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风险的财税法控制分析(doc 6)
建立财政暂付款控制制度防范财政风险
建立财政暂付款控制制度防范财政风险作者:李娉王俊倡来源:《审计与理财》2011年第12期财政暂付款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借给所属预算单位或其他单位临时急需的款项。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暂付款应及时清算,年终一般没有余额。
从近几年各地对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看,目前县级财政的暂付款所包含的内容已超过《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要求:一是暂付款对象既有所属预算单位和其他临时急用款的单位,也包含其他非预算单位和财政性资金明确退出的竞争领域;二是暂付款发生额和结余款在逐年增加。
财政暂付款付出的多部门、多单位性及付出发生频繁和收回的不及时性,目前已给部分县级财政带来了较大的支付压力和产生了一定的财政风险。
本文拟从财政暂付款的形成、财政暂付款逐年增加危害以及建立控制制度预以防范财政风险等方面谈加强财政暂付款的管理。
一、财政暂付款的形成我们调查近几年县级财政暂付款规模时,发现多数县近几年财政暂付款规模在逐年增加,如××县仅2010年末较上年同期增加74.8%,为该县同年份地方财政收入的83%。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以前年度支持各国有企业改革借出的款项,财政未及时安排财力进行消化,形成长期挂往来,而产生历史包袱。
这部分财政暂付款到目前资金量相对较少。
2.下属预算单位临时急用的借款,单位已及时归还,由于当时会计变换等原因,未作往来核减,或错列暂存款入账,未冲销财政暂付款,后来的财务人员又因时间过久,或缺乏调账依据,而长期挂财政暂付款。
3.受地方财力限制等原因,预算支出安排不了,有些民生工程又必须实施,只好从预算内或预算外借出资金先进行建设,在以后年度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安排支出进行逐年消化,从而产生财政暂付款。
4.因近几年城镇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财政预算内又一下子难以满足其资金的需要,各地为启动城镇建设,在大量举借资金的同时,也从财政预算内外借用了一些资金,从而形成财政暂付款。
当前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单大栋袁庆海潘虹一、财政风险的内涵及决定因素分析(一)财政风险的内涵财政主要是指政府在管理、调控、服务公共事务(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有关的政府预算、财税政策、债务决策、政府收支执行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财政风险,则应当是未来政府在管理、调控、服务公共事务中出现支付危机的前奏反映,即在未来某时点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致于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财政风险不等同于财政危机,财政风险可以是无时不在的,但它只是将来产生财政危机的诱因,财政危机绝不是无时不在,国际上财政危机出现往往意味着政府垮台。
(二)财政风险(大小)的决定因素及两个基本判断财政风险是一种系统风险,它既来自于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中的管理体制、政策调整,也来自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决定财政风险转化为财政危机的临界条件应当是政府在某时点的支出责任和义务超出了其拥有(可支配)的公共资源。
因此,财政风险大小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二是政府的支出责任和义务。
就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而言,它包括资产存量和收入流量,前者主要是指国有资产,如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股权资产等,后者主要是税收、行政性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等。
可以说,在其他同等条件下,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越少,则其财政风险越大,这是第一个判断。
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方面,一般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
显性的公共支出,主要是全国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支出、预算追加和国债到期还本付息等,这些一般是法律规定的,是政府行为的法律责任。
隐性公共支出的范围非常广泛,这种支出责任和义务在法律上往往都是推定的连带责任,主要是指依据法理规则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身份而推定给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其他主体无法承担的。
如“非典”救助资金,国有金融机构的呆坏账损失,国有企业的破产损失和安置费用,政府承诺的各种担保失败,国际汇率损失等。
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
