废气排放异常或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同时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四、执行程序1.申报流程实验室负责人需根据本制度的要求,组织填写《实验室废气排放申报表》。
申报表内容包括实验室废气的种类、性质、产生量、处理措施等。
申报表填写完毕后,需报送至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审核通过后,需报送至环保部门审批。
审批通过后,实验室方可进行废气排放。
2.处理流程实验室废气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处理方法需根据废气的种类和性质选择,确保废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废气污染物防治管理制度范文(4篇)
废气污染物防治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和管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涉及废气排放的设备及工艺,包括建设、改扩建、运行、检查、维护和管理等环节。
第三条本制度的管理经费由本单位负责。
第四条本制度由本单位环保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
第二章环保责任第五条本单位的高层管理者对废气污染物排放工作负最终责任。
第六条环保部门是本单位废气污染物防治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
第七条环保部门负责:(一)制定废气排放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检查和监督废气排放设备和工艺的运行情况;(三)组织开展废气排放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四)负责废气排放数据的统计和上报工作;(五)组织废气污染物的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六)定期对废气排放工作进行评估和审查。
第三章废气排放管控第八条本单位的废气排放需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
第九条本单位的废气排放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达到国家和地方的废气排放标准;(二)使用合法、合规的排放设备和工艺;(三)定期对排放设备和工艺进行检查和维护;(四)在废气排放过程中不得发生恶臭、噪音、颗粒物和有害物质溢散等情况;(五)废气排放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备份。
第四章废气治理措施第十条本单位应根据废气排放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废气治理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十一条废气治理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方面:(一)减少废气排放的量和浓度;(二)加装废气处理设备;(三)优化工艺流程,降低废气排放产生的风险;(四)加强操作员培训,提高排放设备的操作效率;(五)定期进行废气治理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第五章废气排放监测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建立废气排放监测系统,对所有废气排放点进行监测。
第十三条废气排放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废气排放量的监测;(二)废气排放浓度的监测;(三)废气污染物的监测。
第十四条废气排放监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废气污染物防治管理制度(三篇)
废气污染物防治管理制度是指为减少和控制工业、交通、农业等生产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措施。
废气污染物防治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规定了废气排放的标准和限值,明确了相关责任和处罚。
2.排放标准:制定和发布废气排放标准,规定了不同行业、不同工艺和设备的废气排放限值,要求企业按照标准进行排放控制和监测。
3.监测与管理:建立和完善废气排放监测和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安装废气排放监测设备,定期进行废气排放监测和报告,实施定期审查和检查。
4.技术措施: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如脱硫、脱硝、除尘等,减少废气排放,提高排放质量。
5.减少废气产生:加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管理,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改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废气产生。
6.清洁生产:鼓励和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工艺流程。
7.监督与处罚:加强废气排放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罚则和处罚机制,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通过制定和实施废气污染物防治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废气污染物防治管理制度(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废气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健康和人民生命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废气排放管理,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等。
第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废气排放的法律法规,采取措施防止废气污染物的排放。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废气污染物防治责任制,明确岗位责任和管理措施。
第五条废气污染物防治管理应坚持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加强工艺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废气治理效率和质量。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环保设施和设备运行管理制度,加强对废气治理设备的监测、维护和保养。
工厂的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工厂废气排放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厂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厂所有产生废气排放的生产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仓库、运输车辆等。
三、废气排放标准1. 本厂废气排放应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2. 废气排放浓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颗粒物排放浓度不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值;(2)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不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值;(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不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值;(4)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浓度不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值。
四、废气排放管理职责1. 环保部门:负责制定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组织实施、监督和检查废气排放工作,确保废气排放达标。
2. 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过程中废气排放的源头控制,确保废气排放设施正常运行,对超标排放负直接责任。
3. 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废气排放设施的维护、检修和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4.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废气排放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5.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废气排放工作负领导责任。
五、废气排放控制措施1. 预防性措施:(1)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减少废气产生量;(2)选用环保型原材料,降低废气排放;(3)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源头控制措施:(1)安装废气净化设施,对废气进行处理;(2)采用密闭、负压、隔断等工艺,减少废气排放;(3)对排放源进行实时监测,确保达标排放。
