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无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源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而从社会行动主体的视角来看,民众自身的主观需求、认知判断、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其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
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的最终爆发存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原因。
为此,笔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理,进而提出预防处置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探析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一般具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共同的意愿、需要、兴趣,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具备恰当的时机和场合,便会采取共同的行动,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各地群体性事件的观察,发现经常在其中起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心理失衡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心理总是处于平衡和失衡的矛盾状态,二者之间相互转化。
心理失衡是个体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伴有失望、沮丧、易激惹、悲观、不满、自责、自杀倾向等症状,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
造成人们心理失衡有许多社会原因,公权的异化、贪污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管理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等诸多因素,都会使人们的心理失衡,形成一种不健康状态。
适度的个体心一 2 一理失衡会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社会有机体的活力,而大范围、大规模的社会心理失衡则会破坏社会稳定,隐含着毁灭性的因素,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近几年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社会心理失衡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例如,2009年3月发生的海南东方事件,起因只是几个‘小孩的打架,结果却演变为数千群众的大规模械斗。
事后据《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此次事件的实质在于政府官员和警察的不作为,长期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麻木不仁,从而在群众中丧失公信力,导致群众心理产生积怨而失去平衡,以致于酿成一死六伤的惨剧。
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

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所谓群体性事件就是指群众性矛盾纠纷事件,它的参加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这类事件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社会复杂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群体性纠纷不断涌现。
深入研究分析新时期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寻找妥善处理的办法,已成为当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一、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新时期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城市群体性事件和农村群体性事件,城市群体性事件主要表现在职工利益受到侵害,企业改制时,职工利益得不到维护、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和居民对自己在市政建设中拆迁安置补偿不满而造成的群体性矛盾。
农村群体性事件主要表现在由于乱收费使农民负但过重,乡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损害群众利益,征地中存在政策不透明、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费用没有如期兑付或没有全部兑付到户而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山林、土地权属不清等原因引发的矛盾。
其主要特点是:一是聚众性。
群体性事件一般是触动相当部分人员的利益而引发,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山林土地纠纷都涉及相当多的人员,一旦他们的利益受损,即使部分人不愿上访闹事,但在其他人的煽动下也随大流,参与上访闹事,因此这些事件都表现人多势众的“聚众性”。
二是多元性。
群体性事件涉及面比较广,常引发多种利益的矛盾纠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都有人操纵,有的是泄私愤,有的是图报复,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少数人鼓动跟着起哄,有的甚至是在群众中集资形成上访“专业户”,还有的是集资请“代言人”,使这些纠纷形成多元化。
三是突发性。
一些纠纷起初是涉及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在处理过程中极易触动一个地段利益,特别是在信息网络不够健全的地区由于信息不灵,群众纠纷起来后,思想准备不足,感到突然性。
四是反复性。
群体性纠纷错综复杂,要经过调查,经过研究才能慎重处理。
而群众往往等不得,要求当即表态,当即解决问题,以“到市里、省里甚至中央上访”为由进行要挟,重复上访。
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

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大量的人员因某种原因而聚集在一起,进行共同的行动或表达特定的诉求,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针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特征群体性事件是指人数众多、集体行动的社会事件。
其特点是:1.人数众多: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通常以数十人或数百人甚至数千人为单位,规模庞大。
2.集体行动: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通常通过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等方式,共同进行某种具体的行动。
3.特定诉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通常针对某种具体问题或需求,对政府机关或其他相关方提出诉求或表达不满。
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府政策不公等。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常常伴随着交通堵塞、财产破坏等,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冲击。
2.政府执政合法性受到质疑:群体性事件往往意味着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导致政府执政合法性受到质疑。
3.舆论引导和社会变革:群体性事件往往通过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引发社会大众的重视,推动社会舆论引导以及社会变革。
三、对群体性事件的管理和应对措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和应对措施:1.政府公正与透明:政府应加强公正和透明的决策过程,减少社会矛盾激化的可能性。
2.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意识,提升政府和社会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能力。
四、群体性事件的国际比较分析群体性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不同国家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也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国家采用强硬手段镇压群体性事件,但也有一些国家倾向于采取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居住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社区内不同居住群体之间的差别与冲突也随之不断增加,这些冲突往往会演变成更加严重的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不同邻居之间在居住环境中,因存在的一些矛盾与争端而导致的无法和平共处的事件。
这种事件常常以邻里纷争、闹事甚至打架等形式发生,对社区治理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不单一,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一、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人群中会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妥善解决,就会产生文化碰撞,引发冲突。
二、居住结构不同。
不同的人居住在相邻的房屋里,其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各种差异,也可能会导致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三、资源的分配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果某些人群的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而其居住环境又相对恶劣,这可能会在所居住的社区中产生焦虑与压力,从而转化为冲突。
治理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理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策略:一、建立有效的社区协商机制。
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利益,并找寻共同的解决方案。
二、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社区管理者应该注重居民的需求和反馈,与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让更多的居民愿意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来。
三、加强文化交流和宣传。
通过文化活动和传媒宣传等形式,可以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互相理解的程度,从而有助于减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依法治理是治理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核心内容之一。
居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越多,越能避免激化冲突,从而保障社区的稳定。
