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叙事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上册《共点力的平衡》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物理上册《共点力的平衡》优秀教学案例
5. 反思与评价环节,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本案例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审视,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查找不足。通过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观察生活中的共点力平衡现象,拍摄照片或视频,并进行分析,下节课分享。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案例以生活中的共点力平衡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状态,主动探索物理规律。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与评价:
1. 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查找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2. 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共点力平衡的兴趣。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在桌子上放置一个物体,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沿不同方向拉动物体,使其保持静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共点力平衡现象,如杂技演员的平衡表演、桥梁的受力分析等。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共点力的定义,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2. 学会运用力的分解和合成方法,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

高二物理学科教学案例分享

高二物理学科教学案例分享

高二物理学科教学案例分享本文分享了一则高二物理学科的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在高二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面临着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光学原理时,可以进行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例如,在探讨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共同总结出结论。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通过演示动画、PPT等多媒体形式展示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小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还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

例如,在学习电路知识时,可以设计一款电路拼图游戏。

学生通过游戏互动,不仅能够加深对电路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和差异化教学。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知识启发和拓展学习机会;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高二物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中物理教育叙事我发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助推教师十分轻松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讲授人教版新课标选修3-2《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时,适时渗透物理学家的奋斗成长史实,狠抓难得的教育契机,并穿插讲解有关法拉第的小故事: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

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

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

在这家书店整整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1820年丹麦学者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卓绝地探索。

1821年9月法拉第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

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他并未灰心气馁,不断反思总结琢磨改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这一极具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法拉第的座右铭:“像蜡烛那样为人照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拉第倾其毕生探索科学真理,热爱人民,真诚质朴,作风严谨,他的思想品质深深地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化曲为直,用直解曲——《平抛运动》案例临猗三中赵晓轩【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

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

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应把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推导规律等环节都尽量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案例描述】:[复习导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生: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师: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怎样的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师:对于曲线运动,我们通常会如何处理生:把它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是一样的。

高中物理网课教育叙事教案

高中物理网课教育叙事教案

高中物理网课教育叙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波的基本概念以及波的传播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波的传播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波的基本概念、波的传播规律;
2. 教学难点:波的传播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波的基本概念
2. 波的传播规律
3. 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出波的概念,并提出学习目标。

2. 学习过程
a. 基本概念
讲解波的定义和分类,并介绍波的传播方式;
b. 传播规律
介绍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c. 应用实践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波的传播规律的应用练习,并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

3.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了解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并进行相关实验。

4. 总结反馈
通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波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独立进行波的传播规律应用实验,并做出实验报告;
3.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六、板书设计
1. 波的定义及分类
2. 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的关系
3. 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得到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验环节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三物理上册《多普勒效应》优秀教学案例

高三物理上册《多普勒效应》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多普勒效应。
3.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小组内共同探究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5.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总结优点和不足。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如救护车的警笛声、列车的呼啸声等,让学生感知多普勒效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通过讲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此外,本案例还将结合现代科技发展,介绍多普勒效应在航天、天文观测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奠定基础。
3.通过实例分析,如列车的呼啸声、雷达测速等,让学生理解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引导学生掌握多普勒效应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讨论问题:“多普勒效应在科技领域有哪些应用?这些应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整理出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领域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本案例以生活中的实例——救护车警笛声的变化作为导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多普勒效应。这种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对多普勒效应有了直观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实用3篇)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实用3篇)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本学期高一物理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人教版必修1的教材,这本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研究运动、力以及力与运动间的关系,共四大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

必修1这本书突出了新课程的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代性、反映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2、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3、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必修1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有很多重难点都是高考、会考中的重难点,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力的平衡、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等可以说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

而质点、位移、加速度等概念又是同学们进入高中新接触到的,理解起来又比较费劲,但是这些概念是学习运动学部分的关键,因此务必要引起学生重视。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第2篇高中物理教育叙事熠熠生辉——追寻科学巨擘的坚韧科学信仰精神我发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助推教师十分轻松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讲授人教版新课标选修3-2《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时,适时渗透物理学家的奋斗成长史实,狠抓难得的教育契机,并穿插讲解有关法拉第的小故事: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

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

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

在这家书店整整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精选范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精选范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分析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

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

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矗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

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尝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

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物理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篇)

物理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探讨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惯性吗?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惯性有关。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惯性有关,如乘坐公交车时,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

(二)探究1. 提出问题: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得出的?它与惯性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得出的。

