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特色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特色院校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以遵义医学院为个案的探讨

特色院校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以遵义医学院为个案的探讨

1 . 3价值 观
“ 两重性” 和“ 多元 化 ” 是 当代 大 学 生价 值观的特点 , 置 于 经 济 社 会 转 型期 中 的大 学生 , 不 断 的 在现 实 社 会 中构 建 着 自 己的 价 值 观 系统 , 他 们 日益 重 视 社 会价 值 , 但 是 由于受到社会 、 家庭 、 就业 等方面的压力, 在 社 会价 值 和 自我 价 值 的选 择 中表 现 出了 矛 盾 性 和 困惑 状 态 , 市 场 经 济 在 强 化 人 们 的竞争意 识 , 激 发 其 创 造 性 和 积 极 性 的 同 时, 也 给 大 学 生 带 来 了急 功 近 利 的 浮 躁 心 态 和 拜 金 主 义思 想 , 在政治观 、 道德观 、 家
1 当代大 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当代大学生 , 特别是9 0 后大学生 , 对 新 事 物 接 受 能 力 强 ,自我 意 思 强 , 他 们 思 想状 况的 主 流 是 健 康 、 积极 、 向上 的 。 但 不 可否 认, 在 我 国 经济 社 会 转 型 的 宏 观 背景 下 , 大 学生也在变化中探寻 、 选择 与思考。 如今 , 大学 生 思 想 状 况 为 : 主 流 健 康 积极 向上 , 支 流 问题 不 容 乐 观 ; 表面上趋于务实 , 深 层次 却陷入困惑 , 在 许 多 具 体 的 问题 上 表 现 出 迷茫状态。 1 . 1政 治取 向
当代大部 分大学生 思想 比较稳 定, 但
这种 潜 意 识 的 稳 定 性 与社 会 的 多变 性 交织 在一 起 , 又 呈 现 出一 种 比 较 复 杂 的心 态 , 使 他们在思想政 治上出现迷茫 与不知所措 , 并 且 在 政 治 取 向 上 存 在 一 些 功 利性 倾 向 。 有 些 大 学生 一 方面 把 政 治 看 做成 功 的 客观 条件; 另一 方 面 又 不想 参 与 政 治 。 有些 大 学 生 入 党动 机 不 够 明 确 , 片 面 强 调 个 人 发展 , 轻视应该承担 的党员责任 , 政 治 观 点 有 明 显 的 现 实 主 义倾 向 。 1 . 2理想信 念 当代大学 生不仅仅 重视 人生理 想、 社 会理想 , 也强调生活理想 、 职业理想 , 但是 却 多了一份现实性和功利 性 , 少 了一 份 奉 献 性 和 踏 实性 , 在 我 们 的调 查 问卷 中显示 , 当 问及 “ 当 代 大 学 生 思 想 状 况 存 在 的 最 主 要问题是什么” 时, 八个 选 项 中理 想 信念 模 糊 排 在 了第 四 , 在 对 理想 层面 的 关 注 上 , 生 活理想排在第一, 社 会 理 想 排 在 最后 , 这说 明在 当 代 大 学 生 的意 识 中 , 理 想 信 念 已经 出现 问题 。