总之,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既要考虑到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成因,也要考虑到社区的节奏和特点,通过渐进式的治理方式,建立和谐稳定的社区生活状态。
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变革,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出现了扩大化、复杂化、对抗化、组织化、政治化等新特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深入剖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分化严重,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二元对立,社会矛盾激化,强势群体对社会的绝对主导、弱势群体在利益博弈中的无力,政府的失职、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低下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注重社会公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构建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政府加强自身改革,提高管治能力,培育社会自身整合机制等。
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逐步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一、群体性事件概述群体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多采取集体上访、集会、静坐请愿、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聚众闹事等方式,对政府管理造成一定影响的社会冲突事件,而较为恶劣的打、砸、抢事件则严重干扰乃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其中参与者多是人民群众,极少数是坏人,因此本文讨论的范围是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问题。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上升之势,其表现有以下特点: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冲突升级迅速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的群体事件数量已由一万起增加至10万多起,参与人数从73万增至约307万人。
一旦事发,规模迅速扩大,在数小时内引起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参与。
如2004年的万州事件,搬运工余某的扁担撞到行人曾姓妇女,曾某上前就是一耳光,其丈夫胡某又上前殴打余某,且胡某声称自己是公务员,什么都能摆平,其真实身份是水果市场的临时工,其行为引起了公愤,先是数百名群众围观,接着砸烧警车,数千人集结,随后上万人聚集于区政府大楼,要求政府处理此事,还冲击了政府大楼。
2、冲突激烈程度加剧,采取方式越来越极端其参与者采取一系列极端和违法的手段发泄不满情绪,近年来的群体事件较多的出现了集体围堵党政机关,堵塞交通、械斗等行为,打、砸、抢、烧等过激行为愈演愈烈。
在2008年中,6月28日,因为一个女学生的死亡,贵州发生瓮安事件,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150余人受伤;7月19日,云南发生孟连事件,2名群众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车辆损毁。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涉及到大量人群的事件,例如社会群体性事件、集体性事件等。
这类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和连锁反应性,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入探究其生成原因和相应的治理机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多种多样,可以从社会、经济、政治和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不公平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容易发生。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大量人群失去了对公共资源的享有权益,产生不满情绪并转化为集体性事件。
政治和制度问题也是群体性事件生成的原因之一。
政府腐败、行政不公和民主机制缺失等问题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抗议,并发展为群体性事件。
心理因素对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当人们心理压力过大、信任缺失和情绪失控时,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发生。
对于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民主参与、协商和公正法治等方式,增加不同利益群体的沟通和平衡,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要加强社会信任建设,提高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信水平。
政府应公开透明、诚信守信,处理问题要公正客观、科学决策,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
民众也要加强自我教育和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应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及时获取民意信息,了解社会动态,更加精准地采取措施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
在治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该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和诉求,对冲突进行调解和解决。
专业机构应加强研究和预测,提供科学和准确的建议,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力量也要积极参与,提供帮助和支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多样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措施,加强社会治理、信任建设和舆情引导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挑战。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引言: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地域内由环境问题引起的公众集体行动。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其严重性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1.环境破坏严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许多企业为追求利润而忽视或违反环保法规。
这种环境破坏严重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和愤怒,成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2.信息不透明:政府和企业对环境问题的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导致公众难以获知真实的环境状况和影响。
当环境问题被曝光后,公众感到不信任并对事件做出集体行动。
3.民众环保意识觉醒:近年来,我国环保意识逐渐觉醒,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当环境污染或破坏事件发生时,公众强烈要求政府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二、应对策略1.加强环境执法:政府应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破坏行为。
对于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应进行严惩,同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检查。
2.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度,让公众了解真实的环境状况和影响。
建立环境监测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环境监测数据和治理情况。
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加强公众参与:政府和企业在制定环境政策和决策过程中,应加强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反馈。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5.加强经济手段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环保税收和环境补贴力度,引导企业进行环境友好型生产和经营。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加大环境污染者的法律惩罚力度,形成“守法经营、环保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警体系,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个私企业劳动用工的日益普遍等等,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显现出其不可调和的一面,有些矛盾甚至表现得异常激烈,如果不能妥善加以解决,随时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既影响社会的稳定,又破坏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因此,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遏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更是巩固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需要。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则反映出我们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较弱,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较低,地方干群关系对立较为严重等方面存在的事实。
从近年来了解到的我市和外地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看,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腐败问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导火线。
从多起群体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看,腐败问题是其导火线。
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失问题;职工群众有关待遇不能兑现而企业领导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的问题;企业干部以权谋私,用国有集体财产经商办私人公司为自己寻找发财之路的问题等等。
应该说,职工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在不同改制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果企业在厂务公开上做得不够,解释不及时,更增强了群众的猜疑,再加上职工群众突然面临着下岗失业,对未来生存缺乏信心。
