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1《力》1
教科初中物理八下《7.1力》word教案 (1)
第八章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熟知实验探究的过程;领悟通过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表格的方法;体验由实验结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教学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气垫导轨装置、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装置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做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参考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师: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师: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二、牛顿第一定律承接刚才的实验现象,演示当物体不再受手的推力时,物体停止运动.师: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师:根据以上的例子,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生:要用力去推它生:一段时间后撤走该力时,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停下生l:需要.因为用力推物体它才能运动,而撤走了这个力物体最终会停下,所以,运动必须用力来维持.生2:不一定,按照生1的说法,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的话,撤走了力,物体应该立刻停下才对.生3:例如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已经不再受到脚的作用力,但仍然向前运动,因此“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三、演示实验实验演示: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7.1力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下7.1力教学案例教科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1讲“力”。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 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力的作用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原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方法,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图示、实验器材。
学具:练习册、笔、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拉、提、压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教学内容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介绍其原理和使用方法。
(4)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讲解与力相关的典型例题,如力的合成、分解等。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
(3)实验报告:力的测量实验报告。
2. 答案: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介绍与力相关的科学家及其成就,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了解力的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2. 力的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解题方法。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教学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ppt
第一节 力
拍
拍
推
手
手
拉
拉
拉
弓
力
器
人
人 坐
拎
在
水
沙
桶
发
上
踢
扣
举
压路机压路 推 土 机 推 土
• 分析
左手 拍
人
推
起重机 吊
运动员 汽车 拉 运动员 踢
运动员 扣 压路机 压
桌子 拖车 足球 排球
路
物体 作用 物 体 物 体 作用 物 体
什么是力?
一、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备注:
1.物体间的推、拉、挤、压、举 、吸
F 引等是对力的具体描绘 2.力的符号通常用 表示
1.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
施力物体 和 受力物体 。
2.力的作用可分为接触和不接 触(地球引力、磁力 )两种。
注意: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能产生 力吗?(不一定)
反馈练习1
1. “注意力” 、“战斗力”、“凝聚力”是 不 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穿旱冰鞋的人推墙时,使人后退的力是( B )
A.手对墙的力
B.墙对手的力
C.鞋和地面的摩擦力 D.无法确定
3.小明游泳时手向后划水,手对____水__施加了
力,同时身体前进了,说明身体受到了__水___的 作用的力。这些现象说明了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弓箭受力发生形变
竹子受力发生了形变
力作用在物体上 产生什么效果?
这些现象中属于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_1_)__,_(__3_)_,属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2_)__,__(__4_)__,__(__5. )
小结内容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7.1力
1. 力
学习指南 知识管理 归类探究 当堂测评 分层作业
学习指南
知识点 认识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
掌握程度
相关练习
了解 例1;当堂测评1,3;A组1,3
理解
例2;当堂测评4;A组2,4,9, 10,11;B组12,13;C组14
知道
例3;当堂测评2;A组5,6,7, 8,9;B组12,13
4.[2017秋·沈丘期末]游乐场里的碰碰车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当
两辆车对碰时,都会向后运动,该现象既可以说明力的作用是 _相__互__的___,又可以说明力的作用能_改__变__物__体___的__运__动__状__态__。
分层作业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一定也是施力物体 D.只有一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D )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3.某同学用手推小车,使车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
是( B )
A.地球和小车
B.同学和小车
C.地面和小车
14.[2018 春·徐州期末]如图所示,我们用双桨在水中划船时,为了使船头 向右转,应该采用下列哪种方式划水( D )
A.左、右桨同时向后划水 B.左、右桨同时向前划水 C.左桨向前划水,右桨向后划水 D.左桨向后划水,右桨向前划水
D.小车和同学
4.坐在甲船上的人用力把乙船从自己的船边推开,下列结论正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ppt课件(共14张PPT)
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 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运动状 态改变
(a) 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b)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 时发生改变。
课堂练习
1.踢球时,球受到的力是由 脚 施加的,
这时 脚 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2、下图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是 B C E , 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 是 AD .