行业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的一个分析

行业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的一个分析

1校园 文化 的内 涵及 其特 色 美 国学 者 华勒 最早 在 1 2年 《 育社 会 学 》中 第概念 , 把 它定义 为 “ 并 学校 中 形成 的特 别 文 化 ” 高校 校 园文 化作 为 。 生长 、发展在 高等 教育 环境 中的 一种独 特 的文化 现象 , 新 的校 园文化观 角 从 度 理 解 : 包 括理 念 、制 度 、器物 和 活动 等 多个 层 面,它不 局 限于 表层 的 校 “ 园文化 现象 或文 化 活动 , 而重 在展 现其 内在 的文化 机理 、厚 重 的文 化积 淀 、 持 久 的文 化传 承 和深 邃 的文 化 理念 , 校 园文化 主 体 的生 存 方式 。 是 ” 高校 的特 色校 园文化 是指 学校在 办学过 程 中逐步形 成 、传承 并被社会 公 认 的、独特 的 、优秀 的和富有 开创 性的校 园文化 风貌 。每所 大学都 有不 同于 其他 学校 的方面 , 但并 不一 定都 能算得上 是特 色, 只有那些 经过 长期办 学实 践 累积 和检验 , 提高 学校教 育质量 、办学水 平和 办学效 益具有 显 著作用 , 对 同时 又得 到社会 广泛 认可 的方面 才可 以称 其为特 色校 园文 化 。 2行业特 色 高校校 园文 化建 设现 状分析 河海大 学属于典型 的行业特 色高校, 业特色 高校主要指 那些具有 显著行 行 业特色 和学科优 势, 原属 行业部 委管 理, 在世纪之 交 高教管理 体制 改革 中划入 教育部 或省区 市等 为主管理 的高等 学校 。我校 就是 一所 以水利 为特色 、工科 为主 的多科性 高校 。 作为 一所典 型的行 业特色 高校 , 我校 校 园文化 不可避 免 的 具有 明显 的水利 特色 。河海 大学 的校 园文 化可 以说 是典型 的水文 化 。所 谓水 文化 , 是指人们 在水事 活动 中创造 的 以水 为载 体的各 种文 化现象 的总和 , 是民 族文化 中 以水 为轴 心 的文化 集合 体, 是全社会 以水 为载体共 同创造与水 有关 的 科学 、 术及制度 、 艺 习俗 等在 内的物 质产 品和精 神产 品的 总和 , 是人类 文化 的 重要 组成部 分 。河 海人具 有很 深的水 利情 结,艰 苦朴素 、实 事求是 、严格 要 “ 求 、勇于 探索 ”的 l 字校 训就 是源 于水利 教学 、科研 以及 实际工 作 。长期 以 6 来, 学校注 重培 养学生 “ 善若水 , 学敦 行 ”的 品格 。通 过长 时间 的积累和 上 笃 凝聚, 河海 大学水 文化建 设 已经 形成 了 自己的特 色, 综观 多年 的水 文化 建设 但 开展情 况, 当前也仍 有不 足 。 在 2 1相 关水文 化硬件 建设 不到位 . 水文化 硬件 是营 造 良好校 园文化 氛 围的重 要载体 。这些年 , 学校 开展 了 较 大规模 的校 园建设, 建 了江 宁校 区, 新 新修 了水 电馆、严 恺馆 、芝纶馆 、水 工 实验大楼 等等 , 都使用 在教 学、实验 和研 究上, 正从文化 氛 围的营造 上 但 真 很 少, 更不用 说水文化 氛 围的营造 了。而作 为 以水利 为特色 的学校 , 本部 几 校 乎没 有水利 景点, 从硬 件建 设角度 , 这对培 养学 生爱 国、爱水 的情怀是 远远 不 够 的。 图书馆 馆藏看 , 从 我校现 有藏 书 2 5 9 万册, 0 .7 电子 图书 3 . 万册, 大 27 但 多都是 专业 学习书 籍, 有关文 化, 其是 水文化 的书 籍偏 少, 约只有 5 0多 尤 大 0 册, 要让广 大学 生 了解水 、熟 悉水 、懂 得水, 点与水 文化相 关 书籍也 是远远 这 不够 。 22 校 园水文 化活动 氛围 不足 . 文化 的根本价 值在 于是否 能够赋 予其 创造者 、负 载者和传 承 者以竞 争力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大学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是文化不断丰富与日益完善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愈加突出的作用,因此现代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其基本职能[1]。

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及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多重社会职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现代大学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发挥自身优势,自觉肩负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一、文化传承的内涵所谓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用以表明人类所达到的、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历史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特殊表现[2]。

由此可见,文化是以社会主流思潮为前提条件进而形成和发展的,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

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先驱动力,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先进的新兴文化。

现代大学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但要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更应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前列[3]。

现代大学应将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升到大学办学理念的认识高度,并深刻理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找到其内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视角,以便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引领作用;引领社会文化是大学自身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

因此,现代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气氛浓郁、辐射性强的大学文化,以学术为本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便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特色校园文化构建研究——以博雅的国学为主导