3. 过程控制措施:(1)对废气排放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2)对废气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超标排放问题;(3)加强员工环保意识教育,提高环保操作技能。
4. 应急措施:(1)制定废气排放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响应程序;(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在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损失。
公司废气排放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
废气排放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第一条目的保证公司废气达标排放,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受罚”的原则,减少因环境污染而给公司造成的影响,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各单位废气排放管理。
第三条职责(一)安全环保部负责制定本制度并负责解释。
(二)各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据本制度进行实施。
第四条引用法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山东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五条工作程序(一)各单位负责控制本单位的废气排放量和排放控制指标,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二)环境监测站对各单位的废气进行监测,监测报告报安全环保部、生产管理部、被监测单位各一份。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各单位的量化管理。
(三)被监测单位针对不合格的废气采取措施,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确保达标排放。
第六条规定内容(一)公司的废气主要有NH3、SO2、HCl、烟尘,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排放。
(二)我公司废气排放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两类。
(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名词及术语解释:1、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烟尘最高排放浓度,即烟囱出处单位体积的烟气中含烟尘的重量(30mg/m3)。
2、锅炉初始排尘浓度:指锅炉烟气出处或进入净化装置前的烟尘排放浓度。
3、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烟囱出处SO2最高排放浓度限值,即烟囱出处单位体积的烟气中含SO2的重量(2mg/m3)。
4、氮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烟囱出处NOx最高排放浓度限值)即烟囱出处单位体积的烟气中含NOx的重量(3mg/m3)。
标准规定应将实测的NO体积浓度(%或皿从)X换算到a为1.2时的浓度值,然后按1^L/L, NOX =2.05 mg/m3换算成质量浓度(以NO2计)。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1. 引言废气排放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气体排放。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减少废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本制度旨在规范企业废气排放行为,确保企业在废气排放方面合规。
2. 管理标准2.1 废气排放许可2.1.1 企业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申请取得废气排放许可证。
2.1.2 企业须依据许可证中的实在要求合法地设计、建设、安装、维护和使用废气处理系统。
2.1.3 企业应定期进行废气排放监测,确保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符合许可证规定的限值要求。
2.2 废气处理设备2.2.1 企业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购买符合标准的废气处理设备,并依照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
2.2.2 企业应定期对废气处理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实现预期的处理效果。
2.3 废气排放管道2.3.1 企业废气排放管道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管道材质需耐腐蚀性能好、密封性能良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2.3.2 废气排放管道应避开泄漏,必需时应安装泄漏检测装置,并完成泄漏的及时修复。
2.4 废气监测与记录2.4.1 企业应建立废气排放监测点,并配置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废气监测设备。
2.4.2 废气监测点的选择应掩盖企业全部紧要排放点,且位置合理、准确代表废气排放情况。
2.4.3 企业应定期对废气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保管相关数据备查。
2.5 废气排放数据报告2.5.1 企业应依照相关法规要求,定期向本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废气排放数据报告。
2.5.2 废气排放数据报告应包含废气排放浓度、排放量等相关信息,并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性。
3. 考核标准3.1 废气排放许可考核3.1.1 企业应及时办理废气排放许可证,并设立特地负责该许可证的管理岗位。
3.1.2 企业应定期进行废气排放许可证的年度复查和技术升级,确保持证符规。
3.2 废气处理设备考核3.2.1 企业应建立废气处理设备的档案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
废水、废气、固废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废水、废气、固废管理制度范本1目的为了科学有效规范废水、废气、固废污染物的管理,防治环境污染,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三废的产生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保障员工及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厂厂内所有产生废水、废气、固废的排污单位。
3职责3.1安环部负责环保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安全环保部是废水、废气、固废污染防治控制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____编制本制度,并分解、下达各部门,负责环保指标的考核。
负责查找厂内环保隐患,并____相关单位提出技术改进方案,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固废的分类、收集等工作。
3.3环保部是废水、废气、固废污染防治控制管理的主要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对全厂各车间外排污水口的监测;负责厂内各污染源的日常监查、监测与管理;负责日常监测数据的统计、汇总、上报;负责监督检查各环保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3.4环保部负责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环保管理工作及环保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3.5设备部负责环保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6污水处理站负责厂内废水的处理、排放,污水治理设施稳定、有效运行及日常的维护、管理。
3.7生产车间及其它相关单位负责本部门的废水、废气、固废污染源的防治、控制生产废水是指厂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包括生产工艺排放废水、冷却排水、设备和场地清洗水、实验废水、化验分析废水和装置区内收集的其它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指洗手间、浴室和食堂排放的废水。
进入厂内明沟和污水处理站的初期雨水。
a、各车间产生的生产废水、冲地废水,必须经收集沉降后用泵输送到污水站进行隔油、浮选、中和处理。
b、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余酸液,必须用专用的收集桶进行收集,经化验所含影响电池质量的微量元素不超标的情况下,需输送到废酸处理站处理后回用。