资金缺 口越大 , 在缺少 合法 融资渠道 的情 况下 , 通过各 种方式 现行财税体制未能完全适应社 会主义市 场经济 的发展 的需 广 , 要 。我 国现行 的财政体制许 多都 是计划经济 时期或者 过渡 时期 集资 、 担保所带来的 隐性债务就越多 。又 由于地方政府融资的隐 很难对其行为加 以约束。 因此 , 目前地方政 府的各种 融 对 的产物 , 已经不 能完 全适应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不 断发 展的需要 , 蔽性 , 在 允许 地方 财政体制缺陷 已经成为构成 地方财政 收支风 险的主要 因素。 当 资方式加以规范化显得非常急 迫 , 条件成熟 的地 区 , 前我 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 面 : 划分 尚未 明晰 , 造成地方财政支 出随意性大 、 束性 不强 、 出规 约 支 政府发行市政债券 , 以解 决它 的资金缺 口问题 。当然 , 还要做 好 3 地方政府融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 、 缺乏相应的偿还机制 和
以组织财务 、 材料人 员 , 充分利 用当代 的电脑和 网络技术 建立 一
个 近两年公 司材料采购对 比分析数 据库 , 随时添 加最新 数据 , 目成本 , 并 固然要项 目部全体人员 按照成本分解 的责任 目标认 真管 各项 目部可 以在 联网 电脑上 直接 查询所 需有 关信 息 , 比如采 购 好 , 但是项 目主管会计 有着不可低估 的作用。成本的分解 、 划、 计
5 %以上 , 0 要把管理费用开支降下来 , 应该做到 以下几点 : 一是总 作 。派出单位对主管会计的各项工作 , 明确考核标准 , 每年 由财务 额控制 , 年初 制订 开支计划 , 按费用开支项 目逐一核定 指标 ; 二是 部 门和人事部 门共同考核 。按考核 分数给予奖惩 。
地方财政风险的形成与化解浅析
4 防 范 和化 解 地 方 财 政风 险 的建 议
在 充 分 认 识 到地 方 财 政 风 险 的 类 型 、 因 和危 害 的 同 时 , 有 效 成 要
的 财政 风 险都 有 增 加 趋 势 。 财 政 风 险 问题 是 一 个 世 界 性 课 题 , 政 作 的 防范 地 方 财 政 风 险 . 在 出现 地 方 财政 风 险 时采 取 适 当措 施 予 以化 财 并 为 社 会 经 济 和 政 治 的综 合 反 映 , 接 关 系 到 国 民经 济 的持 续 、 速 和 解 。 直 快 健 康 发 展 。 系到 社 会 稳 定 。 果 不 能及 时 防范 和 化 解 地 方 财政 风 险 , 41 提 高 风 险 意识 , 立 财 政 风 险 预警 机 制 关 如 . 建
就 可 能 出现 地 方 财 政 危 机 乃 至 全 国性 的财 政 危 机 。 何 防 范 和化 解 财 如 地 方 政 府 和 财政 部 门 , 须 充 分 认识 财 政 风 险 的危 害性 和 防范 化 必 政 风 险 、 证 财 政 与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各 级 政府 必 须 重 视 的重 要 解 财 政 风 险 的 重 要性 , 强 风 险 意 识 , 持清 醒 的头 脑 。 先估 计 财 政 保 是 增 保 预
2 地 方财 政 风 险 及 其 类 型
力 发 展 第 三 产 业 , 极 培 育 地 方 税 源 , 当 提 高 我 国财 政 收入 占 G P 积 适 D 的 比重 。将 税 收 收人 作 为主 要 的财 政 收 入来 源 , 断提 高税 收 占财 政 不
完 提 大 地 方 财 政 风 险 , 指 在 种 种 不 确 定 因素 的影 响 下 , 方 财 政 资 金 收入 的 比例 。 善 地 方税 制 结 构 , 高 所 得 税 比重 , 力 整 治个 人 收入 是 地 减 遭 受 损 失 或 财 政 支 出 出 现 困 难 而 危 及 地 方 政 权 正 常 运 转 及 其 职 能 行 分 配 支 付 机 制 和 代扣 代 缴 机 制 , 少 税 源 流 失等 。 _ 使 的 可 能 性 ( 尚希 ,0 3 。 地 方 财政 风 险常 见 的类 型有 : 是 , 政 43 强 化 财 政 管 理 和 不断 完 善 制 度 建 设 刘 20 ) 一 财 规 范 地 方 预 算 编 制 , 格 执 行 预 算 , 大 预 算 执 行 的监 督 管 理 力 严 加 引 引 指 标 是 地 方 财 政 收入 占 地 方 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 目前 , 国地 方 财 度 和社 会 透 明 度 , 入公 共 监 督 机 制 。 入 财 政绩 效 预 算 的 方 式方 法 , 我 政 收 入 占全 国 财政 收入 的 比重 较 低 , 方财 政 收 入 风 险 较 高 。 地 二是 , 财 提 高财 政 资 金 的 使 用 效 率 。 . 政 支 出 风 险 , 指 地 方 财 政 支 出 占地方 国 民生 产 总值 的 比重 较 低 和 财 44 加 强 地 方 政府 债 务 的统 一 管 理 是 收 入 风 险 , 中体 现 为 财 政 吃 紧 。衡 量 财 政 收入 风 险 大小 的一 个 重 要 集 强 化 政 府 债 务 管 理 . 从 规 范 政 府举 债 行 为 和 强化 财 政在 地 方 政 应 政 支 出 结 构 不 合理 等 。 是 , 政 制 度性 或 管理 性 风 险 , 指 由 于我 国 三 财 是 地 方 政 府 财 政 收支 管 理 与 制 度 建 设 规 范性 不够 而 引 发 的 财 政风 险 。 四 府 融 资管 理 中 的 地 位 人 手 。 随着 我 国地 方 政 府 债 务 融 资 渠 道 的多 样 地 并 以 是 . 务风险 , 债 是指 由地 方 政 府 举 债 而 引起 的 财政 风 险 , 括 直接 型债 化 . 方 政 府 应 当 制 定规 范 的担 保 原 则 , 逐 步 缩 小 担 保债 务 规模 , 包 财 政贴 息 、 政 补 贴 等 方 式 来 实 现融 资 目的 ; 立 规 范 的地 方 财 政 偿 财 建 务 风 险 和 或 有 型债 务 风 险 。 债 机制 等 。 3 我 国 地 方 财政 风 险的 原 因 45 合 理划 分 中 央 和地 方 政 府 的财 权 和事 权 ,建 立 规 范 的政 府 间转 . 般 来 说 。 国地 方 财 政 风 险 的 直 接 原 因 有 : 是 , 国 地 方 财 政 移 支付 制 度 我 一 我 首 先 . 理 划 分 中央 与地 方 间 的 税 收 分 配 , 立 并 完 善地 方税 收 合 建 收入 风 险 主 要 是 由 我 国 的税 收 体 制 不 够 完 善 、 政 收 入 尤 其 是 地方 财 财 适 增 使 政 收入 不 够 稳 定 造 成 的 。 地方 性 税 种 的税 源 分 散 、 收难 度 大 、 收 成 体 系 , 当扩 大 地 方 税 规 模 , 加地 方 税 种 , 地 方 本 级 收 入 基 本 能 够 征 征 满 足 地 方 财政 的开 支 . 强 地方 以 自身 相 对 独 立 的财 力 来 防 范 财 政 风 增 本高 . 收 来 源 不 够 稳 定 二 是 , 方 财 政 支 出 占全 国 财政 支 出 比重 较 税 地 险 的 能力 , 少 中央 财 政 负 担 。 减 .