理工科大学特色校园文化构建研究——以博雅的国学为主导

() 3 利用 大众传 播媒 介 在 校 园内进 行 推广 。现 代 的社
各 在学 多 的 是 对 于 物 质 的 追 求 , 工 科 大 学 生 们 的 视 野 更 加 宽 广 , 会是一 个信息 高速 发达 的社会 , 种传 播的媒 介 繁多 , 理 可 接 受 信 息 的 渠 道 变 多 , 想 也 发 生 了 变 化 , 尚 , 性 , 卫 校 的 国 学 推 广 中 , 以借 助 一 些 校 园 现 有 的 传 播 媒 介 进 行 思 时 个 前 国学 的宣传 , 这些传播 的途 径更 能被广 大学 生所 接 受 , 我们 是 他 们 新 的 追 求 , 园 文 化 出 现 了世 俗 化 , 浅 化 , 业 化 校 肤 商
园 文 化 的 结 合 展 开 论 述 , 提 出如 何 在 理 工科 大 学 建设 具 有 国 学特 色 的 校 园 文 化 。 并 关键 词 : 工科 大学 ; 园文化 ; 学 理 校 国
中 图 分 类 号 : 4 G 7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O 1 0 — 2 7 0 1 7 — 1 8 2 l ) 90 1 - 2
经 典 中所 倡 导 的 “ 孝 仁 义 礼 智 信 ” 基 本 规 范 , 吾 日三 省 忠 的 “ 吾 身 ” 见 贤 思 齐 , 人 格 追 求 , 天 行 健 , 子 以 自 强 不 和“ 的 “ 君
等 意 义 。 和 谐 , 为 一 种 思 想 , 中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精 神 的 息 ” 进 取 精 神 , 地 势 坤 , 子 以 厚 德 载 物 ” 宽 广 胸 怀 , 作 是 的 “ 君 的
影 响 , 文 素 质 缺 少 。加 上 理 工 科 高 校 文 科 院 系 比较 少 , 人 而

文化研究的意义范文

文化研究的意义范文

文化研究的意义范文本书上面两部分所概括的以强烈的政治热情与参与意识、激进的批判精神与边缘立场、突出的实践品格与语境取向为特征的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的知识生产、精神生活、社会实践有什么意义?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伊安·昂(IenAng)在她为两半球人文科学、艺术以及公共文化会议(TheHumanities,ArtsandPublicCultureinTwoHemispheresConferen ce,QueenslandArtGallery.5-7July,1999)提交的《谁需要文化研究?》(WhoNeedsCulturalStudies?)中很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1、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实践活动伊安·昂首先从文化研究的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相关性问题切入。

她谈到了几次理发时候的有趣经验。

理发师经常问她是干什么。

当得知她是从事"文化研究"的时候,接下来的一般是长时间的沉默,他们之间的交谈终止了。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感到情绪沮丧,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与普通大众的隔绝。

一种不被理解的悲哀。

伊安·昂认为,令人 __沉默部分起因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意义的普遍无知。

她指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文化是与日常生活分离的、超常的东西。

它要么与艺术同义,是某种象牙塔中的东西,要么指’其他人’,诸如移民或者土著居民"。

前者是对于文化的经典美学界定,后者则是对文化的人类学理解。

而在当今学术界,被称之为"文化研究"的东西,实际上已经摆脱美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分离,从而革新了对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的研究。

在文化研究中,"文化"指的是意义与价值的生产与商谈,而这种产生与商谈是个多元的、常常是充满斗争与冲突的过程。

这个过程发生在所有社会活动领域,比如工地、教育界、媒体与国际关系领域、甚至理发师的沙龙。

文化既不是机构、不是文本,也不是行为,而是所有这一切之间的复杂的相动。

民办大学校园文化定位与特色研究

民办大学校园文化定位与特色研究

民办大学校园文化定位与特色研究随着教育的不断,我国的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普及阶段,民办高校在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

相比较于公办学校来说,这些民办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历史等方面拥有着非常明显的劣势,竞争力不高,要想提高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就必须走差异化道路,打造学校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本文主要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定位和特色办学的现状、文化定位和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的战略、创建民办高校文化定位和特色办学的策略几个方面对新型民办大学校园文化定位与特色进行了研究.ﻭ民办高校;文化定位;特色办学ﻭ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定位和特色办学的现状ﻭﻭ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育事业的不断,我国的民办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学校数量上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在教学质量上依旧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民办大学的竞争力。

要想提高民办大学的竞争力,打造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民办大学主要还是将精力放在了如何与公办大学比较师资力量、教学历史等方面,对于特色办学以及校园文化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并不够。

当然也有一部分民办学校就校园文化定位和特色办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但是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得章法,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学校的定位没有找准确,相关的研究探索也就无法取得其应有的效果。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民办大学来说,定位校园文化和开展特色办学更像是一种口号或者是画在纸上的画作,看起来很美好却找不到实现的办法。