实验表明,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与惯性的概念是一致的。

4. 实验探究:(1)实验一: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小车,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2)实验二:在小车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重复实验一,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5.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6.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三)巩固与应用1.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作业:收集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了解了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2. 学生分享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教师点评并总结。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此外,组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我会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他们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和指导。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我会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请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一辆汽车从静止加速到一定速度所需的力,并与实际数据对比,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节课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如何从实验中验证这一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3.通过案例分析、数学建模等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学的美和实用性,从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所学知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案。

高一物理教学叙事

高一物理教学叙事

高一物理教学叙事学生普遍听得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遇到不懂的就会问,作业也按时有效完成。

这比想像中要好得多,至少他们肯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关于高一物理上教学叙事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大家喜欢。

为了达成目标和计划,首先就是要提高上课和作业的效率。

作为教师首先就要讲清楚,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听懂,学生只有会自己解题才能说明已经听懂了,所以要对题目编排、讲解优化组合,而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力。

1、精讲: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

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

这也是课改的要求。

教学时应注意:①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

②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念。

③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较法教学。

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习,就必须着重使学生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

④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⑤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

⑥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

其次,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

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

2、精练:本学期的习题肯定不少,如何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尤其体现在习题的练习和讲解中。

作业和课堂练习题都打算在归类的基础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

回家作业保证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决不盲目图多。

本学期要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

比如上课即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

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弄懂,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

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碍,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3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3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第一篇:磁场与电荷运动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包括随磁场方向运动、磁场力、毕奥-萨伐尔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2.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能够正确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求解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

2.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可能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不够清晰。

2.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磁场与电荷运动的兴趣。

Step2:新课讲解1.引入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及其特点。

2.讲解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3.介绍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引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概念。

4.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Step3:实验展示利用实验展示,让学生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有更直观的理解。

Step4:课堂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磁场力的认识。

Step5: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与电荷运动规律的理解。

第二篇:电磁感应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2.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2.楞次定律的应用可能较抽象难懂。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Step2:新课讲解1.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利用具体例子演示。

高一物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高一物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物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案例以“力的作用效果”为主题,设计了一堂高一物理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力的作用效果?2. 学生举例:物体的运动、物体的变形等。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4.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测力计、斜面、木板等。

- 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拉小车,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

-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通过改变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测力计、斜面、木板等。

- 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拉小车,改变力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物理教育的故事——追逐星辰高中物理是一门极富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科,它不仅需要我们对数理知识的掌握,更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来解决问题。

在高中的物理教育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体验到了探索与梦想的快乐。

我依稀记得,当我初次接触物理时,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早晨,我打开教室的门,一股杂草和尘土的气味扑面而来,教室的黑板上挂满了几何图形和物理公式,充满了神秘感。

我不禁心生向往,觉得这门学科一定很有趣。

就这样,我迈出了追逐物理梦想的第一步。

进入高中后,物理课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挑战性。

老师开始讲授力学的知识,我被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折服。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物体会下落、为什么物体会运动、为什么物体会停下来。

他鼓励我们用动手实验的方式验证物理原理,让我们从实践中体验物理的奥妙。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用一个小球和一根斜面,通过改变斜度来观察小球的运动。

通过实验,我发现当斜度增大时,小球的运动速度也增加,这正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结果。

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物理的普适性和实用性。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的物理知识,如电磁学、光学、热学等。

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天体物理学。

每一次听老师讲述宇宙的奥秘,我都被它所吸引。

我想知道太阳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黑洞会吞噬一切,为什么星星闪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开始翻阅各种物理书籍和科普文章,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慢慢地,我对宇宙的认识也随之增加,我开始能够用物理理论解释许多自然现象,这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物理教育不仅在知识上启迪了我,更在思维上开阔了我的视野。

物理教育教会了我如何用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去解决各种难题。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设计了一个力学问题,要求我们通过给定的数据计算出摩擦力和滚动摩擦系数。

面对这个问题,我总是习惯性地将各个力量及其方向画在纸上,逐一计算出来。

然而,这次我却卡住了,无论我怎么计算,结果都不正确,我感到很沮丧。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生活常见的力》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生活常见的力》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理解各种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原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物体平衡等,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学会运用向量图形表示力的作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常见的力》,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及作用效果。
2.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实验、图示等方法,阐述各种力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掌握力的向量表示方法。
5.实践性作业强化知识运用
本案例设计了具有实践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种作业形式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力的作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小组合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合成与分解方法。
2.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精选18篇)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精选18篇)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精选18篇)高中物理教育叙事范文篇1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

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我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

