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中风篇整理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增补》之中风篇(节选)

《金匮要略增补》之中风篇(节选)

《金匮要略增补》之中风篇(节选)治口耳僻方口耳喎僻方防风附子葛根(各二两)柏实麻黄(各三两)独活生姜(各四两)杏仁(三十枚)上八味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千金要方)我们先从“类中风”的口眼歪斜讲起。

类中风,就是表象上看似中风偏枯的病。

但是,这类病,没有半身不遂的症状。

所以,古人后来也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口眼歪斜、全身瘫痪等等,都属于“类中风”。

老百姓一见到这些症状,就要怀疑是不是中风了?医生也是,见到个这些情况,也要首先考虑是否和真中风有关。

中风病,可以说,证候纷繁,细分的话,连癫狂都属于中风的范畴。

这些病,我们也是这样归属的,因此,都要在中风这篇细讲的。

口眼歪斜,现代医学叫做面神经炎,我们现代中医,叫做面瘫。

它也是中风类疾病的一种。

我们可以戏称它为“小中风”,这个病局限在一侧面部,机理和真中风是一个道理。

都是内有痰热,外感风邪,不能外发而痹阻在面部而形成的。

我见到很多肥胖人,喜欢饮酒,醉后睡觉出汗,还开窗户吹风乘凉,醒后呢,就嘴歪了。

有病的一侧瘫痪,没病的那侧,就表现的收缩紧张。

这个病,是内外夹杂,一种是本有风邪寄居,生气上火,内热痰饮就上逆,风邪所阻不能外越而发病。

一种是本来内邪上涌,感受了风寒,就痹阻于一侧面部。

其实,它也是和血瘀有关。

中医说,这个病是风中的浅,而偏瘫等,是风中的深。

从西医的角度讲,中风偏瘫,是颅内血管的问题,而单纯面瘫,则是外周的血管神经问题。

西医强调这个病是面部神经炎。

而我强调的是,面部“血栓”。

套一句中西结合的话来说,就是面部血栓造成的局部神经失养。

治口耳僻方,口耳僻的意思就是说,嘴歪到了耳朵的意思,表示病情很重。

防风附子葛根(各二两)柏实麻黄(各三两)羌活生姜(各四两)杏仁(三十枚)上八味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这个方子,是从风论治的。

这个方子主治的证,是少阴阳明证,属厥阴。

麻黄,生姜、附子,有对治少阴伤寒的意味。

防风,羌活,这都是辛温解表的药,入表,入头。

【黄仕沛】《金匮要略·中风》乃启后世中风证治之先河

【黄仕沛】《金匮要略·中风》乃启后世中风证治之先河

【黄仕沛】《金匮要略·中风》乃启后世中风证治之先河中风证治,自金匮始,继则金元四大家,明张景岳、李中梓,清叶天士、王清任,及至清末民初三张等。

虽代有发明,但其治不出仲景法。

所以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说得好:“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合而言,小家伎,暗斜昏,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中风之治,《金匮要略·中风》篇中载有中风方5首:续命汤、《千金》三黄汤、风引汤、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等。

这几首方不但指导着后世的发展,而且在临床上仍有很好的疗效。

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教科书上,对这几首方并不重视,甚至只字不提了。

因此,在学习历代医家经验时,不要舍弃《金匮要略》的成法成方。

《金匮要略》各方方证:1.《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三两桂枝三两当归三两人参三两石膏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川芎一两五钱杏仁四十枚(编者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5年版中川芎是1两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

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

无所禁,勿当风。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2.《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三分黄芪二分黄芩二分(编者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5年版中细辛2分,黄芩3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3.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伤寒心法要诀卷一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千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少阳脉证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它具有突然发作、多样化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在历代医家中,对中风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

在古代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到了中风,并称之为“中风者言语不能、舌蹇、昏黑、臂足僵硬”,其中还描述了中风的病机:气滞血络、痰浊内阻、气血不通等。

按照《内经》的理论,中风的产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导致脑血流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了中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他认为中风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有关。

他主张饮食应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注重心理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情。

他还指出中风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当多摄入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黄耆、人参等,以改善气血运行的状态。

宋代医家陆完臣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论述了中风的病机,他认为中风可以由外感寒邪、肝肾疾病、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他建议中风患者在治疗中应当根据病情,并结合实际操作,采用汤剂、针灸等方式调理气血,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明清时期的医家们也针对中风进行了深入研究。

明代的朱震亨在《疗病集》中强调中风的致病原因,认为积劳过度、实证、血瘀、内伤等因素均能引发中风。

他建议中风患者在治疗中应当注意贵阳、命门、踝关等穴位的刺激,以恢复脑血流,改善病情。

清代的吴鞠通在《医宗金鉴》中提出了中风的分类,并根据脉象的不同,辨别了不同类型的中风病机。

他认为阳气不足、气滞血瘀、痰浊内蒙等因素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

他在治疗中主张调理脾胃、养血活血、祛痰通络,并注重草药的运用。

总的来说,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病机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等有关。

针对中风的治疗,医家们主要从调理气血、活络通窍、祛痰开窍等方面入手,以恢复脑功能,改善病情。

尽管中风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如注意调节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等。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中风篇】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中风篇】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中风篇】中风清代:叶桂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

(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四七)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

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芪(去心)牡蛎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于左,口㖞肢麻,舌喑无声,足痿不耐行走。

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

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干(一两二钱)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

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

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渐神愦如寐。

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

(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

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

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

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

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参麦冬五味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于阴。

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

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熟地炭干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

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

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医宗金鉴·中风篇整理

医宗金鉴·中风篇整理

医宗金鉴·中风篇整理医宗金鉴·中风总括中风总括歌诀风从外中伤肢体痰火内发病心官体伤不仁与不用心病神昏不语言当分中络经腑脏更审虚实寒热痰脱证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遗尿肾绝舞声肺闭证握固紧牙关初以通关先取嚏痰壅不下吐为先病因病机外风人的体质虚弱,贼风乘虚侵入,中伤四肢躯这就称为中风。

内风-痰火痰火热盛的时候,能产生内风;内风煽动,痰火上犯心包,也能成为中风。

中风轻症的感到舌本转动不灵活,语言难出:严重的可出现昏迷,不省人事。

辩证依邪中深浅分症候类型: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中络、中经属中风轻症中络多见步履沉重,肌肤麻木不仁(感觉迟钝)口眼歪斜等;中经可出现四肢瘫痪不用中腑、中脏属中风的重症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这时又应当辨别闭、脱。

脱,是指真气外脱;闭,是指邪气内闭。

脱证的症状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气绝、遗尿肾绝、舞声肺,总起来是五脏阳气暴脱的现象。

闭证则是两手握固,紧牙关辨夹虚、夹实、夹寒、夹热、夹痰等的兼症。

治疗原则初以通关先取嚏有嚏可治,无嚏多死。

口噤者,用开关散,擦牙软之。

痰壅不下吐为先痰涎壅盛,用诸吐法涌之。

若口噤不开,汤药不能下咽者,插鼻管送药。

中风死候(中风病预后判断)歌诀寸口脉平卒中死,生气独绝暴脱之五脏几息呼吸泯,譬如堕溺岂能期脉来一息七八至,不大不小尚能医大小浮昼沉夜死,脉绝不至死何疑脱症并见皆死候,摇间上窜气长嘘喘汗如油痰拽锯,肉脱筋痛发枯直本节讲述了中风预后不良的情况与病机。

