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鲁侯养鸟文言文及翻译

鲁侯养鸟文言文及翻译

鲁侯者,鲁国之贤君也。

其时,鲁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然鲁侯不骄不躁,仍孜孜不倦地寻求治国之道。

一日,鲁侯闻得西邻有鸟,其鸣声婉转,如丝如缕,令人陶醉。

鲁侯遂派使者前往,以求得此鸟。

使者西行数日,终至邻国。

邻国国王闻得鲁侯求鸟,心中窃喜,以为鲁侯乃一愚昧之君,遂将一只鹦鹉献上。

使者带回鹦鹉,呈于鲁侯。

鲁侯观之,鹦鹉羽毛斑斓,姿态优美,但鸣声却与西邻之鸟大相径庭。

鲁侯心中不悦,责问使者:“此鸟非我所求,汝等误我矣!”使者惶恐,遂将邻国国王献鸟之事告知鲁侯。

鲁侯闻言,不禁哑然失笑,曰:“邻国国王诚乃愚人也!鸟之鸣声,非羽毛之美、姿态之佳所能比也。

吾求者,乃鸟之声,非鸟之形。

今使者误将鹦鹉献上,岂非笑话?”鲁侯遂命使者再次前往邻国,请求邻国国王将真正之鸟献上。

使者遵命,再次西行。

此次,邻国国王不敢怠慢,遂将西邻之鸟献上。

鲁侯观之,此鸟身形小巧,羽毛洁白,鸣声婉转,果然非同凡响。

鲁侯大喜,遂将此鸟安置于宫中,日日聆听其鸣声,心旷神怡。

然鲁侯未尝知,此鸟乃神鸟也。

神鸟鸣声,能令人心旷神怡,延年益寿。

鲁侯日日聆听,身体渐强,精神焕发。

邻国国王闻之,心生羡慕,遂派使者前来求教。

鲁侯笑曰:“吾非有奇术,唯爱鸟而已。

鸟之鸣声,能令人心旷神怡,延年益寿。

汝等国若欲求寿,不妨效仿我国,爱鸟惜鸟,自可得到神鸟之助。

”邻国使者闻言,恍然大悟,回国后,便大力推广爱鸟惜鸟之风气。

邻国百姓纷纷效仿,国内风气渐好,国运昌盛。

鲁侯养鸟之事,传遍天下。

世人皆称鲁侯为贤君,其治国之道,亦为后世传颂。

然鲁侯本人,却并不以此为荣。

他认为,治国之道,在于爱民如子,惜民如宝。

唯有如此,方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翻译:鲁侯,鲁国的贤明君主。

当时,鲁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鲁侯并不骄傲自满,仍然勤奋地寻求治国之道。

有一天,鲁侯听说西邻国有一只鸟,它的鸣声婉转动听,如丝如缕,令人陶醉。

鲁侯于是派使者前往,以求得这只鸟。

使者西行数日,终于到达邻国。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及翻译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及翻译

黄鲁直随遇而安
陆游
原文:
鲁直至宜州,州无亭驿,又无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寺,法所不许,乃居一城楼上,亦极湫隘,秋暑方炽,几不可过。

一日忽小雨,鲁直饮薄醉,坐胡床,自栏楯间伸足以受雨,顾谓寥曰:“信中,吾平生无此快也。

”未几而卒。

翻译:
黄鲁直到宜州时,州里没有可借住的官方住所,又没有民房可租借,只有一处和尚的寺院可寄宿,可恰恰是为徽宗皇帝祝寿的佛寺,按法律是不允许的。

于是住到一处城楼上,屋子非常低矮潮湿狭小,当时又正是秋老虎逞威的时节,日子很不好过。

有一天,忽然下起小雨,黄鲁直微微喝醉了酒,坐在一把交椅上,从栏杆间伸脚到屋外让雨水淋着,他回头看着范寥说:“信中,我生平还没有这样痛快过呢!”过了不久,他就病逝了。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第一篇: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游黄山记》是袁枚所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夜雪袁中道文言文

夜雪袁中道文言文

夜雪袁中道文言文
以下是袁中道的《夜雪》原文及翻译解析:
原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翻译:夜间下起了大雪。