(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

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

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案例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引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1.问题的产生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范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物理教学案例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前言本课题是针对高二分班后物理科学生设计的,他们已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且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课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和已有的实验基础,去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2.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3.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误差并能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学习用图线法处理数据的规范和方法;二、过程和方法1.对实验课题展开讨论,提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过程;2.展示学生写出的完整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评估;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思;2.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法指导本课题为实验专题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1.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是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方法要具有可控性、精确性、简便性;2.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创新潜能;“条条道路通罗马”,通过探究,理解实验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探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第1课时一开设物理实验专题研究课的意义1.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先从实验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和归纳,上升为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果和新的实验事实发生了矛盾,就必须对原来的理论加以修改;这样, 物理学就获得了新的发展;2.物理实验课的主要特点为实践性理论学习模型多,如质点、点电荷等;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要尽量符合实际;实践性还表现在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把实验原理、仪器装置、方法都看明白了,不必动手测量和计算;或者只是粗测和计算一下就完成了实验;这样不能了解实验课的真谛;“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对实验课的认识不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过于机械,基本上是应付;导致学生能力差,高考实验题得分很低;二、分小组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将测电源电动势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然后各小组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法,写出实验原理;具体过程设计如下:教师拿出一个电池,提问:如何测它的电动势能不能用伏特表直接测量学生回答:不行;因为这样测的只是路端电压而不是电动势;学生: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践经验得知,这儿也可用伏安法;教师:此法可行,哪个小组愿用这种方法测量伏安法有几种接法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原理和步骤,作误差分析;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比如,改一下条件,只给一个电流表,不给电压表,能否进行测量可见测量的电动势没有系统误差;内阻的系统误差为;当电流表内阻很小时,即时,实验中应选用较小的电流表;鉴于中学实验设备有限,与相差不会太大,而与相差则很大;因此选用内接法;1若用两定值电阻,单刀双掷开关;此方法类似于电流表法中的第一种情况;这儿不再重复;用一个电阻箱,如图3;系统误差源于伏特表内阻;误差定量的计算和分析比较繁,这里不作计算;要减少系统误差,应尽量选择内阻较大的伏特表; 教师:好;请你们用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里老师介绍一种新方法,共大家参考;如图4所示, 用电源输出功率求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负载电阻R上消耗的功率当即时,有极大值;测量几组U、R值,并求出相应的值;作曲线,找出曲线上最大值对应值即为;再由,求出电动势;外,由曲线还可看出电源输出功率和外负载的关系;二、学生分组实验第2课时学生拿到实验方案后,自选所需器材,分组完成实验;要求学生具体做好以下几点:①由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②完成实验操作;③自行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④处理数据得出结论;⑤作简单的误差分析;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建设性改进意见;每个小组课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三、学生实验成果展示及点评第3课时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作讲解,教师点评;四、作业利用下表中所列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电路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E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分析和解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等方面的问题;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要素,体会实验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电场知识的重要应用,注重分析判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掌握运用力的观点和能的观点求解带电粒子运动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度比较大,能力要求高,所以要把握基本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1.受力分析;2.运动轨迹和过程分析3.解题的依据1力的观点: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2能量的观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动能定理:能的转化与守恒规律;二、带电粒子在典型场中的运动形式;1.在点电荷电场中:2.匀强电场中:在点电荷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那些并举例说明;在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判断与分析1教学实录.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学生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确定运动性质;思考:带电粒子-q的初速度v0恰与电场线QP方向相反,情况怎样若初速度v0恰与电场线QP方向垂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解析:带电粒子-q受力有什么特点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的关系怎么样由库仑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四、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方法1.运用牛顿定律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五、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的运动由于带电质点的重力不能忽略,因此带电质点在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使带电质点产生加速度;合力的作用效果在位移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合力在时间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或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带电物体在重力场和电场中运动问题;六、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电容器电容一、知识与技能1.列举实例,指出常用电容器,写出其符号;2.复述什么叫电容器,叙述电容器的作用、构造,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及电容器充、放电时能量的转化;3.识别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式,电容器击穿电压和额定电压的概念;4.观察、识别不同种类的电容器,并能顺利拆卸电容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法研究———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通过问题小组和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合作和融洽的氛围中领悟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演示实验,注意观察识别电容器,接受通过观察实物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激发学生对电容器的兴趣;3.愿意对教师与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物理教学案例----------气体的能量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和评估;体验成功的乐趣,深化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课前准备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窗"马徳堡半球实验";分实验小组,自筹实验器材,教师准备一些备用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点拨;教学过程引入:我首先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吸气时,水会喷上去,为什么要想知道其中奥秘,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吧;学生甲组:先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再用手按住并倒放过来;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掉了下来;学生哄堂大笑然后,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没有掉下来;学生惊讶我问:纸片为什么能托住一杯水,而托不住一杯空气呢学生答:玻璃杯装满水,排出了空气,硬纸片在下方大气压强作用下没有掉下;我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学生乙答:当吸盘轻合在一起时,里面仍有空气,外面也有空气,内外都有大气压,作用相互抵消;当吸盘挤在一起时,里面空气被挤出,吸盘在外面的大气压的作用下就紧紧地吸在一起了;我问:这个实验与哪个著名的实验相似众生齐答:与"马德堡半球实验"相似;难怪,马德堡市民都承认大气压强的存在;我问:为了让学生直观确信大气压是相当大的,我拿了一只吸盘紧紧地压在黑板上选在非常光滑的地方;然后,将一个同学的书包挂在吸盘钩上,吸盘稳稳地"提"着它;学生领悟到:难怪大气压叫做"大"气压呢;其余小组的同学继续展示你们的实验,让每个同学一饱眼福;学生丙组:取一玻璃瓶,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没能落入瓶内;然后学生答:生鸡蛋蛋壳粗糙与瓶口接触有小孔,空气容易从小孔进入瓶中;另外,蛋壳易碎;熟鸡蛋表面表面光滑,能与瓶口紧密接触,且摩擦小,易形变,大气压容易将其压入瓶中;学生们带着问题思考,真正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并感想其中蕴涵着许多的学问;学生问:奇怪地为什么两次不一样我问:很多学生不知其因,故点拨一下罐内的水沸腾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大量水蒸汽;我问;水蒸汽遇冷会怎样变化学生答:会液化成水;让我们回到刚才演示的"喷泉"实验;吸气时,水为什么会喷上去呢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启发学生总结一下,通过实验,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强;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我们能否测出大气压强许多学生说当然能测出大气压强;于是,我们就给学生介绍了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过程;并说因水银有毒,就不必重复演示一遍了,请大家相信这个事实;课后,大家能否设计一个测量大气压的实验;现在人们已制造出几种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已方便多了;天体运动--------教学案例知识目标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能力目标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情感目标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难点:天文学知识教学过程: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2、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A、公转半径变大B、公转周期变小C、公转速率变大D、公转角速度变大解:根据“宇宙膨胀说”,宇宙是由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球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运动,这种学说认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加,即公转半径逐渐增大,A答案错误.又因为地球以太阳为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当减小时,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由公式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典型例题2: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察宣布了下列研究成果: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亿千米的星体以2000km/s的速度绕其旋转;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求:1、“黑洞”的质量.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解: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3.6×1035kg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目标1伽利略理想实验;2惯性概念;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情感目标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教法建议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它们的学习也是这样.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一、历史的回顾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2、伽利略理想实验: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3介绍伽利略.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教法建议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主要设计: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7、举例: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探究活动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教教事例物理实验教教事例一、事例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本事例的研究将联合本校的实质状况,表现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实验教课的要求。