如果少数人趁机以反腐败为借口,造谣煽动,进行组织串连,很容易挑起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决策失误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定时炸弹。
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有经济发展成就是干部政绩的片面认识,或个别领导干部求功心切,在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改制等工作决策中,事前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分析研究;没有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召开一定范围的群众座谈会,认真征求意见,而是盲目决策,仓促决策。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环境影响评价 ; 环保公益诉讼制度 中图分 类 号G2 0 文 献标 识 码A 作者简介 孙毓 蔓,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6 1 0 0 5 9
近 年来 , 随着 经济 社会 深 入发 展 , 资 源环 境矛 盾 日益 突 出 , 因环境 问题 引 发 的群体 性 事件 日趋增 多 , 已成 为社 会 不稳 定 的新 诱 因 。有效 防 范和 化解 环
新 闻与传播
环境群体性事件 的产 生原 因及应对策 略
孙毓蔓 摘要 随着我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环保 问题 日 趋严重 , 由此引发 的群体事件不 断增加 , 且呈现复杂性、 反 复性、 效仿性和 目的性等特点。究其原 因, 主要在于当前环境问题不容 乐观、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缺乏公 信、 群众环境诉求机制不完善和新闻媒体作用发挥不够等。为此, 本文提 出相应的对策 : 全面提 升民众 的环 保 自信 度 、 切 实增 强环 评 的社 会 公信 力 、 加 快 建 立环 保 公 益 诉讼 制度 、 探 索 实施 受 害 民众 救 助机
四是 目的性 。对 环 境 问题 的 担忧 和危 机 感
( 其 中重 特 大 事 件7 2 件) l 2 】 , 说 明 当前 环境 问题 比
较 严重 。
( 二) 环境 影 响 评 价 结果 缺 乏 公 信 。我 国高
度 重 视 环 境影 响评 价 工作 , 2 0 0 2 年 出 台了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法 》 , 规 定 我 国境 内 的 规划 和建 设 项 目必 须开 展 环境 影 响评 价 工作 , 否
则不 能 获得 批 准 。理论 上讲 , 除极 个 别未 评 先建 项 目外 , 目前全 国所有 开 发建 设项 目均 开展 了环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近年来,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这类事件通常由于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原因引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成因及制定有效的治理策略来解决。
(一)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引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
工业排放、废水废气排放、垃圾堆放等都可能对周边居民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
(二)噪音扰民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噪音扰民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来自工厂、施工工地、交通等方面的噪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长期的噪音扰民不仅会导致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还会引发邻避型事件。
(三)不合理的规划城市规划不合理也是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比如居住区与工业区、娱乐区过于接近,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容易导致邻避情绪的产生。
(四)缺乏有效监管环境问题频发还与监管不力有关。
在一些地方,环境监管不到位,相关部门对于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消极应对,导致环境问题逐渐积累,并最终引发严重的邻避型事件。
要解决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必须严格环境监管,加大对排放标准、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和单位依法合规运营,减少环境污染和噪音扰民的影响。
(二)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居民主动维护环境,发挥居民在环境监督中的作用,共同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要解决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更加合理地配置工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功能分区,避免因规划不合理而引发的邻避情绪。
(四)加强公众参与在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携手共同改善环境质量,避免因环境问题而引发邻避型事件的发生。
(五)严格执法打击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格处罚。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包括居民为了避免环境污染或者其他相关问题而进行集体行动的情况。
这些事件往往给社会秩序和环境治理带来挑战,因而有必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一、成因分析1. 环境问题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之一是环境问题的存在。
可能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问题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威胁,引发居民的不满和抗议。
2. 信息不对称居民对环境问题的了解通常是不充分的,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难以准确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容易受到有关环境问题的不实传言或者信息的影响,从而采取集体行动。
3. 政府监管不力有些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与政府监管不力相关。
当环境污染问题发生时,政府监管不力导致环境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引发居民的群体行动。
4. 利益冲突在一些地方,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可能源于利益冲突。
当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利益纠纷,或者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可能引发居民的集体抗议。
5. 社会动荡在一些地区,社会动荡可能是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当地区出现大规模的社会抗议或者其他社会事件时,可能引发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抗议和反对。
二、治理策略分析1. 完善环境监管对于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政府应当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
2. 提升公众参与政府应当提高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向居民公布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
政府还可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让居民有更多机会参与环境治理决策,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监督能力。
3. 强化企业责任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并落实企业环境责任。
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政府可以采取行政处罚等措施,促使企业主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居民的权益。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作者:蔡宇彬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
其中一些地方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诱因。
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探讨有效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的关键。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原因群体性事件是在进入21世纪后频繁出现在公众视角的关键词,其概念目前尚未有完全定论。
在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中,群体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众多人员参与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如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国企改制、基层选举、公民维权、腐败现象、安全事故等。
环境群体性事件即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环境群体事件性事件的概述(一)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随着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由此带来的环境公平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群体性事件也层出不穷,并进入高发期。
并且,此类事件在短期内没有减少的趋势,其冲突规模和程度也日趋加大。
(2)危害结果的长期潜伏性。
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一段较长持续过程和潜伏期,一些企业的重金属污染,经专业鉴定机构的鉴定,表明其对环境或人体的危害后果具有长期的影响。
因此对污染事件的发生规模、影响后果一般会有一定的可预见性,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
(3)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广发,既有属于底层的弱势农民,还包括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群体,甚至包括某个地域范围内的全体群众。
这些主体存在着不同的诉求,包括了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但更多的是最与其密切相关的健康权益的担忧,甚至还包括了一些与健康权益、环境权益、经济利益无关的诉求,这是环境群体性事件独有的特点。
(4)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地域具有广泛性,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皆有可能出现由于环境纠纷而引起的群体冲突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分析——“黑天鹅”与“灰犀牛”之变