二、文化定位和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的战略ﻭﻭ民办学校的认可度比不上公办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民办学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民办学校认可度,依靠师资力量和教育经验远远不够的,只有找对文化定位,开办特色办学才能够正整理稿民办大学的核心办学实力,也是民办大学的策略。

和公办大学不同,民办大学学风更加自由,相对限制和规章也要少很多,这有利于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不同的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和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使命必须从继承和发扬当地优秀文化开始。

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深入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建了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联动式课程教学体系,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文化育人效益。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特色文化课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

”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文化自信成为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其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全面发展,更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传承。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文化自信意识不足、培育内容单培育方式陈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人认知等方面。

本文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与路径,包括完善培育机制、创新培育内容、优化培育环境、加强实践活动等,以期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高度重视,共同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呈现出既积极又复杂的态势。

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不断增强。

他们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世界影响力有着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面临挑战。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迷茫和动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减弱。

网络文化的兴起也对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质疑。

我们还应该看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例如,一些高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文化自信培育机制;部分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足,难以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倾向,也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了不良影响。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作者:李佩谢丽丽王继文 Ronald Judan1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4期摘要:在日常教学中如何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笔者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本文作者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以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开设《会计文化》选修课的实践探索为例,从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现状、《会计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应用、实施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深入挖掘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育与弘扬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重规守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点的角度,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然而,二者之间融合度的提升需要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深挖和持续整合。

关键词:会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底蕴的整体呈现,经中华民族历代祖先创造与传承,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 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规范、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并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彰显美育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又要与学科专业教育密切结合,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文化价值,强化学生素养教育,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包括文献研究、个案调研、定性分析等,实践参照以高职院校经管专业的《会计文化》选修课为例,从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现状、《会计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应用、实施路径四个方面进行剖析,探索创新模式,将文化教育与专业学科学习有机结合,建立更具生命力、更符合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土壤和根本当代全球化发展趋势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突,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信息传播加速,但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发布时间:2021-04-21T13:56:19.29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邓梁[导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高校是传承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阵地,但从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中发现,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熟知度和践行效果急需提升,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氛围不足。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邓梁 417000摘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高校是传承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阵地,但从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中发现,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熟知度和践行效果急需提升,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氛围不足。

为此,应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打造特色课程文化;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引言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之举,尤其是传统文化进课堂,经过融合从而推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

但有部分院校没有传统文化课程的整体设计,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进行,可能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处于边缘的地位。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缺失和断层的现状令人堪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承重要的逻辑延伸,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关键的作用与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意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基础上,产生、衍化、发展、演变后渐渐形成的思想文化和人文习俗。

其包括诸子百家的学术研究、传统文学、政治理论,更有传统艺术、教育管理、军事科学、哲学思想、风俗民情等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

因此,要在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特色校园文化调研报告

特色校园文化调研报告

特色校园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教育的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逐渐兴起。

特色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弘扬学校的特色,形成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特色校园文化在我国学校的普及情况,本次调研旨在调查一所示范性高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情况以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二、调研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两种方式,调研了该示范性高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和学生对此的认知和评价。

三、调研结果1.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该示范性高中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校注重学生培养,将特色校园文化融入到各个方面,包括校风、校训、校史等。

学校成立了特色校园文化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关规划,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文化节、讲座、比赛等,让学生在课堂以外也能感受到学校的特色文化。

2. 学生认知和参与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能够准确说出学校的校风、校训以及校史,对学校的特色文化感到自豪。

此外,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活动,如文化节和比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和传承学校的特色文化。

3. 学生评价学生对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普遍持肯定态度。

他们认为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能够培养他们的个性和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之余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同时,学生也认为特色校园文化为整个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他们更加融入学校集体。

四、调研结论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特色校园文化在该示范性高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实施,学生对此有着积极认同和参与。

特色校园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学校的独特标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个性和能力,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教育质量。

建议其他学校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借鉴该示范性高中的实践经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校的特色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发展机会。

同时,学校也需要关注学生对特色校园文化的认知和评价,不断改进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特色校园文化。

