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规律的运用重点难点分析高中生必备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路径的运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直线运动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物理中关于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一、直线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速度移动,而变速直线运动则是指物体在直线路径上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
二、直线运动的描述1. 位移:位移是描述物体在直线运动中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的大小不等同于路程,路程是物体运动的总路径长度,而位移则关注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关系。
2.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对时间的导数。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一个恒定值;而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时间的函数。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对时间的导数。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为零;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不为零。
三、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1.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公式为 \( s =vt \),其中 \( s \) 表示位移,\( v \) 表示速度,\( t \) 表示时间。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对于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可以表示为\( s = ut + \frac{1}{2}at^2 \),其中 \( u \) 表示初速度,\( a\) 表示加速度,\( t \) 表示时间。
速度公式可以表示为 \( v = u+ at \)。
四、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1. 位移-时间图像:在位移-时间图像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被绘制在坐标系中。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斜率为速度的直线,而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则是一条曲线。
2. 速度-时间图像:在速度-时间图像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被绘制在坐标系中。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运动形式之一,也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其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速度和加速度等几个方面,对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的知识点进行探讨。
1. 基本概念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轨道运动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直线运动看作是一维运动,即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用一个坐标轴表示。
研究直线运动时,我们要关注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2. 运动的描述为了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我们引入了位移这个概念。
位移是指物体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直线距离,它是一个矢量量值,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根据位移的正负,我们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3. 速度速度是物体每单位时间所走过的位移量,它是一个矢量量值。
在直线运动中,速度可以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两种。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之比,瞬时速度则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位移与瞬时时间之比。
在计算速度时,我们需要考虑物体的方向,因为速度是一个矢量量值。
4.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量度,它是物体每单位时间所改变的速度量。
加速度也是一个矢量量值。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者零。
正值表示物体的速度增大,负值表示物体的速度减小,零值表示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
根据加速度的正负,我们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运动图像为了更直观地描述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使用运动图像来表示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过程。
常见的运动图像有位置-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和加速度-时间图像。
位置-时间图像用来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速度-时间图像用来描述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加速度-时间图像用来描述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通过观察运动图像,我们可以得到更多关于物体运动特性的信息。
高考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技巧点拨: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技巧点拨: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4.坐标系:用来精确描述物体位置及位置变化.二、时间和时刻1.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一点表示.2.时间:时间间隔的简称,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表示.三、路程和位移1. 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2.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技巧点拨: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四、速度与速率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 ,即txv ,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2.速率:①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通常简称为速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技巧点拨: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五、加速度1.物理意义: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 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 表示. tv t v0-=∆∆=t v a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 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 的方向一致.技巧点拨: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六、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特点:0=a , 恒量=v .3.位移公式:vt x =七、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2.特点:恒量=a3.公式: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t += ②位移时间关系:20at 21t v x += ③速度位移关系:2ax v v 202t =-技巧点拨: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八、匀变速运动的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恒量aT x x Δx 2x 1n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2102v v v v t=+=九、初速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1.在1s 末、2s 末、3s 末、4s 末……n s 末的速度比为1:2:3……:n2.在1s 内、2s 内、3s 内、4s 内……n s 内的位移比为12:22:32……:n 23.在第1s 内、第2s 内、第3s 内、第4s 内……第n s 内的位移比为1:3:5……:(2n-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比为1-n -n ::23:12:1⋯⋯--5.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n ::3:2:1⋯⋯技巧点拨:匀减速直线运动到停止可等效为反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教学难点:直线运动的应用题解析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2. 教案、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时间图、位置-时间图等;4. 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v = v0 + at,s = v0t + 0.5at^2,v^2 = v0^2 + 2as等。
三、示例分析(15分钟)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解答。
四、实验操作(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验证直线运动的相关理论,并加深对直线运动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对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