预后不良情况寸口脉如平常,忽然中风。

者是因为中邪较重,风邪闭九窍,生气暴脱而死亡的。

由于这种突发的中风,好像失足落水溺死一样,事先难以预料而且凶险。

脉浮大而疾,真气外脱沉微细数,阳气衰竭中风伴有各种脱证情况颈强摇头,张口吹气,气喘,汗出如油,喉间痰鸣如拉据声,四肢臀部肌肉消瘦将尽,全身筋脉抽痛,头发枯燥失于柔软等都属中风的凶症。

预后稍好脉数而且脉形不大不小,元气未绝,可治。

附方证19条开窍方通关散开关散熏鼻法解语法通关星皂细荷半,开关乌梅冰片南,巴油纸皂烟熏鼻,龟尿舌下点难言。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1.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

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

邪入其间,阴阳相移,寒热交作,邪正相持,进退互拒,此际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故立小柴胡汤和解法,加减施治。

然小柴胡加减法中,又有: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加桂枝以取汗,及下后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汗之。

又有柴胡证具,而反下之,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及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

更有本柴胡证,医以丸药,下之微利,胸□满而呕,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汤下之等法。

是仲景亦有汗、下之法,惟在临证详察,因病施治,不可执一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少阳者,胆经也。

其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

邪伤其经,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熏眼发黑也。

此揭中风、伤寒邪传少阳之总纲,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即具此证之谓也。

【集注】林澜曰:论中言少阳病,胸□痛耳聋,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痞□,半表半里之证详矣。

此何以曰:口苦咽干目眩也?大抵病于经络者,此篇诸条已悉之矣,若胆热府自病,则又必有此证也。

沈明宗曰:此虽少阳总证,然偏里矣。

少阳主胆,其脉循□络于耳,故胸□痛而耳聋。

仲景另出手眼,以补口苦、咽干、目眩之里证,乃括少阳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而言也。

吴人驹曰:少阳者,一阳也。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若从火化,火盛则干,故口苦咽干也。

少阳属木,木主肝,肝主目,故病则目眩也。

魏荔彤曰:胆府与少阳经为表里,而非半表半里之谓。

半表者,对太阳之全表言;半里者,对太阴之全里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之界为言。

又曰:经中所谓不必悉具者,指或中余证,而少阳经胆府之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为少阳病成者。

中风方首学习辑要

中风方首学习辑要

中风方首学习辑要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症状。

相当于西医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它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1.一呷散(《魏氏家藏方》卷一)【药物组成】天南星(大者)15g,白僵蚕15g,全蝎7个(去毒)。

【制法】上药生为细末。

【用法】每次0.6g,用生姜自然汁调药灌之。

【功能】消豁痰涎。

【主治】猝中,昏不知人,咽喉作声;喉痹缠喉,一切风痰壅塞。

2.一粒金丹(《宣明论方》卷十三)【药物组成】草乌头、五灵脂各500g,木鳖子120g,白胶香250g,地龙120g(去土,炒),细墨30g,乳香30g,当归60g(焙),没药60g,麝香3g。

【制法】上为细末,再研一千下,糯米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2丸,温酒送服。

吃药罢,遍身微汗有验。

【功能】祛风除湿,化淤通络。

【主治】中风瘫痪,麻痹不仁。

3.二香三建汤(《袖珍方》卷一引《济生方》)【药物组成】天雄、附子、川乌各30g(生用),木香15g(不见火),沉香(旋磨水)。

【制法】上?咀。

每次12g,用水220ml加生姜10片,煎至16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逐阴救阳。

【主治】中风,言语謇涩,手足偏废。

4.七星丸(《魏氏家藏方》卷一)【药物组成】附子(生,去皮、脐)、白附子(炮)各6g,半夏(汤泡7次)、香附子(去皮)、天南星(汤泡7次)各15g,石膏30g,地龙9g(去土)。

【制法】上为细末,韭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7丸,食后、临卧用茶汤或温酒送服。

【主治】中风。

5.八味生脉汤(《杂症会心录》卷上)【药物组成】熟地15g,人参6~15g,麦冬6g,山药5g,山萸肉5g,丹皮3g,茯苓3g,肉桂1.5g,泽泻1.5g,五味子1.5g,川附子1.5g。

【制法】用水400ml,煎成280ml。

医宗金鉴·中风篇整理

医宗金鉴·中风篇整理

医宗金鉴·中风总括中风总括歌诀风从外中伤肢体痰火内发病心官体伤不仁与不用心病神昏不语言当分中络经腑脏更审虚实寒热痰脱证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遗尿肾绝舞声肺闭证握固紧牙关初以通关先取嚏痰壅不下吐为先病因病机外风人的体质虚弱,贼风乘虚侵入,中伤四肢躯这就称为中风。

内风-痰火痰火热盛的时候,能产生内风;内风煽动,痰火上犯心包,也能成为中风。

中风轻症的感到舌本转动不灵活,语言难出:严重的可出现昏迷,不省人事。

辩证依邪中深浅分症候类型: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中络、中经属中风轻症中络多见步履沉重,肌肤麻木不仁(感觉迟钝)口眼歪斜等;中经可出现四肢瘫痪不用中腑、中脏属中风的重症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这时又应当辨别闭、脱。

脱,是指真气外脱;闭,是指邪气内闭。

脱证的症状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气绝、遗尿肾绝、舞声肺,总起来是五脏阳气暴脱的现象。

闭证则是两手握固,紧牙关辨夹虚、夹实、夹寒、夹热、夹痰等的兼症。

治疗原则初以通关先取嚏有嚏可治,无嚏多死。

口噤者,用开关散,擦牙软之。

痰壅不下吐为先痰涎壅盛,用诸吐法涌之。

若口噤不开,汤药不能下咽者,插鼻管送药。

中风死候(中风病预后判断)歌诀寸口脉平卒中死,生气独绝暴脱之五脏几息呼吸泯,譬如堕溺岂能期脉来一息七八至,不大不小尚能医大小浮昼沉夜死,脉绝不至死何疑脱症并见皆死候,摇间上窜气长嘘喘汗如油痰拽锯,肉脱筋痛发枯直本节讲述了中风预后不良的情况与病机。

预后不良情况寸口脉如平常,忽然中风。

者是因为中邪较重,风邪闭九窍,生气暴脱而死亡的。

由于这种突发的中风,好像失足落水溺死一样,事先难以预料而且凶险。

脉浮大而疾,真气外脱沉微细数,阳气衰竭中风伴有各种脱证情况颈强摇头,张口吹气,气喘,汗出如油,喉间痰鸣如拉据声,四肢臀部肌肉消瘦将尽,全身筋脉抽痛,头发枯燥失于柔软等都属中风的凶症。

预后稍好脉数而且脉形不大不小,元气未绝,可治。

附方证19条开窍方通关散开关散熏鼻法解语法通关星皂细荷半,开关乌梅冰片南,巴油纸皂烟熏鼻,龟尿舌下点难言。

金匮要略——第二单元 中风历节病篇

金匮要略——第二单元 中风历节病篇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第1页 金匮要略——第二单元 中风历节病篇
细目 历节病证治
要点一 风湿历节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病因病机:本证由于风湿之邪,合而流注于筋骨,搏结于关节,气血痹阻不畅而致诸肢节疼痛而肿大;风湿相搏,病久不解,正虚邪盛,营卫气血耗损,而日渐化热伤阴。

