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认识
初一历史 上册 启示 认识
初一历史上册启示认识
初一历史上册主要涉及古代史的基础知识,包括早期人类的生活、古代文明、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有着一定的启示和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认识人类的早期生活:通过学习早期人类的生活,了解他们的
食物、居住、工具等基本生活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起源
有更清晰的认识。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演进的兴趣,并理解人
类文明是如何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
2.了解古代文明的巅峰:学习古代文明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
中国古代文明等,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明的辉煌。
这有助于激发学
生对不同文明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历史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3.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学生通过初一历史上册的学习,将
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有助于建立对中华文明起
源和发展的整体认知,为后续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4.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历史学科强调对事物因果关系、发
展规律的理解。
通过学习古代史,学生将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
能力。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历史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5.树立文明传承的责任感:学习古代历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明
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世代接力的过程。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文明传承中的一份子,有责任维护和发扬传统
文化。
总体而言,初一历史上册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对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基础认
识,培养了他们的历史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未来深入学习历史学科奠定了基础。
重要历史认识和启示
重要历史认识和启示一、改革篇1、史实:(1)中国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十一届三中全会。
(2)外国改革:日本大化改新;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2、启示:①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改革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二、思想解放篇1、史实:(1)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外国: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启示:①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思想解放推动政治运动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三、科技革命篇1、史实:①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③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2、启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②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带来了如战争、环境、资源消耗、高科技犯罪等消极影响。
③青少年应该自觉履行历史使命,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国家民族振兴做贡献。
四、战争篇1、近代被侵略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③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2、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①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
②我们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用和平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纷争。
③所有国家应该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五、近代探索篇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探索的结果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六、现代历史篇1、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启示: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未来。
“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3)“启”即启发(怎么办)
即政府、社会、学校、公民、青少年等准备 怎么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主 要通过“提”完成。“提”就是根据所找出 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在这方面应 该怎么做。这是解好试题的落脚点。解答时, 应注意运用“应”、“要”、“坚持”、 “必须”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性。
(2)“理”即道理(为什么)
即“材料反映的内容”的依据、原因、重要性(必 要性)、不做的危害性等。①依据:是指材料所反 映的内容的理论根据(包括路线、方针、政策、国 策、战略、原则、原理、法律、法规等)。②重要 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作用、意义、目的、 目标等。③必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存在的 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④危害性:是做或 不做这件事将导致的消极后果。
Hale Waihona Puke 3、解题思路:“看法、认识、启示”类题目可按照“示— 理—启”的解题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什 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作答。
(1)“示”即展示(是什么)。
主要是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也就是 “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主要通过“读”来 完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 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现象 和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 设问要求回答的启示。
“看法、认识、启示” 看法、认识、启示” 看法 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师:孙开创 习水县三岔河乡中学
1、题型特点:
“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往往通过一个 (或几个)案例、一组(或几组)数据、一 段(或几段)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 否从中提取信息,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 到启迪。
2、设问方式:
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②“谈 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③“你从中 悟出什么道理?”;④“如何认识……?、 如何看待……?”;⑤“如何分析这一现 象?”等等。
2025年中考道法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题型05 认识、启示、警示类型专项训练(课件版)
目录
content
认识、启示、警示类型 基本情况
解题方法及例题演示
01
认识、启示、警 示类型基本情况
这类型题设问主要有“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警示)?”“谈 谈……启示”“从中吸取了哪些教训?”“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道理?”等。试 题 综 合 探 究 性 强 , 强 调 基 础 性 但 不 是 对 单一、简单知识点的再现,侧重 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
材料一 央视新闻消息,截至2023年7月28日14时,台风“杜苏芮” 已造成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等9个设区市84个县72.46 万余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2.44万余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2.3公 顷,其中绝收面积8.3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227万元。“杜苏芮”登 陆后将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其带来的强降雨将覆盖 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河南、山东、河北、北京、 天津、辽宁等地,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降雨。 (1)近年来,台风、地震、暴雨这些自然灾害频发,给我们人类哪 些警示?为此我国实施了哪一基本国策?