六、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澄清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知识和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高三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三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直线运动是物体按照一定的轨迹在直线上运动的过程,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内容。
在高三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下面将对高三直线运动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经过的路程,与运动的轨迹和运动方向有关。
2.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 加速度: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等于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在同样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即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
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4. 加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零,表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不受到力的作用。
三、变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在同样时间内位移不相等的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概念: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3. 瞬时速度概念: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是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即时间非常短的瞬间速度。
4. 加速度的概念: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速度和时间的导数。
四、匀加速直线运动1. 定义:在单位时间内,加速度大小保持不变的运动称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2. 速度-时间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线性变化,即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3. 位移-时间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是二次函数关系,即位移与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
4. 速度-位移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为一次函数关系,即速度与位移成线性关系。
5. 加速度的概念: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可以通过速度差除以时间得到。
五、自由落体运动1. 定义: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仅受重力作用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2. 自由落体的特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地球上近似为重力加速度,大小约为9.8米/秒的平方。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重要知识点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重要知识点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是运动学的基础,牵涉到众多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学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直线运动问题。
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的移动过程,可以通过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等方法进行表示和描述。
其中,位移表示物体在某一时间内的位移,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瞬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加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瞬时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移动的平均速度,可以分别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路径长度和时间的比值,以及等速直线运动公式v=Δs/Δt来计算;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导数计算得到。
3.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平均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速度变化的平均值,可以用速度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以及等加速直线运动公式a=Δv/Δt来计算;瞬时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时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导数计算得到。
4.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包括位移-时间规律、速度-时间规律和加速度-时间规律。
其中,位移-时间规律描述了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规律描述了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时间规律描述了物体在直线上的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5. 合速度和相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合速度是指物体在两个速度的影响下运动的总速度,可以用合成速度公式vH=(v1+v2)/2来计算;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两个物体之间的速度差计算得到。
6. 运动图像和分析方法运动图像是指通过图表或图像的形式来描述和分析物体的直线运动,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时间图。
通过分析和解读不同类型的运动图像,可以得到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变化率等信息。
高考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考直线运动知识点一、引言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而物理是高考科目中的一项难点。
直线运动作为物理中的基础知识点,在高考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本文将从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加速度以及相关计算等方面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直线轨迹运动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直线运动通常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这三个物理量来描述。
三、速度的概念与计算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与所经过的时间之比。
用符号v表示,公式为v=s/t,其中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四、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的符号为a,公式为a=(v-u)/t,其中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
五、匀速直线运动一种特殊情况是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相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加速度为零。
这使得计算更加简单。
六、变速直线运动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变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变化。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加速度均不为零。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需要使用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以及加速度-时间图等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计算。
七、直线运动的应用直线运动是物理中的基本知识点,也是很多实际问题的基础。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直线运动的概念来计算行驶车辆的速度、位置和加速度,从而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
此外,直线运动还与测速仪器、摄像头等设备联系紧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八、总结高考直线运动知识点是物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一知识点是提高物理成绩的关键。
通过深入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加速度以及相关计算方法,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物理问题。
希望本文对于高考物理的备考有所帮助。
高三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复习
《高三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复习》一、引言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
在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直线运动的知识点,对于提高物理成绩、提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直线运动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二、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 质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以看作质点;而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就不能看作质点。