第36卷 第6期2023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 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6 N o .6N o v e m b e r 2023收稿日期:2023-10-22作者简介:李弘扬(1986-),男,河北柏乡人,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㊂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分析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变李弘扬(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最为剧烈的表现形式,其成因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㊂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曾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但近年来国内研究对此领域的关注度有所降低㊂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结合现代风险社会特点,从微观角度探赜其发生的成因要素,这包括事件参与者的形成㊁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确立㊁普遍情绪的产生㊁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㊁诱发因素㊁社会治理效果等㊂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对各成因要素之间的演化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社会矛盾积累并经由冲突各方不断采取不同策略组合进行博弈导致最后事件爆发的动态过程,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风险比喻,虽然其发生概率大小不同,但我们均应谨慎待之㊂应围绕 事件参与者的形成 这一核心要素,从提高 社会治理效果 的向度继续深化相关研究,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实践提供学理支撑㊂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成因要素;风险社会;价值累加理论; 黑天鹅 事件; 灰犀牛 事件中图分类号:C 912.6;D F 31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3/j.i s s n .1671-6477.2023.06.001一㊁引 言总体来看,我国已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良好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社会冲突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化解㊂对于社会冲突,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 a l f D a h r e n d o r f )认为, 人类社会是由每个拥有自然天性的人组成,而人性的贪婪就会产生欲望;社会冲突在人类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似乎就成为必然现象,它成为正常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在不断的冲突与达成内部动态均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1]㊂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也验证了社会冲突存在的必然性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现实中,我国不同区域㊁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突显,贫富差距扩大,住房㊁养老㊁医疗㊁教育等民生重点领域问题依然突出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U l r i c h B e c k )认为,中国正处于 压缩的现代化(C o m p r e s s e d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它一方面在加速风险生产,而另一方面却没有给风险的制度化预期与管理留下空间和时间 [2]221㊂依据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R i s k S o c i e t y T h e o r y ), 当社会进入调整和转型期,利益关系格局需要重塑,整个社会充满不确定性㊁复杂性;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安全运行和稳定发展构成了威胁 [3]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指出: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㊁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 黑天鹅 灰犀牛 事件随时可能发生[4]㊂学界曾长期以来将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进路,然而近年来, 伴随群体性事件的衰变,其仿佛已经成为 过去式 ,理论研究的热情似乎正在渐趋冷却 [5]94㊂经由相关文献的梳理也印证了此种趋势①,这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指导实践 的角度来说不无遗憾㊂同时,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以群体性事件发生领域的不同进行类型划分,比如环境[6]㊁农村[7]㊁网络[8]㊁邻避型[9]㊁特㊃2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殊群体[10]等,这是基于不同领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表现形式㊁激烈程度,以及应对策略的不同所实施的分类研究,而针对群体性事件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剖析其成因要素的文章较少㊂分类研究因囿于具体性问题的应对使得研究成果相较于发生机理研究来说,在为本领域一般原理生成方面的贡献性有所不足㊂群体性事件作为一段时期内社会冲突最为剧烈的表现形式,其成因要素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调整和转型期,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理应立足于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结合风险社会特点,从其发生成因这一普遍性角度持续深化当前时期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的理论深度㊂综上,本文尝试寻找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要素,并深入剖析各个要素的演化过程及动态关系,以揭示事件发生的深层逻辑和共性规律,为 抓前端㊁治未病 ,预防和化解各种 黑天鹅 灰犀牛 事件提供参考,为持续书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贡献力量㊂二㊁相关概念辨析概念是对事物不断重复出现的特征的概括,并对这些概括之间的关联进行抽象性阐释㊂而界定概念是为了清晰其边界,将其与其他概念相分离,目的是实现 通过联结各种概念,思维和理论得以发展 [11]的学术旨求㊂鉴于此,规范性研究的开展大多始于相关概念辨析,依托于定义准确㊁界定科学的概念㊂(一) 群体性事件 的概念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全球流行㊁国际政治环境变化㊁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抗议㊁游行㊁示威等事件㊂对于此类群体性行为,国外通常用 C i v i l D i s o r d e r C o l l e c t i v e A c t i o n M a s s E v e n t M a s s I n c i d e n t 等词汇来描述,直译为 民间骚乱 集体行动 群众事件 等,出于研究内容统一性考量,国内一般统称其为 群体性事件 ㊂理论界认为,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 o b e r t P a r k),其在1921年出版的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t h e S c i e n c e o f S o c i o l o g y一书中认为,群体性事件是 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的集合行为 [12]㊂如前所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群体性事件,必然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而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由于社会结构㊁政治制度㊁价值观念的不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领域㊁表现形式㊁演变过程㊁激烈程度等都不一样;政府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念㊁方法和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5]91㊂鉴于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特点,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学科角度审视之,会得出不同的概念性结论㊂为明确研究内容,本文选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党的建设辞典“一书中对 群体性事件 的定义,即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期间,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局部范围的罢课㊁罢市㊁罢工,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集体上访,甚至集体械斗等非法集体活动 [13]398作为研究依据㊂(二) 成因要素 概念解析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 成因要素 一词,应对其进行结构化解读: 成因 意指造成某种局面或结果之原因,此处用以界定 要素 分析的目标范围㊂作为 成因要素 一词的核心字, 要 在这里属形容词性,取不可或缺之意; 素 在本语境中属名词性,其本义指未经加工的本色丝织品,后引申指本质㊁本性,并由此引申指事物带根本性质的部分㊁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取不可再分之意㊂二字合用, 要 修饰了 素 ,意指不可或缺㊁不可再分之物㊂ 要素 是构成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元㊂因此, 成因要素 是群体性事件这一系统产生㊁变化㊁发展的根本动因㊂(三)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概念界定所谓 黑天鹅 ,是美国风险管理理论学者塔勒布(N a s s i m T a l e b)在其T h e B l a c k S w a n:T h e I m-p a c t o f T h e H i g h l y I m p r o b a b l e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 人类习惯以自己不堪一击的信念和有限的生活经验来对待和解释他们在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难以预见而往往具有意料之外重大冲击的稀有事件,且他们最终被这些 黑天鹅 事件所击败 [14],主要指喻那些虽难以被预见到,但潜在风险却极高的突发性事件㊂所谓 灰犀牛 ,是由美国的政策分析专家渥克(M i