此中以中学物理教课纲领为准绳,以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验相联合的原则,灵巧贯彻学致使用、脚踏实地、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的教课方法,使学生经过实验获取物理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物理学看法,初步掌握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一——实验法,为学生的平生学习和工作确立优秀的基础。

二、事例过程的总结及认识1. 建议增添演示实验,优化实验过程要长久地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光靠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掘身旁现有器械甚至是很不起眼的器械,联合特定的物理情境 ( 如新课引入、稳固看法规律、评讲习题等) ,增添实验的兴趣性、直观性、新奇性、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想,指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有一些内容或实验只作为“做一做”或课外实验来处理,实质上,好多内容都能够经过仪器和方法的改良来优化为演示实验。

比方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一做”就能够改良为演示实验。

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凑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

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

假如放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着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

关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还能够做以下的改良:(1)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出水孔 ( 开得小一点 ) ,在罐中水位较低时,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从小孔流出。

若使罐子忽然向上加快运动,水就会从孔中喷出,由此能够说明超重现象。

(2)用透明的塑料可乐瓶,里面装入大部分瓶水,盖上瓶塞,因为重力的作用,空气在水面的上方,水面是平的。

将塑料瓶向上抛出,能够看到,瓶中的空气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气泡,呈球形。

(3)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纸带。

静止时抽动纸带,因为有比较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

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我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

(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

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

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
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案例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引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争执不下,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
小船的轨迹。

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座分析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总的说来,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