土地财政的风险及策略
土地财政的风险及策略当前,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城市高房价、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这些都与地方政府普遍推行的土地财政政策有关。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越大,其存在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因此,研究土地财政隐藏的风险及治理对策,有利于地方财政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财政的成因分析“土地财政”是对当前地方政府在面临财政困境时利用土地换取财政收入这种短期行为的一种形象比喻,包括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税收、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融资、土地金融等方式获得收益来直接或间接增加财政支出能力的行为。
…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的银行贷款,已经成为城市和其他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自200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实施“招拍挂”以来,我国的土地价格每年以%的速度快速上涨,高地价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
资料表明,2001~2003年间,土地出让金收入为9100亿元,约占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35%;200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5894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05年,国家开始紧缩“地根”,土地出让金收入为5505亿元;2006年为7677亿元,2007年高达万亿元。
2008年,尽管有近50%的土地出让以底价收场,有10%的土地流标,导致地方政府地价款收入有所下降,但仍获得了9000多亿元不菲的收入。
土地收入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我国土地财政的形成与分税制改革和以GDP及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有关。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上收了大量财权,特别是将增值税的75%归为中央政府,2002年以后又将地方税种中增长较快的所得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但在财权向上集中的同时,地方财政支出责任不仅没有相应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地方政府不仅需要承担建设性支出以及为重大工程配套资金、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各种非公益性支出、行政性支出,而且还要承担由于国有企业乃至一般公共部门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各种企业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等。
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对策
是转变 政府 职能 。重新 界定政
府 的 职 能 范 同 ,发 挥公 共 财政 应 有 职 能 ,尽 可 能 地 保 障 民 生 领 域 支
,
现行 的分税制 财政 体制 在一 定程
度 上 调 动 了 地 方 各 级 政 府 理 财 的 积 极 性 ,但 从 地 方 的 角 度 看 , 国家 在 中 央 与 地 方 的 财 力 和 财 权 分 配 上有 很 多 不 合 理 的 地 方 ,严 重 挫 伤 了地 方 的 积 极 性 。首 先 , 国家 “ 上 划 下 放 ” 的 做 法 ,使 地 方 感 到 十 分 为 难 。 其 次 ,在 税 种 管 理 上 ,增 值 税 是 一 个 大 税 种 , 目前 约 占全 部 税 收 的4 0 % ,而 现 行 体 制 的 分 享 比例 是 中央7 5 %、地 方 2 5 %。特别 是随着 营 改 增 的 逐 步 实 施 ,原 来 本 属 地 方 的 税种 也将大 部分划 归 中央。此外 , 乡镇 财 税 机 构 的 设 置 也 不 配 套 , 财
理 学 院 责 编 :王 建 国
支 用 于 保 一 r资 的 部 分 已 接 近 7 0 %,而 县级 财政 必保 的支 ,如加
大 社 保 事 业 的 投 入 、加 大 对 农 业 基 础
设施 建设 、教 育支 等 却难 以得到应
有 的保 障 。 ( 四 )财 政 资 金 监 管 不 严 在 财 政 收 入 增 长 乏 力 、支 不 断
点!