证候: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辨证:风湿历节(风寒湿邪外袭,痹阻筋脉关节,日渐化热伤阴)。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要点二 寒湿历节证
乌头汤证
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病因病机: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身体多处关节疼痛、肿大,甚至屈伸不利,日久则见关节变形。

证候:身体多处关节疼痛、肿大,甚至屈伸不利,日久则见关节变形。

辨证:寒湿历节。

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中风历节病篇附方讲解及条文

中风历节病篇附方讲解及条文

中风历节病篇附方讲解及条文展开全文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第十四部分第2章 14.1.2中风历节病篇附方讲解及条文3.29至3.32那我们就把这些从各种书挖回来的这个杂七杂八的方念过一下。

第1节侯氏黑散《金匮要略》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那我们先看这个侯氏黑散哦。

那这个侯氏黑散他说“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而《外台秘要》里头写说他治疯癫。

我想啊,这种不一定是仲景方的方子呢,就是这一点讨厌,就是他的辨证点写得非常之不好用。

你说这个人他中了风,“四肢烦重”,当然一个人他的邪气是风邪的话,应该会有四肢烦的可能了哦,可是“心中恶寒不足者”到底是怎么回事哦?说起来是这样子哦,我刚刚讲到张仲景的条文的时候不是讲到说,这个风进来呢,比较浅表的一层是让你发疹子对不对?比较再进来就是胸闷气喘。

那那种感觉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真的熬夜熬得很凶的时候,你的感觉一定就是开始觉得胸闷气喘,对不对?那这个“心中恶寒不足者”哦,它是这一类的状况的一个亚种,怎么讲呢?就是标准的这种患者呢,他是会觉得他的心窝这个地方发冷的,可是这么标准的患者你到哪里去找呢?所以我们一般就是说啊,如果不说治中风的话,以他这个地方归纳出来的状况哦,大约是人比较怕冷啦,然后觉得手脚没力啦,这样子的状况比较有可能。

那如果我们不讲到中风的话,一般就是一个人他肌肉发冷发痛,那手指脚趾麻木疼痛之类的问题哦用这个方子。

而《外台秘要》讲的这个疯癫哦,疯癫是指一个人受风而癫,就是如果标准的疯癫的话就是,一个人感冒之后发神经了,那这个标准的病人也很难找对不对?感冒之后发神经的人还算是不多的哦,所以也只是姑且读过了。

《金匮悬解》杂病——中风,半身不遂

《金匮悬解》杂病——中风,半身不遂

《金匮悬解》杂病——中风,半身不遂金匮悬解卷三外感杂病中风历节九章中风历节之病,皆内伤湿寒,而外感风邪者也。

湿寒流关节而伤筋骨,则病历节,湿寒浸脏腑而淫经络,则病中风。

风为阳邪,其伤在上,湿为阴邪,其伤在下,中风未常不病足,然究竟足轻而手重,历节则全在足而不在手。

盖中风之家,阳虚湿旺,上下表里,无处不伤,故手足皆病。

历节之家,中上二焦,犹可支持,寒湿独甚于下,故足病而手无恙也。

中风之病,仲景未尝立法,然苓桂术甘、茯苓四逆、八味肾气之方,皆中风必须之法。

即有上热烦躁之证,而中下湿寒,则无不悉同。

上部稍清,即宜大用温燥,不可久服阴药也。

1中风历节之病,皆内伤湿寒而外伤寒闭也。

师言外感“风”邪,风即是寒之义也。

本气之虚,风泄腠理,皮毛窍开,汗出入水,血脉内空,水注筋骨,则病历节。

本气之虚,表虚寒闭,因湿寒之内盛,风虚不能外泄表寒,汗不出则湿不泄,风湿之邪,而内侵脏腑,浸淫经络,则病中风。

中风历节之病,终是正气不足,内伤湿寒也,外感风寒,表虚郁闭者,只是诱发之因也。

盖中风之家,阳虚水寒湿盛,脏腑俱虚,风湿寒三阴之邪俱盛,浸淫脏腑经络,故外寒一闭,不能外泄,风即内中,故上下表里,无处不伤,手足皆病。

历节之家,也是内虚,中上二焦,犹可支持,寒湿独甚于下,故一感外寒之闭,湿寒亲下,流注关节,则历节病也。

中风之病,仲景未尝立法,然苓桂术甘、茯苓四逆、八味肾气之方,皆中风必须之法。

即有上热烦躁之证,而中下湿寒,则无不悉同。

上部稍清,即宜大用温燥,不可久服阴药也。

2本篇,《金匮》杂病之中风与《伤寒》太阳外感之中风,同样是中风,先说一下二者的理论区别,以助理解;《伤寒》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寒伤皮毛,闭其营血,营性发散,郁而生风,则外泄皮毛之表寒,故见发热汗出,是为太阳中风;此就是俗称的风寒感冒之病,言中风者,是区别于伤寒。