当时我正打算乘船去沙市,但被雨雪阻挡了。

然而在万千竹子中,雪花敲打着竹叶,发出清脆的声音。

我在暖黄的灯光下随便看了一些书,也觉得颇有趣味。

我常常感叹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如愿,但世事无常,任其自然吧。

正如鲁直所说:“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解析:袁中道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自己在大雪之夜想要乘船去沙市,却被雨雪阻挡的经历。

然而他并没有感到沮丧或者无聊,反而在万竹中听雪、看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

这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淡然和豁达的态度,即使事情不如自己所愿,也能随遇而安,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最后引用了鲁直的话:“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洒脱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原文《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题解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

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编辑本段译文殆:也许循:顺,沿度:越过顾:回头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八上文言文翻译》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第一篇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黄庭坚字鲁直文言文翻译

黄庭坚字鲁直文言文翻译

黄庭坚字鲁直文言文翻译如下: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

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

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

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

留他再任教。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当时课颁各种税收,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

遭母丧。

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

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

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

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

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

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

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黄鸟原文及翻译

黄鸟原文及翻译

黄鸟原文及翻译《黄鸟》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国优秀人才——子车氏三子的挽诗。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黄鸟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译文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

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

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

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

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

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

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

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

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

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鉴赏诗分三章。

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

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

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

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

“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

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2篇】。

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 《核⾈记》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王叔远,能以径⼨之⽊,为宫室、器⽫、⼈物,以⾄鸟兽、⽊⽯,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盖⼤苏泛⾚壁云。

⾈⾸尾长约⼋分有奇,⾼可⼆⿉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窗,左右各四,共⼋扇。

启窗⽽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落⽯出”,左刻“清风徐来,⽔波不兴”,⽯青糁之。

(箬篷⼀作:篛篷) 船头坐三⼈,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卷。

东坡右⼿执卷端,左⼿抚鲁直背。

鲁直左⼿执卷末,右⼿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鲁直现左⾜,各微侧,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船,⽽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尾横卧⼀楫。

楫左右⾈⼦各⼀⼈。

居右者椎髻仰⾯,左⼿倚⼀衡⽊,右⼿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执蒲葵扇,左⼿抚炉,炉上有壶,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天启壬戌秋⽇,虞⼭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钩画了了,其⾊墨。

⼜⽤篆章⼀,⽂⽈“初平⼭⼈”,其⾊丹。

通计⼀⾈,为⼈五;为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为字共三⼗有四。

⽽计其长曾不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技艺精巧的⼈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直径⼀⼨的⽊头,雕刻出宫殿、器具、⼈物,还有飞鸟、⾛兽、树⽊、⽯头,没有⼀件不是根据⽊头原来的样⼦,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个⽤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壁的图案。

核⾈的船头到船尾⼤约长⼋分多⼀点,有两个黄⽶粒那么⾼。

中间⾼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箬⽵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

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

《论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所以坦荡荡,以其能随遇而安也。

遇顺境,不骄不躁;逢逆境,不忧不惧。

是以心宽体胖,精神焕发。

夫随遇而安,非独君子之事,亦小人之所以免于忧戚也。

夫随遇而安,其义有三:一曰顺应自然,二曰淡泊名利,三曰宁静致远。

顺应自然者,谓人之所遇,皆天地自然之理。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月星辰,运行不息。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受日月之光而长,顺其自然,则心无所求,身无所系。

是以古人云:“天地之大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以君子能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淡泊名利者,谓人生于世,所欲者非一,所求者非一。