’ . , 壤
工 作 研 究
带t
雌 , f 辨
口
郝 晓琛
地 方 财 政 是 国 家 财 政 的 基 础 。 当
吃饭 地方 财政 更增 加 了平 衡 的难度 , 结 果赤字数额越来越大。
试论我国财税法律体系的完善(一)
试论我国财税法律体系的完善(一)摘要]经济的和谐发展呼吁完善的财税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传统财税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财税法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构建新的财税法律体系和拓展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已经成为财税理论研讨中的新趋势。
因此,宜从我国财政危机的法律原因入手,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法治根源,并提出创新财税法治观念、构建新的财税法律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财政危机;法律;财税法律体系;法治化一、有关财政危机问题的共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的发展轨道,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为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而在此新形势下,如何避免出现财政危机,以及财税法治改革应当何去何从,是我们在进行财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应对的新课题。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财政危机的讨论一直未停。
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解决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等问题,国家曾一度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使财政支出大涨,赤字与国债规模激增。
通常,评价一国财政运行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债务依存度、偿债率、国债负担率以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等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轨迹,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一国的财政运行是良性状态还是危机状态,以及这些状态的转化趋势。
财政风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负债的多少和偿债能力的强弱。
因此,如果政府的负债过多,就会加大发生财政危机的可能性。
近几年来,我国的财政赤字规模一直很大,每年都有数千亿元①;与此相适应,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这几年,已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达9000亿元②,国债发行总额累计已经达到26000亿元。
这只是最为直观的政府负担的国家公债的数额。
有些学者正是以此作为计算债务依存度、国债负担率等指标的依据。
除了上述以发行的国债数量作为衡量政府负债的依据以外,还有人提出了其他的测度方法,较为重要的是把政府负债分为四类,即显性负债、隐性负债、直接负债、或然负债。
财税秩序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财税秩序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加速,财税秩序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各种逃税、逃汇行为频繁出现,严重威胁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为了加强对财税秩序的监管和治理,促进财税秩序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税收和金融安全,必须积极制定财税秩序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本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推进财税秩序综合治理,明确各项工作的任务、目标和措施,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体系,加强各方合作,共同维护财税秩序,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总体要求(一) 加强财税监管,坚决打击各种逃税逃汇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二) 完善财税法规制度,加强风险防范和保障措施。
(三) 健全财税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四) 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管理,促进各方合作,形成合力。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一) 加强财税监管1、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审核机制。
2、加强执法力度,确保税法的落实,加大对逃税逃汇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3、建立健全早期预警机制,及时识别、预警财税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强化对大企业、跨国公司的监管和税收管理,推动实现税源保持和增长。
5、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税收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提供有效的防范和监督建议。
6、推动国际合作,加强跨国税收征管,规范涉外税收行为。
(二) 完善财税法规制度1、继续修订和完善适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税收征管制度建设。
2、制定完善涉税信用评价系统,建立财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明确信用惩戒措施。
3、建立税收保全机制,加强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
4、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的税务监管,强化汇率风险防范和控制。
5、制定和完善各种财务和税务规章制度,强化税收征管和各方管理。
(三) 健全财税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1、加强对税务和财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专业素养和担当能力。
2、设立财税机构,建立健全机构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现阶段我国财政挑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财政挑战及对策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较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已基本建立。
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财政体制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财政运行的挑战(一)财政体制的机制保障不够有力法律框架还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备、位阶不高,与其他法律的配套协调性不够。
(二)有些中央属性事权上移未完成这些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支出比重仅为15%,中央直接事权内容偏小。
(三)实际支出下移压力没有根本消除纵向来看,中央和地方职能重合度比较高。
横向来看,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严格切块管理,各个任务目标缺乏统筹,造成支出责任下移。
上级通过政策、问责,而基层负责统筹资金办事、财政结构性失衡压力向基层集聚。
(四)财政均等化程度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财政支出均等化。
二、财政保障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一)强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提升财政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完善财政调控要注重供给与需求、总量与结构、长期与短期的统筹协调,运用税收、赤字、债务、支出等工具,以跨周期的稳定性对冲逆周期的不确定性,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政策支持和制度环境支持。