浅析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和意义

浅析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和意义

1 0 4
和愿景逐渐变为现实 。
阿 堙广据 电 大雩 季报
第l卷 5
方方面 面总是 能够 比较 迅速地 渗 透和 影响 到电大
校 园文化 , 电大校 园文化也不断地对各 种文化进 而
电大校 园文化也 体现 出这样 一种 内容 上的 整
合优化特 性。它使 得 电大在校 园文 化 建设方 面一 改普通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于板结单 一的不足 , 能 够 客观地认识到外部世界 的文化 多样性 , 能够清 醒 地识别 出电大内部学生群体基 于性 别 、 年龄 、 职业 、
关键词 : 电大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中 图分 类 号 : 2 . G7 8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X 2 1 ) 1 1 3 3 1 0 —4 9 ( 0 0 0 —0 0 —0
作 为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为世界 上规 作
模最大 的远程开放大学 , 电大通过学 历教 育与非 学 历教育 , 多层 次 、 多规 格 、 渠道 办学 , 点 面 向地 多 重 方 、 向农 村 、 向基 层 、 向边 远 和 民族 地 区 , 面 面 面 为 社会培养 了大批 “ 留得住 , 得上 ” 用 的人 才 , 经 3 历 0 年 的发展 取得 了辉 煌 成就 。 目前 要 , 时 也 是 增 强 电 大 核 心 竞 争 力 的 同
需要。

内 国际 、 园内外与社会各 方面丰 富多彩 的文化精 校

电大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的 特 色
华 。具体说 , 电大本身就 是一个 网络遍 布 全 国城 乡 的巨大教育 系统 ; 有天地 人 网结 合 、 级平 台互 拥 三 动的 网络 教育环境 ; 汇集 了大批 国内外 教育 科研 机 构一流的专 家教 授 ; 电大 开展 了与社 会 各行 业 、 系 统的广泛合 作 , 合理利用 社会各种具 有教育 力量 和 教育价值 的资源和设施 , 大化地分享 社会 优质学 最

打造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思考.doc

打造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思考.doc

打造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赵红深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1期[摘要]新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快院系文化的建设。

文章叙述了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概念,对国内现状进行了评述,并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为个案进行研究,归纳了系部特色文化的特点、科学内涵、功能和现实意义,阐述了打造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通过坚持三项原则,采取五项措施以及实施六大工程来建设和谐系部。

[关键词]系部特色文化科学内涵现状述评功能实践与思考[作者简介]赵红深(1958- ),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湖南衡阳 421001)[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2-0040-03一、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概念和现状述评1.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积淀和提炼而形成的校园氛围,是师生员工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面貌的整合与结晶。

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系部文化,则是指系部成员在系部领导的引领下,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系部性质和专业特色,朝着系部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系部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二级管理模式后体现以系部为管理主体的重要途径。

系部文化除具备校园文化的一般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根据高职学生的教育特点和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系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引导学生确立职业本位意识,体现系部文化的专业性特点。

“大学文化研究”辨析

“大学文化研究”辨析

文 化 研 究 关 注 的 是 当代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的 建 构 以及
新 的结构 性压 迫 的形成 , 力 于考 量它 们与 文化 、 致 经济 生产 之 间的 复 杂关 系 , 化 研 究 成 为 人们 对 文 自己 生 活 于 其 中 的 当 代 社 会 进 行 反 省 和 思 索 的 一 种最 具 批 判 性 的认 识 活 动 。 因 而 , 们 可 以 把 我
的 。 克 鲁 伯 (A ・L ・K o b r re e )与 克 拉 孔 ( ld Cy e Klc h h ) 检 讨 了 1 0 多 个 关 于 “文 化 ”的 界 uk o n 曾 6 说 , 为 文 化 是 一 种 成 套 的 行 为 系 统 , 核 心 由一 认 其 套传 统观 念 , 其 是 价值 系统 所 构成 。这个 看 法 尤
析 ; 是 更 为 特 指 一 个 独 特 的 学 术 研 究 领 域 。 二
背后 , 细考 察 现有 的研究 成 果 , 们 可 以看 到 , 仔 我 这些 已经或者 正 在进 行 的形 形 色 色 的教 育 “ 化 文 研 究 ”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已 经 偏 离 了 “ 化 研 究 ”的 , 文
“同 时 注 意 到 文 化 的 整 体 性 和 历 史 性 , 此 在 社 因 文 化 研 究 无 疑 是 当今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领 域 中 的

会 科学 家 之间获 得 广泛 的流行 ” 。然 而 , 管人 … 尽
门显 学 , 当 代 知 识 生 活 中 最 令 人 感 到 兴 奋 的 是
为一种被 人广 泛运 用的有 效 的分析 手段 乃至 时髦
从 不 同 的方 向去看 , 们 总能 发现不 同的内容 。 人
同 样 , “ 化 ” 多 义 性 一 致 , 化 研 究 也 与 文 的 文