若能淡泊名利,视之如浮云,则心无挂碍,身无束缚。

孔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非求利也,非求名也,唯求道而已。

是以君子能淡泊名利,随遇而安。

宁静致远者,谓心静如水,神闲如云。

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名利所诱。

孔子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是以君子能宁静致远,随遇而安。

然随遇而安,非易事也。

须具大智慧,方能洞察世间万物,明白生死荣辱皆如过眼云烟。

须有大毅力,方能不为外界所动,坚守内心之志。

须有大胸怀,方能包容万物,容纳百川。

昔者,颜回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盖颜回能随遇而安,故能乐天知命。

又如陶渊明,辞官归隐,耕读自娱,随遇而安,遂成一代高士。

今之人,多求名利,少有随遇而安者。

然随遇而安,实为人生一大境界。

若能随遇而安,则世间之烦恼,皆可化为乌有。

是以君子当以此为志,以随遇而安为人生之最高境界。

总之,随遇而安,乃人生一大智慧,一大境界。

古人云:“天地养万物,而不有;圣人成万物,而不有。

”愿世人皆能领悟此道,随遇而安,以达人生之极致。

鲁直敬东坡文言文翻译

鲁直敬东坡文言文翻译

【原文】鲁直敬东坡,谒于庐山之下,望其峰峦叠嶂,气象万千,心向往之。

遂登高望远,见先生风采,衣袂飘飘,宛若仙人。

鲁直不禁慨然叹曰:“先生之才,犹如江海,浩渺无垠;先生之德,犹如泰山,巍峨屹立。

吾辈当以先生为楷模,砥砺前行。

”【翻译】鲁直对东坡先生怀有敬仰之情,于庐山之下拜访。

遥望山峦重叠,景象万千,心中不禁向往。

于是攀登高峰,远眺,只见先生风采,衣袂飘飘,宛如仙人。

鲁直不禁感慨万分,说道:“先生的才华,犹如江海,浩瀚无垠;先生的品德,犹如泰山,巍峨屹立。

我们应当以先生为榜样,努力前行。

”东坡先生,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其文才横溢,诗词歌赋,无所不通;其政绩卓著,廉洁奉公,为民请命;其书画技艺,独步当时,流传后世。

鲁直对东坡先生的敬仰,源于其卓越的才华、崇高的品德和卓越的成就。

东坡先生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他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等职,深得皇帝信任。

在政治上,他主张变法,改革弊政,以减轻百姓负担,提高国家实力。

然而,由于触犯了权贵利益,他屡遭贬谪,甚至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等地。

然而,东坡先生并未因此沮丧,反而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鲁直对东坡先生的敬仰,不仅源于其才华横溢,更源于其崇高的品德。

东坡先生一生廉洁奉公,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

他关心民生,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主张减轻百姓负担。

在黄州时期,他亲自组织修筑堤坝,保护百姓免受水患之苦。

在惠州时期,他关心贫苦百姓,创办学校,传播文化。

在儋州时期,他倡导儒学,弘扬道德,为当地百姓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

东坡先生的书画技艺也堪称一绝。

他的书法圆润有力,笔画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画作更是独步当时,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