1.财政调控将同时进行逆周期、跨周期调节。
以总量调节和结构优化相结合,主动预调微调,在保持政策连续、稳定同时,提高其针对性、前瞻性。
发挥总量调控功能,统筹收入、债券、赤字工具,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2.进一步完善跨年预算平衡机制,统筹跨周期设计与逆周期调节要求。
要给将来预留政策空间,从跨周期角度做好准备,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
要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加强对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约束,完善预算平衡及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3.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体系,做好跨周期与逆周期宏观调控。
既要发挥筹集财政收入作用,又要发挥好收入分配、稳定经济作用,完善稳定筹资、调控的财政制度,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继续实行减税政策,优化税制,健全地方税,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将优惠政策向科技、中小微等重点企业倾斜,健全科学发展公平的税收制度。
中国潜在财政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中国潜在财政危机的成因与对策【摘要】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财政挑战,财政体制存在问题,收支矛盾不断加剧,潜在的财政危机日益凸显。
为了避免危机发生,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强财政监管与风险防范。
未来,中国财政发展展望仍然充满挑战,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收入水平,控制支出规模,加强风险管理,才能确保中国财政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财政危机、挑战、体制问题、收支矛盾、风险防范、监管、改革、展望、重要性。
1. 引言1.1 财政危机的定义财政危机是指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债务规模过大、财政管理不当等因素导致的财政困境,甚至可能造成国家倒闭或经济崩溃的情况。
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曾经历过财政危机,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严峻的财政挑战。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支出增加,中国的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中国可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了解财政危机的定义和成因,积极探讨应对财政危机的对策与措施,加强财政监管与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中国潜在的财政危机,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 中国面临的财政挑战中国面临的财政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带来了财政收入下降的压力,经济结构转型也使得某些传统产业的财政负担不断增加。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部分领域过度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支出过高,而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支出偏低。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存在隐性债务和隧道式融资等问题,增加了财政风险。
财政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利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增加了财政风险。
金融体系存在着风险传递和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的问题,也给中国财政带来了挑战。
针对以上的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加强财政监管与风险防范,以应对中国面临的财政挑战。
浅析中国财政政策
浅谈中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根据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宏观经济分析小组的分析2011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将会致力于“经济增长恢复常态,货币政策趋于中性”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回升向好,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总体上呈“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难言乐观。
作为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疲弱、政策调控和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我国经济总体上谨慎乐观:预计全年GDP增长9%左右,比2010年回落约1个百分点;CPI上涨3.5%左右,略高于2010年。
宏观政策总体趋于稳健,财政政策更加强调结构调整和“包容性增长”,货币政策趋于中性,更加强调管理通胀预期,加强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利率、汇率微有上升。
经济运行总体上依然呈“高增长、低通胀”态势.2011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快速回升转入稳定增长阶段,重点有以下内容:(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和“稳增长”(三)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或“中性”,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避免剧烈波动(五)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方向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在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上,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稳定物价总水平,同时积极防范财政风险。
短期来看,现在的财政政策和前一段时间应对危机时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中长期来看,要继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又将会有哪些新的举措?在3月20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主论坛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围绕财政政策和公共财税体制改革作了精彩发言。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金融经济-毕业论文
目录摘要 (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2)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内容 (2)1.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 (2)1.1.2 我国财政政策的内容 (3)1.2 我国财政政策研究的意义 (4)2.我国财政政策与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5)2.1我国财政政策与发展概括 (5)2.1.1“十三五”期间我国的财政政策 (5)2.1.2我国财政政策发展概况 (6)2.2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的问题 (8)3.2018年我国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 (9)3.1着眼“积极有效”、减税增支并重 (9)3.2营改增继续落实减税效应将扩大 (10)3.3财税体制改革深化、个税改革有望突破 (10)4.我国财政政策发展的成就与重点目标 (12)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摘要在防风险和汇率贬值压力并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所倚重的工具正在由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部《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要“更加积极有效”。