2. 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的作为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的人,以汽车为参考系,人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考系,人是运动的。
3. 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在其他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
4. 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三、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不随时间变化。
其位移公式为 x = vt,其中 x 表示位移,v 表示速度,t 表示时间。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不随时间变化。
(1)速度公式:v = v₀ + at,其中 v 表示末速度,v₀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高三物理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规律知识点分析全国通用
综合复习——直线运动专题复习一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规律知识网络考纲要求命题规律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本专题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及图象,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既有单独命题,也有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磁场中的通电导体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加以体现。
预计在今后的高考中,有关加速度、瞬时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图象等仍是命题热点,但有关运动图象与实际运动过程的关系、实际问题的建模、测定加速度时“逐差法”的应用也应引起重视,而试题内容与现实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将更紧密,涉及的内容也更广泛,联系高科技发展的新情境更会有所增加。
复习策略首先要注意概念和规律以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解,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其实质,而不仅仅是记几个条文,背几个公式。
例如质点的概念,单单记住质点的定义是很不够的,重要的是领会其实质,学会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即除去次要因素抓住其实质的科学研究方法。
其次,学好物理,重在理解。
要切实提高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对于同一概念和规律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能够辨别物理概念似是而非的说法。
第三,推理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只有两个: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其余的公式包括,都是由这两个基本公式推导出来的,要通过对一些常用公式(时间中点、位移中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的推导来培养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注意“一题多解”可以加深对题设情景的理解、熟练物理知识的应用,是通过解题提高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抓住一个习题,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练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把这个题型搞清、弄透,比只追求解题的数量、不求甚解的方法效率要高得多,效果要好得多。
做完题后想一想:在解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概念和规律?是如何应用的?及时总结,善于总结,使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而不是匆匆忙忙地为做题而做题,做题的目的是为了练习知识的应用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在做题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更应该想一想自己是哪里出了错,概念的理解和规律的掌握还有哪些缺陷,通过做题加深自己的理解,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想法。
高一直线运动规律及其应用
学科物理年级高一上课日期学案主题直线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授课时段教学目标教法复习课:讲解法、练习法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讲授重难点知识、拓展拔高重点难点1、重点:2、难点:教学过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是恒定的. 反之也成立. 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的匀变速直线运运称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叫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以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应加一负号表示。
2. 基本规律: (公式)(1)速度公式: v t= v0 + a t 或:a =tvvt0-. (图象为一直线,纵轴截距等于初速度大小)(2)位移公式: s = v0t +21at2注:在v-t图象中,由v-t 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等于质点在时间t内运动的位移(3). 推论: asvvt222=-(3)平均速度:2vvv t+== S / t (前一式子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它是指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后一式子对任何变速运动均适用。
说明: 以上各矢量均自带符号,与正方向相同时取正,相反取负.在牵涉各量有不同方向时,一定要先规定正方向. 如果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取正值的话,则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就取负值代入公式运算. 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一般要先判断物体经历多少时间停止下来,然后才能进行有关计算.否则可能解出的结果不符合题意.例如,一个质点先以加速度a1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 ,突然加速度变为反方向,且大小也发生改变,再经相同时间,质点恰好回到原出发点。
试分析两段时间内的加速度大小关系,以及两段时间的末速度大小关系。
例1.一颗子弹水平射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中. 已知子弹的初速度为v0 , 射入木块深度为L后与木块相对静止,以共同速度v 运动,求子弹从进入木块到与木块相对静止的过程中,木块滑行的距离.例2. 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一个人站在第1节车厢的前头观察,第1节车厢通过他用了1s ,全部列车通过他用了6s钟, 则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厢?例3. 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为v0 .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后,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 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s ,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A. s ;B. 2s ;C. 3s ; D 4s .例4. 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50m距离加速到最大速度25m/s,并能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60m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m/s,以后只能维持这个速度4.0s.设猎豹距离羚羊x m时开始攻击,羚羊在猎豹开始攻击后1.0s才开始奔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运动,且均沿同一直线索奔跑.求:⑴猎豹要在其最大速度减速前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 ⑵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上羚羊, x值应在什么范围?例5 天文观察表明: 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 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的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 v = H r.式中的H为常数,称为哈勃常数, 已由天文观测测定. 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 假设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其中心. 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 , 其计算式为T = _________. 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H =3×10-2米/秒•光年.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进行的距离,由此估算宇宙年龄为_______年.例6.(追击问题中的极值问题)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的速匀速驶来,从后边赶过汽车.试求:(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最远? 最远距离是多少? 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2)什么时候汽车追上自行车, 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例7.(临界法)火车以速度v1在轨道上向前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处另一列火车正以较小的速度v2匀速行驶且并未发现自已的火车.司机即以某一加速度紧急刹车.为使两车避免相撞, 加速度a应满足什么条件?