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 碎片化时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碎片化时代

10级心理01班

张明明信息碎片化时代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非常多的信息,但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让自己了解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而百科类的网站发展正是将这种碎片式的知识愈合在一起供网友阅读和了解。

现在年轻人生活模式基本是每天就守着个电脑,工作文件处理自不用说,生活也完全是网络化。QQ天天挂着,和天南海北的网友聊天。偷菜、抢车位还有各种网络游戏,让她们乐此不疲。几乎所有的购物,包括书籍、衣服、化妆品,甚至方便面、饮料都从淘宝网上淘取。这些网络化生存,本无可厚非,但爱人讲她们全然不看书、不读报,甚至一年间都不会完整看任何一本书,甚至包括完全消遣类的小说,也全然没有兴趣阅读,这却有些让我暗暗吃惊。细细想来,尽管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但其实自己也被电子产品和网络异化了,只是有时候浑然不觉。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碎片化。时间被电子与网络技术碎片化,知识被搜索引擎碎片化,人际交往被通讯工具碎片化,人格也处于分裂和碎片化之边缘。

所谓时间的碎片化,我想说的就是没有整块或大块的时间集中精力专注去做某一件事,比如读书,比如写字,甚至只是一段儿时间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想,也成了奢望。拿昨天上午来说吧,在去单位的路上,用手机更新了一条自己的微博(俗称织围脖)。到单位后,首先浏览自己的博客和年轮日记,看有没有跟帖与留言。上午工作相对轻松一点,写了篇《八月新书过眼录》,耗时一小时,中间电子邮箱收邮件和浏览新浪、搜狐新闻数次。午休时间,用rss软件追踪自己喜欢或关注的博客更新,现在每天关注的博客数量有50人左右。如果几天不看,也许积聚的信息就有上千条。而所谓的信息焦虑症我是感同身受,也深感时间的局促和逼仄,悠闲和恬淡的心情,与我渐行渐远。

所谓人际交往的碎片化,反映在数量和质量上。朋友同学都很忙碌,平时见面交流的机会也很奢侈。更多的是,在聊天群上打个招呼,或者通个电话表示问候和惦念。但更多的却是有了什么事情和难处,不得不请求帮忙,总让人感觉突兀和不舒服。老朋友老关系尚且如此清浅,遑论结交新朋友了。要不,我说能在一起吃过两次饭就算是熟人和朋友了。更多时候的感触,一见茫然,再见杳然。那种一见惊艳,再见依然的奇遇真是传奇了。我的手机通讯录上有将近400人的电话,有300人左右基本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联系或被联系过。每天都通个电话的包括家人,也不会超过5人。当有一天突然被寂寞击中,想打个电话倾诉心声,惊觉孤独才是自己最信赖和忠实的朋友。

所谓知识结构碎片化,就是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知识记忆与储存的渴望和本领。提笔忘字的经历,我们都不陌生。各种名目繁多输入法的联想功能,使我们的电脑输入近乎完全取代了写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有些时过境迁。“外事不决问Google ,内事不决问百度”成了网络名言。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知识的积累也成了过气的做法。问什么当今社会如此发达,科技如此进步,而我们却产生不了如胡适、梁启超、陈寅恪等大师级彪炳千秋的人物呢?知识爆炸的时代,谁还会下苦功夫、笨功夫去做知识搜集、分类和融会贯通的登堂入室的工作呢?更多的是诚实品质的泯灭,而欺诈却大行其道,如正龙拍虎,唐骏读博等成语应运而生,因为立竿见影,更是名利双收。历史风起云涌,而几千年来我们人性的进步却十分缓慢。搜索引擎可以给我们答案,但却不会给我们智慧。

碎片化生存是现实,甚至是种趋势,作为渺小的个人也许无力抗拒。但我们应该警醒的是,什么时候都不能淡忘,人,也只有人才是万物之灵,什么时候“人为物役”,我们发明创造的各类先进技术和传播手段,将我们曾经丰饶的知识高地荒芜化,将我们浑然一体的生活无情碎片化,那我们收获的也许不是甘甜的美酒,而是无以抗拒的焦虑和郁闷,甚至孤独也成为一种奢求。因为,我们的生活欠缺精神和灵魂驰骋的空间。情感最忌碎片化。情感之美好在于虽无千娇百媚之功,却有细水长流之效。表面波澜不惊,内心风雷激荡。还是古人说的好,情不知因何而起,一往而深。