c、各生产及辅助车间排放的含污染物较高的生产废水,需经预处理达到排放要求后,方可排入污水处处理站。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废气排放对于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加强对企业废气排放的管理,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和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一、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目的废气排放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企业废气排放设置的各种规章制度。
其目的就是规范企业废气排放,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维护公共利益。
具体来说,废气排放管理制度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 限制排放浓度和总量废气排放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限制废气排放浓度和总量,达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排放标准,以减轻环境负荷。
2. 依法取得排放许可证企业在进行废气排放前,必须先依法申请排放许可证,获得排放许可,并按照排放许可内容进行排放。
3. 定期监测和报告企业必须定期对废气进行监测,并向环保部门上报监测数据,以评估企业废气排放的质量和数量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
二、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实施范围废气排放管理制度主要适用于涉及到大气污染治理的企业,如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
较小型的企业也要制定废气排放管理制度,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进行排放控制。
此外,在城市交通工具、室内设备等领域,也要建立相关的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三、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排放标准废气排放处理的核心在于控制排放浓度和总量。
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加强排放限制,严格控制废气排放。
企业需对污染源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更换环保设施,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2. 排放许可证企业应主动向环保部门申请取得排放许可证。
核发排放许可证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排放浓度和总量控制、监测报告定期上报等。
3. 监测和报告为检验废气排放是否达到规定标准,企业需要配备废气监测设备,对废气进行定期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及时向环保主管部门上报。
如废气排放存在严重问题,环保部门会督促企业采取相应的整改和纠正措施。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废气排放管理是针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等行业中排放废气的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
它的目的是减少废气的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本文将从制度的背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论述。
一、制度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废气排放成为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二、制度目标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实现对废气排放行为的规范和控制,减少废气的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并保护人民的健康。
通过加强废气排放的管理,推动企业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达到降低大气污染程度的目的。
三、制度内容1.法律法规支撑:废气排放管理制度依托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废气排放的限制和规范,为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2.排放标准的设定:制定废气排放的标准是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废气排放标准,明确不同有害物质的排放限值,要求企业在生产和排放过程中达到这些标准。
3.监测与检测:制度要求对废气排放进行监测和检测,以确保企业的排放行为符合相关标准。
对于排放超标的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达到法定的排放要求。
4.管理与行为规范:制度还强调对废气排放行为进行管理与规范。
对涉及废气排放的企业,要求其设立相应的环保岗位或部门,负责废气排放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的排放行为符合法律和制度的要求。
四、实施效果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大气污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迫使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更新设备,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同时,制度的实施还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加强了全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可以说,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废气排放是指工业、交通运输、能源生产等活动中产生的含有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的处理和控制过程。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废气排放管理制度来规范和限制废气的排放。
本文将从法规依据、排放标准、监测控制、技术手段以及执法与处罚等方面介绍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法规依据废气排放管理制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标准,旨在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对于废气排放的管理,各国的法规依据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废气排放标准及相关政府规范文件等。
这些法规依据为制定废气排放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约束力。
二、排放标准废气排放标准是衡量废气排放是否符合环境要求的基准。
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废气排放标准也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排放标准会包括废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和总量控制要求。
例如,对于工业废气排放,可能会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设置浓度限值;对于交通车辆尾气排放,可能会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进行限制。
排放标准的制定旨在减少废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三、监测控制为了确保废气排放的合规性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监测控制是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废气排放源的监测,可以了解排放情况、评估排放水平是否符合标准,并对超标排放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监测手段包括废气排放浓度的在线监测、监测点位的选择、监测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等。
控制手段则包括治理设施的选择与运行管理、排放源的审批与检查、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等。
四、技术手段为了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技术手段在废气排放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技术手段可以包括工艺改进、设备改造、装置升级等。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引入先进的净化设备和控制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废气中的污染物含量。
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废气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是重要的技术手段。