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论(普适性)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S2-S1 = S3-S2 = S4-S3 = ……= S N-S N-1 = aT22.在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t/2 = ( v0 + v t )/ 2 = s/ t3.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经时间通过位移为s, 则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总小于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不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即v t /2 < v s/2三、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 1T 末, 2T 末, 3T 末, … n 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 ∶v 2∶ v 3 ∶…:∶v n = 1∶2 ∶3 ∶… ∶n .(2) 1T 内, 2T 内, 3T 内, … n T 内位移之比为:s 1 ∶s 2 ∶ s 3 ∶… ∶s n = 12 ∶ 22 ∶32∶…∶n 2 .(3). 第一个T 内, 第二个T 内, 第三个T 内, …, 第n 个T 内位移之比为.S 1 ∶s 2∶s 3∶… = 1∶3∶5 ∶… ∶(2n -1).(4).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 ∶t 2 ∶t 3 ∶ … ∶ t n = 1∶:)23(:)12--… ∶ (1--n n ).例8. 一物体从斜面上某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秒后到达斜面底端,并开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经9秒停止. 则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与在水平地面上的位移之比是: A. 1∶1; B. 1∶2 ; C. 1 ∶3 ; D. 3∶1 .例9. 三块完全相同的木块固定在地板上. 一初速度为v 0的子弹水平射穿第三块木板后速度恰好为零. 设子弹在三块木板中的加速度相同,求子弹分别通过三块木板的时间之比.例10. 一质点由A 点出发沿直线AB 运动,行程的第一部分是加速度为a 1的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加速度为a 2的匀减速运动,到达B 点时恰好速度减为零. 若AB 间总长度为S ,试求质点从A 到B 所用的时间 t.例11. 某人骑自行车以.4m/s 的速度匀速前进, 某时刻在他前面7m 处以10m/s 的速度同向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2m/s 2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此人需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例12. 摩托车从静止开始以a 1 =1.6m/s 2的加速度沿直线匀加速行驶,中途做了一段匀速运动,后以a 2 = 6.4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一共经历了130s ,总位移是1.6 ×103m. 求:(1) 摩托车的最大速度? (2) 在起动和减速的加速度跟(1)相同的条件下, 摩托车在这段位移中如何运动所需时间最短,且此种情况的最大速度?四、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① 初速度为零; ② 只受重力作用.( 平时物体在空中向下运动,如果空气阻力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比可忽略时,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地面附近取 g =9.8 m/s 2.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v t = gt , h =g 21t 2 , 2t v = 2 gh . 例1. 物体自某高度自由下落,最后1s 内下落的高度是总高度的7/16, 取重力加速度 g =9.8m/s 2, 求物体下落的总高度和总时间,例2. 物体自A 点自由下落,经过B 点到达C 点,已知物体经过B 点时的速度是到达C 点时速度的3/5, BC 间距离为8m ,求AB 间距离和到达C 点时的速度.2. 竖直上抛运动.(1).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的条件: ①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 ②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2) 竖直上抛运动规律:① 上升过程: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当末速度v =0时,物体到达最高点.以向上为正方向,则v t = v 0-gt h = v 0t - g t 2 /2 ; v t 2-v 02 = -2gh ( h 为以抛出点为起点的位移.)② 下降过程: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③. 几个重要的物理量: 最大高度 H = v 02 /2g 总时间 t =2v 0/ g. ④ 两个重要关系: t 上 = t 下= v 0/g .(时间的对称性).在抛出点上方任一位置A: 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等值反向 v A = -v A ˊ⑤ 表达式 h = v 0 t -221gt 中h 的符号规定: 在抛出点上方时h 取正, 在抛出点下方取负.在抛出点上方时, 同一个h 对应两个t 的值.在抛出点下方. 则只有一个t 的值.五、本章常用的解题方法有:逐差法、图象法、极限分析法,对称原理、相对运动观点、相似大角形性质、自由弦的等时性、整体法、逆向思维法。
高一物理必修一 知识脉络、重点难点及易错易混点总结
高一物理 必修一【知识脉络、重点难点及易错易混点总结】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关系式:(1)t 0v v t a =+ (2)201v t 2x at =+(3)22t 0v =2ax v - (4)()0t v v v 2x t +==平均 外加一个常用推论公式: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0t2v v v 2t +=易错现象:1、在这些基本公式中,不注意速度和加速度正、负;2、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殊公式。
二、【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公式: ①t v gt = ②21h 2gt = ③2t v 2gh = 竖直上抛运动: (1)时间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2)速度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中经过A 点时的速度大小与下降过程中经过A 点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点】:在竖直上抛运动过程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情况。
三、【运动的图象 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1、图象:(1) x —t 图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正负则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2)v —t 图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正负则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3)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A 、图象与两个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B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则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则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2、相遇和追及问题:(1)物体A 追上物体B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则A 追上B 时一定有A B 0x x x -=,且A B V V ≥ (2)物体A 追赶物体B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要使A 与B 不相撞,则有A B 0A B x V V x x -=≤,且 易错现象:1、混淆x —t 图象和v-t 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等;3、在计算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能后退。
高三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三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运动形式之一,也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知识点对于解决物理问题和理解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的主要知识点。
一、位移和位移的性质1. 位移的定义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移量,用符号Δx表示。
位移的大小等于末位置与初始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方向则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2. 位移的性质位移具有以下性质:(1)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个矢量量值。
(2)位移可以是正数、零或者负数,正数表示朝正方向位移,负数表示朝负方向位移,零表示位置没有改变。
(3)位移的大小等于路径长度,与路径形状无关。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 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用符号v表示。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其中Δx表示位移,Δt 表示时间间隔。
2. 瞬时速度的定义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瞬时位移与瞬时时间的比值,是平均速度的极限情况。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计算物体的瞬时位移对应的瞬时时间来获得。
三、速度和速度的性质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量,用符号v表示。
速度的大小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则由位移的方向决定。
2. 速度的性质速度具有以下性质:(1)速度是一个矢量量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2)速度可以是正数、零或者负数,正数表示朝正方向运动,负数表示朝负方向运动,零表示静止不动。
(3)速度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位移有关。
