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资料助读]

◎释标题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

◎品语言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

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

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悟意旨

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提示:刘禹锡所处背景与诗中所写状况是一致的,其吊古伤今的意蕴自现。

参考答案: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资料助读]

◎释标题

史载,汉武帝在建章宫造承露盘,用铜铸成仙人的形状,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露水(据说这种露水掺和玉屑服用可以成仙)。后魏明帝曹叡下令把承露铜人拆迁至洛阳,因铜人太重,难以运输,便留于灞城。

◎知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号四明狂客。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有《李长吉歌诗》。

◎明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说明李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从所处的封建时代思考。

参考答案: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品语言

2.李贺是有名的“诗鬼”,请根据赏析示例,分析其他关键字的妙处。

提示:根据示例,找准赏析的角度。

参考答案:

◎析技巧

3.试分析“夜闻马嘶晓无迹”一句的修辞手法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提示:审清题干中“修辞”的角度,明确方向,考虑位置。

参考答案:“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悟意旨

4.“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这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从汉武帝在世时的状况和现在“三十六宫”的状况考虑。

参考答案:感叹韵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

5.联系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说说诗人借写金铜仙人临去时的“潸然泪下”的情态,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提示:金铜仙人的“潸然泪下”就是诗人的“潸然泪下”,分析其流泪原因即可。

参考答案: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进仕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

重感情。

[资料助读]

◎释标题

明妃,王昭君。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后汉书·南匈奴传》载,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宫女,入宫数年,一直不得召见。匈奴首领呼韩邪来朝求婚,元帝赐给他五个宫女,昭君主动请行。临行前,元帝召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元帝方知昭君如此美丽,但已无法收回成命。

◎知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明背景

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王安石此诗之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精要赏析]

◎品语言

1.“一去心知……鸿雁飞”四句和“家人万里……无南北”五句在写作视角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写作视角指站在谁的角度写。

参考答案:“一去心知”四句,写明妃思汉情绪。“家人万里”四句写家人对昭君的慰藉。

◎析技巧

2.“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明妃美丽的?请简要分析。

提示:从两句内容和明妃的状态来判断手法。

参考答案:反衬手法。只顾低首徘徊顾影自怜没有“颜色”的明妃尚如此动人,使元帝激动不已,可见明妃平时的美丽,所以说是运用了反衬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