太阳经总统营卫,伤营与伤卫之不同,就有营伤之中风与卫伤之寒闭。

太阳病,有中风与伤寒之分纲,有中风与伤寒之别。

金匮要略浅注-中风

金匮要略浅注-中风

金匮要略浅注-中风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之病.内经论之甚详.而读者每苦不得其要.且多与痹合论.同中之异.更不可以不辨.)夫风之为病.(中人彻于上下.故)当半身不遂.或(着于一处.)但臂不遂者.此(不为风而)为痹.(此风与痹之大分别也.然风从虚入.热从风发.故诊其)脉(虚为)微而(热为)数.(可以一言定之曰.)中风(既成之证)使然.(若未中之前.国中之顷.则不尽然也.)此一节先辨风与痹之殊.后之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八字.提出中风之大纲.如大海行舟.茫茫无际.中按罗经.以定子午.则所向自无差错.余注之曰.风从虚入.指阳虚而言也.阳字指太阳而言.太阳虚.则不能卫外而为固.故脉微.余又注之曰.热从风发.以其人素有内热.而风中之.风为阳邪.内热外风.风火交煽.故脉数.学人当知此八个字.是大慈大悲菩萨.立于云端指示.以下止有四方.首方则为国中时邪未侵心者.示一堵塞法.次方为既中后邪已入心为瘫痫者.示一下热法.三方为邪已入心.病如狂状者.示一表里兼治法.四方为风攻于头而不去.示一外治法.细绎方意.无非着眼于少阴.少阴兼手足而言.寒从水化而归于下.以足少阴为主.风从火化而归于上.以手少阴为主.知其真证.便得真方.学人当于引而不发之中.得其跃如之妙.(虽然.风从虚入.虚则脉微.热从风发.热则脉数.此为风证之既成.从少阴而化热者言之也.若论其初.风不挟寒.则为和风.唯其挟寒.则伤人甚速.始伤皆由营卫.心营肺卫.必以寸口为凭.若中风而偏于寒者.)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正不足而邪乘之也.气行脉外.血行脉中.浮而有余者.必沉而不足.故以)浮者(断为)血虚.(血虚则无以充皮肤而养络.故)络脉空虚.(又无以循常度以御邪.故)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所伤.则筋脉不用而)反缓.(无邪之处.则其)正气(独治而)即急.正气引邪.(其口目)僻不遂.(左者邪反在右.右者邪反在左.不可不知也.虽然.或左或右.则有邪正缓急之殊.而为表为里.亦有经络脏腑之别.若)邪在于络.(络邪病表.故)肌肤不仁.邪在于经.(经邪病里.)即(筋骨)重(滞而)不胜.邪入于腑.(则胃腑燥热.其支脉络心.大妨神气之出入.)即不识人.邪入于脏.(心肾二脏.俱连舌本.脏气厥而不至舌下.故)舌即难言.(且廉泉亦开.)口(必)吐涎.此为初病中风之偏于寒者.而详其证之递深也.师未出方.徐忠可云、节下侯氏黑散即次之.疑系此证之方.然余谓四肢烦重.心中寒甚者为的剂.若风火交煽.喻嘉言取用驱风至宝膏甚妙.方用防风二两半白术一两半芍药二两半芒硝五钱生石膏一两滑石三两当归二两半黄芩一两甘草二两大黄五钱连翘五钱川芎三两半麻黄五钱天麻一两山栀子五钱荆芥五钱黄柏五钱桔梗一两薄荷五钱熟地黄一两羌活一两人参一两全蝎五钱细辛五钱黄连五钱独活一两.共二十六味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任下.临卧服.但此方医者病患.或疑其散.或疑其攻.或疑其杂.往往不肯服而死.盖有命焉.不可强也.吕纯阳大丸更效.又按、风中经络与腑者.可用驱风至宝膏.若入脏.最防迸入于心.宜用侯氏黑散.于驱补之中.行其堵截之法.至于风引汤.按法用之.无往不利.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此方主补虚以熄其风)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徐忠可云、此为中风家挟寒而未变热者治法之准则也.谓风从外入.挟寒作势.此为大风.证见四肢烦重.岂非四肢为诸阳之本.为邪所痹.而阳气不运乎.然但见于四肢.不犹愈体重不胜乎.证又见心中恶寒不足.岂非渐欲凌心乎.然燥热犹未乘心.不犹愈于不识人乎.故侯氏黑散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着之气.细辛干姜.以驱内伏之寒.兼桔梗黄芩.以开提肺热为佐.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营运周身为使.庶旧风尽出.新风不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其由阴寒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太阳之气.行于胸中.徐氏此注.精细之至.)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不内入.势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将莫御耳.男(元犀)按、徐氏煞此九个字.真阅历有得之言.不可顺口读去.喻嘉言云、方中取用矾石以固涩诸药.使之积留不散.以渐填空窍.必服之日久.风自以渐而息.所以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温酒调下.以开其痹着.以后则禁诸热食.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则药积腹中不下.而空窍塞矣.空窍填则旧风尽出.新风不受矣.盖矾惟得冷即止.得热即行.故嘱云热食即下矣.冷食有能助药力.抑何用意之微耶.愚按、风家挟寒.虽未变热.而风为阳邪.其变甚速.观此方除热之品.与祛寒之品并用.可见也.高明如尤在泾.尚有疑义.甚矣读书之难也.余每用此方.病家惑于人言而不敢服.辄致重证莫救.不得已遵喻嘉言法.用驱风至宝膏.或借用后卷妇人门竹叶汤.一日两服多效.然亦有不得不用此散者.亦必预制以送.不明告其方.以杜庸俗人之论说也.(又有中风而偏于风者.亦辨其脉于寸口.)寸口脉迟而缓.迟(者.行之不及.不及)则为寒.缓(者.至而无力.无力)则为虚.营(行脉中.沉而见)缓则为亡血.卫(行脉外.浮而见)缓则为中风.(然营卫俱在肤表与肌腠.尚未中经也.若)邪气中经.(营卫气弱.津血凝滞.)则身痒而瘾疹.(若)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邪混胸中.阻遏正气.为)胸满而短气.此为中风之偏于风者.而详其证之递深也.风为阳邪.其脉主缓.师未出方.徐忠可云、此节下即以风引汤次之.疑系此证之方.余甚服其识.然与驱风至宝膏互服亦妙.此节以迟脉出缓脉.言迟则为寒者.以扇动之气虽寒.而自人受之.则为阳邪.故分疏营卫二句.单承缓而不言迟.则可知其所独重矣.风引汤除热瘫痫.(此方主清热以除其风)大黄干姜(愚按应减半用)龙骨(各四两)桂枝甘草牡蛎(各二两愚按此品应加倍)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螈.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香港脚宜风引汤.徐忠可云、风邪内迸.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浓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而不用.反用脑麝以散真气.花蛇以增恶毒耶.愚按、用前方而尚恐其不及者.宜黄连阿胶汤.从少阴之本以救之.余热不除.虚羸少气.近于痿证者.以竹叶石膏汤清补之.二方如神.按喻嘉言云、本文有正气引邪.僻不遂等语.故立方即以风引名之.(更有)防己地黄汤.治(风迸入心.风乘火势.火藉风威.其)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热迸于内.而外反)无热.(浮为风之本脉.而风火交煽.)其脉(益)浮.此亦风迸入心之治法也.徐灵胎云、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此等法最宜细玩.愚按、金匮书寥寥数语.读者疑其未备.然而所包者广也.中风以少阴为主.此节言风迸手少阴之证.出其方治.曰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者.盖以手少阴心火也.阳邪迸之.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其见证无非动象.曰无热者.热归于内.外反无热.即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外无大热之例也.曰其脉浮者.风火属阳之本象也.然有正面.即有对面.手足少阴.可一而二之.实二而一之者也.考之唐宋后各家之论中风.曰昏迷不醒等证.其不为狂状可知也.曰猝倒口噤等证.其不为妄行独语可知也.曰面如朱.可知寒盛于下.格阳于上.不能无热也.曰冷汗不止.可知其四肢厥逆.不止无热也.曰脉脱.曰无脉.又将何以言浮乎.盖以足少阴肾水也.阴邪迸之.则寒水相遭.寒冰彻骨.其见证无非静象.方书用三生饮一两.薛立斋又加人参一两者.盖指此也.若痰涎如涌.三因白散可用.真阳上脱.气喘痰鸣.黑锡丹可用.凡此皆为四逆证之例.究非中风之本证.其证散见于伤寒论中.金匮辟之于中风门外.所以示立法之纯也.防己地黄汤方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风(各三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药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按.此方表里兼治.后人驱风至宝膏方.从此方悟出.)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盐(等分)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此言偏头风之治法也.附子辛热以劫之.盐之咸寒以清之.内服恐助其火.火动而风愈乘其势矣.兹用外摩之法.法捷而无他弊.且躯壳之病.内经多用外法.如马膏桑钩.及熨法皆是.今人不讲久矣.愚按、中风.大证也.内经与风痹风懿等证并论.读者莫得其要.后世主火主气主血主痰主虚.纷纷不一.而且以真中类中分门.张景岳又以非风另立一门.而中风究系何病.究用何方.茫然无据.每致患者十难救一.今读金匮此论.以风字专指八方之风.中字从外入内.如矢之射人一般.病从太阳而起.在外在腑者为浅.在内在脏者为深.迸于少阴者为较重.何等明亮.何等直捷.何等精粹.间有言之未尽者.余于小注总注.遵先生之大旨而补之.庶无驳而不纯.偏而不举之憾.其云邪在于络二句.言络邪病表.在六经之表也.其云邪在于经二句.言经邪病里.在六经之里也.其云邪入于腑.即不识人二句.腑指阳明之胃腑也.其云邪入于脏.舌即难言二句.脏指少阴之脏也.均以风引汤为主.余又以驱风至宝膏佐之.本卷附方.亦可消息而借用之.但不可令喧客夺主耳.而第一方侯氏黑散.为逐风填窍之神剂.凡中风证初患未经变热者宜之.病后尤赖以收功.免致再患.为终身之废疾.金匮论只七节.方只四首.其实论外有论.方外有方.所贵读者之善悟也.江西喻嘉言喜读仲景书.着医门法律.全录金匮原文.而参以时说.以致夺朱乱雅.其中有彼善于此者.如资寿解语汤.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症.方用防风炮附子天麻酸枣仁各一钱.