四、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1. 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用符号a表示。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其中Δv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间隔。
2. 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当物体的速度增加时,称为加速运动;当物体的速度减小时,称为减速运动。
3. 加速度的计算若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发生改变,则可以通过计算速度变化量和时间间隔的比值来获得加速度。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最基本,同时也是考察做多的一种运动形式。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应着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应着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前提条件物体到底在满足什么前提下才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呢?这个前提条件,主要是对比曲线运动的前提条件来说的。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1,受恒外力作用(保证加速度方向大小不变);2,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保证物体运动方向不变)。
当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时,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四个最基本公式,分别如下:(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vt=v0+at(2)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x=v0t+1/2at2(3)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公式vt2-v02=2ax(4)位移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公式x=(vt+v0)·t/2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使用与选择一般来说,题目中含有t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第一个、第二个方程。
题目没有时间t时,优先考虑的是第三个方程(位移和速度关系)。
从上述的四个公式中不难看出,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主要是研究五个物理量:s、t、a、v0、vt,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6篇)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6篇)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重要知识点讲解基本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最核心公式末速度与时间关系:Vt=Vo+at位移与时间关系:x=Vot+at^2/2速度与位移关系:Vt^2-Vo^2=2as●重要公式补充(1)平均速度V=s/t;(2)中间时刻速度V(t)=(Vt+Vo)/2=x/t;(3)中间位置速度V(s)=[(Vo^2+Vt^2)/2]1/2;(4)公式推论Δs=aT^2;备注:式子中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这个公式也是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实验的原理方程。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⑴受恒外力作用⑴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重要比例关系由Vt=at,得Vt⑴t。
由s=(at^2)/2,得s⑴t^2,或t⑴2√s。
由Vt^2=2as,得s⑴Vt^2,或Vt⑴√s。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2一、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二、推论1、vt/2=v=(v0+v)/22、⑴x=at2 { xm-xn=(m-n)at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V1:V2:V3: :Vn=1:2:3: :n(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X1: X2: X3: :Xn=1:2(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S1:S2:S3::Sn=1:3:5::(2n—1)(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全时间t之比t1:t2:t3::tn=1:√2:√3::√n(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物理量;2. 掌握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和数学表达式;3.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3. 直线运动的相关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1. 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的定义和理解;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3. 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实验演示;3. 组内讨论;4. 问题解答。
六、教学过程:1. 定义直线运动的概念,并介绍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2. 讲解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并推导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4. 组内讨论,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
5. 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直线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物体在同一方向上按相同的速度运动。
2. 直线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3.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v = d / t;a = (v2 - v1) / t。
4. 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d = v0t + (1/2)at2。
八、课堂练习:1. 一个物体以4 m/s的速度向前运动,经过3秒后,它的位移是多少?2. 一个自由落体物体下落2秒后的速度为20 m/s,求加速度的大小。
3. 一个汽车经过2小时的行驶,最终速度是80 km/h,求加速度的大小。
4. 一个物体以20 m/s的速度向前运动,经过5秒后,它的位移是多少?5. 一个自由落体物体下落3秒后的速度为30 m/s,求加速度的大小。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数学表达式,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使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主要概念、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2.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3.科学方法:(1)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即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策略.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通过复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形成解题思路.从高考试题看,把直线运动作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单独进行考查的命题并不多,更多的是作为综合试题中一个知识点而加以体现.对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高考将审题、画草图、建立物理图景……作为一种能力考查,学生往往忽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以及一些特殊解题技巧,因此,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例题分析,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让他们亲自参与讨论、交流,在这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一、引入力学中,只研究物体运动的描述及运动的规律叫运动学.这一章,我们复习直线运动.板书:直线运动二、复习基本概念本章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还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请大家总结: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并做笔记:(独立总结后,讨论并交流)一、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包括平动、转动、振动等运动形式.2.参照物: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参照物.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个理想模型.4.时间和时刻:时刻指某一瞬时,时间是两时刻间的间隔.5.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6.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2.涉及哪几种物理研究方法?二、物理方法1.模型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理想化方法.如:研究一个物体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忽略了次要因素,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叫质点.巡回指导:学生没有想到的,教师适当点拨.2.等效方法.(学生可能想不到)小结并点评:1.位移、速度、加速度是本章的重要概念,对速度、加速度两个物理量要从引入原因、定义方法、定义表达、单位、标矢量、物理意义等方面全面理解.2.模型方法.实际物理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能够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物理现象或过程得到简化.如;质点.3.等效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往往从事物的等同效果出发,将其转化为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这种方法称为等效代替的方法.