这两天看一篇文化报道说,我们每日与他人的信息交流,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随时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等等这些快捷、短小的东西,因此,有人感慨地说,新媒体时代很神奇,一天同样24小时,似乎比我们小时候要短得多,这必然导致我们做每件事必须更短、更快,也必然导致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的确是这样,我们的阅读文化生活,是这些快捷、短小、杂乱的内容,占了主要的部分。很多阅读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阅读已经变成了“碎片化阅读”,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思想的碎片化的阅读时代?

如今是微博时代,开机阅读,微博阅读,基本成了当下阅读的常态。对于作者而言,热衷于微博写作,以期收到短平快的效果;图书出版界也屈从于这种碎片化的文化生存,快速推出了微博图书。微博图书,微博阅读,成为了当下图书出版界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看看图书销售排行榜,把微博上的名家名段集结成书,成了图书的一个品种。微博红人张发财写历史八卦的微博结集成《一个都不正经》,其段子体叙述让千百年前的人物从故纸堆中爬起来;80后资深相声爱好者东东枪的《俗话说》也由诸多MSN签名加微博段子汇集而成;网络红人奶猪出版“段子集”《我呸》;《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则以“微博体”书话短章出版了《微书话》。

此外,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讲述主人公与某明星在微博平台发生的情感纠葛;《精神病学院毕业生》、《蔡澜微博妙答》等一系列“微博体”图书也相继出版。

其他名人如导演冯小刚、台湾主持人蔡康永、歌星梁咏琪等,他们都在公共场合表示,准备把自己的微博语录整理成书出版。

这些“微博体”图书,内容大多在140字,语言简短,只言片语,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逻辑,但方寸之内倒也折射出图书领域的微阅读潮流趋向,虽多番加印,频频问鼎畅销榜,但却是典型的碎片化阅读下的产物。

有关图书出版方面的人士分析: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数已达到2.5亿。现在,微博已成为主要的互动平台,有敏锐出版眼光的人便把“微博体”从线上发展到线下,而由线上的影响力到线下的传统出版,微博内容变成图书则快得似乎更像是一场“闪婚”。如今“微博体”图书热,与此有很大关系。

微博与图书的结合,使得图书出版固然适应了快捷、及时的“微阅读”需求,也出现了一些热销、畅销的“微博图书”,但是,这些“微博体”图书,其思想蕴含、内容质量和艺术品位究竟怎样呢?一些书评者认为,“碎片化语言”承载的内容、思想都很有限,它们的内容显得太过随意,充斥着微博上的边角料而缺乏完整体系。有的读者网友则指陈,这些微博书不过几句流水账,或引几句书的内容评论,或回答网友的提问,或名人轶事摘抄,把它们叫做“微博拼凑书”,或更名副其实。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图书中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具备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很显然,阅读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微博体”这种技术性的阅读,其明显的内涵的浅显,理性力量的匮乏,逻辑的无序性,思想的碎片化,则根本无法带来阅读的精神享受、思索的兴味、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

说到底,“微博”阅读,使我们的阅读生命不复处于整体之中,阅读的实质和整体根本不复存在,而最终在这种微阅读中,我们的生命、同等的活力、生命的蓬勃兴旺被压缩在最小的单位中,生命只剩下可怜的零头……难怪有书评作者说,现在很多人有了微博就放弃了博客,有了博客就放弃了书籍,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

当下我们之所以热衷于出“微博书”,热衷于读“微博书”,更多地源于我们精神本身的快餐化。的确,我们很少有空闲时间,生活并不完满;我们除了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外,不想去发觉自己的能力;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我们满意,即使精神生活也必须服务于我们这种短暂的快乐,因此,快速浏览代替了精读,作为读者我们不再与读物进行精神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