c h e l e W u c k e r)所提出的概念,指喻那些大概率发㊃3㊃第6期李弘扬: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分析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变生且影响力巨大的社会危机㊂她在其T h e G r a y R h i n o:H o w t o R e c o g n i z e a n d A c t o n t h e O b v i o u s D a n g e r s W e I g n o r e一书中对此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 对于一些事件的发生,其所发出的信号本身并不模糊,而是信号接受者决定忽略它;我们的体制纵容我们的不作为态度,并将其当作一种正常现象来认可和接受㊂虽然塔勒布在其‘黑天鹅“一书中认为人类不具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但事实证明,世界上已经发生的大多数事件都是高概率事件㊂黑天鹅事件是我们难以预知的事件;而灰犀牛事件是我们本来应该看到却没有看到的风险,又或是我们有意忽视了的风险㊂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往往不是低概率的难以预测的黑天鹅事件,而是高概率的不应被有意忽视的灰犀牛事件 [15]㊂需要指明的是,为避免歧义,本文对于二者概念区别的理解与概念的运用之侧重点不仅止于事件是否可以被预见或者被预见概率的高低,而更多的是致力于防止潜在的或业已发生的 黑天鹅 事件剧变为 灰犀牛 事件㊂三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探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是各种现代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从各种社会问题累加至公共危机的逐步演化的动态过程;其作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做出的包含身体动静的群体行为,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为目标,且这种行为一般只在社会治理效果不足以满足行为主体的要求时发生㊂因此,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一般须包含 主体性 社会心理 社会治理 三大要素㊂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梅尔瑟(N e i l S e m e l s e r)于1962年提出的 价值累加理论(V a l u e-A d d e d T h e o-r y) 结构性诱因(S t r u c t u r a l C o n d u c i v e n e s s)㊁结构性紧张(S t r u c t u r a l S t r a i n)㊁一般性信念(G e n e r-a l i z e d B e l i e f s)㊁诱因(P r e c i p i t a t i n g F a c t o r s)㊁动员行动(M o b i l i z a t i o n f o r A c t i o n)㊁社会控制失效(F a i l u r e o f S o c i a l C o n t r o l)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产生所有群体行为㊁社会运动甚至革命的社会心理原因㊂该理论藉由 结构功能主义,有效填补了芝加哥学派的微观主义及互动论立场之缺陷 [16]而成为研究群体行为的经典范式,为群体性事件成因提供了 社会心理要素 的参考㊂将该理论与群体性事件成因的 主体性 和 社会治理 二要素相融合,经由当前我国各类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共性规律分析,本文认为其成因包括:主体性要素 事件参与者的形成;社会心理要素 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确立㊁普遍情绪的产生㊁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㊁诱发因素;社会治理要素 治理效果等六种具体要素㊂(一)事件参与者的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㊁经济体制转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人口流动性增强㊁区域发展不平衡;各行业呈现产业结构待优化㊁资源分配进一步调整等新局面㊂科学理性地看,社会结构重组㊁经济增速趋缓属于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附随效应㊂从人类趋利性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的本质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及其分配机制的再调整,在此过程中, 经济发展自然衍生出强对抗的利益冲突和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局面,成为激发基层矛盾的直接因素 [17]㊂这种社会急剧变化所产生的劳动关系紧张㊁贫富差距扩大㊁公众相对剥夺感增强等问题使得利益受损群体在普遍情绪的影响下,经由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指引,逐步成为潜在的群体性事件参与者㊂亚当㊃斯密认为, 如果一个社会对贫富差距现象缺少必要的应对,贫者的匮乏与嫉妒会驱使他们侵害富者的财产,前者由于被后者的阔绰激怒,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18]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也认为, 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们充满了心理落差与怨愤 [19],而当民意诉求又缺乏有效保障的时候,民众有选择以过激甚至违法行为表达诉求的可能性㊂这时,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便形成了㊂(二)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确立 对于安全的追求在群体性事件主体要素具备的情况下,参与者还须围绕欲求目标确立一般性共识,即形成一种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且这种一般性共识的确立要被所有事件参与者清晰地理解并认同㊂人类首要的天性是维持自身的生存,故而,人们会极其关注他们自身的需求㊂依据马斯洛(A b r a h a m M a s l o w)关于人的心理需求层次的五种分类(生理㊁安全㊁情感㊁尊重㊁自我实现),其中 安全 被排在第二位㊂贝克曾以日常用语对第一现代世界(工业社会)与第二现代世界(风险社会)作出形象界分: 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 [20]因㊃4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此,人们在风险社会中首先追求的是安全感㊂结合我国国情,安全既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状态,也是维持生活稳定的基本预期,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 之发展目标的深层逻辑㊂在风险社会中,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消除或缓解社会成员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而社会保障缺失会使得民众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容易激发民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冲突 [21]86㊂当媒体的报道使人们意识到:远方的陌生人正怀着与自己相同的危险恐惧与安全担忧而追踪同一事件时,陌生人便成了 邻居 ,并据以创造出 想象的风险共同体(i m a g i n e d c o mm u n i t i e s o f r i s k) [2]227,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便确立了㊂(三)普遍情绪的产生伴随人与生俱来的财富与天赋固然不平等,但可诉诸于法律㊁道德等手段对之加以调节,从而让处于原初不平等状态的人在法律权利与社会规范等层面实现平等㊂同时, 风险社会下风险分布的不均衡,也需要用法律恢复其平等地位㊂因此,立法者要通过立法来权威分配权利义务,分配风险 [21]85㊂从一定意义上讲,安全并不能取代平等,而平等却可以产生安全,当社会风险分配机制没有发挥应有效用时,安全感的缺失使得不平等感这种普遍情绪在人们心中产生㊂将这种 不平等感之普遍情绪 置于网络信息时代的现实语境下,使得群体性事件速生特征更加明显㊂在此, 网络领袖 的 登高一呼 更能唤起普遍情绪的 沉默螺旋(T h e S p i r a l o f S i l e n c e) 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㊂ 沉默螺旋 效应立基于人的社会 从众心理 和 趋同行为 理论之上,出于人类社会对于被禁止观点和行为的严罚,以及个体对于被群体孤立的恐惧,多数个体会竭力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种信念或态度而被孤立㊂从众心理 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下,为了形成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而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有态度㊂心理学研究表明, 群体得以形成并保持其行动一致性和维持其整体性的基础性前提是个体具有服从群体的倾向 [22]㊂法国社会学家㊁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勒庞(G u s t a v e L e B o n)认为, 群体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存在㊂不管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体是谁,也不论先前他们在智力㊁性格㊁职业或生活方式上存在多大差异,群体一旦形成,个体藉由此群体所获得的彼此认同的群体心理使得个体的行为㊁思想㊁情感变得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大为迥异,其不确定性和破坏性大增,并产生连锁效应㊂群体行为对社会破坏的烈度远大于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 [23]㊂事实证明,群体普遍情绪的激烈程度随着其个体数目的增加呈几何级增长趋势,在 法不责众 思想传统的加持下,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普遍情绪蠢蠢欲动,只待作出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㊂(四)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 去个性化的趋同行为去个性化 ,是单独个体相较于在群体中的个体对自我感知和对他人评价变化趋势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的描述;其表现形式之一是,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对于自我行为受约束的阈值降低,使得个体做出独处时不会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其个体性格特征的,甚至违反社会规范的去个性化的群体趋同行为㊂在群体性事件的生成过程中,参与者基于共同理念而产生的普遍情绪形成了群体中相互激励的归属感,摆脱了个体身份的去个性化给参与者们带来了情绪体验上的愉悦感,使得群体更具包容性㊂而共同行动目标的确立使得已有的普遍情绪在参与者中相互感染㊂置于当前网络时代 无责漫谈 的话语形式下,这种普遍情绪将得到不断发酵㊁酝酿㊂进一步的,在参与者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上,一方面,基于当前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元的现实境况,民众的利益诉求纷繁多样;而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管理者 踢皮球 夸海口 玩游戏 潜规则 哄骗术 和 新官僚主义 [24]等做法,使得社会民众对于部分基层管理者缺乏信任,出现了所谓的 塔西佗陷阱 