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水煎.入竹沥二匙.姜汁一滴服.又于此方去羌活.加熟地黄枸杞子菊花胡麻仁天门冬.治肾虚风入不语.以少阴脉萦舌本也.又补录地黄饮子方.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以肾虚气厥不至舌下.方用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白茯苓石菖蒲远志肉桂麦冬各五分.加生姜五片.枣二枚.薄荷五叶.水一杯半.煎八分服.嘉言引此数方.大与金匮所论相反.后人遵其法而多误.医学梯阶.讥其驳杂.信不诬也.余在直隶供职.着金匮浅注.此一证稿经三易.忽于防己地黄汤证.从对面反面处会悟.遂不禁拍案大呼曰.风为阳邪.烂熟语.大有精义.他若阴邪为病.如三生饮三因白散黑锡丹等法.当辟之于中风门外.即如加味六君子汤.嘉言注云、治四肢不举.属于脾土虚者.须用此以治其本.不可加入风药.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各一钱.麦门冬三钱.姜三片.枣二枚.水二杯煎六分.加竹沥一小盏温服.口渴者.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虚甚不热者.加附子.此亦主虚而立论.或为善后调理之法则可.若中风时.藉此汤培元气以胜邪.亦何异于闭门而追寇哉.(病有递历关节而为痛者.名曰历节.大抵由于肝肾先虚.而心阳复郁而起.诊其两手寸关尺之)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脉象如此.肝肾之虚可知也.然人身之汗.由于心液所化.今)汗出入(浴)水中.(虽有形之水.不能直入.而无形之寒气.从汗孔而内侵.)如水伤心.(盖心火也.水水也.外水内火.郁为湿热.则病成)历节(而)黄汗(亦时)出.(然此非中风不遂者比.)故(但)曰历节.此言历节之病.明其病因.大抵寒郁其热.究其病源.大抵虚致邪聚也.然汗出入水四字.言寒热互搏.不过于最易见者示其端.惟善读易者.可以悟其理也.尤在泾云、此证若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湿内侵.则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历节.仲景明其委而先溯其源.以为历节多从虚得之也.又云、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亦有湿热在内.因风而成历节者.难以一言括其病由.惟以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八个字.浅浅言之.人可共晓.然致之则有三.一曰在胃.胃脉取之趺阳.若)趺阳脉浮而滑.(滑本主实.今诊其脉)滑则(知其)谷气(之)实.(然则谷何以不行而实.岂非酒湿先伤之乎.浮为阳象.今诊其脉)浮则(知其胃热而)汗自出.(然则胃何以致热.岂非风搏其湿而化热乎.一曰在肾.肾脉取之太溪.亦谓之少阴脉.若)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然则风何以得至于少阴.岂非因酒湿挟风乘之乎.一曰肥盛之人.若肥)盛(之)人(其)脉(不滑而为)涩小.(便知因湿阻滞而)短气.(因风作使而)自汗出.(风湿相搏.则)历节疼不可屈伸.(然则肥人多湿.其脉宜滑.今何以反见涩小.岂非酒湿困之乎.且汗出之后,其痛宜从汗而解.今何以汗出而疼不可忍.岂非湿而挟风乎.三证不同.而因湿热而受风则一.可以一言断之曰.)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此节、节中分三段.皆言饮酒汗出当风.而成历节也.饮酒主湿热而言.凡湿热内盛之人.皆以饮酒例之.与上节汗出入水.俱宜活看.上节拈出水字为例.以阴邪郁其内热者.视诸此也.此节拈出风字为例.以阳邪搏其湿热者.视诸此也.(上言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等.尚未出方.兹更申言其虚极之证.而补其方.)诸肢节疼痛.(历节之证既成也.)身体羸.(其虚证一望便见.而且)脚肿如脱.(气绝于下.)头眩短气.(气虚于上.)温温欲吐.(气逆于中.此三焦气血两虚.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言肝肾俱虚.虚极而营卫三焦亦因之而俱病也.徐忠可云、桂枝行阳.知芍养阴.方中药品颇多.独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又云、欲制其寒.则上之郁热已甚.欲治其热.则下之肝肾已痹.故桂芍知附.寒热辛苦并用而各当也.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麻黄附子(各二两)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生姜(五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上言因虚而病历节.既出其方治矣.而所以致虚之由.未言也.盖致虚之由.不止一端.因虚而病.不止历节一证.兹请更详其病由.兼别其疑似.如饮食间)味(过)酸则(病肝而)伤筋.筋伤则(不收持而)缓.名曰泄.(过)咸则(病肾而)伤骨.骨伤则(不能立而)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断泄者.)营气(涸流而)不通.(营不通则)卫不独行.营卫俱微.(盖营卫者.水谷之气.三焦受气于水谷.而四肢秉气于三焦.故营卫征.则)三焦(气乏.而)无所御.四属(失养而)断绝.(由是精微不化于上.而)身体羸瘦.(阴浊全注于下.他处瘦小.而)独足肿大.(而且)黄汗出.胫(常)冷.(此肝肾虽虚.不由于湿当风所致.不成历节.绝无发热之证也.)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此承上节肝肾俱虚证.而究其致虚之由.而推展言之.又以因虚成病.不发热者为劳伤.而发热者为历节.虚同而证则不同也.徐忠可云、历节与黄汗最难辨.观仲景两言.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似历节有热.而黄汗无热.然仲景叙黄汗.又每曰身热.则知黄汗亦可有热.总无不热之历节耳.若黄汗由汗出入水中浴.历节亦有由汗出入水而水伤心.故黄汗汗黄.历节或亦汗黄.则知历节之汗亦有不黄.总无汗不黄之黄汗耳.若历节言肢节疼.言疼痛如掣.黄汗不言疼痛.则知肢节痛.历节所独也.若黄汗言渴.言四肢头面肿.言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言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而历节但有足肿黄汗.则知以上证.皆黄汗所独也.若是者何也.黄汗历节.皆是湿郁成热.逡巡不已.但历节之湿.邪流关节.黄汗之湿.邪聚膈间.故黄汗无肢节痛.而历节少上焦证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上既言其证.今可补其方.以)乌头汤主之.尤在泾云、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徐忠可云、病历节.括足肿发热言.承上文也.按足肿而膝胫不冷.似可加黄柏知母.乌头汤方亦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甘草(各三两炙)乌头(五枚咀以蜜三升煎服一升即无乌头大附子亦可)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矾石汤治香港脚冲心.矾石(二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此香港脚外治之方也.前云疼痛不可屈伸.以乌头汤主之.至于冲心重证.似难以外法幸功.然冲心是肾水挟香港脚以凌心.而矾能却水.兼能护心.所以为妙.想必以乌头汤内服后.又以此汤外浸也.附方(考岐伯谓中风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所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风懿.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不重举.)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麻黄桂枝甘草干姜石膏当归人参(各三两)杏仁(四十粒)川芎(一两五钱)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徐忠可云、痱者.痹之别名也.因营卫素虚.风入而痹之.故外之营卫痹.而身体不能自收持.或拘急不得转侧.内之营卫痹.而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因从外感来.故以麻黄汤行其营卫.干姜石膏调其寒热.而加芎归参草以养其虚.必得小汗者.使邪仍从表出也.若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此风入而痹其胸膈之气.使肺气不得通行.独逆而上攻面目.故亦主之.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黄(各二分)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徐忠可云、此风入营卫肢节之间.扰乱既久.因而邪袭肾府.手足拘急.阳不运也.百节疼痛.阴不通也.烦热心乱.热收于心也.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肾家受邪.不能交心关胃也.故以麻黄通阳开痹.而合黄以走肌肉.合黄芩以清邪热.独活细辛专攻肾邪为主.而心热腹满气逆悸渴.及先有寒.各立加法.为邪入内者治法之准绳也.近效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一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按喻嘉言云、经谓内夺而厥.则为风痱.仲景见成方中.有治外感风邪.兼治内伤不足者.有合经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则曰古今录验续命汤.治营卫素虚而风入者.再则曰千金三黄汤.治虚热内炽而风入者.三则曰近效术附汤.治风已入脏.脾肾两虚.兼诸痹类风状者.学人当会仲景意.而于浅深寒热之间.以三隅反矣.崔氏八味丸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附子(一枚)桂枝(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按宜服三钱)按、汉之一两.今之三钱零.此方附子用一枚.计今之法马.重应一两.此方地黄应用二两六钱六分.山药山茱萸应用一两三钱三分.泽泻茯苓丹皮应用一两.桂枝应用三钱三分.附子一枚应用一两.今人分两多误.今特核正.如若多用.照此递加.千金越婢加术汤治内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医学纲目》中风

