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版必修三政治第一课知识点
![新版必修三政治第一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e793c5cc22bcd126ff0c52.png)
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国情:
(2)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2.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各种政治力量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2)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诞生。
意义: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2)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二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1.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1)新中国成立的政治意义:
(2)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①成就:
②意义:
2.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1)时间:
(2)目的:
(3)意义:
3.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1)地位:
(2)重要标志
(3)意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必修三总结
![高考政治知识点必修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70df38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e.png)
高考政治知识点必修三总结高考政治作为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
而在学习高考政治的过程中,必修三作为其中的重要一部分,更是需要学生们牢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助力学生们更好地备战高考。
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章重点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核心内容。
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基本内容和实现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等。
学生们需要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要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优越性,这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重要动力。
第二章“政治文明建设”本章重点讲述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和建设,涵盖政治道德、政治纪律、政治制度及文化等方面。
学生们需要深入理解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点之一,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健康发展,同时也需要深刻理解道德、纪律、制度和文化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影响。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章重点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概念、特点、历史背景和主要成就等方面。
学生们需要透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道路,同时,学生们还需要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例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技创新驱动、共同富裕等思想。
第四章“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本章重点讲述了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概念、历程、影响和中国的应对策略等方面。
学生们需要理解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认识到多极化和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意义和挑战,并学习中国应对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相关战略思想。
第五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本章重点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概念、历史演变、现代形态、实践和作用等方面。
学生们需要认真掌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主要特点和理念,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的一个战略选择,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和作用,以及主要的合作方式和途径。
高一必修三政治必背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政治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1d6d55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e.png)
高一必修三政治必背知识点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人民素质还不高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仍然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 党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针。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广大的政治共识,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路线,决定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任务和总方向。
3.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社会各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资源和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只是斗争形式和斗争对象发生了变化。
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正确处理好阶级斗争问题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
它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等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点和时代特点,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的。
5.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对于台湾、澳门、香港的治理原则。
它是一种基本国情和国家制度的安排,体现了中国对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原则。
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力,保持自己的法律体系、行政体制和经济制度。
普通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3单元经典教学课件
![普通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3单元经典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9118b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c.png)
的基本依据。 (2)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 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三者之间的关系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 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 第7课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第8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9课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第一单元 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为什么? 怎么样?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合作探究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 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 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 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 斗争史。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19年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知识点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知识点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90583d0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b.png)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一.思维的含义1.△人类与思维①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②思维具有普遍性2.△分类: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3.△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5.☆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①思维具有间接性。
(由已知获得未知)(根据/凭借/借助……推断……)原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含义: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②思维具有概括性。
(由个性到共性)(总结、综合、提炼)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③思维具有能动性。
(对已知进行加工改造)(加工改造、指导、主动反应)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表现:a.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b.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联系: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是思维能动性的体现。
思维的概括性内含着思维的间接性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概括性。
一.思维的基本形态1.△分类标准①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②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③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2.☆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cefb5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e.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为政治立场,以实践和革命为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边,反对剥削和压迫,主张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4309f058f5f61fb73666e5.png)
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Ⅲ文化生活知识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内涵: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3、文化与经济、政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为推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4、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重要性: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③提高文化软实力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⑤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充分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5、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④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总结(简化版)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总结(简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b8a82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2.png)
必修3《政治与法治》知识提纲(2023简化版)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b2f7e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1.png)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知识点(1)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储蓄机构依照规定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等专业机构核发储蓄业务的机构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3、存款储蓄分类:通存通兑和定期储蓄定期储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为形式4、我国的商业银行(1)含义:商业银行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就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存款、贷款、结算三种A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B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按照贷款用途,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物流业消费者贷款。
银行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经济状况,然而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C结算业务其他还有提供债券典当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投资业务。
5、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1)含义:股票是股份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控股公司捐资。
(3)股票投资七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投资收益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了;利润。
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支出商品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股票市场的建立和产业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部分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债券:(稳健的投资)含义:一种债务证书,筹集即筹资者给机构投资者的债务凭证,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组成: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种类:根据聚润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三种公司债依次流通性渐弱、利率渐高、风险渐大。
高一政治必修三全册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三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cac5e8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2.png)
高一政治必修三全册知识点以下是高一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册的知识点:1. 文化的含义和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3.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4. 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5. 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
6.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7.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9.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1. 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高一第三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三册政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413709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0.png)
高一第三册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一、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概念1.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含义政治生活是指人们在政治领域内广泛地参与政治活动的总和。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二、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关系1.政治生活是政治制度的内容。
政治生活是通过政治制度开展的,政治制度应服务于政治生活。
三、我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我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章四项基本原则一、党的指导原则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人民民主专政原则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内容和原则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三、人民民主专政原则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制应符合人民民主专政原则,坚持依法治国、立法为民、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第三章政权和国家一、政权的概念和本质1.政权的概念和本质政权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阶层所确立的对人民实施统治和管理的权力。
二、国家的概念和实质1.国家的概念和实质国家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有属于自己的领土和人民的政治实体,具有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三、民主集中制原则1.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循集体领导和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既有充分的民主,又有严密的集中。
第四章政党与政治一、政党的概念和特征1.政党的概念和特征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争取和维护政权的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地位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7b97f8b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0.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1.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一系列基本观点,如唯物论、辩证法等。