现象㊂从法治理念角度来讲,我国部分民众还未建立起对于法治的信仰,缺乏应有的法治精神,当其在社会生活中面临自身利益受损的境遇时,通常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来宣泄对于部分基层管理者的不信任,往往不会选择以法治的方式寻求救济之道㊂(五)诱发因素斯梅尔瑟认为,作为群体行为导火索的诱因(P r e c i p i t a t i n g f a c t o r s)直接为群体行为提供了一种往往带有偶然性㊁戏剧性等特点的敏感刺激 此诱因未必是一起重大事件,其意义在于出现的时机而不㊃5㊃第6期李弘扬: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分析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变在于其本身的显著性[25]㊂鉴于诱因的这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从本文研究主题出发,笔者选择了影响群体性事件由 黑天鹅 变为 灰犀牛 的重要变量 谣言 作为讨论重点㊂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G o r d o n A l l p o r t)于1947年提出的著名的谣言强度公式:R=IˑA(R u m o r s=I m p o r t a n c eˑA m b i g u i t y),即 谣言=事件信息的重要性ˑ事件信息的模糊性 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维稳的要求,在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的事件发生后,往往采取严格的信息管控,以避免让更多的人知道,从而引发更大的动荡㊂政府的权威信息不是姗姗来迟,就是遮遮掩掩,构设了巨大的 信息真空 ;再加上个别官员因应对新形势下网络舆情能力欠缺,造成治理信心不足,其对于社会关注度较高之事件发生后,急于封锁信息的传播以争取时间去处理和消化㊂正所谓 树欲静而风不止 ,越是想让民众安静下来,谣言越是甚嚣尘上,越有可能导致舆情恶化㊂由于事件信息的重要性与民众想要了解的迫切程度成正比关系,民众之所以听寻各种渠道的小道消息,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无法及时地从官方媒体获取事实真相,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对官方媒体的不重视和不信任㊂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群体性事件的酝酿㊁产生㊁演变等皆深刻受到网络谣言滋生㊁传播的形塑,而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在群体非理性普遍情绪的影响下,对待事物也往往不能采取理性态度 他们更愿意相信与他们既有观点相符的谣言㊂回到奥尔波特的谣言强度公式,在一些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之事件 I 发生后, 社会能见度 不高的现实环境加上事件信息的模糊性又加重了变量 A ,使得谣言波及范围更广,杀伤力更强,结果却造成偶发事件引爆成群体性事件, 黑天鹅 剧变为 灰犀牛 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杰克逊(R o b e r t J a c k s o n),在1950年美国通信协会诉道兹案中指出: 避免公民犯错误,不是政府的职责;而避免政府犯错误,却是公民的责任㊂ 首先,因为政府无法避免让每一名公民在观念和思想上不犯错误,这是不可控制的,其次,政府也无法为每一名公民的行为作出预先的安排,甚至当政府尝试干预公民,告知其某一种观念㊁思想或行为是错误的而应予以避免的时候,反而会引起公民对此种观念㊁思想或行为的过度关注㊂这也成为 黑天鹅 转化为 灰犀牛 的潜在风险点㊂(六)社会治理效果社会治理效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概念,本文从群体性事件发生成因的角度对其进行讨论㊂在‘党的建设辞典“一书中,以社会治理为视角阐明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成因: 一些基层政权㊁公共管理部门及其干部的腐败行为侵犯群众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一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执法不文明甚或不依法办事;一些部门和干部对群众的合理化要求推诿搪塞,该解决也能解决的问题不及时解决,导致一些小问题逐步升级,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13]399,事实也证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并不以政治对抗为目的,而大多是在其合理诉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形下才诉诸行动的㊂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来说,一种合理的制度设计应能实现利益表达渠道的通畅,以此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反,若一个社会的制度提供给民众平等行使政治权利的渠道不通畅,随着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一旦矛盾激化,利益缺失群体的行为极有可能冲破既有秩序,给社会稳定带来风险和挑战㊂而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来说, 法律意识形态应当采用让利益相关各方都能理解和认同的普遍性话语来重新定义利益问题;其应相对独立于个别利益集团本身,并为不同的利益诉求及其原理提供表达㊁竞争㊁论证㊁说服㊁达成共识的机会,以求实现和平而有效地解决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 [26]㊂因此,为防范利益冲突引发社会危机,应从制度设计及制度执行的角度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效果,紧贴群众需求,畅通互动渠道,关切各方合理诉求㊂四㊁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变视域下各成因要素之动态关系恩格斯指出,一切事物的发展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㊂世界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并发展的,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相较于 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 过程的集合体 更符合对世界本质的探析[27]㊂而事物发展过程实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该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论便从整体出发来研究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之功能㊁结构㊁行为㊁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㊂为实现最优目标,系统论既要。
用矛盾的观点的分析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与对策

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分析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面对群体性事件,堵不如疏数量增多规模扩大:2000年以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
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参与的人员复杂,有各种职业、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参加: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农民以基层政府和官员为主要抗争对象;工人以企业管理者为主要抗争对象。
农民抗争以要求补偿受损利益和实现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失地或受环境污染的农民要求维护权益成了中心议题;工人抗争以维护经济权利和要求管理企业事务为主要内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雇佣工人要求发放足额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农民工要求发放欠发的工资,下岗工人要求工作,改制国企的工人要求保护国家财产不能流失等。
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逐渐对抗化群体性事件大多采取较为平和的表现方式,从本质上看是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暴力性、破坏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长,出现激化现象,对抗程度加剧。
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有相当数量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有组织的,而且开始出现跨区域、跨行业串联声援的倾向。
尤其是那些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反复性强的群体性事件事先都经过周密策划,目标明确,行动统一。
各地聚集事件分析报告

各地聚集事件分析报告一、事件背景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聚集事件,包括大规模抗议游行、集会、宗教仪式等。
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大量民众的集结,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各地聚集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便了解事件的起因、影响以及相关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聚集事件的起因分析1. 社会不公平问题:很多聚集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社会不公平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阶层差异等。
这些问题常常引发民众不满情绪,进而组织集会或抗议活动。
2. 政治冲突与意识形态:政治冲突和意识形态问题也是引发聚集事件的重要原因。
政治纷争、选举争议、不同政治集团间的对立等都可能导致民众集结和抗议行动。
3. 民族与宗教冲突:民族与宗教冲突也常常引起聚集事件。
种族歧视、宗教信仰冲突等问题会导致人群聚集,并可能演变成暴力事件。
4. 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也是聚集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
高失业率、物价上涨、经济萧条等负面经济情况,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促使他们走上集会与示威的道路。
三、聚集事件的影响分析1. 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聚集事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直接威胁。
大规模聚集活动可能导致交通堵塞、道路破坏、场所踩踏等情况,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2. 政治与社会变化:聚集事件常常会对政治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政府可能因为民众诉求而修改政策,或者政府对聚集事件的管理策略可能影响到选举、政党纷争等政治议题的演变。
3. 国际关系与形象受损:聚集事件也可能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涉及多国利益的情况下。
一些国家的聚集事件可能引起国际社会对该国政策的关注,甚至可能导致国际制裁和外交摩擦。
四、聚集事件的应对与管理1.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机制非常重要。
政府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民众的需求和不满,并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