《医学纲目》中风

《医学纲目》中风中风中风,世俗之称也。

其症卒然仆倒,口眼斜,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言,唇吻不收是也。

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国中风时如此也。

其口眼斜,半身不遂者,经称为偏枯。

世又称为左瘫右痪,及腿风,乃中倒后之证,邪之浅者如此也;其舌强不言,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世又称为风懿风气,亦中倒后之症,邪之深者如此也。

东垣以邪浅为中脉,中腑而易治;邪深为中脏而难治者,得之矣。

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内经》连名称为击仆偏枯也。

后世迷失经意,以偏枯痱病之旨,一以中风名之,遂指偏枯为枯细之枯,而非左瘫右痪之症,习俗之弊,至于如此也。

殊不知仲景云∶骨伤则痿,名曰枯。

盖痿缓不收,是筋骨肌肉无气以生,脉道不利,手足不禀水谷之气,故曰枯,非细之谓也。

或积日累月,渐成细者间有之,非可便指枯为细也。

□〔《素》〕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通评虚实论)。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全文见诊病传变。

《灵枢》云∶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九宫八风篇)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全文见诸风)上经四节论偏枯,前二节属内伤,后二节属外感,盖此症内伤外感相兼而成也。

至于河间、东垣、丹溪则专主内伤,仲景、陈无择、孙思邈则专主外感。

今详偏枯邪浅者,宜泻外感为主,补内伤佐之;痱病邪深者,宜补内伤为主,泻外感佐之也。

□〔垣〕中风为百病之长,乃气血闭而不行,此最重疾。

凡治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以发生为体,是元气始出地之根蒂也。

□〔河〕风病多因热盛,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所以中风而有瘫痪诸症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为用,而卒倒无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

金匮要略中风篇

金匮要略中风篇

金匮要略中风篇以厥阴病新解《金匮要略》中风篇《金匮》中风篇,条文少,寥寥数语,篇中侯氏黑散和风引汤,更是药多而繁杂,很难理解,余读《金匮》、《伤寒》多年,对中风篇及其方药的理解,甚是迷糊,自汉代以后之医家,有论中风主火、主气、主痰、主虚等,众说纷纭,立出方药数百种,令后学者望而叹止,无从下手去读。

中风到底是什么病?该用何方药治疗?怎样解读《金匮》中风篇?怎样解读侯氏黑散和风引汤?余苦思多年,临症对照,反复阅读《金匮》、《伤寒》,总结出对中风的理解、治疗原则、及侯氏黑散、风引汤的方解和临床运用,归纳整理如下:中风先从风说起,风为阳邪,善动而数变,易动易化火,发展迅猛,病情最重。

风气通于肝,在内为肝风,肝属厥阴,所以论肝风,又得先从厥阴说起厥阴:包括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厥阴肝脏,属风属木,藏血,主疏泄,内藏胆火(胆属相火),心包亦属相火。

厥阴病发病特点及规律:1、来势急,发展迅速,肝血虚而至风邪趁机入侵人体,发为中风卒然昏倒,半身不遂;肝火盛于内而外风袭之,亦发为中风卒然昏倒,半身不遂。

2、易化热:厥阴风木,内藏胆火,风借火势,火借风威,最易化热。

3,易逆而上亢,出现烦躁易怒,头晕头痛脑目涨,治疗宜下降其逆上之气,仲景云:应下之。

4、易克脾土,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土受克,津液不化,聚液成痰,痰气并归于心包,则神志不清,或从阳化发为狂证,其候多躁而常醒,或从阴化而为癫,其候多静而常昏。

或发为癫痫,卒然昏仆,筋脉瘛疭,口角流涎。

或发为刚痉,角弓反张。

5、易旁走,易横逆,而出现四肢经络或牵掣,或麻木刺痛,或胸胁疼痛。

弄清厥阴病的这5点发病规律,再读《金匮》中风及分析候氏候散,则一目了然。

中风,属厥阴肝病,《金匮》中风篇第一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请问各位:这里的脉微而数,是什么意思?仲景常常以脉象论病因,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以脉微和脉数,把中风病的病因分为两种类型。

《医宗金鉴》方剂浅讲——袪风至宝汤

《医宗金鉴》方剂浅讲——袪风至宝汤

《医宗金鉴》方剂浅讲——袪风至宝汤袪风至宝中风热,浮数面赤热而烦,通圣加蝎天麻细,白附羌独连柏蚕。

•【注】中风热,谓不论经络脏腑,风邪中腑热之人也。

浮数,谓六脉浮数也。

热而烦,谓身热心烦也。

通圣,谓防风通圣散。

方中加全蝎,天麻,细辛,白附,羌活,独活,黄柏,黄连,僵蚕也。

防风通圣散,详在伤寒门。

平时体质偏热的人,受邪以后会形成热证,这和寒邪中脏正好相反,因为腑气和外邪进行的斗争会非常激烈。

面赤是阳明胃肠有热,身热和心烦说明热已经通透表里了。

防风通圣散正是治疗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的方子,本方能够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同治。

但是本方并不治中风病,对中风的偏枯不仁,口眼歪斜等症没有针对性。

因此这里并不用防风通圣散的原方,而是创造了一首新方。

袪风至宝汤是《医宗金鉴》独有的方子,而所加的几味药都是有来源的,在《古今医鉴》中有一首方子叫防风至宝汤,治诸风瘫痪痿痹,可见这首方子就治中风病了,组成为:麻黄、防风、白芷、羌活、天麻、僵蚕、当归、川芎、白芍药、青皮、陈皮、乌药、牛膝、南星、半夏、黄连、黄芩、山栀仁、连翘、甘草。