整合拓展、归纳综合能力,重在对考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彰显思政课的德育教育功能。
02
解题方法
认识
通常以“谈谈你的体会、认识”“你从中悟出什么道 理”“如何认识……/ 如何看待……”等,思想上(认识到该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或者证明、体现了什么观点或道理 等,做这件事的依据,原因、意义或不做的危害、后果等) +行动上(应该怎样做、要注意什么事项等)
审
1.审设问的类型:根据不同设问类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 式组织答案。审设问的限定条件 2.审材料:在材料中找出关键的词语、句子、数据等,把 它们画出来。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出材料的中心 意思,可以在材料旁边作简要文字说明。
九下历史事件启示与认识
历史事件启示与认识集锦(九下)1、苏联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应该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的管理体制等。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我国的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眼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4、罗斯福新政的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功能。
5、罗斯福新政措施得到的经验实现财政和货币政策,降低储蓄利率和兴办工程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生产,以工代振,扩大就业等。
6、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认识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发对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不可忽略的问题。
7、战争的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8、如何避免战争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9、结合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说说你的感想法西斯主义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尽管它可以猖狂一时,但无法避免最终的失败;得道多助,失道多助,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穷兵黩武的侵略者自食其果,法西斯头目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10、从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什么启示?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09+认识、启示、警示类解题技巧与方法-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题型解题技巧与方
做法
警示类
阅读材料主旨,联系教材知识,找到材料 与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要是做某件事 的危害等应吸取教训,答出正确做法。解 答时,应注意运用“应”“要”“坚持” 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性。即危害+怎 么做
警示类
2023年2月2日,胡某宇失踪事件调查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在胡某宇事件发 生后,少数人为蹭热度、引流牟利,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拼接炮制虚假 视频,造成恶劣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发布会通报,公安机关已对故意编造、
传(2)播上谣述言材的料人中员故依意法编进造行,了传打播击谣处言理的原。人因员被依法处理,对我们有哪些警示?
①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遵守道德和法律,合理利用网络,不断提高媒 介素养,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②自由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我们要自觉遵守和维护规则。 ③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 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④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等。
2.[赓续精神血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一 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中国人的思想 情感,大都可以用汉字来表述。中华经典诗文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道德 资源。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 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鲁迅“寄意寒星荃不 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诗文表达 内心对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 (1)结合材料,跨越时间的长河感悟中华文化,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②中华文化具有 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 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增强 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等。
高考历史中认识、启示类试题解题方法与训练
历史“认识、启示”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
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是:(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
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
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
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4)注意语言表达。
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
【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启示、认识类设问
【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启示、认识类设问●特点概述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此类型设问主要是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答题模板模板1从不同类型看答案的思维要求,启示、认识类设问可以分为三类(1)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方面回答。
(2)认识类:侧重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
(3)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要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模板2从组织答案的思维要求看,一般分三步解答首先,点出定性认识。
对材料及前面几问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
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初步分为“益”“害”两方面。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模板3从设问提示角度来看,一般采取专项分析(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符合国情、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文化制度(政策)、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主流与支流、本土与外来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①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②如何认识,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③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初中历史常用的认识及启示类问答题汇总
初中历史常用的认识及启示类问答题汇总一、启示和认识类问题的解答:首先是说明你认识到什么道理(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原因,概括性的结论),然后是说明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此列举几种问题的启示类答题方式:1、民族关系类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才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2、经济发展和改革类问题:①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④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⑤改革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和守旧势力作斗争。
3、中外关系、世界大战和国际冲突问题:①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②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国际冲突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③中国要重视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发展国防力量,做好事态进一步发展的准备④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要加强合作,互利共赢;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4、世界大战与维护和平问题:①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国际冲突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④热爱和平,反对战争;⑤发展中国家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5、科技类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国家要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创新能力;6、从个人角度谈认识:要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7.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说明的问题: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③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④我们也要有爱国之志和报国之行,为国家富强而奋斗。