2. 制定合理的政策: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政策,解决导致聚集事件的根本问题。
海宁群体性事件

关于海宁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法律社会学分析(期末论文)Marco_shen摘要:随着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发展形势严峻。
环境污染诱致型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利益的驱动下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恶化,在与当地政府、企业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所发生的群众抗议、抗争的事件。
本文以海宁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为例,分析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
根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描述和原因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解决对策近年来中国的社会问题在不断地增加,其中社会群体性事件在逐年增加。
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定义繁多。
在西方,社会学家通常把“群体性事件”称为“集合行为”。
戴维·波普诺指出,集合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的、不可预测、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1]我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群体性事件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座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行为。
[2]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往往是指由各种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今年9月15日至17日,浙江海宁市袁花镇红晓村部分村民因浙江晶科能源公司环境污染问题,连续三个晚上在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门口聚集,就环境污染问题讨要说法,被厂方攻击,民众愤怒遂演变成大规模暴动,后部分人员冲入浙江晶科能源公司,将停放在公司内的8辆汽车掀翻,造成部分办公用品及财物受损,同时采访该事件的记者被殴打,后来海宁警方迅速出动警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并且政府有三个强有力的后续动作,一是要抓人。
“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次群体性事件中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同时敦促在此次群体性事件中组织参与“打砸”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人员尽快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争取从宽处理”;二是要“加强对浙江晶科能源公司等重点区域的管控”。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处置对策

于激烈. 已越 来越 引起 社会 各界 的 关注 。 深 入探 究群 体 性 事件 发 生 缘 由 , 在 此基 础上 构 建 其 防 控 体 系 , 于抑 制 和 并 对 消除 各种 不稳 定 因 素 . 确保 社 会 的 平 稳运 行 , 而 构建 社 会主 义和 谐 社 会 都 具有 很 强 的 现 实 意义 。 进 关 键词 : 谐社 会 ; 体 性 事 件 ; 会 张力 ; 益 诉 求 和 群 社 利 中 圈分 类 号 : 6 9 D 6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7 0 ( 0 0 0 — 0 2 0 1 0 ~ 4 8 2 1 )5 0 3 — 3
成混乱。 五是矛盾结果的沉淀性。 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在短时
多起. 4 增长 倍……冲击党政机关的事件逐年上升. 20年的 从 00 20 ̄, 03 70 到20年的30起, 70 当年发生堵公路、 卧轨、 拦火车的 事件就 ̄30起 ” 1 0 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稳定的突m
我们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原因运行和变迁过程中由于结构失调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而引起的有众多人参加的并且严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必须张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冲动力量
政 治 与社 会
群体性事件的原 因及处置对策
闰纪建
( 南科技 大 学 , 南 洛 阳 4 1 0 ) 河 河 7 03
摘
要: 近年 来 , 为 社 会 矛 盾 和 冲 突 特 殊表 现 的 各 种 群体 性 事 件 数 量 不 断 攀 升 , 模 也 日益扩 大 , 现形 式趋 作 规 表
解决, 容易表现为罢工、 罢市、 围攻、 游行甚至局部的社会动乱, 敌对势力往往利用我们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面的失误。 挑拨
实意义
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

群体性事件、特点、原因、对策摘要: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全国大量涌现,已成为影响和阻碍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毒瘤。
针对群体性事件特点和原因分析,公安机关要与时俱进,积极做好党委、政府参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处置环节,积极稳妥地处置群体性事件。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目前战略机遇期和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也处于活跃期与多发期,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坚定不移地把维护社会稳定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是公安机关贯彻十六大、建设和维护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能否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也是对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为此在新形式下探讨公安机关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产生原因的分析和思考,试就公安机关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作一探讨。
一、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一)群体性。
群体性是群体性事件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群体性事件在主体上的显著特征。
群体性事件之所以成为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参与主体人数众多,他们有的是出于共同的利益参与,有的是亲朋好友的支持响应,单个人或三、五个人的行为是不能构成群体性事件的。
(二)功利性。
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其价值目标指向非常明确,不存在没有任何目的的群体性事件。
就现阶段而言,群体性事件主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逐一定的经济利益。
如要求提高赔偿额度或补偿金,要求安排就业岗位,增加福利待遇等。
(三)组织性。
部分群体性事件开始是自发的,松散的,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相因应成立了组织,有相当数量的群体性事件酝酿之初就成立了组织,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骨干分子或自发组织的控制和影响,尤其是一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常常有为首和骨干分子事先经过策划、串联、鼓动、威胁,目的明确,行动统一,组织化程度明显。
新形势下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分析摘要: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县乡镇政府毫无疑问都会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要地位来抓,并作为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诉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与此相对应,农村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易发和多发时期,如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将会对和谐社会构成严重威胁。
基于此,从政府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农村群体性事件中政府行为的得失进行了比较分析,有利于明确我国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为实现政府善治和现代化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村群体性事件;宗族势力;防范对策一、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现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其发展的速度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拉大、阶层贫富悬殊、部分政府官员腐化堕落、农村增收乏力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使得我们面临着的社会风险在不断的增大增多。
作为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总爆发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在社会呈现出高发态势,对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形成了直接的冲击,已经成为面临的最大社会风险。
群体性事件在发案数量和参与人数方面均有上升的趋势,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扰乱了社会秩序,强烈冲击社会稳定,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要切实提高地方政府对农村社会各种事务的治理能力,妥善解决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的冲突,降低农村社会风险。
有效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也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我国目前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经济利益是根本的因素,很多事件背后都充满着广大农民对富裕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对策。