可以看出祛风至宝汤比防风通圣散多出的药物基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祛风至宝汤明确吸收的有天麻、羌活、黄连、僵蚕,并且把羌活扩充为羌、独活;黄连扩充为黄连、黄柏;僵蚕扩充为僵蚕和全蝎。

还有细辛和白附子没有找到,其实也可以看做《金鉴》用细辛取代了原方的白芷,白附子取代了南星和半夏。

防风通圣散出自《宣明方论》,在该方的后面,有一首方子叫防风天麻散,“治风,麻痹走注,肢节疼痛,中风偏枯强,暴喑不语,内外风热壅滞,解昏眩”。

也是治中风的方子,其组成为:天麻、羌活、白附子、草乌头、香白芷、防风、荆芥穗、当归、川芎、甘草、滑石。

看后面几味药基本是防风通圣散的简化用药,然后再加上前面的祛风化痰通络药,里面有袪风至宝汤使用的天麻、羌活、白附子。

这可能是该方白附子的来源。

这样就只有细辛一味没有出处,可能是《金鉴》编者挑选以后加上的,羌独活气味浓烈,药势雄壮,但过于燥烈,所以用细辛这样气比较细并且辛润的药搭配一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宗金鉴·中风总括中风总括歌诀风从外中伤肢体痰火内发病心官体伤不仁与不用心病神昏不语言当分中络经腑脏更审虚实寒热痰脱证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遗尿肾绝舞声肺闭证握固紧牙关初以通关先取嚏痰壅不下吐为先病因病机外风人的体质虚弱,贼风乘虚侵入,中伤四肢躯这就称为中风。

内风-痰火痰火热盛的时候,能产生内风;内风煽动,痰火上犯心包,也能成为中风。

中风轻症的感到舌本转动不灵活,语言难出:严重的可出现昏迷,不省人事。

辩证依邪中深浅分症候类型: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中络、中经属中风轻症中络多见步履沉重,肌肤麻木不仁(感觉迟钝)口眼歪斜等;中经可出现四肢瘫痪不用中腑、中脏属中风的重症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这时又应当辨别闭、脱。

脱,是指真气外脱;闭,是指邪气内闭。

脱证的症状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气绝、遗尿肾绝、舞声肺,总起来是五脏阳气暴脱的现象。

闭证则是两手握固,紧牙关辨夹虚、夹实、夹寒、夹热、夹痰等的兼症。

治疗原则初以通关先取嚏有嚏可治,无嚏多死。

口噤者,用开关散,擦牙软之。

痰壅不下吐为先痰涎壅盛,用诸吐法涌之。

若口噤不开,汤药不能下咽者,插鼻管送药。

中风死候(中风病预后判断)歌诀寸口脉平卒中死,生气独绝暴脱之五脏几息呼吸泯,譬如堕溺岂能期脉来一息七八至,不大不小尚能医大小浮昼沉夜死,脉绝不至死何疑脱症并见皆死候,摇间上窜气长嘘喘汗如油痰拽锯,肉脱筋痛发枯直本节讲述了中风预后不良的情况与病机。

预后不良情况寸口脉如平常,忽然中风。

者是因为中邪较重,风邪闭九窍,生气暴脱而死亡的。

由于这种突发的中风,好像失足落水溺死一样,事先难以预料而且凶险。

脉浮大而疾,真气外脱沉微细数,阳气衰竭中风伴有各种脱证情况颈强摇头,张口吹气,气喘,汗出如油,喉间痰鸣如拉据声,四肢臀部肌肉消瘦将尽,全身筋脉抽痛,头发枯燥失于柔软等都属中风的凶症。

预后稍好脉数而且脉形不大不小,元气未绝,可治。

附方证19条开窍方通关散开关散熏鼻法解语法通关星皂细荷半,开关乌梅冰片南,巴油纸皂烟熏鼻,龟尿舌下点难言。

[译注]中腑中脏多见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舌强难言等症状,本条所列的方药是具有开窍、开牙关、开声的作用。

通关散治中风昏迷,不省人事,用药未少许吹入患者鼻孔内,使其打嚏,以达到开通窍道的作用。

开关散治牙关紧闭,不能语言,不能进食,用消纱布蘸药未擦牙,有松缓牙关的作用。

再有用巴豆油浸过的纸,卷上皇角未,烧烟重鼻,也有开窍的作用。

古人治中风不能语重。

还有用龟尿点舌下的治法,但是目前临床上已不常用,仅供参考研究。

①通关散天南星、皂角、细辛、薄荷、半夏等分,研细末为散。

②开关散乌梅肉、冰片、天南星研细末,为用。

涌吐方三圣散瓜蒂散金蝎散五元散巴矾丸无汗吐宜防藜蒂,有汗瓜蒂入蝎全,重剂藜豆矾皂胆,痰壅吐以巴矾丸。

【注】痰涎壅盛,无汗表实,用三圣散,即防风,藜芦,瓜蒂吐之。

有汗里实,用瓜蒂散,即瓜蒂,赤小豆;或用全蝎散,即瓜蒂散加全蝎吐之,此皆吐之轻剂也。

甚则用五元散,乃藜芦,赤小豆,白矾,皂角,胆矾。

巴矾丸,即巴豆,枯白矾,吐之。

中脏腑-痰热闭证夺命汤-涌吐剂脏腑闭证腹满闭,昏噤痰结在喉间,危急汤药不能下,夺命巴芷半葶南。

【注】脏腑闭证,谓风邪中脏腑之闭证也。

腹满闭,谓腹满二便闭也。

兼以神昏口噤不开,结痰喉间不下,宜用四方吐下之,巴豆,白芷,半夏,葶苈,生南星也。

中风先兆方中风先兆-外风方羌活愈风汤羌活愈风治外中,手足无力语出难,肌肉微掣不仁用,大秦艽汤参再添,官桂黄耆杜防己,知枳柴荷蔓菊前,苍麻半朴杞地骨,调理诸风症可安。

【注】治外中,谓风从外中之病也。

此病之来,必有先兆,如手足无力,语言蹇涩,时有肌肉微动牵掣,大指次指麻木不用,皆风邪外中之先兆也,宜用此汤。

大秦艽汤参再添,谓大秦艽汤方中,再添人参,官桂,黄耆,杜仲,防已,知母,枳壳,柴胡,薄荷,蔓荆子,菊花,前胡,苍术,麻黄,半夏,厚朴,枸杞,地骨皮。

调理诸风症可安,谓凡中风内邪将除,外邪渐尽,更服此药调理以行导诸经,久则大风悉去,清浊自分,荣卫自知矣。

中风先兆-痰热内风方清热化痰汤清热化痰治内发,神短忽忽语失常,头眩脚软六君麦,芩连菖枳竹星香。

【注】治内发,谓痰火内发之病也。

此病之来,必有先兆,如神短忽忽,言语失常,上盛下虚,头眩脚软,皆痰火内发之先兆也。

宜用此汤。

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橘红,半夏,麦冬,黄芩,黄连,石菖蒲,枳实,竹茹,南星,木香也。