(A) (B)
(C)
(D) (E)
3、如图示,足球运动员A开
任意球,把球踢到球门前方,
队友B用头将球顶向球门,
守门员C鱼跃接住。由图可
见,运动员A的脚对球的作
用力使球由 静到止运动;运
动员B的头对球的作用力使
球的运动 发方生向改变;守
门员C的手对球的作用力又
使球由 到静运止动。上述事
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
使物体的
运动发状生态变化。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4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4日星期二2021/9/142021/9/142021/9/14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42021/9/14September 14,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42021/9/142021/9/142021/9/14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7.1 力1
探究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图:让站在滑板上的 同学甲去推同样站在滑 板上的同学乙,结果会 怎样呢?
施力物体 作用力 受力物体
A 物体
受力物体
反作用力
B 物体
施力物体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 难忘的一天 •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比如:我对门施加拉力,门开了;我再对门 施加同样大小的推力,门关上了。
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请大家分小组探究。
活学活用
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手柄上不同的位 置,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 它的_____作_有用关点.
力的示意图
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 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图 形叫做力的示意图.
样呢?请你对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施加力 的作用,观察实验现象。 2、分享。 3、总结。
活学活用
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 表示力能使物体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图b主要 表示力能使物体 形状发生改变 .
探究二: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已经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可是,对同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却能产生不 同的效果。
•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 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 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第四名,202,王跳跳。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 了羡慕。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共50张PPT)
学以致用
6.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 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 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 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__形__状__,后者主要改 变了运动员的__运__动__状__态__。
阅读理解:关羽和张飞比力气
话说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 后,张飞对自己排在第三位总感到不服气。
橡胶棒 吸引 小纸屑
手
压 桌子
汽车 拉 拖车 运动员 踢 球
运动员 扣 球 N极 排斥 N极
物体 作用 物 体 物 体 作用 物 体
归纳:力是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结论:
受力物体
力是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
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
1)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 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哪位同学上来试一下: 把一桶矿泉水提到桌上
有什么感觉?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 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探究:
一、力是什么?
运动员举杠铃 渔翁拉渔网
大象压跷跷板
推土机推土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带电橡胶棒吸引纸屑
运动员举杠铃 渔翁拉渔网
大象压跷跷板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
提、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 力的作用
课外作业:
1、复习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理解所学概念。
2、书P4 1、2、3、4题做 在课堂作业本上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 ⑴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就会产生力的作用 ⑵马拉车时,马只施力不受力,车只受力不施力
√ ⑶不相互接触的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⑷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推土机推土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带电橡胶棒吸引纸屑
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7.1力
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表示:使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够正确表示力,并认识力的单位。
2.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人推车的场景,让学生思考推车时需要施加多大的力,力的方向是什么。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
3. 作用效果分析:通过实验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4. 力的作用相互性讲解: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5.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力的计算题,如计算推动一个物体所需的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力的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形状、运动状态力的作用相互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推动一个物体所需的力。
答案:根据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使用公式 F = ma 计算得出。
2. 题目:分析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哪个力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答案:主要看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物体沿着较大的力的方向运动,则较大的力是主要的,反之亦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表示、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作用相互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使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使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3.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力的图示教具。
2. 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力的图示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使用力的图示教具,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展示力的图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利用弹簧测力计,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通过力的图示,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10分钟):通过力的图示,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力的图示练习纸,练习表示力的三要素。
每组选一个实际情境,应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作业设计1. 画出两个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 举两个例子,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了解力的单位。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等。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介绍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5.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示例说明力的相互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表示:符号“F”,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力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请写出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2. 答案:(1)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例如:拉扯、推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用力拉伸弹簧,弹簧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这些现象中属于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_________,属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______________.
手推墙,手对墙的力有没有产生作用效果? 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 微小形变
1. 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 _______,受力物体是 ___________,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下列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
大量的事实表明,两个物体之间发生力的 作用时,每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 也是受力物体。它们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或者说,力是成对出现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是成对出现的。 当发生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 力物体。
1.运动员举起杠铃,举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 物体是_________;同时运动员也受到了压力,这个力的 施力物体是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可见施 力物体同时也是__________,所以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的。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使 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改变运动快慢 (2)改变运动方向
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
(1).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改变 (2).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 (3).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 (4).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满天飞舞
第一节 力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 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那么,什么是力呢?
人推车 人用了力 车受到了力
双手拉弹簧 人用了力 弹簧受到了力
推土机推土 推土机施力 土受力
新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力 1. 力》公开课_1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初步分析概括水平。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示,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实行归类。
态发生改变动、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
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2)能发生力的作受老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老师做实验: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理解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理应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相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升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