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梳理复习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梳理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文章内容】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人心齐,泰山移。

2、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

(用文中肯定词语概括)6、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必有得天时者矣(或得天时)7、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守城一方失利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委而去之。

10、“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11、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12、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1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14、(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15. 用自己的话分析为什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靠边界来限制人民的迁留,是客观上对人民的强制,留住人留不住民心,只有靠施仁政才能得百姓的拥戴,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自然也就安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1)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2)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4)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5)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 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 今义:地域 (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8)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必 胜 矣。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内外亲属。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古今异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重点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一词多义
之 (1)三里之城(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

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二、古今异义1.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4.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今义:地域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8.兵.革非不坚利也今义:士兵三、重要句子节奏划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5.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句语句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君子”。

6.五、主旨解读(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孟子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威:震慑 7、 7、得道者多助 得道: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亲戚:骨肉兄弟。
重点实词:
人恒过
常常
犯过失
而后作 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 征于色 颜色 而后喻 而后喻 了解 入则 在里面,指国内
练习3
5、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必须紧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 与材料一致
一、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亲戚朋友, 亲戚 古义:亲戚朋友,包含父母兄弟 今义:亲戚朋友,不包含父母兄 今义:亲戚朋友, 弟
池非不深也
古义: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 今义:水塘
三、重点实词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不如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 是:这
练习2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其心志,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_______ 劳:__________ 苦:使……痛苦 痛苦 劳:使……劳累 劳累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 喻:_________ 征验, ②征:征验,表现 喻:了解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和⼈和:⼈⼼所向、上下团结3、环⽽攻之⽽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

9、故(所以)君⼦(施⾏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极点。

12、委(放弃)⽽去(离开)之13、兵(兵器)⾰(甲⾐)⾮不坚利也14、池⾮不深也池:护城河16、固国不以⼭溪之险固:巩固。

古今异义(1)七⾥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2)池⾮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4)委⽽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今义:跟⾃⼰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指限制的意思今义:地域(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8)兵⾰⾮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兵⼀词多义之(1)三⾥之城(助词,的)(2)环⽽攻之⽽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3)多助之⾄(动词,到)(4)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之⼈)(5)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1)夫环⽽攻之表修饰着、地(2)攻之⽽不胜表转折却、但是(3)委⽽去之表顺承关系利(1)地利不如⼈和(名词,优势)(2)兵⾰⾮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城(1)三⾥之城(名词,内城)(2)城⾮不⾼也(名词,城墙)词类活⽤(1)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固国不以⼭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威天下不以兵⾰之利(形容词⽤作动词,威慑)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上作战中的⼈⼼所向,内部团结)朗读节奏]1、夫/环⽽攻之2、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山东省邹人。

战国中期 , , 。

是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七篇。

是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音】畔【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①然而..不胜者(古义:今义:)②城.非不高也(古义:今义:)③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①天时..不如地利..②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环.而攻之而不胜④是.天时不如地也⑤池.非不深也⑥兵.革.非不坚.利.也⑦委.而去.之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⑾得道..者多助⑿寡助之至.⒀亲戚..畔之⒁天下顺.之⒂故.君子..有.不战6、重点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解析版)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解析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课文内容概括。

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知识点: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1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亲戚畔之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委而去之
古义:今义:
池非不深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以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环而攻之
以天下之所顺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利而
天时不如地利环而攻之而不胜
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
4用原文回答:
(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
(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5“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 分)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1.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得出了
的结论。

1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15.文章中运用排比修辞强调“人和”的句子是:
16文章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的具体体现?
___。

17.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是怎样的?
18.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20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
21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22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23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