公司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废气排放管理,防治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废气排放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
第三条公司废气排放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3. 责任到人,奖惩分明。
第二章废气排放源管理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废气排放源清单,明确各排放源的名称、位置、排放量、污染物种类等。
第五条公司应定期对废气排放源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废气排放设施正常运行。
第六条对于新建设施或改造项目,应确保废气排放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七条公司应按照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对废气排放进行总量控制。
第三章废气处理与利用第八条公司应采用先进、适用的废气处理技术,对废气进行处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第九条公司应优先采用废气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十条废气处理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测、维修,确保处理效果。
第四章废气排放监测与报告第十一条公司应建立废气排放监测制度,对废气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二条公司应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废气排放情况,接受监督。
第十三条公司应建立健全废气排放档案,包括监测数据、处理设施运行记录等。
第五章员工教育与培训第十四条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教育,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第十五条公司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废气排放处理设施的操作、维护培训。
第六章责任与奖惩第十六条公司各部门应明确废气排放管理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十七条公司对在废气排放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
第十八条公司对违反本制度,造成环境污染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七章附则第十九条本制度由公司环保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制度,公司将对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既满足生产需求,又符合环保要求,为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贡献力量。
废气气管理制度
废气气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对废气的管理,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废气排放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工地、作坊等。
三、废气排放标准1. 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环保标准,超标排放者将受到处罚。
2. 废气排放设备应按时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防止废气泄漏。
3. 废气排放设备的选用应符合环保要求,避免使用过期设备或劣质设备。
四、废气监测1. 每月对废气排放进行一次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废气成分、排放量等。
2.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3. 废气监测报告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送,确保信息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五、废气处理措施1. 对于产生的废气,应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处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废气对环境的影响。
2. 对于高浓度废气,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方式,如安装废气处理设备、调整生产工艺等。
3. 废气处理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运行效果。
六、废气管理责任1. 环保部门负责废气排放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2. 生产部门负责废气排放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每个员工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对于发现的废气问题应及时报告并参与整改工作。
七、废气管理奖惩制度1. 对于废气排放合格的企业,将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其积极履行环保责任。
2. 对于废气排放超标的企业,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确保相关责任人受到惩处。
3. 针对重大废气问题,可申请关闭企业或暂停生产,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八、废气管理诉求处理1. 对于废气管理方面的举报和投诉,环保部门将及时处理并进行调查核实。
2. 对于存在的问题,将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协商解决,确保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九、废气管理宣传教育1. 定期开展废气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及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2. 建立废气管理经验交流平台,推广先进的废气管理技术和理念。
矿业公司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矿业公司废气排放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矿业公司废气排放行为,确保废气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公众健康。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涉及废气排放的作业活动及其管理。
二、管理原则1. 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废气排放管理。
2. 预防为主: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废气的产生和排放。
3. 综合治理:采用技术改造、过程控制等多种手段,实现废气排放的减量化、无害化。
4.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废气排放管理措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2. 生产部门负责执行废气排放管理措施,确保生产过程中废气排放达标。
3. 监测部门负责定期对废气排放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
4. 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废气排放情况,处理违规排放事件。
四、废气排放控制措施1.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废气的产生。
2. 安装高效的废气处理设施,如脱硫、脱硝、除尘等装置,确保废气经过处理后排放。
3. 定期对废气处理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
4. 对于无法避免的高浓度废气,应采取回收利用或安全处置措施。
5. 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废气排放管理的执行力。
五、监测与报告1. 建立废气排放监测体系,定期对废气排放量、污染物排放浓度等进行监测。
2. 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存档,作为环保部门监督检查的依据。
3.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废气排放情况。
六、违规处理与责任追究1. 对于违反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行为,应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处理。
2.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导致严重后果的违规行为,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制度的修订与更新根据国家环保政策的变化和公司实际情况的发展,定期对废气排放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更新,以保持其时效性和有效性。