从预算增速和赤字率等指标来看,一般公共预算内财政政策在“量”上基本符合预期;亮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预算外准财政的加码;二是财税政策更加追求质量。
减收增支是财政政策发挥逆周期调控的应有之意。
与2017年执行数相比,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52亿元,同比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906亿元,同比增加8.7%。
2016年以来,财政支出增速持续高于财政收入增速,面临较大的财政收支压力;不过,这一缺口正在相对收窄。
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为23900亿元,比2017年高出2000亿元。
预算草案中报告的预算赤字率为3.1%,与上年度持平;我们的测算显示,预算收支差额相对于3.1%预算赤字率而言是留有空间的。
如果经济增速符合预期,即便实际执行中超出预算,赤字率也不会突破3%红线。
财政赤字预留空间约为530-760亿元。
中央赤字与地方赤字仍按照上年65:35的比例进行划分。
转轨时期我国财政风险成因及控制研究(下)
来 我 国财 政 赤 字率 都 在 3 之 内 , 性 债 务 赤 字率 在 6 ~1 % 之 间 波 动 ,0世 % 隐 % 0 2
纪9 0年 代 以来 政 府 收支 赤字 率 围绕 1 % 波 动 。 债 务 是 赤 字 的 积 累 。2 0 0 0 8年 年
锯街 硒宪考 21 年第1 总第21期) 考 02 期( 47
地方举 债在 很大程 度上 对地 方债 务 睁一 只 眼 、 闭
一
险 的 指 标 。 以 三 种 口径 的 赤 字 率 作 为 被 解 释 变 量 , 2 以 6个 指 标 为 解 释 变 量 , 建 了一 组 财 政 风 构 险原 因分析 的模 型 , 别 是 财 政 赤 字 率 模 型 、 分 政 府 收 支 赤 字 率 模 型 和 隐 性 赤 字 率 模 型 。 运 用 我 国 18 9 0~2 0 0 8年 期 间 的 样 本 数 据 , 取 主 成 分 采 回归 分 析 方 法 和 直 接 回 归 分 析 方 法 对 影 响 财 政
税 率 高低 对其 没有 实质 性 影响 。( ) 文对 影 响财 政 风 险 的 5个 定 性 方面 的原 因 4本 进 行 了量 化 , 建 了一 组分析 财政 风 险原 因的模 型 , 构 并进 行 了实证 检验 。研 究认为
政府 收支 赤字 率是 最能 反 映真 实 赤 字水 平 的指 标 ; 方 经 济 竞赛 对 财 政 风 险 的影 地 响 非 常复 杂 , 方 面会 导致地 方政 府 以债务 积 累 为代 价 实现 经济 增 长 , 一方 面在 一 另
本 文研 究得 出 以下 结论 : 1 政 府 收 支赤 字 ( ) 率 是 最 能 反 映 真 实 赤 字 水 平 的 指 标 。 由 于 两 种
财税改革方向和政策建议分析
财税改革方向和政策建议分析
财税改革是指对国家财政和税收制度进行的改革和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财税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财政收入和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
下面给出一些财税改
革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1.增加财政收入多元化渠道。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税收,为了稳定和增加财
政收入,可以通过开发其他收入渠道,如国有资产回报、土地出让等。
可以加强财政转移
支付机制,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2.优化税收结构。
我国税收结构目前偏重间接税,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为了促进经济
发展和公平分配,可以逐步减少间接税的征收比例,增加直接税的征收比例,如个人所得
税和房产税,以实现税收收入的稳定和公平。
3.强化税收征管。
税收征管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环节。
可以加大税收稽查力度,打击逃
税和偷税行为,同时减少税收征管成本,简化税收征纳程序,提高纳税人的便利度。
4.完善财政支出体制。
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可以建立公共财政风险控制机制,以应对财政支出风险。
5.加强财税改革的法治化。
财税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可以加强财税
法律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财税法律的认知和遵守度。
可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
力度,保障财税改革的顺利推进。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我国在经济发展快速的现在,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改革下的产物,在现在经济为主体的现在,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问题,解决政府建设和经营城市当中资金缺乏的难题。
对于后危机时代下,社会上潜在的金融和财政风险也同时得到了解决。
为了保障政府的可持续融资能够实现,应当合理的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标签:政府投融资;投融资平台;财政风险;控制我国现如今对于城市化的建设十分重视,经济水平的提高为现代化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经济方面,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投资领域当中至关重要,经济发展也得到更好的促进。
尽管政府投融资平台提供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但是政府融资的过程也存在着较大风险。
这一问题也在现如今引起了广泛关注。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益处良多,但是如何成为更好的政府投融资平台,还需要持续发展融资,不断改进平台适应现代化,规范行为。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就是在很多方面当中起到了杠杆作用,主要是把政府信用和有限财力作为资金支持以及更重支撑内容。
这样对于我国对方的利益来说都有益处,能够满足各方利益需求。
另一方面,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立,对于发展我国的城市和现代化而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现阶段,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贷款数量较多,总量较大,这些项目贷款的还款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政府为贷款的最终还款人,这一项内容是由当地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所有的商业银行对资产不多的政府投融资平台放贷的主要原因是有政府作为担保,政府财政担保可以说非常可靠,但是这样一来,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就相应的增加。
三、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成因(一)银行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科学合理开展需要银行和政府之间提供协助,因此,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成因主要方面也包括政府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是银行对政府负债水平进行评估的主要参考内容,如果银行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對等,就会导致银行对政府的负债水平和项目风险评价失真。
我国财政风险问题的防范与化解
我国财政风险问题的防范与化解一、中国财政风险现状二、中国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三、影响中国财政风险的因素分析四、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措施五、财政风险防范与化解需要加强的方面中国财政风险现状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财政重心向地方转移、结构性矛盾增加、金融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财政面临着不少的风险和压力,其面临的困境变得日益严重。