大学文化的内涵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文化的内涵及相关因素研究
正 是 由于 大 学 文 化 的这 种 人 为 的 自主 性 ,才 大 大 增 加
了 其 大 学 文 化 形 成 和发 展 过程 中 的 可 控 因 素 ,从 而 使 得 学 校 可 以通 过 舆 论 宣 传 、纪 律 约束 、教 育 灌 输 、环
境 熏 陶 等 手 段 ,把 大 学 文化 的 建设 控 制 在 能 充 分 体 现 学 校 特 色 并 促 进 学 生 全 面 发展 的 方 向 上 ,最 终 实 现 大
质 形 态 , 一 批 高 水 平 、 结 构 合 理 、特 色 鲜 明 的 课 程 和
观 属性 。 高 等 学 校 作 为 ~ 级 教 育机 构 ,是 国 家 为 提 高 国 民 素质 、培 养 适 应 并 推 动 社 会 发 展 所 需 要 的 创新 型 人 才 而设 立 的 专 门场 所 ,这 决 定 了其 校 园 内 的 一 切 活 动 都在一 定程度上 体现 了国家的意 志和社会 的需求 ,
二 、大 学 文化 的 特征
( ) 客 观 性 和 自主 性 一
大 学 文化 的 概念 有 广 义 和 狭 义 之 分 。 狭 义 的大 学 文化 概 念 主要 偏 重 于 精 神 文 化 层 面 ,有 时 又 与 大 学 理
念 、大 学 理想 、大学 精 神 等 概 念 互 用 。广 义 的 大 学 文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
大 学文 化 的 内涵及 相 关 因素 研 究 木
肖 谦
【 摘 要】就 大 学文 化 的研 究 而 言 , 当始 于 文化 的 概 念 解 析 ,以确 定 大 学文 化 的 基 本 内涵 。 大 学 文 化研 究也 必 须 以文 化 研 究 的 整 体 为依 托 ,提 出大 学 文 化 自身 比较 确 定 的概 念 ,并 以 此 对 其特 征 、功 能 、建构 原 则 等相 关 性 因素 进 一 步展 开 更 深层 次的研 究 。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段少婧 1310631219【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承担着重任,要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对策。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一)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过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例如唐耀华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①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

大学精神不是异域学说、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遍价值指导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当代中国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学者华勒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这是最早作为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的提出。

我国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同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究,有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研究,如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对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情感化设计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高等教育领域,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化设计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情感因素,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增强其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

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们承载着学校的传统和价值观,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

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强调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使产品能够引发用户的共鸣,增强用户对产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中应用情感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情感化设计,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物质需求的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引导和传播。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设计,使之与现代建筑、艺术等人文环境相融合,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高校校园文化对提升校园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环保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入,有助于构建优美、宜居的校园环境,提升师生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2. 创意产品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创意产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更能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创意产品能够将抽象的校园文化内涵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和理解。

以学校历史背景或者特色事件为主题设计的纪念品,可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学校的风貌和文化底蕴。

浅析大学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浅析大学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07—1 — 8 20 1 2
作者简介 : 立华(94 , 湖南衡 阳人 , 屈 17 一) 男, 湘南学院招 生就业处政工师 , 究方向: 研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

l6 ・ o
维普资讯
求、 价值关怀、 文化氛围、 伦理标尺等等 ; 它是大学之 所 以不 同于其 他社 会组 织 的灵魂 所在 。 从 文化学 的角度看 , 学文化 是从 属 于社 会 主导 大 文化 的亚文化 , 衍生并 依 附 于主导 文化 而又 具 有 不 它 同于主导文化 的异质性 ; 大学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 ,
心灵共鸣 , 思想政 治教 育功能无疑 是现 实而合理的 。 其
关键词 :大学文化 ;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62 13 20 )1 16 4 17 —87 {080 —00 —0