如引入平均速度,就可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把复杂的变速运动转化为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这是物理学中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大家应注意体会.学生反馈练习(交换判题后讨论);1.下面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很大,不能看作质点B.原子核很小,可以看作质点C.研究地球公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D.研究地球自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2.一小球从4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为:[]A.5m,5mB.4m,1mC.4m,3mD.5m,3m3.百米运动员起跑后,6s末的速度为9.3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5.5m/s,他跑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12.2m/sB.11.8m/sC.10m/sD.10.2m/s4.关于速度、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A.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加B.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C.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D.物体加速度值减小,速度可能增大巡回指导学生自由发言:1.物体能否看作质点,不是根据物体大小.研究地球公转时,由于地球直径远远小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差别极小,可以认为相同,即地球的大小形状可以忽略不计,而把地球看作质点;但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大小形状不能忽略,当然不能把地球看作质点.2.求平均速度应用定义式v=s/t,而v=(v1+v2)/2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速度、加速度是两个概念不同的物理量,加速度等于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即a=△v/t,所以,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A.若物体作减速运动,有加速度,而速度在减小,此时加速度表示速度减小的快慢;同理B也不对;C.物体匀速运动时,就可能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0;D.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加速度减小,表示速度增加得越来越慢,但仍在增大.根据学生答题、发言情况简评.给出正确答案;1.C 2.D 3.C 4.C D三、复习基本规律本章我们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请大家总结:1.这两种运动的特点、规律;学生总结并做笔记:(自己总结后可以相互交流)三、基本规律1.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特点:a=0,v=恒量规律:位移公式:s=vt图像:速度图像位移图像2.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特点:a=恒量规律:速度公式:v t=v0+at图像:速度图像斜率=a,面积=s2.涉及哪几种物理研究方法?(有的学生能总结出以下推论)1.匀变速: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A.△s=s2-s1=s3-s2=aT2=恒量2.v0=0匀加速:A.在时间t、2t、3t…内位移之比为s1∶s2∶s3…∶s n=1∶22∶32∶n2B.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位移之比为sⅠ∶sⅡ∶sⅢ…∶s N=1∶3∶5…∶(2n-1)C.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巡回指导小结并补充分析,明确要求:1.物理方法:实际的直线运动通常都很复杂,一般我们都将其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处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模型,这里用到了模型方法和等效的方法.另外,物理规律的表达除了用公式外,有的规律还用图像表达,优点是能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也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2.认知策略:对图像的要求可概括记为:“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本章重点,通过复习,要求大家达到熟练掌握.四、典型例题分析[例题1]火车紧急刹车后经7s停止,设火车作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它在最后1s 内的位移是2m,则火车在刹车过程中通过的位移和开始刹车时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首先将火车视为质点,由题意画出草图:从题目已知条件分析,直接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求解有一定困难.大家能否用其它方法求解?(学生独立解答后相互交流)解法一:用基本公式、平均速度.质点在第7s内的平均速度为:则第6s末的速度:v6=4(m/s)求出加速度:a=(0-v6)/t=4/1=-4(m/s2)求初速度:0=v0-at,v0=at=4×7=28(m/s)解法二:逆向思维,用推论.倒过来看,将匀减速的刹车过程看作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28m/s,加速度大小为4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由推论:s1∶s7=1∶72=1∶49则7s内的位移:s7=49s1=49×2=98(m)v0=28(m/s)解法三:逆向思维,用推论.仍看作初速为0的逆过程,用另一推论:sⅠ∶sⅡ∶sⅢ∶…=1∶3∶5∶7∶9∶11∶13sⅠ=2(m)则总位移:s=2(1+3+5+7+9+11+13)=98(m)求v0同解法二.解法四:图像法作出质点的速度-时间图像质点第7s内的位移大小为阴影部分小三角形面积:小三角形与大三角形相似,有v6∶v0=1∶7,v0=28(m/s)总位移为大三角形面积:小结:1.逆向思维在物理解题中很有用.有些物理问题,若用常规的正向思维方法去思考,往往不易求解,若采用逆向思维去反面推敲,则可使问题得到简明的解答;2.熟悉推论并能灵活应用它们,即能开拓解题的思路,又能简化解题过程;3.图像法解题的特点是直观,有些问题借助图像只需简单的计算就能求解;4.一题多解能训练大家的发散思维,对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些方法在其它内容上也有用,希望大家用心体会.[例题2]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个路标时速度又相同.则:[]A.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B.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C.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点拨:直接分析难以得出答案,能否借助图像来分析?(学生讨论发言,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图像.)解答:作出三辆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甲、乙、丙三辆汽车的路程相同,即速度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相等,则由图像分析直接得出答案B.根据学生分析情况适当提示.[例题3](1999年高考题)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_s.(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取10m/s2,结果保留二位数字.)分析:首先,要将跳水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将运动员看成一个质点,则运动员的跳水过程就抽象为质点的竖直上抛运动.作出示意图:巡回指导.适当点拨.学生解答:解法一:分段求解.上升阶段:初速度为v0,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由题意知质点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0.45m可求出质点上抛的初速度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即初速度为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t1+t2=0.3+1.45=1.75s解法二:整段求解.先求出上抛的初速度:v0=3m/s(方法同上)将竖直上抛运动的全过程看作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向上的初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a=-g,从离开跳台到跃入水中,质点位移为-10m.求出:t=1.75s(舍去负值)通过计算,我们体会到跳水运动真可谓是瞬间的体育艺术,在短短的1.75s内要完成多个转体和翻滚等高难度动作,充分展示优美舒展的姿势确实非常不易.[例题4]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车在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甲车以10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从静止开始以1.0m/s的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问:(1)甲、乙两车出发后何时再次相遇?(2)在再次相遇前两车何时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要求用多种方法求解.巡回指导.适当点拨.学生分析与解答:解法一:函数求解.出发后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甲=vt=10t①两车相遇:s甲=s乙③解出相遇时间为:t=20s两车相距:△s=s甲-s乙=10t-0.5t2求函数极值:当t=10s时,△s有最大值,△smax=50m 微机模拟物理过程(几何画板):观察:△s的变化现象:当v乙<v甲时,△s增大当v乙>v甲时,△s减小当v乙=v甲时,△s最大根据学生分析情况适当提示.解法二:实验方法求△smax.当v乙=v甲时,△s最大,有:at=10,t=10/1=10(s)△smax=s甲-s乙=10t-0.5t2=50(m)解法三:图像法.分别作出甲、乙的速度-时间图像当甲、乙两车相遇时,有s甲=s乙,由图像可看出:当甲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乙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时,有:t=20s,即两车相遇的时间.当v乙=v甲时,△s最大.由图像可看出:△s max即为阴影部分的三角形面积,[例题5]球A从高H处自由下落,与此同时,在球A下方的地面上,B球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不计阻力,设v0=40m/s,g=10m/s2.试问:(1)若要在B球上升时两球相遇,或要在B球下落时两球相遇,则H的取值范围各是多少?