总结:。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公司对废气的控制、监测及管理,确保废气达标排放,保障职工身体安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废气排放的控制管理。
三、定义废气是指在公司生活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称。
包括:拆解车间产生的废气、预处理车间产生的废气等。
四、职责(一)综合管理部负责协同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及监督管理。
(二)生产部负责废气的处理达标排放,负责废气排放设备的点检、维护保养、维修、更换等工作。
五、废气排放原则(一)减少废气的产生,排入大气环境的废气污染物必须执行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二)各部门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个人依法进行监督、检举。
(三)购置新设备和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处理和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
(四)防治废气污染的设施(如排风扇、除尘器、集气罩等)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拆除或闲置的须经公司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论证同意。
(五)各部门防治废气污染的设备要做到定人管理、定期维修、定期清扫。
(六)设备的卫生责任区要做到定人管理、定人清扫,不留死角。
(七)生产部要严格执行《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保证设备运行良好,减少废气的污染。
六、废气排放口规范化管理(一)未经环保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和扩大排污口,有下列情况之一必须变更时,须履行排污变更申报登记手续,更换标志牌和更改登记注册内容。
1.排放主要污染物种类发生变化的;2.位置发生变化的;3.须拆除或闲置的;4.须增加、调整、改造或更新的。
环保管理部门应在接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予以批复,逾期不批复视为同意。
(二)排放同类污染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气筒(不论其是否属同一生产设备),在不影响生产、技术上可行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合并成一个排气筒。
(三)有组织排放废气的排气筒高度应符合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或对排放废气进行进一步处理,或对排气筒实施整治。
废水、废气、固废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废水、废气、固废管理制度范本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废水、废气、固废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项目部施工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废水、废气、固废排放的控制,减少对地域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依据国家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所属各单位、项目部及其承包商。
第三条本规定规定了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废液)、废气(排气污染物、粉尘)、固废(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排放控制的范围、方法及管理等内容。
第四条名词解释(一)生活污水。
是指在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
包括洗漱、炊厨、卫生间等产生的污水。
(二)工业废水。
是指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水、污水以及废液组成的工业废水。
包括含酸污水、含碱污水、洗片污水等。
(三)废液。
是指机器试运转过程中、设备维修和保养过程中排放的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脂)等;金属理化试验废液;洗片废液;机加工乳化液。
(四)排气污染物。
是指机动车辆以及燃油设备排放出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等。
(五)粉尘: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细砂、水泥、泥砂、保温材料石棉尘、切割和焊接烟尘等。
(六)固废。
是指生产施工、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七)生产垃圾。
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弃土、砖石、铁屑、边角下料、废焊条、包装纸箱、废材料等。
(八)生活垃圾。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包括炊厨废物、废纸、织物、家用什物、废塑料制品等。
(九)危险废物。
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____的固体废物。
主要有石棉产品使用产生废料、涂料包装桶、报废的铅酸蓄电池、镍镉电池、废荧光屏及汞灯、废胶片及废像纸、废有机油桶及油手套等。
第二章职责第五条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____制定、管理和维护本规定。
第六条公司各单位、项目部具体负责本规定的执行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
车间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车间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车间废气排放管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员工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车间的废气排放管理工作。
第二章废气排放管理的责任
第三条:车间主管负责制定废气排放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车间环保人员负责监督和检查废气排放管理情况,并定期向车间主管汇报。
第五条:所有员工都有义务遵守本制度,不得随意排放废气。
第六条:违反本制度的员工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三章废气排放管理的控制措施
第七条:车间废气排放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超标排放将受到严厉处罚。
第八条:车间必须安装废气处理设备,并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第九条:废气处理设备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第十条:车间应定期组织废气排放监测,并将监测数据报送环保部门。
第四章废气排放管理的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车间必须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废气泄漏等意外事故,能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扩大。
第十二条:应急预案必须由专人负责,其他员工也必须经过培训,掌握应急处置技能。
第五章废气排放管理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车间主管必须定期检查废气排放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四条:环保部门将不定期对车间进行废气排放检查,发现问题进行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六条:本制度由车间环保人员负责解释。
【编者按】:车间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环境、维护员工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所有员工共同遵守本制度,共同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
废气的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公司废气排放管理,确保废气达标排放,保障环境空气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废气排放的生产、加工、科研等部门及个人。
第三条废气管理应遵循“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原则,确保废气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公司环保管理部门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并对废气排放情况进行检查。
第五条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过程中的废气产生源头的控制和治理,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第六条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废气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