特别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失调和干预,更是加剧了财政风险的风险程度。
中国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第一,预算收入难以完成,预算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在财政总收入增速下滑、地方财政压力大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政府的财政支出需要。
第二,政府的债务增长加速,政府负债率不断提高。
而政府债务上升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平台性融资所引发的效应和逐渐底层资本保护计划所形成的债务。
地方政府负债总量占比很高,部分公共炒作型的投资也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财政压力增大的范畴中。
第三,地方债务集聚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确定的供应控制和市场化交易机制间的冲突,而亏损的国企大量入市,进一步增加了企业压力,企业负债天花板变了。
如此一来,中小企业流动性压力呈现,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举债成本增加的风险。
第四,交通基本建设减速。
现阶段火车站、公路、桥梁等城市长达5年以上公共物业的设备处于减速状态,工程建设成本压力和财务风险日益增大。
第五,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政策方面的衰退,也为财政风险的发生切实打下了基础。
影响中国财政风险的因素分析一是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和村庄崩塌的胡乱机构构成、部分投资窝案等现象也不可忽视。
二是结构性矛盾加剧。
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财政风险。
三是政府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影响。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强度不到位等因素,都对财政风险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措施一是政策诱导和重大改革。
加强政府经济规划和预算控制,改善政府内部的财务管理,尽可能地优化政府债务与特定资源;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和基本建设,为地方政府特别是公共土地系统规范支持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和稳定的政策导向;加大宏观经济调控,优化经济环境,减少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增强市场主体的建设。
财政所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一览表
财政所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一览表
1. 财政所廉政风险点
a. 资金管理风险
- 资金使用不透明
- 资金流向控制不力
- 财务数据篡改风险
b. 采购管理风险
- 采购程序违法违规
- 采购合同不公正
- 采购关系侵害商业机密
c.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 人事任免失察
- 贿赂行为产生人员安置
- 考核评价失公正
d. 执法执纪风险
- 不正当行为干涉执法执纪
- 权力滥用与腐败问题
- 执法执纪中的徇私舞弊
2. 防控措施
a. 强化内部控制
- 建立严密的资金管理制度
- 完善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
- 提高数据安全性和准确性
b. 加强采购管理
- 严格遵守采购程序与法规
- 强化供应商准入审查
- 加强采购合同管理
c.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人事管理制度 -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 加强对人员行为的监督和惩处
d. 强化监督执纪力度
- 推进廉洁执纪责任制
- 建立健全举报投诉机制
- 加强对执法执纪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e. 增强风险意识和培训
- 加强廉政风险教育宣传
- 提高员工廉洁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 定期组织廉政风险培训
f.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 建立廉政文化氛围
- 倡导廉洁道德和职业道德
- 加强廉政文化的宣传与引导
3. 结语
上述所列廉政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仅为一览表,对于财政所及相关单位来说,廉政风险管理是持续不断的工作,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只有不断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才能确保财政所的廉政建设和风清气正。
财政风险的特征
倔j 哮 r 碍宪考 20 年第3 期( 考 06 9 总第19 期) 99
财政与税收 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途径
财政 风险的特征 王 磊 杜 Nhomakorabea威
1 少财政级次 , 行财政 “ .减 实 省管 县 ” 模 的
1 综合性。财政是各种社会经济矛盾 的最 . 终承担者 , 社会 自然灾害损失 、 银行呆 账核销 、 社 会稳定和对外交往等风险损失 以及各种社会体 制改革的成本 , 往往都会通过各种形式转嫁给财 政, 最终 由财政承担 。财政风险的形成是各种政 治、 经济 、 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 2 整体性 。我国的财政体系尽管分为相对 . 独立的五级 , 但它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 级财政代表一级政府 , 任何一级财政 出了问题 , 都会影响到整个 财政体 系。财政风险有可能在 各个层次 、 各个 环节上产生和累积 , 风险 防范 和 治理 , 必然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 3 .隐蔽 性。 由于 财政 是 以 国家政 权 为依 托, 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强制地扩大收入来源 , 如
的稳定 性 和 透 明 度 。现 在 省 以下 政 府 主体 税 种
5 渐进性。形成财政风险有一渐进过程 , . 财 政在艰难的情况下, 仍可通过 “ 寅吃卯粮” “ 、拆东 墙补西墙” 等手段维持运转。财政风险不是动态 化解, 而是不断累积 , 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 , 超过 社会经济承受能力 , 就会发生政府财政危机。
( 徐摘 自《 方 财政研 究) O 6年第 2期 《 地 2O 浅
谈 财政 风险防范》 )
是营业税 , 从长期来看 , 应该注重发展不动产税 ,
逐步形成省级 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 , 县级政府以
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体系。
县级财政风险研究
赤字 ” 的情况 . 这种状 况直接构成 了县级财政风险 . 此外 . 在一些贫 困 县为了完成税 收考核 指标 , 采取各种形式垫税 、 预征下一年度税收 . 甚 至花钱“ 买税” 和政府 出钱 “ 空转 ”这些使得县级财政收入 的不实部分 . 大大增加 . 可用财力严重不足 : 三收入来源结构不合理 , 主要表现为县 级政府缺乏稳 固的财 源基础 , 财政收入来源单一 、 结构简单 , 非税收入 比重大 。 22 县级财政支出风 险 . 县级财政 支出风 险是指 由于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受到 明显限制 . 财政实际各项 开支安排与政府欲 实现的社会经济 目 之间存在较 大 标 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些 政府部 门的人员工资 、 办公经费 、 教育 、 、 卫生 农 业和公检法等法定支 出和保 障民生 的支出不能按时足额拨付 . 从而影 响政府职能的履行和社会经济秩序 的稳定 23 县级财政赤字 和债务风险 . 我 国《 预算法 》 明确规定 , 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必须按照“ 量人为 出、 收支平衡” 的原则 编制 , 不能列赤字 。近几年受体制 、 政策和其他因素 影响 , 县级政府财政状况恶化 。 县级财政逐渐突破了预算法 的限制 . 一 些地方政府出现“ 假平衡 、 真赤字” 的现象 . 通过各种应支未支 、 已支未 报、 单位垫支 、 财政挂 帐等手段将财政赤字隐性化 , 财政隐形赤字累计 的过程 . 也就是财政 风险的形成过程 。 财政隐形赤字累计 到一定程度 , 财政无法运行 . 风险就会暴露 。 县级政府 债务. 是指县级政府作为债务人按照合 同约定或法律规 定向债权人( 可以是各类 民事主体 ) 承担资金的偿付义务 . 分为直接债 务和或有债务 。 直接债务的后果 相对 比较确定 . 以预测。 可 而或有债务 并不必然构成政府 的支 出和清偿义务 . 而依赖于一定条件的发生 我 国《 预算法》 明确规定 , 地方政府不允许 发债 , 但地方政府采取 多种方 法, 通过拖欠政府工程款 、 向社会非法集资或举借 高利贷 , 通过地方商 业银行 或各职能部 门所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变相发债 . 由此形成的政府 债务 。 在约定期满 . 财政必须支付归还 当财政无力归还 . 就会引发 的 财政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风险的财税法控制分析(doc 6)