7、中共开辟民主革命道路的启示: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勇于改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要真正维护人民利益9、从两次国共合作中得出的认识:①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②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力量,坚持以斗争求团结;③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 文综当中的历史,有很多复杂的知识点,但如果我们能在答题时使用一些通用的万能句,那幺我们在答高中历史题时就会更轻松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一 从不同类型看答案的思维要求,启示、认识类设问可以分为三类 (1)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幺样、不要怎幺样两方面回答。
(2)认识类:侧重从是什幺、反映了什幺、怎幺样的角度回答。
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
(3)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要怎幺样的角度回答。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二 从组织答案的思维要求看,一般分三步解答 首先,点出定性认识。
对材料及前面几问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
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初步分为“益”“害”两方面。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三 从设问提示角度来看,一般采取专项分析 (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符合国。
初中语文常用的认识及启示类问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常用的认识及启示类问题答题技
巧
一、认识类问题
1. 对于生僻词汇的理解
在阅读理解中,有些生僻词汇会给我们带来阅读障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理解:
- 寻找词根,通常能够推测词义
- 借助上下文语境,或者使用同义词、反义词等方法
2. 对于诗歌的理解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不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理解其中的意境。
- 注意诗歌的韵律、格律、韵部等特点
- 借助注释或者查询相关注解,理解生僻词汇或者典故背景
3. 对于典故的理解
典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典故是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
- 查阅相关知识,了解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 结合作品上下文,理解典故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启示类问题答题技巧
1. 关注细节
在阅读理解中,关注细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局。
- 注意描述人物、情节、环境等细节文字
- 将细节与全文进行关联,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2. 分析主旨
阅读理解中,分析主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 通过标题、开篇和结尾来确定文章的主旨
- 关注作者的表达手法、态度和立意,理解文章的主题
3. 比较阐释
在阅读理解中,比较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
- 将文章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理解其特点和共性
- 将作者的言语与事实进行比较,分辨作者的主张和态度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考验我们综合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认识类问题和启示类问题答题技巧的掌握,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示、认识类设问
⾼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题型特点】启⽰、认识类⾮选择题的设问⼀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
与“启⽰”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的感悟。
⼀般有如下⼏种情况:对问题进⾏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度。
“启⽰”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借鉴的认识,要求学⽣对某⼀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学⽣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平及历史感悟能⼒。
因⽽启⽰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
启⽰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类试题,⼀般⽽⾔与前⾯⼏个设问联系紧密,因⽽,⼀定要注意这⼀问答案与前⾯答案的协调,不能⽆中⽣有,泛泛⽽谈。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般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般分三步解答。
⾸先,对材料进⾏系统归纳,找出“题眼”。
根据⾃⼰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益”“害”两⽅⾯。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1.认识类:、为什么(阐述道理)、怎⼀般从事件本⾝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么样(明确做法)的⾓度回答。
中考历史认识、启示类问题答题方法
中考历史认识、启示类问题答题方法一、启示和认识类问题的解答:首先是说明你认识到什么道理(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原因,概括性的结论),然后是说明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此列举几种问题的启示类答题方式:1、民族关系类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才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2、经济发展和改革类问题:①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④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⑤改革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和守旧势力作斗争。
3、中外关系、世界大战和国际冲突问题:①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②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国际冲突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③中国要重视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发展国防力量,做好事态进一步发展的准备④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要加强合作,互利共赢;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4、世界大战与维护和平问题:①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国际冲突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④热爱和平,反对战争;⑤发展中国家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5、科技类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国家要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创新能力;6、从个人角度谈认识:要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7.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说明的问题: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③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④我们也要有爱国之志和报国之行,为国家富强而奋斗。
8、中共开辟民主革命道路的启示: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勇于改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要真正维护人民利益9、从两次国共合作中得出的认识:①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②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力量,坚持以斗争求团结;③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启示与认识集锦
启示与认识集锦中国历史上册1、林则徐的精神。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2、青少年如何认识毒品的危害,如何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毒品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威胁,在拒绝毒品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或积极宣传毒品的危害);自己坚决不接触毒品;发现家人、朋友、同学有接触毒品行为的,要主动帮助他们远离毒品;积极参与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活动。
在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方面: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积极进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崇尚科学;积极服务社会,乐于助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3、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感想与认识。
由于清王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却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后、夜郎自大的心理,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
尽管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我们要“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4、从鸦片战争认识的道理:(1)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弱国无外交。
实力是外交的基础,要保证自己的主权,领土不受侵犯,并在国际上伸张正义,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力争早日进入世界强国之林。