他的画作充满生机,富有诗意,深受后人喜爱。

鲁直对东坡先生的敬仰,源于其卓越的才华、崇高的品德和卓越的成就。

他深知,自己与东坡先生相比,差距甚远。

泊虎头滩下

泊虎头滩下

泊虎头滩下
(宋)陆游
大舟已泊灯火明,小舟犹行闻橹声。

虎头崔嵬鹿角横,人生实难君勿轻。

注解:
1,《入蜀记》:“(十月)十日早,以特豕壶洒,祭灵感庙,遂行。

过鹿角、虎头、史君诸滩,水缩已三之二,然湍险犹可畏。

泊城下,归州桃归县界也。

与儿曹步沙上,回望,正见黄牛峡。

庙后山如屏风叠,嵯峨插天,第四叠上,有若牛状,其色赤黄。


2,橹声:划动船桨的声音。

3,崔嵬;形容高峻。

翻译:
大船停下来后灯火通明,
小船桨声依然还在前行。

虎头峡鹿角峡高大阻隔,
人生艰难不可掉以轻心。

一_黄雀为文言文翻译

一_黄雀为文言文翻译

昔有黄雀,居山之巅,悠然自得。

此雀非寻常之鸟,其羽翼如雪,鸣声清脆,常引群鸟共舞。

黄雀自恃其美,傲视群禽,不以为意。

一日,黄雀闲步于山间,忽见一幽谷,内有清泉潺潺,奇花异草,香气袭人。

黄雀心喜,遂入谷中。

谷内有一大树,树下一石台,台上有一仙子,美貌绝伦,气质高雅。

黄雀见仙子,不禁为之倾倒,遂向仙子求爱。

仙子微笑,曰:“黄雀,汝之容貌虽美,然心胸狭隘,傲慢无礼,岂配我等仙子?”黄雀闻言,羞愧不已,遂请教仙子如何修身养性。

仙子曰:“汝欲求仙,须先放下傲慢之心,谦逊待人,勤修内功,方能位列仙班。

”黄雀诺诺应允,遂留于谷中,跟随仙子修炼。

岁月如梭,黄雀在仙子教导下,逐渐改过自新。

他学会了谦逊待人,关心他人,勤修内功,逐渐领悟了人生真谛。

仙子见黄雀进步神速,心中暗喜,遂传授他仙法。

黄雀习得仙法后,法力大增,但仍不忘仙子教诲,谦虚谨慎。

一日,黄雀在山间闲游,忽见一猛虎扑来,正欲伤人。

黄雀心生怜悯,遂运用仙法,将猛虎制服,救了那人一命。

那人感激涕零,欲报答黄雀救命之恩。

黄雀却笑曰:“我助人,非图回报,只为行善积德,以报答仙子教诲。

”那人闻言,深感黄雀高尚品质,立志追随其后,修行成仙。

岁月如梭,黄雀与那人修仙有成,位列仙班。

仙子见黄雀放下傲慢之心,勤奋修行,终成仙果,心中欣慰不已。

而黄雀也深知,自己之所以能成仙,皆因仙子教诲,以及自己在修炼过程中的努力。

自此,黄雀与那人游历仙界,广结善缘,助人为乐。

而那山间幽谷,也因黄雀与那人的善举,成为了仙界中的一处胜境。

黄雀的故事,流传于仙界,成为后世修行者学习的楷模。

综上所述,黄雀之所以能成仙,乃因他放下傲慢之心,勤奋修行,广结善缘。

其在修炼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谦逊、勇敢、善良等品质,均为后世修行者所推崇。

故此,黄雀的故事,成为了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教导后人修身养性,追求高尚品质。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八上文言文翻译》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第一篇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

黄鲁直随遇而安文言文翻译1. 黄鲁直随遇而安陆游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

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字鲁直)也受到了牵连,于宋徽宗初年被贬。

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南海归来的苏轼相遇,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才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吃完,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三郎,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么?”说完,留下尚未回味过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离去。

为官一方,有为官一方的快乐。

骑马游街,体察民情,胸怀坦荡,两袖清风。

安一方百姓,看安居乐业、政通人和,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做好百姓的父母官,便是随遇而安。

2. 文言文《黄鲁直随遇而安》的原文是什么《黄鲁直随遇而安》陆游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

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字鲁直)也受到了牵连,于宋徽宗初年被贬。

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南海归来的苏轼相遇,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才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吃完,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三郎,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么?”说完,留下尚未回味过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离去。

为官一方,有为官一方的快乐。

骑马游街,体察民情,胸怀坦荡,两袖清风。

安一方百姓,看安居乐业、政通人和,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做好百姓的父母官,便是随遇而安。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3. 黄鲁直敬重苏轼的译文黄鲁直敬重苏轼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译文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答黄庭坚书》的原文及翻译

《答黄庭坚书》的原文及翻译

《答黄庭坚书》的原文及翻译《答黄庭坚书》的原文及翻译答黄庭坚书(节选)【说明】本文节选自北宋苏辙著《栾城集》卷二十二。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本文语言朴实,平白如话,感情真挚,不失为一篇佳作。

【原文】辙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鲁直[1];然家兄子瞻[2]与鲁直往还甚久,辙与鲁直舅氏公择相知不疏,读君之文,诵其诗,愿一见者久矣。

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鲁直以书先之,其为愧恨可量也!自废弃以来,颓然自放,顽鄙愈甚,见者往往嗤笑,而鲁直犹有以取之。

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

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

比闻鲁直吏事之馀,独居而蔬食,陶然自得。

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3]以酒,嵇康[4]以琴。

阮无酒,稽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

独颜氏子[5]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

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过人远矣,而犹以问人,何也?闻鲁直喜与禅僧语,盖聊以是探其有无耶?渐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自重。

【译文】苏辙(我)不才,怎么能够与您黄庭坚交往呢;不过我兄长苏轼和您的交往很久远,我和您舅家关系并不疏远,拜读你的文章,朗诵您的诗,很想一见您的尊颜。

我人笨拙而且怠慢,没能先给您写封书信表达我的心意,让您先写信给我,我真是惭愧遗憾极了!自从不被重用以来,我有点儿自暴自弃,愚顽浅陋得更厉害了,见到我的人都嗤笑我,而您却重视关注我。