财政风险的财税法控制
「关键词」财政风险法律控制
「正文」
一、财政风险概述:
财政风险是指财政面临支付危机的可能性,集中表现为赤字和债务的膨胀,当这种膨胀超过一国经济和社会承受力时,将演变成财政危机,引发一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和社会动荡。
如立足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风险都会转移到财政,政府财政是社会最终风险的承担者;准国债规模也不应该太大,不能只看帐面债务,还要看政府各部门发行的债务。
财政风险包含内容广泛,既包括财政系统的内部风险,如财政政策风险、财政体制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等,还包括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引起并转化到财政领域的私人风险和一般公共风险,或称外部风险,如自然风险、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社会经济运行风险和战争风险等。
从某种程度来讲,外部风险是无法或者很难控制的,人类生存的世界本来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因此,对财政风险的研究多侧重于内生风险,本文也把财政风险的讨论局限在内生风险的范围内。
财政风险的内涵尽管现在对财政风险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其内涵的界定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说法,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多数侧重于从政府债务的角度来研究,也有的是按照传统的收入、支出、平衡、管理的思路来研究的,诸如收入风险、支出风险、赤字风险、债务风险等等。
[1]
二、财政风险的成因:
三、财政风险的对策:
财政风险可能引发的后果非常严重,动辄随之以社会危机、动荡。
于是,防范财政风险也是一个全社会全面的工作,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财政学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善。
下面尽从法律的角度,尤其是与财政风险联系紧密的财税法学角度,谈谈对财政风险的控制。
(一)对经济、金融的规范、控制
1.完善经济责任制
2.增强银行独立性
银行的受信活动主要是银行以债务人身份与社会各界进行的信用交易,包括吸收存款、各种借款、发行金融债券等,形成银行的负债。
银行的授信活动是指银行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融资,形成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信贷、信用证、进出口押汇、贴现等业务。
银行的授信活动是银行效益的直接来源,但也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形成不良资产,严重的可能导致银行倒闭,引发社会动荡。
[5]
然而,众所周知,我国的银行呆坏账比率非常之高,在这样高的呆坏账比率之下,银行体系仍然能够保持稳定,国家声誉起了关键作用,相应地,国有银行集中的不良资产,也必然意味着巨大的财政风险。
[6] 从现实考虑,我国银行一旦独立,脱离了国家的声誉保护,不良资产引发的社会动荡的严重性可向而知。
两者间这种过分的依赖大大增加了财政风险。
故而,应当增强银行的独立性,逐渐进行银行改革:比如,增加商业
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合理渠道,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债券,增加附属资本,确保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从社会上吸纳资金补充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减轻财政负担,缓解财政风险。
要求商业银行提取充足的呆账准备金,如不能一次到位,应制定时间表,要求逐步到位,以建立呆账核销机制,减少虚假利润,保证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同时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和手段,加大处置力度,提高回收率。
[7]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缓解社保基金缺口引致的财政风险。
关键在于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
1. 完善转移支付。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避免困难地区财政危机爆发。
财政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财政联邦主义对体制的要求则是实现“分级管理”向“分级所有”的转变,将权、责、利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地方政府能因地制宜地举债或进行地域间转移支付。
2.还可考虑适当扩大对社会公众扩大征缴范围,提高征缴率,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等。
(三)加强国债管理,完善国债体系
针对财政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不规范现象,结合财政法基本原则,在国债管理方面给予重视。
1.财政民主原则:财政民主原则要求人民通过一定得方式对重大财政事项拥有决定权。
要逐渐实现民主理财——财政的公共选择机制,比如人代会究竟能对财政支出规模控制到什么程度?预算是不是确实能由人代会审议,并做到公开透明?一年预算,预算一年,这种预算不具有法制性和刚性,法制的控制力对预算的约束力不够。
财政部作为行政分支本身也需要制约。
加强财政部对显性、隐性债务的调控能力,控制好支出规模。
[8]
具体地说,就是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及财政投资行为,完善财政支出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硬化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政府间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又如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以缓解地方政府资金缺口。
[9]
2.财政法定原则:我国目前的国债体系非常简单,法律制度不完善,在实行方面不免不够“依法”(很多复杂情况“无法可依”),只有优化国债结构,丰富国债品种、完善国债期限结构,完善国债法制才能在此基础上,财政法定,加强国债管理,强化国债投资的使用效益。
3.财政健全原则:通过税制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而减少赤字规模是必要的,但除非出于修改不甚公平且为低效率的现行税制之考虑外,税制改革的重点不应放在提高税率和增加新税种方面,而应放在降低税率并强化税务征管以减少税收收入的流失,以及降低税务征管工作成本方面。
[10]
4.财政平等原则:包含着对正义的价值追求,从制度上主要体现一种平等的对待。
例如,优化支出结构: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这一点分税制以来已经改善了很多;在项目和部门间的分配:比如中央财政似乎对基础设施的“软项目”投资不足。
[11]
体现之一——教育。
对职责之内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尽义务投资严重不足。
例如,相当多的西部地区颇为贫困,农民很少或基本没有现金收入,基层政权靠摊派来维持“民办学校”和自身的生存。
体现之二——农村投入。
中央财政似乎漠视了农村仍然是持续的净剩余流出的地区。
在县以下金融机构基本被撤裁之后,通过国有或民营金融机构向农村注资资本已不现实,那么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投融资便利就势在必行,但这一块却恰恰是比较匮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