第七条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废气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第八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废气排放管理负总责。
第三章废气源头控制第九条生产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废气产生,包括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等。
第十条废气产生源头应设置废气收集系统,确保废气全部进入处理设施。
第十一条废气收集系统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四章废气处理设施第十二条废气处理设施应按照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
第十三条废气处理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处理效果。
第十四条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数据应实时记录,并定期上报环保管理部门。
第五章废气排放监测第十五条公司应建立废气排放监测制度,定期对废气排放进行监测。
第十六条废气排放监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妥善保存。
第十七条环保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废气排放监测数据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要求。
第六章纪律与考核第十八条各部门和个人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如有违反,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十九条公司将对废气排放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评价。
第七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制度由公司环保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具体规定如下:第一节废气收集与处理1. 废气收集系统应采用密闭式设计,确保废气收集率达到90%以上。
2. 废气处理设施应选用高效、稳定的处理技术,如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等。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范本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了加强废气排放管理,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科研、生活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
第三条管理原则(一)排放废气符合国家排放标准,不得擅自变更排放方式和排放浓度。
(二)推行清洁生产,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三)废气处理设施应当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四)建立健全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确保废气排放安全。
第四条废气排放管理(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应当收集、处理后排放。
禁止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
(二)废气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运行,确保处理效果。
(三)定期对废气处理设施进行维护、检查和检修,确保设施完好。
(四)按照国家规定对废气排放进行监测,并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监测数据。
第五条废气排放标准(一)排放废气应当符合国家排放标准,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
(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制定更为严格的废气排放标准,并依法实施。
第六条违规处理(一)违反本制度规定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二)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条制度解释本制度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解释。
第八条实施日期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九条废气排放管理制度的修订本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此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律师或环境保护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气排放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生产过程中废气污染物质排放的控制管理,降低废气污染物浓度,减少污染排放总量,改善环境绩效,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各种废气、粉尘排放的控制管理。
第三条引用的法规、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4、《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
第四条定义
1、废气污染物:指在生活或生产的过程、设备、场所等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废气、粉尘、有刺激性气味物质。
2、无组织排放:指不通过排气系统而泄漏的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污染物的气体,均为无组织排放。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安全环保部为本制度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规定的制定与修订;负责年度废气监测计划执行、落实情况及上报工作;负责配合各级环保部门对公司内的废气进行监测,同时根据结果对各不符合项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或管理要求;负责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各车间本部门废气排放的管理;负责对监测数据中的不符合项及时进行整改,并做好本车间的记录、统计工作;负责本车间废气排放的污染预防、治理整改的具体落实、实施工作。
第三章废气的种类及控制方法
第七条废气主要分为:工艺废气、无组织排放废气、生活废气。
1、工艺废气:锅炉排放的废气。
2、无组织排放废气:原料贮存过程中挥发产生的废气。
3、生活废气:厨房油烟;打扫卫生时产生的粉尘。
第八条工艺废气的控制
1、各车间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尽量避免非正常状态下工艺废气的排放。
2、各车间在产生工艺废气的装置正常运行时,应确保其配套的环保装置正常运行,避免超标排放。
3、各车间在开、停车过程中,应确保环保设施优先于生产装置开车,后于生产装置停车,减少或控制废气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第九条无组织排放废气的控制
各车间及部门应对无组织排放的气体污染物质进行控制和管理,可采取除尘、吸收、隔离等方式,减少对大气产生的环境影响。
第十条生活废气的控制
1、厨房油烟可配置净化设备以处理产生的废气。
2、各车间及部门打扫卫生时产生的粉尘可在打扫前向地面洒上清水后再打扫的办法予以解决。
第十一条生产异常、紧急、事故状态下造成废气污染物超标排放时,排放部门必须及时进行生产运行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控制污染物排放,避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第四章废气的监督和监测管理
第十二条废气处理装置的运行管理
各产生废气的车间及部门负责本部门废气处理装置的运行管理,由环保科牵头,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对废气处理装置的运行、隐患整改、效果验证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废气处理装置平稳、高效的运行。
第十三条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废气的排放、治理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负责对超标排放、异常排放的部门进行监督整改。
第十四条废气排放的监测管理
1、安全环保部联系环保监测机构定期对公司的废气进行监测。
2、当废气排放标准发生变化、更新时,安全环保部负责及时修订公司废气监测标准,确保废气排放符合标准要求。
第十五条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生产性粉尘排放标准
注:
◆生产性粉尘执行《大气污染物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制度下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