5、闭关锁国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为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使我国富强起来。
对此你有何感想?感想(或认识):(1)只有坚持中共的正确领导,更加热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2)坚持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力争早日进入世界强国之林。
结合实际,你对诚朴勤仁启示认识
结合实际,你对诚朴勤仁启示认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诚朴勤仁,作为中华文化中的四德之一,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实、朴素、勤劳和仁爱,这四种美德一直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行为准则。
这四种美德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做人之本,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当今社会,诚朴勤仁这四种美德似乎有些被淡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忽略了与他人的真诚和关爱。
这四种美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只有保持诚实,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朴素是一种处事态度,不妄加夸张,不追求虚荣,不忘本分。
勤劳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获得回报。
而仁爱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温暖他人,也温暖自己。
结合实际,在现代社会中,诚朴勤仁这四种美德也是我们要时刻践行的。
在工作中,只有保持诚实,才能获得同事和领导的信任,才能发展事业。
朴素的处事态度也很重要,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要被物质的诱惑迷失自己。
勤劳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
而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要时刻保持仁爱之心,宽容包容,理解体谅,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诚朴勤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时刻践行的品质。
只有保持诚实,朴素谦和,勤奋努力,仁爱他人,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也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牢记这四种美德,努力践行,让诚朴勤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座右铭。
【2000字】第二篇示例:诚朴勤仁,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准则和规范,而诚朴勤仁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们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态度,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等方面。
在古代,人们在生活中秉持诚朴勤仁的美德,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繁荣、提高社会文明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诚实守信是诚朴勤仁的基本内容之一。
结合实际,你对诚朴勤仁启示认识
结合实际,你对诚朴勤仁启示认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诚朴勤仁这四个字依然散发着古老的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万世传颂的道德准则。
诚实、朴实、勤奋、仁爱,这四种品质虽然看似简单,却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启示。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它不仅表现在言行,更体现在态度和行动中。
诚实的人不会隐瞒事实,不会说谎欺骗他人,他们承诺必定会履行,言出必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能遇到那些言而有信的人,他们的诚实和正直让人心生敬意,总是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工作中,诚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朴实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品质。
朴实的人不事张扬,不追求虚荣,他们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不会被外部的诱惑所迷惑。
朴实的人往往心灵纯净,不受欲望的蛊惑,他们能够真正珍惜眼前的一切,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温暖。
在当下社会,面对各种物质的诱惑,我们更应该学会朴实,不被物质所左右,坚守内心的平静和淳朴。
勤奋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宝。
没有一份真正的勤奋,就没有一番收获的喜悦。
勤勉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收获,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谱写出人生的华美乐章。
勤奋的人在工作中不怕吃苦,不怕辛苦,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永不退缩。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勤奋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勤奋”。
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
仁爱是一种慈爱、热忱和宽容,是一种人性的光芒。
仁爱的人乐于帮助他人,善待所有的生命,他们用爱心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社会很多时候是冷漠的,人们之间的疏离感日益加深,更需要仁爱的光芒去温暖众生。
只有懂得彼此关怀与爱护,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诚朴勤仁四个字,是一种道德的引导,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六、认识、启示类试题方法指导一.什么是启示类历史试题?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来提出。
其中,“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
“认识”在哲学意义上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后者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才行。
与“启示”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
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
二.启示型历史试题的答题指导解答“启示类”试题可按如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是“读”。
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哪方面的启示,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
第二是“找”。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原因;二是找出教材中对此类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基本知识,并分析产生这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原因,这是解题的关键。
只有找出原因,我们才能明确今后应该借鉴哪些经验,避免哪些失误。
只有回归教材,找出相应的观点和表述,我们才能将原因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提炼出精练的答案。
第三是“提”。
根据前面所找出的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这是答题的落脚点。
当然,答好此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套用,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考生在备考中要加强对这种题型的练习,并注意不断通过对比、归类、归纳去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认识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做这类题的关键是:一是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具有针对性;二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三是要从今天认识的角度,强调其现实性意义和借鉴意义。
【高考再现】近六年全国卷高考真题“启示、认识”类试题汇总1.(2015年全国卷1•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解析】(3)无论是启示还是认识类的题,其实是在考查历史学研究方法,即史学方法。
因此,回答这类试题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考虑。
第一,强调从历史的角度,所以应该是客观、辩证;第二,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看到儒学和孔子的变化;第三,今天认识的角度,强调认识的原则。
因此,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分)2.(2013年全国卷1•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分)【解析】本题截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问要充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准确分析晚晴海洋利用的变化,并结合当今时代主题,以史为鉴,立足未来得出启示。
【答案】(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3.(2011·全国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解析】本题考查人才选拔。
本题要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线索,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原因及其对清末教育的借鉴,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能力。
第(2)题,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4.(2017年广东珠海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哥伦布之后所发生的历史,不啻一个新世界的形成,这是两个旧世界相互碰撞的结果。
到16世纪80年代中期,大帆船贸易兴起还不到10年,月港(今属福建漳州地区)已经是全球最重要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如今的月港已经变成了一个毫无特色的工业化时代的郊区。
唯一遗存下来显示其昔日辉煌的是一座三层的六角形塔楼,不久前我去参观时,塔里到处可见流浪汉住过的痕迹:肮脏的毯子、空的方便面包装袋和色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