(2)若要两球在空中相遇,则H的取值范围又是多少?示意图:图1-2-9.分析:若H很小,可能在B球上升时相遇;若H较大,可能在B球下落时相遇,但若H很大,就可能出现B球已落回原地,而A球仍在空中,即两球没有相遇.所以,要使两球在空中相遇.H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微机模拟(几何画板):v0=40m/s设定H取不同的值,观察两球在什么位置相遇、或不相遇:H=100m时,在B球上升时相遇H=200m时,在B球下落时相遇H=400m时,不相遇再改变几次H的值进行观察.微机模拟:H不变,改变v0当v0取不同的值,观察两球在什么位置相遇或不相遇.请同学们课后解答.学生解答:(1)算出B球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t1=v0/g=40/10=4(s)则B球在最高点处两球相遇时:B球在落地前瞬间两球相遇时:所以:要在B球上升时两球相遇,则0<H<160m要在B球下落时两球相遇,则160m<H<320m.(2)由上可知,若要两球在空中相遇,则0<H<320m.题目变形:若H是定值,而v0不确定,试问:(1)若要在B球上升时两球相遇,或要在B球下落时两球相遇,v0应满足什么条件?(2)若要两球在空中相遇,v0应满足什么条件?五、小结1.物理方法?2.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解题思路)3.特殊解题技巧?学生小结:1.物理方法:模型方法,等效方法.2.解题思路:(1)由题意建立物理模型;(2)画出草图,建立物理图景;(3)分析质点运动性质;(4)由已知条件选定规律列方程;(5)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6)检验讨论结果;(7)想想别的解题方法.3.特殊解题技巧:逆向思维;用推论;图像法.根据学生小结情况简评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加速度不变的运动[]A.一定是直线运动B.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圆周运动D.若初速度为零,一定是直线运动2.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v2=15m/s,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13.75m/sB.12.5m/sC.12m/sD.11.75m/s3.物体由A到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2,则v1、v2的关系为[]A.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v1>v2B.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v1<v2C.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v1=v2D.当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v1>v24.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1s后速度大小变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5.某物体沿x轴运动,它的x坐标与时刻t的函数关系为:x=(4t+2t2)m,则它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A.0,4m/s2B.4m/s,2m/s2C.4m/s,0D.4m/s,4m/s26.如图1-2-10表示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的速度图线,其中t2=2t1,则[]A.在t1时刻,乙物在前,甲物在后B.在t1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C.乙物的加速度大于甲物的加速度D.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二、非选择题7.一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地时速度是30m/s,g取10m/s2,则它开始下落时的高度是______,它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它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是______.8.一物体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4s内的位移是______.9.在15m高的塔上以4m/s的速度竖直上抛一个石子,则石子经过2s后离地面的高度是______.10.高h的电梯正在以加速度a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忽然,天花板上的螺钉脱落,则螺钉从脱落到落到地板上所用的时间是______.1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试推导出以下公式:(1)中间时刻的速度与物体初速、末速的关系;(2)位移中点的速度与物体的初速、末速的关系.12.从一定高度的气球上自由下落两个物体,第一个物体下落1s后,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两个物体用长93.1m的柔软细绳连接在一起,问:第二个物体下落多长时间绳被拉直?13.气球以4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气球下面挂一重物.在升到12m高处时,系重物的绳子断了,从这时刻算起,重物落到地面的时间为多少?14.每隔相等时间用同一速度竖直上抛5个小球,空气阻力不计,当第一个小球达最大高度时,第5个小球正被抛出,且第一、第二个小球相距0.2m,试求抛出小球的初速度.15.汽车A在红绿灯前停止,绿灯亮时A开动,以a=0.4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t0=30s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以v=8m/s 的速度从A车旁边驶过,之后B车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问:从绿灯亮时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后两车再次相遇?参考答案:1.BD 2.C 3.ACD 4.AD5.D 6.CD 7.45m 10m/s 25m8.8m 9.3m12.9s13.2s14.8m/s [提示:逆过程是自由落体] 15.45s。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分析直线运动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求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
2. 难点: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及对直线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小汽车匀速行驶的情景,引出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定义。
2. 探究:进行实验,用测量仪器测量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
3. 引出:引出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4. 引导: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析直线运动的规律。
5. 运用: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6. 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速度测量仪器、加速度测量仪器。
2.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
3. 教学文具:笔记本、笔、尺子。
4. 资料:课件、实验指导书。
五、作业布置:1. 练习题目:选择一些速度和加速度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课后思考:让学生思考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效果评价:1. 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反馈,评价教学效果。
2. 测验测试:以书面测试形式考核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掌握程度。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由图象得
v0 a1t1 a2t2 (1)
s
1 2
v0
(t1
t2
)
1 2
v0t (2)
2 0
+
2as;
s
=
v
t
t
-
1 2
at
2
;
s = (v0 + vt )t/2。
4、运动图象的对比
三、疑难讲解
1.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如图所示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
(1)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a
s T2
sn1 sn T2
(2)中时刻的瞬时速度计算公式
v1 : v2 : v3 : vn 1: 2 : 3: n
式中vn表示第n个时间单位内的平均速 度; VN表示前n个时间单位内的平
均速度; vn表示第n个时间单位的末时刻的 瞬时速度。
2.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通过相 等位移所用时间比的问题
在些类问题中,相等位移的分界点的编号及符号的 物理意义如图所示。
解:(1)A球自由下落, 下落高度为h1
=
1 2
gt 2 ; B球竖直上抛,
上抛高
度为h2
=
v0t
-
1 2
gt 2 .两球运动时间相等, 因此有
h = h1 + h2 = v0·t 相遇时间t = h / v0 .
如果B球在上升到最高点时与A球相遇, 则B球上升时间t B = v0 / g, 两 球相遇时间不超过t B , 故t≤t B , 可得
(2)汽车刹车减速直到停下,然后又起动,速度的大小虽 然变化,但方向并未改变,始终向前.因此,速度图线应是 图中的A.
(3)电梯下行,其速度先增后减,但速度方向并未改变, 以向下为正向.那么,速度图线应是图中的B.
(4)一球自由下落后又反弹上去,前半段速度数值不断 增大,后半段速度数值不断减小;以向下为正向,则前半段 速度为正,后半段速度为负,其速度图线应是图中的D.
2008---2009高考复习
第五讲
直线运动规律的运用—— 重点、难点、疑难解释
【知识要点】
一、涉及质点运动的物理概念与 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参照物 2.质点 3.时刻和时间 4.位移和路程 5.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 s
t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vs t
(3)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在些类问题中,相等位移的分界点的编号及符号的 物理意义如图所示。
t1 : t2 : t3 :: tn =1: 2 : 3: n Δt1 :Δt2 :Δt3 :Δtn =1: ( 2 -1) : ( 3 - 2)…: ( n - n -1)
VI :VII :VIII VN 1: 2 : 3: n
v1 : v2 : v3 : vn 1: (1 2) : ( 2 3): ( n 1 n) v1 : v2 : v3 : vn 1: 2 : 3: n
分析:小球每次下落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小球每次 反弹上升都是竖直上抛运动,由于不计空气阻力, 因此小球上抛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与由最高点 回落到地面的时间是相等的.