文化及大学文化 的ຫໍສະໝຸດ 义和特点 维普资讯 2 O 年 2月 O8 第 2 卷第 1 9 期
湘南学院学报
Ju nl fX ag a nvri ora in n nU i sy o e t
Rl. 2 0 b .0 8
V0.9 N . 12 o 1
浅 析 大学 文化 对 当代 大学 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影 响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 ・ B 泰勒在《 原始文化》 中认为 , 的方 向去看 , 们 总能发 现 不 同的 内容 。 人 同样 , “ 化 ” 与 文 的多 义 性 一 致 ,大 学 文 化 ” 是 “ 也 “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 中包括知识 、 其 信仰 、 艺术 、 个 难 以解 释 的概念 。在 我 国 , 对于 大学 文化 的研究 道德 、 法律 、 风俗 以及人作 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 其 他 的能力 和 习惯 。在这 里 , ” 文化 的重 心在 于人 类 业 与兴趣伴随着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生而形成 , 它起 始于蔡元培、 梅贻琦 、 张伯苓等先生对大学理念 、 大学 已形 成 的符 号 系 统 与 生 活 习惯 。在 一 定 的程 度 上 , 其后又 由上世纪 8 年代后人们对“ 0 校园 “ 文化” 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或生活方式 , 就如英国 精神的论述 , 的研 究发 展 而来 。至 9 0年代 , 由于 国家教 育 主 文化研究的奠基者雷蒙德 ・ 威廉姆斯所指出的,文化 文化 ” “ 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 ,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 管部门的直接倡导与推动, 研究者们逐渐把研究重点 而 术和 学 问 中的某些 价值 和意 义 , 且也 表现 制 度 和 日 而 放 到大学 生人 文素 质教 育 以及通识 教 育 的问题 上 , 大学 理念 ”“ 、大学 精 神 ” 的 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的价值 。前苏联学 者也曾经就 随之 展开 了新 一轮 的关 于“ ” “ 文化” 的概念提 出了一些有代 表性 的观点 , 他们认 讨论 。这 也逐 渐 成 为 我 国 大学 文 化 研 究 的 主 流 。在 为, 文化 是人 们在 社会 发展 过程 中所 创造 的 物质 财 富 通常 的理解中, 我们可 以将 “ 大学文化” 定义为“ 大学 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 它不仅是业 已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人 ” 在共 同活 动 中所 创 造并 依 循 的 一 种 生 活方 式 , 它 精神财富 , 而且也是创造 、 配和消费这些财富的过 是 由大 学 里的师 生在共 同活动 中所逐 渐形 成 的思想 、 分 程 本身 … 。这 一概念 几 乎囊括 了人类 能力所 能 及 精神 、 意识乃至行为习惯 , 它强调 的是大学师生的科 的范围, 它是人类能力的展现 与表达 , 不仅是人所创 学 素养 和 人文 精 神 , 现 为 一种 共 同 的行 为准 则 、 表 价 造 的财 富 , 包 括 了人 化 的 自然 ; 这个 意 义上 ,文 值 观念 和 道德 规范 。“ 也 在 “ 大学 文化 ” 包 括 由校 园 环 境 既 化 ” 人 化 ”是人 的本质 力 量在 事物 中的显 现 , 主 所体现 出来的整体精 神风貌 ( 自由或谨严 , 即“ , 是 或 或开放 体客观化与客体主观化 的统一。克鲁伯 ( L Ko. 或 内敛 )也包 括从 大学 师生 的 日常活 动 、 举 止 中 A・ ・ r e , 言谈 它体现在大学的教育 br e 与克拉孔 ( l e l kon 曾检讨 了 1 ) C d u hh ) y Kc 6 0多个关 所表露出来的价值倾向与追求 ; 于“ 文化” 的界说 , 认为文化是一种成套 的行 为系统 , 思想 、 办学方针 、 课程设置 、 考试方式 中, 也体 现在教 其核心由一套传统观念 , 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 。这 师 的教 学 、 研 活 动 与学 生 的 学 习 、 团 活 动 中 ; 科 社 同 个看法“ 同时注意到文化 的整体性和历史性 , 因此在 时 , 它更 突 出 地 凝 结 为所 有 这 些 活 动 背 后 的精 神 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特色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摘要:据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文化传承社会功能的重要意义所在,文章对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特色文化的基本功能进行了阐释,进而对研究大学特色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特色文化发展历程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26-02
一、引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社会众多组织机构中,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大学将无可替代的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生力军。

对大学特色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学文化新景象,改变过去“千校一面”的单一局面,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要,使大学文化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教育体系发展较晚,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1.我国大学文化的萌发。

在经历了第一次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阶层逐步意识到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务派以这种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方式打开了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大门。

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了近代普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机构,我国的近代高等教育这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之相应的,在上个世纪初我国也出现了诸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思想家、教育家,迈出了我国主动探究大学文化发展的第一步。