- 科学方法论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实证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
-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正确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认识、理论和见解。
- 政治思想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特点,它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实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等,现代的政治思想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
3. 中国的奋斗历程和基本路线-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 中国的奋斗历程经历了艰苦奋斗、创业时期、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阶段。
- 中国的基本路线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总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坚持和发展的。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的指导思想。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推动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对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思想发展、中国共产党历程和基本路线,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这些都是高中政治学习的基本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b69d6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9.png)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1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2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高考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046ce98ce2f0066f5332281.png)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文化的内涵:文化石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考点二: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三:文化的社会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考点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2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言的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
高一必修三政治第一课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三政治第一课重点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101e2c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3.png)
高一必修三政治第一课重点知识点归纳高一必修三政治第一课是学习政治学科的第一个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本文旨在归纳和总结该课程的重点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1. 政治学的定义: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研究政治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旨在揭示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政治生活的指导意义。
2.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和政府、政党和选举、公民和民主等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
3. 政治学的学科内容:政治学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的内容、政治的形式和政治的规律等。
二、政治的定义和特征1. 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进行有组织的斗争和协调的活动。
2. 政治的特征:(1)政治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政治活动是在客观社会条件下展开的,但政治行为是个体主体的行为。
(2)政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政治活动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会中,但不同社会的政治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
(3)政治具有合理性和实践性:政治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同时也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4)政治具有组织性和目的性:政治活动需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来实现特定的目的。
(5)政治具有持久性和动态性:政治活动的目标和方式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演变。
三、政治的形式1. 法制政治:法制政治是以宪法为基础,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并保障公民的权力和利益。
2.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以人民民主权力为基础,通过选举和参与政治决策来实现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3. 爱国统一战线政治:爱国统一战线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团结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政治活动。
4. 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通过党的领导和人民政权的建立来实现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一、三单元及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一、三单元及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57e2051be1e650e52ea9988.png)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商品要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②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主要指功能和质量。
如面包能填饱肚子,衣服能保暖等。
】●货币的产生、含义和本质(1)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出现(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它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表现:“标价”、“价格”(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表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3)一般职能: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而保存起来支付手段-------赊购赊销中支付债务,或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纸币(1)含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价值符号)。
(2)本质:价值符号(没有价值)(3)优点:成本低、易保管、携带方便、避免磨损等(4)货币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纸币发行量的决定:必须以流通中的货币量为限度A. 超过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引起通货膨胀。
B. 小于限度,会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引起通货紧缩。
影响:①通货膨胀---危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措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②通货紧缩----危害:短期人们生活有好处,长期导致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措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
高一必修三政治必背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政治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2b6bb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e.png)
高一必修三政治必背知识点
1.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国家是一个具有完整的领土、人民和主权的政治实体,具有统一的政权和法律制度,并通过政府行使行政管理和社会控制的权力。
2. 国家的权力:国家权力是国家在一定领域内具有合法性和优先性的强制力量,主要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3. 国家的主权:主权是指国家在国际上独立于其他国家的行使权力的能力和自由,包括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4. 国家的民主:民主是指国家政权由人民通过选举和法律程序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实现政治权力的公开、平等和合理性。
5. 国家的法治:法治是指国家政权按照法律规范行使职权,依法治国的原则,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6. 国家的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各个方面。
7. 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国家内部的一系列组织结构、法律规范和行政程序等,以及各种政治机构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政体、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8. 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核心,对国家决策、行政管理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党的一元化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特点。
9. 共产党员的要求:共产党员应该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坚守共产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决策,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0. 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
劳分配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取得共同富裕的价值观,以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0a043f03d8ce2f006623c5.png)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高三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三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b3654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6.png)
高三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条件: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1.2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的积累1.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宣言》- 社会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2.1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资本主义运用-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 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竞争、垄断、国家资本主义等2.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2.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1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第四单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4.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国际间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资本的流动、全球产业链的形成等4.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等-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社会稳定带来挑战等4.3 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中国的对外贸易:贸易政策、贸易伙伴、贸易结构等- 中国的利用外资:外资政策、外资企业、外资的作用等-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跨国并购、国际工程承包等第五单元政治生活5.1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党内民主等- 民主党派:性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5.2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选举制度: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 选举方式:选民投票、代表投票、团体投票等5.3 我国的政府职能及其工作原则- 政府职能: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等5.4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 人民法院:审判权、独立审判、公正司法等- 人民检察院:检察权、独立检察、公正司法等5.5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单元文化生活6.1 生活中的文化- 文化的作用:塑造人生、提升素质、丰富精神世界等- 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艺术素养等6.2 文化市场对生活的影响- 文化市场的含义: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等- 文化市场的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加剧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引发了一些文化问题等6.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现实为依据-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七单元生活与哲学7.1 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功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升等- 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7.2 哲学与时代精神-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3 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功能: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7.4 哲学与时代精神-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八单元科学思维方式及其方法8.1 科学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科学思维的含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证方法为基础,以逻辑推理为手段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创新性等8.2 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实证方法:观察、实验、统计分析等- 逻辑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 模型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8.3 科学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决策:利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学研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科学管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 文化与社会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强调范围),文化无时不在(强调时间)
(1)文化的含义:1.(本质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上)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如:山脉,河流)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的形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
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2.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应注意选择题出现的绝对选项是错误的,文化不是一定产生积极作用,它也有消极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在经济建设中,科学技
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加政治活动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企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弱化取代它国文化,这便使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1.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2.我国的态度与对策: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
(4) 文化霸权主义:是指否认他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本国文化优越于其他国家,不尊重文化多样性,妄图借助文化渗透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他国他民族文化.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形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2.文化影响人们的认
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不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
方向性,对人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无形的影响)
(1)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积极参加健康有
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震撼,力
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4)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5.综合探究
(1)随着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
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2)当今的形势要求我国1.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
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必须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前沿,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发展面向人民,反映人民的需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当前的形势要求我国青少年1.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做贡献2.必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