解:小球第一次自由下落时间为
t0 =
2h0 = 1秒 g
小球从地面第一次碰撞反弹上升及回落的总时间为
v
0
t
1+
1 2
v
0
t
2
=
1 2
v
0
(t
1+t
2
)=
1 2
v
0
·t
又因为: v0=a1t1,v0=a 2 t 2,将两式分别乘以a 2 与a1后得:
v0a 2=a1a 2 t1,v0a1=a1a 2 t 2
故v0(a1+a 2)=a1a 2(t1+t 2)=a1a 2 t
v
0
=
a 1a 2 a1+a 2
v s t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a vt v0 t
二、直线运动的规律
1、直线运动的分类
2、匀速直线运动
(1)特点 v=恒量; (2)公式 s=vt; (3)图象
3、匀变速直线运动
(1)特点 a=恒量;
(2)公式
(3)图象
vt = v0 + at;
s
=
v0t
+
1 2
at
2
;
v
2 t
=
v
Vn
Sn
Sn1 2T
SN 1 SN 1 2T
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公式是,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 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另:中位置的瞬时速度计算公式
VC
V02 Vt2 2
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公式是,某段位移的初速与末速
的方均根等于该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a
s T2
sn1 sn T2
Vn
Sn
Sn1 2T
h ≤ v0 v0 g v0≥ gh
(2)B球上升、回落到地面的总时间t 总 = 2t B.A球下落必须在t 总以前 才能与B球相遇,故
h ≤ 2·v0
v0
g
v0 ≥
gh 2
答:当B球上抛的初速度v0≥ gh时,A、B两球可在B球上升过程
中相遇; 当B球上抛的初速度
gh 2
≤v
0
≤
gh时, A、B两球可在B球下降
故得a (vl - v2 )2 2s
例题5.A、B两球,A从距地面高度为h处自由下 落,同时将B球从地面以初速度v0在A球正下方竖 直上抛,试分析: (1)B球在上升过程中与A球相遇; (2)B球在下降过程中与A球相遇. 两种情况下,B球初速度v0的取值范围。
分析:A球是以aA=g做匀加速运动,B球是以 aB=g做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运动.两球相遇,必 须是两球位移之和为h
样就能合理地选用公式。
例题4、一列客车以v1的速度前进,司机发 现前面在同一轨道上有列货车正在以v2匀 速前进,且v2<v1货车车尾与客车头距离 为S,客车立即刹车,作匀减速运动,而货车
仍保持原速度前进。求客车的加速度符合
什么条件时,客车与货车不会相撞?
解 设客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时,刚好能撞上货车,所用时间为t,则
t
2
的关系,用平均速度来解题,往往较好。
要灵活运用数学的解方程的技巧,如本题在求解的过程中求v0
是先求t1,t 2,而是直接设法得到(t1+t 2)的组合,这可使解题过程简化。
(2)作速度图线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是解运动学问题的常用手段, 我们不难从图中得到启 发,解题的关键或者是求 v0 ,或者是求出 t1, t2 ,这
s货车 = v2t
s客车
=
v1t
-
1 2
at 2
而
s=
s客车
- s货车
=
(v1
- v2 )t -
1 at 2 2
当客车刚与货车撞时 ,客车速度v2 v1 - at,则
v2
=
v1
- at, t
=
v1
- v2 a
代入s式中得 s = (v1 - v2 )2 - 1 · (v1 - v2 )2
a
2
a
故得a = (vl - v2 )2 2s
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应是一条直线, 当物体匀加速运动时,直线的斜率为正;当物体匀减 速运动时,直线的斜率为负.图线与横坐标t轴的交点 表示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为零.横坐标t轴上方的值表 示物体向前运动,横坐标t轴下方的值表示物体向后 (向与规定正方向的相反方向)运动。
解:(1)竖直上抛运动,速度为正值,但数值减小;物体上 升到最高点后,向正加速运动,速度为负值,但数值的绝对 值仍增大.因此可知,速度图线应是图中的C.
式中vn表示第n个位移单位内的平均速 度; VN表示前n位移单位内的平均 速度; vn表示第n个位移单位刻终点的瞬 时速度。
3.竖直上抛运动
在此问题中符号的物理意义如图所示。
(1)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H = v02 2g
(2)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所用的时间与物体从
最高点返回原位置所用的时间相等。
由(1)式得
a1t1
a2t2
t1 t2
a2 a1
t1 t1 t2
a2 a1 a2
t1
a2 a1 a2
(t1
t2 )
a2 a1 a2
t
由以上各式得
s
1 2
v0t
s
1 2
a1t1t
a1a2 2(a1 a2 )
t2
解
从图中可看出,
t
1,t
2
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均为
1 2
v
0
,
则总路程
s=
1 2
t上
=
t返
=
v0 g
v0 = v返 v上 = v下
(3)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返回初位置时的速度与上抛
物体时初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更更一般的情况是,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和下 落经过同一高度时,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典型例题】
例题1.下述四种不同的运动分别应该用图中的哪一个速 度图线来表示: (1)竖直上抛运动,抛出后又落回原处. (2)前进中的汽车,从刹车到停下,然后又立即加速动行驶 (3)电梯从楼房的高层先加速下降,然后减速,最后停止 (4)一球自由下落,与桌面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后,弹回到原来 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