第二,在我们调查的案例中凸显了我国政府“小社会、大政府”政治环境下地方政府在农村治理问题上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反映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对于化解农村矛盾、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方面的积极意义。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作者:孙毓蔓来源:《新闻界》2013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问题日趋严重,由此引发的群体事件不断增加,且呈现复杂性、反复性、效仿性和目的性等特点。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缺乏公信、群众环境诉求机制不完善和新闻媒体作用发挥不够等。
为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全面提升民众的环保自信度、切实增强环评的社会公信力、加快建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实施受害民众救助机制、发挥新闻媒体正面宣传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影响评价;环保公益诉讼制度中图分类号G320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孙毓蔓,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59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深入发展,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新诱因。
有效防范和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大局及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形象,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特点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由众多人员参与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十一五”期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增29%,2011年达到120%,尤其是重金属和危化品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个别事件还上升为暴力冲突,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综观近年来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复杂性。
相对其他群体性事件,环境群体性事件矛盾性更加复杂。
环境污染给当地居民造成环境权益损害的同时,可能带来影响人体健康或生物生长等其他损害。
环境污染,如河流污染涉及不同地域性利益问题,可能引发区域性的矛盾。
环境事件往往与安全生产、拆迁补偿等其他敏感事件紧密相连,进一步增加了矛盾的复杂性。
二是反复性。
环境治理难度大,恢复十分缓慢。
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如化工厂周围居民血铅、血镉超标,治疗时间漫长。
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排解矛盾,很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多次反复出现,事态不断升级、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
其中一些地方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诱因。
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探讨有效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的关键。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原因
群体性事件是在进入21世纪后频繁出现在公众视角的关键词,其概念目前尚未有完全定论。
在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中,群体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众多人员参与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如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国企改制、基层选举、公民维权、腐败现象、安全事故等。
环境群体性事件即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环境群体事件性事件的概述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随着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由此带来的环境公平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群体性事件也层出不穷,并进入高发期。
并且,此类事件在短期内没有减少的趋势,其冲突规模和程度也日趋加大。
(2)危害结果的长期潜伏性。
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一段较长持续过程和潜伏期,一些企业的重金属污染,经专业鉴定机构的鉴定,表明其对环境或人体的危害后果具有长期的影响。
因此对污染事件
的发生规模、影响后果一般会有一定的可预见性,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
(3)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广发,既有属于底层的弱势农民,还包括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群体,甚至包括某个地域范围内的全体群众。
这些主体存在着不同的诉求,包括了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但更多的是最与其密切相关的健康权益的担忧,甚至还包括了一些与健康权益、环境权益、经济利益无关的诉求,这是环境群体性事件独有的特点。
(4)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地域具有广泛性,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皆有可能出现由于环境纠纷而引起的群体冲突事件。
因此,在不同地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具有不同的特征。
发生在农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容易忽视农民们的利益,导致大规模的对抗冲突,往往就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环境权问题;当发生在城市时,由于城市居民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就会出现参与人员复杂,且组织化程度增强的特点。
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忽视群众利益,以经济指标为导向,漠视环境保护
综观近些年全国出现的各种环境群体事件,如厦门px事件、大连px事件等,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以经济指标为导向,过分追求g d p 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是导致环境群体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些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收益的项目持续上马,为环境群
体性事件发生埋下了祸根。
一些地方官员以gdp的增长指标作为执政的核心目标,片面追求高增长,高绩效,从而不顾地方的长远利益,眼里只有经济的发展,对环境资源的保护麻木不仁。
表面上给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其后遗症只能有当地人民承受,官员们在任期结束后便不再承担由此带来的长期损害责任。
为了引进这些污染项目,地方政府不重视项目的前期环境评估,在环境审批上不作为或者是滥作为,甚至徇私舞弊,捏造数据,为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开绿灯,给予各种优惠,对污染熟视无睹,置民众的长远利益于不顾,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短平快的政绩。
(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管不力,公信力不断降低
政府对污染的监管不力和失灵是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环境群体事件的重要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企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往往为了追求盈利而对污染置之不理。
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承担对环境的保护和监管职责。
然而在现实中,政府的环保部门在工作中往往存在监督失职和监管失灵。
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考量,一些重大的污染企业往往是政府扶植和保护的对象,与政府存在密切的联系,环保部门对这些企业的监管往往有心无力甚至听之任之,对这些企业造成的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次,由于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和环境法律制度的缺陷导致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管失灵。
环保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对污染企业采取责令其限期整改或者停业等严厉的措施,决定权不在环保部门而在当地政府。
同时环保部门缺乏独立性,地方首长的行政命令往往
成为其工作的“圣旨”。
同时,我国现在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环境罚款最高是十万元,这导致了污染企业违法成本太低,很多企业根本不在于这些处罚,因为其违法收益远远大于处罚带来的损失,这样间接鼓励了企业的污染行为。
(三)政府缺乏与公众的沟通,忽视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不作为和助纣为虐,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群众的不满情绪在长期积累,对政府失去信任。
长期以来公权力的傲慢,加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生存发展的重大障碍,很多群众逐渐失去了耐心,政府的公信力持续下降。
今年来出现的谈px色变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老百姓对政府的失望程度已经到达了临界点,人们用和平的甚至暴力的方式诉诸自己的不满。
由此引起的冲突在全国范围的屡见不鲜,一方面是公民意识的崛起,一方面是政府缺乏与民众的沟通,忽视了民众在环境领域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一些群体性冲突发生后,因为政府处理危机的方法失当,或者应急机制不完善,将事态扩大,原本是非暴力性事件,发展为暴力性群体冲突。
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娟.政府在环境群体事件中的危机处理.[j]法制与社会2012.3(上)
[2]张有富.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及其化解[ j ].传承,2010(11)
[3]李方超.有些地方政府挂牌保护污染企业[ n ].中国
日.2007-07-03.
[4]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j].学海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