看到您给我的信中表现出对我的欢喜,和我对您的喜爱是一样的.。

而写信总有先后,不是你先就是我先,这个又不值得遗憾呢。

据说您为官的空闲时候,一个人在家里吃的是菜蔬(粗食),怡然自得的样子。

古代的君子不被重用,必定借助外事外物来消遣排解,阮籍拿酒消遣排解,嵇康靠琴消遣排解。

如果阮籍没有了酒、嵇康没由了琴,就像吃草木和麋鹿成为了好友一样,这就大大的不安神了。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364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364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36-40)36.黄鲁直敬重苏轼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那么退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门生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闻名文学家。

②东坡:即苏轼。

[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

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域。

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显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

“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份地域;“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份地域。

由此可知,前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试探与练习]1.说明:①县②门③耳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②安敢失其序哉? 。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明白得,哪一项为哪一项正确的?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②有人以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八两半斤;③有人问两人在那时谁高谁低;④或说在那时两人地位八两半斤。

37.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那么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那么不敢知;假设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那么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那么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函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别离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

古诗赠黄鲁直翻译赏析

古诗赠黄鲁直翻译赏析

古诗赠黄鲁直翻译赏析《赠黄鲁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积。

其古诗全文如下: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翻译】没有见到老朋友时我更加觉得有情,一见到老朋友我顿时心眼通明。

仓促间忘了问你,你的船泊在何处,整个晚上都在梦里找你,魂绕着西城。

【鉴赏】诗题中的黄鲁直指黄庭坚(字鲁直)。

徐积的年岁略长于他,但对他的才学很推重,他曾评黄庭坚的诗说:“鲁直诗极奇古可畏,进而未已也。

”(江端礼《节孝先生语录》)这首诗就是他写赠黄庭坚的作品。

黄庭坚于途中过访徐积,畅叙之后又匆匆分别,诗即写在黄庭坚别去之后,从未见故人写到既见故人,再写到分手后的思念之意,全诗纯以时间为次,章法井然有序。

前二句说与黄庭坚没见面时,则思之良苦,一往情深;见了面便心眼顿开,欣喜若狂。

这两句的意境与《诗经·草虫》中“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的描写相类似。

通过未见时与已见后的对照,真实地表达了朋友间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感情。

后两句极言故人去后,诗人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

说因忘记打听黄庭坚的船泊于何处,故他自己的梦魂整夜在西城一带飘荡寻找。

这里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而造意新奇,想落天外,令人神住。

梦本是无意识的。

而说梦魂有意地去追寻友人的踪迹,已为奇绝;追寻而不得,其原因竟在忘了问其船泊之处,故而梦绕西城,不忍遽去。

婉转地表现了诗人对黄庭坚的情意之笃,留恋之深。

这里忘却问船泊处是现实中之事,而清梦绕西城是梦幻中之情,诗人故意将梦与真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

这两句诗感情诚挚、意味深长,写积想成梦,梦中寻友之情正与杜甫《梦李白》中“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诸语异曲同工。

而因此诗是绝句,故更为凝炼。

此诗的语言很质朴,全篇中几无一修饰的词语,如前二句中“不见故人”、“一见故人”二句不忌重复,似信笔写来,然而其中表现的感情却是深沉笃实,皆自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可用作此诗的评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鲁直随遇而安
陆游
原文:
鲁直至宜州,州无亭驿,又无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寺,法所不许,乃居一城楼上,亦极湫隘,秋暑方炽,几不可过。

一日忽小雨,鲁直饮薄醉,坐胡床,自栏楯间伸足以受雨,顾谓寥曰:“信中,吾平生无此快也。

”未几而卒。

翻译:
黄鲁直到宜州时,州里没有可借住的官方住所,又没有民房可租借,只有一处和尚的寺院可寄宿,可恰恰是为徽宗皇帝祝寿的佛寺,按法律是不允许的。

于是住到一处城楼上,屋子非常低矮潮湿狭小,当时又正是秋老虎逞威的时节,日子很不好过。

有一天,忽然下起小雨,黄鲁直微微喝醉了酒,坐在一把交椅上,从栏杆间伸脚到屋外让雨水淋着,他回头看着范寥说:“信中,我生平还没有这样痛快过呢!”过了不久,他就病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