2.建国后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亟需人才。

受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我国大学几乎照搬了前苏联的大学教育体系,大学文化研究也完全学习前苏联的模式。

尽管如此,我国当时的大学文化发展还是适应了我国建国初期对高校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也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

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得到了恢复。

奇迹般地,我国大学文化的研究在被抑制了十年后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高等教育理论逐渐被人们关注与深入研究,诸如《大学的理念》、《大学的使命》、《高等教育哲学》等数十部高等教育理论著作被翻译并且出版,为国内的高等教育及大学文化研究带入了新的元素。

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大学建设也在21世纪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与之相应的,对大学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也走向高潮。

三、大学特色文化的基本功能
1.大学特色文化更具有凝聚力。

大学人才的培养,师資的凝聚,在很大因素上取决于大学文化的凝聚。

从这个层面上说,大学特色文化对于大学文化凝聚力,对于文化强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大学特色文化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和包容性,它向大学赋予了独立的精神,使得大学人不断地超越创新,向上进取。

而大学人在学习传承大学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又对大学特色文化进行着新的创造与升华,使得大学特色文化能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形成了更加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特色大学文化。

加强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发展大学特色文化创新能够有效地增强文化的凝聚力,进而增强大学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大学文化品位,进一步整合大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断积淀凝炼升华,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大学特色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大学特色文化具有完整的文化体系,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客观实在性;具备固有的先进性与创新性,这些都是大学特色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大学具有文化引领的功能。

这种特性和功能决定了大学文化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但是,高校的文化引领性地位和功能并不能直接决定大学文化的先进性,因为大学文化还存在着一个建设的过程。

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使大学文化像新生事物一样,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大学发展有自身的逻辑。

世界一流大学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不仅有一流的设施、教师和学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有自身
特色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成为大学的精神支柱和生命力的源泉。

3.大学特色文化更具有影响力。

特色文化之“特”即是与众不同,即是一见难忘。

所以说大学特色文化对于大学的影响力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一般的社会文化不同,大学文化的主流是高层次的、高品位的,更具有先进性。

因为大学不仅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思想和文化的中心,其文化意识凝聚了人类崇高的思想和精神,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大学的教育活动所传播和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不仅能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进步,也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观念成为主流。

被世界公认的国内外著名大学,他们不仅在学校规模、办学层次、資金投入、人才培养等硬实力上被大家认同,其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师生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甚至校园内的某一处景观,都能投射出深厚的、特定的大学文化底蕴。

软实力较之硬实力更难建设,因为硬实力是花钱可以改善的,而软实力则是无形資产,而且比硬实力更重要、更根本。

如果说硬实力反映学校办学现状,软实力则体现一所大学的追求和理想。

对大学来讲,特色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四、大学特色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1.大学特色文化对增强大学师生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是在大学人长期的努力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
财富,它的不断发展和演化与大学人积极主动参与是分不开的。

大学人不仅是大学文化创造的主体,而且也是大学发展的主要推进主体。

特色文化形成并获得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会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效应场。

在这种效应场的氛围中,所有身处其中的个体会自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并逐渐形成信念,逐步构建出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

这种具有明显特色的大学文化明确了“我性”与“他性”的区别,能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为人们提供有效的价值范导,重塑文化的权威。

如此,大学特色文化才能统摄人心,对增强大学师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2.大学特色文化对于大学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特色文化根据其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与升华,被大学师生认同,形成无意识文化积淀,并且被自觉地发掘、加工并进一步融合创造,形成了具有特色统一和谐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要能够融入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不断渗透进入人才培养的环节,能够被主动地认同、接受及传播。

这种大学特色文化对大学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大学特色文化对于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特色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任何组织都有可能被淘汰的危险,大学若要想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也证明,高等教育注重特色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已成为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加强对大学文化的
研究和建设,不仅有助于培育浓厚的学术文化环境,也助于培养科学学术精神,而且还有助于培养起大学人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4.大学特色文化对繁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清晰地从大学发展的历史中看到,大学和时代的发展是休戚与共、密切关联的。

不同时代的大学都肩负起了那个时代赋予的使命,成为时代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力量。

大学在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其特有的品质,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社会沟通,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大学理应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申明.论大学文化特色及其建设的当代价值[j].湖北: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2.唐珍名.大学文化与特色兴校[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3.赵存生.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2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宣传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贾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