虚证中风气血亏虚,风中日久大秦艽汤大秦艽汤虚中络,喎斜偏废减参珍,秦艽生地石膏共,羌独防芷细辛芩。

【注】虚中络,谓风邪中络之人,形气虚者也。

偏废,谓半身不遂也。

减参珍,谓八珍汤减去人参,加入秦艽,生地,石膏,羌活,独活,白芷,防风,细辛,黄芩也。

偏废是中经之证,而亦可治之者,以此方能养血荣筋,为久病风人调理之剂。

气血亏虚,风中经络小续命汤小续命汤虚经络,八风五痹总能全,麻杏桂芍通营卫,参草归芎气血宣,风淫防风湿淫已,黄芩热淫附子寒,春夏石膏知母入,秋冬桂附倍加添。

【注】虚经络,谓风邪中经,中络之人,形气虚也。

八风,谓八方之邪风中人为病也。

五痹,详见痹门要诀中。

营卫亏虚,风中经络黄耆五物汤-偏向半身不遂为主症黄耆五物虚经络,偏废虚风无力瘫,心清语蹇因舌软,舌强神浊是火痰,补卫黄耆起不用,益营芍桂枣姜煎,左加当归下牛膝,筋瓜骨虎附经添。

【注】黄耆五物汤,治因虚召风,中人经络而病半身不遂者。

然审其人若舌强难言,神气不清,则是痰水为病,不宜此方。

若心清语蹇,舌软无力难言者,乃是营卫不足之病,宜用此方。

经曰:卫虚则不用,营虚则不仁。

此方君黄耆而补卫,以起不用;臣桂枝,白芍而益营,以治不仁;佐生姜,大枣以和营卫也。

不仁不用在右者属气,宜倍加黄耆;在左者属血,则加当归。

在下两腿两膝软者,则加牛膝。

骨软不能久立者,则加虎骨。

筋软难于屈伸者,则加木瓜。

周身或左或右经络不宣通者,则加炮附子,有寒者亦加之。

此方屡试屡效者,其功力专于补外,所以不用人参补内,甘草补中也。

中脏-肾气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地黄饮子四肢不收无痛痱,偏枯身偏不用疼,其言不变志不乱,邪在分腠五物能。

甚不能言为瘖痱,夺厥入脏病多凶,地黄桂附蓉巴远,萸斛冬味薄菖苓。

【注】风痱,偏枯,瘖痱三病,皆属外中,而有微甚浅深之别也。

风痱,谓四肢不收,身无痛处。

偏枯,谓半身不遂,身有痛处,其言不变志不乱,乃邪微浅,病在分腠荣卫之间,以黄耆五物汤能补荣卫而散风邪也。

甚者不能言,志乱神昏,则为瘖痱,乃肾虚内夺,少阴不至而厥,其邪巳入于脏,故曰病多凶也。

中脏-脱证参附汤参附汤治虚中脏,唇缓涎出不语言,昏不知人身偏废,五脱证见倍参煎。

【注】参附汤,即人参,附子也。

治风邪中脏之人,形气俱虚,其证唇缓不收,痰涎流出,神昏不语,身肢偏废,或与五脏脱证并见,宜大倍人参,先固虚脱,次治风邪可也。

实证风中经络,无汗表实证换骨丹中经气实宜换骨,喎斜瘫痪芷芎防,冰麝朱香槐苦味,仙人麻首蔓苍桑。

【注】中经气实,谓风邪中经之人,形气实也。

瘫,左不用也;痪,右不用也。

换骨丹,白芷,川芎,防风,冰片,麝香,朱砂,木香,槐角,苦参,五味子,威灵仙,人参,麻黄膏,何首乌,蔓荆子,苍术,桑皮也。

麻黄膏者,以麻黄熬成膏,和前药为丸,朱砂滚衣也。

风邪中络,夹气滞郁积乌药顺气散乌药顺气实中络,喎斜顽麻风注疼,麻黄枳桔乌蚕共,白芷干姜陈草芎。

【注】实中络,谓风邪中络之人,形气实者也。

喎斜,口眼歪斜也。

顽麻,肌肤麻木也。

风注疼,风气攻注骨节疼也。

是方麻黄,枳壳,桔梗,乌药,僵蚕,白芷,陈皮,干姜,甘草,川芎也。

外中风邪,内有腑实三化汤(小承气+羌活)搜风顺气丸三化气实风中腑,昏冒闭满小承羌。

形气俱虚及风燥,搜风顺气自然康。

【注】气实风中腑,谓风邪中腑之人,形气实也。

昏冒,谓神昏不知人也。

闭满,谓二便阻隔腹满胀也。

小承羌,谓小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黄,加羌活,即三化汤也。

若其人形气俱虚,则当以搜风顺气丸缓缓治之,自然康也。

久病风之人,大便多结燥,谓之风燥。

或用续命汤汗过,三化汤下过,津液枯干,以致结燥。

凡病不论中经络脏腑,但有二便阻隔,形气不足,难堪攻下者,均宜此法,以搜六腑之风,通肠胃中之气,二便自利矣。

中脏-阳闭症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实中脏,痰壅神昏不语言,口眼喎斜形气盛,两手握固紧牙关。

【注】牛黄清心丸,治风邪中脏之人,形气俱实,其证痰涎壅寒,神昏不能言语,口眼喎斜,形气满盛,两手握固,牙关紧急之闭证,皆可服之。

痰火上犯心包涤痰汤(症见精神恍惚,舌强不能言语的中风)涤痰内发迷心窍,舌强难言参蒲星,温胆热盛芩连入,神昏便闭滚痰攻。

【注】内发,谓痰火内发,迷人心窍,令人精神恍惚,舌强难言也。

热盛加黄芩,黄连,大小二便闭,用礞石滚痰丸攻之可也。

中经络-表实内闭昏迷千金还魂汤经络闭证卒中恶,气促神昏不识人,无汗拘急身偏痛,肉桂麻草杏还魂。

【注】经络闭证,谓风邪中经络之闭证也。

气促,谓气粗盛也。

无汗四肢拘急,身体偏痛,乃表邪固闭,宜用肉桂,麻黄,甘草,杏仁,即还魂汤以开之。

兼证兼有脏寒三生饮三生饮治中风寒,厥逆沉伏涌气痰,星香(木香)乌附俱生用,气虚加参脱倍添。

【注】中风寒,谓不论经络脏腑,风邪中脏寒之人也。

厥逆,谓四肢冷也。

沉伏,谓六脉沉伏也。

是方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木香也。

惟寒盛气实者宜之,若气虚者加人参,虚极将脱者大倍人参,始可用之而无倒戈之害也。

兼有腑热袪风至宝汤袪风至宝中风热,浮数面赤热而烦,通圣加蝎天麻细,白附羌独连柏蚕。

【注】中风热,谓不论经络脏腑,风邪中腑热之人也。

浮数,谓六脉浮数也。

热而烦,谓身热心烦也。

通圣,谓防风通圣散。

方中加全蝎,天麻,细辛,白附,羌活,独活,黄柏,黄连,僵蚕也。

防风通圣散,详在伤寒门。

兼有痰饮青州白丸子青州白丸中风痰,喎斜瘫痪涌痰涎,小儿惊痰为妙药,白附乌星半夏丸。

【注】中风痰,谓不论经络脏腑,风邪中表,有痰饮之人也。

涌痰涎,谓痰涎涌盛也。

是方生白附子,生川乌,生南星,生半夏,法制为丸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